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第七講 陰陽應像大論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繼續講《陰陽應相大論》的第三段。也就是32頁的,陰陽理論與疾病的聯繫那一段文章。第一個小的自然段,我們已經講過了。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必咳嗽。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它是講了幾個陰陽的道理。

下面就比較具體地聯繫到醫學的問題。因為剛才說的那一個小的自然段,那三句話,說是醫學的問題可以,說是一般自然現象來解釋也可以。下面這個就是醫學上的具體問題。比如

寒傷形、熱傷氣”,這都是醫學的具體內容了。寒為陰邪,能夠傷人之形體。這個形是指津液一類,寒能夠傷津液一類。所以“寒傷形"。為什麼說是津液一類呢?和“熱傷氣”相對應的嘛!下句話是“熱傷氣”。寒微陰邪,熱為陽邪,寒傷人津液,熱就傷人陽氣。熱邪傷人陽氣。這就是所謂的同氣相求。形也是陰,寒也是陰,所以寒傷其陰,傷其形;熱為陽,氣也是陽,所以熱就傷其氣。同氣相求。

氣傷痛,形傷腫”,氣受傷,不通暢了,阻滯了,或者是虛了,都可以痛,不通則痛,不足它也痛,虛痛,空痛;形傷腫,津液受傷了,不能正常的代謝,水液不能正常化了,寒邪所傷,水液不化,就可以出現腫。這個腫是指的浮腫。所謂水液停留而腫。這裡頭我們就看到了,寒邪是陰邪,傷人體之陰,熱邪為陽邪,傷人體之陽,氣是陽,同氣相求。為什麼把這句話又重複一遍呢?因為有些同學在學習到六淫什麼呢?就說致病特點之後,就往往導出了一個不準確的結論。就說陽邪就傷人體之陰,陰邪就傷人體之陽,導致這樣一個不準確的結論。老師沒講過,但是老師在講課當中,學生在看書當中,慢慢的同學們就可以產生這樣一個所謂的認識,推論出來的結論。那就是陽邪就得傷人體之陰,陰邪就得傷人體之陽,這個推論是不對的。邪氣傷正氣是對的。寒邪上人體之陽,傷不傷?傷。寒邪傷陽很明顯的,陰邪傷人陽氣。但是你可要記住,寒為陰邪,也傷人體之陰。所以它有“寒傷形”之說。熱為陽邪,它也能傷人體之陽。所以它有“熱傷氣”之說。特別是暑熱傷氣,這是大家最常聽到的話,清暑益氣湯。要想清清暑,必須得有益氣。為什麼?暑為陽熱之邪,不但傷人之陰,它也傷人之氣。所以作為醫學理論,原本的力量,正確的理論是這樣的。我所以在這又強調一些這句話。還有一個意圖,在於有一些同學產生一種錯誤的認識,說是燥傷津液,所以燥為陽邪。那不對。傷津液的就得是陽,寒還傷人津液了,寒也是陰邪啊。在這我就是引申到將來會出現,《內經》裡面這個矛盾沒有,好像在有一些書籍裡頭,它就把燥邪說成是陽邪了。呵,好多同學願意接受這個意見,為什麼呢?他在腦子裡推出一個東西出來了,那就是傷人陰的就是陽邪,燥邪最明顯的傷人陰,所以燥為陽邪。好,在相當一定的範圍內還有流傳,其實那是不對的。起碼說,傷陰的是陽邪,傷陽的是陰邪,這個就是不對的。因為我們從《內經》裡看得很清楚。在《傷寒論》裡也說了這樣的問題,他說是“風傷衛,寒傷營”。大家讀《傷寒論》的時候,老師們經常順口溜似地教給過我們的,說“風傷衛,寒傷營,風寒兩傷大青龍。”怎麼就風傷衛呢?風是陽邪,寒暑陰邪,衛是陽,相對而言,營是陰,風傷衛,不是陽傷陽嗎?寒傷營,不是陰傷陰嗎?哪有說傷陰的就是陽邪?傷陽的就是陰邪?無論從《內經》還是從《傷寒論》都沒有啊,所以我在這要把“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結合這樣幾句話,又把邪氣傷人的情況說了一遍,同時,對了,我剛講不但是陽邪傷陰,陽邪它也傷陽,還有同氣相求一說嘛!將來我們在講《太陰陽明論》的時候,說“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風是陽邪,傷人於上,上是陽啊,濕為陰邪,傷人之下,下是陰啊,這都是《內經》裡的記載,很清楚的地方。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對於這個病人的症狀,先有痛的症狀,後又腫的症狀,那麼這是先傷了氣,後傷了形。這倒不見得是說的是先受的熱,後受的寒,沒有這個意思。只是說先痛而後腫,這是氣傷形,這個不是因為氣傷了形,而是先傷氣,後傷形。氣傷形也的意思,是氣先受傷,形後受傷。不是因為氣來傷的形。讀這句話應該這麼理解。也就是先痛,是先傷的氣。後腫是後傷的形。同樣的,

