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第五十講 陰陽交病症病機及預後(續)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黃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譟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
歧伯對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
帝曰:願聞其說。
歧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上面談到陰陽交的症狀、病機,所以說它是一種危險的病證。下面又進一步講一下,這幾個危險的症狀.

狂言者,是失志”比如說上面有狂言不能食,說“狂言者,是失志”。這個病人出現狂言亂語了,這是神志受傷的表現,特別說志屬於腎,那是由於熱灼真陰而神志被擾,神志被擾亂了,所以說,狂言者,是失志,

失志者死”,真陰傷得很嚴重,而且神志又被擾了,所以這是一個死的症狀。

今見三死,不見一生”,現在說到聯繫前文可以看到,可以出現三個死證,而沒有出現一個可生之機。

雖癒必死也”,雖然在疾病過程當中,可能某一個階段顯得病輕微一些,這個“雖癒”就是病有些輕微的表現。即使有些輕微的表現,最後這個病還是很難辦的。所以雖癒比死也。

所謂三死證,是指的不能食而脈躁疾,第二就是狂言失志,第三是汗出熱不止。或者汗出輒復熱。不能食而脈躁盛,是邪氣盛,而氣血化生無源。狂言失志呢,狂言那是神志被擾,精氣大衰了。汗出又熱,熱不止,那說明一方面傷津液,一方面邪氣仍然盛。所以是三死證。今見三死而不見一生。那就說陰陽交的病,病機是這樣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病證。

【理論闡釋】

陰陽交病

談到了陰陽交的病機特點問題。其中這段病機是個最重要的方面,也就理解這一段的經文的意思,是要理解這個病機。從症狀分析,汗出輒復熱,是正不勝邪所致。不能食,說明裡熱燔灼,劫傷胃陰,狂言失志,是由於腎精受損,陰精不足,熱擾神明,脈躁疾,是陰不制陽,邪熱充斥脈道。出汗之後邪氣祛沒祛,主要是看脈象。一些發熱疾病用了汗法,汗出之後,脈如果平靜了,那病就很平穩了。如果脈仍躁疾,那說明病還在發展,所以《傷寒論》後來也有這類的話,“發汗之後脈若靜者為不傳,脈躁疾者為傳也。”發汗之後脈已經平靜了,這疾病不再傳變了。脈若躁疾,還在那躁疾,什麼邪氣盛,為傳也。還在繼續傳變。同樣的道路。所以《內經》這個理論,從張仲景到後世,都接受了這樣的一種理論。用之於臨床,診斷,推斷疾病的預後,確實如此。

從預後看,熱留傷精,“其壽可立而傾也。”說明病情嚴重,凶險,預後不良。這個疾病過程緊緊圍繞陽熱邪盛。陰精不足,陰精正氣不能制服陽熱(邪氣),這一病機來認識疾病的嚴重性。強調陽邪於陰精雙方的勝負存亡,在溫熱病轉歸當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熱病,溫病,主要看的是陰精。傷寒主要是看陽氣。所以這個熱雖甚不死,那還是傷寒。所謂“有一分陽氣,就有一分生機”。熱病,溫病,“有一分津液就有一分生機”。它這個沒有津液可生,汗出傷津了。又不能進飲食,精無俾也。所以這裡說,強調了陽邪與陰精雙方的勝負存亡,在溫熱病的轉歸當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就這個意思,“存得一分津液就有一分生機”,這是溫病。傷寒是“存得一分陽氣就有一分生機”。陽氣沒有了,那就不能生了。熱病主要是陰精耗竭的問題,就是溫熱病。

