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第卅九講 五實五虛及其生死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理論闡釋】

隨證而治

下面我們接著講《玉機真藏論》第二段的【理論闡釋】問題,在教材的139頁。教材關於理論闡釋,提出來隨證而治的問題。它這個主要是根據本段教材記載的,風寒之邪從外而侵入,使毫毛筆直,皮膚閉而為熱,如果弗治,再進一步傳變,因而出現不仁或者腫痛,再不治,進一步傳變,那麼就影響到內臟的疾病。所以要隨證而治,根據病證在什麼部位?根據病證性質如何?而採取適宜的治療方法。其實這個當中還反應出來要早斷、早治。在毫毛、在皮毛治療的時候可汗而已。你等到經絡了,血脈了,就嚴重了。到五臟,一步一步的深重,那到最後還不治,那就可以引起死亡。所以既提到了一個隨證而治,不能固執一端,說這是風寒侵襲的,到最後都傳遍五臟,傳完了,還要去治風寒,那肯定是不對。應該證候在什麼,表現出什麼證候來,就應該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這有一個隨證而治。隨著證候的變化而治療。這是中醫治病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不能固守,說它原來就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我就針對原來那個原因去治。那就不對了。因為疾病的性質在發生著變化。

同時這裡也提出來,這不等於是提出來早診斷,早治療嗎?不然我們學習疾病傳變規律幹什麼?學習疾病傳變規律,就可以預測疾病將要怎麼發展,因而我及早採取治療措施,不單是現在的證候表現要採取相應措施,甚至於我知道它將要如何傳變,事先就給它阻斷,遏制它傳變,這樣的話,也就是早診斷、早治療,才能夠取得好的臨床效果。才能夠最少的、最低限度的,影響病人的正氣損傷。不然的話,疾病越傳越深,越傳越深,人的正氣也越來越弱,越來越弱,治療效果肯定就越來越差,所以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保護人體的健康,同樣是非常重要的。預防疾病的傳變。

當然本段提出來關於傳變的問題,也指出來是有順傳、有逆傳,有不以次傳,這種特殊情況。所以在臨床實際當中要注意,它說,教材上也提到了,咱們那個【理論闡釋】當中提到了,不要拘泥於五行關係,要從實際出發,那就是說《內經》已經提到了,“然其卒發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既知道有一般的傳化規律,又知道還有特殊情況,這就全面了。關於【理論闡釋】的問題,就講了這樣一些問題。

【臨證指要】

【臨證指要】實際上重點講的是,邪氣傳變的規律問題,特別是順傳。也就是這一段主要是講的順傳。這個順傳說由表入裡,入裡之後又一臟一臟的相勝傳,比如它說,先外邪侵犯皮毛,先傷皮毛,今風寒客於皮毛,毫毛筆直,所以這個時候,毫毛到皮膚,皮膚閉而為熱,這時候怎麼治療呢?本段提出來要用汗法。邪氣在表嘛,就其近而治療,因其勢而利導。在表,所以用汗法,進入到經脈可以用針灸或者是湯熨,經脈還沒有及時治療,病傳到肺,那就要宣降肺氣,咱們教材上還提出來,這種外邪傳入肺而引起的咳喘,舉出來可以用,三拗湯、桂枝加厚朴杏子湯等等,這些方子來治療這樣的咳喘。

由肺傳入肝,因為金剋木,傳入其相勝之臟,而傳入到肝臟,引起了肝痺,出現了兩脅脹痛,如果肝木橫逆剋土的話,肝氣上逆,肝氣橫逆,橫逆傷害脾胃,因而可以出現上逆的嘔吐,這時候由於肝氣逆,當然要用疏肝降逆之法,比如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

肝木傳入脾土,木剋土,可以出現脾風,出現一些個脾經、脾臟濕熱的病證,脾濕鬱而化熱的影響症狀,所以出現黃疸,出現裡熱,中熱,出現心煩、小便黃。這個時候一個祛濕熱。怎麼這個【臨證指要】舉例,可以用茵陳五苓散這類方劑祛其濕熱。治療其黃疸。