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先出現腫,後出現疼痛,這是形先受傷,氣後受傷。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這是講的五氣。按五行來算就是五氣。五氣致病特點,這個五氣,外邪致病,五氣。體內也可以化生,內生五氣。由於脾虛導致濕。由於腎陽虛導致內寒,這它也叫寒。六淫之邪,所謂外邪,風寒暑濕燥火,因為加上暑就是六氣了,風暑濕燥寒,等等,這五氣就是外邪。所以外邪五氣,內生五氣,都有這個致病特點。什麼特點呢?風邪勝的就產生動的症狀。這個動,動搖,肢體的抽搐,這是動。自我感覺的動,頭暈目眩,那也是在動。這些動搖不定的這些個症狀,那就是由於風引起的特點。或者風引起的特殊的症狀。和典型的症狀,或者說症狀的特點。那就是“動”。肢體的振搖,肢體的抽搐,頭暈目眩。外觀的症狀和病人自我感覺的動,那是風邪致病的特點。

熱邪致病的特點,“熱勝則腫”,這個腫是紅腫熱痛之腫,所以熱邪侵入了血脈,導致血脈運行逆亂而產生癰腫,這一篇還有這樣的話,說“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營氣就是血之氣嘛,“營氣不從,逆於肉理,生為癰腫”最多見的原因是熱。熱邪迫血脈運行急速,急速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出現逆亂。不從,就是不順了嘛。不順了就逆於肉理,不能正常的運行了。聚在那裡頭,聚而為熱,就可以出現紅腫熱痛。所以這是由熱造成的。

在這裡我們可以引申聯繫一下臨床問題,臨床治療癰腫、癰瘡,清熱解毒大家都熟悉,一見到紅腫熱痛了,清熱解毒吧,對不對?對。因為“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這個鬱,營血鬱在裡頭,鬱而化熱,所以清熱是對的。同時,感受熱邪的同時,可能伴有毒氣在裡面,或者叫做毒熱,導致營血運行逆亂,因此解毒也是對的。但是你要從這條理論上來看,清熱解毒散不完善的,為什麼?營氣不從嘛。營是血之氣,不能正常運行,應該你在清熱解毒是對的,但是不全,不全在哪呢?你沒有活血,對不對啊?不能正常運行了,瘀滯了它才鬱而化熱的嘛。應該加上活血才對。加血還不算,還得加理氣才行。營者血之氣,既要活血,又要理氣。當然活血本身也可以涼血,因為親熱解毒也包括清熱在裡頭。因此要治療這癰腫,從這句話上我們分析起來,中醫要開個中藥方子,治療這紅腫熱痛的瘡,來了,那麼清熱解毒不能排除,還有活血涼血,還有行氣。如果不把這幾個思路考慮全了,那治療是不准確的,不確切的治療。可以有效,但是效果不是太理想。也就是說你單純用清熱解毒,治療這紅腫的時候,可能腫消了,但是往往出現最後留一個結,這瘡消了沒有?消了。但最後還留個疙瘩,小疙瘩在這化不了了。這是為什麼?就是你一律用清熱解毒,用涼藥,把熱邪給去掉了,但是氣血沒通暢開。所以留一個結塊。這個結塊也可能就永遠就下不去了。也可能是再過個一定的時間,身體抵抗力差了,又受點毒熱的影響,接著從這再長瘡。就出現這類問題啊。因為你原來都是用清熱解毒,用那些苦寒的藥定下來了,把它給凝住了。熱是去了,毒也去了,但是凝了。如果在當初治療當中,清熱解毒的基礎上加了活血藥。加了行氣藥,那麼這個結塊就留不下,所以用中藥治療什麼病呢,都應該考慮用中醫的理論作為指導,我不排除有些同志,把蒲公英、板藍根、銀花、連翹,紫花地丁,當青黴素來看,西醫用青黴素所治療的,那個蜂窩織炎,我就大量地用蒲公英、地丁去,這個思路不對,起碼是不完整的,或者說它不符合中醫的辨證論治的完整的思路。“熱勝則腫”。

