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第十九講 《素問•五臟別論》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教材的59頁。是《臟象論》這一段的後邊【臨證指要】問題。這個【臨證指要】列出個題目,叫“臟象是診治疾病的基礎理論”。我們曾經說過,臟象是《內經》理論體系的核心,它的重點主要是研究人體的生理功能,臟腑組織器官的結構。同時,又包括一定的解剖,但是呢,畢竟是以研究臟腑生理功能為主。是《內經》理論體系的核心,那麼當然也是診治疾病的,甚至防治疾病的一個基本理論。舉例說,我們中醫治療疾病的一個很重要方法,叫做辨證論治。但是,治必是以診斷為基礎的。也就是辨證,辨證完了才能夠出診斷嘛!在診斷的基礎上,才那個談到正確的治療。

那麼辨證,辨什麼呢?雖然我們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氣血辨證,氣血津液辨證,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等等等。乃至於病因辨證,很多的辨證方法。但是這些辨證方法可以說是以臟象辨證或者臟腑辨證,作為其基礎的。因為你不論氣血,氣血津液經絡,都是和臟象相聯繫的,或者說氣血津液經絡,本身就是屬於臟象的。臟腑更不要談了。即使是病因辨證,辨出是什麼病因來,什麼病因的落腳點還得落實到“在什麼地方?”風傷於什麼地方了?暑傷於什麼地方了?濕傷於什麼地方了?還得落實到部位上。也就大家常說的,辨證的時候,要注意辨病性、辨病勢、辨病位。病勢,寒熱陰陽的發展,病性,以及中國虛實寒熱的,病位,是到底在哪個部位,到底在哪個經的,到底在哪個臟腑?還是不管你病性、病勢,最後落實要落實到部位上去。而這個部位就是屬於臟象的。

所以在診斷上是這樣,落實到病位上才能夠正確的施治。比如說你要是這人是虛,氣虛吧。氣虛是什麼氣虛?是脾氣虛,是肺氣虛,還是腎氣虛?還是心氣虛?還是得落實到具體的部位上,病位上。然後才可以說補,補氣,才可以知道補什麼氣?而不是籠統的補氣。也就是說,這些個辨證的,不管哪一種辨證,都得要辨到病位上去,而這個病位,一落實它就屬於臟象的具體內容了。

所以說,說它是臟象理論,是《內經》理論體系的核心,它必然是要貫穿到所有的理論當中去,我們在這裡頭,只不過是舉例說診斷和治療的問題。同時呢,雖然臟象是講生理的問題,但是我們在認識疾病、認識人體、認識很多問題的時候,都有一個知常達變的觀點。也就是說,通過正常就知道它的反常。所謂“知常達變”,知道正常是什麼,那麼就診斷哪些是反常。我們講臟象,是講的生理部分,是講正常的人,和他的自然相應的問題。但是,反過來就可以知道,不和自然能夠正常的相應了,不和正常的生理相一致了,那就是病變。所謂知常達變。因此通過生理的問題,才可以知道辨別認識,哪些是疾病的狀態。

同樣的,我們在這裡頭教材上,【臨證指要】這段,後來也談到這個問題,我們知道是心氣通於夏,知道是腎氣通冬等等,那麼因此心臟之病,腎臟之病,那就要考慮到相應的季節。會出現一些什麼問題了。比如說心為火臟,陽中之太陽,那麼心火亢盛之病,到夏季一般說是要病勢加重了。那就要注意了。因為自然界陽氣很亢盛嘛,同時腎主藏精,腎主閉藏,通於冬氣,如果腎氣不藏,這樣的疾病,那到冬天的時候,尤其應該注意了。

所以說臟象理論,在臨證應用上那是非常重要的。從辨證論治乃至於到預防,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論。這一篇這一節嗎我們就講完了。


第三節,《素問。五臟別論》

下邊講第三節,教材59頁。《素問。五臟別論》。這是全文選的。這篇文章在《內經》來說,它是很短的一篇文章。相對來說是很短的一篇文章,所以,周學海寫過《內經評文》,就是從文學的角度來評論《內經》的文章,《內經評文》這部書,周學海評論這篇文章,是“經文之小品”,是小品文。文章既短,又很精湛,又說明了很重要的問題。特別是很重要的理論問題。

