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第九講 陰陽應像大論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接著講《陰陽應相大論》的第四段,也就是教材的34頁。“四時五行,與天地人其象相應”這一段。這一段在34頁的最下邊,倒數第二行。西方,因為我們從東、南、中,這個三方講完了,下邊是西方。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腎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西方生燥,天之氣屬於燥氣。這也符合中國的氣候的特點。氣候特點是西方生燥,是比較乾燥的。

燥生金,西方屬金,在天為燥,在地為金。也就是天之六氣是燥氣,地之五行屬於金行。

金生辛,辛生肺,這是按五行來加以歸類,取類比像。金生辛味,肺在人體屬於金,與自然界的秋氣相應。所以這裡說是辛生肺。同一行都屬於金行的相生。

肺生皮毛,也就是肺主皮毛的意思。

皮毛生腎,這個皮毛生腎是按五行金生水,因為皮毛屬肺的,按五行屬金,腎在五行屬水,金生水,所以這裡的皮毛生腎,是講的五行相生的關係。或者說它也是講的付肺和腎的關係。金生水的關係。“肺主鼻”,肺開竅於鼻,所以說肺主鼻,肺司呼吸,鼻為呼吸之通道,

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那麼,燥、金、皮毛、肺,還有上面所說的西方,這都是一系列的,按五行歸類說,都可以歸為一類。

在色為白,白色,

在音為商,商之音,角徵宮商羽的那個商之音,這個都是屬於這一行的。按五行歸類,都屬於金的一行。按五臟來分類,都屬於肺臟系統。

在聲為哭,肺之聲為哭,如同心之聲為笑,脾之聲為歌。

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肺有病,變是對常而言。知常達變,我們中醫常說,知道正常的,看到不正常的,正常的它不咳嗽,咳嗽就是肺的變化,或者說是病變。起碼是不太正常的現象。

在味為辛,在志為憂,在情志上主憂,另外在《內經》裡頭,一個說法,肺主悲,肺主憂,肺主悲,肺的情志有這麼兩個說法。

憂傷肺,喜勝憂,因為憂為肺之志,過憂就傷肺臟,喜勝憂呢,是按五行來說,喜是心之志,心為火臟,火剋金,所以喜勝憂。

熱傷皮毛,寒勝熱,同樣的道理,水剋火,所以寒勝熱,

辛傷皮毛,苦勝辛,辛屬於金之味,在五行屬金,苦味屬火之味,同樣是火剋金。所以“辛傷皮毛,苦勝辛”,這是按五行相剋、相制,相制約。下面,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竅為耳,在味為鹹,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鹹傷血,甘勝鹹。

北方生寒,寒生水,在五方為北方,在天之氣為寒氣,六氣它屬於寒,天之六氣生地之五行,所以在地為水,是五行中的水。

水生鹹,這個是五味,酸、苦、甘、辛、鹹,和五行相對應的鹹味,是水之味。鹹生腎,這都是同行的相生的問題。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這都等於是同一行的,都屬於水一行的。有這個相生的問題。

鹹生腎,鹹味入腎,鹹味可以養腎,所以我們臨床有用知柏入腎,瀉腎中的相火,要鹽知柏,為什麼加鹽?因為引使它入腎,鹽之味鹹嘛!

腎生骨髓,髓為腎精所化的,所以腎生骨髓,腎藏精,生骨髓,養骨而生髓。

髓生肝,這就是按五行相生了,髓生肝那就是說水生木,肝主於木嘛!

腎主耳,腎在竅為耳。腎的功能好壞,可以影響到耳的聰明與否,聽力是否正常,所以《靈樞經》也有另外一個說法,叫做“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腎氣和,也就是腎的功能正常,耳能分辨五音,就是聽力好。

當然關於腎的開竅問題,《金匱真言論》還有一說,就是腎開竅於二陰,前後二陰都由腎所主,所以關於腎的開竅問題,在《內經》裡頭也有兩個說法,

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這都屬於同一行,或者說,這都屬於水一行,都是屬於五臟系統中的腎系統,黑色、呻吟、骨,這些都屬於腎的系統,

在變動為慄”,慄就是戰慄,寒冷戰慄,腎病可以表現出腎陽衰,而出現寒冷的症狀。

在竅為耳,上面說腎主耳,這裡講生開竅於耳。

在味為鹹,鹹之味,

在志為恐,恐懼的情感屬於腎,正是因為恐懼的情感屬於腎,如果過恐則傷腎,“恐傷腎”。這個臨床上也還是很常見的。下面咱們還有一個病例。是恐傷腎的病例。當然那個病例是按腎開竅於二陰說的。

