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第六十二講 《素問•脈要精微論》四診決死生法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素問。脈要精微論》

現在講《素問。脈要精微論》,第一段,教材215頁,下邊三行多字,這一段內容是擇時診病及四診合參,是這樣個內容。當然這一段裡頭,四診並沒有講全,但是意思是要幾診合參,才能夠做出正確的診斷,我毒一遍。

黃帝問曰:診法何如?
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診法何如嘛,是診病的方法問題。應該注意些什麼呢?當然這裡特別強調的是關於時間問題。

診法常以平旦”,當然診法應該注意的很多,只不過這一段首先提出的是時間,時間選擇在“常以平旦”,天剛亮,太陽剛出來,也就是清晨,這個時候診病時間最好。為什麼說呢?

陰氣未動,陽氣未散”,是因為這個時候“陰氣未動,陽氣未散”,就是人體處在相對的安靜狀態。相對安靜的時候,人的陰氣陽氣都沒有動,沒有亂,相對比較平靜,相對比較平靜的時候,當然能夠比較準確的才脈象上反映出來人的生理乃至病理的狀態,沒有受其他的因素的干擾,所以它是能夠準確的反映人體的生理乃至於病理狀態。

飲食未進”,因為你要進了飲食之後,氣血就相對旺盛,不管脈象也好、面色也好,乃至於我們看舌、舌質、舌色,等等也好,它都受到了一定影響,所以清晨平旦這個時間,還未進飲食。

經脈未盛,絡脈調勻”, 沒有受其他因素干擾,也還沒有活動,精神活動、體力活動都沒有。

氣血未亂”,沒有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真正能夠反映這個人的生理乃至於病理,所以這個時候診斷疾病,望聞問切,特別是望診和切診,相對來說是最準確的。

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因為他氣血沒有亂,所以“診有過之脈”在診脈的時候,才可以比較能夠準確的了解到病情,“有過之脈”,就是有病之脈,人之有病如事之有過,有病了好像人做錯了事了,人有病了,就像人做錯了事一樣,有過錯了,所以有過之脈就是有病之脈。這是切脈的時間選擇。

切脈動靜”,脈的動靜就是脈的變化,脈的變化主要在動靜上,換句話說,就是切脈的情況,脈搏的變化情況,這是“切脈”,

而視精明”,視精明就是觀察人的眼睛,觀察人的眼神、眼睛的情況。

察五色

,觀察五色,面部的五色,青赤黃白黑色澤的變化,五色,色澤,除了顏色之外,還有一個澤。色澤的變化。

觀五臟有餘不足”,來觀察了解五臟的有餘不足。

六腑強弱”,乃至於六腑的強弱,就是了解臟腑的情況。

形之盛衰”,同時還可以觀察到“形之盛衰”,形體是強壯的還是衰弱的,把這個切脈、望色、察形,幾者結合起來。

以此參伍”,叫“以此參伍”,所以我說,說的是四診合參,當然這裡沒有問診。但意思是合參。

決死生之分”,所以“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以三相較謂之參,你看教材注釋,張介賓注得很好的。關於“參伍”問題,注釋六,216頁,“參伍之義,以三相較謂之參,以五相類謂之伍,蓋彼此反觀,異同互證,而必欲是其隱微之謂”,把所有的了解到的這個這些情況,結合起來綜合分析,來“是其隱微”,來從中了解到,發現到疾病的微妙的變化,來決死生之分。那樣的話,你才可以做出個正確的診斷,判斷疾病的預後,來“決死生”。

這一段顯然是應該背下來,這樣幾句話,也是我們最常用的,最基本的道理,雖然不是具體用,但是道理是最基本的。

【理論闡釋】

1 各種診法合參

各種診法合參的問題。216頁。本段論述了切脈、察神、望色,以及審查臟腑的強弱和形體的盛衰,多法并用,彼此相參互證,才能全面把握病情,來“決死生之分”。《邪氣臟腑病形》也說,“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把各種診法能參和起來分析,認識疾病,就可以成為上工。就是高明的醫生。

這裡重點提出來的就是四診,就是幾種診法合參的問題。不同的症狀,應該壅1不同的方法去了解,有的容易反映在神色方面,那就要望而知之。有的病情是容易在脈象上反映出來,那就要切而知之。有的從語聲改變突出,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氣味反映出來,就可以聞而知之。有些病的隱情,那就需要問而知之。因此需要四診合參。全面收集臨床資料,整體分析,方能做出正確的診斷。《醫門棒喝。四診合參與脈證從捨論》講到,

