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第廿講 氣口主五臟及察竅觀神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clipboard-write; encrypted-media; gyroscope; picture-in-picture" allowfullscreen>

講62頁,也就是【臨證指要】,關於魄門亦為五臟使的臨床意義。

“魄門亦為五臟使”這一句話,它不僅是對傳化之腑的這一個補充,同時又說明了肛門啟閉的正常,排除糟粕的問題。不單是腑的功能,而且是受五臟支配的。肛門是否能夠正常啟閉?不只是腑的問題,它是受五臟支配的。同時也就是說,通過觀察肛門是否能夠啟閉,就可以推知五臟功能的盛衰問題,同時糟粕的是否能夠正常的排出,也直接影響著五臟氣機的升降出入。因此,魄門的問題是關係到五臟,乃至全身的生理、病理的狀況。

我們看張介賓在《類經》裡邊,對這句話的注解,非常好。他說:“大腸與肺胃表裡,肺藏魄而主氣,肛門失守則氣陷而神去,故曰魄門。”他是按魄與魄門,肺藏魄來解釋的。剛才我在講課當中提過了。這是一個說法。多數說法,目前多數專家認為不是。多數專家不採用這個說法。但那沒關係呀,他下邊,“不獨是也。”不單是和肺氣的問題。不單獨和肺氣有關的問題。所以,“諸腑糟粕故由其瀉”。諸腑,胃大腸小腸,這些糟粕都由這個魄門輸瀉而出。所以“諸腑糟粕故由其瀉,而臟氣升降依賴以調”。五臟之氣的升降,也依賴著魄門來調。也就依賴著魄門能夠正常的啟閉來調。魄門的啟閉本身就是調五臟氣機的作用。相當重要了。“故亦為五臟使"。所以說,他叫魄門為五臟使。

在臨床上,我們剛才說了,無論外感、內傷之病,虛實寒熱之病,都要了解大便的情況。通過了解大便的情況,判斷疾病,不單判斷疾病一般的虛實寒熱,甚至於判斷疾病的吉凶預後。我們也引證了《脈要精微論》的話。說“倉廪不藏著,是門戶不要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倉廪,就是指的魄門,水榖一點都不能藏,洞瀉不止。這是門戶不能約束了,這就是失守者死。“得守者生,失守者死”,這就是非常危重的病人。就看那大便不能止了,這就是很危重。當然,就是大便不能排了,同樣是很重的病,所以在這個《內經》裡邊,《素問。標本病傳論》,將來我們要講到的,在討論疾病治療,治標治本的問題的時候,一般來說,所以的疾病都應該先治本,都應該治本,但是唯獨在《內經》裡邊是這樣,唯獨出現小大不利,或者腹滿的時候,小大,大小便嘛,大小便不利,出現毛病了,或者出現腹滿的症狀,要治其標。那麼說明小大腹滿這裡主要是指魄門,我們在講魄門就講大便的問題。這個要出現問題,先治標。大便不通,先把大便通了,再說別的問題。這要不通,濁氣不能排,臟腑氣機就不能恢復運轉,這是治療上也應重視這個問題。