為什麼叫做《五臟別論》呢?我們說臟象是《內經》理論體系的核心。五臟是臟象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或者說是中心部分。研究臟象的時候,它是以五臟為中心來研究的。五臟六腑,奇恆之腑,經絡,氣血津液,形體官竅,它是這麼一個系列。它是以五臟為中心這樣去認識問題的。但是有個臟象的論述,在《內經》裡頭很多。比如我們前面講的《靈蘭秘典》《六節臟象》都談五臟的問題,或者說都談論臟腑的問題。當然還有《內經》的一些其他篇章,也是研究臟象問題的。也是討論具體的臟腑問題的。但是呢,和本篇不同,也就是說從討論的具體內容,討論的方法上不一樣。本篇不是具體的討論每一臟是什麼功能?不是這樣討論的。而討論的是什麼呢?討論的是以藏瀉劃分臟腑的標準。同時呢,又通過這個臟腑和經脈的問題,又討論了診斷當中,觀察寸口脈的問題。觀察竅,鼻竅、舌、這個,以至於肛門,這些上下竅。還有觀察寸口脈診察疾病的問題。所以它在討論的內容和討論的方法上,跟其他有關討論臟象的文章不一樣。因為和其他相關文章,討論的方法和內容上不一樣,特別是討論方法上不一樣。所以叫做“別論”。注家們在注解,為什麼叫別論的時候,這樣一種解釋,是佔著主導地位的。說“五臟別有所論,不在常談之列”。別有所論,論的方式不一樣,不在常談之列,不是在一般的說法上。和一般的說法不一樣。在講五臟問題上,本篇講的不同。所以叫“五臟別有所論,不在常談之列”,因此叫做五臟別論。

儘管文章非常短小,但是理論意義相當重大。所以我們在教材上把它選下來了。這一篇呢,我們把它分作兩個段,兩個大的段落,進行講解。

以藏瀉分臟腑

第一段,給它個命題為“以藏瀉分臟腑”。就是教材59頁。最下邊那一段,還有翻過來那麼一行。這一段中心內容是“以藏瀉分臟腑”。這個大家在學中醫基礎課的時候,或者其他有關課程當中有了印象,也就是說,臟的特點是藏,腑的特點是瀉。這個理論是從哪兒來的呢?可以說最明顯的出處就是本篇。後世中醫理論,“臟主藏,腑主瀉”,臟如何需要補,臟病多虛,腑病多實,腑病需要瀉。常規的理論,這些理論從哪兒來的。最根本的、最經典的就是出自本篇。所以是文字雖然短小,但是理論意義重大。而且對中醫學的理論的發展,乃至於指導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以藏瀉分臟腑。

我們現在聽起來,那都是很隨便的事,老師講了多少遍了,從我們學中醫就這麼講,可是在理論的產生的階段,你看這篇文章有多麼重要。我現在讀一遍。

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臟,或以腸胃為臟,或以為腑。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歧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下邊串講一下。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方士,又叫方技之士,在這裡呢,就是指的醫生。方技,方術技巧。我聽說醫生們,他們有一些學術觀點。

或以腦髓為臟,或者是有的人把腦髓作為臟來看待,

或以腸胃為臟,而又有的醫生把腸胃作為臟,

或以為腑,可是,有的又把這個腸胃,或者是腦髓都稱為腑,也就是說法不一樣。

敢問更相反,我們要敢冒昧的問一下的話,他就可以給你提出相反的觀點來。更相反,又改成相反的說法了。你看,那個階段,在理論形成那個階段,也是處在一種混亂的狀態。有的說腦髓是臟,有的說腸胃是臟,如果再問的話,還可能提出相反的觀點來。這說明醫學理論產生的那樣一個階段。同時,

皆自謂是,都說自己是對的。不自以為非。

不知其道,願聞其說,我不知道這裡是什麼問題,請你給講一講。因為關於什麼是臟,什麼又是腑的問題,這是醫學理論的至關重要的問題。理論出現了這樣的混亂,那醫學很難得得到正確的發展。更不要說指導臨床實踐了。所以這些問題是必須首先要明確的。換句話說,從這篇文章,也可以反映出來在理論形成階段,肯定出現過那一種混亂的狀態。只不過在《內經》形成的時候,那種狀態已經過去了。為了表述方便,它把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問題,這麼擺出來,引申出來,好繼續討論這個問題。這也可以說是一個寫作方法。