望、聞、問、切,名曰四診。醫家之規矩準繩也。四診互證,方能知其病源,猶匠之不能捨規矩而成器皿也。蓋望者,望面色之明晦、舌苔之有無,以辨邪之輕重進退也。聞者,聞聲音之祛壯、語言之倫次,以辨神氣之爽昧強弱也。問者,問得病之由、痛苦之處,以辨內傷外感、臟腑經絡,尤為緊要也。切者,切脈之浮、沉、遲、數,有力無力,以辨虛實陰陽。而與外證參合逆順吉凶也。

這是強調的四診合參問題。這個是《內經》的理論,是整個中醫的力量,所以我們在臨床工作當中,醫生自己要重視,同時還要適當地向病人做宣傳,做解釋。為什麼呢?因為現實生活當中,有很多病人就相信一個脈,說是切脈,你就得告訴他什麼病,這病人,你問他都不開口。有這樣的病人,特別是年輕的醫生,老醫生遇到的這種情況少點,因為病人他也看你挺老的,他也還是,一是尊重點,二是他也不太敢造次,有些病人他也不重,特別年輕大夫,來胳膊一伸,你問他,我找你看病,你問我行嗎?有這種情況。這樣情況我們就需要對病人做做宣傳,我們診斷需要中醫講的四診合參。這樣的話,才能更全面的了解病情。切脈也不是不能了解,了解一部分。但是總不如全面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更詳細一些。當然,望診他跑不掉的,病人是必須要讓你望診的。進來就得讓你看,不像過去要拉上簾,不許大夫看病人的。沒那情況。你只能是兩診,所以醫生要向別人做宣傳。

還有情況,也有的醫生,在我看來是屬於故弄玄虛,他違反了我們中醫診法的原則,不許病人開口,好,病家不必開口,那是演戲,可以這麼說,病家不必開口便知病情,那不是哪齣戲裡頭唱的嗎?真的不能不讓病人開口,還真有個別的醫生,不是現在,這說還是七十年代,六十年代,我聽說過有這樣的醫生,是病人告訴我的。人家病人想說我什麼什麼病,好了,這醫生不高興了,你找我看病,還是你自己看病?這醫生這樣做法也不對,有可能是有的醫生,是不是沒學過中醫的基本理論,還是有些故弄玄虛,就不知道了。我不反對,而且必須提倡,通過切脈要了解很多的病情,但是你總不能說,我要閉著眼睛看比睜著眼睛看還明白,恐怕不應該是這麼看。所以醫生自己要知道,同時我們要向病人、向社會做宣傳。

這樣的話,才能使得我們更客觀的認識問題。當然我們中醫,現在也採取了現代一些理化檢查指標,一些現代的診察手段,也要採用。就憑我們傳統的這四診你還不想用全了,這恐怕不合適。這不是客觀的態度。也不是中醫的傳統理論。更不是對病人負責的做法。這一點大家很容易了解。

【臨證指要】

四診合參的臨床應用

四診合參的臨床應用強調的就是要明確整體,全面分析。來認識疾病。只有全面分析,特別是這裡又提出來的有捨證從脈,捨脈從證的問題。脈證不一致,那到底一哪個為主呢?根據不同情況, 有些情況是以脈象為主,而把症狀的表現放在次要的地位,有的時候,是以症狀表現為主,而把脈象放在次要地位。這叫根據不同情況,才有從捨。

特別是有真熱假寒,真寒假熱,這些個真假虛實,真實假虛,真虛假實等等。寒熱虛實,真假錯雜的時候,那你要不要仔細的辨別,一是錯雜,一是假象,不仔細得辨別的話,只片面看,容易失誤,給病人造成傷害。所以四診必須要合參。而且要抓住重點,怎麼樣合參。怎麼樣辨別真假,不單要四診合參,還要知道怎麼樣合參。這也是我們診法當中所要學習的。這些內容在我們下面所講的經文裡面,會逐漸地反映出來。


論四診決死生之法

第二段,217頁,論四診決死生之法。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濇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者精衰矣。

