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第四十五講 《靈樞•百病始生篇》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病因不同,所傷異位

今天我們學習第六節,病因病機章的第六節,教材163頁。《靈樞。百病始生》篇,這一篇教材有節選,我們現在講第一段。就是163頁那一段。這一段講的內容是病因不同,所傷異位。我先讀一遍。

黃帝問於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藏,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願聞其會。岐伯曰: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於陰,或起於陽,請言其方。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於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至其淫泆,不可勝數。

下邊串講,黃帝問於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黃帝問的問題,是從這個“百病之始生”講起,說很多很多的疾病,皆生於風雨寒暑,這是一類。都是由於風雨寒暑作為病因引起的。

清濕喜怒,或者是“清濕喜怒”,清濕就是指的寒濕,喜怒就是泛指七情,也就是六淫之邪,再加上喜怒七情,這是致病的最重要的原因。

喜怒不節則傷藏,喜怒是七情,這個喜怒可以說是代指七情而言。七情致病首先傷人內臟之氣。傷人五臟之氣。七情分屬於五臟的嘛!所以七情過激,首先傷五臟之氣,也就是說傷於內。

風雨則傷上,風為陽邪,雨從上受,雨從上面降下來,所以傷人上部。

清濕則傷下,濕冷,清是寒,寒濕之邪在於下部,所以最常侵犯人的下部。清濕則傷下。

三部之氣,所傷異類,上、下、中,中就是內臟。這三部之氣所傷,邪氣是不同的。受不同的邪氣所傷。

願聞其會,想怎麼樣才領會這個問題?因為這是個事實。也就是說,七情傷臟,風雨傷上,寒濕傷下,這是現實致病最常見的,就是這樣的引起的,那麼這麼領會其中的道理呢?所以“願聞其會”。

岐伯曰:三部之氣各不同,岐伯回答說,三部之氣各不同,上面所說的,風雨傷上,清濕傷下,喜怒傷臟,這三部之氣個不相同。

或起於陰,或起於陽,其病或起於陰,或起於陽,上屬於陽,中屬於陰,下,對上而言,也屬於陰。當然下部如果對內臟而陽,它又屬於陽。總之,可以分成陰陽。或起於陰,或起於陽。

請言其方,請讓我講一講它的大略。方是方略,大略的意思。下面就是言其大略了。

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於陰也,五臟是屬於內,藏於中的,所以傷於五臟的就是病起於陰。

清濕襲虛,如果寒濕之邪侵犯人體,當然,先有人體正氣之虛,邪氣才能侵犯。這也還是所謂的“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先有虛,這叫“清濕襲虛”。

則病起於下,濕邪在於下部,寒為陰邪嘛。

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剛才我說了,風為陽邪,雨從天降,那麼先上人的上部。

是謂三部,這就是所說的三部。雖然是分成上、下和中這樣三部,但是,

至其淫泆,不可勝數,如果它擴散開來,淫是侵淫,泆就是擴散、彌散開,邪氣要擴散開來,不可勝數,那它侵犯的部位就是很複雜了。這個很複雜,就是說濕也可以傷中,濕也可以傷上,本來說濕,寒濕襲虛,病傷於下,那麼它彌散開來,擴散開來,濕邪也可以傷中。濕傷脾胃也不少見,濕傷於脾啊。濕困清陽,影響頭腦不清醒,頭沉。所謂“因於濕,首如裹”也有啊,所以它說,至其淫泆,不可勝數。那是會很多的。至於風邪,那個更善變了,遊走了。侵犯的部位就是更複雜。但是基本上,是風雨傷上,寒濕傷下,七情傷中,傷臟。至其淫泆,不可勝數,那是變化了。所以雖然知道三部之氣,所傷異類。又不能膠滯,就是說拘泥住不變,想問題就那麼死下來想。那就不對了。還有淫泆,還有擴散。

這一段串講就是這樣。

【理論闡釋】

病因與發病部位的關係

164頁。提出的問題是,病因與發病部位的關係問題。這裡的病因是按三個來說的,風雨、寒濕、七情。所以按這三個病因不同,把發病又分成三部,這是一點。再有一點呢,也有人認為《內經》的病因分類是分成兩點。同樣是根據本段這句話,“或起於陰,或起於陽”。認為起於陰的那個病因就是陰邪,起於陽的,引起陽分病變的那個病因就是陰邪。根據這句話,也有的醫學家認為,《內經》病因分類分兩類。說成分三類的就是剛才這個說法。傷上,傷下,傷中,所謂“三部之氣”。理論闡釋當中說,“三部之氣”的分類法,為後世醫學家認識病因奠定了基礎。張仲景把病因按其傳變概括為三條。說

