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第五十三講 《舉痛論》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第四節,《素問。舉痛論》

教材186頁,第四節,也就是病證這一章的第四節,《素問。舉痛論》。這一篇我們在第三章的病因的時候,涉及到過,就是九氣為病那一節,也是屬於“舉痛論”的。關於篇名問題,我們在講九氣胃病,那一節的時候也已經討論過,“舉”根據這一篇下面有一句話,

帝曰:願聞五臟卒痛。

所以有的注家認為這舉痛是“卒”字之誤。這是一種解釋。另一種解釋,因為這一篇講了十四種疼痛的症狀,病機的問題,所以說列舉十四狀的疼痛與病機。因此叫“舉痛”。舉是做列舉來講,舉例,舉出來。所以關於題目有這麼兩種解釋。我們現在選的這一段,就是論十四種痛的病機與鑑別。這裡有十四種疼痛。每種疼痛的病機是什麼?怎麼樣鑑別它們?因此說,這一大段,主要是論十四種痛的病機與鑑別。我讀一遍:

黃帝問曰: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今余問於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於已。而蒙解惑,可得而聞乎?
岐伯再拜稽首對曰:何道之問也。
帝曰:願聞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
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澀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復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後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
岐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踡,縮踡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
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澀,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澀脈急,故脅肋於少腹相引痛矣!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澀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澀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 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乾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帝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奈何?
岐伯曰:五臟六腑,故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帝曰:捫而可得,奈何?
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帝曰:善。

現在串講,“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天就善於討論自然規律。善於討論自然規律的人,必有驗於人,善言自然界規律的人,必然可以用這種理論,用這種觀點來檢驗人們自己,來檢驗人的問題,也就是說,把自然規律,可以引到人體的生理和病理方面來,“驗”也解釋檢驗的意思,用這個理論,分析自然陰陽的這個理論,來認識人體的問題。

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於討論古代的問題,這樣的人必然可以把這個理論觀點,和現代的實踐聯繫起來,這才是學有致用,才是有意義的。空頭的古對古沒有什麼現實意義,這恐怕是不妥當的,一般來說,能夠對古代有深刻認識的人,特別是對古代的歷史,當然對其他的問題也可以,凡是古代的問題,能夠有充分深刻的認識,它必然有現實意義,認識現在的問題。乃至於認識將來的問題。所以說,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

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這個厭字,也是合的意思,有“參照”的意思。所以,“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的“驗”;“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的“合”;“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的“厭”,這三個字意思是基本相同的。也就是“善言人者”,善於討論別人的問題,善於討論人的問題,人的生理、病理,乃至於人的社會問題。所以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它必然把這些知識和這些理論,和自己聯繫起來。“如此”,如果能夠這樣的話,“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數極”,數就是大的理論,極就是很充分,就十分透徹,能夠言古而知今,言人而知己。而和與己這樣的話,對很重要的大的道理,他就是能夠很透徹,不很透徹的話做不到這一點。念《內經》就念《內經》,想不到去看病,念養生就念了養生,不知道怎麼對自己養生。那就不透徹。這裡所說的“道不惑”,對這些理論完全沒有迷惑,很清楚了,“而要數極”,極就十分透徹,對於這些大道理十分清楚,十分透徹,“所謂明也”,這就是明,聰明智慧,俗話說的明白人,不是糊塗人,不是囫圇吞棗,書也念了,歷史也學了,對生理、病理也學過了,怎麼樣看病不清楚,怎麼樣對自己也不明白,那就是不明。

今余問於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我想現在問問先生,問問老師,能夠做到“言而可知”就是聽到病人的介紹,聽到病人的語言,聽到病人的說話,就可以找到他的病情,其實這是說的問診問題,通過問診,通過語言而知道病情。“視而可見”,通過望診可以了解病情,不然的話,視而不見有的是,病人都看了,為什麼有人一看就知道是什麼病,有的人看完了不知道什麼病?那不就等於視而不見,這要視而可見,說的是望診問題;“捫而可得”,捫就是捫按,按一按,說捫心自問,摸摸心自問,按脈,按腹部都屬於捫的一類。所以都屬於切按這一類。捫而可得,也就是切診按診問題。通過切診、按診那個得到病情。對病情的認識。

令驗於已。而蒙解惑,可得而聞乎?,所以把這些理論,“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的理論都能掌握,對自己也可以應用。也可以自己相聯繫起來。而發蒙解惑,啟發蒙昧而解除迷惑。說可以把這些道理告訴我嗎?也就是把診法的問題,這麼樣學習到呢?

