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第十五講  藏象概述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現在開始我們要學習藏象。藏象學說,藏象理論。其實都是一回事。過去我們叫藏象學說。後來有人提出來應該叫藏象理論。其實學說本身就是理論問題。藏象學說,是我們《內經》理論體系的核心。關於理論體系核心的說法,在六十年代初就有人提出來過,那時說的還不是《內經》理論體系核心,是中醫理論體系核心,叫藏象學說。這個是六十年代初,湖北中醫學院的西學中班,西學中班的學員,和老師們一塊寫的文章。在光明日報上發表的。當初他們提出來說它叫臟腑來著,叫臟腑學說。是中醫理論體系的核心。當然他們所說的臟腑,實際上就是說的藏象。因為藏象不單是個臟腑問題了。

“以象而不以質”,討論的是以象為主。說不以質就是沒有質?不是這意思。就是它強調的是象。所以藏象學說是《內經》理論體系的核心問題,或者中醫理論體系核心問題提的比較早。我在寫《黃帝內經研究大成》的時候,那是91年動筆寫的。藏象,我還沒說它是《內經》理論體系的核心,講說它《內經》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麼一個提法,重要組成部分也對,就相對比較籠統一點吧。免得在學術上出現一些分歧,其實看來這個問題,倒沒有什麼分歧可說的。也就是說,把它看作是《內經》理論體系的核心的問題,學術界上。沒有什麼太大的分歧意見。

關於藏象的概念,什麼叫藏象?歷來好像都有一些不同的說法,比較佔統治地位的,或者說在學術地位,代表學術界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以前關於藏象的概念,那就是說“臟藏於內,形見於外”,就是這麼個觀點。因為內臟藏於體內,所以叫藏象。

還有一個說法,王冰的說法,就是“臟藏於內,形見於外”,又加個“可閱者也”。五臟藏於體內,它的功能表現、它的形象,可以表現在外。而且表現在外的這一部分,是可以看得到的。閱,不是見嗎?至於那個“現”字,我寫成“見”字,古時候就沒有“現”字。“見”字,有時候作為表現為“現”,有時候則看得見的“見”。就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意思。認為“可見者也”。就說是這個見可以,說形現於外,那就是“現”。就是這樣的話,“象”字也有一些不同的認識。有的說是形象,有的說是現象,有的說是假象、表現等等。有一些不同的分析,我們在考慮之後,就是說“臟藏於內,形見於外,可閱者也”的說法,好像不能夠完整地反應藏象的概念。只能可以說藏象,所謂藏象有這麼個特點。是吧?臟藏於內,形象表現這外,可以從外邊看得到。這個是個特點問題。好像不是藏象的概念問題。所以經過討論之後,給藏象確定的概念,就是咱們教材所說的,藏象是什麼呢?是研究臟腑經脈形體官竅的形態結構,臟腑、經脈、形體、官竅,有沒有形態結構?有。所以藏象就是研究臟腑、經脈、形體、官竅的形態結構,生理活動規律,及其相互關係的理論。它是《內經》理論體系的核心,也是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這麼一個提法。

這裡所說的形態結構,是指的《內經》中的,因為研究的是《內經》,咱們不是講後世,也不是講今天的那個中醫學基礎。而是覺得《內經》時候的藏象,是指《內經》中的解剖知識,我們在講概論的時候,提到過,《內經》有粗略的解剖知識,所以這裡說是指《內經》中的解剖知識。生理活動規律是該理論的重點。也就是說,藏象理論重點是什麼?重點是研究生理活動規律。當然就是已經臟腑、經脈、形體、官竅等等的活動。以生理活動規律是其研究的重點。

它這些生理活動規律是什麼呢?它是以五臟為中心的,聯繫諸腑,五臟六腑,當然也有奇恆指腑,以五臟為中心的,聯繫諸腑、經脈、形體、官竅等。什麼呢?肝、心、脾、肺、腎,五個系統的生理活動。這生理活動是重點。重點是什麼?重點就是研究肝、心、脾、肺、腎五個系統的生理活動。而不是專指這五個臟的生理活動。只是以五臟為中心,而已經這五個系統。所說系統,那就包括六腑、經脈、形體、官竅,甚至於把自然界都聯繫起來。就我們在講《陰陽應相大論》乃至於講《金匱真言論》都提到過,《金匱真言論》、《臟氣法時論》都有這樣的問題。