燥邪致病的特點呢,是乾燥,“燥勝則乾”,傷津液,傷了津液就乾嘛,這沒什麼可說的,燥勝則乾。之所以有些同志認為燥是陽邪,是因為看到了燥勝則乾,乾之後就傷了津液,傷了津液之後,津液不足了就產生熱象,燥邪致病容易產生熱象,當然不是都產生熱象。這一產生熱象,好了,這邪氣引起人體發病,結果產生熱象了,那當然就是陽邪。不是這麼個意思,因為在產生熱象的時候,前面還有一段是乾,是傷了津液。津液傷了之後,陰不足了才轉化成出現熱的現象,這是轉化為熱,不是燥本身就是熱。就如同傷寒寒邪侵入人體,一定時間之後它可以轉化為熱一樣,開頭是麻黃湯證,過幾天它一轉化,變成熱了,就變成白虎湯證了,轉化為的熱,不是原來的熱,原來該死寒邪還是寒邪。同樣的,燥邪傷了陰,傷陰之後出現的熱,那是後來出現的熱,轉化過來的,是病理的反應是熱。不再是燥邪本身。當然,燥邪傷陰很快,所以出現熱象也很快,不像寒邪侵入人體得幾天之後,轉化為熱。起碼是若干個小時之後轉化為熱。它相對來說慢一些,所以人們看到這轉化,看得明顯。而燥邪傷陰之後轉化為熱,轉化得很快,所以甚至於有人認為,那就把這轉化份給忽略了,而認為燥本身就是熱了。燥本身致病特點就是乾,就是傷津液。不是熱。沒有說“燥勝則熱”,而是“燥勝則乾”。最大的特點就是傷津液嘛。

“寒勝則浮”,這個浮,又是浮腫的浮,由於寒邪傷了人的陽氣,使得氣化不能夠正常運行,由於氣化不能正常運行,所以就使水液停留,陽氣不能化水了嘛,或者水液不能受陽氣作用蒸化為津液嘛,陽氣不能蒸化,寒邪導致陽氣受傷了,陽氣受傷不能蒸化水津,於是乎,水液停留而出現浮腫。所以“寒勝”可以出現浮腫。

“濕勝則濡泄”,濕邪致病的特點呢,很重要的,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常常引起人的腹瀉,而這個腹瀉是濡瀉,濡瀉不是那個水瀉,不是那個火瀉,不是暴注下迫,大下的那種瀉,而是粘濁的,大便不爽的那種泄瀉,所以叫做泄瀉,是濕瀉。濕邪導致的。濕邪傷及了脾胃,傷及了腸胃,導致的腹瀉時粘濁不爽的。當然,濕邪導致的病也好,風邪導致的疾病也好,不止是這幾點。這幾點只是抓出來它這五種邪氣致病的最典型的特點而已。不是全部的。所以“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這是五種邪氣致病的典型特點,或者典型的徵象。再往下看,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這個天是指的自然界了,自然界有四時,春夏秋冬,有五行。有四時五行陰陽的變化,陰陽五行的變化,那麼才有生長收藏,你如果按五說,就還有生長化收藏,按四時說,那叫生長收藏。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然後,“以生寒暑燥濕風”,寒暑燥濕風,這五氣,它按五行算來的。四時,有四時五行的陰陽變化,那麼自然界才有生長收藏的規律,也才有寒暑燥濕風的五氣,風是春之氣,暑是夏之氣,燥是秋之氣,寒是冬之氣。濕,你看,他按五氣了,要按四時的話,就得除了長夏,在《內經》裡頭,雖然是陰陽五行,合併使用,但是《內經》裡,在聯合,把這個陰陽五行相應合的時候,也還常常出現應合不是太吻合的時候,有的時候就按五行來算,有時候就按陰陽來算,陰陽五行合在一起,有時說具體問題的時候,就出現點好像不是太吻合。這兒也出現這個問題。你既然說四時有寒暑燥濕風,可是又說這五行,寒暑燥濕風就很好。風是木之氣,濕是土之氣,燥濕五行的金之氣,暑濕火熱,火之氣,寒是水之氣。按五行都對上了。生長收藏,按四時對,寒暑燥濕風,按五行對,其實不要這麼分裂開來,四時生長收藏,五氣寒暑燥濕風,將來咱們還有六氣,還得加上火呢!所以,總之,它是講的自然界的陰陽五行的變化,會產生四季的改變,生長收藏的表現,還產生了寒暑燥濕風這個五氣,下面又聯繫到人了,把這陰陽五行的理論又聯繫到人身上。人有五臟,天有五行。天地陰陽五行,人身上就有五臟。