脾而傳之腎,成為疝瘕之證。出現少腹引痛,少腹煩熱,或者小便混濁而白,這是下焦濕熱。下焦濕熱固然是有小便黃,但是也有尿那個混白的濁,尿濁不清,也是下焦濕熱。不見得非得是小便黃,小便黃固然是少腹有熱,那個由於腎在下焦,下焦濕熱,也可以出現小便白而混濁,主要它這白濁的東西,這個時候治療當然應該治腎,用清利下焦的方法,比如用萆薢分清飲之類。

腎傳之於心,導致心火過亢,甚至於出現熱極生風,筋脈拘急抽搐這些症狀心火過亢可以神昏,筋脈拘急就可以抽搐。因此在這個時候,外邪侵入,傳變,傳變,傳變到心了,病勢已經很重了。高燒了,抽風了,昏迷了,這時候可以用清心瀉火,養陰熄風這些方法,比如用清宮湯,清宮,不是心包代心用事,而為心之宮城,邪氣侵犯心的話,首先由心包代之,所以這會兒是心的病,但是治療是因為心包首先生病、受病,所以用的是清宮湯。清宮湯的藥,現在看來這方子有的藥就要斟酌了。清營湯裡頭,比如說如果需要用犀角的話,那這個時候,現在已經不能用,犀角不能用的,因為是動物保護。清營湯有犀角,也不能用。現在有的臨床醫生,對於這個犀角,有的是用羚羊角代,有的是用廣角代,就是水牛角。不過水牛角用的量相當大。犀角用一克的話,水牛角得用20克、30克。

這是從臨床指要上根據外邪侵入,發展到不同的階段,影響到不同的部位。病邪侵犯不同的部位,疾病病氣傳化到不同的內臟,而有不同的治療方法。當然,如果不能夠早期治療,不能夠及時治療,儘管得的是外感病,最後也可以導致死亡。這是前面兩段都是關於疾病傳變的問題。


下面這一段,也就是139頁最下面那一段原文,《玉機真臟論》這一段,是論五實五虛及其生死問題。五種實證,五種虛證,都是什麼臨床表現?以及什麼情況下可生,五虛或者五實同見的話,同見到五實是死證,五虛同見也是死證。但是它也有可生之機,因此這段是論的五實、五虛及其生死。現在我讀一遍。

帝曰:余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帝曰:願聞五實五虛。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暓,此謂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帝曰:余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一般說來,五實、五虛都是可以導致死亡的。余聞,我聽說,根據疾病的虛實可以判斷其死生,什麼情況下判斷其死?什麼情況下判斷其可生呢?所以願聞其情。願聞這個情況。願聞在什麼情況下死,在什麼情況下可生。

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岐伯回答說,五實死。五個實證同見是死證。“五虛死”,五種虛證同見也是死證。其實這五實是指五臟皆實。五虛是五臟皆虛。五臟都邪氣充斥,那邪氣太盛了,可以引起死亡。五虛,五臟精氣全大虧了,也會導致死亡。

帝曰:願聞五實五虛。說想聽一聽,五實是什麼呀?五虛實什麼呀?怎麼樣就是五臟之實?表現哪些主要症狀?

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暓,此謂五實。這裡概括出,五實就是下面這五個實性的症狀。脈盛,脈搏跳的很盛,實脈,數、動、滑,旺盛,洪脈這都屬於盛脈,脈盛。一般來說,脈盛世屬於心氣實,心臟的邪氣實,“皮熱”,皮發熱,這一般是說肺的邪氣實,“腹脹”,脘腹脹滿,這一般說的是脾的邪氣實,不能運化了,脘腹脹滿;“前後不通”,這是腎氣實,腎主二便,前後不通是大小便不通利,腎氣實,這個是腎的邪氣實,“悶暓”,悶是煩悶,暓是昏暓,頭腦不清醒,昏暓。悶就是煩悶,鬱悶,頭腦不清醒,眼發黑發花,二目昏花,這都屬於暓;悶暓是屬於肝的邪氣實。肝的經脈上巔頂,肝開竅於目,所以出現煩悶,昏暓的話,是肝的邪氣實。這不是心肺脾腎肝五臟皆實,所以說,這叫五實。