我們在教材裡還提到了《玉機真臟論》,講五實死,五虛死。五種實證,那涉及到五臟之實,五虛涉及到五臟之虛,或者是五實,五臟都實了,或者是五虛,五臟都虛了,見到這樣嚴重的實證和虛證的時候,一般說是死證。但是,《內經》又同時說了,其實有生者,其實這種情況也有活的可能,什麼情況才能活?自己回答。《玉機真臟論》自己回答,說“漿粥入胃注瀉止”,能夠喝點湯喝點粥了,注瀉,大便洞瀉不止,注瀉止了,停止了,不再拉了,這個虛者活。儘管是多虛,五臟都虛沒關係,他能吃下點粥,吃下點湯去,大便不再洞瀉了,有活的希望了。觀察的要點在哪兒?觀察在漿粥入胃注瀉止,這漿粥入胃注瀉不止也不行,所以漿粥入胃注瀉止這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雖然是五臟都實,危急之證,但是呢,他能夠出出汗,能夠大便通了,實證有可活之機。為什麼呢?身汗表邪可去,大便通了,得後利就是大便通了,裡邪可去。這樣的話,五臟功能就可以恢復了,邪氣可排出了,所以實證也有活之機,你看嘛,五虛證五實證是危重之證,但是呢,它可以活。可活的關鍵在於一個是實證得後利,一個是虛證洞瀉止。我們現在在臨床也得重視這個問題呀,甚至於有一些疾病裡,比如說厥,昏厥,昏厥不是有閉,有脫嗎?有閉證,有脫證。閉證脫證很重要的看哪兒呀?就看他大便瀉了沒有?遺便了,二便的都遺了,脫了,正氣大脫了。二便還沒有瀉呢,沒有脫呢?儘管是昏了,昏厥了,那還是沒有脫。昏厥,還有虛實之不同。所以,這個魄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到久藏啊。這句話是非常重要的理論。當然這裡所說的不能久藏,還是一個“久”字要強調。說一點不藏,洞瀉不止,又是重病了。說藏而不瀉這又是實證了。在一般的人來說,大便老經常不通也不是好事。也得盡量的調節治療。讓它能夠正常的通暢下去。對全身的健康,有重要的意義的。在疾病狀態下,那個大便要不通就跟危險了。有的危重之病。幾天大便不通了,也要壞,所以也得趕緊急治其標。趕緊把大便通暢。還有這種現象,比如說什麼部位得了一個癌證,治來治去,治療效果不錯,還可以維持生命,但突然地大便不通了,實轉移了嘛,用現在說法轉移到脊髓上去了。壓迫了,腫瘤壓迫了脊髓神經了,大便也不通,這就很危重,趕緊通,還能維持一段,急治其標呀。

所以,魄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看是這麼一句話,在我們中醫理論裡邊,在我們中醫臨床實踐裡邊,那是多麼重要的,為什麼所有的病都要問一問,表裡寒熱虛實之證都要問一問二便。從魄門來講,就意義在這呢!

下邊講《五臟別論》的第二段,教材62頁,這一段,如果給它加一個小題目的話,從其內容上來說,是講氣口主五臟,及察竅觀神。氣口就是寸口,主五臟,分主五臟之病,氣口主五臟,及察竅,觀察竅,察竅觀神,觀察他的神智、精神。講這麼一個問題。我現在讀一遍。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歧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拘於神鬼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我們串講,氣口何以為五臟主呀?氣口就是我們的寸口。因為這個氣口這部位屬於肺經,肺主氣,所以叫氣口,因為這個距離是一寸九分,不離於寸,所以又叫寸口。所以氣口、寸口都是說這個。在《內經》裡頭也有兩種說法,有的叫氣口,有的叫寸口。寸口主五臟,寸口獨主五臟。這呢,也是講的氣口主五臟。為什麼氣口可以主五臟之病呢?因為全身的經脈,在《內經》時代,看來都作為診斷使用過,哪兒都摸得著有動脈跳動,在《內經》時代,都曾經作為一種診斷的部位,分主不同的病。但是呢,《內經》又提出來,唯獨氣口它不是單純主肺的病。這儘管是肺的經脈,它還要主五臟之病。所以說氣口獨為五臟主。別的脈它不能主五臟,只主一個部位,是不是啊,你說這兒是陽明,人迎穴,人迎脈,腳背的,足背脈跗陽主胃氣。足跟內側那兒有個太谿脈,那只主腎氣,就是這個氣口主五臟。當然我剛才說了《內經》時代,凡是能夠摸到動脈跳動的地方,《內經》時代都曾經作為診斷的部位使用過,《內經》時代也說了,這個地方是主五臟,而不是主一個問題。為什麼呢?

“歧伯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先從後天來說,人的生命必須要有水穀精微之氣的滋養,先從這兒談起,說胃就是水穀之海,盛納水榖最多,盛納水榖最多所以叫做海嘛,物器之大者謂之海啊,吃飯飯碗大了還叫海碗呢,物器質大者就謂之海。查字典就這麼稱呼:物器之大者謂之海。因為人體盛水穀最多的地方就是胃,所以胃就叫做水穀之海。而水穀的化生,水穀能夠化生精微,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物質。說水榖之海又是六腑之大源,六腑的源頭,對不對,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源頭是哪兒?源頭是胃。沒有這胃的受納水穀,其他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都談不上什麼水穀之道路,談不上什麼傳化之腑,沒有的可傳化。所以說,六腑之大源。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五,飲食五味之氣,飲食五味入口然後藏於胃,經過胃的腐熟,當然這個胃又包含了脾的功能在裡邊了。脾胃是一家。五味入口藏於胃,經過脾胃的運化轉輸,產生的精微之氣敷佈到全身,特別提到的是“養五臟之氣”,人體之所以能夠生命的維持,最重要的後天來說,那就是水榖精微之氣,通過脾胃的受納運化來滋養五臟,所以以養五臟氣。這是說明什麼呢?說明生命,要依賴著水穀脾胃之氣,說明了人體生命的維持,就依賴著水穀之氣,也或者說是脾胃之氣。看見脾胃是生命至關重要的,但是下邊說,

