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第卅七講 《玉機真臟論》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133頁《生氣通天論》的最後一段。五味偏嗜所傷。前面我們講到了,過於酸,過於甘,引起的一些疾病。下面看看味過於苦,也就是在133頁原文的第三行中間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這個“苦”字,《太素》作“甘”,按這個道理,或者體例上來看,因為前面那個“味過於甘”,我們按《太素》認為應作“苦”,因此這個“味過於苦”,看來是應該作甘。引《太素》作“甘”。甜味本來是入脾胃的。但是如果為過於甜,甜味太過,偏嗜反傷脾氣。所以有說“脾氣不濡”。不濡就是不濡潤,脾氣不濡潤,胃氣乃厚,厚是指的脹滿之類。也就是胃氣不暢,胃氣不暢,胃氣阻滯,不能暢通。因此可以出現腹部脹滿。其實這也是太過而病。生病起於過用嘛,過用的原因很多的,勞傷過用,飲食過用,這也叫過用,情緒過用,所以這個味過於甘,甘味本來入脾補脾,甘味太過,過則傷,生病起於過用嘛,所以反而傷脾,使得脾不能濡潤,使得胃氣變得阻滯,而出現脘腹脹滿這類的病證。

當然脾氣不濡的“不”字,《太素》沒有這個“不”字,如果按《太素》講“脾氣濡”,那就脾濕,脾濕了,脾濕也是一種病態。總之是甘味太過傷脾胃,反傷脾胃。同樣的,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辛味本來是入肺,但是味過於辛,可以使得“筋脈沮弛”,筋脈還是屬於肝的嘛,肝主筋,辛味太過,也就是五行的金的太過,而傷肝木,肝主筋,肝所主之筋脈,“筋脈沮弛”就是毀壞、鬆弛、敗壞、鬆弛,沮,敗壞的意思。弛,就是鬆弛。筋脈敗壞鬆弛,那就不能發揮它的聯絡關節,主運動的功能了。同時,又提到辛味太過,可以使得“精神乃央”,一就是辛太過,使得神氣耗傷,所以“精神乃央”。這個“央”就是災殃的殃,同義。辛散太過,傷了精神,傷了神氣了,所以精神乃傷。

上面說的“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精的產生,本源於五味。但是“陰之五官,傷在五味”,五臟呢又受到五味的傷害。也就是五味失調了,反傷害五臟。所以才有味過於酸,味過於苦,味過於甘,味過於辛,還有味過於鹹。這個五味所傷出現的病證。正是因為這樣,所以人們在養生得時候,應該特別注意,所以下面說,

是故謹和五味”,謹慎地調和五味。酸苦甘辛鹹,對人都是必要的,但是要適當的,要調和,要謹慎地調和五味。不要太過,不要偏嗜。這樣的話,才可以

骨正筋柔”,骨正,骨骼堅強,可以說腎氣盛,腎主骨嘛,腎氣盛;筋柔,筋脈柔韌,可以說是肝氣足。

氣血以流”,氣血流通,氣血充沛。肺主氣,心主血。心肺功能也是相對來說就正常。

腠理以密”,腠理固密而不疏鬆。不容易受外邪侵犯。脾主肌肉,腠理就肌肉之紋理嘛。所以說,謹和五味,身體就強健,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肝心脾肺腎五臟功能都正常。

如是則骨氣以精”,如果能做到這樣的話,就骨氣以精,這個骨氣二字是泛指氣血。上面所說的那些個氣血都屬於,都用骨氣來概括。筋骨氣血肌肉脈等等。它都用骨氣來概括。如是則骨氣以精,就是指的人體身體非常的健康,很強盛,機體很強盛。就骨氣以精,精,強盛。

謹道如法,長有天命”,謹慎地按這個養生之道,遵守這個養生之道,特別是這裡,本段強調的遵守這個謹和五味的養生之道。長有天命,那麼就可以保持天賦的壽命。可以享有天賦的壽命。這一段就講完了。

【理論闡釋】

1.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134頁。也就是五味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但是如果五味不適當,就可以傷害五臟,正如同所說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樣。所以要強調五味調和。