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五虛是指“脈細”,心的氣血虛,不能充盈於脈,心主血脈,所以脈細,是說的心虛,“皮寒”,是說的肺虛,肺主皮毛;“氣少”,是說的肝虛,肝為少陽,是少陽生生之氣,所以肝虛,這裡說的肝虛是少氣,十二臟取決於膽,為什麼取決於膽?也是從少陽升發之氣這個角度的,是氣血生化的時候一種生氣,因此氣少數說的肝氣虛,“泄利前後”,腎氣虛,腎司二便,“飲食不入”,脾氣虛,當然脾也包括胃,受納運化之氣不足了,所以飲食不入。此謂五虛,這就是五虛。五臟皆虛了。

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五虛的話,或者五實同樣是死證。但是呢,黃帝又問,“其時有生者何也?”雖然是五實死,五虛死,但是有的時候實證也有活的,五虛證也有活的。說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回答說,“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漿粥能夠吃些湯,吃些粥,而且注泄停止了,泄利前後停止了。不是飲食不入嗎?這個飲食能入了,泄利也停止了。泄利停止就是正氣不再脫了,腎氣可以固了。漿粥入胃就是後天之本有所恢復,氣血有可以化生了,正氣可以逐漸產生,而不再脫失了。是要虛者可活。也就是後天之本有所恢復。脾胃之氣有所恢復。氣血有化生之源,同時不再脫失,泄利停止,這是虛者可活。

身汗的後利,則實者活。“身汗”說有汗,那麼表實可去,實證有汗,表邪可去,“後利”大便通暢,裡邪可去,邪有去路,從表去,從裡去,邪有去路了,那實證就可以活了。五實證也可以活,有可生之機。這就是它的臨床的一些表現。

此其候也”,五實的表現,五虛的表現,以及五虛證之所以活,是因為正氣可以來復,而不再丟失,五實證之所以活是由於邪有去路,這雖然是分析的證候生死,五實五虛問題,其實我們在臨床治療很多的實證,都應該考慮給邪氣一個什麼出路。總是邪氣應該要有出路才行。這是一個基本的治療的思路。虛證也是,它是虛,你總得讓它不再脫失才行。不論那泄利前後,這兒得給補什麼東西,泄利前後沒止住,多好的補法沒有效果。所以必須是要想辦法制住那個泄利不止。這是虛證。實證呢,要想盡一切辦法讓邪有去路。這就可活。所以這提示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思路。

【理論闡釋】

翻過頁來的【理論闡釋】提到的是關於五實證和五虛證的問題,這個問題呢,我過去在講“魄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的時候也提過這個問題,也就講那個“五臟別論”,說因為魄門不單是個脾腎的問題,是五臟之所使。所以這個泄利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反映到五臟的功能盛衰這樣一個表現。所以不要認為這是一個小事。你看看,五實死,五虛死,五實的表現是要有得後利,五虛的活的時候是需要有注泄止。把這個大便問題看得如此的重要。

【臨床意義】

它的【臨床意義】也是這樣的,所以在臨床上治病的時候,小大不利,從《內經》角度就提到了,必須先治。從《內經》角度看,病有緩急標本。一般的病,都要治其本,只有出現小大不利的時候,才治其標,就大小便不通暢趕緊治,當然,如果小大不利是病本的話,更應該先治,即使這個症狀是標,當然還有腹滿。腹滿這個症狀是表也應該先治。因為腹滿涉及到脾胃氣機轉樞問題,因為腹滿一般是脾胃症狀,但是脾胃不但是後天之本,還是全身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所以腹滿也要先治。小大不利要先治。因為小大要不利的話,五臟六腑之氣都受到影響了,這一篇我們就講完了。


第三節 《素問。舉痛論》

教材141頁。《舉痛論》這一篇的篇名是怎麼回事呢?因為這脾篇有一大部分內容是講的十四種疼痛的問題。“舉”是舉例,是辨析,分辨,因為是講了多種疼痛的問題,從病因上,從病機上,從症狀特點上,來分析十四種疼痛證。所以這篇名叫做“舉痛”。