本段提出溫病邪留立傾,於《熱論》中所載,非兩感傷寒“熱雖甚不死”,二者區別關鍵在於病機不同,前面《熱論》所講的那個傷寒熱病,是“熱雖甚不死”,本段所講的陰陽交,“交者死也”,不同在哪點?一個是溫熱病疾病過程當中,人體感受溫熱之邪,也就是邪正交爭,陰陽交。剛才所講的這個。邪盛正虛,陰精正氣無力祛邪,汗出而邪熱不退的危重的病理變化,治療棘手。就是比較難治。而傷寒的那個熱病是寒邪傷於肌表,衛氣鬱遏不得達表。衛氣鬱遏不得外達。邪盛正未衰的這樣一種病理變化。六經那個熱病,傷寒是邪氣盛,正氣盛,這個陰陽交是邪氣盛,正氣衰。所以這兩個是不同的。邪氣盛,正氣也盛,這時候可以用發汗解表之法。邪隨汗出,則脈靜身涼,病即痊癒。像張介賓《類經》上所說的,“寒散則熱退,故熱雖甚不死。”所以說這兩個的病機是不一樣的。這是第一點。

【臨證指要】

本段經文對後世溫病學派有很大啟發。溫病學派一致認為汗出病減為佳兆。反之則證凶險。確實是這樣。看溫病的危重證候,不外乎高熱的反復。陰耗液枯,動風動血,熱擾神明,等等幾個方面。所以在本篇陽熱之邪須賴陰精以制勝的觀點啟發下,溫病學派結合臨床,制定出了一系列相應的治療措施。把“保津液”列為溫病治療之首務,提出來“熱病以救陰為先”,提出來“救陰以泄熱為要”,那就是說,既要泄熱,又要救陰,在治療溫病過程當中,單純泄熱是不對的,就是扶正祛邪兼治為基本方法。使溫病類似於陰陽交的危重證候的治療,取得了很大進展。也就是《內經》說的必死,後世還有了相當的進步。當然我說了,《內經》說死證也不見得就是真死。無非是說它危重,難治而已。

所以臨床治療可根據不同的情況,這是說陰陽交,選擇適宜的方藥,比如熱入陰營,可以用清營湯,熱陷心包,可以用清宮湯,送服安宮牛黃丸或者至寶丹、紫雪丹,熱閉心包兼腑實的,可用牛黃承氣湯。熱盛動風的,可用羚羊鉤藤湯,後期熱病,熱灼真陰的,可以用黃連阿膠湯,或者加減復脈湯等方法。其總的治療精神,是以清熱滋陰為主,這也就是“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的意義所在。所以治療這類的熱病,要注意,就要清熱,要生津,這是第一個病,陰陽交病。

補充說明一下,陰陽交這個病原文的第一句話,有點問題,咱們教材上有些毛病,第一句話,

黃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 ...

有病溫者,教材印成了“有溫病者”,這兩個字應該顛倒一下。

二 風厥

第二個病,論風厥的病因病機與治法。這一段是論風厥的。

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此為何病?
歧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
帝曰:願卒聞之。
歧伯曰: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其為表裡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表裡刺之,飲之服湯。

帝曰:有病身熱,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身熱,汗出,同時有煩悶,煩悶還不為汗解。如果煩悶,出了汗,煩悶就好了,這也沒問題,煩悶不為汗解,這也是一種不好的現象。總之是汗出之後,症狀應當緩解才對,他這汗出仍然煩悶,這是什麼病呢?

歧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歧伯回答說,這點也跟陰陽交不同,陰交熱勢很盛,除了汗出發熱之外,它還有脈躁急,狂言不能食。還有很多的危重症狀。這個呢,是汗出煩悶,雖然身熱,汗出煩悶。汗出身熱,這是由於風邪,風為陽邪。所以容易使人出汗。邪氣不解,也可以引起發熱。又出汗又發熱,這是風邪所致的。

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汗出而煩滿不解,出汗仍然煩悶,這是厥。這個“厥”是指的“厥者,逆也”。逆的意思。什麼逆?是少陰之氣上逆。教材注釋2,風襲太陽,太陽主一身之表,太陽與少陰相表裡。所以風襲太陽,精虧不足,引動少陰虛火上逆而致。汗出,發熱,煩悶不除。厥,是說少陰之氣上逆。或者少陰虛火上逆。

