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第廿七講 《營衛生會》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接著講《本神》第二段,教材80頁。

五臟所藏及其病證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藏不安。必審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

上次課我們談到“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為什麼五臟不安呢?一是從後天之本角度考慮,脾胃為後天之本,五臟六腑皆禀氣於胃,也就是皆禀氣於脾胃,受到水榖精微之氣的滋養,二是因為脾居中樞,脾居中,為全身臟腑氣機升降出入之樞,樞紐,或者要讀轉樞,簡單的說,就是一個軸,氣機升降出入,脾、胃是一個軸。因此,脾病的話,可以五臟不安,

實則腹脹”,不能運化,所以出現腹脹。上次課我談到,不要小看這個腹脹,腹脹就是腹脹滿,腹脹滿運化不能正常進行了,腹脹滿氣機轉輸也不利了。全身氣機出入升降,氣機都轉輸不利了,所以病是危重之候。而且我上次課我還談到,我們在講《陰陽應象大論》的時候,不是曾經有嗎?陽太盛,陰太盛,最後都可以有句話叫做“腹滿,死。”《陰陽應象大論》裡面講過。說“陽盛則身熱”,汗不出,喘粗為之俯仰,等等等等。“齒乾以煩悶,腹滿,死”,它同樣說的腹滿,就是腹脹,其實也就是腹脹滿,是危重之候。

腹脹還有經溲不利,這個“經”,教材注釋3,可以看到《甲乙經》作“涇”,涇渭分明的“涇”,一般的說,“涇”指小便,“溲”是二便之通稱。所以說我們平常生活中的解手解手,要從這個角度看,應該是解溲解溲,不過前些日子,我在報紙上看有人做文章,說是在什麼時代抓捕了一些老百姓,都拿繩子連上,一連個一連個,誰要想去大小便的話,就先解手,先把手解開,他是這麼一種解釋。如果從我們傳統的醫學角度來,那這個溲倒也對,大溲小溲。它只不過是說叫涇溲。涇是涇渭分明,涇水渭水,是指小溲而言。咱們習慣上解小手,實際是小便。

溲教材也有注釋,通指二便。大小便都可以叫“溲”。也就是脾運化不利,可以出現大小便的失常,不通,或者是控制不住。都可以出現是脾之病。不過如果說是實證的話,那麼看來還主要是不通利為主。大小便都不通利。因為脾不能運化,水液代謝失常,糟粕排除也失常,我們在講《五臟別論》的時候說過,特別提到過魄門,“魄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雖然是咱們在這裡強調的,是脾可以出現這個問題。

心藏脈,脈舍神”,心藏血脈,或者叫心主血脈。脈舍神,因為是心主血脈,所以說是脈舍神,其實也是心藏神。

心氣虛則悲”,心氣虛出現悲的症狀,無故悲傷,那是心氣不足。或者說是營血虛不能養心。悲本來是肺之志,但是心虛也可以出現悲的症狀。有一個甘麥大棗湯,治療臟躁,臟 之所以躁,那就是營血虛而不能養神。所以病人無故自悲傷。

實則笑不休”, 實邪擾亂心神,病人可以笑。這個笑是病態的笑,嘻笑不休。虛則悲不自勝,實則嘻笑不休。有些精神性的疾病是這樣的。作為疾病而言,自言自笑。自己叨叨咕咕,自己在那說,偷偷的笑,沒人跟他說什麼話。他自己笑。這種情況往往是心神之病,在精神病上頭,特別是精神分裂,這個症狀是一個很主要的,這個病人有自言自笑,為什麼自言自笑呢?雖然我們這裡說的心神受傷了,但是用現在的考慮呢,他這個病人是有幻覺。比如說有幻聽,他覺得這事特可笑,他聽到了,聽到了說得特可笑,當然也有怒罵的,那是另外的。也是幻覺的一個現象。這自言自笑是精神上的一個很重要的症狀。據我看,是因為有幻覺,

