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第六十四講 《平人氣象論》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理論闡釋】

1 脈應四時

教材222頁,對原文《脈應四時》那一段的【理論闡釋】,只提出一個問題,關於脈應四時的問題。

脈應四時同樣是“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也就是”天人合一”的理論,作為它的基礎。因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的嘛!所以人的氣血變化當然是和四時陰陽相一致的。在那個前提下才有“脈應四時”,氣血和自然陰陽相應,脈象也就和自然陰陽相應。

關於脈與四時的問題,我們教材上,在【理論闡釋】這個問題上,認為提出來,是《內經》一貫的學術思想,有關論述很多,主要提出這樣幾個方面:

  1. 從四時五臟而論,關於脈應四時的論述,討論這個問題,《內經》裡頭從四時五臟這個角度來討論,比如本段上所說,“春應中規,...,冬應中權”等。以及《宣明五氣篇》所說,“五脈應象。肝脈弦(肝脈有弦象)心脈鉤(心脈有鉤象)。“弦”和我們剛才所學過的“規”,是講得一回事。“鉤”又和剛才講的"矩",又是一回事。它們都是相應的。“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腎脈石”也就是我們上面講的“冬應中權”,沉,"石”也是沉。"權”也是沉。這是一個,從四時五臟角度。
  2. 從陰陽消長浮沉而論,自然界陰陽消長,陰陽浮沉,脈象也跟著這樣變化,所以本段有“春日浮,夏日在膚、秋日下膚,冬日在骨”之論。這是根據自然界的陰陽升降浮沉,脈象也有陰陽升降浮沉,它也叫“脈應四時”。
  3. 從三陰三陽六氣來討論。從三陰三陽六氣來討論脈象的相應變化。比如說《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其脈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是和三陰三陽六氣這個角度,脈象也應該隨之相應的改變。

同時我們在教材的【理論闡釋】當中,最後總結說,其論雖多,其理則一,因陰陽的消長,而有四時的寒暑往來,天地之間才有生長收藏之氣,而化育萬物,人“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這我們在《四氣調聲大論》的話,“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所以脈象也要隨之有這樣的變化,這關於 【理論闡釋】的問題,就是歸納了一下,關於“脈應四時”的從幾個角度,《內經》上有所論述。

【臨證指要】

1.關於夢與人體的生理病理

特別是在於臨證方面的應用問題。這也就是說一個從唯物的角度來理解。過去也有人說圓夢,圓夢圓夢,它是從社會學的角度,有的時候是從唯心的角度,那就不見得怎麼可靠。我們《內經》所討論的這個問題,確實是在臨床上還是相對來說,從它基本精神上來說,是很可靠的東西。

關於夢境的問題,《素問。方盛衰論》也談過。由於五臟的氣虛可以產生的夢境,《靈樞。淫邪發夢》篇,有個“十二盛”,“十五不足”,那就是盛衰虛實,都可以產生不同的夢。所以我們在【臨證指要】上,面對夢的問題歸納了三類。

  1. 氣盛的發夢,實證。像本篇所說“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這夢大火燔灼”,這都是盛,不管陰盛和陽盛,實證。
  2. 氣虛發夢,比如《方盛衰論》所說的“是以少氣之厥,令人妄夢其極至迷,三陽絕,三陰微,是為少氣。是以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肺之色白,肺屬秋金,其色白),見人斬血籍籍,得其時則夢見兵亂。”肺屬秋金,所以有兵,兵器,這是虛發夢。
  3. 邪客發夢。《靈樞。淫邪發夢》篇有“客於心,則夢見丘山煙火,客於肺,則夢飛揚,見金鐵之器物。客於肝,則夢山林樹木”等等。

這是說引起夢的,有氣虛、氣實和邪客。綜觀這些釋夢診病的規律有二條,同時對於夢的解釋在診病方面,通過我們觀察這一段來看到,它有兩個方面來分析和認識疾病。

  1. 類比的方法。比如陰盛就夢大水,陽勝則夢大火。這不相類比嗎?夢見大水,這說明這人陰盛,水為陰寒之氣,夢見大火,說明這人陽盛,火為陽熱之氣。這是第一點,類比來分析疾病,生理、病理的情況。
  2. 以臟腑的生理特點來論夢。比如說怒為肝之志,所以“肝氣盛則夢怒”。悲為肺之志,其聲為哭,所以“肺氣盛則夢哭”,是按臟腑生理特點來分析的。