“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沒說是外所因,為外皮膚所中。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這是《金匱要略》的話。張仲景時候分成三條是這麼分的,“內所因”和“外為皮膚所中”,或者說“房室、金刃所傷”,我們現在常說的三因,內因、外因、不內外因,那是按照宋代陳無擇,陳言,《三因極-病證方論》簡稱《三因方》這部書裡提出的所謂“三因學說”,到現在中醫界還是在這樣用,那就是

  1. 六淫天之常氣,冒之則先自經絡流入,內合於臟腑,為外所因。”六淫,雖然是常氣,但是它過激或者人體的正氣太弱,就成為病因,所謂外所因,就是所說的外因。
  2. 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鬱發,外形於肢體,為內所因”,七情本來是人之常性,但是“動之”,過度了,那就先傷臟腑,就和本段所講的道理是一樣的。喜怒則傷臟嘛!它這也說“動之則先傷臟腑”。先自臟腑鬱發,然後可以外形於肢體。到形體上表現出症狀,為內所因。就是從外入的首先傷外,也可以傳入臟腑。從內發的,首先傷臟腑,也會表現到形體上的病變。
  3. 其如飲食飢飽,叫呼傷氣,金瘡踒折,疰忤附著,畏壓溺等,有背常理,為不內外因”。

這是所說的三因。內因、外因、不內外因。是宋,陳無擇提出來的。

這個理論上的分類,大家對這個分類的醫學史,醫學理論的發展過程,大家都是很熟悉的,這裡我還要再強調說一遍,因為這個問題,我們在講《太陰陽明論》裡頭說過了,所謂“風傷於上,濕傷於下”的問題。你看,這一段又提出了這樣,幾乎是同樣的問題,風雨傷上,寒濕傷下。其實這個問題還是在強調所謂“同氣相求”的問題。在中國傳統的理論,傳統哲學觀點理論當中就有,哲學理論當中就有“同氣相求”這個理,所以我們《內經》所提出的,是跟古代的哲理是一回事,“同氣相求”,這是在事物當中很常見的一種規律,我們很多同學學的時候是“同性相斥”記得清楚,那是學的物理。學的物理學有“同性相斥”的現象。但是就整個的宇宙社會而言,“同氣相求”也是很多見的。物理現象也不都是同性相斥,異性相求的。物理現象也不都是這樣。比如水是屬陰的,水就向下流,哪有濕它就往哪流,這不也是個物理現象嗎?所以物理也只是有一些,什麼電啊,磁啊,是同性相斥的,異性相吸的。所以物理現象也不都是這樣。所以再強調一遍,“同氣相求”的這個觀點。在中醫理論裡邊還是很重要的。

【臨證指要】

1. 喜怒不節則傷臟,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

三部之氣,所傷異類,說明邪氣不同,所傷人體的部位不同,還是所說的“同氣相求”的問題,因此人體各個部位對病邪它有易感性,所謂易感性。這個邪氣就容易侵犯這個部位,或者這個部位就容易接受這種邪氣。就容易受到這種邪氣的侵犯。所謂易感性的問題。但是這種易感性,很大程度上從本篇所講的,還是講的“同氣相求”的易感性。臨床常見有風雨之邪傷人,大都始於頭面部、咽喉部,如風寒頭痛、鼽衄、喉痺、咳嗽等。而久居陰冷濕地之人,長期水中作業者,則腰酸骨痺,身重肢痛,多見於下肢的病證。這是從臨床實踐當中就有的這種情況。喜怒不節,則或見兩脅脹痛,泛酸吐嘔是肝氣鬱結,肝佈兩脅,肝的經脈佈兩脅。泛酸吐嘔,酸為木之味,嘔吐是肝胃不和,木剋土,所以說這是肝氣鬱結。肝氣如果橫逆犯胃,肝氣橫逆犯胃就引起嘔吐,甚至吐血。為肝氣鬱結,橫逆犯胃。這是一句話下來的。或見胸痛心煩,心悸氣逆,這是心氣痺阻,或見神志狂亂,譫妄昏暓,為心神憚散,都是氣機的逆亂,直接影響到五臟功能。這裡只指出了肝、心二臟,舉例指出肝心二臟,確實七情致病,常見於肝、心二臟的氣機的紊亂。不是說其他的氣機不紊亂。但是我說常見,比如說我們說恐傷腎,那不也是七情,腎臟也可以引起紊亂。教材從『臨證指要』上,只是重點的提示一下喜怒的問題,因為教材就說的喜怒不節嘛,當然喜怒我剛才說了,是代指七情而言。這是第一段。三部之氣,所傷異類。