我們看《臟氣法時論》教材46頁。這個表。和我們以前講《陰陽應象大論》,也就是37頁這個表。那都是反映這麼個問題。46頁和37頁分別有兩個表,這兩個表,其實都可以反映,這個五臟的五個系統活動問題。所以說它是五個系統的生理功能活動。作為重點的。這部分系統,又講了,它不僅都受到天地四時陰陽的影響,同時互相之間也緊密聯繫,從而體現人體局部與整體的生理活動規律。人體自己的局部與整體。人體與自然、環境,乃至於社會的,也是一個整體。所以體現這樣一個整體生理活動規律。這是關於它的概念。就是第一句話叫做概念。到“也是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這是關於藏象的功能。

下面是對於這個概念的進一步的解釋。因為說的是形態結構,所以解釋,我所說的形態結構,是指的《內經》時候的那些解剖知識。我所說的生理活動規律,是這些理論的重點。而所說的生理活動規律,是以五臟為中心的,這五個系統的生理活動。這等於是後邊,就自己解釋那個概念。這是允許的。確定概念的時候,自己可以確定,自己應該進行解釋。當然以往,就說這幾十年來,有一些個不同的說法,關於藏象的概念。當然並沒有經過深入的考慮,或者說也沒有經過嚴格的、認真的、仔細的討論。不同的專家在不同的著作當中,關於藏象的概念,曾經有過一些不同的說法。有的說藏象是研究人體的生理活動、病理變化規律的學說。換句話說,重點在於把藏象學說,又包含了病理,把病理也算在藏象學說的內容之一了。我們在討論的時候,我在確定這概念的時候,就排除了這一點。因為病理問題,我們中醫基礎理論也好,《內經》理論也好,它還有病機病理那一部分。病機病理就是作為一個學說來存在的,病理部分,它就不能夠既屬於藏象,又屬於病機。看來,放在病機裡頭是合理的。因此,藏象就不應該再包含著病理內容。

還有的時候,有的專家提出了,是包含著經絡的問題,其實在我們看,咱們在這部教材的概論的部分,講《內經》理論體系的基本組成的時候,經絡也包含在藏象裡了。經絡本身就屬於藏象的組成部分。它也是屬於生理方面的。主要的東西。主要的組成部分。

但是為什麼又沒說除了經絡呢?因為經絡已經屬於臟象了。只不過是經絡本身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它的一些特點。所以我們在寫很多著作的時候,臟腑之後,又列一章,又列一節,又列一個什麼組成部分,專講經絡。實際上,經絡應該是屬於臟象內容的。因為你們看到所有的關於經絡的記載,都沒有離開過臟,五臟六腑,特別是典型的權威性的著作。權威性的文章,《靈樞經》的《經脈篇》,它講十二經脈的時候,開頭都先說的是臟腑的名字。比如說,第一條經脈,肺,手太陰之脈。它是這麼叫的。先定的是肺,手太陰之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胃,足陽明之脈。它都先把臟腑的名字擺在前頭。下邊才說經脈的名字。當然《內經》裡頭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論述,都說明經絡和臟腑是分不開的。一體的東西。只是從層次角度說,臟腑在高一個層次,下邊才談到經脈這樣一個層次。

下面我再進一步解釋,藏象理論的內容,你看是這樣講的,藏象理論的內容,它包括五臟,以五臟為中心的,當然五臟位置最高,下面接著談的六腑、奇恆之腑,經脈。這不把經脈擺這了嗎?形體、官竅、精氣神,這些,就是說都屬於藏象。你看,所謂藏象學說的藏象理論,它就不是臟腑學說、臟腑理論。因為臟腑,它屬於藏象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已。或者說是以五臟為中心而已。所以藏象不等於臟腑,臟腑是藏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這樣一個觀點,我們在寫“藏象”這兩個字的時候,雖然從字音、字義上,都是內臟之臟,但是在我們用藏象這個詞的時候,仍然是寫的這個藏,藏了。做成一個詞的時候,從我們這個基礎也好,從我主編的《黃帝內經研究大成》也好,都是這樣一種用法。其他就都是簡體字,凡遇到藏象的時候,都用的是“藏”這個字。因為在《內經》時代沒有簡體字,也沒有加肉月這個“臟”。就都是這個“藏”。有時候獨【cang】有時候讀【zang】。我們現在還使用這個“藏”。“藏”的意思就在於這個藏象的藏,不同有一般所說臟腑之“臟”。當然這裡頭,還留有其他方面的考慮,什麼考慮呢?就是現在還有少數的一些專家,認為這個“藏”字就應該讀作【藏】,藏象就應該讀作【藏】象。也有這樣,起碼我知道有一個專家是這種觀點。那樣的話,我就寫的“藏”,儘管我們現在讀成“臟”象。還留有餘地,可以討論。學術問題還是可以繼續討論的。出於這樣一些考慮。所以我們藏象兩個字,“藏”就沒寫成“臟”。當然意思都是讀“臟”。從古來就是寫的這個“藏”,讀成“臟”。

