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第廿二講 理論闡釋 水穀精微輸布合於四時五臟陰陽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看教材65頁,也就是【理論闡述】的第二條。“生病起於過用”,我們在串講時已經談到,“生病起於過用”這是中醫發病學的一個重要觀點。同學們,在這段我們看到,所謂的起於過用,它本身具有相對性。也就是人和人不一樣,春夏秋冬四時陰陽不一樣,因此這個過用,是有一定的相對性。是要根據具體情況做具體分析的。這可是中醫認識問題的一個基本方法。如果違法這個方法,說一定定到零下10度就算“過用”,這做不出科研成果來,也不符合了臨床實際。使用這個相對性這個原理是非常正確,但是在使用的時候要根據具體情況。那才叫科學嘛!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是科學的。而不根據具體情況就定死了,那是不科學的東西。

在“生病起於過用”這個【理論闡述】條下,你看我們列了這樣五個方面,

  1. 最常見的是四時氣候的過用。四時氣候失常容易使人發病,有太過,有不及。當溫而寒,當寒反溫,這都容易生疾病。所以“五運六氣”講這方面講得很多的。那就是失常了。有太過,有不及。太過,不及對於生物、對於人體而言,都可以引起“過用”。為什麼有些疾病要流行呢?那就是,主要是環境的異常,特別是氣候的異常,容易導致某些致病因素的發生,對人體造成影響。同時由於氣候的異常,又使人體的抵抗力下降,所以才有疫病的流行。既有病因的問題,外因的問題,又有人體受影響,導致自己內因出現了一些問題,當然,即使是這樣,也還不是所有的人都感染病。即使是流行病與傳染病流行,也還有人有病,有人不病。因此,這又是相對的。對於不病的那個人應該說,還沒有“過用”。雖然整體上來說,氣候失常了。太過了,或者不及了。某一氣太過,某一氣不足,總體來說,他是屬於“過用”。但是相對到每一個人,每一件具體的事上,他還有一個說法。也不是人人都得病,我剛才說過了,儘管很多人得病,因此氣候有“過用”,那麼就一個研究運氣。每一年該有什麼樣的氣,該有什麼樣的運,應該適當的作預防。估計、分析這一年,或者是明年,應該出現什麼樣的病情比較多?他哪一氣太過了嘛,應該做適當的準備,免得臨時措手不及。這是四時過用。

  2. 精神情志過用。精神情志過用在《內經》中,強調的是很突出的,所以精神情志的問題,出現了很多的疾病,所以在《內經》中,特別要求人要注意精神的調適,要盡量地做到心平氣和,心情愉悅,就是高高興興的,心情平和的,這樣就少得很多的病,如果精神不能自我調和,又受到很多刺激,調和不了的,過用了,就可以產生很多病態。所以《素問。舉痛論》有“九氣為病”,九種氣為病,其中七個是主情志的。當然,舉痛論這一篇,我們將來要講到的,在這裡提一下。它就是說,主要是情志的過用,所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憂則氣聚、思則氣結、恐則氣下、驚則氣亂”,七情都說完了。當然還有勞動過用,下面有“勞逸過用”。就是說情志引起的問題,出現的疾病是最多的。而且我們在開始學中醫,開頭的時候都知道,外感內傷,六淫致病是外感。我記得在五、六十年代初,西醫還不認為精神因素會引起疾病,當然我們上大學的時候,學了中醫學西醫,學中醫特別強調內因,學西醫課的時候就基本不談。那時候最先進的理論還是巴甫洛夫學說,就是說狗看到飲食,再加個鈴聲,刺激刺激它,就可以得個潰瘍病,那是最先進的學說了。學西醫學要學的東西,巴甫洛夫學說就是狗條件反射。我們《內經》裡講的不是這個問題。講的是人的情志問題。但是應該說人家西醫的東西,西醫的理論,西醫的學說,進步也是很快的。現在你再看西醫《內科學》,把精神因素放在很重要的致病因素上去了。這類事情并不少見。把人嚇病了,嚇死了,沒病成嚇死病,沒死也給嚇成八成死。或快死的樣子的都有。