病名曰風厥,這就叫風厥病。因為又是受到風,病機上又有氣逆。所以把病因和病機結合起來,命的病名叫做風厥。

帝曰:願卒聞之,我想全面的聽一聽。

歧伯曰:巨陽主氣,歧伯說,巨陽主氣,巨陽就是太陽,主一身之陽氣。我們在講《熱論》的時候曾經說過,又主一身之表,因此《熱論》說,“故為諸陽主氣也”。所以說是巨陽主氣。特別是主一身之表。

故先受邪,因為它主一身之表陽,所以外邪侵入,首先傷的是太陽。

少陰與其為表裡也。得熱則上從之,因為少陰與太陽相為表裡,太陽受到熱邪之後,使得少陰的虛火也從之,隨之上逆。從之就是隨之,隨之上逆。少陰之虛火,隨之上逆。

從之則厥也,上逆,上逆就是厥。這個厥就是說的上逆的意思。

帝曰:治之奈何?治療這種風厥病怎麼治呢?

歧伯曰:表裡刺之,歧伯回答說,表裡刺之,表裡兩經都可以刺。在表之經太陽經用瀉法。少陰之經,用補法。

飲之服湯,同時還要飲之服湯,還可以給他湯藥、湯劑來進行治療。

【理論闡釋】

風厥病

風厥問題。因為本篇提到了一個風厥病。在《內經》當中,還有其他的風厥病。這三處所說的風厥病是不一樣的。只是把這個風厥病又提了一下。

  1. 《素問。陰陽別論》提到了一個風厥病,《陰陽別論》上所提到的那個風厥病,是指的肝氣鬱滯,橫逆犯胃。使得胃氣失和而出現噫氣等症狀的,那個叫風厥。肝胃失和,肝屬於風氣,所以叫分厥。所謂厥,是指胃氣上逆,因此叫風厥。肝屬風木之氣,肝氣橫逆犯胃。使得胃氣上逆,因此出現這個病叫風厥。主要從病機上講。

  2. 《靈樞。五變》篇,也有風厥一病,那個風厥病是說素體虛弱,衛外不固,感受風邪出現的病證。什麼病證?汗出太多,主要是出汗。這個汗出是風為陽邪,正氣虛弱不能固表,而風邪又外受,所以汗出很多,那也叫風厥。和本篇所說的風厥不一樣。

  3. 本篇所說的風厥,是太陽與少陰的并病,少陰虛火上逆,而外受的風邪,使得少陰虛火上逆,所以叫做風厥病。

所以關於風厥病在《內經》上出現過三次。是指三種不同的疾病。但是都叫這個病名。這也反映了《黃帝內經》這部書,它不是一個人所作的。但是就疾病命名的方法而言,這裡有共同點。恐怕都涉及到病機的問題。因為有厥嘛,厥就是逆,說的是病機問題。當然,風是病因的問題,疾病命名它有相同的地方。

【臨證指要】

風厥病因是太陽受風。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所以多汗。汗多而傷陰精,所以說太陽與少陰相表裡,陰精虧邪入少陰,少陰經氣上逆,從而出現熱病的變證。而有陰虛於裡,風襲於表的特點。當表裡兼治,所以針刺可以選太陽經的風門穴,和少陰經的太溪穴。風門,太陽經的背部腧穴。第一大杼、二風門,第二椎的旁邊一寸半,風門穴。少陰、太溪,太溪是足部的穴位,足內踝下的太溪穴。

治療藥物應當用滋陰解表,同時咱們提出來加減葳蕤湯,可以考慮。

加減葳蕤湯用白薇、豆豉生蔥桔梗隨。

又解表,葳蕤就是玉竹,有點滋陰的作用。白薇你,也不傷陰,有清熱作用。這是關於臨證指要的問題。

三 勞風

第三個病,勞風病,第三段是論勞風的症狀與預後。

帝曰:勞風為病何如?
歧伯曰:勞風法在肺下,其為病也,使人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以救俛仰,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

這是勞風。勞風就是因勞而受風。因為勞累而表虛,外受風邪所成的病就是勞風之病。這是把病因為主確定的病名。因勞而體虛,特別是表虛。所以又感受風邪成的病叫勞風之病。這又有勞累一個病因,又有六淫之一的風作為一個病因。

帝曰:勞風為病何如?”勞風病是什麼樣的呢?