兩虛相得則病

164頁,那段原文,是兩虛相得則病,這是發病的問題。兩虛相得則發病。指發病的理論,兩虛相得則發病。我先讀一遍。

黃帝曰:余固不能數,故問先師,願卒聞其道。歧伯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堅。其中於虛邪也,因於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氣有定舍,因處為名,上下中外,分為三員。

余固不能數”,因為上邊說了,“至其淫泆,不可勝數”嘛,所以這樣是的,確實各種病因在彌散開,擴散開,那關於所侵犯的部位,確實非常複雜,所以余固不能數。

故問先師”,所以要問問老師,這裡是指的岐伯了。這個《太素》上作“天師”,因為稱呼先師,好像都是老師逝世了才稱先師。所以《太素》作“天師”。看來作為天師,而且咱們有注,楊上善又說“天師,尊之號也”。是尊稱,是黃帝對岐伯的尊稱。因此這“先師”應該是按》太素》作“天師”比較好。

願卒聞其道”,這個“卒”是全盡、全面的意思。完全的意思。我想完完全全的聽聽其中的道理。願聞其道。願卒聞其道,或者叫盡聞其道。

歧伯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這說了,風雨寒熱這些六淫之邪,其實這風雨寒熱還是代指六淫之邪,不得虛,如果是沒有人體的正氣虛,沒有遇到人體正氣虛,它就不能單獨地傷人了。也還是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基本道理。這句話,過去句逗也這麼句逗過,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也有人這麼句逗過。就把這逗號讀在“邪”字後面。那個虛,就變成虛邪了。那樣解釋就是風雨寒熱,它沒有成為虛邪的時候,就不能單獨傷人。也就是它成為邪氣的時候才傷人。不過我們近年句逗,都是讀在“不得虛”,因為全段的意思,其實就是講的正邪兩方面的問題。有正氣虛,又有虛邪,這才能發病,所以因為下文有“邪能獨傷人”了,上面是“不得虛”,不得人的正氣之虛。也就是說六淫之氣,風雨寒熱,如果沒有正氣虛的話,即使它是邪氣,它也不能單獨傷人。還是有人體正氣之虛,為其內因,為其基礎。下面解釋了。

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突然的,驟風暴雨來了,也有人不病。其實就是說,突然的驟風暴雨來了之後,很多人容易得病,容易得外感之病。但是他也有不病者,為什麼那個人不病呢?

蓋無虛”,就是說他本身正氣不虛,所以儘管有疾風暴雨,他也可以不病。

故邪不能獨傷人”,所以說,前面說的邪不能獨傷人,也就是說必須有正氣之虛。邪才能傷人。

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怎麼樣才能發病呢?這其實就回答怎麼樣才能發病的問題。發病必須是有虛邪之風,邪氣,這個虛邪就是泛指邪氣而言,或者泛指六淫之邪,叫做虛邪。虛邪是對著實風而言,有虛風,有實風,虛風就成為邪氣了,所以又叫虛邪。實風就是正常的氣候。這風也不單是風,就指氣候變化吧。虛風那就是不正常的氣候變化,實風就說的正常的氣候變化。在《靈樞。九宮八風》篇裡頭還談過,它說“從其衝後來者為虛風”,解釋這個虛風,有“從其衝後來者”就叫虛風。怎麼叫“從其衝後”來呢?比如春天應該刮東風,衝後來,相反了。春天本來是刮東風,結果刮了西風了。這不衝後來了嗎?春天本來是東風,來的溫風,結果從西方過來的,涼風。這樣的話,就把它叫作虛風。從其衝後來者為虛風。但是這裡我們說,虛風來是這麼來的,那個解釋,這是泛指邪氣而言,泛指六淫之邪而言。也就“此必因虛邪之風”,這是發病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有虛邪之風,六淫之邪。第二個條件,是有其身形,有人體作為一個前提,作為一個基礎。