這也反映了臟腑本身的特點,它是主藏的。它不是露在體外的。而是藏於體內的,臟藏於內的。是“臟”和“藏”古來是一個字。反映藏象這詞,選這個字的時候,也有藏於內的意思。

藏象內容是這樣一些,臟腑、奇恆之腑、經脈、形體、官竅、精氣神。再有呢,關於論藏象的篇章,《內經》當中,討論藏象的篇章是很多的,我們教材說,《素問》有《靈蘭秘典論》《六節藏象論》《五臟生成論》(也有的說五臟生成篇)《五臟別論》《經脈別論》《太陰陽明論》《靈樞經》等等。這只是重點。這一篇文章,重點討論了有關藏象的問題。其實這些文章,往往也涉及到其他的醫學理論問題。但是這重點是討論藏象問題的文章。其實還有很多文章,雖然不以討論藏象為主,但是也都涉及了藏象的內容,只不過那不是以討論藏象為主的。我們都沒有列入進來。因為《內經》這文章有特點,大家所知道的,它很難說我這一篇就討論什麼問題,而不討論別的問題。它不是這樣。所以往往在一篇裡頭,涉及到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甚至於治療方法。它往往在這一篇文章都涉及到了。當然它有重點,所以我們這裡說的,有這樣一些文章是討論藏象的。主要討論藏象的文章。並不是說別的篇章就沒有藏象問題了。因此我們大家在研究藏象理論的時候,除了讀本教材,還想讀《內經》的話,你可以以這些篇為主。但是再想深入研究,更全面研究,那一百二十六篇,你都先看一下看。那裡頭應該說很多地方,都涉及到藏象的問題。

這樣也和藏象的理論,是《內經》理論體系核心有關。因為其實理論體系核心,因為這個理論,它應該是指導,或者是涉及到所有的理論內容。凡是《內經》理論體系的部分,哪一部分都得有藏象的東西,沒有藏象的東西,那個理論就很難成立。這樣的理論才能叫做核心嘛!確實,想一想,是這樣。你比如診法問題,你診斷來診斷去,不管寒熱虛實,最後總要定個位,寒熱虛實,哪寒?哪虛?是臟腑虛、是經脈虛?還是氣血虛?總得定一位。甚至你說是陰陽虛,陰陽也涉及到人體的什麼陰什麼陽 。診斷這樣,治療更是,你診斷離不開,那你治療更離不開,你治療總要從診斷走,照著診斷去立法處方。所以治療也是這樣。同樣的,養生也是,藏象講的生理問題,那病理問題是哪來的?病理問題就是生理的失常,就是病理,病理出來的,那你生理、病理都有了,養生呢,那就是要保養好生理的部分,逐漸的,或者說不要讓它,產生病理的影響。這樣就是養生。所以同樣是離不開藏象理論。

因此說,藏象理論,涉及到《內經》的很多其他篇,這應該說也是自然現象,因為這是一種核心的理論。所以藏象的這一章的學習,應該是說我們全書的、全部《內經》課的重點內容。下面我們就一節一節的講。先看第一節,第一節是《靈蘭秘典論》。全篇全選下來了。只不過這篇有兩個自然段,我們就分兩段來講。

《靈蘭秘典》,靈蘭就是講的藏書的地方,黃帝藏書的地方。叫靈台蘭室。秘典驚世秘密的典籍,秘密的經典。就是家秘多少籍。不是隨便可以洩露的。無非是想說這一部分內容,是非常寶貴的、非常重要的。要很好的藏下來。所以篇名叫做《靈蘭秘典論》。第一段是講的十二官相使,或叫十二臟之相使。