“氣口亦太陰也”,怎麼又出了個氣口亦太陰也呢?這應該是看到承上文脾胃而言,脾是足太陰脾,是化生水穀精微的,運化輸佈精微的一個本源,叫太陰,叫足太陰,而氣口呢,是屬於肺的,氣口,我們剛才說了,這個部位屬於肺經,肺呢,也是太陰,氣口亦太陰,是說的肺經也是太陰。是手太陰。同名經脈在它們生理和病理上,有著很密切的關係。太陰和太陰,厥陰和厥陰,少陰和少陰,等等的同名經脈,在生理和病理上有著很密切的關係。所以它說“寸口亦太陰也”。這就強調了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那個脾經一說又聯繫到胃去了。和脾胃有著密切的關係。前邊講的脾胃是生命的根本,六腑之大源,養五臟之氣的,這個一下就涉及到氣口亦太陰。就把肺連上了。肺呀,從同名經脈有重要關係,同時肺的經脈起自何方?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下絡大腸,環行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然後才出於體表循行,這樣走過來,肺經,到拇指內側少商穴,對不對?它起於中焦,中焦是什麼?中焦是脾胃,所以寸口亦太陰,從經脈上也是密切聯繫。所以它在生理上,必然有密切的聯繫。所以它說,氣口亦太陰也。就是一句話,這麼幾個字,就把脾胃和肺經中央聯繫上了。

“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五臟六腑之氣味,就是講的五臟六腑,得到水穀精微之氣的滋養問題,也就是精氣的來源問題,五臟六腑的精氣來源,

“皆出於胃”,沒問題嘛,都從胃開始的,這個胃當然也包含脾了,皆出於胃,皆出於胃又怎麼樣呢?

“而變見於氣口”,這個“見”就是“現”,表現的現,《內經》時代沒有這斜玉旁,看見的見也是它,表現的現也是這個,五臟六腑之氣味都是從胃來源的,同來源於水穀脾胃之氣,來源水穀脾胃之氣呢,它可以表現在氣口上,經過變化就表現在氣口上。說變見於氣口,為什麼變見於氣口?剛才我們說了,氣口是受太陰肺經的,肺經起於中焦,中焦就是講的脾胃,因此,五臟六腑之氣味都出於中焦,這個出於中焦之氣,它可以表現在氣口上,經脈就在這兒。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來的,這就是講了為什麼寸口獨為五臟主。就本篇文字而言,就是說的這裡。

下邊我們再討論,再具體討論一下這個,再深入分析一下,一會兒再分析,現在就從原文講它就講到這兒了。這就是說氣口獨為五臟主了。下邊又講,

“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這又說到五氣了,寒暑燥濕風,自然界這五氣,我們在講《六節藏象論》不是講過了嗎?五氣入鼻,藏於心肺,這兒又講了這個問題,五氣入鼻藏於心肺,肺司呼吸在於上焦,心臟也在上焦,所以吸入之氣啊,寒暑燥濕風五氣,藏於心肺,藏於上焦。

“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五氣從鼻而入的,所以如果是心肺有病,心肺的功能失常了,鼻為之不利,鼻子就出現不利,不通暢,或者說嗅覺失靈,鼻子的功能是呼吸,嗅覺,都在鼻子上,由於心肺有病,可以出現鼻子嗅覺失靈,可以出現鼻子不通暢,鼻塞不利,不單是肺有病,肺有病鼻不利大家聽多了,說肺開竅於鼻,一感冒,肺主皮毛,不單是皮毛之病,還出現鼻塞流涕了。記得很清楚。但是同樣的心有病,也會出現鼻不利,這個是《內經》提到的,往往被一些醫生們給忽略了,現在我在講這個問題,要注意了,因為是五氣入鼻藏於心肺的,所以心肺有病,就可以表現出鼻不利來。不但是肺有病,而把第一類是說的心,心肺有病。再下邊具體的看另外一個小自然段。

