黃帝內經 第四講 《內經》學術體系的特點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內經》學術體系的特點

下面我們學習第三節,《內經》學術體系的特點。首先談的是獨特的醫學理論。

所謂獨特的,那當然是有參照物。現在最大的參照物就是西醫。用西醫作為參照物來看的,雖然西醫是後傳人中國的。但是我們現在在研究《內經》學術特點的時候,恐怕還是得考慮這一點。這個方面的問題,《內經》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建立研究的角度和研究的方法。思維方式上面我們涉及到了,而形成了獨特的人體觀、疾病觀,以及疾病的防治觀。我們還是按這樣幾個題目,來談這個問題。

人體觀

人體觀,也就是怎麼看人體,把人體是怎麼看待的。其實簡單的說,有兩個點是突出的。一是把天地作為一個整體。把人放入到天地、自然、社會之間來看。這是一點。第二個特點,就是認為人體是由氣、氣機的運動,來維持生命的。人體的氣機正常運動是升降出入,氣機的正常運動,這就是正常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在運動著,這種運動規律是正常的,這就是正常人體。簡單的說,就是這樣兩條。一條是把人看成整體,把人和自然、社會作為一體來看待,而人自己也是整體。二條就是把人看成是運動變化的氣,或者是氣機。正常運動變化的氣,這就是正常人體,升降出入,所謂的陰平陽秘也好,所謂的其他的東西也好,都是在講的正常運動,陰平陽秘也不是平平靜靜地呆著,它也是在那運動著的,不是呆立不動的。所以這人體觀,怎麼樣看待這個人,這是一個特點。現代醫學說是,新的觀點是,把生物、社會看成是一個,其實《內經》時候把人看成生物是沒問題的。又看成是社會的,又看成是自然的。生物的、自然的、社會的。一直是作為一體來看待。不是孤立的一個人,這是人體觀。

疾病觀

疾病觀。疾病觀的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所謂和諧,和諧觀。疾病觀就是失於和諧,失於和調了。那就是,失調了就是疾病。正常的就是和諧的,失調的就是病。再具體講,陰陽失調了就是病。陰陽和調了就是健康。陰陽就包括氣血、包括臟腑,包括很多的,都可以用陰陽來加以概括的。人體的生命,不都是可以用陰陽來加以概括嗎?“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它可以用陰陽來概括一切東西。那麼對人體來說,健康-人體的陰陽平衡,陰陽諧調就是健康。疾病呢,陰陽失調就是疾病。簡單不簡單?簡單。複雜不複雜?很複雜呀!陰陽失調複雜不複雜?太複雜了。但是呢,歸納起來簡單不簡單?很簡單哪,陰陽失調了嘛!咱們想法把它調得不失調了。諧調起來,那就算調完了,是不是?所以疾病觀的很重要的觀點,就是個和諧與失調的問題。和諧就是正常,不管什麼,氣血也好,說氣血多了就很好嗎?氣血充盛、旺盛是好事。但是過多了,瘀滯了,那不就是壞事了嗎?七情誰沒有呀,是正常的,但是過分了那不就是壞了嗎?高興好,高興大了也不好。過喜也傷心,“喜則氣緩”。那就是失調。所以在一定的範圍內的諧調,或者和諧,這就是正常。失於和諧,這就是病。教材講到說,從人體觀察基礎上,結合臨床醫療實踐。《內經》根據奇恆常變的觀念,確立自己的疾病理論。奇、恆、常、變,奇就是特殊,奇就是奇異、就是特殊的,特殊的就是不正常的,恆就是正常的。恆也是常,奇就是特殊。常、變,常就是正常,變就是變化,變異了。恆、常是相對的,常、變是相對的,也就是把正常和不正常相對來看,不正常的就是病,正常的就是健康。就這麼一個觀察問題的方法。所以疾病觀就是教材所說的,有序、和諧、統一。什麼有序、什麼和諧、什麼統一?體內的陰陽之氣和諧、有序、統一,那就是健康,反過來,不和諧、失序、不統一了,那就是病態。陰陽破壞了。陰陽諧調關係被破壞了就是病態。所以關於分析疾病的問題,可以說我們中醫很提綱挈領了,什麼提綱挈領?就看它和諧不和諧。或者嚴格來說,就概括為陰陽。陰陽是否和諧?不調那就是疾病。這是疾病觀。