十二臟相使

十二臟就是十二臟腑,有時候把這一段,把十二臟腑叫成“十二官”,官職。其實“官”本身就是功能的意思。只不過現在習慣了官,喊當官的,其實當官是要發揮他的職能的。不發揮職能,那就不叫官。是不是?我先講,這一段是要背誦下來的。也就是說這一段是藏象理論當中很重要的部分。或者說在藏象理論當中,它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儘管其他的藏象的篇章,也是很重要的,甚至於在某些問題上,說法不完全相同的,但是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靈蘭秘典論》這一段。是佔有很重要地位的。現在我把它讀一遍。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藏之相使,貴賤何如?
歧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膻中,我們讀成【tan 談】中,讀慣了讀了幾十年,現在有人說應叫【shan 善】中,我讀慣了,還是讀【tan】中。我記得我們工程院的老院士,程莘農先生,他說我們一直讀【tan】中,後來你給我們教了,應該讀【shan】中,反正大家知道。

這正是以一個封建王朝的官職,這樣的設置,來形容人體中的十二臟腑的相互之間的關係。這裡說強調的,雖然說有主有從,但是強調的是一個協調統一的關係。強調的是一個協調統一的問題。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藏之相使,雖然是它說“十二藏”,指十二臟腑,腑也可以籠統稱為“藏”,細分的話,腑和臟是有不同的。籠統來說,內臟內臟,那就包括腑,包括臟。所以它把十二臟腑,都籠統的叫做十二臟,“之相使”就是相互使用。就是相互為用、相互聯繫。

貴賤何如?有什麼主?有什麼從?主為貴,從為賤,它其實就是講的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問題。當然講主從也可以,因為下邊講君臣關係。總之,貴賤就是講主從。

歧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岐伯回答,對話,說悉乎哉問也,說您這問題問得太全面了,悉,不是完全嗎?問得太詳細了。請遂言之,請讓我把這個問題談一談吧。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怎麼這些話其實各位在學中醫基礎的時候,大多都引證過了。對不對?在中醫基礎是叫藏象吧,在藏象裡頭講心臟的時候,肯定第一條“心為君主之官”,或叫“心主神明”,“心主血脈”等等。肯定以心主神明列過題,從哪裡出的?《內經》裡講了很多“心主神明”的問題。但是以《靈蘭密典論》最為突出。就是說把十二臟腑,和朝廷中的君臣相聯繫的話,心居君主之地位。居最高的領導者的地位,為什麼?就是因為心藏神。在《內經》理論裡面,人體雖然是形神統一,形體和神(精神)是統一的,但是神是又統領著形體,神要比形體重要得多。既說是統一的、不可分的,又說神統領著形體。因為心思藏神的,主神明的,所以就把它看作是在十二臟腑當中,是最重要的一個臟腑。因此把它叫做君主之官,而藏“神明”。這個“神明”呢,就是泛指一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籠統的說,在我們《內經》裡面,甚至於在我們中醫裡面,都把它叫做“神”。都可以用神加於概括,當然,在神的概括的基礎上,還可以細分不同的層次。 籠統的來說,都可以叫做神。而這個神,可以說是由心來統領的。所以,你看教材的注釋,52頁最下一行,張介賓的注釋,最後,倒數第一行最後,“心為一身之君主,禀靈虛而含造化,具一理以應萬幾,臟腑百骸惟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也就是說,心統領全身,臟腑百骸惟所是命,都受神的影響。人的“聰明智慧,莫不由之”,那都是出於心。都從心來的。就這個上來講,所以把心叫做“君主之官”,就好像朝廷中的皇帝一樣。封建王朝的皇帝一樣。我雖然這樣強調“心主神明”,而且引證張介賓的注,其實在《內經》理論裡面,還有其他關於精神的問題,只不過《靈蘭密典論》是強調這個,而且這個理論,在中醫理論體系當中,佔了很重要的地位,甚至於佔了主導的地位。關於神的問題。心主神明的觀點,是佔了中醫理論當中的主導地位。還有不是心主神明的,五臟都主精神的,那是另外一種理論。現在我們是講的《靈蘭秘典》,就是這樣一個觀點。