歧伯曰:勞風法在肺下”,法,教材注釋說,說是“常”也。經常的,一般的,法,也有人理解為所刑罰的罰,處罰的罰。這個病就處罰,也就是病位所在的問題。也就是病,罰不就是病嗎?處罰。所以作為常理解可以,作為罰理解也可以。意思都可以解釋。法在肺下,肺下就是說肺的部位。這不是肺的上,肺的下的問題,就是肺的部位。肺部。勞風的病位在肺部。

其為病也”,它這個病什麼樣子呢?其為病也。

使人強上冥視”,強,讀(qiang 或 jiang),脖子硬,頸項發硬,關於上的問題,教材也有注釋,“上”可以訓為“項”。特別是說這個“上”字,可能是“工”字之誤。強上冥視,它說強工冥視,有這麼一種分析。而且這個“工”字可以訓為“項”。總之,是講的脖子發硬。冥視,眼睛看東西不清楚,視物模糊,視物不清。這是一個症狀。

唾出若涕”,咳嗽,咳吐出的東西也就像鼻涕。其實就是痰濁嘛。吐出痰,唾出若涕。

惡風而振寒”,這個病還有一個症狀就是惡風,同時有振寒的現象。也就是惡寒,惡風惡寒的現象。這裡沒說,看來應該是有發熱。惡風振寒的病人一般都有發熱。怕冷,發熱。因為他不是陽虛病,如果陽虛病,怕冷就叫怕冷。畏寒了,他不發熱。這個不是陽虛,而且有外邪存在。因此這裡雖然沒有說發熱,看來是有發熱在這裡的。惡風振寒而發熱。不然的話,也不會把它擱在《評熱病》裡來討論。至於之所以惡風,受風則惡風,有風邪則惡風,振寒,同樣是由於風邪外襲,衛氣不能溫煦,所以怕冷。衛氣不能溫煦,同時衛氣又不能夠宣散,因此就發熱。不能宣散就發熱,不能溫煦就惡寒。所以對於一個病人來說,兩個症狀同時存在,又發熱,又惡寒。

此為勞風之病”,這就是勞風之病。一是病因,一是病位。一個是主要症狀。這三者,擱在一起都出現了。告訴你這樣的病就叫做勞風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這種病怎麼治療呢?又有脖子發硬,看東西不清楚,有有咳吐出來的涕,痰濁,《內經》時候沒有“痰”字,它都用一個“涕”字代替了。涕者,肺之液。五液,肝為淚,肺為涕,脾為涎,那麼涕,也包括從鼻子出的涕。也包括氣管分泌吐出的痰,那都叫涕。所以叫唾若涕。又有惡風振寒,這樣的病,叫勞風之病。

歧伯曰:以救俛仰”,這要趕緊的去治療,救其俛仰。關於“俛仰”二字,教材有注釋。說至少有兩種解釋:

  1. 趕緊治他的呼吸困難,因為呼吸的困難,所以呼吸有俯仰的動作,俛就是前俯,仰就是後仰。有的病人喘息不是說俯仰呼吸嗎?喘息。一個解釋,符合臨床,以救俛仰。
  2. 趕緊治後背的強急。由於項背強急,脖子發硬,所以強上冥視,不能俯仰了。這是不能俯仰,趕緊救他。
  3. 趕緊治。快治。俯仰是快的意思。趕緊快治。(這個教材沒選,前兩個也就夠了。)

前兩種也是,特別是第一個,以救俛仰第一種解釋臨床上,也是很常見的。不趕快救他的呼吸困難,那怎麼行?第二種解釋,又很符合這段經文的原話,強上冥視,所以就俯仰。治其頸項強急。因此這兩種解釋都可以。

救俛仰下邊談的是。沒有痰具體怎麼治?怎麼救?但是說的是這個效果,說的是預後。預後怎麼樣呢?