五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藏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夫脈者,血之府也,說脈是運行氣血的部位,運行氣血的地方。府,是府庫,是藏貯東西的地方。脈就是藏氣血而運行氣血的的地方。氣血藏於脈而運行。說脈者,血之府,也就是行氣血,運行氣血之處。因此從脈象上就應該了解人的氣血盛衰問題,脈者,血之府呀,大慨叫“血之府”,其實也就是“氣血之府”。因為單獨的血色不能行的。血要靠氣的推動。雖然血主要是行於脈中,氣按營衛來說,衛氣行於脈外,但是我們在講《營衛生會》篇講過,其主體路線是行於脈內,行於脈外之分,其實嚴格說來,營衛氣血可以出入於脈,相互影響。脈內有氣,脈外未必無血。

長則氣治,短則氣病,因此,脈象長,就是部位比較長,用現在寸口脈來說,部位長,寸關尺中三脈比較滿、比較長,上過於寸,下過於尺這個部位。這是什麼樣呢?是“氣治”,說是氣血旺盛的意思。長脈表示身體氣血旺盛,氣血正常,就長則氣治。短則氣病,脈象短而不足本位,長則超過本位了,短則不足本位,那是氣病。就是氣血虛,氣血不足。這是我們切脈最基本的東西,一看這脈,這人個子挺高,但是寸關尺都不滿,這是氣血不足的表現。

數則煩心,脈數,脈跳得快,一呼一吸要六七至以上。這是有熱的現象。熱迫血行,所以脈數。有熱,所以煩心。血有熱,熱擾心神,所以容易出現心煩。

大則病進,脈象特別大,特別是在有病的時候,脈象很大,脈象很盛,這是病進,疾病在發展。是邪氣盛發熱表現,是邪盛,邪氣搏於血脈之中。邪氣搏於脈中,所以反映疾病在發展。大則病進。

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上部的脈過盛,那是些氣盛了,反映邪氣的部位高,這“上盛”和“下盛”也可以有兩種解釋。一個解釋,“上盛”是說的寸關尺脈,寸脈為上,尺脈為下。反正是脈象是和人體,用現在話說是全息律,這樣的話,上面就反映上,尺脈在下就反映在下部。這是一種解釋。寸關尺脈。

另外一種解釋,上部脈是指頭面這些部位的脈,叫上部脈。就是按《內經》時候的三部九候來說的。分為上部、中部和下部三部脈。每部脈又分作三候。《素問》有一篇文章叫《三部九候論》是講的這種脈法。切脈方法,頭面部的脈,就是屬於上部,中部,手這些脈,就是屬於中部;我大體說,下肢的脈,那就是屬於下部。分成上中下三部。這個“上盛”“下盛”的脈,有的解釋“上盛”是頭面部的上部脈,下部脈是指下肢的那些下部的脈,按三部九候的上部、下部。這樣理解都可以,都符合《內經》的理論。

反正上部脈也主要診斷上部病。下部脈也主要診斷下部病。寸關尺同樣的。寸主要是反映上焦病。那麼,邪氣在上,反映出來上脈盛,所以邪氣反映病位在高、在上部。所以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下部脈盛,反映邪氣在下,所以容易出現腹脹。假設說上部脈盛,可以出現頭痛,就說寸脈太盛,甚至上了魚際,那當然可以反映頭痛這些上部的病。而下部脈盛,邪氣在下部,所以出現腹脹病也是常見的。所以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

代則氣衰,代脈,脈象不足,“數動一止,止有定數”,跳幾次就停,而且止有定數。三跳一停,三跳一停,挺規律的。這叫代脈。這個反映臟氣大衰的現象。說“代則氣衰”。氣不足了,臟氣不足,不能使脈搏能夠支持的跳動。這是一個“代”,再有呢,對代脈的解釋,在《內經》裡頭,“代脈”還可以表示特別的軟弱的意思。特別的軟,特別的弱,它也可以叫代脈。這種解釋也可以,或者是“數動一止,止有定數”,脈來比較緩慢,那叫代脈,反映臟氣衰;或者是特別的軟弱無力,它也是臟氣衰。所以對於“代”字可以有兩種解釋。都是反映正氣大衰,或者五臟之氣大衰。

細則氣少,脈細,反映氣血虛少。不能充盈於脈,脈象不充盈,所以脈細。所以說“細則氣少”。

澀則心痛,澀是脈流不暢,叫澀。氣血流動不暢,瘀阻不通,因此可以說“心痛”。心主血脈,脈象流通滯澀,所以有“心痛”的症狀。

渾渾革至如湧泉,“渾渾”是脈象湧急之象,就是不是平平靜靜的流動,而是洶湧澎湃那個洶湧的樣子。“革至”,革也是急的意思,革者,急也。脈象渾渾革至,就是很洶湧,很急,“如湧泉”,好像泉水,咕嚕咕嚕咕嚕往上湧。這個脈象。那是病情嚴重的表現。所以說