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拘於神鬼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凡治病必察其下”,察其上我們說了,察其上是什麼呢?上竅,鼻竅,鼻竅在上,所以五氣入於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是說的上竅,觀察鼻的診斷意義,看看鼻的通暢不通暢?鼻的嗅覺靈敏不靈敏?那可以反映心肺功能。下邊又說,下竅問題了,凡治病必察其下。診斷疾病的時候,還有觀察了解下竅的變化,下竅是什麼呢?下竅就是上段文字所說的魄門。魄門亦為五臟使嘛,當然必察其下。這句話在《黃帝內經太素》是這麼記載的,說凡治病必察其上下,也就是察其上竅和下竅,那麼要是按《太素》的記載,上竅解釋這段所說的鼻,下竅是上段所說的魄門,所以《黃帝內經太素》,楊上善在註解的時候,是“察其上下竅,觀其通利否也。看看鼻子和魄門是不是通利。這是治病診斷時候要觀察這個,我們這個《素問》呢,就沒有上字,而是就是說凡治病必察其下,因為我在開頭,在講《內經》課的時候曾經談到過,《黃帝內經太素》是唐初楊上善整理的,把《靈樞》《素問》都分門別類 的來加以整理,加以注釋,而我們現在讀的《素問》,現在我們選的這篇,是唐代王冰的,王冰要在這個《太素》,要在楊上善之後,所以說《太素》這個記載的《內經》原文也很重要。它比王冰還要接近於古,更早一些。就是說凡治病必察其下,因為我們說上竅已經觀察了,說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所以察上竅。凡治病必察其下呢,就是前一段所說的我,察其魄門,這是要察了,理論我們講完了。必察其上竅,必察其下竅,

“適其脈”,就切其脈,還要切脈,適就是測量的意思,適其脈就測一測他的脈象,對吧,還要

“觀其志意”,觀察觀察病人的意志,情緒,精神狀態、思想,要觀其竅,切其脈,察其意志,觀察他的意志狀態,精神狀態如何,

“與其病也”,還有其他的病的症狀,其他疾病的症狀。這就全面了。這是說在診斷治療疾病的時候,這些都應該看到。都應該全面的注意起來。下面又接著講,接著講是講什麼?講和志意有關的事,講和病人精神狀態、心理狀態思想方法等等的,是講這個。也就是講的與志意有關的問題,前邊不是講觀其志意嗎?

“拘於神鬼者,不可與言至德”,假設說這個病人是居於鬼神,他就拘泥於鬼神,就不相信醫學科學,迷信鬼神,所以叫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就很難給他講至高無上的醫學道理,志德,就是我們講《靈蘭秘典論》,不是至道在微嗎?就是這個至道,也就是這個至德,說是拘泥於鬼神,迷信鬼神的重要的人,就很難給他講通了醫學道理,沒法跟他研究,不可與言至德。原意是這樣。當然我們現在當醫生的,當醫務工作者的,對於迷信的人還是要講,還是要耐心做他的思想工作,給他耐心的講解醫學的道理。勸解他不要單純去迷信鬼神去,應該接受醫學科學的診治。單是從原文上它說不可與言至德,沒辦法給他講,至高無上的這個醫學道理。

“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他就厭惡針灸砭石這套治療方法,雖然針灸砭石是治療疾病的,很重要的技術,而且是非常神妙的技術,但是他就厭惡,有那樣的精神狀態的人,你就不好給他講,說我這個治療技術有多麼高明,有多麼靈巧。所以說,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當然這裡看來,從作者本意上,是要反對迷信,要提倡醫學科學。