我們在【臨證指要】還提到了,現代關於夢的研究。說現代研究發現,經常做奇特而驚險的惡夢,可提示人體內存著某些隱匿性的疾病。在白天清醒的時候感覺不到,睡夢的時候倒可能發生了。有人做過這方面的研究。其實這都提示對於夢的分析,是從人體生理病理出發。它還是有它的物質基礎。《內經》就是從這個角度來認識的。不含有迷信這類的東西。

2. 持脈有道,虛靜為保

這個問題臨床很重要,但是道理我想也是比較好理解的。第一點,因為只有在“虛靜”的情況下,我們才能真正的從脈像上,了解人體的氣血盛衰的情況,如果不是“虛靜”,那就達不到這個目的。同時在切脈的時候,還要切脈道相當多的至數。你摸一摸脈,跳三下、五下就完了,這個根本也起不到診脈的作用。所以人家張仲景也提過,診脈至少要診五十動,這脈搏至少要五十動。所以要有一定的時間性。也就是說需要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體會脈像的變化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真實的反映。所以說“虛靜為保”。

再有一點,虛靜問題,就是要安靜的狀態下,環境也要安靜,環境像鬧市似的,切脈切不好。當然醫生如果本領很強,你不管多鬧,我的心能靜下來,但是一般的好,容易受外界干擾。 所以“虛靜為保”,還有一個外在的環境,也是要保持安靜。其實不論哪個診法,望聞問切四診,診病過程當中都需要安靜,只要安安靜靜的環境,醫生才能靜下心來,仔細分析病情,正確地採取治療措施。病人一般的說,也才能夠如實的仔細的向醫生介紹病情,反映情況。這個不管是望聞問切都應該是這樣。

同時,教材上又提到了,“虛靜”與否,不單是技術的需要,也是反映了醫德醫風的問題。作為醫生,看病時候,應該持有謹慎、細心、認真、負責的態度。也是必須的。這也是一種“虛”和“靜”。 “虛”是強調的心理問題,“靜”既有心理問題,又有環境問題。所以《千金方》的開頭,第一章就講的是《大醫精誠》。其中就談到了這個問題,說“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這才能虛靜,才能虛。有欲有求,那心就不虛了。就雜念叢生了。“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一心赴救,無作功夫行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那也是一種“虛靜”所必須的。也是醫德醫風的需要。所以不要小看《內經》的這樣一些簡單的語言。在我們臨床實踐當中是很重要的。我們是當醫生的,也可能得過病,得過病時,你也可能遇到過醫生,有的醫生很不負責,吊兒郎當的給你看了看, 叭啦叭啦就走了。開點藥吃,不負責任,也可能治錯了。所以看似是很簡單的語言,《內經》提出來了,但是真正在我們實踐當中,要很好的貫徹,其實也是一個修養問題。也不是那麼簡單的,就能夠做得到的。這一段我們就講完了。


論色脈互參及尺膚診

下面看224頁,論色脈互參,望色於切脈互參,及尺膚診。

帝曰:有故病,五藏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歧伯曰:悉乎哉問也!徵其脈小而色不奪者,新病也,徵其脈不奪,而色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肝與腎脈并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

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兩部分內容,第一個自然段是講色脈相參,互參的問題。

帝曰:有故病,故病就是舊病,舊有疾病,

五藏發動,又五臟發動,五臟發動是指的新邪而觸動舊邪,導致五臟之病發,有舊病,又有新邪的觸動。所以五臟之病發生。

因傷脈色,這個時候脈也受傷,面色也改變,出現脈和面色的異常。

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色脈變化我們怎麼樣才區別什麼樣是久病,什麼樣是新病?