    講一個實例,我們一個解剖教授的朋友,也是學醫的,在東北,大慨當時將近六十歲,誤診了,誤診是什麼什麼癌症了,當時診斷條件比較差。這是八十年代的事,診斷了幾個月了,說是癌證了,那還能活嗎?這個人就動也動不了了,吃也吃不下,找人抬著,出來就要用擔架,輪椅都不行,坐不住,吃不下飯。那個外阜的條件不好,到北京來吧,就到北京來,我們那個教授陪著到一個大醫院,名醫院一檢查,告訴他誤診了,這就不是癌症,回來之後,到家就吃了兩個饅頭了,幾年都吃不下飯,你說這心理因素有多大。如果再不確診,他保證是活不成了。這可不是笑話,也不是一般的講故事。確有其事。所以人的心理因素非常重要。當然,如果這人心態好,癌症,也有自己好的,也並不少見。醫生判斷說只有半年了,還有半年生命,你愛吃什麼吃什麼,愛玩什麼玩什麼,你走吧,他就因為會走,過半年,一年沒死。再查,癌細胞找不到了的都有。這種實例也是有的。所以心理因素作用是很大的。當然,並不排除用藥,並不排除其他治療方法,我們強調的是心理、精神因素,對於疾病的形成,以及疾病的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影響。這是精神情志的過用。

  3. 飲食五味的過用,這個不要說來,太常見了。“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內經》上講,“高梁之變,足生大疔”,天天吃高梁厚味,常愛長瘡,為什麼愛長瘡,它有濕熱。這話一聯繫到現在,一點,不一定都是這樣,高梁厚味吃多了易得糖尿病。糖尿病很容易長瘡,就是“高梁之變,足生大疔”。不是糖尿病的人,老吃高梁厚味,也容易長瘡。《生氣通天論》還講了“五味所傷”的問題。酸苦甘辛鹹五味,不管是誰榖也好,水果也好,還是肉食也好,還是蔬菜也好,都具備五味。每一種東西對人體都應該是有利的,但是如果太過了,每一種味太過了,都會傷害人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東西。所以飲食五味也好,多麼好的飲食,過量了,偏嗜了,過量和偏嗜都是引起疾病的原因,所以飲食五味的過用。某一味的過用,某一種氣味的過用,容易得某一方面的疾病,這在《內經》裡記載也是相當豐富的。所以對指導現在的飲食療養,或者飲食保健,都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4. 勞逸過用,66頁。勞指勞動,又指房勞。太過就會傷害人體,體力勞動/形體勞動,精神智力的勞動,太過都耗人的正氣。房勞太過,首先傷人腎氣,過勞,所以有“勞者氣耗”,起碼這形體勞動來說,首先是耗氣,勞則氣耗,這是我們剛才說的《舉痛論》裡“九氣為病”其中有“勞則氣耗”。“驚則氣亂,恐則氣下,怒則氣上”,等等。其中有勞則氣耗。形體勞動,過多了就耗氣。那麼思想、精神、心理的勞動等等這方面,過分了它也傷人身體。是吧,有“思則氣結”,思想思想老不能休息,氣就結了。因此我們主張學習也不要太過。學習太累了,氣結了,氣結了也成病態了。所以要勞逸結合。這是過勞,過逸也不行。所以久逸,老不勞動,老躺著,老坐著,照樣氣血不通。所以教材引了《宣明五氣篇》上說,“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臥還不是逸嗎?沒事老躺著行嗎?就耗氣,傷氣。”久坐傷肉“,老坐著不動,脾氣也結了,就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這時勞動很過了。所以勞逸太過了都可以導致疾病。都是致病的原因,勞逸太過。所以要有勞有逸,勞逸結合。這不是鍛煉身體、保持健康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嗎?這是有理論依據的。

