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第十四講  《臟氣法時論》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看教材47頁,“五臟苦欲補瀉”理論的指導意義。我講過兩次,《臟氣法時論》 這一篇,我們只是講的五臟的所欲,“肝欲散,心欲軟,脾欲緩,肺欲收,腎欲堅”。五臟所苦部分沒選。或者說根據教材字數限制刪去了。但是我在講課之前,還是剛才,講課這一段之後,都說過五臟所苦的問題。“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等等。五臟所苦我提過了。所以本段在“臨證指要”方面,又提出來的是“五臟苦欲補瀉”理論的指導意義問題。

在這一段裡頭,咱們提到了,說是五臟各有其性。如肝苦急而欲散,心苦緩而欲軟,脾苦濕而欲緩等。而藥物的五味則有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和鹹軟的作用。故可用其性味以糾正臟氣之偏。對,治病就是這麼一個道理。治病怎麼治的呢?因為什麼叫病呢?總的來講,病就是陰陽失調,各有所偏,而藥物的性質,也是四氣五味陰陽各有所偏,治病的道理就是利用藥物的陰陽之偏,來糾正人體的陰陽之偏。總體來說,大致思路就是這個。用藥物的陰陽之偏,來糾正人體的陰陽之偏。 所以他說,故用其性味以糾正臟氣之偏。如肝苦急欲散,苦也就是惡的意思。即惡酸喜辛。所以要以酸瀉之,以辛補之。

李念莪《醫宗必讀。苦欲補瀉論》把這道理是這麼講的,說“違其性則苦,遂其性則欲,本臟所惡,即名為瀉,本臟所喜,即名為補。”我在講課當中一再強調這個問題,適其性者為補,這本臟所欲就是適其性,本臟所惡就是不適其性,反其性,所以本臟所惡為瀉,本臟所喜為補。下面還舉了一些藥物,《醫學起源.用藥備旨》,它裡面有一些具體的舉例,生“肝苦急,急食以甘以緩之,甘草,”“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朮”,“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黃芩”,“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黃柏、知母”。“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我舉的逍遙散,說的是生薑、薄荷。肝欲散嘛,所以用逍遙散。用辛味藥,生薑、薄荷。但是他說川芎,川芎也是辛味藥。以辛補之,他說的是細辛。以酸瀉之,說的是芍藥。王好古的《湯液本草》繆希雍的《神農本草經疏》,李念莪《醫宗必讀》等,都對中國問題進行了發揮。而且這還說有一個繆、李二氏強調,“夫五臟之苦,欲補瀉,乃用藥第一義也,不明乎此,不足以言醫。”說不懂得五臟苦欲補瀉的問題,就不能當醫生。

下面舉了三個病例,三個病例是《臨證指南醫案》,葉天士的病例。這三個病例,同學們自己看一看,它都是用“肝苦急,急食以甘以緩之。”這個理論,開的方子。都是開的甘緩之藥。比如甘草、玉竹、麥冬、石斛、甘蔗、小麥等等。它這三個病例,基本上對不同的病,有吐血的、咳嗽的,他都是用的“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的用藥道理。選的是甘味藥為主來進行治療的。這個《臟氣法時論》我就講到這裡。


亢害承制

下面看陰陽五行的第三節,第三節是從《六微旨大論》裡面選下來的一小段。《六微旨大論》本身是講五運六氣的一篇,《黃帝內經素問》有七篇講五運六氣,所謂“七篇大論”。《六微旨大論》是其中之一。“微旨”就是微妙的道理。六也是講的六氣問題,五運六氣,它是在講五運六氣微妙的道理。所以命名為“六微旨”。我們這個也涉及到五運六氣了,但是這裡頭所要強調的是什麼?是講的“亢害承制”。這一段,選的就是“亢害承制”.我們選這段的意思,就在於告訴大家,亢害承制這樣一個理論,是很重要的。作為醫生,是需要十分注意的。雖然亢害承制,它是從運氣裡面講的,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把它引申到人體的生理病理方面來。作為自然界的大規律。運用到人體上,同樣是合理的。我先唸一下這一段。

黃帝曰︰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岐伯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複行一步,土氣治之;複行一步,金氣治之;複行一步,水氣治之;複行一步,木氣治之;複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則害,承乃制也。制則生化, 外列盛衰, 害則敗亂, 生化大病。

這個“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這樣一句話是需要背下來的。不背下來也行,記也記得住。不就這麼幾個字嗎?