“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這個病人不願意接受醫生治療,他就很難給他再治,

“治之無功矣”,你給他治了,也沒什麼功勞,你給他治了,效果也不會好,他就拒絕治療的人,你勉強給他治療,不會收到很好的效果。當然有些情況還是特殊的,這個精神病的病人,他就拒絕治療,他也確實精神狀態不對,那麼我們作為醫生,還是要給他治療。這是指的有些人他神志上並不是紊亂的,清清楚楚的,他反對科學,那樣的話,治療效果應該說是不好的。但是《內經》是說不給他治。說治之也沒有什麼功勞。我們現在理解,我的理解,他是從反對迷信這個角度是科學的。我剛才提過了,我們作為醫務工作者對於這樣人,還是要耐心的多做工作。多做工作,客觀是客觀,現實是現實,恐怕還有人拒絕你。這也難說,不然的話,就沒有社會上的那些迷信法輪功的,搞那個歪門邪道,自殺的、殺人的都有。所以我們做了不少的耐心工作,當然我們還要繼續做就是了。

這是這一段,這一段,我剛才說了,還想繼續把這個,寸口亦太陰也,寸口獨為五臟主的這問題再提一下。也就是說,在本段《內經》原文基礎之上,再把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的問題,再簡要的說一說。

從臟這點看,氣口為什麼獨主五臟之病呢?

  1. 氣口在肺經上。這是第一個立腳點,氣口在肺經上。
  2. 肺朝百脈。這個大家應該是熟悉的。肺朝百脈,百脈都朝會於肺,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肺朝百脈那一段。就是《經脈別論》的話。寸口在肺經上,肺又朝百脈,所以百脈的變化,應該說在肺經上可以反映出來。從理論上來說,這是成立的。他又聯繫嘛。
  3. 肺的經脈起於中焦,這是原文上的,本篇原文說的,氣口亦太陰也,就是說它也叫太陰,兩個太陰關係密切,和脾經密切。肺經起於中焦,因為起於中焦,所以我們從肺經上,也可以反映中焦脾胃之氣的盛衰。脾胃之氣的盛衰,因為脾胃之氣是滋養五臟之氣的,通過這個盛衰,就可以了解到五臟之氣的盛衰,所以第三點是肺脈起於中焦。這是從大的道理上我們看到了這三條。
  4. 寸口這個部位,在肺的經脈上至關重要,特別是在我們作為切診診斷疾病的時候,這個部位很重要,換句話說,肺的經脈是很長的。剛才說從起於中焦,下絡大腸,繞了圈回來,然後到少商,少商魚際與太淵,經渠尺澤肺相連,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尺澤,這是受太陰肺經的井滎輸經合嘛,井滎輸經合這個五穴,五輸穴嘛,可是這個寸口這個部位呢,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寸口這地方,寸脈,寸口部位的寸關尺,寸脈,少商、魚際就是太淵,關脈這就經渠。也就是說在肺經的太淵和經渠的穴位上,(寸口)它不單是肺經,而且是肺經的太淵和經渠所在的位置。我剛才說肺經很長了,為什麼不摸摸雲門呢?在鎖骨窩裡頭呢?為什麼不摸那兒?那兒也是肺經啊?不摸那,就要摸寸口。為什麼摸寸口?因為寸口這個部位,是肺經的太淵和經渠穴所在。太淵是什麼穴?太淵是肺經的原穴,經渠是什麼穴?經渠就是肺經的經穴。本來它是輸穴,五輸穴。但是肺屬於陰經,陰經的輸穴就代替原穴。又是輸穴又是原穴。原穴是什麼?原穴從《內經》《難經》的理論,就是反映元氣的地方。也就是三焦把人身元氣帶到全身去。帶到各經脈去,在什麼地方反映?在每條經的原穴上最反映元氣。“原”其實和這個“元”是一個意思。原穴就是能夠反映人身的元氣的那個穴,經穴就是經脈流經很旺盛的那個地方,就是經氣,經脈之氣,流經最旺盛的地方。所以就叫經穴。這在《內經》裡頭有明確的記載的。因為這兩個穴既在肺經上,又是肺經的原穴,最能夠反映元氣,元氣其實又和腎氣密切相關的,對不對?元氣又合腎氣密切相關。所以很重要了,經氣是經氣最旺盛,流行最旺盛的地方。流行最旺盛的地方當然它最敏感,對不?我們切脈的時候切到敏感的地方,那麼當然更容易清楚了解病情,了解脈象的變化,如果你按到雲門去,雲門摸不清楚脈象跳動,那怎麼反映?是吧,所以呢,或者摸到尺澤也不行,尺澤脈又沉下去了。氣血經脈之氣就入於裡了,摸不清楚了。所以呢,這個地方就是很重要,反映元氣的問題。又是經脈流行旺盛,診斷水明顯的位置。所以儘管是肺朝百脈,也不取別的位置,只取這個位置,要不你摸摸看,在這肺經上,哪個地方脈搏跳得最明顯?就是這兒最明顯。因為這是經氣、經穴、原穴,所在的位置,特別是經穴所在的位置。