歧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先說這六者呀,它們的性質,是地氣之所生。地氣就說的是陰氣。天為陽,地為陰,這個地氣就是指的陰氣。陰的特點,就是靜,就是藏。相對而言嘛,陰陽相對而言,陰就是靜,就是藏,就是柔,陽就是動,就是瀉,就是剛。相對而言,所以說這六者,腦、髓、骨、脈、膽、女子胞,這六者都屬於陰的性質。所以說皆是地氣之所生。屬於陰氣的。

皆藏於陰而象於地,藏於陰就是藏陰,於字在這裡是助詞。沒什麼具體意義。它都是屬於藏陰精的。而其象是屬於地,其象是地,就是相對是靜,是沉靜。所以說著六者是屬於陰,象地的。因此說,

故藏而不瀉,所以它們的生理功能特點,是屬於藏而不主瀉,以藏為主。這是這六者的功能特點。因為它們是地氣之所生,是屬於陰的嘛!所以它們功能特點是以靜藏為主。

名曰奇恒之腑,但是這六者,叫做奇恒之腑,雖然說藏為臟,但是這個呢,它不把它叫做臟,也沒把它叫做一般的腑,而把它叫做奇恒之腑。奇,就是奇異,就是特殊。恆,就是恆常。奇者,異也,恆者,常也。正常一般。奇恒就是異於恆常。異於平常之腑,和平常的腑有區別。因此把它叫做奇恒之腑。雖然是叫做腑,但是和一般的腑還不一樣的。所以叫異於常腑,所以叫奇恒之腑。好,這就出了一個奇恒之腑的性質。奇恒之腑的這個名稱。整個《黃帝內經》162篇,只有此篇提出了一個奇恒之腑,這樣一個概念。而奇恒之腑這概念,在以後中醫理論發展過程當中,它又是臟象理論的一個重要部分。出自哪?出自本篇。162篇《內經》文章,只此一處提到。而提到的就是腦、髓、骨、脈、膽、女子胞,這就叫做奇恆之腑。

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把這個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者,這五個,它這裡可不是六,在這只說了五個,這五個呢,是天氣之所生,也就是陽氣之所生。其屬於陽,其性主動,主瀉,所以說天氣之所生,其氣象天。它的氣,它的性質象天,其象是天。故瀉而不藏,所以這五者的功能特點,是屬於瀉而不藏的。陽嘛,屬於陽的,屬於瀉的,屬於陽的,它就相對而言不藏了。屬於臟的,屬於陰的,它才藏嘛!所以說,此五者天氣之所生。其氣象天,瀉而不藏。

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腑,這五者是接受了五臟的濁氣,不單是水穀糟粕之氣,我們講了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都是水穀糟粕之氣,或者說含有糟粕的東西。不像五臟,五臟不能進糟粕,不能進水穀。這個呢,都是有水穀之物的。但是說明水穀之物這些相對而言,固然可以說是濁氣,但是又說了此受五臟濁氣。看到了嗎?五臟固然是藏精氣的,但是並非無濁氣,只不過五臟所產生的濁氣,傳之於腑而已,所以叫此受五藏濁氣。從這句話上我們就看到那一個問題,五臟固然是藏精,五臟在它生命過程當中也有濁氣,但是這個濁氣它要傳給於腑就是了。由腑傳瀉,傳導排瀉出去。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腑。籠統而言,前面那五者,可以把它稱作是傳化之腑。傳導化物的,稱之為腑。

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說這五者,是傳化之腑,那個水穀飲食糟粕,都不能久留在內,必須是傳化,或者說必須是輸瀉的。運輸排泄。儘管是一些精微之氣,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都可以有精微之氣,吸收精微之氣,佈散精微之氣。但是它糟粕必須是排泄出去。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胃都有津液,這個津液它也要輸佈,但是,畢竟這幾個腑,是傳導糟粕,糟粕也要從此排泄出去。所以說此不能久留,水穀這些東西,不能在此久留,必須在那傳導,傳化,傳動,不能停止,不能存留,不是完全不能存留,它叫不能久留,一點不留不行啊,膀胱藏津液,一點不留,不斷的在那兒排泄,能行嗎?對不對?大腸小腸是傳化物的,傳導糟粕的。也不能不停留的流下去啊。所以叫不能久留而已。留還是適當的有留。但是從特點上,它是不能久留。所以這個:久“字,下邊還有一個久字,這一個字,用起來就非常重要的,你要說此不能留,而輸瀉這就壞了,不能留就老要瀉了,大小便不停的瀉行嗎?不對吧。所以一個字意義非常重要。說啦,這個腑主傳瀉的,所以就不能留,就不對。