這個要是完全都從解剖上考慮,就不大容易。因為大家都學過解剖,中醫古時候,解剖不是太發達,一百多年來,西醫東漸,我們人人都學了解剖,而且那個“腦”主神,腦主持精神活動的問題,已經好像眾人皆知,因此你說心,如果是胸中之心來主這麼多神明,似乎講不通。確實也是很難講得通。所以我說學藏象的問題,你要單純的從解剖角度來考慮是很難學得通的。可是你說腦主神,這也有毛病。“腦主神明”,我們開中藥,開處方,就很難說清腦開竅,對不對?說“養腦安神”,好像從整個理論上,都不是這樣認為。而且從中國人的習慣上,也不是這麼說的。說這個人用心學習,當然現在也說動動腦子,也有這樣說的。說這人沒心沒肺,是腦子不開竅。也有人說腦子不開竅,說心不開竅,說的還是相對比較多。說是不用心,學習不用心,那就白費了。所以“心藏神”傳下來,幾千年來,我們從生活上到醫學上,一直是在這樣使用的。

再有說了,這個心是不是跟精神活動就沒關係呢?也還有關係。其實五臟,哪一臟都對,就我們現在的醫學的考慮,實驗為主的醫學考慮,全身各個臟腑,都和人的精神活動有影響。不是絕對沒影響,這個意思。報紙、雜誌上發表過一些材料,這當然是可以做參考的,不能說作為醫學論文來看,不是有過一個報紙登過一個,哪個國家一個婦女心臟病,後來移植心臟,移植給她一個好的心臟,她就活過來了,活過來以後,她的生活習慣改變不少,本來不喝啤酒,現在特別愛喝啤酒,本來根本就不喜歡激烈性的刺激,她回來之後,又騎摩托,又幹什麼,特別喜歡激烈性的運動。後來了解到,給她心臟的那個人,是二十幾歲的小伙子,死於車禍,騎摩托車,而且了解之後,接受心臟的那婦女,很多的脾氣的改變,就和獻心臟那小伙子的脾氣很相似。而且據知,獻心臟那個小伙子,特別愛喝啤酒,接受心臟那個婦女,原來就不喝脾酒,接受心臟之後,這麼個愛好也出來了。所以你說是心臟對神沒影響,恐怕這些問題還確實值得研究。當然,這個只能說是心氣通於腦,我們也並不是就此來說,腦就是不如這心主神,不能從解剖角度看來,中醫《內經》上所說的,“心主神明”,或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就是經的精神活動。主持精神活動的這系統是什麼?是心系統。是這麼講下來的。不是完全,或者主要的不是從解剖上來考慮這個問題。

我記得一些古醫書上,對心的解釋有很多的,都是強調“心主神明”問題,敦煌醫學殘卷,其中殘卷論壇有一篇完整的,叫《明堂五臟論》,敦煌醫學殘卷馬繼興先生本人,早把它整理出來寫出書了。 其中有一篇文章還挺清楚的,並不殘。這篇文章不殘。看來是唐代的文章,或者唐以前的文章。不會晚於唐。它關於心的問題,它說“心者,纖維也”,纖細的纖,所謂纖細微,又說“無事不貫心”,不是完全的原話,我記得是差不多。意思不會錯了。敦煌醫學殘卷上頭關於《明堂五臟論》它說“心者,纖維也,所謂纖細微,無事不貫心”。就是心思很細微的,這才叫心,很多事情都要通過心。這才叫心。如果粗粗大大的,有什麼事情都不知道,這就沒心了。所以是要用心,要走心,這人“心很細”,心很粗那就沒有,就不算那心,不好,所以無事不貫心。什麼事都要通過心來想一想。記住了,思考了,這都叫通過心,貫就是通過。