防治觀

防治觀。防治其實就是從整體機能和調的角度,也就是從整體的角度,從機能的角度,從和調的角度,來防治疾病。疾病的防治觀有什麼特點呢?就是整體、機能、再加上動態。即整體、機能、動態和調,這就是防治。從整體的角度,中醫防治疾病那就是從整體的治。你說你喝這碗湯藥下去了,說這湯藥準到哪,不到別處,那不可能。你針灸一下,說針灸就針刺到合谷,只有治牙痛,不治別的,那不見得。應該是整體的角度。同時更主要是調節機能的角度。不是說形體我們不看,別說中醫就強調機能,沒有形體。沒有形體,哪有機能?但是我們在治療、在觀察問題的時候,是把機能擺在第一位的。注意調節他的機能。同時又是動態,不是固定不變的。是不是呀?看什麼病都是在那裡變的。所以學老師一個經驗方,長期老使那經驗方,有的時候是不靈的。儘管是經驗方。它疾病變了,情況變了,環境變了。它還行嗎?所以也是要變的。因為客觀事物是在不斷運動變化的。病人在不斷運動,疾病在不斷變化,自然環境在不斷運動變化。那你當然治療的時候,防治的時候,也要考慮到這些特殊情況。

比如剛才我舉例子所說的,上節課舉例子所說的,按照五運六氣來考慮問題。今年運氣和去年運氣不同了。今年上半年之氣是太陰濕土司天,所以今年上半年應該濕氣盛,可到下半年呢,就是太陽寒水在泉,下半年就乾燥(寒冷)了。不管上半年下半年,你見感冒就開這個方,肯定不對。所以要從運動的、變化的這個角度,來考慮防治疾病。還有一個諧調,總的是要使人體動態調和,和調了,你要想辦法,陰不足了就要補陰。或者陰不足了,陽太盛的,在補陰同時還要瀉陽。總之是讓人體和調,所以整體、機能、動態諧調。這是疾病觀的很重要的問題。不光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你都是在那搞諧調,都是在那搞平衡。當然不可能絕對平衡。

至於標本、緩急,標本、緩急的問題,同樣是適合當時你治療或者防治疾病的具體情況。有緩有急,有標有本,同樣是要達到的目的還是整體機能動態的諧調。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一些基本觀點,所以中醫在診治疾病方面,都有它獨到的、特殊的地方。換句話說,我們對照來說,就和西醫有些地方是很不一樣的。當然,有些病可能觀點是一致的。對有些病的觀點不見得一致。有些病西醫是治這個病就使這種藥,中醫就難說是這種病就使這種藥,那不一定。同一種病,在不同的年份產生,就要使不同的藥。產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就應該使不同的藥。大葉性肺炎西醫都使青黴素,中醫大葉性肺炎,你都使什麼麻杏石甘,恐怕不行。哪個方子都能使得行,哪個方子都不能都使。必須根據具體情況有所變化,這個就是學習中醫藥必須知道的這個特點。當然,這個特點是我們的優勢,因為解決不了,這個解決不了,還有那個方法解決,思路很廣思路很寬,都是呢,也有缺陷,這方很難掌握,你說就是使這個方,或者使那個方,我怎麼才能學會?最好老師教我一個方子,我一輩子都使這個,什麼病都治得好,這個沒有唉,中醫辦不到。當然西醫實際上也辦不到。相對來說,中醫的活動的範圍就更大,從這點來說,對我們學習者而言,難度確實是相對比較大。

所以,這第一個問題談到獨特的醫學理論,從人體觀、疾病觀,以及疾病防治觀,簡單的提一下。確實,《內經》理論體系有它自己的特點。其實這個特點,很大程度上,也直接影響到整個中醫的學術上的一些特點。