但是呢,我們說是,前邊只是說了五個腑啊,不是說六腑嗎?從中醫理論上六腑,從本篇文章上、下邊也了六腑,這是這麼回事?所以對這個問題,還是有一點,在學術上從歷史上到現在,還是有一些爭論的。爭論在哪兒呢?爭論就在於這個膽,膽,這個文章前面,把這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算作奇恆之腑裡去了。可是我們在中醫理論裡邊,一般的說,六腑就包括膽,問題就在於這個膽。所以解釋就不同啦。有的說,膽,雖然也屬於六腑,但是和其他的五個腑不一樣,因為它不進水穀糟粕,膽是藏精汁的。膽,從《內經》上記載就它儲藏精汁,它不進糟粕,所以它這個腑,跟別的腑不一樣。因此叫奇恆之腑。有這麼個解釋。可是呢,在本篇上,看來就是有點問題,作為一篇文章,不同的文章你可以說膽屬於奇恆,作為一篇文章,就是說五臟別論這篇文章,明明又說六腑,又說膽酸奇恆之腑,你看下邊,所以有的專家就認為,在五臟別論這篇文章的作者看來,還缺一個腑,那個腑不是膽。那個腑是魄門,也就是肛門。你看下邊說,

魄門亦為五臟使,他說,魄門,也是五臟所使,使就是使役,就是為五臟勞動的,為五臟服務的。所以魄門亦為五臟使。使就是使役、服務。你看,它亦為五臟使,用這個“亦”字,就有點意思。他說魄門,它也是五臟所使的。言下之意,前面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也是五臟說使役的。此受五臟濁氣嘛,所以有的專家就認為,在本篇看來,這個六腑,好像是應該是講的包括魄門,而不包括膽。這在學術上,有所爭論。我們在這裡不必評論是非,但是知道確實有這個問題存在。反正從中醫傳統理論上來說,六腑是包括膽,但是就本篇,膽是屬於奇恆之腑。魄門亦為五臟使,也就是說魄門它是和五臟密切聯繫的,它的正常功能,反映五臟之氣。包含兩個方面,五臟之氣正常,魄門的啟閉才能正常。魄門能夠正常啟閉,才會使得五臟氣機正常的出入。相互影響,五臟功能衰竭了,魄門固然要失常。就是魄門失常了也會反過來,導致五臟功能的紊亂。所以魄門亦為五臟使,那可不是個小事情。也就是大便是否正常,可不是個小事情,從這個理論上提出來,乃至於從現在的中醫還是這麼認為,大便是否正常,肛門啟閉是否正常?不單是一個肛門的問題。不單純是一個大腸的問題,而是涉及到五臟功能的盛衰問題,涉及到全身氣機,是否能夠正常運轉的問題,所以我們不論治療外感、內傷,治療什麼病,急病、慢病,都要問一問,了解一下大便的情況。也就是要了解一下魄門的情況。要單純就是個排泄糟粕的話,那倒好了嘛,對不對?大便瀉了就給它澀澀,別讓它瀉了,大便不通了就給它灌灌腸,讓它出來。不是這個問題!即使是澀腸,即使是灌腸,也不在於使魄門同的問題。也不在於單純通大便的問題,而在於五臟功能,保持五臟功能的問題。而在於保持全身氣機正常運轉的問題。所以說魄門亦為五臟使。

為什麼叫做魄門?也有兩個說法。

  1. 魄門屬於大腸,肺與大腸相表裡,肺藏魄。我們在上邊講《六節藏象論》不是說:“肺者,氣之本,魄之居”嗎?這種解釋似乎不是太好。所以近年專家們常比較公認的說法,是下者。
  2. “魄”通糟粕的“粕”,不是魂魄的魄。這個在古文獻中可以見到,把糟粕的粕就寫成“魄”。因為它是糟粕排出之門。所以叫魄門。