  5. 藥物過用。藥物是用來治病的,但是要知道,藥物都有陰陽之偏,正是利用了藥物的陰陽之偏,來糾正人體內的陰陽之失調,才有治病的作用。如果用得太過,藥物的陰陽之偏就導致人體的陰陽進一步失調,出現另外的問題,所以也是引起疾病的一個原因。所謂“藥源性疾病”。老百姓的話是“是藥三分毒”,儘管說中藥毒性少,毒性少也有有毒的,也有毒性小的,當然對於治病而言,相當來說,我們還得挑選得當,得有這個前提,配方適宜,可以沒有明顯的毒副作用,這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有些中藥照樣有毒,誰說蝎子、蜈蚣無毒,誰說黑錫(就是鉛)無毒?它們是有毒的。這在我們傳統方劑裡都有,也有有毒藥,其他就是所說現代概念上的無毒,在古人看來它也還是有毒,怎麼有毒呢?它跟飲食不一樣。跟一般的飲食都不同了。相對有它劇烈的作用那方面。那就叫有毒。所以就這個意義上說“是藥三分毒”,倒是也對。因此,用藥不但要準確,選藥要恰當,用量還要適當,服藥的時間還得適當。像我們教材上引的,《至真要大論》所說的,“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吃某種東西,產生某種氣,這是正常現象,如你吃溫熱的藥物多了,吃的時間久了,肯定是陽氣盛,“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但是話說回來,如果氣增而久,氣已經增夠了,還要持續地補下去,溫熱下去,那是“夭之由”也。那就成為疾病的緣由了。因此,不單要選藥得當,用量適當,服藥時間還要適當,適當到什麼程度?你看《五常政大論》裡面引的話,“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大毒,這是指的作用劇烈的藥物,十去其六,把病十分去六分,就開始不要再吃了。即使是最平穩的藥,所謂無毒之藥,“無毒治並,十去其九”,十分去掉九分,也不要說把所有的病都治沒了,再不吃藥。那是不正確的。最平穩的藥,“十去其九”就算了。其餘那點病,靠人體的正氣的恢復,自己痊癒。所以說,“無毒治並,十去其九;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不要吃太過了,太過了把人正氣傷了,這是不好的。所以我們要隨時要注意,那麼剩下那個十分之一,不吃藥了,不吃藥怎麼辦呢?其實《內經》下面還有話,叫“骨肉果菜,食養盡之;不已,復行如法”。還剩下十分之一的病,不吃藥怎麼才能好呢?說是應該飲食調養,骨肉果菜,食養盡之,靠用食養的方法,讓它完全地去掉,全盡掉。說,還是不行,就是留下那點病還不好,還不好怎麼辦?復行如法,還是“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無毒治病,十去氣九",說骨肉果菜治不了,再用點藥,再用點藥你還是要這樣。就是不要一下子給狠狠地用。所以病都治完了,把人也治完了。對不對,唰地把毒藥多下去,病是治了,但是把人氣血也敗了,沒病了,人也死了,這不行的。所以要有掌握適當的度,適當的量,不要使藥物過用。導致所謂藥源性,醫源性疾病。人家本來還不至於到什麼程度,治來治去反而給治去這個病來。

所以雖然說“生病起於過用”這句話,聽來是很簡單,看來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又不是太具體,到底哪個病使多少算“過用”?好像是沒什麼、看不出多麼重要,其實仔細體會,在行醫當中,在臨床實踐的不斷認識中,這個問題應該是越覺得它是重要的東西。

【理論闡述】就是這樣。

【臨證指要】

關於喘、汗與五臟的問題,可以自學,自己讀一下。我在這裡就不講。


“水穀精微輸佈合於四時五臟陰陽”