恐傷腎,思勝恐,思屬於土,也就是思屬於脾,脾是土臟,恐是水臟腎所主的。所以思勝恐,是土剋水的意思。土能制約水。按情志相勝的話,思勝恐。

寒傷血,燥勝寒,寒是可以傷血的,這個“血”字《太素》裡作“骨”,(教材注釋上應該有),如果從這個全文的前後文例,體例來看,看來作“骨”是對的。就是說“寒傷骨”,你看上一行西方的話,那不是說的是熱傷皮毛嗎?傷肺臟所主的皮毛嗎?這兒腎所主是骨,所以說寒傷骨,《太素》的說法還是合理的。而燥勝寒在《太素》作“濕勝寒”,濕勝寒是對的。因為濕是土之氣,寒是水之氣,土剋水。所以按《太素》這種記載是可從。

鹹傷血,甘勝鹹,這個鹹傷血,甘勝鹹是對的。鹹是水之味,血,如果按心臟血脈的話,那屬於火,鹹勝血,鹹傷血是通的。而且在實踐當中,鹹味太過也確實影響血液,《內經》其他地方還有記載,關於鹹傷血的問題。甘勝鹹,這個是對的。甘是土之味,鹹是水之味。土剋水,來制約水。所以鹹傷血,甘勝鹹。

再下邊,最後一段,等於是對前面五方論述的總結語。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天地是萬物之上下,天在上,地在下,也就是前面我們所講的,積陽為天,積陰為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天在上。天為陽,積陽為天,地在下,積陰為地,萬物之上下。

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這個血氣之男女也,這個“之”,教材有注釋,作連詞使用,相當於“和”或“與”這個意思,也就是說氣血和男女、氣血與男女,陰陽是什麼呢?陰陽是氣血,氣就是陽,血就是陰。也或者說男女,男就是陽,女就是陰。也就是說血氣也可以劃分陰陽,那麼血就是陰,氣就是陽,男女也可以劃分陰陽,女就是陰,男就是陽。它比喻、應象,什麼象?和陰陽相象。那麼用天地、用男女、用血氣。下面還有用左右,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左就是陽,右就是陰;左右者,為什麼說是陰陽之道路呢?它是講的聖人面南,左側為東,東為陽氣升起之方,太陽從東方升起來,而從右方降下去,說左右者,陰陽之道路。從左升,從右降,也就是說,用具體方位分陰陽,那麼左就屬陽,右就屬陰。

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是什麼呀?并不好說了,但是可以拿水火來加以形容,代表陰陽,能夠代表得最充分的、最合適的,就是水和火,水就是陰,火就是陽。所以水火者是陰陽之徵兆。陰陽有什麼徵象可以看的出來的?那你看看火吧,看看水吧。火就相當於陽,水就相當於陰。對不對?火的特性是炎熱的、向上的;水的特性是寒的、是濡潤的、向下的;那不是嗎?水火者是陰陽之徵兆。表現在外面的現象。最好說明陰陽的特點了。所以說,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

陰陽者,萬物之能【tai】始也,能使這個“能【tai】”就相當於“胎”,胚胎的“胎”,萬物之能始,也就是萬物的開始發生,那是都是從陰陽,也就是本篇開頭所說的,“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就是這個意思。比如萬物之開始,與開頭那段話是相呼應的。一切事物的產生、消亡,中間的任何的變化,那都是出於陰陽,所以萬物之能始。

最後,又總結了一下,陰陽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是陰陽相使的關係、相互為用的關係,介紹了這麼一個關係。

陰在內,陽之守也,陰是藏於內的,陰主內陽主外,陰是藏於內的,為陽之守,是替陽守護於內,由於陰守於內,才可以使陽不浮越於外,不耗散於外,陰在內,陽之守;為陽在裡面鎮守著,有陰在這鎮守著,陽氣就可以不散,陽氣就可以不浮越;那不是一種相互關係嗎?或者說陽能夠不浮越,陽能夠正常地固護,發揮它的作用,是要靠陰在裡面守,所以“陰在內,陽之守也”。