另外一種解釋,懷疑這”舉“字是誤寫。是哪個誤寫呢?是“卒”的誤寫。有的醫學家認為“舉痛論”,實際上是“卒痛論”,因為原文裡頭,有一句話,“願聞卒痛”。所以說篇名就叫做“卒痛論”。也有這麼一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原文上確有這樣一句話。只不過我們現在選的沒選到。痛,因為痛屬於病證問題,我們這一章講的是病因病機。也就是說,“舉痛論”是從那一段的內容,或者作為卒痛來講,也算因為有卒痛這樣一句話。篇名是這樣。

但是這一篇除了十四種疼痛,它們的病機,基本病機,疼痛的病機就是因為氣機不暢,氣機失調,堵塞了是失調,可以疼痛,虛了也是失調,也可以引起疼痛。氣血氣機不暢,堵塞不通,可以痛,所謂不通則痛,通則不痛。虛,不能滋養,也可以痛,氣血虛了,不能滋養肢體、筋脈、肌肉,同樣可以引起疼痛。所以當然是以實疼痛為主,是一寒引起的疼痛為主。寒容易使得氣血凝滯,所以容易不通。但是也可以有熱,這是病證問題,將來咱們要選到的話,要講的。但是那是因為病機是氣機失調,所以疼痛。而本段講的是同樣是氣機問題,講什麼氣機問題呢?是講的“九氣為病及其機理”。它的基本病機,同樣是由於氣機不調。氣機受阻,或者氣機紊亂。疼痛是氣機紊亂造成的。這裡所講的九氣為病,還是氣機紊亂作為基本病機的。也就是說,現在我們選的這一段,是論九氣為病及其病機。我把原文讀一遍:

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上面就是九氣,怒、喜、悲、恐、寒、炅、驚、勞、思。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呢?

歧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

這是分析病機了,上面是“怒則氣上”,這就是分析病機。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

其實這應該是“故氣下行矣”。這有校勘,但是原文就是“不”字。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余知百病生於氣也,百病生於氣,那就是說很多很多的病,都是由於氣的失常所造成的,很多病因之所以引起疾病,那是由於這些病因,導致了人體之氣的失調,百病生於氣。

怒則氣上”,發怒的時候,氣容易上升,是怒則氣上,

喜則氣緩”,緩釋渙散,過喜,人的氣就容易渙散,

悲則氣消”,悲哀的情緒可以耗散人的正氣,

恐則氣下”,恐懼的情緒可以使人的正氣下陷,

寒則氣收”,使氣收斂,

炅則氣泄”,炅就是熱,熱可以使人的氣外泄,

驚則氣亂”,驚則使人的氣亂,

勞則氣耗”,過分的勞累就耗傷人體正氣,

思則氣結”,思慮的這個思,這種情緒太過可以使人氣結,結而不行,結滯而不行,停滯下來。凝結在一起。思則氣結。

九氣不同,何病之生?這個九種氣是不一樣的,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這一段要熟記了。這是中醫最常說的話了。最基本的觀點。所以本段都應該熟記。

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歧伯曰:怒則氣逆,岐伯回答說,怒則氣逆,怒,就容易使肝氣上逆,肝氣上逆可以出現什麼?

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血隨氣湧,這種氣湧可以出現嘔血,也是從上而出。嘔吐血。或者是飧泄,肝木質氣橫逆,影響到脾胃而出現飧泄,這個關於“怒則氣上”的問題,我們在講《生氣通天論》的時候,也談到過,也是講的氣上,說“大怒則形氣絕,血菀於上,使人薄厥”,那不是血菀於上嗎?那是菀到頭了,使人薄厥,昏迷不醒了。這個是血隨氣湧向上,可以嘔吐鮮血了,吐血。這個臨床上也不是很少見的症狀。大怒之下,啪,嘔血了。當然也有大怒之下,咳血的也有。反正血從上出了。嘔血一般是從胃腸出的,從胃出的。咳血是從肺出的。這兒主要還是講的嘔血。木剋土,血隨氣往上湧,怒則氣逆,逆就上了。血隨氣湧,所以嘔血,怒氣太過,肝木之氣太過,剋害脾土,而出現飧泄,所以怒則氣上,常見這些的症狀。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喜,本來是一個好的情緒,正氣應該是調和,志意也能夠通達,能夠達到願望,喜則氣和志達,但是如果是喜太過了,就可以是得氣渙散。中間那個榮衛通利,榮就是營,營衛之氣的營,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是好事,太過了,可以使氣渙散。通達太過了,也渙散了。緩,就是渙散。