當然,其他醫學書上,也有說“心者,新也,日有所新也。”新是新舊的新,日有所新,就是每天都得學點新東西,這才叫有心。活一輩子,稀里糊塗一輩子,什麼都沒學到,那沒有心,“日有所新”就是講的天天都要學新東西。不斷地學習,當然這學習,不單指天天看書學習,什麼都是學習,生活經驗的積累也是一種學習。這都是講的心。其實這些說法,都是從“心主神明”角度的命題,也就是說關於精神,或者叫中醫所說的神,和所說神志的命題,“心主神明”,是重要的一個命題。還有其他的主神明的命題。就是“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相傅,傅就是輔助的意思,相也是幫助的意思,就是比喻成朝廷的宰相輔佐,“傅”是有輔佐的意思,宰相輔佐君主的,肺臟的功能,在心的旁邊輔佐著心臟,輔佐心臟,它具體的是“治節出焉”。治節是治理調節,治理調節什麼?治理調節臟腑氣血營衛。那都要靠肺的功能來進行調節。心固然是君主,但是肺是起到治理調節的作用。教材注釋講得挺清楚,治節就是治理調節。肺主氣而朝百脈,它有輔助心臟治理和調節物質氣血的功能。又引了張介賓的《類經》上的注釋:“肺主氣,氣調則營衛臟腑無所不治,故曰治節出焉”。對“出焉”,焉這個字,不單是虛詞,在這裡也有當“這裡”講的意思。就從這裡出,神明從心臟這裡出,治節從肺臟這裡出,我們在《內經》理論裡邊來看,“肺者,心之蓋也”,是心的華蓋,蓋子蓋在心臟上頭,可是《明堂五藏論》它說,“肺者,旁也”,旁邊的旁,那看來要是“肺者,旁也”,這個說法和相傅之官,輔佐著君主,可不是肺?君主的旁邊嘛。《明堂五藏論》說“肺者,旁也”。主治節,朝百脈,而治理全身。全身氣血營衛的正常運行,臟腑百骸【讀 hai 或 xie】的活動正常。都要靠肺氣來給以維持。都要靠肺主治節的功能進行調節。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有保衛機體的作用,但是你看,謀慮又是神志了,謀慮是很肝有關係,或者肝的功能正常,人才能夠正常的謀慮、謀劃、思維,深入的考慮問題。如果肝功能失常了,就不能深入考慮問題,所以大家生活當中經常這麼說,說一生氣,一發怒,辦事簡直就不合乎情理了。為什麼?他不能考慮了。就超越了常規了。所以“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藏血,肝在志為怒,肝有病之後,血就逆行,逆亂,怒氣一發,精神活動就不再平靜。所以不能謀慮。而且《明堂五藏論》說“肝者,捍也”,捍就是捍衛的捍。說“肺者,旁也”,“心者,纖也”。“肝者,捍也”,也是捍衛的意思。捍衛機體的作用。肝藏血,它的功能正常,可以抵禦很多的外來的邪氣,對人體的健康,起到了捍衛的作用。所以叫“將軍之官”。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中正就是不偏不倚,叫做中正。膽的功能正常的話,人就可以下決斷,所以它“決斷出焉”。對事情,肝主謀,謀慮完了,還得決斷,決斷的功能又劃到膽上去了。所以這人要膽小,就思前想後,老是決定不下來。那就中國人的習慣,那叫膽小。一點小事,想來想去,睡不著覺,那叫膽虛。本來用不著失眠,這點事,他就是失眠了。怎麼想怎麼害怕,我們不是有一個溫膽湯嗎?來治療它。同樣的,決斷本身它也是屬於精神活動範疇裡邊的。雖然說“心為君主之官”,但是還是把這個活動,歸結到膽上頭來了。所以我說,即使強調了某一臟的重要的功能,更主要的,本篇它是講十二臟腑相互協調、整體協調問題。“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這在我們中醫理論裡邊,凡是膽小善驚的,那就要治膽了。這人特別容易害怕,聽點聲音就嚇一跳。治療的話就要考慮從膽來論治。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膻中就是指的心包,心包絡,臣使之官,那就是在皇帝周圍的近臣,是近臣,所以“喜樂出焉”,心主神明之喜樂,實際上是通過膻中表達出來的。後世又把膻中(心包絡)叫做“心主之宮城”。宮殿的宮,可以保護著心。叫做“代心用事”,心的功能,喜樂,特別是它具體講的,是由於膻中發揮作用,膻中表現出來的。所以叫“代心用事”。因為代心用事,所以可以代心受邪。心臟,君主之官,不能受邪,真心不受邪,受邪則死,邪氣侵犯心,首先侵犯到心包(膻中),膻中也就講的是心包。代心受邪。後世溫病學派,不也是講“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嗎?一傳傳到心包。

[完/4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