《內經》方法論的特點

下面談方法論方面的特點。所謂方法論,就是關於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的理論。怎麼樣認識這個客觀世界?怎麼樣改造這個客觀世界?對我們醫生工作而言,怎麼樣認識這個疾病?怎麼樣治療這個疾病和預防這個疾病?怎麼樣保衛人身體的健康,這是方法。 怎麼樣認識它?當然,我們說從層次上來講,有哲學方法論,一般科學方法論,和具體學科的方法論。從方法論來說有一些說法。那麼我們中醫的這個方法論,是和中國傳統的文化有密切的關係。或者說,中醫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它這個方法論,就和中國傳統文化是密切聯繫的。因此我們學起來覺得是很自然,中國人學起來,歷代就這麼傳下來,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方法,就這樣傳下來的。所以中國人學中醫應該說是相對的容易得多,從方法論上講,來考慮。這裡頭,我們把它歸納了三點。所謂方法論的特點:這三個特點,我們是說了起碼是十幾年了。歸納出來。也就是說從六版教材的《內經選讀》所謂規劃教材上,就是提出這樣三點作為方法論的特點。

  1. 從功能角度把握什麼規律。

    換句話說,重視的是功能,把形體擺在第二位。是怎麼一個特色。因此有的時候是靠X光查不到的,是用CT、核磁查不到的,中醫查出來了,為什麼查出了?它是從功能角度考慮了。這可不是說誰對,誰不對。是它學術特點有不同。舉個例子,最簡單的,就是從《傷寒論》所說的少陽病,“心煩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往來寒熱。”這些個特點,少陽病,心煩喜嘔。中醫一看,脈象一摸是弦,它不見的數。對,還有口苦,咽乾,目眩。可是你要做一般常規的理化檢查,很可能這個病人什麼都查不到。一切都正常。體溫正常,血細胞正常,查什麼都沒有,那你說什麼病?中醫說得很明確,這就是少陽病。它就是小柴胡湯類所解決的,我說有些西醫內科大夫,他講認不得這個病。他甚至於告訴病人,你沒病,沒病的病人難受。可是吃點小柴胡湯他可能就好了。我在這不是說西醫不行,我是說思想方式不一樣。我們強調的就是功能。這是機能,你查不到證的病理,查不到這個證的實質病變的問題出來,做X光一透視就出來了。那基本上就不是少陽病了。不是我所說的那個小柴胡湯病。所以我們是從功能的角度,就看他功能對不對,那肯定不對。口苦,咽乾,目眩,心煩喜嘔了,那功能還對得了嗎?他肯定在功能上出現了毛病。是呀,所以從這個角度,而把解剖的問題,把實質的臟器的問題,實質形態的問題,不是完全不想,完全不想也不對。放在第二位上。因此我們治療的時候所要解決的,恐怕重點是功能問題。不是說我們這個就是,這只能說是個特點,比如說這個人胃不好,胃痛,吃飯食慾不好,胃脘又疼痛,吃了中藥以後,胃脘疼痛不疼了,食慾改善了,身體就健康了,那麼從我們傳統的觀點來說,這個療效就相當好。可是西醫大夫都說做個胃鏡下去,說是原來有糜爛性胃炎,有改善,但是並沒有徹底解決。那麼西醫要治療的話,它必須得把那個徹底的解決,看到它解決了,儘管這病人的食慾欠佳,一般的徹底解決食慾也會好,儘管這病人食慾不太好,它也認為是只好了。這是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這不是談優劣問題。而是說各有各的側重面。我們的側重面,從《內經》角度看來,它側重的是把功能角度擺在第一位上來談。

    所謂的黃元御的《四聖心源》上所說的,“以氣而不以質”,氣不就是功能嗎?觀察的是氣,不是重點到觀察它的形質形態,它就是有這麼個特色。方法論的特點,第一它是強調功能作為特點。摸脈可以知道這個病人,腹脹、心跳、心慌,這些個功能性的問題,摸脈就知道它這個潰瘍面有多大,恐怕很難說,即使你知道,也不會太確切,還不如直接看一下準確,但是從這個現象上,我們確實知道他功能上的障礙。甚至障礙在什麼地方,輕重程度,可以摸得出來,但是說摸出來這個形質壞在什麼地方,壞了多大一塊了,恐怕是難。這因為中國的傳統的理論,中醫的傳統就沒有從那個角度進行發展,不是說不需要,而是我們沒從那個角度發展。或者在古代,不允許從那個角度發展,它沒有顯微鏡,沒有現在這些理化檢查方法,你一定要讓它看看內在的變化,它又不可能人人都拿開來瞧,所以我們形成了這樣一個特點。從功能角度,從外在現象來推測裡面的變化,來解決它的一些具體的問題。