因此說,肺朝百脈,肺起中焦,寸口在肺經上,在肺經上不取別的位置而專取寸口,在於寸口這地方既能反映元氣的盛衰,它的經氣最旺盛最敏感。所以診斷起來最清楚。所以必須切脈取寸口。取寸口還可以主五臟,肺朝百脈嘛,其實還不單如此,因為肺脈起於中焦,剛才我們說過幾遍了,所以在切寸口脈的時候,還最能夠理解脾胃之氣的盛衰,儘管了解五臟之氣,但是首先最能了解的是了解脾胃之氣,因為肺脈起於中焦,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所以儘管了解這個全身的五臟六腑之氣,首先它肺脈起於中焦,因此取肺脈寸口這位置上,最能了解的首先是脾胃之氣,是不是?首先是脾胃之氣。同時我們剛才又說了,還能了解元氣,元氣和腎氣至關緊密之氣,又能了解腎之先天之氣,又能了解脾胃後天之氣,你看,這個位置是何等的重要。先天之氣可以從這兒了解,後天之氣可以通過這裡了解,還有呢?先天之氣,後天之氣都能了解,還能夠理解神氣。因為《內經》上講了,兩精相搏謂之神,是《靈樞。本神篇》講的。兩精相搏謂之神的兩精,當然有人解釋說陰精陽精,但是我們理解為水榖後天之精,與先天腎精,同樣是可以的。兩精相搏謂之神。先天之精腎精,我剛才說了,可以通過這裡了解,後天之精,特別是脾,也就是脾胃之精氣,也可以特別從這兒了解。因此在兩精相搏,先天之精、後天之精相互結合,搏,就是結合,相互結合就產生神氣。因此通過氣口,寸口脈上,了解先天之腎氣,了解後天脾胃之氣,同時,自然就可以從中了解人體的神氣。因此我們在講切脈的時候,各位都學過,老師都講過,要切什麼呀?特別除了要注意各個部位所主五臟,哪一臟有病,哪一臟盛衰以外,特別還要注意胃、神、根。胃時什麼?就這個脾胃之氣,神是,剛才為說了,先後天之氣,根是什麼?根就是腎氣。為什麼我們在學脈的時候老師要教,除了某種脈象主什麼病之外,特別要注意,脈的胃神根。就是這麼個道理。

所以我們就這本篇所講的,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又把這個道理深入的,或者比較細緻的又說了一下。因為我們作為中醫很重要的診脈方法嘛,人家有人基礎問,你為什麼摸這兒,不摸別處?別的脈跳動的地方也很明顯嘛!為什麼你這兒摸出來所有的全身病。這無非就是橈動脈,那就不是這麼簡單的橈動脈問題,我看的就不是個橈動脈問題。而是個首先是肺經原穴和經穴。首先是肺經起於中焦。等等這些理論問題。這是這個問題進一步解釋一下。

【臨證指要】

重點是教材上提到的是,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的臨證舉例問題。臨證舉驗。我剛才說了,肺有病鼻不利,不要講,各位記得很清楚,學中醫基礎就記著肺開竅於鼻。所以感冒肺氣不利了,所以鼻塞不利,最容易忽視的是這個心有病鼻不利,按本篇講,心有病鼻不利,比肺有病鼻不利還放在前邊呢,說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