兩虛相得”,也就是人體正氣得虛,形體的正氣虛,或者說形虛也可以。正氣虛說的是形虛也可以。形虛一般而言,在這種情況下,也說的體表。體表陽氣不足,肌膚疏鬆。這叫形不足。形體不足是指的陽氣不足。肌表疏鬆,這也叫虛。兩虛相得也就是說有虛邪之風,又有身形正氣之虛,這兩虛相合了,相遇到了。兩虛相得,相合相遇。

乃客其形”,這個邪氣才能侵入人體,客於體內。留於體內而成病。這句話是發病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兩虛相得,乃客其形。是發病的重要理論。

兩實相逢”,如果是兩實相逢,人體的正氣實,六氣的變化也是實風,正常的氣候,人體挺健康,正氣充足,形體不虛,自然氣候變化正常,沒有什麼特殊的,所以叫“兩實相逢”,這兩種情況存在的話,

眾人肉堅”,很多人都很健康。堅就是堅固,肉堅實指的皮膚肌肉的堅固致密,而不容易受邪。沒有邪氣侵犯。一是氣候正常,或者說沒有邪氣。這個概念上說。二是人體的正氣很充足,形體很固密。所以眾人肉堅,那就沒有病吧。兩實相逢,眾人肉堅。就受不到邪氣侵犯,

其中於虛邪也”,有中於虛邪而生病的,被虛邪所中,其中於虛邪也。被虛邪說中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呢?

因於天時”,天時失常,運氣失常了。

與其身形”,或者說同時又有人體的身體之虛;天時失常,或者說這氣候失常了,又有人體正氣之虛,

參以虛實”,其實這就是虛了,不是虛實,就兩虛相參合,相參也是相合。天時失常,正氣之虛,這兩個虛相參合了,相結合了。這個“虛實”二字實際上是虛,本義是虛,或者叫做偏義複詞,是虛的意思。

大病乃成”,這樣的話,就形成為疾病了。或者說外感病這就形成了。正氣虛,加上有虛邪存在,兩者相合,就形成了外感病。

氣有定舍,因處為名。上下中外,分為三員”,邪氣侵犯不同的部位,所以“定舍”,停在什麼地方?“因處為名”,因它所侵犯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病名,邪氣停留在什麼地方?那個病名就叫做什麼。看來是以病位命名的。

這一段我們就串講完了。這一段應該是記熟的。或者說是背下來。因為它是個最基本的發病的理論。中醫的發病的理論的最基本的觀點。就是正邪相互聯繫,正邪相關的問題。

病名的命名問題

這個“因處為名”的問題,因為我們串講完了,接著“因處為名”的這句話,再談一下我們《內經》,中醫特別是《內經》,從《內經》開始的,關於疾病的命名的一些情況。或者幾個方面。也不是真介紹。不是介紹《內經》關於病名的命名問題的全部理論問題,只是介紹一下有些這樣的情況。什麼命名的呢?

  1. 以病位命名,這個講得很清楚。“因處為名”,病在哪那就叫什麼病。在肺叫肺病,在肝叫肝病。“因處為名”。

  2. 以“病因命名”。傷寒就叫傷寒,中暑的叫中暑。有濕熱的就是濕熱,根據病因來命名,有濕溫的就是濕溫,根據病因來命名。

  3. 根據陰陽多少命名。這個在《六節藏象論》裡頭有,因變以正名。它這個因變以正名,就是根據陰陽的變化來正病其名。還是陰多,還是陽多?比如太陽病、少陽病,其實這些個是按陰陽多少命名。當然《傷寒論》裡頭六經病,太陽病、少陽病、陽明病,有的人說是經脈的病,有的人說是部位的病,有的人說是階段的病,但是就太陽、少陽而言,它本身是按照陰陽多少來定的。所以根據陰陽多少來命名。

  4. 根據症命名。比如痿證,那就是症狀。痿軟不用。也就是痿證。

  5. 根據病機命名,病機,我們這章講的不是病因病機嗎?根據病機命名,比如說痺證。那就是根據病機命的名。痺者,閉也。就是閉阻不通的意思。病機就是氣機不暢、閉阻不通。氣血運行不通了,那是病機的命名。
  6. 綜合命名,把上邊兩個不同的組合命名的。比如說胸痺、心痺、肝痺,這個痺證,這就是把病位和病機聯繫起來了。有的又把症狀,剛才不是說有症狀命名的嗎?有的把症狀和別的聯繫起來,比如說,剛才說的痿證,骨痿、筋痿、脈痿、五臟痿,那就是又把症狀和病位聯繫起來。至於頭痛、什麼心痛,同樣是症狀和病位聯繫起來。