    同樣的,我們認識五臟的功能,五臟,所謂肝心脾肺腎五臟,臟象學說,那還是五臟功能活動系統,現在還是這麼一個提法。臟象學說當中所說的五臟,它實際上是講的五臟功能活動系統,而不是真正的完全是那個解剖的臟器。不一樣。說心,心是什麼?心主神明,心主血脈,心之華在面,心氣通於舌,與夏氣相通應。心的經脈是手少陰心經,而且還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裡,這都是心,這絕對不是這個解剖的心,這個解剖的心解決不了這麼大的問題。所以它所說的這個心,你看連自然都連上了。跟夏季都連上了,跟小腸也連上了。跟經脈也連上了。對不對?跟顏面、跟舌頭等等,甚至於連喜、笑,在聲為笑,在志為喜,這些都是心。所以這是從功能角度,即使整個臟象學說,都是講的五臟功能活動系統,因此我們說《內經》方法論的特點之一,是從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規律。它也是在把握生命規律,就是這樣才認識生命規律嘛!從這個角度,從功能這個角度,來認識人體的生命規律問題。

  2. 從整體角度把握生命規律。

    這個我們反復強調過了。天、地、人是一體。人就是一個小天地,社會和人有著密切的聯繫,這在《內經》裡講了很多的,所以這是一個整體,就人本身來說,它也是一個整體,上下左右,表裡內外,有經脈相聯繫,這同樣是一個整體,當然既然是一個整體,就是一個諧調的整體,不論它看什麼問題,就把它作為一個諧調的整體來看待,所以這第二個特點,是講的是從整體的角度來把握生命規律。這可太重要了。因為它討論什麼問題都是整體,比如舉個例來說,就說心藏神,這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中醫基礎理論就講了,說心主神明,心主神明,它單獨是講的心嗎?不是呀,就是《素問。靈蘭秘典論》講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同篇它還講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就主謀慮。還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儘管是特別強調心主神明,《靈蘭秘典論》說的心藏神,心主神明,即使那一片,它也并沒排除肝,肝和神明,神志沒關係嗎?膽和神志沒關係嗎?決斷還不是神志問題?謀慮不就是神志問題嗎?所以,它看待任何問題的時候,它都是從整體的、諧調的這個角度。我舉例說心藏神,它還是把這個心神放在十二臟腑之間來考慮的。

    再說了,關於神的問題,《內經》還有第二個說法,(這是心藏神),還有一個五臟都藏神。還有“五臟皆藏神”的觀點。《內經》裡經常同一問題,它就有不同的理論。五臟都藏神,不單是心藏神。五臟藏神就更好了。更是整體的角度考慮了。神是包括人體的一切精神活動都在內,神志活動都在內。五臟都藏,不是單獨心藏,說心藏神,它把神就具體劃分了,又包括神、魂、魄、意、志。說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叫五神。五神分藏於五臟,這不是更是一個整體的、諧調的觀點了嗎?你看這兩,似乎是很矛盾的,那個說心藏神,這又說五臟都藏神,似乎是很矛盾的,其實就從原理上來說,它們沒有矛盾。沒有矛盾在哪兒呢?關於神的問題,它都是從整體諧調的角度來認識,所以說,從整體的角度來把握生命規律,那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不要把這個,即使說你講心藏神的觀點,到臨床上出看病,看神志的病,一律治心,恐怕也不是。各位有臨床大夫,那你健忘的話,就單純去治心,就不許治腎,或者就不能治別的臟,大慨醫生不是這麼當的。那應該從整體的角度,來觀察、來分析這個問題。

  3. 從變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規律。

    這變化的角度,我們剛才談到了,從哲學思想上,就談到“變”的問題,運動的問題,因為哲學思想在那影響我們《內經》的理論,所以《內經》的理論的方法論的特點,自然它就要運動變化。從運動變化這個角度,來研究人體的生命規律。這個什麼規律就包括生理的規律。生長化收藏的規律,包括疾病的規律,甚至於包括診斷、治療的規律在裡頭,那麼都要從運動、變化的角度來看待。大家熟悉的《內經》上有很有權威的話,人體的氣是什麼啊?氣是怎麼運行的?說“升降出入,無器不有”,這是講運動變化。器是指有形之質,無論哪個有形之質,當中它必須有器,這個器是怎麼樣包含的呢?必須是有升降出入。凡是有個物象存在,有個事物,不單是物象,有個事物存在,它都必然得有升降出入。“器者,生化之宇”。所謂器,就是裡頭有生化。生生化化不息。在那運動不息的。人,也可以在這裡作為一個器物,也要包括生生不息的,在那裡升降出入的運動。把人體看成一個,人的生命運動,看成是一個不斷運動變化的,生命過程就是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