肺藏氣,氣舍魄”,肺主一身之氣,魄,五志之魄藏於肺,所以這裡說是氣舍魄,當然氣虛就不能藏魄,也可以出現一系列的精神症狀,下邊舉例子是舉的

肺氣虛則鼻塞不利”,由於肺主氣司呼吸,開竅於鼻,所以肺氣虛可以出現鼻塞不利,呼吸之氣不正常,不通暢。我們在講《五臟別論》當中也提到過,‘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它講的心和肺,這重點提到的是肺。虛,鼻塞不利。但是你看注6,“鼻塞不利”四字,在《素問。調經論》上,它說“息利少氣”。同樣的話,肺氣虛,那個說是息利,那就是呼吸之氣還通暢。少氣是一樣的。跟本篇的記載是一樣的。所以肺氣虛,那一篇講的是息利,呼吸還通暢,但是

少氣”,少氣有個形容,就是呼吸氣不夠。甚至於有的形容在《內經》是說是“少氣不足以言”。就是說話的氣都沒有了。少氣不足以言。細細地說話都沒勁,沒力量說話。因此這個到底是鼻塞不利,還是息利呢?應該說兩種情況都有。也不見得臨床上得鼻塞不利的人,就都是肺氣實,也有虛象。但是話說回來,一般的來說,肺實的容易出現鼻塞不利。肺虛的相對比較少。所以如果按《調經論》的話,那麼它是指的那個息利。所以我們教材沒有太說,當然認為臨床上最常見的還是息利。所以教材注釋上說是從息利角度。可從。可從什麼呢?可從《調經論》的說法。那是臨床常見的。但是我說,虛也有個別的,就是鼻塞不利。

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肺氣實,有實邪,所以就氣喘喝喝,肺氣實,有實邪了,宣降不利了,於是氣喘。“胸盈”就是胸中滿,有實邪,所以胸中滿,而仰息不能彎腰,不能低頭。仰面呼吸。現在醫學臨床解釋有點說明,有這樣說的“端坐呼吸,不能平臥”。尤其不能低頭。仰息,仰面呼吸。仰頭這麼喘。這是有實邪之故。肺氣實,胸中邪氣實所以胸滿仰息。

腎藏精,精舍志”,腎主藏精,又主志,神魂魄意志。

腎氣虛則厥”,“厥”我們在講上一段的時候,已經談到過了厥,腎氣虛則厥,有寒厥和熱厥,腎陰虛,陰虛則熱,所以病人從足到膝發熱,是腎陰虛的熱厥,腎陽虛,從足到膝寒涼、冷,叫寒厥。總之,這厥是和腎關係最密切,是和下焦關係最密切。這個厥是指的手足厥冷或者手足厥熱,不包括昏厥,

實則脹”,腎有實邪,也可以出現腹脹,由於腎是水火之宅,特別是腎陽虛,不能溫化脾土,腎陽虛,火不足,不能溫化脾土,也導致了腹脹。腎,腎陽虛或者腎氣虛,不能夠制水,使得水液停留,也可以出現腹脹。所以實。這個實是指實邪。我說是腎氣不足而有實邪停留。因此這個實施相對而言的。其實,某一臟的實都是相對而言,沒有正氣虛,它不可能有實邪。從這個意義上講,“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邪氣盛則實”,邪能夠侵犯,必先有正氣虛。這實證也先有正氣之虛。但是總的來說,分實證和虛證的話,那麼有實邪可以出現腹部脹滿,運化不利,氣化不行,水也不能正常排泄。糟粕也不能正常排泄,實則脹。

五藏不安”,腎為先天,陰陽水火之宅,所以腎病也可以影響到五臟。你看,本段五臟所藏及其病證裡面,關於五臟不安,一個是脾,一是腎。脾是後天之本,腎是先天之本,雖然在《內經》裡頭,沒有先天之本,後天之本的說法,沒有這個詞,但是它的意思還是表達得很清楚。只有脾腎之病,才提出來影響到其他五臟。當然不是說別的臟腑有病,不影響其他臟,也影響,但是最突出的是脾腎二臟。所以實則脹,五藏不安。可是這句話你不要這麼樣理解,說只要腎實才五臟不安,腎虛就是厥,不要這麼理解。腎虛也可以導致五臟不安。上面所說的脾虛導致五臟不安,那脾實就五臟按,也不是這麼理解,所以脾腎之病,虛實,不單是本臟之病,都可以影響到其他的臟,這是這兩臟它的生理功能的重要性。涉及到全身的問題。下邊,那是總結了,在診治疾病的時候,