岐伯再拜稽首對曰,這是講的理解問題了。問的時候要拜,黃帝問完了之後,岐伯要再問一下還要再拜而稽首。稽首就是把頭,首就是頭,稽就是停留,就把頭觸地,觸到什麼地方要停留一下。這是表示理解之深。有頓首,點下頭就起來,這不叫頓首嗎?這是說明理解很深,很周全。

何道之問也,想具體問什麼問題呀?

帝曰:願聞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我想聽一聽突然引起的五臟疼痛,卒痛,就是突然疼痛,這就相當於“猝”,突然的意思。想聽一聽引起五臟突然疼痛的問題。是什麼原因引起的。何氣使然?什麼原因導致的。

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這是正常的生理就是這樣。經脈裡面運行氣血,它是流行而不止的。按十二經主題路線。當然還有奇經八脈,在經脈當中它有規律的循行。所以叫“環周不休”。沒有停止的時候。上面是說的正常的生理現象,就是這樣。氣血在經脈中運行的,有規律的運行,循環往復。

寒氣入經而稽遲,當寒氣侵入經脈的時候,那樣就使氣血運行遲緩,稽,不就是停留嗎?遲,就遲緩。由於寒氣侵入經脈,使氣血運行遲緩。

澀而不行,凝澀了。血氣得寒則凝,得溫則行。受了寒邪之後,氣血流通緩慢,產生凝澀。

客於脈外則血少,當寒氣客於脈外則血少,

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教材有注釋,這是一種互語,客於脈外,本來是客於脈外是可以使氣少,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衛屬氣,營屬血。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外的時候,脈中之血也少。儘管是寒氣客於脈外,傷了脈外資氣,是脈中之血也少。客於脈中,傷的是血,使脈外之氣也少。所以說“客於脈中則氣不通”,脈外之氣,衛氣,循行也不通。這是從字面上直接作用理解,對的。另外,還有這樣的考慮,其實脈內固然行的是血,其實它也得有氣。脈內沒有氣這血也不能行。就是脈內行的是血,它也有氣。脈外雖然是以氣行為主,其實脈外也並非無血。血行於脈內,氣行於脈外。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這是一種相對而言的,大體來說的。換句話說,脈內也得有氣,脈外也得有血。所以客於脈內的時候氣不通,客於脈外的時候,血也少。所以,從這兩方面理解,我想就是全面的了。對這句話,兩方面理解。

故卒然而痛,總之,是由於寒邪侵入,導致經脈內外氣血運行不暢。因此就卒然而痛。不通暢,氣機阻滯了,所以就突然引起疼痛了。那麼看來這裡提出來的五臟卒痛,主要病因是寒。寒邪引起疼痛的主要病機是寒邪凝澀。凝澀了什麼?凝澀了氣血。不能在經脈中順暢的運行。所以不通而痛。下面就要提出十四個問題。也就是不同的疼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你看,第一個是,痛或卒然而止,疼痛得時候,突然就可以停下來了。不痛了,這是一種情況。說什麼原因引起的疼痛,突然可以停下來?原因與病機的問題,是什麼呢?

或痛甚不休者,第二個問題是問“痛甚不休”,有的疼痛, 是持續的疼痛,沒有休止的時間。持續的疼痛。什麼樣的疼痛會是這樣的呢?病因病機又如何呢?

或痛甚不可按者,這是第三種。有的疼痛,它很厲害,不能觸按,換句話說,觸按痛得就厲害。不觸按好一點。

或按之而痛止者,第四種說,按之而痛止,有的是按下去之後,疼痛反而會停止了。會緩解,疼痛會緩解,甚至於不痛了。按下來就不痛,不按下就痛。

或按之無益者,第五種又問,按之無益,有的疼痛是按也這樣,不按也這樣。沒有變化,是按之無益。也不是因為按就痛。也不是因為按就不痛。按之無益,這是什麼原因?其病機、其病位、其病因。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或喘動應手者,第六種,疼痛的時候,拿手按一按,它有跳動感。好像喘動不安。喘,不是氣喘,是躁動不安的現象。或者說。摸到疼痛的部位有跳動感。