    剛才我們所講過的“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也是在講“神轉”,氣血生機在那裡正常的有規律的運轉,而不能回,回就包括停滯,包括逆亂,那麼要回了,這生命也就要結束了。就是病了,甚至要結束了。

    書上說,在醫學理論當中,明確表示了生命運動變化的原理,醫學概念也具有時間性,同樣是運動,時間就是在不斷的運動的,醫學概念裡,明顯具有時間性,比如說,五臟,它叫四時的五臟,《素問。金匱真言論》它叫四時五臟陰陽。合於四時五臟陰陽,它把四時五臟陰陽都聯繫起來看待。因此肝,在講到肝的時候,實際上也考慮到春天了,也考慮到清晨,寅卯時也是肝木之氣,所以它有時間的概念。大家最常用的,說是證候,證就是證據,觀察什麼問題,說什麼問題有證據,看病也得有證據,“候”,候本身就有時間概念在裡頭,我們所說的時候,而在《內經》裡頭所說的候,在《六節臟象論》上所說的候,它把五日謂之候,五天就叫做一候。三候謂之氣,三候,三五一十五天,就是一個節氣了。六氣謂之時,六氣就是三個月了,時就是四時的春夏秋冬。四時謂之歲。春夏秋冬四時就是一年。所以這本身就含有時間的概念。中醫我們成天說辨證論治,有包括證候,觀察疾病的證候。這不就是時間概念嗎?所以運動變化的角度來看。從醫學概念當中,乃至於我們診斷、辨證當中,那都含有時間的概念。

    所以中醫的時間醫學,當然沒有叫做時間醫學,但是從時間的角度來考慮醫學問題,那確實從《內經》裡頭就講得很詳細了。比如說人體生理,一天,早上、中午、晚上不同,是吧?說平旦人氣升,太陽剛一出來,陽氣開始出生,人體中的陽氣也升,日中陽氣隆,正中午了,自然界的陽氣旺盛,人體的陽氣也旺盛,所以這個時候,人體抵抗力最強,一般的話,大中午的得感冒的很少;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太陽落山了,自然界的陽氣不足了,人體的陽氣也開始差了。氣門乃閉,汗孔就該閉了。不然的話,老在那運動,老出汗,下午了,不太注意,特別容易感冒。所以下午運動完了,要注意穿好衣服。中午運動完了,即使沒來得及穿好衣服,恐怕操場跑兩圈,也不大容易感冒,不一樣啊!生命規律就是這樣的,它就是在這不斷運動變化當中的。

    那麼至於從五運六氣來觀察問題,至於針灸子午流注針法,不同的時辰扎不同的穴位,這純粹就是,主要的依據就是時間。生命和時間的這個規律。或叫生命節律,這不是之運動變化嗎?而且那是行之有效的。使用千百年的方法。

所以我們在認識論的方面有三個特點,從功能角度,從整體角度,從變化,或者運動變化的角度,來研究生命規律,這是《內經》理論體系的方法論的一個特點。而且這幾個特點,也反映到我們整個中醫學的理論當中一些特點,同時也在臨床實踐當中不斷地在使用。

再有,咱們這個體系當中的特點,是別具一格的診治方法。診,就是診斷,四診,望聞問切,在《內經》裡頭已經提到了,在《難經》裡頭講得就更明確了。望診,望面色,望舌苔,望形態,聞診,聽聲音,嗅氣味,那個聲音是要聽的,要分出角、徵、宮、商、羽五音,來辨別疾病所在,這個近年也有專門的論文。五音,角、徵、宮、商、羽,那就是屬於木、火、土、金、水。木、火、土、金、水就是說肝心脾肺腎了。所以人的五音和五臟有關係。

又比如說,你要聽到的,人體發出的聲音,五聲,有呼,有笑,有歌,有哭,有呻吟。這也是和五臟、和五行聯繫的。這是需要聽的。當然還有辨別病人的氣味,再聽,嗅,再聽聲音高,聲音低,是不是喘息,那不都是要聞診嗎?