巨陽引”,巨陽引是說治療方法,是講的治療方法,治療方法很簡單,就說巨陽引。巨陽是足太陽經,引是引動。也就是用針刺的方法,引動足太陽經的經氣。因為太陽注一身之表,邪從外受,所以要引足太陽經的經氣。針刺足太陽經上的穴位。引動其經氣。這麼一種治療方法。

精者三日”,就是腎精充足的青年人,或者青壯年人,三日,三天可以恢復。如果我們給以正確的積極的治療。及時的治療,對於青年人來說,青壯年人來說,身體強健,腎精充足,叫精者。三天就好了。

中年者五日”,人到中年了,精氣已經不太充足了,大約五天可以痊癒。

不精者七日”,老年人精氣虛了,病程就要長了,即使給以正確治療,大約也得需要七天才能治愈。這一句話,以往還有不同的句讀。說以救俛仰,說救俛仰是一種治法,但是怎麼治法?沒有具體的說明。“巨陽引精者三日”,不是“巨陽引,精者三日”。“巨陽引精者三日”作為一句話來理解,就是太陽經精氣,能夠引動腎經的精氣,意思當然不變。但是就沒把“巨陽引”當一個治療方法了。有這麼一個句讀,因為反正古時候《內經》的作者,原文它沒有句讀。是我們後來句讀的。當然,現在看來巨陽引,像現在這個句讀方法比較合適。所以我們這個教材就是這麼句讀。以往的教材也有過,“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這樣一個標點方法。那解釋就不同了。當然我們現在學習就按教材的這種標點方法。

咳出青黃涕”,說這樣的病人怎麼才能好?即使你給他正確的治療,也會出現這個情況,咳出青黃涕。咳嗽出來的青黃色的痰,痰濁。

其狀如膿”,,這個青黃涕樣子好像長瘡化膿一樣。青的,黃的。

大如彈丸”,彈丸是過去打彈弓的那個丸。一塊一塊的。說明那個痰濁很粘稠。青色的、黃色的,像彈丸那麼大一塊一塊的那種痰濁。

從口中、若鼻中出”,有的從口咳出來,有的可以從鼻子出來,黃鼻涕,黃痰。咳出來是好事,所以說,

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咳嗽出來,現在的說法叫引流,趕緊排出來,把那東西排出來。現在的話,炎症才能消除。不排除的話,那痰濁之氣,老在裡頭,這病老好不了。所以“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這個痰濁排不出來,反而是壞事了。這個就是勞風之病。

【理論闡釋】

勞風之病,是因勞受風,外邪未解,又入裡化熱。導致了肺失清肅,痰熱壅滯。這是病因病機。就是這麼一個過程。臨床表現你,由於裡熱不除,所以俯仰不能,你看,這個俯仰不能,就是解釋的項強而俯仰不能,甚至會出現痰阻氣道的危候。由於表邪不散,可以出現強上冥視。強上不是太陽經的問題嗎?太陽經循頭頂,脊背往下,所以還是表證,所以表證不散,所以強上冥視。惡風振寒不解。還可以導致表之邪再度入裡,化熱傷肺。治療的時候要宣散利氣,排出痰濁。通暢氣道,以救俯仰。同時又要祛散表邪,通利肺氣。也就是巨陽引。兩方面同時并舉,又要通利氣道,又要引經,巨陽引,通利經氣,使得內外邪氣俱解,這是熱病變證表裡雙解的典型範例。也就是說,這種療法在這裡既有巨陽引,又以救俯仰。是表裡雙解的典型範例。並在這種理論基礎上,後世醫學家得到啟示,而有表裡雙解方劑的創立。為表裡雙解方劑的創立,奠定了理論的基礎。同時,關於預後問題,