陽在外,陰之使也,陰主內陽主外,陽在外的功用,陰陽相對而言,它是為陰之使。使就是使用,就是作用,發揮作用。陽在外,是陰在外發揮作用,或者陰氣表現在外有什麼,誰知道陰有餘、陰不足,或者陰的作用是什麼,陰是藏在裡面的,你陽氣在外,就是守護著陰,或者說是陰氣在外的作用的表現。陰之使也。或者換句話說,有陽在外守護著,陰氣就可以不滑脫,如果沒有陽氣在外守,陰津也就不能藏於內。比如說,陽虛則滑精,氣虛則自汗。滑精、自汗,那不都是陰津的脫失嗎?但是那是由於陽氣不能發揮作用,而不能固護、固守、保護。陽氣不能發揮這個作用,陰精就滑脫了。所以就出現滑精、自汗這些現象。我是舉病理來說,整體上從陰陽關係上來說,那就是陰在內為陽之守,陽在外為陰之使。我們串講這一段就講完了。

【理論闡釋】

下面翻過頁來,教材37頁。

1 五行的取像比類問題

下面有一個表,人體內外相應的系統結構表。這個表其實是各位在學習《中醫基礎》的時候就講過的東西,只不過現在這個表,是完成出自於本篇,也就是《陰陽應象大論》的,這個表是必須熟悉的。自然界之象,人體之象,自然界和人體各種情況比類取象。相類的問題,怎麼分的類呢?你看,先用的五行吧,主要是用的五行歸類的類在這裡。木這一類,..,這一系列都屬於木之行。這是同一類的東西,因此有的時候,在《內經》理論裡面,它說的是東方,其實在說東方的時候,你就應該想到它可能在說肝。它可能在說是青色,等等。它可能說的是春天。說木,還應該想到春。想到溫暖。這些它都是統一一類的問題。就是這麼一個系統的歸類。
五行 方位 氣候 五時 五味 五色 變動
中央 長夏
西 皮毛

2. 五行的相生和相勝

也就是相生和相剋。相互滋生,相互制約,講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提到的相生,就是剛才我們談到的,

  1. 五行之間的相生,比如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這都是五行之間的同一類。東方生風,東方也屬於木,風也屬於木,風生木,木生酸,酸也屬於木之行。酸生肝,五臟之肝,肝生筋,這都是同一類的。五行同一類的之間的相生。
  2. 五行之間的相互生的問題,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問題,這是五行相生。

而五行相剋,那是相互制約的問題了,比如說怒勝思,思勝恐,恐勝喜,喜勝憂,這都是按五行相剋來說的。來分析的問題。這是本段的相生相剋的問題。

3. 陰陽的互根互用

對立統一,當然就是互根的。也是互用的。特別提出的是陰津和陽氣。互相依存,互相為用。這是一種正常生命活動。也就是篇末所說的“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關於陰陽相互為用的問題,在教材38頁上面,說後世醫家對陰陽之間,相互為用的關係論述頗多,趙獻可《醫貫。陰陽論》那一段,講這關係講得很好,還有下邊張介賓《類經附翼。真陰論》講陰陽之間關係,講得也很透徹,我們不妨看一下。趙獻可《醫貫。陰陽論》說“陰陽又各為其根”互根嘛。陰為陽之根,陽為陰之根,各為其根,“陽根於陰,陰根於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陰主生,陽主化,陽主氣化,但是互相之間是為用的。如果沒有陽的好,陰也就不能生,同樣的,如果沒有陰的話,陽也不能化。從哪兒去化?化什麼?化是從陰津化氣,必須得有陰,陽才能化。如果是沒有陽氣,這陰自然就成了死陰了。它不能夠發揮生長的作用。所以陰之所以長,那是因為有陽氣在那裡發揮作用。所以說無陽則陰無以生,沒有陽,那陰就成了死陰;無陰則陽無以化,沒有陰,陽就無從化起,無物可化。沒有陰的話,陽氣本身就耗散了。就散越了,散失了。無所附了,陽在哪呆著去呢?陽要附於陰嘛,所以這陰陽二者,是對立的,是統一的,是互根的。它在這裡主要是講的互根。

你看,張介賓的《類經附翼。真陰論》說“陰不可以無陽,非氣無以生形也”,沒有陽氣,陰形也就不能產生,“陽不可以無陰,非形無以載氣也”。同樣講的就是這個問題,陽氣如果沒有陰的話,陽氣就要散了。因為陰是形體,陽是氣,陰可以載氣。陽氣是要附到陰上存在的,所以非形無以載氣。形是說的陰,氣是說的陽。如果沒有形體,就不能載陽氣,“故物之生也,生於陽,物之成也,成於陰”。這兩位醫家,對於陰陽相互根的概念,就講的陰陽不可脫離。只有陰陽相合,共同才能發揮它們的作用。