問,那當然是在《內經》裡頭,講得很詳細,要問姓名,問男女,問年齡,問職業,問生活是不是順心,等等。都是需要問的。你不問,你一看就知道這人的姓氏名誰,恐怕誰也看不出來,所以必須該問的還是要問。工作順心不順心?那是需要問一問。因為,不單是一般的了解情況,了解這情況它很可能就和他的疾病有關係了。這,內經》記載得很多。

切,切脈是切,按,循按各個部位,也就是切。腹痛,按一按,手痛腿痛,按一按,這都是切。

望聞問切是歸納四種主要方法。這個主要方法,是我們臨床實際行之有效的診斷方法。而且也使用幾千年的東西了。所以呢,有獨特的診斷方法,當然這個診斷方法,是和我們整個中醫理論密切聯繫的。所以有這個方法,也有它的理論基礎。它這個哲學思想的基礎也在裡頭,特別是“有諸內必形諸外”,它裡頭有變化,它才能表現出來嘛!那你才能通過外在的現象,來了解內在的疾病,或者說生理情況。它是以這樣一個思想作為基礎的,才有這個四診的吧。要不然怎麼摸完脈要看看面色,看看舌頭,就會說人家裡面有什麼病呢?它思想基礎是這個(“有諸內必形諸外”)。《黃帝內經》裡面甚至於還舉例,什麼例子呢?它說,看到這個草長的高低,長得茂盛不茂盛,就知道這草的下面是不是有水?土地是不是肥沃?也就是說,通過外在現象,就知道裡頭是什麼?它舉這麼個例子來說明,這《黃帝內經》的舉例,就是有這樣的例子,所以“以外揣內”,從外面的現象來猜測裡面的變化,這就是依據。這就是思想基礎。《靈樞經》還有一篇,篇名本身就叫做《外揣》,從外面揣測到裡面去。這就是思想基礎、哲學基礎,才有那樣一套的診斷方法出來。

當然,診斷有它的特殊的方法,治療也有它的特殊方法,《內經》中醫的治療方法很特殊的,可是來源是從《內經》就開始了。現在實行的什麼自然療法,什麼全身療法,等等療法,那些療法,有點是,從具體而言,當然是在不斷的創新,中醫也在不斷的發展,但是從《黃帝內經》時代,方法已經提出了很多方面,藥物療法,有內服的,有外用的。針法,灸法、按摩、導引療法,還有其他的刺腹水的方法,我看了,《靈樞。四時氣》篇,你們有興趣的可以看,特別是當臨床醫生們,《靈樞。四時氣》篇,那是公元前的文章了,它有治療腹水的,放腹水的方法。這個放腹水的方法,據我看,就是和現在臨床上放腹水的方法,基本原理上沒什麼大的區別。兩千年前,我們《內經》已經記載了,它說,腹水,當然那個還是取坐位,讓病人坐著,然後在腹臍下,所謂氣海那個位置,肚臍下,用一個針,像劍峰樣的針,扎個眼,然後放一個空心針,叫做筒針,讓它放水。同時要用布帶子把那個腹部圍緊了,說不圍緊了這個人就要煩悶,要讓它勒緊了,讓它放這個水;同時,一次不要把水放盡,隔一天再放,不然的話,這人正氣受不了,如果你不把腹部有布帶子勒緊了,這人就要煩悶,那你說這套方法和現在臨床方法,只不過現在臨床是側著躺,現在臨床方法,不是以一個劍一樣的針打個眼,然後再按根管,現在直接大粗針,管就下去了。也要把腹部勒緊。沒什麼大原則的區別。兩千年前我們就使了嘛,當然還有寒冷療法,飢餓療法,什麼熨貼療法,洗浴療法,精神療法,很多很多,所以我們的古人,在《內經》記載當中,已經看到,已經創造了,非常豐富多彩的治療方法。