  1. 與人體的精氣神衰,年齡大小都有關。年輕人的氣血旺盛體質強壯者,抗邪有力,容易祛除病邪,所以病程短。老年人氣血不足,體質差,抵抗力弱,所以病程長,預後差。這是第一,人體精氣盛衰問題。

  2. 與能否及時的排除痰液有關係。痰出邪去則正安,否則,痰阻氣道,蘊結為膿,傷肺則死。說明在這樣的病,在這種時候,應該注意排痰。

【臨證指要】

教材提到勞風的病因,病位。臨床表現及其預後。與《金匱要略》上所說的肺癰一證,頗為相似。肺癰,“風舍於肺,其人則咳,口乾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對,《傷寒論》,《金匱要略》也沒有“痰”字,你看“唾濁沫”,但是,現在《金匱要略》又有痰飲這一詞,因此有的專家認為痰飲之“痰”。也是後人誤寫的。本來是個“淡”字。應該是淡飲。如果有“痰”字的話,這個“多唾濁沫”就不見得是濁沫了。很可能多唾液痰濁了。當然現在的《金匱要略》上,有痰飲這個詞,只是有的專家認為那個“痰”,也是“淡飲”之“淡”字之誤。《內經》沒有痰。張仲景時代也沒有“痰”字。這是一個觀點。但《內經》沒有“痰”字,確實現在也沒有“痰”字。怎麼傳也沒傳出《內經》還有個“痰”字來。所以有唾出若涕,咳出青黃涕。那都是痰,包含痰。包含現在概念上的痰和涕。所以《金匱要略》上的“風舍於肺,其人則咳,口乾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他這裡就談到有熱了。“血為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本篇上所講的勞風,那不是有吐出東西,“其狀如膿,大如彈丸”的其狀如膿嗎?你看,這不也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開始發生的時候可以救治,“膿成則死”,說肺癰了,肺都爛掉了。他說這個就嚴重了。在治療上張仲景結合臨床實踐,創制了桔梗湯解毒排膿。來治療“咳而胸部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濁唾腥臭不就是痰的腥臭嗎?“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用桔梗湯解毒排膿。

對於痰閉氣阻的,熱度壅滯之“肺癰,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這些對臨床均有較大的指導意義。就是說本篇所說的勞風之病,與《金匱要略》的肺癰是很相似的。其實在我們出現臨床上,有一些支氣管擴張的病人,也有類似的症狀。支氣管擴張的病人,特別容易感染,一感染之後,他也有點發燒,有些惡寒,大量的咳膿痰。有的就大如彈丸,其狀如膿。青黃涕,青色、黃色的,也有的就像張仲景神衰的,那痰帶有腥臭味。像那個支氣管擴張,甚至於慢性的支氣管炎,如果急性發作,出現這個症狀,特別是出現痰有腥臭味的時候。除了用張仲景這個方子,我們教材提到的這些方子之外,其實還可以用仲景所說的,《千金》葦莖湯,也還是好使的方。這是關於勞風之病。

四 腎風

第四個病,腎風的症狀與病機。論腎風。

帝曰:有病腎風者,面胕痝然壅,害於言,可刺不?
歧伯曰: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氣必至。
帝曰:其至何如?
歧伯曰:至必少氣時熱,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咳,病名曰風水,論在刺法中。
帝曰:願聞其說。
歧伯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則咳甚,上迫肺也。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
歧伯曰: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真氣上逆,故口苦舌乾,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清水也。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腹中鳴者,病本於胃也。薄脾則煩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帝曰:善。

這是講的腎風病症狀和病機。

帝曰:有病腎風者”,有的人有腎風之病,腎風之病是說風邪客於腎,而導致的疾病。

面胕痝然壅”,面是面部,胕,是指的浮腫,面部浮腫。痝然,是說浮腫的樣子。壅,也是壅滯,浮腫。教材注釋說,壅塞指的目下腫。是指下眼瞼下的浮腫,如臥蠶之狀。因為《內經》講的水腫目下如臥蠶。經常用這個詞,或者叫新臥蠶狀。就好像蠶新脫了皮一樣那麼亮亮的,在眼瞼下面浮腫。所以是面胕痝然壅。