病進而色弊,“色弊”就是顏色的敗壞。氣色很敗壞。這個脈象鑰匙這樣,確實不得了,像泉水湧出,嘟嘟嘟嘟的,很急迫。根本不緩和,不平靜。這是病很危重的現象。《脈經》記載的這句話是“渾渾革革至如湧泉”,意思相同。再有

綿綿其去如弦絕,死,這種脈象“綿綿”,若有若無,若有若無的現象,你說這脈是不是很差了?還有”其去如弦絕“,突然的斷了。好像琴弦斷絕一樣,再也沒有了。本來就很弱了,還不算,突然沒了。這個是正氣一脫。因此說,死證。危險的病證了。正氣大脫衣了,本來脈象綿綿,已經若有若無了,正氣很虛,再突然斷掉了,不正氣大脫了嗎?是危重之候。這是幾種脈象。或者說通過這幾種脈象,後世才發展成為綱脈。浮沉遲數大小緩急,綱脈,八綱之脈。這個也是作為一種“綱”提出來。

第二個自然段,是講望色的問題。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精明是指的眼睛。五色主要是看面色,面部的顏色。當然這個顏色,我剛才說了是色澤。青赤黃白黑之外,還有一個潤澤與否?這都是“氣之華”,是五臟之榮華外在的表現。“氣”是五臟之氣。五臟之榮華的表現。下邊是講的正常的和不正常的面色。其實就是講的五色。青赤黃白黑,五色。五色根據人的不同,有的偏黃的,有的偏白的,有的偏黑的,其實都沒什麼關係。對健康來說都影響不大。不見得說黑的就健康,白的就不健康。但是關鍵是,不論你是何種顏色,面部必須是潤澤,而不能枯槁無華,潤澤明亮,那就是正常的現象。就是臟氣、氣血津液重組的表現。而枯槁晦暗,那就是正氣大衰的表現。都是這樣的。所以

赤欲如白裹朱,這個“白”其實是“帛”,絲織品,白色的絲織品。赤欲如白裹朱,這個人的面色如果是紅色的,正常的就應當是好像用白色的綢子,絲織品包裹著硃砂一樣。紅潤的那麼一種面色。所謂白裡透紅。這是好的現象。

不欲如赭,就不能像赭石,我們中藥那赭石那樣。紅而乾,沒有一點潤澤。甚至紅得又紅又黑又紫,但是很枯槁無華。那樣的話,就是屬於氣血津液大衰了。

白欲如鵝羽,如果面色是白的,正常的現象,好的現象是像鵝羽,鵝的羽毛那樣,光亮的、明潤的。

不欲如鹽,就不像吃的鹹鹽那樣,枯的,枯白色。

青欲如蒼璧之澤,蒼璧,就是玉,碧玉。碧玉是明潤、光亮的。雖然是青的,但是很光亮。

不欲如藍,藍,是一種藍草。是一種草,可以染布,那個布染出來雖然是藍,但它沒有光亮,或者說是枯草。藍草是一種藍色的枯草。

黃欲如羅裹雄黃,皮膚顏色是黃,但是它像“羅”,羅也是絲織品,包裹著雄黃那樣,黃而明潤。

不欲如黃土,黃土,就是黃,枯,乾枯的。

黑欲如重漆色,面色黑沒關係,但是黑得很明亮,好像漆,黑漆那麼明亮。重漆色就是我們木器家具,塗一次又一次,那個大漆塗得很黑很亮。那也是一種健康的表現。

不欲如地蒼,地蒼也就是塵土。

五色精微象見矣,青赤黃白黑,都應該是隱含不露.你看,他說是像羅裹雄黃,像帛裹朱,都是,不管青赤黃白黑,它的那種五色,哪種顏色都好,都可以了。但是都應該隱含於內,而且有明潤。這就是正常的。如果是不含蓄,不隱含而暴露於外,乾枯暴露於外,那就是臟腑之氣大衰的現象。所以說“五色精微象見矣”,見(現)就是暴露於外。五色精微之像暴露於外了。而不隱含了,因為說這五色是其之華,是臟腑之精氣的榮華表現。五色精微像暴露於外,不隱含了,這精微像也就是五臟精華之氣。這個“見”就是表現的現。暴露的意思。

其壽不久也,那麼這個病情就很危重了。正氣大衰了。所以說“其壽不久”。再有呢,

夫精明者,說是眼睛,眼睛怎麼樣呢?它的作用?