這一章的第四節,是關於《黃帝內經》的學術價值問題。咱們分三點,

  1. 揭示生命活動規律,對於生命科學具有重要價值。《內經》對於生命規律的認識,到現在我們仍然有繼續研究,不僅是必要,而且是必須,通過《黃帝內經》理論的研究。很可能對現代醫學,對於人體生命的認識有重要的貢獻。很多問題,現在在醫學上并不是很明確,沒有真正能解決得了的,舉例來說,人的大腦,百十年前就知道了,大腦是,從西醫角度看,大腦是認識問題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大腦怎麼認識問題的?對於某些問題,大腦中間是怎麼活動的?你不是說它裡頭有細胞,有基因,每個很多,基因是怎麼變的?恐怕說不清。而且也不能完全解決這些問題,就是大腦嗎?別處沒關係嗎?胃腸對精神活動沒影響嗎?恐怕不是。而那些個問題,可以說中醫又從另外一個角度,《黃帝內經》又從另外一個角度,認識這些問題。因此,很可能對這個問題認識上,目前我們已經看到一些線索,很可能彌補了現代這個認識的不足。因為現代的認識,絕對不是唯一正確的認識。假若是唯一正確的認識的話,現在有很多生活現象,并沒有解決得了。

    這個報紙、雜誌上,見到的類似的報導,還是挺有意思的。有人移植了心臟,對移植心臟的這個人,後來性格發生很大改變,調查的結果,是獻心臟那個人原來的性格。接受心臟的人發生改變了。性格的改變,用現代解剖學、生理學的角度,心臟不解決性格問題。不解決人的脾氣改變的問題。舉例說,這是報紙上登的,發表過的一些東西。我們在這不再多談了。就是說現代的,從西醫學的角度來看,從醫學上還有很多的問題,目前來說是解決不了的。因此,我們中醫的從,黃帝內經》的角度去認識,又提供了一個,開闢一個新的途徑。應該認真加以研究的。不單是我們中醫會治病,我們中醫也應該更重要地從理論方面,做出更多的貢獻。這一點,我想研究《內經》那就是非常必要的。

  2. 《內經》本身就運用了多學科來研究醫學。所謂構建了天地人“三才”的醫學模式。《內經》時代就是這樣。近年才提出來,是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近年才提出來的。這是一種新的觀點,從以下模式來說,認為那是已經大大的進步,不單是生物,最古最原來的時候,西醫的觀點是生物的,後來才聯繫到生物還有心理的,現在近年才提到社會有關了,認為醫學是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那不是開玩笑,也不是別的。我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五十年代學西醫知識的時候,心理問題在內科學上不談,說心理會造成疾病,不會。那時最先進的理論是巴甫洛夫學說,拿那個狗做實驗,說它可以有條件反射,那就是上大學的時候,作為西醫課新的東西學進來。但是近年來,我看西醫內科,也談心理的問題了。心理是致病的原因嘛,可是心理致病,我們中醫不從《內經》裡就講了多少遍了,講的非常深刻了。這不是心理醫學嗎?

    社會問題《內經》也談到了,人的生活、社會地位的問題,是否心理順利不順利的問題,直接影響人體的健康,所以從醫學模式上,我們中醫《內經》有很好的東西。所以這學術價值第二點,提到了一個“三才”醫學模式建構的問題。

  3. 獨特的醫學發明。創造了世界所特有的疾病診療體系。診療體系當然是獨特的、特有的,當然,西醫學有個望觸叩聽,和我們望聞問切有類似之處。但是那相差很遠。西醫摸摸那個脈,觸一觸,假如要摸脈的話,只是看跳的次數,跳的次數多了就是心動過速,跳的慢了,就是心動過緩,是不是?如果體溫高了,摸摸脈跳得太快了,體溫很高,中醫摸的,絕不是只是一個跳得快慢的問題,所以創造了世界所特有的診療(還有治療),診療體系。正是《內經》所創造的這個診療體系,使得我們那個中醫學,按著《內經》的基礎上,在兩千多年來不斷地發展和進步,在世界上各國的傳統醫學,幾乎已經沒有的情況下,中國的中醫學,世界各國的傳統醫學,大概幾乎都沒有了。只有我們中國的中醫學,作為傳統醫學在日新月異。不斷的更新不斷的進步,吸引了世界各國的醫學家的重視。所以北京中醫藥大學,外國留學生很多的。據說,僅次於北大留學生的數量,在北京一百多所大學裡面,北京中醫藥大學是個規模不大的大學,但是它的留學生的數量,卻是僅次於北大。說明我們中醫學,是受到各國醫學家的矚目。當然,既值得我們驕傲,更值得我們認真地去學習。不斷地加以發揚。

關於上篇,概論部分我們講到這就結束了。

[完/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