水穀不得久藏,水穀不得久藏,大便排出的問題,是排出的水穀糟粕呀,不得久藏,同樣是不能夠不藏,但是只是藏而不能久。雖然是以傳瀉為主,傳瀉是對著五臟而言的,五臟主藏的,所以是傳瀉,傳化,但是不能久藏。看來這個說法也有相當的道理。因為就本篇而言,講了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又講了魄門亦為五臟使,所以把魄門,歸到六腑裡邊去了。那也就是說在本篇,有的專家認為,本篇所說的六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魄門,但是這樣的說法,在我們整個中醫理論裡邊,後來沒有人這麼講。儘管說是六腑,奇恆之腑,大家都在講,只不過說,膽既是奇恆之腑,又是六腑之一。這個說法還是佔主導的。

所謂五臟者,最後給五臟六腑,定出一個特點來。怎麼劃分?劃分臟腑了。這個最後提出這麼一句話。所謂五臟者,

藏精氣而不瀉也,所謂五臟者,就藏精氣而不瀉,這是它的生理功能特點,主要五臟是主藏精氣的而不瀉,不泄漏,

故滿而不能實,所以五臟精氣要充滿,而沒有水穀糟粕之充實,而沒有水穀糟粕之實。精氣充滿而沒有糟粕充實在裡頭。所以說五臟者藏精氣也而不瀉,這是它的生理功能特點。因而它就是精氣應該充滿而沒有糟粕。

六腑者,你看,這不出了六腑嗎?它並沒說六腑是誰,對不對?只是說,或者六腑除了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是傳化之腑,另外一腑沒提啊,可這同樣的也是五臟六腑的觀點。

傳化物而不藏,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傳導化物,傳導、變化、消化飲食物,又分別出精微和糟粕。傳化物,傳導化物,化物,就是指一些飲食物了。而不能藏。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這是它的生理功能特點。

故實而不能滿也,因而它是實而不能滿,有水穀充實,當時達不到精氣滿、精氣充盈。我剛才上面談到了,五臟不是沒有濁氣,有,濁氣排的話就傳導到六腑了。六腑也不是沒有精氣,有精氣,精氣它就輸給五臟了。所以說它有水穀之實,糟粕之實。而精氣不能充滿。這就是這兩句話,就是劃分臟腑的最重要的標準。“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也”。藏精氣而不瀉,就是五臟,具備這類特點的就是五臟,傳化物而不藏,具傳瀉這個特點的,那就屬於六腑。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所以說本段以藏瀉分臟腑。就是根據這句話,作為全段,作為從此往上的一段文的,一個總結,說出來的。但是這個總結,各位可能就出現問題了,傳化物而不藏是屬於腑,藏精氣而不瀉就屬於臟,那那個奇恆之腑,它不也是藏精氣而不瀉嗎?為什麼就不叫奇恆之臟呢?這個咱們下邊再談到“奇恆之腑的評價”的時候再稍微說明一下。到最後【理論闡釋】那一節。在這,現在就不細講了。反正是因為它特殊了,前邊那個奇恆之腑,沒人說它是六腑之腑,它是說奇恆,特殊的腑。故實而不能滿,這是六腑特點。六腑是實而不能滿。

所以然者,為什麼這樣呢?

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飲食物從口進入之後,先到達於胃,到達於為就胃實,在胃實這個情況下,腸就虛了,

食下,則腸實而胃虛,食下,飲食從胃下到腸,那就腸實而胃虛。這是正常的現象。當然吃飯的時候,胃撐滿了,腸就該虛了,當飲食物從胃下去了,胃比較虛了,腸就該實了,就該滿,就該充實了。沒有說正常情況下,上下俱實,胃也滿著,腸因為滿著,這人就要不得。腸也空了,胃也空了,這人也太飢餓了。這都不是說一般情況下,這是講的正常一般情況下。飲食物,人要該吃飯的時候,吃下出了,胃實了,那個時候腸也虛了。它是講一般的變化。

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所以說,有的是,六腑是實而不能滿,五臟是滿而不能實。最後總結說了這樣一句話。