人有五臟化五氣”,五臟化生五氣,這個五氣就是五臟之氣,心肝脾肺腎的五臟之氣,人有五臟才產生五臟之氣,下面你,

以生喜怒悲憂恐”,有五臟之氣才產生喜怒悲憂恐。情緒的改變,按我們中醫來說,籠統的都是屬於神志的問題。神志的改變,喜怒悲憂恐。心情,情緒。也就是說,五臟之氣,才產生了喜怒悲憂恐,因此喜怒悲憂恐這些情緒上的變化,是怎麼產生的呢?是五臟之氣產生的。當然,這個喜怒悲憂恐的“悲”字,教材注釋4提到了,《新校正》認為,根據《素問。天元紀大論》這“悲”字應當是思。因為它是按五臟說的嘛,喜是心之志,怒是肝之志,思是脾之志,憂傷肺之志,恐是腎之志。五臟化生五氣,五臟之氣才產生喜怒悲憂恐,那麼當然如果悲憂,如果都屬於肺的話,就沒有脾所主了。所以《新校正》說,按《天元紀大論》,悲作思。如果悲作思的話,那跟五行、五臟、五志,就密切的聯繫起來了。所以《新校正》的校正,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這裡頭明確提出來的是五臟化五氣,五氣產生喜怒悲憂恐,這就是中醫。中醫理論的特點。起碼對關於人的情緒,意志思維,《內經》傷認為是五臟產生的。它並沒有說這是大腦產生的。雖然我們不反對是大腦可以產生,但是從中醫傳統理論來說,它是五臟產生的。因此要治療,假設說治療疾病,情志方面的疾病,怎麼治療?中醫怎麼治療?中醫是按五臟辨證來選方用藥,來取穴針刺的。而不是按腦來辨證,對吧?這是理論體系這麼下來的。下面,又繼續談到病的問題。情志致病的問題。說

故喜怒傷氣”,情志致病是傷人之氣,這個喜怒,代指七情,起碼是代指上文的喜怒悲憂恐。不是單指喜怒二氣。也是代指的情緒的改變。傷人之氣,傷人什麼氣呢?五臟之氣嘛,傷人五臟之氣。或說傷人氣機,七情致病,情緒致病,首先傷的,受傷的是五臟。首先傷的人體的氣機,這是致病特點。四個字,“喜怒傷氣”。那就談出來情緒致病,或者叫情志致病,致病的特點。特點是什麼?傷人五臟,或者傷人氣機。

寒暑傷形”,寒暑是泛指外淫,我們常說六淫之邪,六淫之邪傷人,首先傷的是人的形體,先從皮毛,然後絡脈,經脈,臟腑。然後才談到臟腑。所以說“寒暑傷形”。六淫,外淫之邪致病的特點,首先傷人之形體,那就和七情致病特點截然不同,七情致病特點傷人就是臟腑之氣。所以“喜怒傷氣,寒暑傷形”,一共八個字,可是高度概括了七情致病和外淫致病,致病的特點。