我曾經在臨床上看了這類的病例。真有幾例。也就是說,鼻不利其實是心病。當肺病治,或者說認為是沒病。這種現象在臨床上,有的醫生是這麼看待了。我記得有一個中年婦女,曾經是我過去的治過的病人,是什麼病呢?她有過西醫診斷的冠心病。我給她治療效果還可以。效果可以,不錯之後呢,就停止治療了。這是一位中學的老師,她就繼續上課。有一年,到暑假了,都放暑假了,突然這個病人找我來了,到學校找我,因為我那一段沒出門診了,有幾個月沒出門診,我上課任務比較重,沒上臨床去。那個病人突然找來了,大暑假的,說什麼病呢?說王大夫你得給我看看了,說我這鼻子啊,不透氣。怎麼都不透氣,給學生上課呢,高三學生要準備高考了,她挺緊張,在課堂上鼻子不透氣,怎麼揉怎麼通,不透氣,不透氣呢,到醫院去看,咱們不必說是哪個醫院,先到內科,內科說,你鼻子不透氣去上五官科,五官科醫生說,不是鼻子不透氣嗎,給你檢查鼻子,檢查了鼻子,檢查什麼呼吸道正常,說你沒病,回去吧!就這樣回家裡了,回家裡它還是不透氣呀,感到呼吸困難,很憋得慌,她就把我過去給她治療冠心病的方子拿出來,拿出來了沒辦法,買幾付藥吃,管它呢。有效沒效的反正我這兒有個方子。買了就吃。吃幾付,這大概還是七十年代,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事了,吃了幾付藥,挺好,所以她說這王大夫真不簡單,我這鼻子不透氣,吃他那方子治了還有效。於是乎就非得找我不行。找到學校來,找到我了。我一問這情況,喔,是這麼情況,我還告訴各位,在七十年代,我已經講了若干遍《內經》的時候,這條我記得很準,講的也很準,臨床沒見著呢。就是那個病人她告訴我了。哦,這回來了,這不是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嗎?她就是心臟病發了,而表現出的是鼻不利,她提示給我,噢,是這樣的。於是我又按著心臟病的方法,給她治療,明顯的改善。心臟功能改善了,鼻子就利了,就通氣了,就不必呼吸困難了。這是一例。

再說呢,我原來以為鼻不利啊,只有呼吸不利,不通暢的問題,後來又遇到一例,這是本大學生理教研室的一位講師。他的一個親戚,一位六十歲出頭的一位婦女。什麼病呢?冠心病,這個人西醫診斷清楚,因為我們這位講師是生理講師。研究的就是心臟。那心電圖做得清楚,知道他的親戚心臟什麼地方供血不好。到什麼程度,找我治。這個病人原來是冬天發,後來是四季都發,說明病情嚴重了。但是在找我看病的時候呢,她還有這個鼻子聞不到氣味。半年了,不辨香臭。這個半年了,不辨香臭,當然作為一個症狀來說,也沒作為主要的來找我治療,我在看病過程當中,哎呀,我說你等著,我給你治心臟病,同時很可能把你那鼻子嗅覺失靈,也治得了。就這樣治療。大慨吃了十幾付藥,兩個禮拜之後,那天電話來了,告訴我說,王大夫,我的心臟病的症狀改善,第一次吃了五六付藥之後,心臟的其他什麼胸悶、胸痛,這些症狀就有改善,但是嗅覺不靈,那麼再吃,大概到十付藥的時候,喲,聞得到氣味了。所以電話馬上告訴說,王大夫,我現在聞的著味了。其實我給她治療的,還是按著心臟病去治的。所以我們這個生理的講師就說,王老師,您這方子是不是改善了微循環,到現在我也沒研究是不是改善微循環,但是我說這《內經》的理論,說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它關鍵是心的問題,我給她治了心了,它就應該這個問題就利了。因為什麼呢?因為她說了,這個半年了,嗅覺不靈,到五官科查了一個一圈回來,也沒查出病來。那麼我們就按這道理治,她就改善了。所以我說,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在臨床上可以見到呼吸不利,可以見到嗅覺失靈。而臨床上往往被一些個醫生所忽視。因為沒考慮到是心臟的問題。這樣的話,其實是很危險的。特別剛才我說的那個第一個病例,如果你不給她注意治療,她真冠心病嚴重了,有生命危險的。所以《內經》的這句話,在臨床上應用是很廣泛的。請各位在實踐當中要注意,不要犯錯誤,不要誤診,不要漏診,給人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其實給人漏診了,其實也是一種醫療事故。

治療這個心臟的病用的方子,其實那個情況嘛,當然我舉這兩個例子都屬於冠心病,各人醫生有各人常用的熟悉用的方子,當然也是還要根據病情的變化,在這裡方子我就不細介紹了。這個病例呢,在我所寫的《黃帝醫術臨證切要》小本子這裡頭,有具體的介紹。這節課件到這裡,下課。

[完/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