歧伯對曰:悉乎哉問也!徵其脈小而色不奪者,新病也,“徵”就是徵象,觀察,也就是其脈小而顏色不改變,“奪”就是奪失,就是改變,“脈”是經脈,脈象變化,脈像變化反映在經脈上。色澤的改變反映在內臟上,脈小,脈改變了而顏色沒變,說明筋脈有變化了。但是人內臟還沒有發生病變。色不奪,色沒變。所以說是新病。也就是內臟病在裡,經脈的病偏表。經脈的病比較輕,內臟的病比較重。所以經脈變化而內臟沒變化,那是屬於新病。病不是很深,病不是很久。

徵其脈不奪,而色奪者,此久病也,在脈象上看來,似乎沒有什麼大的改變,但是面色有明顯的改變了,同樣道理,脈主經脈,色主內臟,內臟發生了病變了,所以說病是久病。內臟之病,病比較久,病位比較深,

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我們檢驗它,“徵”也可以看作是檢驗,象徵、徵驗,檢驗到它的脈於五色,都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奪”是奪失,明顯的不好的現象。

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這個似乎沒有風多的討論了。

肝與腎脈并至,肝脈是說脈弦,腎脈說的是脈沉,或者脈沉緊。脈弦或者脈沉緊。肝脈弦、腎脈實、腎脈沉。脈弦、脈沉緊,“并至”,一起出現了。或者脈沉而弦緊,出現這樣的脈,

其色蒼赤,面色出現黑,這個“蒼”是指黑之色,黑色。“赤”就是紅色。面色蒼赤,面色又黑又紅,這是瘀血的現象。所以

當病毀傷,這個是受到外傷了。有內出血或者外出血。

不見血,已見血,或者外邊有出血了,或者外邊沒有出血,外邊沒出血可能有內出血。不然面色怎麼會蒼赤?脈象怎麼樣沉弦而緊?說明內有內傷,而且血有瘀滯。病既在內,又有瘀滯,而且疼痛。脈弦、脈緊,往往是痛證的表現。有外傷,有內出血,或者外出血。有疼痛。所以出現這樣的脈和這樣的面色。

濕若中水也,不管是見血還是沒見血,一般的話,出現浮腫,這個浮腫就好像“中水”了那樣水腫一樣。所以其若中水也。因為受了外傷了,那在不同的受傷的部位,會有浮腫。腫得亮亮的。好像有水一樣。濕若中水也。這是把色脈合參,來了解病情的久新,以及其他的病情。外傷這個問題就不是久新。單純久,和病久、病新的問題。

尺膚診

下面這個自然段,是尺膚診,“尺膚”就是前臂內側,從腕橫紋到肘橫紋這樣一段皮膚。因為這一段是以尺記,所以這一段皮膚,就叫“尺膚”。

尺內兩旁,那你就要看圖了,

則季脅也,“季脅“是在靠近肘這個部分內側。尺內兩旁,都是診斷季脅的。其實這一段,同樣是這樣,上以應上,下以應下。這個是應頭面胸腹這一部分。到下邊這樣診斷下焦肝腎的部位。乃至於小腿、大腿。從這一個部分(手腕)再往上,診斷頭、角這些部位。反正是上以應上,下以應下,是個基本道理。就如同我們在講上一篇,“上盛這氣高,下盛則氣脹”,它同樣是這樣一個道理。從這個道理來看,尺膚診,尺膚的部位,和它的所應的內臟,乃至於肢體的部位。在診斷上升這麼看的。尺內兩旁則季脅,你看這個圖,

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外側是候腎,中間是候腹部,或者小腹部,這是尺。再往上移,

中附上,中間那段那叫“中附上”。再往上移到那一段,

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左側的手,外側就候肝,內側就候橫膈。

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而右手,右外就候胃,內以候脾。中焦是脾胃肝膈。還有左右之不同。後來我們在從《難經》上學脈診上,左手心肝腎,右手肺脾命,這個左右跟這個相一致的。只不過那是候寸口脈,這個是候尺膚。

上附上,那就要到最上段。接近於魚際腕橫紋那兒。

右外以候肺,你說《難經》之後,右手不是,右手肺脾命嗎?寸脈不是候肺嗎?這個也是右外候肺。

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左手最高處外側那是候心。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前面那就是候人體的前部。後面就候人體的後部。前以候前,後以候後。

上竟上者,那就是說從橫紋往上,還要往上,簡直快到魚際了。所以上竟而上。不是“上附上”,而是“上竟上”。

胸喉中事也,超過上了,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在肘橫紋這再又往下了。後哪呢?