本段提出來,五味失調,五味偏嗜,傷害五臟。分別傷害五臟。分別傷害不同的內臟。所以要謹慎的調和。在《內經》裡邊,五味所傷的問題,確實記載不是完全,就是像我們所說的,五味,就是苦味傷心,甘味就傷脾,不是單純這樣,它有個生剋所傷。比如辛味太過就傷肝,苦味太過就傷肺,鹹味太過就傷心等等等等。它有一個按五行相剋所傷的問題。《內經》也有這樣的記載。同時還有些個記載,和我們說的這個規律都不大一致。也就是說,五味傷人的話呢,不一定完完全全就按照我們本篇,哪怕按照《太素》的作為校勘的說法,或者按我剛才所說,按相剋的說法還有一些其他方面,五臟所傷的也是很複雜的。不能完全就是板上釘釘。不是像本味傷本臟,那就是說按五行相剋來傷。也有其他,也有個別。當然一般來說是像上面我們所說的兩種情況,也就是說,一個味傷本臟,甘就傷脾,辛就傷肺,酸就傷肝,這是一種傷法。另外一種傷法,是相剋傷,按五行相剋,一般的來說是這樣看的。但是個別的時候,也有不符合這兩個規律的情況,事實上臨床上也有那些情況,所以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既知道有一般的規律,又還應該知道有特殊的、個別的情況,這樣的話,在分析實際問題,在認識有關理論才不至迷惑。

【理論闡釋】又對現代研究的問題,五味理論的現代研究問題,又做了一個簡短的一個小綜述,可以供各位參考。比如它提出來,《內經》時候就提出多吃鹹的東西就傷血,現在認為鹹的東西,高鹽的食物,確實對血黏稠度也有影響,對人的血壓也有影響,等等。它舉了這樣一些例子。現代研究的一些情況。這是理論闡釋問題。

【臨證指要】

1. 五味理論的臨床意義

關於五味所傷的問題,或者說五味理論的臨床意義。這裡邊提了一下。中藥有五味,飲食也有五味。飲食五味傷人太過,中藥五味調和不當它更傷人。所以這裡特別提出來中藥,當然藥食是同源,有很多的藥它也是食物,反過來也是這樣,很多的食物其實在我們中醫裡邊,臨床應用、養生應用都作為藥來用。所以藥食是一個道理。所以說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在臨床用藥,尤其要注意藥性,不要太偏。本教材在【臨證指要】上,關於五味理論的臨床意義,它是就按五味來算的。酸苦甘辛鹹這樣五味。來逐條的加以簡要的說明。

  1. 辛味的食物,辛味主散,辛甘發散為陽嘛!辛是主發散的。所以辛味的食品,具有行氣、行血、發散的作用。教材舉例說,蔥、薑、蒜、胡椒、辣椒這些東西,都有行氣、行血、發散的作用。這些如果是作為食物,作為食品的話,它也可以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比如說可以治療氣血阻滯,可以治療外邪束表。對吧,受了外感了,受了風雨了,來碗薑湯水喝一喝,這也有發散作用。但是如果過多了,辛味太過了,藥味也好,食品也好,辛味太過就如意產生發熱,就容易使人生熱,這是說辣味的東西。

  2. 甘味,甜味。甜味本來就有補養的作用,有和中緩急補益作用。肝緩嘛,甘能補中,入脾胃,甘味入脾胃,能補中,能緩急。比如說蜂蜜、飴糖、甘草,甘草在我們國家規定,也可以作為食品類。這些有緩中的作用,有緩急的作用。有些胃脘疼痛,痙攣性疼痛,用甘草,用飴糖,用蜂蜜,這些東西有甘緩的作用,這是說病。正常的呢,如果脾胃比較虛弱,也可以適當的採用甘補的藥,或者甘溫的食品。所以說,甘味通常能夠治療虛弱。脾胃虛寒這類的病。但是如果甜味藥用得過多了,甘味太多了,如意引起氣滯。“甘能中滿”就是因為引起氣滯導致的,使得腹部脹滿。前面我們講了嘛,“味過於甘,脾氣不濡,胃氣乃厚”。我不是說可以引起腹部脹滿嗎?還有脘腹脹滿這類的病,之所以脘腹脹滿,是因為甜味藥可以阻滯,過甜了,食品、藥物過甜了,可以阻滯氣機,氣機阻滯了,當然就可以出現胸脘滿悶這些,甚至於煩悶、煩躁都有可能產生。