下面又把情緒致病又分析了一下。把七情致病和六淫致病特點說完了之後,又說情緒致病當中,喜怒兩個致病特點還有不同。說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暴怒傷陰是說傷的肝,傷的血,怒為肝之志,暴怒傷肝,肝為陰臟,在於腹中,肝為陰臟。或者陰中之少陽。但是它還是陰臟。說暴怒傷肝,肝藏血。暴怒傷了肝血,大怒之後可以吐血。可以崩漏出血,暴怒傷陰。暴怒嘛,就不是一般的怒嘛。超過了限度了,對吧?這個大家熟悉的。七情人之常情,超過限度才能成為致病因素。所以這說的是暴怒。“暴喜傷陽”,喜太過了,暴喜,這個傷陽是傷人之心。傷人之神。心藏神,暴喜傷了心神,使心神渙散。暴怒傷陰,暴喜傷陽,這又從喜怒所傷也有不同的致病特點。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厥氣,厥在這是作“逆”講,逆亂之氣,逆就是向上叫逆嘛,氣上逆。充滿著經脈,可以使得脈搏充滿。血脈充滿,不單是脈搏,血脈充滿。而且可以去形,去就是離開,離開形體,什麼離開形體?是指的使人的神氣離開形體。這句話,如果聯繫前文,暴怒傷陰,暴喜傷陽的話,由於暴怒暴喜導致的是人的受傷。那麼可以使得厥氣上逆。或者使人的氣機上逆。使得血脈充滿而神氣離開形骸。神離形骸。因此可以出現昏厥。暴怒傷陰,暴喜傷陽,都可以出現昏厥,神志昏亂。昏厥是死掉了,摔倒了,昏仆了。也可以使人神志昏亂,就不知所以了。去離形體,神氣去離形體。這個好像在臨床上可以見到,七情致病的很多,除了精神病外也幾乎是去離形體了。氣死的,氣暈過去的,這都有啊,這就是昏厥了。大怒之下,腦溢血了。‘啪’,厥了。所以那都是去形了吧,去離形骸了。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上面講的“喜怒傷氣,寒暑傷形”,又說暴怒,暴喜都能使人致病,所以這裡說喜怒不節。進一步,深一步談,所以七情不能注意調節的話,這個喜怒還是概指七情。七情不能夠節制的話,可以得病。寒暑六淫之邪不能注意迴避的話,而過度冒犯,觸犯寒暑,觸犯六淫之邪,都可以使人得病,所以說“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生命就不鞏固了。生命之氣就受到危害了。生,是作生命,是作生氣,生命之氣。生命之氣就不堅固了。人體的生命就不堅固了,就不鞏固了。所以身體就要衰敗,就要有病。所以說七情要調節,對外界六氣要注意適當地迴避。這樣的話,人體才能夠健康。否則的話,生命就要受到危害了。下面又進一步,又講陰陽的道理,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什麼事過度了都不對,過度了就要反了。重陰,陰氣太重疊了,太過勝了,那麼它也可以轉化為陽。重陽也可以轉化為陰。這和前面“重寒則熱,重熱則寒”,是一個道理,物極必反的道理。重陰必陽,重陽必陰,你看,下邊就舉例了:怎麼“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呢?他說

故曰:冬傷於寒”,冬屬於陰,寒暑與陰,這叫重陰,必陽,那麼到

春必溫病”,溫病就是陽病,陽熱之病。溫熱之病是屬於陽的,重陰必陽。

春傷於風,夏必飧泄”,春天感受了風邪,沒有注意好養生而傷了風邪,春天是陽,風邪是陽,重陽,重陽之後,到夏天產生什麼病呢?完榖不化的泄瀉。完榖不化的泄瀉是陰病。就是脾陽虛的病,虛寒的病。雖然是陽邪,但是到夏天,重陽了就出現了虛寒的病。我先初步講一下,然後咱們再進一步把這一段再講。