所以就從《內經》看,關於疾病的命名問題也有這樣幾個方法。我現在看一下,已經有六種了。病因的,病位的,陰陽多少的,症狀的,病機的,還有綜合,或者說綜合起來的,聯繫起來的,命名方法。是一種《內經》裡命名的方法很多。而且這種命名方法,現在我們在臨床上大致還是這麼用,還在這麼叫。當然目前又有中西醫結合法的方法,把西醫的診斷聯繫起來,作為診斷。

這是涉及到“氣有定捨,因處命名”問題,談到了關於疾病的命名問題。

【理論闡釋】

1. 虛邪

教材的165頁。關於虛邪問題,虛邪是“八正之虛,邪氣也”。“八正”是指的什麼呢?對於“八正”有兩個解釋。一個解釋就是八節之正氣,從時間角度解釋,八節之正氣。八節是什麼?是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所以叫八節。八節之正氣,所以叫八正。按這個解釋,是按照時間上,節氣上來解釋的。也就是這個八節時間,氣候失常。那叫八正之虛邪。八節之正氣要變成虛邪,就是八節之氣異常了。按這種解釋,這種解釋的根據,在《素問。八正神明論》,就是基本講的這個道理。馬元台,馬蒔,在《素問內經素問注證發微》裡頭,就是採取的這個方法。就是採取的這個觀點來注釋的。就是按八節之正氣來注釋的。這是一種。

還有一種解釋,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認為這個“八正”是說八方之風。是從空間上來講。剛才是從時間上來理解“八節”之正氣。這個是從方位、空間上。說是八方之風,這叫八正。八方,大家知道吧,東西南北,再加四隅,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方四隅。這個解釋可以不可以?也可以。它的根據就是剛才我說的,《靈樞。九宮八風》篇,它主要是按方位。當然也和季節有關係。當然主要是按方位。這個《黃帝內經素問集注》(這個書我今天沒帶來),張志聰的,清代醫學家張志衝的,集注就是集體注釋,他和他的若干個學生,一塊注釋的《內經》。注釋的《素問》,注釋的《靈樞》他在注釋的時候,他就是按照這個八方之風來注釋的。這種解釋也行。所以,這類“八正之虛邪”,關於八正二字,至少有這樣兩種解釋。都是正確的。一個是以時間為主解釋的,一個是以空間為主,當然以空間為主,其實也聯繫到時間了。所以我說這兩種解釋都可以。

所以說,虛邪說八正之虛邪氣也。說明反常的氣候條件,所產生的使人致病的因素,如暑天寒涼,冬行夏令,冬行夏令就是冬天熱唄,你說冬天熱的時候倒是不多,但是它也可以相對來說溫度高。這是所說的“至而未至”。應當冷不冷,應當熱不熱。“至而未至”。或者不當熱,比如春天就突然熱起來了。那就是“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謂之不及,該至而不至嘛,氣候該到這個節氣它不來,那就不及嘛。“不至而至”呢,就是所謂的太過嘛。講的運氣的太過、不及就是講這個。比如說秋天,突然寒冷起來了。很冷,那就是太過了。冬天還沒來呢,冬氣就先到了。就是太過,都是一種反常。當然在《內經》的五運六氣幾篇裡頭,講這個問題講得很突出,咱們除了引了《靈樞。歲露》篇之外,那不就是引了《六元正紀大論》嗎?就是講運氣,專講運氣的這篇章的話。那麼是講的虛邪問題,是講的邪氣乘人之虛而侵入人體的問題。所以教材裡說,氣候反常,以虛邪襲人。其性暴烈,致病性強。邪正鬥爭劇烈,實證較多。外邪侵入人體之後,實證較多。突然的邪氣侵犯,病有逐步深入之勢,當機體抵禦能力降低的時候,虛邪則可乘虛而入,甚至長驅直入,反之身體強壯,衛氣固表,腠理固密,任其虛邪來勢兇猛,仍可不病。這還是講的正邪之間關係。

