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第六十五講 脈以胃氣為本及五臟平病死脈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平人氣象論》

教材228頁,《平人氣象論》的第二段,這一段內容上一次我講課提到了,是論脈以胃氣為本及五臟平、病、死脈。這是這段的主要內容。我讀一遍。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長夏胃微軟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軟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於肺,以行營衛陰陽也;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藏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

平人之常氣,“常氣”是正常的脈氣,切脈,脈上應該有正常的脈氣,脈氣稟於胃,正常的脈氣是稟源於胃,換句話說,脈氣應當有胃氣,“平人”,前面講過了,健康無病之人,他的脈象上應當含有胃氣,所以下邊接著補充說,“胃者,平人之常氣也”,說這胃氣就是正常人脈象是常氣,常規之氣,常有之氣,必有之氣,

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脾胃是後天之本,所以脈象上必須有胃氣。說脈象上如果沒有胃氣,這是一種逆向,不是順向。逆者死,所以預後不好,這樣一句話、兩句話,就把胃氣的重要性突出出來了,脈象必須有胃氣這個觀點提得很明確了。在這個基礎上,春夏秋冬四時五臟,各個季節、各個臟的脈,都必須以“有胃氣”為正常。胃氣少了那就是病,胃氣沒了那就是危重的病候。或者說就是死證。每一臟、每一氣就是這個道理。你看,

春胃微弦曰平,春脈弦,春天的脈象比喻為弦之象。如琴瑟弦。也就是我們前面曾經講過的,“春應中規”,也就是“春欲如魚之游在波”,這又說“微弦”,那都是說這次的春季的脈象。也是肝的脈象,因為肝應春。春胃微弦曰平,春季或者說是肝臟,它的正常脈像應當是有胃氣。同時又微弦。應該帶有一定的弦的現象。胃氣是什麼樣呢?春胃微弦,胃氣就是均勻和緩,柔和有力。這就叫“有胃氣”的脈像。反正都離不開個“和”字。又有的人解釋為一種衝和之象。說胃氣脈像什麼現象呢?是一種衝和之象。又均勻、又和緩、又柔和、還得有力。就要有一種衝和之象。這是所說的胃氣。脈像上有胃氣的反應。說春季的脈應該是有胃氣。你看,它就把胃氣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說不論哪個季節的脈像,都應該把胃氣放在第一位。只不過“春胃微弦”。胃氣充足又有微弦之象,這是春天的正常脈像。

弦多胃少曰肝病,如果說弦是弦脈了,但是胃氣不夠,胃氣這種現象顯得不夠了,少了。那就是肝有病了。肝脈弦,肝應於春。所以弦多胃少了這是肝病的現象。

但弦無胃曰死,只剩下弦而沒有胃氣,這樣的脈象是死脈。也就是所說的真臟脈。說“五臟精微象見矣”,從脈象上這個現象暴露出來也不行。所謂真臟脈就是五臟之真氣暴露於外了。沒有它隱含之象了。這種脈象是危險的脈象,所以說但弦無胃曰死。

胃而有毛曰秋病,如果是有胃氣,同時又出現“毛”的現象,毛脈就是所謂的浮脈,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秋日下膚”,就是所說的衡,“秋應中衡”的那個衡。毛脈,是浮脈,它是與秋季相應的。秋金之氣,秋天的脈象,秋應中衡。如果是在春天脈像上有弦、有胃氣,但是呢又出現“毛”的現象,出現秋金之氣,這個時候應該是有金剋木的問題。有金剋木的問題。所以說有金剋木的問題存在,那麼到秋季,金氣盛了,所以到秋季就要發病了。在“春”天摸到有毛的現象,就知道他有金剋木的問題,可能到秋天就要發病了,預計,為什麼呢?因為秋天金氣更盛了,所以更可以剋木,抑制肝木之氣,所以說知道它到秋天發病。