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第七種,心與背相引而痛,疼痛的時候,心背相牽引著。前心後背,相互牽引著疼痛。

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第八種是,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兩脅肋疼痛,還牽引了少腹痛。

或腹痛引陰股者,第九種是腹痛引陰股,腹痛牽引著大腿內側。陰股,是大腿的內側。

或痛宿昔而成積者,十種是說痛宿昔而成積,疼痛很久,逐漸的形成積塊病。

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復生者,第十一種,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復生者。有的疼痛,突然疼痛死過去,現在的話說,痛得休克了。但是過一會兒,就活過來了。就甦醒了。所以“有少間復生者”。稍微的隔一段時候,他可以甦醒過來。

或痛而嘔者,十二種是痛而嘔者,疼痛而嘔吐。

或腹痛而後泄者,十三種,腹痛而後泄。

或痛而閉不通者,十四種,痛而閉不通。疼痛而大便不通。這“閉”是大便閉。這是問了十四種疼痛的情況。這確實也是臨床上常見的一些疼痛。應該加以區別。這麼樣鑑別,這麼樣分析?分析它的病機,如何才能夠採取正確的治療措施。

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有不同的形狀,其實是不同的症狀,這麼樣鑑別呢?這麼樣區別呢?別之奈何?不能說籠統的疼痛,西洋人還有點止痛片,中醫還說不上哪藥是止痛片。有止痛片的作用。當然西醫的疼痛,也不都能吃止痛片的。我就是去年,還見到我們的一位醫生,人家胃疼給開點APC(阿斯匹林),吃了,那不越吃越痛嗎?也不是所有的疼痛都是這個止痛行。也得考慮一下。吃阿斯匹林,我說這胃痛是越吃越痛。我就說,不但中醫要分析,其實西醫也不是說,所有的痛都使那種都止得住。也的考慮病因問題。

下面就是要具體分析,這十四種疼痛的病因與病機了。因為分析了病因病機,就可以做鑑別診斷了。

岐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寒邪侵犯到經脈之外,也會使得經脈受寒。

脈寒則縮踡,縮踡,就是卷縮,寒則凝,所以寒邪使得經脈縮踡。

縮踡則脈絀急,絀,就是屈曲。脈絀急的絀,就是經脈屈曲。急,就是拘急。軀體拘急。收了寒之後,脈縮踡導致了軀體屈曲拘急。

絀急則外引小絡,經脈絀急就引外面的小絡,經脈大,絡脈小。

故卒然而痛,受了寒邪,使經脈拘急,經脈有牽引了小絡,使得小絡更拘急,小絡氣血不通。小絡氣血不通,所以就卒然而痛。

得炅則痛立止,炅,就是熱,得到的熱氣,得到溫暖之氣之後,寒氣就散了。經脈不拘急,小絡也不被牽引了。氣血就通暢了,所以得熱則痛立止。很快就好了。第一個不是問的“痛卒然而止”嗎?所以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卒然而止”。就是寒氣客於脈外,並不嚴重,牽引了小絡,使小的絡脈氣血不通,得到熱氣的時候,熱敷也好,拿熱手捂一捂也好。這種情況把寒散去了,小絡不再拘急了,那麼就可以氣血通暢而痛止。卒然痛止,痛立止。


因重中於寒,第二種情況是說的什麼呢?是痛久的問題。痛甚不休,就是持續疼痛。久而不可解,是為什麼呢?是重中於寒。重復的感受寒邪。不是感受得輕,而是感受得重了。不是感受寒邪而得到熱氣,痛立止。得到寒氣之後引起疼痛了,再一次的感受寒邪。所以重中於寒,寒而又寒。

則痛久矣,所以經脈也好,小絡也好,不可能再舒張開,再通暢,所以就痛久。這跟前面那個痛立止也是相對而言。那個痛立止是得熱則痛立止。這個沒得熱,又重中於寒,所以就痛久。這是第二種疼痛。


第三種是說痛而不可按的問題。有的疼痛不能按,越按越痛。

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這個是說的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寒邪外來侵入經脈,人體內得陽熱之氣跟寒邪相互搏鬥,這個相“薄”就是搏鬥的“搏”。寒邪和人體內的陽熱之氣搏鬥,交織在一起。則脈滿。那麼經脈就要充滿了。有寒邪、有熱氣,在哪裡搏鬥,就充滿。

滿則痛而不可按也,經脈充滿之後,則痛不可按也。太滿了,再按的話,疼痛就更厲害了。看來這裡要是實證,一般的說就是拒按了。有實邪在裡頭就拒按。這個寒邪,和這個熱氣,交織搏鬥,本身就都成了邪氣了。所以再按有邪氣充實所以越按越痛。則痛而不可按。

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如果是寒氣久留,炅氣從上。這個“上”字,懷疑是“之”字之誤。熱氣從之。寒氣稽留,寒氣停留,熱氣再隨之而來,怎麼樣呢?