    不但我們《內經》的理論就提到,甘能中滿。其實現在實驗觀察也好,臨床觀察也好,也有這類的,就現代研究也有。什麼呢?就是甜味太過的時候,容易使人煩,吃甜的東西太多了,就可以使人煩,所以甜味藥它有這個問題。甜味食品也這樣。臨床上,特別現在,近年來,有很多人叫做“亞健康”狀態,或者叫慢性疲勞綜合徵,非常多。據我所看到的材料,說是佔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幾乎多一半的人都有那樣一種狀態。疲勞、心煩、精力不夠,睡眠不安。有時候心跳,肩背不舒等等。用心做的話說,叫做“多系統的功能紊亂”,但是作一般的理化檢查,又發現不到哪有疾病。所以才把它叫做亞健康吧!說他是健康它不健康,說它是疾病吧,還沒把它定到病上。又叫慢性疲勞綜合徵。等等的這樣不同的名稱。就是這類的人現在很多。據說是由於精神的緊張,工作壓力大,精神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容易產生這樣一些。其實在我臨床上觀察,那些固然是一個主要的方面,其實恐怕跟飲食結構、飲食習慣、生活習慣,也有關係。有的人不見得就壓力大,v我看,或者說他不應該有壓力大,但是他也搞成這個樣子。是“天之罪與,人之過乎?”有的時候不是天之罪,有的時候不怪別人,不怪社會,怪自己,明明可以按時作息,挺好的生活規律,他就要以為那樣半夜也不睡覺,兩點才睡覺,那才算是最高明。人家工作緊張,工作忙,必要是這樣的,但是有人他沒有事他也要搞成這樣。顯得他這樣好像是一種時尚。把錯的當正的來說,當正確來看待,這是一種。這些情況也容易產生,那些所謂的慢性疲勞綜合徵。這樣一系列症狀。當然很多人是由於工作緊張造成的。

    對這些人,我剛才說,有個飲食習慣,很應該注意,我曾經寫過一篇小文章,作為一種科普的小文,就是對待這些怎麼辦?其中一條,飲食必須注意。我給他說的,(1)不要喝酒,因為喝酒本身就影響人的大腦的正常功能,影響人體的氣機正常的運轉。(2)不要過多吃甜東西。因為甜就容易引起中滿。氣機阻滯容易心煩,這是飲食上。辣的,甜的,晚上睡覺前那頓飯,不要吃得太不好消化。因為現在的習慣也是晚上要請客。要招待,吃了煎炒烹炸,吃了很難消化。這個休息肯定受影響,胃不和則臥不安嘛!所以飲食上要注意。

    第二注意就是生活要有規律,工作要有計劃,你多麼緊張的工作,你要有計劃啊,有條理地去做,上面我們講過,說專一而正直,精神專直, 這樣的話呢,雖勞而不倦,勞累,工作做的不少,但相對來說就不疲倦。如果做著這個想著那個,七想八想很多事,手底的活沒做好,還很疲勞,所以要有計劃性,有盡量的做到生活有規律。

    再有建議呢,就是應該多做些體育鍛煉,青年人,中年人,特別多,因為他們壓力最大,我建議每週至少一到兩次,這應該說不多,相對劇烈的體育運動。不能少於一個小時。所謂相對劇烈,那就看個人程度,你不能半年沒練了,那天突然累壞了,這不成,循序漸進的,但是要相對劇烈的。必須要出汗,冬天練也得出點汗。當然有時候,比如游泳出不了汗,那是另外一回事。總之,是要相對劇烈。也有觀察結果是,劇烈的體育運動,就可以消除一部分的抑鬱狀態,消除一部分煩躁。所以成天煩的沒意思, 成天不想動,那乾脆出跑跑跳跳,高興一下,反而過去了。