所以視萬物,別白黑,視萬物,別白黑,區別顏色。

審短長,審察形態,眼睛的重要可不是視萬物嗎?看東西,什麼能看見,都看。同時,視力好,辨別得清楚。所以能夠別白黑,就是辨別五色。各種顏色能分的清楚。審短長,那就是看形態,辨別得準確。

以長為短,如果是以長為短。形態看不準了,甚至出現特殊的感覺了,視力出現特殊的障礙,以長為短。

以白為黑,顏色也分不清楚,看東西也不準了。

如是者精衰矣,這樣的話,是臟腑,五臟之精氣大衰的表現。因為眼睛是“五臟之陰精,六腑之陽氣,皆上於目,而為之睛”。五臟陰精、六腑陽氣,都充實於目。眼睛才有神,眼睛才有很正常的視力。所以如果是 以長為短,以白為黑,根本辨別不了正常的,視力很差。這不是指的一般的目疾。如果眼睛有病,那是另外。它說人體的整個身體狀況反映到眼上來。“如是”,這樣的話,就是精氣大衰,內臟精氣大衰的現象。

這一段是望五色。又談到了眼睛的問題。當然這一段裡頭又出了個“精微象”。“精微”二字。我們的篇名不叫《脈要精微》嗎?所以這“精微”,有說是可以望診,我們在講題目的時候,說《脈要精微論》的精微。是說望診的問題。當然,也可以說是望眼睛。因為從這句話,“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下邊接著就是“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要記著《內經》語言有特點,我們現在就是說黑白,黑白,把黑擱在前頭。可是《內經》時候,語言凡是黑白二字,你查去,都是白黑,它把白擱在前頭。我們現在語言也經常說長短長短,它這《內經》語言,經常是短長,短在前頭。

五藏者,中之守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五藏者,中之守也”,講五臟是“身之強”。五臟,中之守,五臟藏於內,是藏精的。是主藏陰精,守護著精神。五臟是藏陰精而守護著精神的。所以說“五臟者,中之守也”。如果一些表現,特殊的臨床表現,可以反映出來五臟的疾病,舉例來說,其實下邊是舉例說,

中盛藏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說這樣的表現,常常是中氣有濕了。濕邪困遏中焦的表現,哪些表現呢?中盛藏滿,是腹部脹滿之病,有邪氣充實於臟腑。所以中盛藏滿。邪氣充滿於臟腑,而出現腹滿。中盛,也就是中焦脹滿之病,指的是腹部。氣盛傷恐,這是邪氣盛而出現傷恐的症狀。傷恐的症狀,土勝而傷腎,土剋水的現象。這“氣勝傷恐者”,這個者字,倒是有注家提出來,根據前後文意看,者字應當在“聲如從室中言”的後邊。也就是說“中盛藏滿,氣勝傷恐,聲如從室中言者”。從語氣上,“者”字是在這個地方對。“聲如從室中言”,就是說話嗡聲嗡氣,不清亮。這個在臨床上好像見得到。特別是鼻音很重。當然鼻音很重,如果是地方語言特點,那是另外一回事。就是說這個人的說話表現出來,比平時聲音重濁了。這叫“聲如從室中言”,有這種現象。“是中氣之濕”,濕邪困遏,氣機不暢。因而出現一些滯塞的表現。腹滿也好,聲如從室中言也好,都是濕邪滯塞、氣機不暢,這是臨床上看病的時候要注意,聲音重濁,其實不單是語言聲音,即使是咳嗽的聲音。我記得我在講《咳論》的時候,好像提到過,咳嗽的聲音是重濁的,那是痰濕盛。咳嗽的聲音嘶啞尖銳的,那是燥而傷津了。從聲音上也可以判斷出來。這是第一個,說是“中氣之濕”。

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第二句話講的是“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就是說話的聲音很微弱。終日乃復言,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說,說話的聲音很微弱,很無力,一天只能說兩句話。早上說句話,到晚上才能說第二句。復言,再說一回。說氣虛,無力言語。另外一種解釋,終日乃復言,說是鄭聲,《傷寒論》上所說的譫語鄭聲。這是神志不清了,而正氣大衰了。這樣一種現象。鄭聲。所謂鄭聲是什麼樣的呢?就是反复說同樣的話。當然聲音也不高亢。是”言而微“嘛,聲音很低弱。但是反來覆去的說的是那樣的話。好像鄭重其聲。重覆說著。《傷寒論》把它叫鄭聲。也是正氣大衰的現象。所以“言而微,終日乃復言”兩個解釋都可以。