毛甚曰今病,如果是毛甚,春天切到的脈象,“毛”的現象很嚴重了,那就不需要等到秋天,春天就可以病。金剋木,出現了問題了。所以叫毛甚曰今病。

藏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春天之氣與肝氣相通應,所以春天藏真之氣散於肝。這個肝哪,叫做“散”,肝氣足少陽升發,所以肝叫“散”。肝主疏泄,主升發。到心呢,心主血脈,心氣叫通,到脾呢,脾是主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的,後來我們講到脾叫“濡”,叫“臟真通於心”,“臟真濡於脾”,到肺呢,臟真高於肺,肺的位置最高,宣發氣血津液,所以肺叫高。腎藏於下焦,腎主水,藏於下焦,主潛藏,所以叫“臟真藏於腎”,它這幾個詞,第一個我們講的是藏真散於肝,那是因為肝為少陽升發之氣,肝主疏泄,所以就藏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也,肝主筋,以下這幾臟道路都是相近的。你看,

夏胃微鉤曰平,夏天的脈象應該有胃氣,同時見有“微鉤”之象。春脈弦、夏脈鉤,這是正常的脈象。以及長夏脈濡、秋天脈毛、冬天的脈沉,冬天脈石叫脈沉。這都是說的正常之象。所以夏胃微鉤曰平,這是正常的脈象。鉤脈,也就是前面我們所說的“夏應中矩”,”春應中規,夏應中矩“,鉤脈。後來就是所說的洪脈,夏脈洪。秋脈弦、夏脈洪,也是這個鉤,鉤脈的形狀叫做“來盛去衰”,脈有往來,來盛去衰的現象。摸起來很盛,哄,起來了,但是去的時候,很快就不足了,來盛去衰。為什麼用“鉤”,現在人們不太了解這“鉤”,古代的衣服用鉤子鉤起來。它有這麼一種形容。一頭很旺盛,另一邊很細。來盛去衰。

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也就是沉,是冬季的脈象。脾胃屬於土,而出現冬季的脈象。那說明水氣反侮,寒水反侮胃土,本來是土剋水的,結果出現水剋土的現象,這不是反侮嗎?胃而有石曰冬病,是水剋火了,雖然它有一定的胃氣,但是出現沉脈了,而不是洪脈了。相反了,水剋火了。到了冬季的話,水氣更盛,所以心病就要發作了。

石甚曰今病,如果是寒水之氣很盛,因此說石甚,沉脈,曰今病,夏天心臟病就可以發作了。說石甚曰今病。心主血脈之氣,以通暢為主。所以藏真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

長夏胃微軟弱曰平,長夏與脾胃相應,長夏的脈象,正常的事應該有胃氣,同時要軟弱。“軟弱”是柔和之意。長夏之脈就要柔和而有力,這就是平脈.

弱多胃少曰脾病,如果弱多胃少曰脾病,太弱了,力量不夠了。柔和不夠,太軟弱了。這個弱多,就是太軟弱了。太柔了不僅軟弱了,而力量也不夠了。這是脾病的現象。

但代無胃曰死,代脈有解釋不一樣了,但是兩種解釋都可以。一個說“代脈”是指的柔軟之極,柔軟之極。再一種解釋,“代脈”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脈來遲緩,時有停止,止有定數”,那個“代”是臟氣大衰的現象。這兩種解釋都可以。但是從這段文字上看,但代無胃曰死,代,理解為極弱,或者弱之極,好像更妥當一些。弱之極了,脾胃之氣大衰了。很弱很弱而毫無胃氣了。沒有衝和有力那種現象了,只是剩下一個很虛弱了,所以這是沒有胃氣之象。也就是真臟脈了,脾的真臟脈。肝的真臟脈是“但弦無胃”,心的真臟脈是“但鉤無胃”,脾的真臟脈是“但代無胃“。

軟弱有石曰冬病,這個是出現了水剋土的現象了。那到冬季了,水氣更盛,更剋脾土。

弱甚曰今病,這個“弱甚”按前面的體例,應當是“石甚”,應當是“石甚曰今病”。你看教材注釋9,“弱甚”,《甲乙經。卷四》均作“石甚”,從氣候體例上看,應當是“石甚”,那就是寒水之氣很甚,不在冬季,長夏就可以得脾病。土虛而水侮,反侮。脾土之氣太虛了,所以不要等冬天,長夏之季都可以出現脾的問題。

藏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脾主肌肉,脾胃氣血化生之源,濡潤周身,這叫“藏真之氣濡於脾”。