    然後呢,我才建議,還不行,建議再吃點藥。用點中藥配合一下。中藥怎麼治呢?中藥是條理肝脾的方法。這不是我們在講甘味太過涉及到的問題嗎?還是要調調肝脾。除了調脾,還有調調肝。因為他煩躁、急躁,它和肝也有關係。

  3. 酸味,味過於酸,酸味的食品,有開胃,有增加飲食的作用,酸味也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咱們教材還根據現代的研究結果,說增強肝臟功能,增強肝臟功能不一定是現代研究。因為我們中醫認為酸入肝,提高鈣、磷的吸收率。這是現代研究的結果。酸味,又可以有止汗、止瀉、治遺精這類的作用。但是酸味太過,容易出現所謂的木剋土。容易導致脾胃的毛病。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4. 苦味。苦的食物,杏仁,苦瓜等等。苦,有宣洩、清熱、燥濕、抗菌等等這方面的作用。苦燥,苦以燥之。咱們治濕病的時候,不是有淡滲利濕,芳香化濕,苦以燥濕,風能勝濕嗎?那麼,苦有燥濕的作用。苦有燥濕的作用,少量的用,苦味就能健胃,因為酸苦湧泄為陰。苦有往上升的作用,苦還有往下降的作用。所以酸苦湧泄為陰嘛!所以呢,少量的用苦味藥,可以健胃。因為胃以降為和。現在藥理學也有苦為健胃藥一說,但是如果苦味太多,過燥就反而傷胃了。苦味太多了,太過了,因而引起過燥,反而傷胃。苦燥嘛!所以說可以導致惡心嘔吐,這些個胃受傷的症狀。

  5. 鹹味。鹹味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比如海帶、海藻、海蜇等等這些個鹹味食物。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可以治療瘰癧、痰核、癭瘤這類的問題。現代藥理學認為此類食物中含有鉀鈉,是呀,那些海產品,可不就含鉀鈉比較多嗎?但是如果鹹味太過,可以傷血。《內經》說鹹傷血。鹹傷骨,鹹味入骨,過鹹了就傷骨,傷血。血屬於心,鹹味屬水,所以過鹹傷心,也就傷血。鹹味本身入腎,鹹味可以入腎,但是如果太過了,它也傷腎。所以鹹味太過,傷血傷腎。

這個臨床應用,五味理論的臨床應用,在《內經》裡記載很豐富。還有一些其他的篇章談到這個問題,更舉了具體的飲食物。五穀、五畜、五菜、五果,都有舉例。等等,都是從五味這個角度來分析,什麼樣情況適合於用哪種穀物;吃哪種果子;乾果也好,水果也好;吃什麼蔬菜?已經吃哪些肉類等等。《內經》有這方面的記載。相當的豐富。這是本篇《生氣通天論》就講完了。

這一篇重點是講的,人體的生命之氣與自然之氣相通應,突出了陽氣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它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因為陽氣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陽氣受傷之後,容易感受很多的外邪。很多的其他的邪氣。而出現不同的病理狀態。這是一個方面。

第二方面又談到陰陽平衡,陰陽協調,陰陽相互之間的作用問題。這一段裡頭,這一部分內容也是很重要的。當然也是大家很熟悉的。特別是“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這些內容,那是在我們中醫理論裡面特別突出的,特別重要的東西。

第三個部分就是“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精是生於水穀五味的。但是飲食五味偏嗜,又可以傷害五臟,這點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養生來說,應當注意謹和五味,所以才有骨正筋柔,氣血流,腠理以密。才能夠長生,長壽健康。這一篇就講完了。