下面我們講本篇的《經脈別論》的第二段,67頁那段原文。我們可以給它命個體。就是水穀精微輸佈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於四時五臟陰陽相合。現在我們讀一下。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精,精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這段經文好像在學中醫基礎課的時候,老師經常引用。在其他課堂老師也有時候引用。當然不一定全段。一句一句的,經常引用。說明這段理論的重要性,水穀精微得輸佈,還不單是講輸佈問題,特別提出來,還要“合於四時五臟陰陽”的問題。這就是理論的特點所在。飲食輸佈,誰不講,所有的醫學都得講這個問題,飲食精微在人體內輸佈,凡是談醫學的都得談這個問題,但是不見得凡是談醫學,這個問題都要和四時陰陽聯繫在一起。這就是中醫的特點所在。要和四時五臟陰陽作為一體來分析。

食氣入胃”,榖食之氣首先入於胃,

散精於肝”,水穀精微之氣,輸佈到肝臟,輸佈到肝臟起什麼作用呢?它可以起到

淫氣於筋”的作用,這個“淫”就是流溢的意思。滿溢,滿溢於筋,營養筋脈。肝主筋嘛,所以水穀精微之氣輸送到肝臟,肝臟就可以營養人的筋脈,筋才能夠柔,柔韌。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這個“濁氣”是指的營養濃厚之氣,不是糟粕,是指的營養濃厚之氣。濁氣歸心,才能夠產生營氣,產生血脈。特別是形成血,才能產生血液。食氣入胃,歸到心臟的時候,就可以化生血液。

淫精於脈”,化生血液之後,可以充實於脈中,血脈之中,脈管之中,形成血脈嘛。它叫心主血脈嘛。使得脈管充盈。營血在脈中可以流動。

脈氣流精”,水穀的精微化生了營血,或者是化生營血之後在脈氣裡流動。這叫脈氣流精。經,就是指的經脈,在經脈裡流動。這個“脈氣”就指精微之氣。營氣,營血之氣。脈氣在經脈裡流動。

精氣歸於肺”,同時經脈之氣又可以上輸於肺,到肺臟,到肺臟的意義就很重要了。

肺朝百脈”,肺受百脈之朝會,而聯繫到全身各個經脈。水穀精微之氣,營氣,血脈,血液,通過肺臟 (因為它聯繫百脈)到達於全身各處。

輸精於皮毛”,把這精微之氣,輸送到皮毛。精微之氣輸送到皮毛,那就說明輸送到全身各處了。不單五臟六腑,骨骼肌肉了。皮毛都受到精微之氣的滋養。肺,輸佈於全身,“肺朝百脈”,把精微之氣輸佈於全身。當然也輸精於皮毛。當然,也還可以理解為“肺主皮毛”。所以肺把精微輸送到皮毛。當然不止是皮毛。肺朝百脈,全身都可以接受到營養的,精微之氣的滋養。

毛脈合精,行氣於腑”,這個“毛脈”有兩種理解。一種理解說“毛”是指的氣,因為肺主皮毛,肺主氣,心生血,心主血脈,所以毛脈有人理解就是氣血相合。可以。氣血相合。精,也就是精微之氣。氣血相合而成精微之氣。也有人理解“毛脈”就是很微細的脈,微細之脈匯聚起來,微細之脈又可以匯聚起來,怎麼樣呢?行氣於腑。腑是大的經脈。從微細的經脈逐漸匯合成大的經脈。所以對於“毛脈合精”,一個理解為是氣血相合,而成精微之氣,行到大的經脈之中。有人理解是微細的經脈,逐漸匯合成大的經脈。毛脈合精,行氣於腑。但是這樣,我記得有的同學念到這段之後,就想辦法要畫一個水穀輸佈的循環圖出來,畫不出來,這段不具備那個水穀精微從哪到哪,從哪到哪,成一循環。就跟我們學《生化》,三梭酸循環那個循環法,循環不出來,不用特別費那個勁,當然你作為理解方法,你可以畫什麼圖我都不干涉你。不要希望能畫出一個那樣的循環圖來。畫不出來。我說了,你作為學習方法,你畫就畫,畫個什麼圖,反正自己理解,是可以的。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是大的經脈,脈者,血之府也。經脈,脈是什麼?脈是藏血之府,所以“腑”是說的經脈,大經脈。