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那解釋從少腹往下那些部位。這就是尺膚診。

【理論闡釋】

尺膚診的討論

關於尺膚診的討論,在教材的225頁。前人在注釋這一段的時候,有的醫家就是按照寸口脈的寸關尺,來分析的。好像也可以聯上。因為我剛才說了,和我們現在臨床用的,特別是《難經》以後提出來,現在臨床上還使用的“左手心肝腎,右手肺脾命”。那個寸關尺相一致。所以有的注家就是按那個注。但是我們看到,當然也有的注家,就是按我剛才講的那樣注。因為我們看到《內經》裡邊“寸口脈,獨為五臟主”,雖然反復強調,但是在《內經》時候,並沒有“寸關尺”三部脈的說法。這是其一。

其二,明明說的是這個診法,在其他的篇章裡頭還有,比如《靈樞經》的叫《論疾診尺》篇。有這麼一篇文章,診尺就是診斷尺膚,它上頭講的很清楚,切按皮膚,尺部的內側的皮膚,這是一點。

還有一點,在《內經》裡頭經常出現尺脈的尺,比如說“尺熱脈沉”這一類的語言。假如說這一類的話,在《內經》裡還是可以出現的。這個“尺熱”,顯然是指尺膚,脈沉這才是脈象。它經常把尺和脈對應起來說。那說明不是一回事。所以在《內經》裡頭,第一,沒有寸關尺的問題,第二,在《內經》裡頭其他篇當中,還談到了診斷尺膚。具體說明尺膚,尺部前臂的皮膚問題。以至於還有把尺膚和脈象,一塊結合起來認識疾病這樣的記載。所以我們說這一段不是討論的寸關尺,而是討論的尺膚部的切診問題。所以我們教材就是按這樣一種觀點解釋的。這是關於理論闡釋的“尺”診的討論問題。

尺診的問題,現在中醫臨床但用得不是太多,但是我也見過一些老醫生看脈的時候,他在切脈的同時,他也稍帶著再往裡伸,摸一摸他的皮膚是潤澤的?是枯燥的?是涼的?是熱的?是光滑的?還是澀滯的。他也作為分析病情的一種參考。在切脈同時,他要摸一摸,相關的這個位置上,有的老大夫這樣做,我親自問過,老先生他就是考慮這樣幾方面。所以《內經》關於尺膚的診法問題,我們現在用的固然不多,但是在一定的範圍內,也有人在使用,作為參考,切寸口脈的同時,觸按一下尺膚。了解一些有關的情況。

【臨證指要】

1. 脈色互參的臨證意義

226頁。脈色互參當然非常重要的,四診合參,脈證當然也應該參。脈是講的經脈氣血變化。色,本段所講的,是指內臟的盛衰、臟氣的盛衰,所以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分析病情。我們臨證指要的第二個自然段:《內經》對於難以把握的真臟脈,也是以色脈互參之法來判斷的。《玉機真臟論》我們教材沒有選,“真臟”就是講的真臟脈,真臟脈是什麼呢?真臟脈就是我們前面在講的“其色精微象見矣”。就是毫無胃氣,毫不隱含,而是五臟之氣暴露於外。那要是弦脈,就特別弦。沒有一點柔和之氣了。沒有一點隱含的現象。那叫真臟脈。或者說毫無胃氣之脈,那叫真臟脈。但是在判斷真臟脈,一般說真臟脈見到的時候,病情很危險,可是在具體分析的時候,它還是把顏色,望色聯繫起來的。所以《玉機真臟論》我們只舉一條,“真肝脈至”。肝的真臟脈至。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本來肝脈如弦,象琴弦,但是這個琴弦,它是有彈性的,有潤澤之氣的。當肝脈的真臟脈出現的時候,它也像琴弦,但是摸上去是很可怕。

如循刀刃,責責然,一摸上去,很可怕的一種現象。沒有一點柔和之象了。應該是很危險的。但是在判斷的時候,你看,

色青白不澤,他的面色又青又白,肝色青倒是對了。但又見白色呢?是金剋木了,白是肺金之色。所以見到肝的真臟脈,看到他的面色白,又不澤,不潤澤,枯槁的。就是白如鹽則死。前面我們講了,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就像枯骨那樣,毫無潤澤的白色。肝見青色,又兼見那種白色。金剋木的現象。