第二節 《玉機真臟論》

135頁,病因病機第二節,《玉機真臟論》。這一節我們沒有全選,是節選的。但是還是要把這個篇名說一下。玉機,因為這一篇有這樣一句話,說這一篇講的理論非常重要。黃帝說,非常重要,因此要“著之玉版,藏之藏府,命曰玉機”。有這樣的話,這篇原文有這樣一句話。因為前面論述了很重要的理論,所以黃帝說是非常好,因此要把它著之玉版,要刻寫在玉石的版上。古代沒有紙張的時候,在竹板上刻,要在玉版上刻,那是更珍貴了。所以要著之玉版,藏之藏府,把重要的東西要藏起來。藏府就是藏東西的吧,藏之藏府。把它命曰玉機。把這些個,把這些重要的東西叫做玉機。這個理論叫做玉機。機的本身就有重要的意思。就是指的重要理論。在此指重要理論而言。也就是說,把重要的理論刻寫在玉版上。玉機是這麼個意思。

真臟,真臟這裡是講的真臟脈。切脈的脈象。有真臟脈。在這一篇,我們現在在這裡沒選這一節了,因為真臟脈是屬診斷的內容。本章是選的病因病機部分,疾病傳變的問題。但是就全篇而言,人家還要一個重要的內容,是講的真臟脈,診法的問題。脈象有正常脈象,有病脈,還有真臟脈。所謂真臟脈,那就是危重病的表現。脈象當中沒有胃氣的現象,一般的脈它都應該含有胃氣,含有和緩之象,或者叫衝和之象。一般的脈脈象上都是應該有和緩之象,那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有胃氣的表現。如果沒有胃氣了,那就毫無和緩之象,那個脈像就是真臟之氣暴露於外了。每一臟,比如說肝脈弦,肝脈弦在正常它也應該弦,春天脈就弦。或者肝有病的時候,儘管是病態,它脈也是弦,但是弦的當中,它還要有胃氣,還具有衝和之象。但是如果這個脈的弦脈,毫無衝和之象,那就是,《內經》的比喻是,“如循刀刃責責然”,拿手摸上去好像摸那個刀刃一樣。你說可怕不可怕?摸到這種弦脈,弦歸弦,但是好像摸到刀刃一樣,太可怕了。沒有衝和之相。這是肝臟的真臟脈,死脈。你要一般的弦脈,如循長杆末梢,如按琴瑟弦。一般的弦脈,也是弦,摸上去也是弦,但是呢,它是說如循長杆末梢,有彈性,長杆挺硬的不行,要長杆末梢,要起來末梢按起來是這樣,但是它很有彈性。當然,也有的比喻說如按琴瑟弦。好像按著琴弦一樣。不管是什麼,它都應該是有胃氣。那麼如果說不是如按長杆末梢,如按長杆了,這也就成病脈了。摸到這脈上,就如按到棍子上了。長杆,還是有點彈性的,但是那已經不像如按長杆末梢了。我是拿那個肝脈、弦脈作比喻了。《內經》話就是這麼說的。舉例來說了。它講的正常脈,是有柔和、充和這種現象,緩和之象。沒有胃氣的現象,那就是毫無和緩之象。那是真臟之氣暴露於外。所以說是死脈。由於本篇是討論在真臟脈,又討論了病因病機的理論問題。這些理論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著之玉版,命曰玉機”,因此篇名叫《玉機真臟論》。這是關於篇名。

我們是選的病因病部分,疾病傳變的內容,123頁的這一段。這段是講什麼呢?概括一下是說病氣逆順傳變,或者病氣的逆傳與順傳。我先讀一下。

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乃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黃帝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故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這一個段落分兩個自然段,第一個自然段就是講的病氣逆傳,第二個自然段,那三行零一個字,是講的病氣的順傳。在疾病傳變當中,逆傳說危險的病證,順傳一般說,相對來說病情就比較容易治療。

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對這裡的其所生,其所勝,其所生啊,特別是這兩個所生,容易混亂,理解上容易混亂,我們就先把它硬記下來再說。五臟受氣於其所生,這個所生,是說“我生”,第一個所生是說的我生,比如說肝生心,心生脾。五臟受病氣,受病氣主要的解釋是接受病氣。是病氣的來源。病氣從哪來呢?是從我所生之臟來。也就是子病傳母。病從我所生傳來,我所生就是子嘛。傳來。這是五臟受氣於其所生。當然也有的解釋不是這樣,比如高士宗《素問直解》他就說“授氣”,他寫成這個“授”,他認為是這個“授”。把自己的病氣授給子。當成母傳子來解釋。看來這種解釋不大對,因為什麼呢?它和下文就連不上。下文,《內經》本段下文有自己的解釋,所以還是說“五臟受氣於其所生”。所生是我生,是指的子病傳母。