害於言”,就是語言不利,因為腎脈繫舌本,舌本身說的舌根。腎的經脈聯繫舌根,所以腎受風邪,導致語言不利,舌頭不靈便。

可刺不?”有這樣的症狀,問可刺不?能不能用針刺的方法治療。

歧伯曰:虛不當刺”,歧伯回答說,虛不當刺。這個病一般的不適合用針刺。特別是虛證,不適合用刺法。不是說所有的水腫都不能針刺。他說虛不當刺。因為《內經》裡有很多篇,講的水腫病的刺法。《水熱穴論》裡,還有刺水腫的多少穴。九十七穴。虛不當刺,他說正氣虛的時候,不應當用刺法,對這個腎風水腫病。

不當刺而刺”,如果不當刺而刺,特別是刺用瀉法,這就不對了。不能刺你刺了,又用瀉法去針刺,這時候更傷人的正氣。

後五日其氣必至”,它的邪氣,必然至。至者,甚也。五天之後,這個病會更嚴重。其氣必至,其氣是邪氣,五天之後,它的邪氣會更嚴重。這是由於疾病有傳變,疾病有影響到不同的臟腑。儘管是腎風之病,它也會影響不同的臟。所謂一日一臟。五日之後,又回來了。疾病傳變,一日一臟,五日又傳回來了。所以五日之後,更加嚴重。

帝曰:其至何如?”嚴重了又怎麼辦呢?

歧伯曰:至必少氣時熱”,五日之後病嚴重了,會出現少氣,本身是傷了腎了,腎的陰精陽氣都不足,所以出現少氣;時熱,還有時候發熱。不是說持續的發熱。它是時熱。有時熱。

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時熱這個熱勢的情況,又從胸背上至於頭,這個熱勢,可以從胸或者背上升到頭,感到發熱。胸背,特別是胸部,又是少陰經所行的部位。背部、頭部,都是足太陽膀胱經的部位。也就是說,少陰和太陽相表裡,兩經都受到了影響。經氣都受到了影響。所以,這個熱氣又從胸從背上升於頭。

汗出手熱”,風邪在表,風邪侵襲,當然可以出現汗出。這個手熱,是有心腎兩經的關係問題。說是腎精不足,心氣有餘,而出現手熱。手少陰心經,心腎的關係。由於腎陰不足,心氣有餘,所以出現手熱。

口乾苦渴”,熱傷津液,故口乾,不是口苦;說是口苦,理解為口苦也可以,口苦也是因為有熱才口苦。如果理解為苦渴,就是以渴為主。痛苦是渴,那都是因為熱導致的。

小便黃”,少腹中有熱,下邊有解釋。有熱,津液受傷,小便量也少,色也黃。這不會說尿多又黃,一般都熱傷津液,有熱,尿黃,尿量少。

目下腫”,也是下眼瞼浮腫,因為下眼瞼又屬脾,風邪影響到脾,木氣,風木之氣剋害脾土,因而出現脾的病變。下眼瞼屬脾,上眼瞼屬胃,所以出現目下腫。也是有誰邪。

腹中鳴”,腹中鳴響,影響到脾了。當然可以出現腹中鳴。

身重難以行”,邪氣阻滯經脈,身重難以行。

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就是平臥,不能仰臥。

正偃則咳”,平臥就咳嗽。

病名曰風水”,這樣的病就叫做風水病。剛才說腎風,怎麼有出現風水了呢?這一般理解是,腎風虛,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氣必至,病重了成了風水病了。也就是腎風誤刺,導致了風水。

論在《刺法》中”,說有關的這個問題,在《刺法》這篇文章上有記載。咱們教材引這樣的說法。張介賓認為這個《刺法》是指的《素問。水熱穴論》。具體的病機,下邊這一段才是解釋剛才我們所說的那一段的病機。為什麼出現這種症狀。

[完/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