夏傷於暑,秋必咳瘧”,夏為陽,暑為陽,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痎瘧、瘧疾屬於陰病。教材注釋說,痎瘧是泛指瘧疾而言,是泛指各種瘧疾。但是就有的醫學家,比如吳崑,《素問吳注》吳崑,明代的醫學家注釋《素問》,他說這個痎瘧就是陰瘧。他大概就是根據這個道理注出來的。他說痎瘧就是陰瘧,而且說是夜間發的瘧。有的注家就這麼注,那因為什麼呢?因為“夏傷於暑,秋必咳瘧”,重陽必陰,痎瘧它應該是陰之病。所以他說痎瘧就是陰瘧。陰瘧疾是夜間發的瘧。有的注家就這麼注。

秋傷於濕,冬必咳嗽”,秋是陰,濕是陰邪,秋傷於濕。那你要按我們現在一般的道理,秋天不是燥嗎?它怎麼傷於濕呢?初秋之氣還是可以傷濕,秋傷於濕,也是陰傷陰的問題。重陰問題。而生咳嗽,咳嗽是陽證,是肺之病,肺為陽。在胸中。所以“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按原文下來,應該在這樣解釋。但是引申或者深入分析,對於這段,同樣可以才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說“冬傷於寒,春必溫病”,那是這麼回事呢?冬天養生不當,就冬不能藏精了。冬主藏嘛。養生不當,受寒邪就不能正常藏精,也就冬天精氣沒養好。到春天的時候,自然界陽氣升發,人體的陽氣也要跟著升發。由於陰精不足了,由於冬天沒養好生,冬主藏,沒藏好,陰精不足,所以到春天溫熱之氣上升的時候,就產生溫病。同樣道理,春天傷於風邪,春天養生不當,受風邪,因為春季多風,冬季多寒,所以冬傷於寒,春傷於風嘛,天有四時有五行,四時生寒暑燥濕風,是和四季相對應的,春天風邪盛,所以春天傷於風,春傷於風的話,陽氣應當升發,春天陽氣應該升發,而不能正常的升發,到夏季的時候,陽氣當旺而不能旺,陽氣當旺不能旺就陽氣不足,陽氣不足所以產生陽虛的洞瀉。那就是說上一季節養生不當,導致了下一季節的生病,就是生長收藏這個全過程,是互相聯繫著的。春天養生沒有養好,夏天陽氣當長而不長,所以出現洞瀉。

同樣的,夏天傷於暑邪,陽熱之氣沒有正常的生長好,所以到秋天,秋涼之氣外束,傷於暑邪,暑邪內鬱,秋涼外束。夏傷於暑,暑熱之氣內停,或者叫暑熱內鬱,到秋天,秋天涼了,秋天應該是秋涼嘛,秋涼秋燥,秋涼外束,於是乎就出現寒熱往來的瘧疾之病。這樣解釋或者這樣理解。同樣的,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就同樣的道理來理解。這一段也行,也符合臨床實際。

還有,就這段話,還闡釋它就是溫病學派的,叫做伏邪說的重要的理論根據。溫病學派,後來產生的溫病學派,那不是有一種力量是伏邪嗎?有新感,有伏邪。新感就是感受邪氣就發病,發為溫病。伏邪是邪氣藏伏在體內了,藏伏一段時間之後,潛藏一段,潛伏期,然後才發病。這個伏邪說的重要的理論根據,它也是這樣。因為溫病主要搜根據這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所以又是溫病學說,溫病當中的伏邪說的,一個重要的理論根據就是從這來的。

但是我們現在細想,伏邪說當然是溫病學說的一個重要理論,一個學說。而且指導臨床有相當的意義,因為有的溫病一發病就見到裡邊的病,血分的病,陰分的病,並不是衛分的病,有的溫病,比如春溫就有這種特點,春溫一發病,或者暑溫一發病,發病直接到陰了。那你不是說一般的說是寒暑傷形嗎?首先從形體外面進來的嗎?怎麼一下就到陰分了呢?所以用伏邪說,可以解釋春溫當中的,突然一發病就到陰。伏暑病當中的一發病就到了陰,陰分。可以解釋這些問題。所以伏邪說有它的意義。有它的指導臨床的意義。