秋胃微毛曰平,秋天,毛,也就是浮,也是秋應中衡。“秋日下膚,蜇蟲將去”。那個都是這個“毛”,後來又叫做“浮”。《內經》當然也叫浮。就是不同的篇章有不同的說法。道理都是講的秋脈陽氣下降了,往下有下降之勢,所以稱為浮。這又稱為毛,毛不也是很輕微嗎?秋天的脈象是要有胃氣,同時有微浮之象。這是正常的,是平脈。

毛多胃少曰肺病,如果毛多胃少曰肺病,浮的太多了,而胃氣不足了。這是肺的毛病。肺應秋,肺氣應於秋。所以“毛多胃少”,這是肺病。

但毛無胃曰死,如果只剩下浮脈了,而沒有胃氣衝和之象了,那是死脈。

毛而有弦曰春病,秋天的時候是毛,但是春天的脈象見到了“弦脈”了。這是木反侮金了。秋屬金,肝屬弦,弦屬春,木氣,所以在金時而見木氣。這是木反侮金氣。所以,如果到了春天的話,木氣更盛,就出現病了。毛而有弦曰春病。

弦甚曰今病,不需要到春天,金衰木盛,那當時就病了。秋天就可以見到病了。秋天見到什麼病?見到肺之病。肺的什麼病?是由肝木反侮之病。反侮之病,如果肝木反侮肺金的話,最常見的還是咳嗽,咳血。所謂木火刑金。木氣很盛,肝氣很盛,影響到肺金了。可以咳嗽,可以咳血。木火刑金的大咳血,還是挺嚴重的。

藏真高於肺,肺的位置最高,五臟六腑之華蓋,所以叫“藏真高於肺”

以行營衛陰陽也,肺能夠主治節,主宣發。所以營衛陰陽之氣要靠肺氣的宣發,那叫“以行營衛陰陽也”。

冬胃微石曰平,冬天有胃氣,脈象應該有胃氣,同時要有“微石”。輕微的沉的現象。“石”就是沉。冬應中權,“蜇蟲周密,君子居室”,這個都是說的沉脈。因為冬季陽氣潛藏了,氣血藏於內。所以脈象也應該微沉。但是它應該有充足的為氣。這是正常的冬季脈象。

石多胃少曰腎病,如果是石多胃少曰腎病,冬氣應於腎,胃氣不足,沉的現象太明顯,那麼就是腎氣不足,腎有病了。

但石無胃曰死,只是剩下沉了,而毫無胃氣了,那是死脈。也就是腎的真臟脈。“但石”,只剩下石了,沉了。沒有胃氣了,真臟之氣暴露了。所以說是腎的真臟脈,是死脈。

石而有鉤曰夏病,鉤,是我們剛才講了,鉤是夏季之脈,是火的現象,是陽氣盛的現象。所以這是“石而有鉤”,是水虛火乘的現象。水虛火乘,腎水不足,心火亢盛,水虛火乘,所以到夏天的時候,火氣更盛。所以那就是夏天為病。

鉤甚曰今病,如果鉤甚,不再到夏天,冬天就可以得病了。所以鉤甚曰今病。

藏真下於腎,腎在下焦,藏精,所以“腎藏骨髓之氣也”,藏精、生髓、主骨。

腎藏骨髓之氣也


這一段就串講完了,那不是在講的脈象都要以胃氣為本,不管春、夏、長夏、秋、冬,與肝心脾肺腎相應,但是儘管四時之氣,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脈象,春脈弦、夏脈鉤、長夏脈濡、秋脈毛、冬脈石。這是它應該有的脈象。但是不論哪個季節、哪種脈象,都必須有充足的胃氣,這才是正常的脈象。這一段就根據胃氣的有無多少,來判斷是正常的,還是疾病的?疾病的是現在病?還是將來要病?相應的季節要病?還是危重證?難治之證。總之,它是既講了正常的,又講了有病的。又講了沒有胃氣就是死證的。在講疾病的時候,還有判斷是當是發病,還是過兩個季節再發病?所以這一段是講的這樣一個道理。突出的就是胃氣的問題,但是我們各位要知道的,還要知道每一季節的正常脈象是什麼?至於胃氣多少有無這個好記。同時,幾句話也應該記住,是“藏真散於肝,肝藏筋膜之氣”,“藏真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藏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藏真高於肝,以行營衛陰陽”,“藏真下於腎,以藏骨髓之氣”,這幾句話也應該記住。不是要背,但是要記。