此奪氣也”, 都是奪其也,正氣奪失了。

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不知道羞恥了,衣被不知斂蓋,暴露了,脫得光光的,被子掀開蓋,衣被不斂,不知道斂蓋,那不也是神志昏迷了嗎?“言語善惡不避親疏”,不單是昏迷了,總之神明亂了。腦子亂了,精神混亂了。說話也不知好話賴話,不分親疏遠近。有的好話,有的賴話,有的罵人,對不對?神明之亂,心神紊亂了。高燒昏迷的可以,精神錯亂的可以,精神病也可以出現這種情況。《素問。陽明脈解篇》上,不是有“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嗎?那就是把衣服脫掉就跑。這是“衣被不斂”。他不跑,有時候臥床也不行,該斂還是要斂。這是正常人。神志紊亂了,神明之亂了,所以才出現“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的現象。這些現象是神明紊亂的表現。心神不能藏守。

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倉廩,是說的腸胃,倉廩不藏其實是指的大便泄瀉不止。所以說門戶不要。不能約束。這個“要”不是讀【yao4】就是約束的意思。門戶不要。這個“要”在這裡讀成【yao1】。有約束的意思。門戶不能約束,其實是脾胃不藏。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水泉不止是小便失禁,尿失禁。尿失禁是膀胱不能藏津液。其實是腎氣不藏。腎不能氣化。腎與膀胱相表裡,所以小便失禁。腎不能約束,腎司二便。不能約束,不能氣化。所以出現水泉不止,小便失禁。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這是五臟主藏守,五臟者,中之守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這個失守,說的是“言而微,終日乃復言”是失守,“神明之亂”是失守,“門戶不要”是失守,“水泉不止”還是失守。說這些是臟氣失守,病情嚴重了。在有病的過程當中,出現這種現象,那都是一種病重的現象。

夫五藏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夫五藏者,身之強也”,身體強是指形體的健康。形體的強壯,強健。因為五臟精氣充足,形體才能強健。

頭者,精明之府”,頭是眼睛所藏的地方,為什麼特殊提出研究?剛才我說了,眼睛是五臟六腑精氣之所注,五臟之精,六腑之陽。全注於目,而為之睛。所以他首先提出來頭是精明,是眼睛。藏眼睛的地方。眼睛所在的地方。

頭傾視深”,頭低垂了,不能抬起來了,視力模糊,看不清東西了。視深,就是眼睛暗淡無光,視力已經晦暗,視力障礙。病已經到這種程度,頭低垂了,視力也已經不清了。

精神將奪矣”,人的精神全要丟失了。將要脫失的一種現象。

背者,胸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背是胸中之府,是指的心肺,心肺藏於胸中,而背是胸中之府。肺之腧在肩背。所以肩背問題反映心肺功能。所以如果說“背曲肩隨”,背部彎曲,隨。是垂,肩也抬不起來了,肩下垂。府將壞矣,這個時候,心肺功能衰敗的現象,敗壞的現象。

腰者,腎之府”,腎藏於腰間,所以腰為腎之府。

轉搖不能”,如果腰部的轉搖彎曲,都不能正常的運動了。

腎將憊矣”,這是腰痛,腰部不能左右轉搖,乃至於彎腰直起來,這都屬於轉搖之類。腎將憊矣,腎虛的一種現象。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膝關節是“筋之府”,所以膝關節下邊有一個穴位陽陵泉,那就是屬於筋的位置。筋會陽陵,八會穴有筋會陽陵。如果屈伸不能,膝關節不能屈伸了,行則僂附,行走的時候彎著腰,還要扶著東西,這是筋將憊矣。筋氣大竭,枯竭,衰竭。其實也是肝的衰竭。肝主筋。

骨者,髓之府”,是說骨藏髓,講的是腎所主。

不能久立,行則振掉”,行走不能穩當了,晃晃蕩蕩的,需要拄著杖了。這是老年人是這樣。

骨將憊矣”,如果是有病的話,那是“骨將憊矣”

得強則生,失強則死”,身體強健,反映五臟功能強健,人體當然是健康,即使有病,也可以容易痊癒。而“失強”,像上邊所說的頭傾視深、轉搖不能、背曲肩隨、行則僂附,這些都屬於“失強”的現象,其病就比較重了。

[完/4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