悲則心系急,悲怎麼就心系急呢?這是說悲從心生。同時,又由於心肺都在上焦,都在於膈上,居膈上,所以悲從心生,因此心系急。

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又心肺俱在膈上,所以可以出現肺布葉舉,就是肺葉張舉,而上焦不通,這樣的話,心肺都在膈上,這心系急,肺葉張舉,不能正常宣降了。所以就上焦之氣不通暢了。

榮衛不散,不通暢就導致營衛該宣散而不能宣散,營氣不能宣散,衛氣也不能宣散,衛出於上焦,心肺之氣的佈散,我們在講《營衛生會》篇上講到,衛氣從上焦宣散,中焦呢,這不是說營氣呢,營氣“出於中焦”,也就是中焦化生水穀精微,上注於肺,乃化而為血,...,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所以營氣也是中焦水穀精微所化。但是化生之後,需要上輸於肺脈來化為營氣,才能夠佈散全身。所以上焦不通,就導致了營衛之氣不能正常的宣散,在講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在講《營衛生會》篇,你看,86頁教材,有這樣的話,第二個自然段,“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魄,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 那營氣是中焦化生的水穀精微。但是需要上輸到肺脈才能佈散到全身,所以上焦閉,使得營衛不散,營衛之氣不能夠正常佈散到全身去。於是,不能佈散就可以化而為熱,鬱就熱,所以說

熱氣在中,故氣消矣,熱氣在中,熱就能消耗變成邪氣了,它就可以消耗人的正氣,故氣消矣。也就是說導致了全身的氣都不足了,故氣消。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恐的這種情緒可以使精卻,恐傷腎,精卻就使得精衰。卻,就是退卻。恐,使得精氣衰,下焦的精氣衰。使得上下不能交通,上下不相通了。於是乎就卻則上焦閉。下焦受到恐的症狀影響了,精衰了,精衰了不能和上下相通了,因此上焦閉。

閉則氣還,上焦閉了,就不能正常運行,還,就是返還,不能正常宣散就返還,

還則下焦脹,這時候出現下焦脹的症狀,

故氣不行矣,所謂氣下行就是指的這個。這個”不“字有校勘,教材注釋7,有校勘。《新校正》云:當作“氣下行”也。因為上文也有,“恐則氣下”,這個解釋,後面這些解釋,這個應該是“故氣下行”。

寒則腠理閉,寒,寒為陰邪,可以使得腠理閉塞,寒則腠理閉,腠理閉,衛氣就不能夠正常的宣散,所以就氣不行。

氣不行,故氣收矣,氣不行所以就叫氣收。收斂於內。

炅則腠理開,炅是熱,熱使腠理開,和寒相反。熱則腠理開,上面,寒則腠理閉,氣不行;熱則腠理開,

榮衛通,因而榮衛通,

汗大泄,開了嘛,汗就外泄,大泄就是泄的太多了。熱作為一種病因,可以使汗大泄。

故氣泄,汗大泄所以就氣泄。汗外泄氣就外泄。衛氣就外散。衛陽之氣就要散失。所以,熱可以泄氣,使人氣泄。熱可以使人氣虛,我們不是我們講了嗎?“暑傷氣,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我們講過這個問題。《陰陽應象大論》裡頭,這個熱也是傷氣,熱之所以傷氣,首先是汗大泄,氣隨汗出。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驚,是突然的受驚,沒有任何精神準備,突然被外事物刺激,而產生驚的症狀,突然一驚因而出現心無所倚,心就亂了。無所依附。神無所歸,心一亂了,神也無所藏,本來神藏於心,所以導致心無所倚靠,因此神無所歸,神無所歸,慮無所定.考慮問題,思慮問題,也不能夠正確的進行了。一驚,人就不能正常的思慮問題。嚇慌了,慌亂了,不能鎮定下來。不能鎮定下來,當然就不能夠思慮問題,所以“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