則脈充大而血氣亂,就導致了脈充大,陽熱之氣和寒氣喜歡搏結,相互搏鬥。使得脈充大而血氣亂。

故痛甚不可按也,血氣不能正常運行,所以疼痛越來越厲害,而且不能按。因為脈滿了,就越按越痛。這是講的第三種。這個痛而不可按的問題。


下面是第四種痛,是按之痛止。什麼樣情況按之可以痛止呢?就是喜按。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膜原是腸胃之間那個繫膜,相互聯繫的繫膜叫做膜原。屬於半表半裡之間的位置。不在臟腑,不在肌表。我們在前面講《百病始生》篇的時候,不是有腸胃有寒而與腸外之汁沫相合的,日久成積的這個機理嗎?日久形成積塊,形成痰核的機理嗎?已經涉及過那個膜原,就是這個膜原。

血不得散,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使得血不得散。寒氣所客使得腸胃之間的,或者膜原子下的血不得散,膜原之下也就是膜原之中。膜原之內。就跟我們前面所講的,“勞風法在肺下”,在肺下就是在肺中。

小絡急引故痛,膜原之下,血不得散,由於血不得散,小絡急引,小的血脈就是拘急而牽引,不能通暢,所以就疼痛。

按之則血氣散,因為說按之後,可以使得小絡拘急得到緩解,

故按之痛止,按以後就疼痛減輕。所以這是輕證,腸胃之間,膜原之下,那受的寒邪,使得小絡拘引,要大絡阻塞就麻煩了。小絡拘引,那麼用點按之後。就可以使得小絡通暢開,痛止。


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這就是說,前面說了有的拒按,寒邪侵入和人體氣血相結合,相搏鬥,使得經脈充滿。那是實證,所以拒按。那麼寒邪侵入引起小絡拘急,因為病位比較淺,是小絡的拘急,所以用手按,按了之後可以使得小羅舒展開,因此按之可以痛止。這是說的按之無益,也沒有加重疼痛,也沒有緩解疼痛。這是為什麼呢?這個也就是所謂的第五種疼痛,“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就是背部的深層的經脈,脊背,挾著脊背的深層的經脈受到寒邪,因為是深層的經脈,所以說按之不能及,按的力量達不到邪氣侵犯的那個部位,故按之無益也,所以按起來沒什麼影響。它該怎麼痛還是怎麼痛。既不減輕,也沒有加重。


第六種,是疼痛喘動應手的問題。什麼樣疼痛用手摸起來,可以發展局部有跳動呢?

寒氣客於衝脈,衝脈是指腹裡的那一支,腹部裡面行的那一支衝脈,其實現在看來,用現代解剖學看來,那就是個腹主動脈的問題。寒氣客於那個部位。它說

衝脈起於關元,我們在前面講經絡的時候講過,說衝任督三脈皆起於什麼部位呢?下焦。或者起於胞宮。這個說是“關元”,“關元”是臍下的一個穴位,小腹中的一個穴位。那是看來指的外部而言。體表的標誌而言,體表的標誌。氣海其下一寸半,其下二寸半是關元。它是體表的穴位作為一個標誌。所以衝脈起於關元,實際上還是起於,《內經》上一個說的是腎下,一是起於下焦,一是起於胞中。說衝任督三脈,一源而三歧。起於胞中,我們前面講的是,在“經絡”這一篇我們講的是起於胞中。也有的篇說起於腎下。總之是下焦。這是衝脈,體表的部位說是關元,說衝脈起於關元,

隨腹直上,往上行的那一支。衝脈我們說過分佈最廣。有行腹前的,有行背後的。這是上行的,還有下行的。這是說的上行,行於腹裡那一支,所以說“隨腹直上”