傳之於其所勝”,傳之於其所勝就好理解,就是傳到我剋之臟,我所勝之臟。

氣舍於其所生”,舍就是藏舍。其實也是傳導。傳導而藏舍。氣舍於其所生,這個其所生,是生我者。第二個所生是生我者。都是其所生。那第二個其所生是說的生,舍於生我者。舍於生我者,其實還是子病傳母。這個“其”字,氣舍於其所生的“其”字,咱們教材有注釋,有的注家說了,這個前面“其所生”,後面“其所生”,這兩個“其所生”沒法區別。所以認為後面那個“氣舍於其所生”的“其”字,好像應當是衍文,以示區別。就是這樣了,第一個“所生”是我生,第二個“其所生”是指的生我者。一個我生,一個生我。

死於其所不勝”,所不勝,不就剋我者嗎?比如說,肝病死於秋。肝病死於肺的時,或者肝病傳到肺,就是危重了。當然這說死,也就是危重之意了。我們在前面講課曾經講過這個問題。《內經》所說的死,或者必死,無非是說的病比較危重。下面又接著說,

病之且死,必先傳行”,傳,就是傳變,由此傳彼,由此臟傳彼臟,傳給他臟,必先傳行。傳行傳到什麼地方?

至其所不勝,病乃死”,傳到它所不勝之臟,或者說,傳到它所不勝之時,不管月份、季節、還是時辰。它都有所不勝。按五行相剋來算的話,按五行算,它所不勝之時。傳到所不勝之臟的時候,病乃死。就如同剛才我說的,肝病傳來傳去傳到肺了,病危重了。這些個,上面所說的這種情況,是說的什麼呢?

此言氣之逆行也”,這是病氣的逆傳,不是一般傳變。所謂一般傳變,本篇指的是相剋而傳,就是肝病傳脾,脾病傳腎,腎病傳心,心病傳肺,按相剋傳,它說這是順傳。但是上面所說的這個理論,是“此言氣之逆行也”,是說病氣逆傳,不是一般的傳變。

故死”,剛才我說,逆傳一般說,疾病是一種比較危重的現象。下邊說,由於是逆傳,危重現象,所以說故死。底下是具體的舉例了。不是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其所勝,氣舍其所生,死其所不勝嗎?

肝受氣於心”,具體來說,肝受氣於心,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受氣於我生者嘛,肝生心,木生火。所以肝受氣於心,這不解釋了嗎?下面就具體解釋了。或者具體的例子來說了。

傳之於脾”,傳之於其所勝嘛,肝勝什麼呢?肝屬木臟,木剋土,所以傳之於脾。

氣舍於腎”,上面不講了嗎,氣舍於其所生,舍於生我者,腎屬水,肝屬木,水生木嘛,所以肝病氣舍於腎。木氣舍於水,舍於生我者。

至肺乃死”,就是死於其所不勝,肝屬木,傳至肺,肺屬金,所以說至肺乃死。這道理就是這樣。所以說,特別是五臟受氣其所生,我說按接受病氣講比較合適,按這個受氣講,你看跟底下的例子來說,就是接受病氣的意思。按這個傳授的“授”就不太合適了。這是舉一個例子。下面又舉,五臟都舉了。說

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

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

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

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

此皆逆死也”,都是一樣。這都是逆傳而出現的死,危重。都是氣之逆傳。所以這幾條,這肝心脾肺腎致病,是解釋了上面所說的理論。五臟受氣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用五臟具體的來說明上面那個理論。下面呢,又具體的按時間舉例。按一晝夜十二個時辰也好,按晝夜晨昏劃分也好。哪個病到什麼時間死亡呢?最後這句話,是要想講這樣一個問題。

[完/4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