必審五藏之病形”,在臨床診治疾病的時候,首先要審察五臟病的病態,病形,症狀,疾病的症狀,都出現哪些症狀?是屬於哪一臟之病?必須要審察。那氣喘,胸盈仰息的,首先應該考慮到肺,鼻塞不利,或者鼻息利少氣的,也應該考慮到肺。所以呢,必審五藏之病形。

以知其氣之虛實”,知道病在哪一臟,然後再分析它是屬於實證,還是屬於虛證?是正氣之虛?還是邪氣之實?辨清虛實,既知病所在之臟,又知道氣之虛實,

謹而調之也”,謹慎的、認真的、仔細的來調治。這段串講就講到這裡了。

【理論闡釋】

1. 神與臟腑的關係

臟腑藏精,神是精氣所化,所以臟腑精氣的充盈,神就充沛。臟腑所藏精氣的虛衰,神也會不足。所以神和五臟關係至為密切。這裡提出來這樣四個方面的問題。關於神與五臟關係的問題。這裡提出四個問題,主要是談的神與五臟的關係。或者說神與形體的關係。因為形、神是相對而統一的。形、神是相對而言的。但是形神又是統一的。所以從形與神的關係上,這形,這裡主要是談的臟腑,當然下面也談到了奇恆之腑的問題。

  1. 神主於心,或者說是心藏神,心主神。

    這個觀點在《內經》裡面,講的是挺多的。比如我們在講《靈蘭密典論》時候學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六節臟象論》說“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這是講主要的一個觀點,有心藏神,心主神。

  2. 神藏於五臟,神又分屬於五臟。

    這些《內經》裡頭這個觀點也是很明確的。只不過後世,特別是近幾十年,神分屬於五臟的問題說得少,甚至於有悖忽略的這種傾向。其實這是不對的。從中醫傳統理論上說,從《內經》以來,關於神,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分屬於五臟。怎麼分數的?就是像本篇所說的,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五臟都藏神。因此這個五臟在《內經》裡頭,又稱它為五神臟。《六節臟象論》有“神臟五,形臟四”,神臟五就是五臟都藏神,肝心脾肺腎都藏神,神魂魄意志,總的來說都叫做神。這是神藏於五臟。這也是《內經》的一個重要的理論。或者說也是中醫學一個重理論問題。

  3. 神寄於腦髓的問題。

    不可避免的談到這個問題,特別是西醫學傳入以來,西醫學很明確,大腦是藏人的精神,人的精神上出自大腦。它有解剖作為依據,因此,學中醫的先生們也不免的要接受那種觀點。那種觀點是不是事實?也是事實。但是從傳統理論上來說,中醫可把神不單是歸在腦。但是接受了西醫學,以解剖為基礎的知識之後,在一段時間之內,特別在近幾十年之內,人們在學中醫的時候就往往說心,就是這個心,有這個血脈之心,還有腦髓之心。只不過咱們傳統的古代,把這心說得好像不准確,把這個也叫心了。好像形成那麼一種觀點。其實從中醫傳統理論來說,它不是這樣。雖然《內經》上有腦有髓,比如我們在講《五臟別論》的時候,腦、水、骨、脈、膽、女子胞都談了。腦只是和女子胞、膽等等的,它是同為奇恆之腑而已。在《內經》裡面腦與神志,有些影響沒有?有的。它說腦髓虛,人就耳鳴。耳鳴用現在的話說是個神經性的問題。又引證說是李時珍《本草綱目》在講辛夷這條,說“腦為元神之府”,這元神在概念上和我們現在所說的,張景岳所解釋的那個清爽、智慧,不是那個神。聰明爽朗,元神不是值得聰明爽朗。元神就是指的原來就有的,自然的,生命帶來的那種神。儘管它說腦為元神,元神是李時珍談到的這個問題。和我們現在所說精神意識那個概念,也不完全相同。當然我們要從《內經》來說,沒有這個說法。《內經》有,叫什麼呢?“頭者,精明之府”,我們以後肯定講到。《素問。脈要精微論》的話。有過,精明之府。《內經》有過這個記載。但是從那段原文上來看,頭為精明之府,這精明說的是眼睛。眼睛藏於頭上。但眼睛也反應人的精、氣、神。