寒氣客則脈不通,使得衝脈不通暢。

脈不通則氣因之,衝脈不通暢,不通則氣因之,氣因之也就是說,人體的陽氣也因之而與邪氣相互搏鬥,這樣的話就更不通了,寒氣引起的血不通,陽氣再和它搏鬥,搏結在一起,經脈更不通了。

故喘動應手矣!這個時候,就可以發現有喘動應手的症狀。所以這種人疼痛,拿手按一按,按他腹部,深按一下,按腹部可以感到“咚咚咚”在那跳。有些病人也這麼自我介紹,說我肚子裡有個病塊在跳。當然我說,用現在解剖學一看,這個跳動,一般是腹主動脈的跳動。大胖子一般摸不到。大胖子怎麼摸得到?肉那麼厚。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澀,第七種疼痛。背俞之脈,就是太陽經的俞穴。五臟六腑之俞都在背部。寒氣侵犯在背俞之脈,引起的經脈的凝澀。

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痛,血虛就不能濡養,這個血虛是因為血脈不通,不能發揮溫煦濡養的作用,便謂之虛。不是說受到寒邪之後,馬上血就少了。不是這個意思。是說寒邪導致經脈凝澀,凝澀不能發揮營養溫煦作用,濡養作用沒有了,沒有濡養作用,它就是虛的現象。所以這個虛,是指失去濡養作用而言。不能夠正常的濡養,也會引起疼痛。所以血虛則痛。這裡提到的虛痛問題,虛也可以痛。虛痛的道理就是虛不能夠濡養。氣虛不能溫煦,血虛不能滋養。都可以引起疼痛。又說

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就是心引背,相引而痛。回答上文的心引背,相引而痛的問題。其俞注於心,太陽經脈的五臟六腑之俞都在背部,所以心俞也在背部。所以說,相引而痛,心與背相引而痛。這是寒邪客於了背俞。

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如果這種情況,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心與腎相引而痛的,用手按的話,就可以使熱氣至,用手按摩,這個按,不單是拿手按一按的問題,還有用手按摩的意思。按摩就是治療手法。這使陽氣到來,針灸不是也引動正氣到來嗎?按摩的道理和針刺的道理是一致的。也可以使陽氣經氣運行過來。這樣的話,陽氣到來。熱氣至,這熱氣是人體的陽氣,陽氣到來之後,就使得經脈通暢了。血凝,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就可以痛止。凝澀去掉了,熱來了之後,把凝澀去掉了,疼痛就止了。本人不是搞按摩的,但是按摩的專家對我說過,有個專家,他說他在治療心臟病,就是現在診斷那個冠心病,疼痛,就是按壓心俞,太陽經的背部的旁開一寸半的心俞。五椎旁邊那個心俞,五椎旁一寸半。第一大柱二風門,三椎肺俞四厥陰,心五嘛,五椎旁一寸半。

註:第一大柱二風門,三椎肺俞四厥陰,五心六督膈屬七,九肝十膽尋仔細,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腎,氣海十五大十六,十七關元俞穴存, 小腸十八膀十九,二十中膂俞穴真,二十一椎白環生,背俞穴要記心中。

兩個心俞,用按壓、按摩的手法,就可以治療現在診斷的冠心病的疼痛。也是心與背的相引而痛。心臟病犯了,冠心病犯了,不也經常的引肩背嗎?當然,這個專家告訴我,在平時治療的時候也可以按壓內關。內關是手厥陰心包經的,代心用事。所以他按摩治療冠心病。不用藥用手按摩手法的話,是以背俞的心俞和內關穴為主要的穴位。這裡說的“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所以沒有硝酸甘油,沒有速效救心丸,按摩按摩,按壓心俞和內關應該也是很有效。也是一種急救方法。


第八種。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澀脈急,故脅肋於少腹相引而痛,這是解釋上面第八種,脅肋於少腹相引而痛的問題。脅肋於少腹相引而痛,疼痛的病因是寒邪,病機是寒邪客於厥陰之脈,足厥陰肝經。脅肋是少腹,乃至於繞陰器,這都是肝經所過。因此邪氣客於厥陰肝經的話,可以引起其經脈所過部位的疼痛,少腹是指的小腹部的兩側。一般說小腹是指的小腹部,包括中間和兩側。少腹是說小腹部兩側。肝經是行兩側。