下面我串講一下這段的原文。“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地理應六節氣,地理有它的位置,地理的位置和天氣的六節是相應的。就是將的這麼一個問題。把天氣和地理的位置聯繫起來。六節就是把一年分成六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大致包含四個節氣,天一六為節,這樣的話,有六六三百六十五日。就作為一年。天一六為節,就是六氣,就是講的五運六氣的六氣。也就是六個時段。不同的時段有不同的氣,所以有初之氣,二之氣,五之氣,終之氣,六之氣叫終之氣。我把三、四沒有排行。就是一二三四五六,叫初之氣,六叫終之氣。終了了,結束了。每年都可以把它分成這六步,每年都分成這六步之氣,初之氣,二之氣,三之氣,四之氣,五之氣,終之氣。每年分成六步。每一步或叫每一氣,包含了四個節氣。十六二十四個節氣,這一年。六節氣,這個氣主要講的是主氣。五運六氣當中有主氣和客氣,主人和客人。主氣是什麼意思?就是一年當中,它這個氣是不變的。很年和每年都是這樣。第一氣都是木之氣,都是厥陰風木,第二之氣,咱們教材有個表,看下邊,48頁下面那個圖,初之氣都是木之氣,二之氣就是少陰君火之氣,三之氣是少陽相火,四之氣是太陰濕土,五之氣是陽明燥金,終之氣就是太陽寒水。每年不變,所以謂之“主氣”。或者叫做地之氣。
初之氣 厥陰風木
二之氣 少陰君火
三之氣 少陽相火
四之氣 太陰濕土
五之氣 陽明燥金
終之氣 太陽寒水

還有一個氣,和主氣相對的,叫客氣。客人的客。客氣是每年變,每年和每年不同。當然,六十年一大周。

這就是主氣,所以這個“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是講的地理的位置和一年六氣當中的主氣的方位和時間,有什麼聯繫問題。方位和自然之氣之間的聯繫問題。六氣是講的天象,地理是講的地理。它把這兩者聯繫起來分析。這是講的主氣問題,不是講的客氣。主氣還是比較簡單,年年是這樣嘛。初之氣厥陰風木,二之氣少陰君火,三之氣少陽相火,四之氣太陰濕土,五之氣陽明燥金,終之氣太陽寒水,年復一年如此。

下面說,岐伯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這個顯明之,顯明本來這個字的意思,顯明是太陽出來叫做顯明。實際上這具體所指的是二月份,二月份,陽氣上升的月份。如果按十二地支來算的話,它是把寅時定在正月。寅時屬於正月。正月是陽氣初升,寅為陽氣初升,所以把寅時確定到正月。它不是把子時確定到正月。寅演萬物之始。萬物開始是寅時是上升。把寅時定在正月,卯時就是二月。這個“顯明”是指的二月。陽氣上升的這個時間了。顯明之右,就是古時候計算天體的認識方法問題,它把這個天體的運行,我們現在認為天體的運行,是說地球繞著太陽走,是從西向東運轉,從西向東運轉,我們老講太陽從東升起來,可是古人認為地球是不動的。認為天是動的。他認為天是從左向右旋轉,和現在的認識不是一樣。因為它反正相對運動,古人就把地認為是不動的。我在這是穩的,天在那裡轉。實際上是地球從右向左轉。或者從西向東轉。但是古時候認為地是不動的。是天從東向西轉。

教材上有“退行一步”的注釋,退行一步是說古代天文學,把自東向西稱為“進”,而自西向東就稱為“退”。六氣的運轉方向是自右而左,所以就稱為退。這時個運氣當中的理論,它聯繫到天體的問題。君火之位。

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就是到三之氣了初之氣是木之氣,厥陰風木,二之氣就是少陰君火,再往下進行,發展一步,就是少陽相火。治之,就是當令,就是主治。或叫主政,或者叫政令,在《內經》裡頭都是這些話。治之就是它當令了,到三之氣,就是少陽相火當令。所以叫“少陽治之”。

複行一步,土氣治之;火生土了,是四之氣了。再複行一步,金氣治之;金是五之氣了。再複行一步,就終之氣,講水氣治之。還是講的一年六氣,如果再行一步,就又回到第二年的春之氣,木氣治之。木氣治之完來就君火治之。它這麼轉了一圈。講的六氣的循環往復。