但是這裡頭提到了一點,好像挺值得注意,就是突然的邪氣侵犯,運氣失常,我們就是籠統的知道,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有用沒用?很有用。但是光籠統的知道這一點,並不足以預防疾病。起碼,你預防得不會很仔細。只知道我注意鍛煉身體就是了。錯不錯?不錯。當然要注意鍛煉身體,一般而言,但是作為醫生而言,應該更深入、更全面、更細緻,應該有預見性,應該知道今年氣候應該怎麼樣,明年氣候該如何?應該有預見。會有哪些特殊變化?適當做準備。這在《內經》裡頭是有的。甚至要“司歲備物”,要知道明年什麼年?我要預備什麼藥出來。要準備什麼藥?要知道今年的氣候特點是什麼,今年這個氣候特點,以什麼類的藥物質量最好。我要把它儲備起來,這也叫備物。又要知道明年如何,後年如何?我應該作哪些準備?都不違反“司歲備物”的觀點。所以我“備物”從兩個角度解釋。一是知道哪年的氣候如何?哪種藥物的質量最好,我要預備。又要知道,將要有哪些個傳染性的,發作性的疾病,多發性的疾病出現,我要事先做好有關藥物的準備。當然,當這種邪氣來的時候,我要知道它的特性,應該主要思路是怎麼治?除了按五運六氣,知道當年應該怎麼樣,再結合病人具體情況,進行施治,效果會更好一些。

這個確實是很值得重視的問題,我們以為學了中醫,就記住了,“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兩虛相得,乃客其形”,重要的理論記住了,具體的還得知道,還得考慮,不然的話,突然的基本發生,我們還很難應付,弄得大家都很驚慌。這個已經出現了吧?鬧那個“非典”已經出現了這麼一種狀況。其實今年就是癸未年,癸未年就是太陰濕土司天,就是濕氣盛,在治療SARS過程當中,有的地區,中醫發揮的作用,比較好,比較大。有的地區,中醫的作用發揮得就不大。前幾天看到這個新聞報導當中,說是某地的SARS病治愈的病人,所謂治愈了,結果骨質疏鬆,骨折,病理性骨折,長不上了。大量的激素使用,命是保住了,但是留下很重要的殘疾,這也是問題。我們有的地區,中醫發揮作用比較好的時候,這個留下的後遺症還沒聽到報導。但是我們又在相對大的地區內中醫發揮的作用,又不夠大。所以這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值得我們反省的問題。值得我們認真學習中醫理論,認真用中醫臨床的問題,不是泛泛一讀就學到了。應該深入地研究我們中醫理論。深入地總結我們自己的臨床的經驗。

所以就這關於虛邪的問題,理論闡釋第一點。

2. 外感病的發病機理

做了幾條總結。發病機理下面只是做個總結。幾個方面呢?

  1. 外邪不遇正虛不發病。所謂風雨寒熱不得虛,邪氣不能獨傷人。所以鍛煉身體是非常必要的。注意保健,不但是鍛煉問題,注意養生、飲食、生活、起居,還有勞逸結合各個方面。注意養生,保持正氣充沛。是不受外邪的一個重要方面。

  2. 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剛才我說了,這是發病的最重要的理論。兩虛相得,正氣也虛,再有虛邪,這才發病。是啊,即使是有流行病來了,比如就說流行性感冒來了,流感來了,也不是人人都感冒。正氣足的照樣可以不感冒。所以這是兩方面考慮。一方面是有邪氣,一方面要正氣差,正氣虛。對於我們人自己而言,每個人而言,應該注意使自己的正氣充足,才可以抵禦外邪,當然現在也有一些適當的免疫的措施。

  3. 兩實相逢,眾人肉堅。這是指外有正常氣候環境,內部正確旺盛,則內外都不存在發病條件。自然不會有外感疾病的發生。因此“兩虛相得,乃客其形”是本節的關鍵。反映了《內經》關於外感熱病中發病的基本觀點。所以《評熱病論》又有“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遺篇。刺法論》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是強調正氣的一面。但是《上古天真論》也說了,“虛邪賊風”還要“避之有時”,不是說我正氣足了,什麼都不怕了,哪有邪氣往哪去,這樣不合適。沒有必要的話,有必要的話,你就往有邪氣那地方衝,還得適當做好防護。說“虛邪賊風”還要防避有時,防避有法。按照正常的方式去防衛,去防護。這兩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完/4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