    關於腦的問題,現在也有著作出來,叫《中醫腦病學》,它是從解剖為基礎的研究,那麼中醫也得治這個病,現在診斷清楚了,CT出來了,核磁出來了,明明發現這裡有問題了,那腦病也得承認,那確實病在於腦的。所以也有《中醫腦病學》的書籍出版。應該是很不錯的著作。但是就傳統理論而言,腦和神的問題,從外面這樣傳統觀點來說,並沒有把西醫聯繫進去的,那樣一個認識。

    也正是因為西醫學的傳入,我們中醫接受了一部分那樣的觀點,以解剖學為基礎的觀點,把心藏神,認為《內經》時候,古人把這個問題認識得有缺點。不全面。所以認為這個是心了。把這也叫做心了。因此說,心藏神容易接受,說那個心藏神,那個心就是指這個(腦),五臟藏神之所以往往被忽視,這個五臟藏神用西醫觀點沒法解釋了,好像就不容易接受了。不容易接受,跟西醫聯繫不上,是,跟西醫很難聯繫得上,但是我告訴各位,將來很可能聯繫得上。因為西醫學也在進步,這是不是主要的?是主要的。其他臟,西醫沒有臟腑,西醫其他的內臟,用現在解剖學的觀點說,和精神活動有沒有關係?怎麼沒關係,有關係。有一種“肽”類,認為是精神活動一個必要的物質,叫“肽”類,肽在腦子裡他存在,才有精神活動。可是後來,這同樣是現代醫學西醫學發現的,胃腸裡頭肽類,肽類不是一種嘛,結構大體相似,結構大體一致,它屬於那一類,分子結構是大體一致的。在胃腸裡面所含的肽類要比腦子裡的還多。所以西醫原來叫神經肽,後來叫做腦腸肽,誰說胃腸沒有?誰說胃腸不影響人的精神活動?其實肝有沒有?從解剖的肝上,解剖的肺上,解剖的心上,都有這類物質。因此《內經》時候,不單是用五行為基礎,把什麼都劃到五行上去,是,把很多東西都劃到五上去了,五臟為中心的,把精神活動也分到五臟去,不單純是為了劃分五而劃分五,它是有實踐作根據的,是有事實作基礎的。就說治療神志病,我們有時候治肝,有時候治肺,有時候治脾,有時候治腎,也有時候治心,或者說治心的時候相對來說比較多。你也不能說有時候治腦,治腦,治腦,你沒有辦法哪個藥是入腦,所以整個是一個理論體系這樣下來的。它是有實踐基礎,很可能將來會找到物質基礎。所以,盲目的固步自封是不對的。虛無也是不對的。妄自菲薄也是不對的。應該汲取別人的精華。豐富我們的理論上可以的,是應該的。

    而且才我們《內經》時代就主張要不斷學習新的東西,這個我們教材上沒選那一篇,叫《素問。移精變氣論》,這篇文章講得很清楚,就是要求不斷的學習新的東西,學習新的知識來豐富我們自己,“去故就新乃得真人,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去故它是指的故舊之粗陋的東西,拋棄我們那些不恰當的,所謂揚棄其糟粕,就新,不斷的學習新東西,這才是真正的醫生,才能做到是一個高明的醫生,去故就新乃得真人,那不是要求不斷學習新東西嗎?“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作為治療方法來說,也是要很豐富的。要不斷創造新的治療技術。學習治療方法。“雜合以治”,各種方法都可以用,但是要“各得其所宜”,適宜的你才用。哪種方法適宜,治療什麼病,你再使那種治療方法,而不是生搬硬套的用。不管適宜不適宜,我就使這法,我就會這一個方法,什麼病都使這方法,那是不對的。所以從我們傳統理論來說,不排除新的東西,而且從《內經》來說,就要求人們不斷學習新的東西,所以“任物者謂之心”,不接受新東西,那就沒有心了。那就叫沒心了。但是,接受必須是符合,或者說在我們理論體系基礎之上的,豐富我們自己的理論,不要說先認定這個就是好的,我和·它一樣,我就是好的。我和它不一樣,我就是不好的。這樣理解是不對的。同樣,也不能說它不和我一樣,它就是錯的,那不一定。科學的問題是複雜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它,這是正常現象。