下邊要講的,那才是我們選這段的基本意思,要選什麼呢?要說這些話,要說:“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承是承襲、接著、順下來,我們現在說繼承的承,就是接下來。對不對?這個也是既有接下來的意思,又是有相互制約的意思。順下來就制約它,所以用襲字,承襲,相火之下,水氣承之;相火是一種火熱之氣,接下來怎麼樣呢?就有水氣承之,接下來就是水氣。換句話說,如果是相火過亢的話,接下來水氣就要制約它,水是剋火的嘛,如果相火不過亢,水就接著走而已,並不剋它,不發揮重大的制約。或者起碼表現不出來制約的作用。一旦相火過亢了,水氣制約的現象就明顯了,就有制約現象了。這也是自然界的一個平衡,自然的調控過程,自然界就得有這個調控過程,要沒有這個調控過程,這自然界也不可能存在了。起碼宇宙看不到了,人類出現不了了。只不過人類也是應該有這個過程,也有一個自我調控,所謂穩態的這麼一個狀態。當然,人的這個自我調控的能力,是很脆弱的。相對自然界而言。這個調控能力是很脆弱的。只不過是這樣。但是它也有一個調控的過程,所以相火之下,水氣承襲它、制約它,所以“承”這個字,叫承襲,叫接續,叫相隨,叫制約。還有很多這方面的意思,都有這樣的意思。所以叫相火之下,水氣承之;總之,是水隨著火,火亢了,水就制約它。火要不亢,就表現不出制約。當然實際上也還是制約。

水位之下,土氣承之;這是五行相剋的關係,水是寒水之氣,那得由土氣來制約,土剋水嘛,

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屬木之氣,所以土位之下就由風氣接下來。

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風屬木之氣,風氣過盛,金氣就克制它,平時金氣也克制它,只不過不顯露,如果風氣太盛,就要金氣克制,這個自然規律有這種現象。大家注意到沒有,有時候刮風的天氣,刮風天一般下午四五點鐘剎風了,這種情況並不少見。為什麼呢?四五點鐘就屬於金氣盛了嘛,三點到五點就是申時,五點到七點是酉時,所以酉時到天剛黑那段,那就是金氣盛了,一般的風就該剎風了。如果剎不住,那繼續刮,這也可能。但是總之,是要有制約的時候,最後還是得制約住。所以風位之下,金氣承之;

金位之下,火氣承之;火剋金嘛,講到這,我就想到了,金位之下,火氣承之;你們看到,這明明是用火氣來制約金氣的,免得金氣過盛。制約這是一種正常狀態,在正常狀態下,火氣就在制約金氣,一旦金氣過盛,火氣就加大制約力,就把它制約下來,繼續保持它的穩態。講到這句,我就想到,有的中醫朋友在寫論文,說燥邪就是陽邪,為什麼呢?其中很重要的依據,就是燥邪就傷津液嘛,我在講《陰陽應象大論》的時候,曾經提過這個,就是說凡上陰的就是陽邪,在錯誤的印象的前提下,推導出來的。說燥是陽邪,再引證經文的話呢,就引證這個,你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金就是燥之氣,所以說燥之氣就是火之氣,我就見過這樣的文章,在雜誌上還發表了,也不知道是哪個專家審的?就讓它發了。這就引證錯了。人家明明說,“金位之下,火氣承之”,說火是制約這個金氣的,不是一回事。他理解為金是燥之氣,燥氣和火氣是一回事,正好是把意思,引證經文引證反了,火剋金嘛,怎麼說金就是火了呢?對不對?就說那上面,火氣之下,水氣承之,那你就說火就是水了。這不好這麼認為吧?正好把意思理解錯了。所以“金位之下,火氣承之”。

君火之下,陰精承之,這是講的六氣相互承襲、相互制約,這一種正常的都是這樣存在的。

帝曰︰何也?說為什麼呀?為什麼要有這樣相承、相襲呀?