但是話說回來,要如果從這一段《內經》原文來看,冬傷於寒,春必溫病,似乎不是講的伏邪。它就是講的重陽必陰,重陰必陽,還有春傷於風,夏生飧泄,那沒有人說是伏邪泄瀉嘛!秋傷於濕,冬生咳嗽,也沒有一個解釋說伏邪咳嗽嘛!所以如果就按這篇原文,經文這麼讀下來,我個人的理解那倒沒有講,好像談不到是個伏邪問題,但是我曾經講過的,對於《黃帝內經》的句子,段子,文字的理解,它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不同的解釋的兩個依據,判斷錯與對,一個就是符合《內經》的理論體系,第二是符合臨床實際,符合這兩條哪一條都應該算理解的是對的。當然,也不只我個人是覺得“冬傷於寒,春必溫病”,這句話不是伏邪的問題,教材後來在【理論闡釋】當中也提到過這個問題,就是說有點醫學家,前代的醫學家,也有不同的見解。下面,我們一會再說這個問題。現在對於這段經文串講,我們就講到這裡了。

【校注】的問題,似乎不用校了。因為我講當中,就把這個問題基本上就涉及到了。大家在讀的時候,把注釋看一看,能夠看得懂。

【理論闡釋】

理論闡釋的內容,也就是說,這段的經文,我們要提出來的,第一個問題是:

1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與“重陽必陰,重陰必陽”

對於這樣的話,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它,

  1. 藥食氣味的過用。是不是呀?藥食氣味,某一個氣味過了,不管飲食也好,還是藥物也好,氣味使的太過了,那麼就可以產生相反的問題,或者說,使的藥味太過了,熱性藥太過了,就可以傷人陰了。是不是?所以陽勝則陰病。同樣的,陰寒,寒涼藥使得太過了,那是陰勝則陽病,也可以傷害人,耗傷人體的陽氣。所以藥食氣味太過,這是一個方面的理解。

  2. 從病機的角度,就是說,陰陽偏盛就有偏衰,有偏盛就有偏衰,反過來,有偏衰也有偏盛,所以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由於相互消長。從病機角度,陰陽也可以轉化,所以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大熱,高燒高燒,啪一下,掉下來了。體溫低了,衰竭了。這也可以轉化。所以從病機角度,可以有陰陽轉化的問題。

  3. 單純的從哲學角度,那就是講的哲學理論問題。物極必反問題,講的陰陽對立消長問題。那是哲學的思想方法問題。這方面太過了,必然導致另一方面的不足嘛,陰陽消長是哲學上的概念。陰陽既相互對立,陰陽又相互消長。

我們在這裡又特別提到了,在【理論闡釋】這個問題下面,又特別提到”陰陽寒熱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能向對立面轉化。”這是我們現代人說的話,古時候並沒有這樣的話,古時候就是說的重、極,“重”和“極”這兩個字本身,就包含有一定條件的意思。沒條件怎麼轉化?重陰必陽,這人冷得,體溫低得不得了,已經昏厥了,然後他就的慢慢轉陽他再回來。那不一定,他沒有回來的這個條件,或者他正氣不能恢復,治療不得法,護理不當,死亡的也是有的。他不會說,重陰了,他慢慢還得陽回來。那沒有條件,不能轉化。有條件的,誒,看著寒冷的,氣也很衰了,慢慢慢慢,他可以有恢復。那是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所以我們現在又結合現代的認識,特別提了一下,在一定條件下向著對立面轉化的問題。

2. 五氣的偏勝致病問題

所謂的“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這裡提出來的,就是提出這麼一點。一個是這裡說的五氣是自然界致病的五氣,或者說就是風寒暑濕燥火。或者說六氣,六淫之氣,外淫之氣。另外,它也包含著內生之氣,就是所謂內生五氣,所謂由於脾虛而化濕,由於陽虛而生寒,由於陽熱體質而化熱、化火,內火,內熱,內濕,內風,肝風內動,那不是受的外風,肝風,由於肝陽上亢化風了,自己產生的內風,這個也屬於五氣的範疇之中。所以我們在【理論闡釋】的第二點,就是講了這麼一個問題。五氣的偏勝致病,這五氣所指的問題。

這一段的【理論闡釋】,我們就介紹到這,我想這一段,同樣是應該記熟的。沒有什麼太難的東西,而且又是特別重要的東西。所以我想不難。同樣應該把它記下來,甚至能夠要把它背下來。

[完/4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