腑精神明”,腑精,就是腑的功能正常。脈的功能正常。神明,也就是說經氣的作用很充沛。或者說叫“神氣精明”。經脈的氣血旺盛叫“腑精”。腑是脈嘛,精,可以理解為旺盛。神明,就是精氣神明。或者神氣清明等等的意思。

留於四臟”,這個“留”可以作“流通”的“流”,與流通的流相同的意思。那麼就流通,流行。流於四臟,流到四臟。什麼四臟?肝、心、脾、腎四臟。因為前面講到“肺朝百脈”。朝百脈之後,經過一段的運行,一段的輸佈,到達全身,當然也輸佈到四臟。肝、心、脾、腎四臟之中。

氣歸於權衡”,歸,是到達的意思,權衡,是協調,全身的氣血、經脈之氣達到了平衡,達到了協調,

權衡以平”,這等於是加深用語,經脈協調,經脈平衡,這樣的話,表現在氣口上,才可以有

氣口成寸”,氣口構成寸脈,如果沒有氣血協調,沒有全身的精氣的充沛,那就談不上氣口脈正常。

以決死生”,通過氣口脈,就可以“以決死生”,判斷疾病的吉凶,來判斷疾病的所在部位,判斷疾病的程度。

關於“氣口成寸”的問題,我們在上次講《五臟別論》的時候,已經講過了。氣口脈診斷疾病,是和肺、脾氣、腎氣都有關係的。從這裡看到,同樣是脾和肺的問題,水穀精微之氣,通過肺朝百脈,宣發到全身各處。才可以有“氣口成寸”。

上面這一小段是講的“食氣入胃”,下面講“飲入於胃”,水飲、飲水或者飲料, 。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游溢也是流動、滿溢、充盈的意思。游溢精氣,飲入於胃之後,把它化生為精微,然後流通,精氣旺盛起來。游溢精氣。

上輸於脾”,還要上輸到脾臟。

脾氣散精”,經過脾氣的作用,再把水飲的精微,也就是津液之氣散開,散佈津液,結果脾氣散佈,散佈到哪?

上歸於肺”,還得到肺,上面講的食氣要“經氣歸於肺”,這個“飲”,津液之氣,也要通過“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我們說過,“肺朝百脈”,這個精微之氣,都要通過肺脈,才能佈散到全身去。下面就說,

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通過肺氣的作用,再通調水道,“水道”是指三焦,也有的醫學家解釋是下焦。也就是肺氣的宣降作用,可以協助下焦把津液佈散開,三焦是氣化的,是水穀之道路,“三焦者,水穀之道路”。也就是佈散水穀作用的。三焦氣化作用是非常強大的。所以在《內經》中三焦又叫“孤腑”,孤者,大也。沒有比它再大的了。就像過去皇帝叫“孤家”一樣,天下就他最大。三焦也是最大。三焦功能也是很強大的。所以通過三焦氣化,水液才能佈散,因此,我們在講一些其他篇章的時候,好像談到三焦是水道,三焦又可以叫做水道。講《靈蘭密典論》時,我們講過,“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所以“通調水道”是說肺的氣化作用,和三焦氣化作用相合。使得三焦通暢,水道,這裡說的是三焦,使三焦通暢,這叫“通調水道”。可以把多餘的水液,水液之糟粕,下輸膀胱。輸佈到膀胱中去。這個水液代謝問題,水液在這裡不但是個肺,還提出個三焦。下輸膀胱,也不單是三焦問題,也有腎陽之氣的協同。所以這個事情是很複雜的。肺氣在那裡起的作用,使得三焦水道通暢,三焦水道在水液代謝方面作用很強大。同時又借助於腎陽的氣化,所以下輸膀胱。本身就要借助腎陽的作用。因此我說你要畫那個線,那是不好畫。特別畫不出循環來。