【理論闡釋】

1 藏瀉的理論意義

臟主藏,腑主瀉的理論意義問題,我們在剛才講課,前面講的開頭時已經提到了,中醫理論對於臟腑生理功能的認識,以藏瀉作為主要的分水嶺,理論就源自於此。因此這個理論,就指導中醫理論不斷的發展。指導目前的中醫臨床實踐。所以在理論上,它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同時我們在這裡也談到儘管這篇藏瀉分臟腑,是學術界非常重要的問題,它直接指導著醫學理論發展,如果沒有這樣一個觀點,還是或以腦髓為臟,或以腸胃為臟,或以為腑,那樣一種狀態的時候,那醫學不成其為醫學了。沒有理論了。

同時我們也談到了,本篇又說了,六腑,受五臟濁氣,也就是說,儘管五臟是藏精的,藏而不瀉,但是它是藏精的,藏當中它也有濁氣,它濁氣也得輸瀉,這不能絕對化,它相對而言是藏精的。只不過五臟以藏精為主。它有濁氣,就傳導輸給六腑而已。六腑也有精氣,六腑之精氣,那就要輸送給五臟。將來我們在講《上古天真論》的時候,要談到有這麼一句話,“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那不是嗎?五臟有精,六腑也有精啊。腎者主水,腎者藏精,精就是水,水就是精,腎為水臟。不是像一般的所說的,腎主水液,不是那個水液。這個水濕精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腎水藏精的,是屬於水臟,它接受五臟六腑之精,都可以藏於腎臟,那說明六腑它也有精,不是說沒有精。只不過,它是以傳導化物為主。它的精氣要輸到五臟而藏之。因此我們在認識這個問題的時候,不要絕對化,絕對的五臟就是藏,就是藏精的,沒有瀉了,說六腑就是傳化的,傳導化物的,它不能有精了,這不可能的事。有的,只不過1劃分臟腑的時候,是跟內臟的生理功能特點,以藏為主還是以傳導化物為主?加以劃分而已。

這只有中醫這麼個理論了,人家西醫沒有這個理論,就叫內臟,胃也叫內臟,心也叫內臟,對不對?它不分臟與腑。只有我們中醫理論是分了臟與腑。劃分了總體的功能特點,而且認為臟水比較深層次的,臟要有病,病就比較重了。腑有病,相對而言就比較容易治。是有這個問題。所以在我們中醫理論看來,臟病比較重。腑病,相對來說就比較輕。層次它有不同。

這是理論闡釋第一點,藏瀉的理論意義,在理論上的意義非常重大,直接影響我們醫學理論的發展。直到現在,還有臨床指導意義。

2 奇恆之腑的評價

奇恆之腑是臟象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剛才我談到只有本篇才有,162篇《內經》裡頭,就此一句,它就發展成為一個理論。這個理論,在解釋人體生理問題上,在認識人體生命活動問題上,同樣是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它不同於其他的腑,其他的那個,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乃至於按本篇說,假設說,也採用這個觀點,魄門,它和奇恆之腑不一樣,這奇恆之腑是藏精的,之所以不叫做臟,而叫做腑,我的看法,因為在《內經》臟象理論裡邊,認為五臟是個中心問題,是個至關重要的,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在生命活動中。才有五臟,有五個,不能多了。即使以五行的理論,也只有五個,不能再多了。因此臟唯獨有五,這就是中心。中心就不能多。就是五行,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腎,對生命來說,至關重要,就列出這五個。那麼,那六個,腦髓骨脈膽女子胞,也至關重要,也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相對來說,它就不如那五個主要了。層次就有區別。在人體生命活動當中,它就不如那五個作為中心來看待。所以就不能再列出臟了。重要歸重要,還得把它稱為腑。而且這個腑,是和一般的腑不一樣。才列為奇恆之腑。說它也是藏而不瀉,但是它只能叫做腑而不再有臟。沒再有臟的位置。