毛折乃死,又加上望診望到了皮毛。皮毛都已經枯槁了,就叫“毛折”。說明臟真之氣已經很衰敗。

舉這麼一句話,因為我們沒有講《玉機真臟論》,就說明望色和切脈,色脈是互參,在臨床上使用來認識疾病的。 這是第一點,脈色互參的問題,當然《難經》對脈色互參,也有重要的論述。

2. 尺膚診的臨床意義

這裡具體提出來了《論疾診尺》篇。專題討論了這個問題。而且我們教材歸納,從那個原文《內經》裡面,有關論述歸納起來,診尺膚,可有以下的意義。

  1. 判定病位。尺內兩旁,則季脅也。等等。剛才我們講的那一段,主要是判定病位。
  2. 判斷病性。當然也有的《內經》的地方,還判斷疾病的病性問題。比如《論疾診尺》說,“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尺肉弱者,解併,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尺膚澀者,風痺也。尺膚麤如枯魚之鱗者,水泆飲也。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甚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它還可以判斷病性。
  3. 把尺膚和脈象相結合,來全面認識疾病。比如《靈樞。論疾診尺》說“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甚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把尺膚和脈相對起來看,尺膚一摸得很熱,而脈躁盛,這個熱,熱甚肯定是觸摸皮膚摸出來的。而不是切脈切除的熱甚。

所以看起來尺膚而不是寸關尺。診尺脈,尺膚與脈象相結合。這都是說明在《內經》時候,把尺膚診看得還是比較重要。還是比較常用的診法。不止一篇有。很多篇談到這個問題。

《脈要精微》這一篇,就講完了。


平人氣象論

教材第二節,227頁。同樣是節選。這篇文章也比較長,但是我們把它節選下來。重點選了切脈的問題。也有一些其他的。主要是切脈。“平人”就是說健康無病的人。氣血陰陽和平,氣血陰陽平調之人,就叫平人。健康無病,陰陽氣血平調。“氣象”是說的脈氣與脈象。正常的人,健康的人,脈氣脈象是什麼樣?論這個。題目叫論這個。其實還是在診病,湯診法。也就是說,特別是切脈,診法當中有一個重要的特點。是要用健康正常人的脈象作為標準。用這個標準來衡量病人的脈氣與脈象。就是從正常來推及反常。叫做“知常達變”。變,就是變化,就是病理,就是病變。知道正常的,常規的是什麼樣子。那樣的話,你才了解什麼樣是病。什麼樣是不正常的。只有對比才能夠知道。因此,雖然是討論診法問題,但是首先應該明確正常的脈象是什麼?那你才知道什麼樣是病了。進而才應該了解,什麼樣的病有什麼樣的變化?首先知道它是不正常。然後才能知道它怎麼不正常?所以這個篇名叫做《平人氣象論》。

從表面上看,那就是討論平人。健康無病人的脈氣與脈象。用這個來作為標準。分析有病的脈氣與脈象。先看第一段,227頁,那一段。

調息診脈法

強調的是調息診脈法。調整呼吸來診脈。作為診脈的一個重要的方法。這是指的醫生要調整自己的呼吸。也就是說把醫生作為健康的人,要調整自己的呼吸。再去診脈,這個方法。

黃帝問曰:平人何如?歧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調查的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調解的調)之為法。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

黃帝問曰:平人何如?”首先黃帝問,平人何如?試問平人的脈象何如?主持人,健康人的脈象是什麼樣子呢?

歧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回答說,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這不就四動了嗎?呼氣的時候兩動,吸氣的時候兩動。

呼吸定息”,呼吸之間還有個停頓,停止,定息。

脈五動”,這樣的話,脈五動。

閏以太息”,再加上深長氣的,有時候呼吸,呼吸一段時間有一個長氣。呼吸長氣叫“閏”。增加一次,增加了一點時間。太息的時間。這樣看來,一般的時候,正常的脈象應該一呼一吸脈五至。有的時候遲一點,四至多一些,將近五至,有的再稍微快點,五至少為多一些。但是一般的說是四到五至,一呼吸來判斷。這就是正常的脈像。從時間上,脈率上就是這樣的。