水精四布”,這個肺的宣發作用,還可以起到“水精四佈”,精就是津液,水的津液佈於全身表裡內外。

五經并行”,同時要五經并行。肝心脾肺腎五經,同時要有津液的運行,換句話說,津液的運行,要和肝心脾肺腎五經都有密切的關係。你說脾、肺、腎三經對水液代謝,有重要影響對不對?對的。是不是僅此脾、肺、腎三經?不是的。五經都有影響。脾、肺、腎三經只不過,相對來說,比較重要,不要忽略心也會對水有影響,肝對水,同樣也有影響。俄什麼肝有病,照樣要祛水,要利濕。龍膽瀉肝湯裡有木通、有車前子,那是做什麼的?肝有問題了,水液代謝不調了,所以要想治療肝病,必須祛水。換句話說,祛水肝臟才行,肝臟功能正常了,水也就去掉了。所以脾肺腎三臟水是對水液代謝有中醫影響。但誰也代謝絕對不止是這三臟。心臟、肝臟對水液代謝都有影響,因此才說“五經并行”。要和於四時五臟陰陽嘛。所以我們學習的時候,不要聽到一部分就以為是全體。聽到脾、肺、腎三臟對水液代謝作用重大,就認為只有這三臟才與水液代謝有關,其他全無關,不是。三臟重要,另兩臟也有關,這樣理解才是全面的理解。不要希圖你告訴我一個最簡單的,我記住不就完了嗎?那不是科學,事情本身就不是那麼簡單嘛,沒法告訴你一個最簡單的,今天教完了,明天就會看病去。誰不願意這樣,但是做不到這樣。

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所以這個氣、這個津液的佈散,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佈散,要合於四時五臟陰陽,它相合,和這些是一致的。和春夏秋冬、和陰陽變化,是相協調的。不是單單的吃了飲食就化生津液。這個化生還要和四時、和陰陽有密切的關係。不同的季節津液的代謝就不一樣。天熱就多汗,天冷就多尿,不同的季節飲食就應該有一定的調整。冬天應該吃些溫性的,夏天應該吃些偏於涼性的。對於一般人體而言,當然你對於別人來說就是另外一回事。陽虛的病人,夏天趕緊給他溫陽,好補。要不補不起來了,冬天寒冷,再給他補陽就補不起來了。所以也有“冬病夏治,夏病冬治”之說。那是指的病人。但正常的一般人的飲食,那你飲食也要挑選,四季,應該有所改變,所以從人體內的代謝,津液輸佈與排泄,要和四時陰陽一致,也是必然是一致。從我們有意識地作為一種飲食療養,也要和四時陰陽相協調。這才有益於人體的健康。合於四時五臟陰陽,而且“四時五臟陰陽”這個詞,或者說這樣一個短語,我們在講《六節臟象論》的時候就提過,《六節臟象論》講臟象,就突出了是四時五臟陰陽的臟象,我說過“四時五臟陰陽”這句話,是出自於《經脈別論》,在這裡就看到了。