岐伯曰︰亢則害,承乃制。六氣當中,如果哪一氣過亢,這就是災害,在自然界就是災害,在人體就是病態,什麼氣過亢就是病,六氣,在五運六氣講的是風,風寒暑濕燥火,火是有兩個火,君火和相火。亢則為害,承乃制。只有承襲它,制約它,這就是正常。承也是制。但是這就是講的正常,因為過亢就會為害,所以有承襲,必須有承襲,有承,有制約,這是六氣發展的客觀存在的規律就是這樣。過亢了就成災害。必須要有個制約之氣存在。這就是正常。所以自然界存在的,就是有亢,有制約。制約就避免它過亢,沒有制約這就事情不存在。沒有制約的事物就不存在了,所以制約是正常現象。

“制則生化”,有六氣,有相互制約,才有生化,萬物的生生化化,才有“外列盛衰”,外列就是表現出來,事物的有盛有衰的自然過程。生長化收藏的過程。寒暑燥濕風的過程,不可能一個勁地火,總在那裡熱,那是不可能的。必須有寒水之氣制約它。物極必反,盛極必衰,這都是一種自然規律,所以只有制約它,才能表現出來正常的客觀規律。自然界有生長化收藏的規律。天氣當中有寒暑燥濕風的正常變化,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長夏濕,這樣一個自然的不斷的運轉過程當中,之所以有這樣正常的不斷的運轉,不停頓地進行者,那就是由於有生有化。之所以有生有化,就是因為六氣當中有相互制約。避免它過亢。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這個制約,

“害則敗亂”,亢則害嘛,過亢了,沒有制約之氣的的話,那必然敗亂,自然環境,自然界,那就出現特別異常的現象。“生化大病”,這個,生化系列,生化一切生化過程,就要出現大的危害,病也是危害。當然你要說在人體上,危害就產生了疾病,那也對,但是這個“病”的本義,它是講的危害的意思。害則敗亂,就產生了很大的危害。避免用字重複,它說害則大病,其實也是個危害。因此說,萬事萬物不能沒有制約,假設沒有制約,那就出現天塌地陷,自然界來說,天也沒有了,地也沒有了。那就談不到一切生化問題,“生化大病”。換句話說,也就是不能生化了。其實這句話,重點是最後那麼一句話。“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它是講的五運六氣,六氣當中必須互相承制,這才是正常現象。如果過亢,那就是病態,只有有了制約,才能使它恢復到正常,有了制約,才能有正常的生化,才能有寒暑燥濕風的周期變化,自然界才有生長化收藏這樣的規律。而表現於外,叫“外列盛衰”。春天表現出風,夏天表現是熱,這都是盛衰的現象,秋天表現出涼,陰氣開始上升,陽氣開始收斂,這也是盛衰的現象。如果失去制約,那就敗亂,一切紊亂,生化也就不存在了。生化也受到嚴重的破壞,甚至於不存在了。當然,這是嚴格的推論,這人類所經歷的這些個時段裡頭,生化一直在進行著,生生化化,事物一直是在發展的,所以我說,最後一句話要把它背下來。也就一句話,很重要的。不要誤解。

今年我記得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入學考試,考的這個叫做基礎課,專業基礎課,不是內經專業的,考其他專業,比如考內科、考婦科,他們要考內經課。我記得我就讓他解釋一下,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 外列盛衰, 害則敗亂, 生化大病。你給我解釋一下就完了,也有一半的學生解釋不上來。那是博士入學考試呀。所以說,我們還應該知道這些東西,這很基本的中醫道理。我們用這些道理來看病的。

【理論闡釋】

49頁。“亢則害,承乃制”的力量及其意義。在正常情況下,包括人體在內的自然界,處於陰陽五行的動態平衡之中,但是由於陰陽的相互對立消長,故一方偏盛必致一方偏衰,而五行的相剋互制也會出現,“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的這種現象。那麼就導致了平衡系統遭到破壞,這種遭到破壞,就是所謂的“亢則害”。也就會出現害則敗亂, 化生大病。但是咱們教材提到了,自然界等,具有內穩定能力的複雜系統來說,對於這個複雜系統來說,其內在的自然力,能夠做出自我調節,以克服失衡的狀態。經文所說的,“相火之下,水氣承之。”等等等等,它互相承制嘛。這就是一種自我調節。也是就是制則生化,上面也就是制,才有生化。

“承”也就是制和承。那麼這正是指自然界的這種條件功能。關於“承”,你看王履在《醫學溯洄集》裡面有解釋,《醫學溯洄集》說,

“承,猶隨也,然不言隨而曰承,以下言之,則有上奉之象,故曰承。雖謂之承,而有防之之義存焉。亢者,過極也;害者,害物也。制者,剋己之勝也。然所承也,其不亢則隨之而已。故雖承而不見”