    第三點是神寄於腦髓的問題。話說回來,在中醫學的歷史上,曾經有過一段,認為腦髓是和神志關係和密切的。和《內經》不大完全一致,有過這麼一段。這個段起碼我們在南北朝時代,有這種理論,而這個理論現在突出表現在孫思邈的《千金方》,和王燾的《外台密要》上。那兩個書都是方書。《千金方》大家知道,《備急千金要方》是唐朝孫思邈藥王的書。簡稱叫《千金方》。還有王燾的《外台密要》,也是唐朝人。這兩部書都有記載了南北朝時代的《集驗方》《刪繁方》,這兩部書,是南北朝時代人的著作。這兩部著作我們從《千金》《外台》他們收集到這兩部書的條文上,可以看到,在那個時代,好像對於腦髓和精神活動聯繫比較多。但是,話說回來,這個學術觀點,《內經》時候不是很突出,在以後又不太被重視。所以在我們中醫學上逐漸的不太提了,這個理論沒有發展起來。只不過是這兩個書的方子。在《千金》和《外台》上有,有一些方子,臨床上還是比較常用的。腦髓和神志關係這個理論,或者這個學術觀點,在唐以後沒有發展起來。一千多年了吧,沒有很好的發展起來。這是關於神寄予腦髓的問題。對於是個討論,雖然叫做理論闡釋。這也是個討論的問題。現在還在討論。也有一些中醫學家,就是強調的是腦藏神。

  4. 神與膽相關

    這在《內經》裡就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決斷當然就是精神活動的了。精神意志的表現,這是決斷。膽,是六腑之一。在理論探討理論闡釋方面,我們這一段主要提到是這樣一個問題。

第七節《營衛生會》

教材81頁。這一篇是因為它討論了,營氣與衛氣的生成,運行與會合的問題。營氣有個運行規律,衛氣有關運行規律,這兩個氣運行當中還有會合,討論了營氣宇衛氣的生成和會合。運行、會合問題。因此篇名叫做《營衛生會》。

這一篇,我們是全部選下來了。給它分成這樣兩個大的段落。第一段,就是講的營衛運行與會合。看來篇名主要是根據這段起的。當然第二段討論的內容,也涉及到了營氣與衛氣的運行問題。

營衛運行與會合

我先把它讀一下。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於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
歧伯答曰: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以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
歧伯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藏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除了講了營衛生成會合之外,還有談到這個老年人白天沒精神,夜裡睡又睡不實。這是和衛氣運行關係最密切。或者說和營衛運行關係最密切的問題。下面串講。

人焉受氣?焉是哪裡的意思。人從哪裡接受氣啊?其實是說的人從水穀,人接受水穀之,通過脾胃運化產生的精微之氣。人焉受氣?受水穀之氣。

陰陽焉會?營屬陰,衛屬陽,營衛是怎麼樣相互會合呀?或者說,營氣衛氣既行於陽,又行於陰,這個是怎麼樣會合呢?有陰有陽,又在陽分運行,又在陰分運行。怎麼才能會合呢?在哪裡會合呢?

何氣為營?營是什麼呢?

何氣為衛?衛氣是什麼呢?

營安從生?這說的是營安從生,這說的是營安從生,實際就問的營衛是怎麼生成的?

衛於焉會?其實就問的是營衛在哪裡相會的?雖然說的是“營安從生?”實際是問的營衛在哪裡產生?“衛於焉會?”實際問的是營衛在哪裡會合?

老壯不同氣,老年人和壯年人,其氣血不同,或者說營衛之氣不同。

陰陽異位,陰屬營,陰指的是營氣,陽,說的是衛氣,營氣和衛氣,它們所在的部位不同,對不對?營氣是屬陰,衛氣是屬陽,這兩個氣所在的部位不同,循行的部位不同,

願聞其會,我想聽一聽它們怎麼才能會合?在哪裡會合?是提這麼一個問題。這不講的營衛的生成,營衛的會合。下面回答第一個問題。人焉受氣的問題。

人受氣於穀,人焉受氣?受氣於穀。受氣於穀之後,

穀入於胃,榖先入於胃,胃為水穀之海,胃主納,所以說榖入於胃。這個胃看來又含有脾的功能在裡頭。

以傳與肺,我們在講《經脈別論》的時候,不是講過了嗎?“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入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所以說穀入於胃,談的是胃,其實也涉及到脾的運化。然後經過脾胃的運化把精微上傳於肺。通過經脈傳到肺臟。肺主宣發,佈散水穀精微之氣,所以

五臟六腑,皆以受氣,五臟六腑都能夠接受水穀精微之氣了。因此人焉受氣呢?人又接受水穀,又接受脾胃化生之氣,經過肺的佈散而受到了水穀之氣。這回答不是人焉受氣嗎?