下面又講到張介賓的《景岳全書。新方八陣》,在講藥物配方的時候,又提出這麼一個問題,說“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作為醫生,善補陽者的醫生。善於使用補陽氣這個治療方法的,必於陰中求陽,你不能一味地去補陽氣,應該在陰中求陽。也就是說在補陽的同時,你要千萬記著,要補點陰,不補陰的話,單純補陽,這就燥了,這陽也補不起來。陽無所附。所以說“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化生無窮”,因為你在補陽同時補了陰了,所以陽就得陰助了,就能發揮它的化生、生化的作用。陽主生化嘛! 所以陽得陰助而化生無窮,這個身體才能健康起來。“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善於使用補陰的方法的醫生,必於陽中求陰。不能一味的去補陰,應該在補陰的同時,照顧到陽氣。必於陽中求陰,也就是說,在用一些補陽的基礎上,再去補陰,這樣的話效果好,“則陰得陽升而源泉不竭”,這樣的話,上邊有生化無窮,下邊又提到源泉不竭,同樣的意思。才能使人體健康起來,強壯起來。

大家都熟悉的腎氣丸,後來把腎氣丸又變成六味丸,有人再把腎氣丸化裁一下,其實腎氣丸是補腎氣,後來也說有補腎陽的作用,主要是補腎氣,但補腎氣,氣也是陽一類,你看,它六味裡頭,偏重是養陰,桂附擱在裡頭那是溫陽,這樣的話,在補陰的基礎上去溫陽,它就化氣了。就成了腎氣丸了。就是這個道理。

理論闡釋怎麼幾點,我大致的講解一下。學過這一段之後,確實理論太多了,我們這只是強調幾點就是了。或者作為一種提示性質。各位在學習當中,可以作很多方面的去思考。【理論闡釋】是這樣。

【臨證指要】

1. 舉例說明五志過激致病

喜怒憂思悲驚恐,或者叫七情,這裡所說的喜怒思憂恐,都是正常人的情志,但是如果超過限度,那就前面所說的暴怒傷陰,暴喜傷陽等等。過激了,就可以成為一種病因,而導致疾病。這個導致疾病,在本段上說,它沒講別的方法,它只講了以情勝情的方法。我們在臨床上有以情勝情的治療,也有用藥物治療,或者其他方法治療情志致病。這裡舉一個例子。在五志過激致病,舉了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我自己看病的病例。在教材的38頁。

某,41歲男子,這個我記得很清楚,他是個開汽車的司機,某公司的汽車司機。見同事中有數人患尿毒症,他作為汽車司機,在兩個禮拜,送了兩個尿毒症到醫院去了。他知道這尿毒症是很難治的,他們單位這麼幾天就出了兩個,所以他就害怕、恐懼,恐懼自己有腎炎了。他聽人說喝梨湯就可以預防腎炎,我可不知到這個方,是病人自己說的,說喝梨湯就預防腎炎,所以他就煮梨湯多喝,又恐懼,又多喝湯,你想這會出現什麼樣的臨床症狀?(這教材沒說喝梨湯這個事,因為簡化了),每晝尿7~8次,每夜尿3~4次小便。大便次數也多,我想這梨可能寒點。大便一天三四次。再加上恐懼,再加上喝點梨湯,就出現了大小便次數太多了。怕腎炎,就上醫院化驗,化驗沒問題,檢查沒病。雖然說檢查沒病,他的恐懼症狀解決不了。出現大小便次數多,這可就是恐傷了腎了,腎司二便。當然我說了,也跟喝梨湯有關,梨性又寒。可是還出現了腰酸痛,喝梨湯不能說這個梨性寒,就喝得腰痛,也不見得吧。出現了腰酸痛,睡眠不安,乏力,舌紅。他倒沒有見到氣虛陽虛的現象。舌質還紅,苔薄白膩,脈弦細數,並不是寒象。不可能這麼幾天就寒了。考慮到他這個恐懼傷腎的病因,所以用益腎清熱祛濕之法。其實,話說回來,在用這個治療法的同時,也應該加些心理安慰。起碼我告訴他,你沒的腎炎,不可能是尿毒症。你得進行一些安慰,他因為四十歲的中年人,安慰一下還是挺管事的。他也通道裡,講點醫學道理吧。治療方法用的是益腎清熱祛濕之法。