故氣亂矣,所以這種現象就是所說的氣亂。

勞則喘息汗出,勞是指勞累,勞累就可以使人氣喘,也可以使人汗出,

外內皆越,因此外內皆越,汗出是氣外越,喘息聲氣內越,所以勞累汗出喘息,因此外內皆越。

故氣耗矣,使得氣耗散了。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思考、思慮,思考問題,可以使心有所存,因為心有所存,因此神有所歸,神也貫注到哪兒去,神藏於心嘛,心有所存的話,神也就貫注到那裡去,所以神有所歸。這樣的話,如果過度的思慮,就導致了神氣留而不行,都貫注到那兒,都集中到那兒去了。該正常運行的不能很好的運行。所以就結,留而不行,故氣結。什麼叫氣結,就是留而不行,滯住了。

下面這些話,都是從分析病機的問題,分析什麼呢?分析什麼叫“怒則氣上”,什麼叫“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寒則氣收、炅則氣泄、”等等,後面是分析前面那幾句話,所以還是個病機的問題。這是九氣為病。雖然是我們只選了這一段,但是這一段有很強的理論特點,這個特點就是說重視七情致病的問題。這是情緒致病的問題。重視情緒致病的問題。

【理論闡釋】

1. 百病生育氣

強調的是氣機紊亂。百病,多種疾病,籠統甚至是任何疾病,它都是氣機紊亂。從這個原文分析可以看到,在教材142頁我們分成那麼幾點,

  1. 氣的失常,是有氣虛,本段原文說,炅則氣泄是氣虛,勞則氣耗,內外皆越是氣虛。喜則氣緩,緩是渙散,也可以引起氣虛。悲則氣消,悲哀的情緒也可以導致氣虛。炅、勞、喜、悲都可以使氣虛。
  2. 氣機的失調。氣機的失調,比如有氣結,思則氣結,有寒則氣收,這都是失調。屬於結,屬於氣鬱滯一類。思則氣結,寒則氣收,屬於鬱滯一類。
  3. 氣機逆亂。怒則氣上,驚則氣亂。這都是屬於氣機逆亂的一類。
  4. 氣機下陷。恐則氣下,氣機下陷。
  5. 氣機閉阻。最後還要補充一條,在143頁第二個小自然段,還有氣機閉阻。舉例說,氣機閉阻是臟腑氣機閉塞不行的病理狀態,可以出現昏厥,可以出現意識喪失,呼吸窒息等等。暴厥、薄厥、尸厥等等這些厥。

厥在本段上倒沒提出來這個問題,我們教材上是結合其他的《內經》原文,談到了關於氣機逆亂,所以在臨床上看病,要分析氣機逆亂的問題,是很重要的。是怎麼個亂?是虛。為什麼虛?虛在哪裡?是實,為什麼引起實?怎麼實的?實在什麼部位了?等等,那都0要應該詳加分析。儘管都是氣機紊亂。

2. 情志致病

情志致病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而且是情志致病像經文上所說的。上篇那篇文章所說的,它的傳化“不以次”,卒發,憂、恐、悲、喜、怒,故不得令以其次,而令人大病也。反而令人生病很嚴重,這七情致病。我們也提到七情致病首先傷氣,傷什麼氣?傷人體氣機,傷五臟之氣。

理論闡釋的情志致病的第二個自然段,說一是首先犯心,因為心主藏神,心是五臟六腑之大主,神明出焉。因此情志致病容易影響心,首先容易影響心,當然也影響其他臟。這個情志問題,除了本身作為致病因素,它可以直接引起疾病,同時這情志問題,又可以使人在疾病情況下病情加重。或者說病情明顯緩解,所以情志對疾病狀態下,影響也是很大的。因此也必須加以重視。不單是預防疾病要調節情志,有病之後,對於病人,更應該注意情志的調暢。這是理論闡釋的第二點。

[完/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