“承,猶隨也”。也就是隨著的意思。“然不言隨而曰承”,雖然是有隨的意思,但是不把它叫做隨,而把它叫做“承”,“以下言之,則有上奉之象”,“承”是在後面,在下邊。在下邊來說,它有上奉的意思。“故曰承”。雖謂之承,而有防之之義存焉”。有防止的意思。雖說是承,是相隨,但是又有防止的意思存在著。亢者,過極也;害者,害物也。制者,剋己之勝也。然所承也,其不亢則隨之而已。”前面一氣它不亢,也就隨之而走了,隨之而已。故雖承而不見,雖然它也是在制約著它,但是看不到。因為前一行,前一氣,沒有過亢,隨之而已,故雖承而不見。“既亢”,如果上面那一個氣過亢了,“則剋勝以平之,承斯見矣”。承的這種情況,制約這種情況,就可以看到了。

王履《溯洄集》又說,“蓋造化之常,不能以無亢,亦不能以無制焉”,自然界的一切變化、造化,不能以無亢,它不可能不出現亢,也不能沒有制約,這就是規律,這個六氣變化過程當中,不一定哪一氣就亢起來,這是正常現象,你說的不亢那也不正常,它總是在不斷變化,當然有不及就有過亢,這是正常,這是肯定要出現的,但是也不可能沒有制約,要沒有制約它也就不對了,自然界就不存在了。社會就不存在了。所以說造化之常,不能以無亢,亦不能以無制焉。蓋

“造化之道,苟變至於極,則亦終必自反,而復其常矣”,假如變化到極點,物極必反,還得恢復到它的常規什麼來。這些話講得都是很生動的,所以我把它讀一遍。

你看,張介賓在《類經。運氣》類,因為這個《六微旨大論》是運氣裡面的。我說了,《素問》七篇大論之一,所以張介賓在《類經。運氣》類裡面,對這段話有解釋,說“蓋陰陽五行之道,亢極則乖,而強弱相殘矣!”,乖也是失常,強弱相互克制,陽盛則傷陰,陰盛則傷陽。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而強弱相殘矣。"故凡有偏盛,則必有偏衰,這一氣偏盛,那一氣,被相剋制那一氣就先衰,“使強無所制”。“使”是假使,假使強者沒有所制約,“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而乖亂日盛”。那紊亂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所以亢而過甚,則害乎所勝”,過甚之氣就害它所勝之氣,比如說木氣太盛,它就可以過分地傷害土之氣,在這種情況下,而承其下者,必從而制之。如果木氣過盛的話,其下者必有金氣相制約,必從而制之它。“而承其下者,必從而制之。此天地自然之妙,真有莫之使然而不得不然者”,這是規律,“天下無常勝之理,亦無常屈之理。”事物總是在那裡不斷變化的。盛極則衰,物極必反,亢則害,承乃制。所以這是從自然界的這個大道理當中,來引申,從醫學理論來考慮,我們在治病、診斷、用藥,都應該想到這些問題。不要過分,特別在養生上,也是這樣。不要說什麼營養好,就沒完沒了地加什麼營養。加到一定程度,肯定變成壞事。所以都是這樣。

【臨證指要】

教材50頁,【臨證指要】,亢害承制理論的臨床意義。講了它的臨床意義。這個臨床意義,在第二個自然段說,金元醫家劉完素,對亢害承制理論有深刻而獨到的闡發,他在《素問玄機原病式》裡面,講了這個理,“亢害承制”,特別講的那個“亢則害”,它常常出現一個假象,他把“亢害承制”引申到疾病的一些假象上去,也可以,本來“亢害承制”是正常現象,但“亢害承制”這種現象,在疾病當中可以出現假象。比如火熱之極,大熱之象,結果表現出來可以似水,火極似水,他說這也叫“亢害承制”,物極必反。其實本質還沒有變。他所說的假象,那必然火極似水,它還是火極。但是它是可以引申到這方面來。所以,,理論臨床意義的第二的自然段,講的劉完素這樣等醫家的認識,它是從假象上來說的。他說,“下利清水色純青”,《傷寒論》所說的那個情況,他說“大熱至極”而出現青色的大便,青色,黑色,黑色是水之色,火極似水,它也是用“亢害承制”來解釋這種現象。我們知道,他所說的假象就是,一般所說“亢害承制”,從自然規律,正常規律上講,是這樣的。他從假象上,解釋臨床的運用,也是他的一個理解。

在對於“亢害承制”的這個理論,在臨床的治療上應用很多的,教材舉了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續名醫類案。惡寒》這個節裡的,教材51頁,戴思恭治諸仲文火極似水案,把這個病案看一下。應該說火極似水,也是說物極必反,火極了而水氣的現象。但是這是個假象。