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平人是什麼?平人就是不病之人。就是陰陽平調之人。

常以不病調病人”,我臨床看病調病人,分析病人是不是有病的脈象。那是常以不病作為標準的。

醫不病”,醫生說沒病的。

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所以自己調解自己的呼吸,來了解病人的脈象如何?這就是診脈的最基本的方法。不是看手錶,一是古時候沒手錶,二是看手錶,跟手指的感覺也不能完全一致。我不是說看手錶不對。你要真的要數數,還是手錶比較準。但是有時候看病的時候,醫生要心情定下來以後,再去切這個脈。那個感覺是另外的一種感覺。來觀察脈搏的至數是快是慢?當然古時候也沒有手錶。就拿這個正常人、健康人,平靜下來氣息之後,來了解病人的脈搏跳動。是數是遲?也就是快是慢?所以既然定下這個標準了。

人一呼脈一動”,所以下面就具體說,假設說,醫生一呼,這病人脈跳一次。

一吸脈一動”,一吸脈也跳一次。那等於一呼一吸,才兩次,正常應該是四次,在呼吸定息之間的那應該是脈五動,這個是一呼一吸共兩次,

曰少氣”,脈太遲了,曰少氣。氣不足,不能鼓動於脈,氣血虛,脈不充盈,所以“少氣”。正氣衰竭,所以脈遲。

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三動,呼吸之間一共六動,假設再加上“太息”,還得一動,那就要“七動”,甚至以上。同時還不單是數,快就是數了,不單是數,而且還躁。躁動,不平靜,不安靜。脈應該靜,這個時候說明是有熱。躁動起來了,跳得很快。有熱來鼓動氣血,所以脈數。

尺熱曰病溫”,如果是這樣的脈,再加上尺膚熱,脈數而躁再加上尺膚熱,那麼這是溫病。所以叫病溫,有熱嘛!

尺不熱脈滑曰病風”,如果尺膚不熱,而且脈還滑,也就是除了六動以上,再躁而且還滑,這個是“風”。因為風是陽邪,也容易使脈象數。也鼓動氣血。風,湧動氣血。所以出現,但是風水陽邪,所以還出現滑的現象。尺膚不熱,還脈象又滑,這是風邪引起的疾病。

脈澀曰痹”,如果是脈澀,雖然脈跳動得很快,但是他脈還澀,澀是氣血不通,所以說“曰痹”。這是痺證,氣血不通之病。

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如果是人一呼脈四動以上,一吸脈四動以上,再加上呼吸定息,那一共十次左右了,那是太數了,那是邪氣太盛了,正氣太虛了。所以“曰死”。

脈絕不至曰死”,再有,脈絕不至也死,跳跳,脈停了,不再跳動了,跳動跳動當中突然不跳了,脈絕了。當然是死。氣血斷絕了,陰陽離決,氣血奪失。沒有脈象了。所以也是死證。

乍疏乍數曰死”,再有乍疏乍數,也是危險的病證,乍疏乍數,這時候一陣跳得快,一陣跳得慢。跳得快的時候,超過一息六至以上,跳得慢的時候,一息不足四至。這樣的病人的脈象,這是反映了氣血錯亂。氣血極度的紊亂了。極度的紊亂當然也是一種危候。所以說“曰死”。雖然這個“曰死”不見得是真的死,但是畢竟是反映病情已經危重。當然那“脈絕不至”,那確實死。在脈搏跳動跳動過程當中,突然沒有脈了,再也不跳了。那可真是死了。

這個第一段就是講的調息診脈的方法。以正常來了解不正常。所謂的知常達變的方法。平息,既要醫生要調解自己的氣息,當然也調節自己的心神。你心神不調,不靜下來,息也調整不了。其實“平息”的時候,也要平心靜氣。這在診脈當中是很重要的。不是為了單純去數數,當然是數數,但並不是單純為了去數數,還有平息自己的心情的問題。

【臨證指要】

所以臨證指要說“平息之調之法”的臨床意義,意義就在於既要數病人的脈至數,又要平息自己的心志,心情,所謂“虛靜為保”。這就是意義。第一段就講到這裡。


下面第二段,228頁,是論“脈以胃氣為本”。以及五臟平、病、死脈。五臟的平脈,五臟的病脈,五臟的死脈。這個就是講到了死脈當然是真臟脈。就是剛才我們提到過的。

[完/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