揆度以為常也”,揆度,就是測度,就是測量,從診斷上也好,從觀察人體的健康狀態也好,不是診病,都以上面所說的“合於四時五臟陰陽”這樣一個關係,作為一個基本的方法。以此為準。以什麼為準?以“合於四時五臟陰陽”為準。這才是你診斷疾病、觀察人體的一個最基本的方法。常,就是基本的方法,常規。揆度,就是測度、測量。換句話說,這不單是說的精微輸佈正常與否,是合於四時五臟陰陽,觀察人體、觀察疾病,同樣是要合於四時五臟陰陽的,作為一個最基本的常規。最基本的方法。在醫學裡面觀察很多問題,都應該考慮到四時五臟陰陽的基本觀點。以此為常,才能正確地分析醫學理論,所以我們學習《內經》,就要提高這方面的認識,在分析具體問題的時候,不要忘記四時五臟陰陽的基本規律。用這個四時五臟陰陽的觀點,去分析一般的問題,把這個作為一個常規,基本方法來使用。不要局限於看到個什麼就是個什麼,想不到這個基本理論,那就不對了。所謂特點、特色,這就是理論問題。這就是中醫特色問題。我們在臨床上也好,觀察其他某些醫學中的實際問題也好,必須要有具體東西,但是在分析具體問題的時候,必須具備這樣一個全面的觀點。四時五臟陰陽的觀點。不然的話得不出一個正確的中醫的認識。你可能得出個別的認識,那是另外一回事。你得出來結論,不是個中醫的結論。或者說,得不出一個正確的結論。

這就是我們講的這一段,水穀精微輸佈合於四時五臟陰陽。

【理論闡釋】

1. 飲食物的運化及其代謝

飲食物的運化及其代謝問題,其中根據教材就是兩個自然段,分了“食物的運化及代謝”和“水液的運化及代謝”。這裡頭,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什麼?就是第二個問題,“水液運化及代謝”,裡面特別應該注意的就是,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的問題。肺主通調水道,對不對?對。但是不是肺把水給運到膀胱去了。不是肺運的,只是說和肺有關係。必須通過水道的作用,這個“水道”是指的三焦,也有人認為是指的下焦,或者說是下焦。注意,“通調水道”,這“水道”是指的下焦或三焦。而不是說肺的氣化作用,把水給送到膀胱裡去了。這樣理解是錯的,只是說肺氣的作用,可以使三焦氣化作用更好地發揮了,所以才把水液份給輸到膀胱。宣肺可不可以利水?可以。道理還是宣肺之後,使三焦氣化作用旺盛了,才能下達於膀胱。並不是肺直接利尿。

這點說清楚,因為我昨天在審一個稿子,有一個醫生寫出一篇文章,就批評了某某中醫基礎教材,說是它說的,肺通調水道,把水液給輸送到膀胱去,是肺氣給輸送過去的,把三焦這段給忽略了。他提出批評,這個批評是對的。但是我們好像在講《內經》的時候,多半都提到了三焦問題。你看我們在注釋裡,也是這麼注釋的。67頁,第13,“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氣宣降,可將水液佈散全身,又可將代謝後的水液,通過三焦而下輸膀胱。是吧,這“三焦”我們《內經》教材,從來沒有忽略過。所以我建議那個作者,作者好像說肺通調水道,肺氣把水送到膀胱去,這是中醫理論界都這麼認為的。我說不是都這麼認為。我說《內經》從來都不這麼認為。只是那本書是那麼認為了。但是你要作為分析可以,我同意把這篇文章寫一寫,分析分析。但是你說話的時候,不要把所有的中醫理論界,都給擱進去了,我勸他,我們各位也是,咱們發表文章,寫論文,不要為了強調我自己的這個,把所有人都說得不對,那不行。你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是所有的人都不對,你一個人最正確,那你發表之後,我想對我來說,對很多老中醫來說,他們一定非常高興,但是要是不是呢?不是人家都不對,只是個別人不對,你說人家都不對,以偏蓋全,那是思想方法不妥當。所以我們在議論問題,各位在發表文章的時候要注意確切,用語要確切。不然的話,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所以我在這裡特別強調一下,“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的問題,是肺氣通過三焦的作用,肺氣的宣發肅降有助於三焦的氣化,使三焦把水液輸送到膀胱,但是這裡還要借助於腎陽之氣,這是第一。

2. 寸口診脈的原理

這個我們上次課,在講《五臟別論》的時候已經講過了。所以這裡就不多講了。

[完/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