方子是女貞子、玄參、生地、生苡仁(要用生苡仁,生苡仁才能清熱祛濕,炒苡仁健脾,就是偏溫了)、豬苓、生龍骨、木通、枳殼、琥珀粉。琥珀粉又重鎮、又能利水。

用這樣一個方子,取其益腎清熱祛濕。開了兩付。我這講了,並且告之以病極輕微,雖然你大小便次數多,腰酸腰痛,這沒關係,病挺輕的。調攝調攝吃點藥,病情會很快好轉。也等於有一個心理安慰。解除其心理負擔。兩天後再來看病,那就沒什麼大問題了,病情大減。又用上方加減,女貞子、旱蓮草、玄參,加了點川斷、菟絲子、生地、龍牡,又加了萆薢、丹參。又將這個方給了三付,這就好了。本來病也很輕微,但是要不治,他的負擔這麼重,也會引起其他的疾病。

2. 以情相勝

以情相勝的治療方法,也是教材所說的悲勝怒,怒勝思,思勝恐,恐勝喜,喜勝憂,在臨床上使用這個方法,用五行相剋的這個方法,歷史上,歷代醫學家,醫案上,都有這方面的記載,使用不少的。但是臨床實踐上,既可以按五行相剋的使,有時候也不一定考慮到是那麼相剋,就如同上面的病例,我們做一些心理安慰,給他解釋一下,這個並不是思,雖然是恐得的病,並不是讓他深入地去思,思想什麼事,所以臨床應用的時候,既可以按五行相勝,但是也可以用其他的情志,改變另外一種情志。其中之間不一定存在著相剋的關係,這個臨床上恐怕使用是多的。

以情勝情的問題,歷代醫案上有很多,教材上特別提到的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張從正,《儒門事親》說“悲可以治怒(金剋木),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讓他悲,怒氣就好了),喜可以治悲,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開玩笑,瞎折騰,讓他高興一下);恐可以治喜,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喜太過,心神放散了,嚇唬他一下,使他恐懼,恐懼到什麼程度?嚇唬他你再如何如何就要死亡了。)怒可以治思,以侮辱欺罔之言觸之,(侮辱他,欺負他,讓他生氣,一怒,勝思,木剋土嘛)思可以治恐(土剋水),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使他思考問題,從此及彼地考慮),凡此五者,必詭詐譎怪,無所不至,然後可以動人耳目,易之視之。(必詭詐譎怪,別搞得是正規的,正規的病人也不相信這一套,所以要必詭詐譎怪來觸動病人的心思。所以叫無所不至,然後才可以動人耳目,使病人動心思,動耳目,易視聽,)但是他下面又說了,這個方法可不是誰都隨便使用,你要考慮,一是醫生治療的對象,還有醫生本人,你自己承受不了承受得了,這個詭詐狡譎的這種狀態?所以他說“若胸中無材器之人(胸中無有材器,也就是沒有見識,胸襟不夠寬,心中沒有見識,如果不是這樣的人,一是醫生,一是病人,你考慮這個對象還有你自己,能不能接受這種狀態,如果不能那樣的話),亦不能用此五法也。”醫生自己沒有胸襟,沒有見識,做點這個詭怪的東西,把自己受影響了,這不成。你所實施的那個對象,他根本接受不了,一恐怖把他嚇死了,這更壞了。所以我想他這個“若胸中無材器之人”是說兩方面,一是醫生,一是病人。醫生也可以出現問題,不是不會出現問題。如果醫生胸襟不行的話,你老裝神弄鬼的,回頭把自己弄成神鬼樣子的,有哎,當然不一定是醫生,我見到有個人,他不是醫生,他就是對什麼事情不滿意,他就裝瘋賣傻,裝了幾年,他就真的精神病醫院去了。因為這個客觀指標很難找,他精神狀態就成那樣了,他可不就是得住進精神病醫院了。他改不過來了。所以張從正說的“若無材器之人”不能用,還是很有實踐依據的。當然我們一般的勸一勸、說一說,不會產生其他的副作用。

這裡頭還舉了些例子,舉的例子也是張從正《儒門事親》的病例。 我就不再講了。各位自己可以看一下。

3. 陰陽互根互用理論的臨床應用

就是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問題。這裡頭舉了一個病例。選的是《名醫類案。火熱門》薛立齋的病例。薛已,薛立齋。教材上在陰陽互根互用理論的臨床應用,下面的正文的五行中間,