當然這裡再回過頭來補充一下,說就是藏而不瀉,腦、骨、脈、髓,可以說是藏,我們主要看到的是藏而不瀉。膽和女子胞,有瀉!膽汁不瀉它也不行啊。膽汁,膽藏精汁是《內經》就開始說,藏有精汁的這精汁應該輸瀉啊,屬於肝膽之氣輸瀉,除了氣輸瀉,汁也得輸瀉啊,膽汁也得輸瀉,有瀉。但是這個瀉,它和其他的六腑之瀉不同,其他六腑之瀉是糟粕,或者說含有糟粕,而膽汁傳瀉的不含糟粕,就是精汁。真有糟粕,那是病態了。對不對?現在我們看到了,膽也有糟粕的時候,那結石下來,泥沙樣的,還有結成塊的。那它也是糟粕,不能再是精汁。那絕對是病態。不能有,有就病了,這是膽。雖然也有瀉,但是它瀉出來的,輸瀉出的是精汁,和其他的腑也不一樣。但是膽還是以藏為主。它儲藏精汁。適當的有一些瀉。

女子胞,女子胞也有瀉呀,月經也要瀉呀,而且到月必須,月事嘛,必須以時下。女子胞它能生出小孩來,它不也是排出來了嗎,但是這個排出來和其他六腑不一樣,所以王冰對這句話有關解釋,說是女子胞也是有受納,有瀉出,說“受則受納精氣,出則化出形容”,是呀,女子胞受就受納的是精氣,形容,其實就是說的嬰兒。新生兒出來了。這個六腑當然不一樣。不是輸瀉糟粕。所以它也叫做奇恆之腑。

這個奇恆之腑在生理上,在人體生命過程當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把這六者單提出來,人體還有其他的很多呢,包括眼睛、耳朵、鼻子,怎麼它就沒有把它叫做什麼腑,它就把它叫做官竅。籠統的叫做官竅。排到相對次要的位置上去了。不是說眼睛不重要,眼睛也重要。但是它沒有排到像這個奇恆之腑,這麼重要。從生命的重要性來講,這六個,是至關重要的。它僅次於五臟。當然,最大的來講,咱們習慣上講的五臟、六腑、奇恆之腑。這個奇恆之腑在人體生命當中至關重要。

同時,將來我們在看到臨床的話,再從理論發展上來看的話,可以看得出來。婦科主要是研究的女子胞的問題,從中醫的理論上來看,是不是?主要的研究是這個問題;骨科,也是主要研究的是骨骼的問題;腦髓近些年來,也發展有腦科了;膽,同樣的,肝膽疾病,肝膽,特別是膽,有的醫院裡頭有膽系,它也逐漸的在形成一個科。至於婦科,骨科形成的更古老了。所以我們從臨床上看到,奇恆之腑的理論,也是非常重要的東西。也是指導著臨床醫學的發展。指導著理論的發展。

關於奇恆之腑的認識,在千餘年來,醫學實踐中,尤其是現代臨床實踐中,已經得到了一定的證實,即以此六者在臨床上的地位而言,腦髓,中醫腦病學也受到廣泛重視了,也有中醫腦病學的專著問世。脈、心血管疾病,也早已成立了專科,膽和膽系疾病也受到臨床的重視。至於骨科、婦科,那就是研究的女子胞和骨的問題。

【臨證指要】

61頁下邊。

1. 臟腑藏瀉理論的臨床應用

就是以臟為藏,以腑為瀉,在臨床指導治療上,應用是很重要的。這個我們不細講了。同時,又提到了六七十年代就開始了,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治療急腹症的時候,就是採用,一開始,對急腹症,重要先採取中藥治療的方法,以西醫方法,急腹症就開刀,急腹症嘛,就外科手術,那麼中西醫結合就先採取這個,按西醫的說法,就採取保守療法吃中藥,吃中藥吃什麼藥,就以輸瀉為方法,瀉的方法,有一些,相當的一些急腹症,中西結合的時候,就採取瀉的療法,活血呀,攻下呀,通便吧,活血這套方法。那麼方法的寓意是什麼呢?就是他們當時說的,叫“六腑以通為用”,六腑以通為用,那是指導這個中西結合,用藥治療急腹症。通,就是通暢,就是輸瀉。說六腑以通暢為它的功能,用,就是功能,功用。所以採用通下攻瀉這套東西,來治療急腹症。那不取得很突出的成績嗎?這個在六、七十年代就已經很突出了。就氣理論淵源而言,還是六腑傳化物而不藏呀!傳導化物。至於補的問題,用五臟的特點治療,用補的方法,那是很多的啦。

2. 魄門亦為五臟使的臨床意義

休息,下課。

[完/5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