松江諸仲文,盛夏畏寒,(大夏天的怕冷的厲害),常御重積(穿得很厚,幾層衣裳),飲食必令極熱始下咽(冷得厲害),微溫即吐(如果吃得不是很熱,他就要吐出來,別的醫生一看到這種寒冷的樣子,就給他熱補,怎麼用熱補法呢?用“胡椒煮伏雌之法”。胡椒是熱性藥,這1個伏讀成[fu1],就是孵小雞的那個[fu1],伏雌就是孵小雞、孵卵的那個母雞,就叫伏雌。也就是用胡椒煮這個母雞,煮雞湯喝,它不是喝雞湯,連雞肉也吃了。所以“投以胡椒煮伏雌之法,日啖雞者三(一天吃三隻老母雞),病更劇(這回更怕冷了)”,請戴思恭來診病,戴思恭先生講,說“脈數而大且不弱(脈很數而且大,同時並不弱),劉守真云(引劉完素的話說),火極似水(說這是火極似水),此之謂也(不是真正的水,而是火熱盛),椒(胡椒)發三陰之火(看來三陰是指的主太陰脾經),雞能助痰(雞能生痰,三陰是脾,脾也是生痰的。煮三陰之火,雞本身又能助痰。),只益其病耳(用胡椒煮伏雌,只不過使病情加重了,把邪氣更加加重起來,補益邪氣了),乃一大承氣湯下之,晝夜行二十餘度(這一天下來,拉了二十餘次),頓減纊之半”(纊讀音為狂,本意是充塞的意思,兩意,看咱們怎麼解釋這個字。一個作為充塞解,一個是在棉絮解。這個好像兩個理解都可以。如果晝夜下二十餘度,減去充塞子邪之半可以;如果是瀉下二十餘度,把原來蓋的衣服減去其半,棉絮,這些衣服,減去其半,也可以。不知道戴思恭的原意,或者說《續名醫類案》的原意,是指的哪一個),後以黃連導痰湯加竹瀝飲之。(之後用大承氣湯瀉下之後,病情有所緩解,再用黃連導痰湯加竹瀝祛痰,一方面祛熱,一方面祛痰),竟瘳(這樣就治好了。)”。

所以這個病例,還是很有啟發的,這麼寒冷,這麼怕冷,吃雞湯涼了都要吐的人,結果用大承氣湯給下了,為什麼呢?看來關鍵他是抓住他的脈了,脈數大但是並不弱,如果數大而弱,那是虛陽浮越了,恐怕就不好用大承氣了。咱們教材最後說,這些醫家,都是運用了“亢害承制”的理論。以治療急重疑難雜症的範例,應該說掌握著一理論,對臨床辨證論治是甚有裨益。有很大的好處。這是“亢害承制”所舉的一個戴思恭的病例。

講了這一節,第三節《六微旨大論》“亢害承制”之後,我們就把陰陽五行的問題,作為這一章,就講完了。這章講完了,教材下面有一個“小結”,這個小結,就是把我們這一章所講的具體內容,大致的都個它勾勒了一下,在複習的時候,各位應該參照著重點內容了進行複習。同時我在講這一篇的時候,也提了若干段,是需要學習《內經》的時候背的。你千萬不要等說以後有時間再背,你要學《內經》的時候,就在學習《內經》的這個時候背,以後的時間,還未見得有現在的時間充裕。而且有的時候,當然我們學習不是為了考試,老師出題,有些東西就是讓你,不是讓你背,讓你填空也行,你就給填吧,其實不背那字準填錯了。你從你自己的理解填來填去,就不準確了。所以有些東西是需要背誦的。需要熟記的。這在臨床上才有用處。就如同我在前面講課講到的。說這個病人想唱歌,你如果沒有記住脾在聲為歌,你不可能想到這病人想唱歌,想唱歌就想唱歌唄,他還想笑,他還想哭呢,你這麼一想就沒什麼意義了。你必須把那個記熟悉了,別的問題不大,就是想唱歌,歌在臟為脾,你得考慮治脾的問題,你不熟,沒法,《內經》這麼多字上哪翻去,是吧?病人來了找找《湯頭歌訣》,還好找得著,要找《內經》理論,我告訴你,你不熟悉,就不可能用得上。這是陰陽五行這一節,我們就講到這裡。

【完/4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