第九種。是說痛引陰股的問題。

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澀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疼痛引大腿內側疼痛,那看來是腹痛。腹痛引大腿內側。什麼原因呢?厥氣也是寒凝之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澀在下相引,看來腹痛時少腹疼痛為主,寒氣上與少腹嘛。故腹痛引陰股。


第十種疼痛,是宿昔而成積。疼痛,疼痛之後,長成積塊病了。這是什麼原因呢?當然積塊的問題,我們在《百病始生》篇講過,積塊病形成的病因和它的機理。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這就進一步談到“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寒氣客於小腸,還有膜原之間,膜原在腸外,腸胃之外,

絡血之中,有寒邪在膜原,又在血絡,

血澀不得注於大經,使得絡脈之血凝,而不能夠注入於大經。本來絡,脈之血可以到達於大經,通過大的經脈再回流循行運轉的,寒邪影響到小的絡脈,凝澀了,它就不能再回流了,不能再從大經循行。於是,

血氣稽留不得行,血也不能行,氣也不能行,就停留下來了。

故宿昔而成積矣,宿昔,停留久了,宿昔不就日久了嗎?停留日久了,逐漸逐漸的那就成積塊病。也就是我們前面講過,《百病始生》篇所說的,“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與血絡相結而為積”,就是那個機理。《百病始生》篇講過,腸外之汁沫,腸外,膜原嘛,迫聚不得散,再與血絡相結,而成為積塊病。和“舉痛論”講的一個,道理相同。這積塊病形成的道理是相同的。這是第十種疼痛,宿而成積。


第十一種疼痛,是痛而嘔的問題。

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厥逆就是寒邪上逆之氣,逆氣。

陰氣竭,使得陰氣竭,這個“竭”教材有注釋,應該作“遏”,不是枯竭了,是被遏制,陰氣被遏制,

陽氣未入,陽氣由於外泄也不能入於內。陰氣被遏制,而陽氣不能入於內而外泄。這樣的話,

故卒然痛死不知人,使得陰陽之氣相互脫離了。陰氣被遏於內,陽氣外泄而不能入,那樣的話,不是陽氣外泄,陰氣遏制與內了,陰陽相互脫離。故卒然痛死不知人,陰陽脫離就死。

氣復反則生矣,如果陽氣還能返回來,而入於內的話,他就能夠甦醒過來。這是第十一種疼痛,氣復反則生。不是痛而嘔。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


第十二種疼痛,才是痛而嘔。什麼情況可以又痛又嘔吐呢?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厥逆還是逆氣了,寒氣上逆,使得胃氣也上逆。

故痛而嘔也,所以腸胃腹痛而且有嘔吐。《內經》時候在這一篇,倒沒說頭痛而嘔,有的受了寒邪頭痛痛得很厲害,也可以有嘔吐。外邪侵入導致頭痛,引起了氣血不通暢,也可以引起嘔吐。頭痛而嘔吐,病勢也相當重的。倒不見得都是腦膜炎,腦炎之類,有的就是腦血管畸形,或者腦血管有的時候又有擴張,又有收縮,受到外邪,受到寒邪它容易收縮。受到熱邪,它容易擴張。當然有的人,受到寒邪他也擴張。總之,受到外邪之後,他一頭痛也嘔吐,這個也並不是很少見的病。當然如果那個嚴重的,剛才我提到的,現在診斷那些腦炎的,腦子的受到刺激或者腦膜刺激徵,脖子又發硬,嘔吐,那也是比較嚴重的病。痛而嘔,當然那都是邪氣上逆出現的嘔吐。


第十三種疼痛,痛而腹瀉。

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小腸受到寒邪影響之後,它不能成聚,不能聚而成形。不能分清濁。小腸分清濁的功能失常了。清者,滲入膀胱,濁者下入於大腸,它這個分別不清楚了,小腸不能分清濁,不能成聚。

故後泄腹痛矣,所以出現腹瀉腹痛。


第十四種疼痛,是由於熱邪,這個十三種疼痛都是寒邪,只有第十四種是熱邪。不是說所有疼痛都是寒,也有熱。

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癉,也是熱的意思。熱甚謂之癉。焦渴,舌焦口渴,唇焦口渴。當然心與小腸相表裡,所以也有人解釋舌焦口渴。總之是有熱傷了津液了。

則堅乾不得出,大便堅硬,乾而不能排出。

故痛而閉不通矣,所以痛而閉不通,腹痛而大便不通。

[完/4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