下面對於是問“何者為營?何氣為衛?”的問題。

其清者為營,它水穀精微之氣,其清者為營,這個“清”是指的柔潤的謂之清。

濁者為衛,“濁”是指的慓悍的,慓悍之氣。柔潤的它把它稱之為清,這是指的營,慓悍之氣它把它叫做濁,和我們一般概念清濁不一樣了。營衛一般的概念來說,濁為陰,清為陽。可是這裡呢,營是屬於陰,衛是屬於陽。所以這個清濁是特定的概念,在《內經》很多篇裡面,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字義,一個字或者一個相對的兩個字,同樣的相對的兩個字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意思。這在《內經》裡頭是非常常見的。這個清者為營、濁者為衛,就是說水穀精微之氣中那種柔潤的,那是營氣,那種慓悍的濁氣,那就是衛氣。在運行總的特點上,它們在運行當中,主要的區別有,

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屬陰,以行於脈中為其主體循行路線。所謂主體循行路線,也就是說脈外它也得有營氣。但是主題循行是營在脈中,營屬陰,而行於脈中。衛在脈外,衛屬陽,是慓悍之氣,它不在脈中,主體路線不在脈中,而循脈而行。在於脈外。有循脈而行的,總之在脈外。咱們具體循行路線在理論闡釋當中,再講一下。因為它屬陽嘛,所以它以脈外為主。

營周不休,這個“營”字是運行的意思,是營運的意思。其實營氣質“營”也是營運的意思。衛氣,“衛”也是運行的意思。營衛二字。你要查《辭源》、《辭海》,這兩個字意思基本相同。營者衛也,衛者營也。都是運行的意思,環周運行。因為環周運行了,就有一個保護的作用。你看那軍隊,那叫軍營,它就是環周的。一般的軍營都是環周的。它也有防衛的意思。衛氣,衛也是環周的意思。它也有保衛的意思。所以營衛這二字的本義是相同的。只不過在我們醫學上,為了區別它們的功能,以及運行上一些特點,這個叫做營,清者為營,濁者為衛。其實反應了它們一個共同的特點。共同什麼特點呢?都有運行。所以營周不休。營是運行,周是循環。循環反復叫做周。所以這個營衛二氣,它們都是往復循環的,不斷的運行的。這叫營周不休。不能停止。

五十而復大會,循行五十周而大會一次。營氣運行五十周,衛氣運行五十周,每五十周兩氣大會一次。

陰陽相貫,如環無端,這陰陽相貫,陰與陽怎麼相互貫通呢?這是講陰陽相互貫通的。比如說,營氣運行按十二經的順序,為主題路線。它是一陰一陽,一陰一陽,這陰陽相互貫通的。比如說手太陰,到手陽明,手陽明到足陽明,足陽明就到足太陰,它不是一陰一陽,相互表裡的。陰陽相互貫,相互聯繫。“如環無端”,它是不斷的運行,衛氣也有它的運行規律,主題路線循行,有循環的。它如環無端,不能終止。要終止了,這個人也就生命結束了。所以說陰陽相貫,如環無端。這陰陽相貫,還應該有個意思,就是脈內脈外就陰陽的話,營衛二氣也是相互貫通的,就是出於脈者就是衛氣,入於脈者就叫營氣。它脈內脈外也是相互貫通的。不是一個總在脈裡走,一個總在脈外跑。它不是的。,只不過這倆是一氣,入於脈的就叫做營了,出於脈外的那個氣就叫做衛了。只不過是這樣一個劃分,不是絕對的。 要絕對的,什麼也沒法維持。陰陽必須相貫。所以在陰陽相貫,我們看有兩個意思。一個是陰經陽經相互聯繫相互貫通,一個是脈內脈外營衛二氣,它也是相互貫通的。

[完/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