茲舉薛已治韓州同一案為例,下邊是引《名醫類案》來的,在寫這個教材的時候,是吳彌漫先生寫的,我在審教材過程當中,就沒有仔細地再核對薛立齋的醫案,因為它這是間接資料,是《名醫類案》的薛已的病例,我又重新找了一下《薛立齋醫案》,《薛立齋醫案》記載,確實我們教材引的差不多,也就是說《名醫類案》把薛立齋那段醫案,基本上是全引下來了。但是多少還有點誤差,你們看,教材上寫的,“韓州同年四十六”,在《薛立齋醫案》上,這句話是這麼說的,“州同韓用之”。這“韓州同”在“醫案”書上是“州同韓用之”,當然意思是一樣,這“州同”是一個官職,看來在古代就有,明代就有,在清代把這官職,我查了一下,不是有“知州”,“知縣”嗎?“知州”比“知縣”大。“州同”是知州的佐吏。輔佐知州的一個官。看來這個人叫韓用之。是一個“州同”,所以在《薛氏醫案》上說的是“州同韓用之,年四十有六”,這跟咱們差不多。

韓州同年四十六,仲夏色欲過度,”這都沒什麼大問題,只不過在《薛氏醫案》上說是“時仲夏”,《名醫類案》上把這“時”字去掉,不影響這個內容,“時仲夏”也就是仲夏。“煩熱作渴,飲水不絕,小便淋瀝,大便秘結,唾痰如湧。面目俱赤,滿舌生刺,兩唇燥裂,遍身發熱,或時身如芒刺而無定處”。在這個《薛氏醫案》上,“或是時身”沒有“身”字。“或時如芒刺”,看來這“身”字也是不好念。"不是身如芒刺也是身如芒刺”,別處有芒刺病人也感覺不到,“兩足心如火烙”(《類案》,《薛氏醫案上就是“如烙”,“如烙”就是“如火烙”,冰不叫烙。),“以冰折之作痛,脈洪而無倫,此腎陰虛,陽無所附而發育外,非火也。蓋大熱而甚”。這是他的話,這是理論性的話了。上面的話說的病人的症狀,下面薛立齋分析他為什麼有這些症狀?所以說“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他說這是陰虛,雖然這麼熱,但是不能用瀉火的方法,“大熱而甚,寒之不寒”,用寒藥他好不了,他不能去他這個熱,是無水也。應該重補其陰。對不對?看看陽熱很甚,但是一定要峻補其陰,“遂以加減八味丸料一斤”,但是不是用的丸,而是用的八味丸的料一斤,“內肉桂一兩”,八味丸本來有肉桂呀,他可能一兩是一個分量問題。但是這裡是加減。說不定把附子減了,我分析,大陰虛,只是加一點肉桂進去。一斤當中有一兩肉桂,“以水燉煎六碗,冰水浸冷與服,半晌,已用大半,睡覺...”,用了大半之後,峻補真陰之藥,就可以睡覺了。服了大半之後,就可以睡覺了,而且又吃了一碗溫粥,“復睡至晚,又與前藥溫飲一碗。乃與前藥溫飲一碗,食粥二碗。”在《薛氏醫案》上,“食粥二碗”這四個字,是在“乃睡至曉”的後面。也就是從前面唸是這樣:乃與前藥溫飲一碗,乃睡至曉,飲熱粥兩碗。是這麼一個順序。“翌日”,就是第二天,“畏寒足冷至膝諸症仍至”,又涼上來了,又冷上來了。原來是熱得不得了,現在是開始冷了,“或以為傷寒,薛曰:非也。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原來是寒之不寒,是無水,水給補上去之後,寒又出現了。“熱之不熱”又出現大寒的現象了。這是什麼呢?是無火也。是真陽不足。是“陽氣也虛矣”。這個“也”字,在《薛氏醫案》上是“亦”字。陽氣亦虛矣。“急以八味丸一劑服之”,八味丸在這裡又用來溫陽了。之後又有些變化,然後就用了十全大補,溫補一下。所以這個病人是先補的陰,後又補的陽。最後失去大補,陰陽都補。是這麼恢復的。在這裡,他分析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是按陰陽互用來分析的這個理論。而具體應用上,就是“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之不熱,是無火也”。這樣的觀點來分析的這個病機。

[完/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