至於剛才我說的“春脈弦”、“夏脈鉤”、“脾脈濡”、“肺脈代”、“腎脈石”,這當然應該記住。

脈以胃氣為本

看229頁,脈以胃氣為本。辨五臟之脈的平、病、死脈以及兼脈,主要是根據脈中的胃氣,所謂胃氣,咱們這又解釋了一下。不僅胃是受納、腐熟、和降功能,而且還包含著臟腑機能在整體中的作用。所以說“胃氣”是和人體生命息息相關的。因此說“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我們教材在這個問題上,又提出脈以胃氣為本,其理由如下。又點出這樣四個理由。從這四個方面來認識。所謂理由,就是從這四個方面,來認識脈以胃氣為本的問題。為什麼說脈以胃氣為本呢?

  1. 脈氣根源於五臟六腑。胃為之本。胃是五臟六腑之本,後天之本,脈是根源於五臟六腑,所以胃氣也是脈氣之本。從這個關係角度談的。
  2. 脈中的血氣源於水穀之氣,這就更沒什麼更多要討論的。引證了《靈樞。本臟》的話:“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同時我們在講了《營衛生會》篇的時候,也學過這類的問題。獨得行於精隧,命名營氣。其實講的氣血。
  3. 從肺氣附於胃氣,推動脈氣的運行,肺主氣,有推動脈氣運行的作用。但是說肺氣要附於胃氣。引了《靈樞。動輸》篇的話說“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是說胃氣是有輔助肺,來推動脈氣運行的作用。
  4. 胃氣能夠運臟真之氣於脈中。所謂臟真之氣是五臟六腑天真之氣。然而它必須依賴著胃氣,才能行於經脈之中。所以說“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礙陰也。”。

從這幾個方面來討論。為什麼脈象上必須得有胃氣。或者說,以胃氣為本的問題。

【臨證指要】

1。 脈以胃氣為本的臨床意義

因為這一段主要是討論脈以胃氣為本,所以理論闡釋和臨證指要,都從這個問題上來談。脈以胃氣為本的臨床意義,那就是切脈的問題了。切脈的時候要充分注意,脈象上胃氣的有無多少來診斷疾病。來判斷疾病的輕重緩急。所以教材上又提到,何謂脈有胃氣?剛才我說了,提了幾種:有從容和緩,柔和有力,有衝和之象。進一步又引證《玉機真臟論》“脈弱以滑,是有胃氣”,此處之“弱”是柔和之意。也就是脈來柔和而滑利。滑利就是往來流利,來回得比較通暢。《靈樞。終始》篇又說:“榖氣來也徐而和”,榖氣也就是說的胃氣。徐而和,就是和緩。“徐”就是和緩的意思。張介賓在注解這個問題,說胃氣是什麼?“自有一種雍容和緩之狀者,便是有胃氣之脈”。因此可以說,凡脈來和緩均勻、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不長不短,應收柔和有力,來去節律整齊,有生機勃之象的脈,便是有胃氣之脈。很多是形容,這個形容有些是可以,比如說“脈來節律整齊”,好像是比較容易檢查到。其實我說好像是容易比較檢查到的。也不是很容易檢查到。就有一種脈象,脈來你看它節律整齊不整齊?如果你單數這個數是整齊,但是在各脈之中,比如說五至。一至、兩至,三至,其中就有一至力量不夠。你要單純算這數它整齊,但是從力量上看,就有一至它就沒力量。跳沒跳,跳了。力量夠不夠?那也是問題。那也是胃氣出現毛病了。所以剛才我說的這些都是一種,看來好算,說不快不慢,不疾不徐還不好數,不大不小還不好弄,不是太好弄,不是太好理解。因為所謂“心中了了,指下難明”,這個必須要在臨床上細心的去體會。我們課堂上只能把這個道理介紹出來,學習《內經》只能把這個道理講出來,更主要的問題,用這個道理在臨床上,自己去體會、去應用。

這是介紹了一下脈象中的胃氣什麼樣子。知道脈象中的胃氣什麼樣,在臨床應用當中,就可以判斷疾病的輕重緩急,因而對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同時,我們這段又提到,當今中醫認為平人之脈,不但要有胃氣,而且還要兼備“有神”“有根”的特點。這個“胃”“神”“根”的問題,我在講《五臟別論》“寸口獨為五臟主”的時候,已經講過“胃”“神”“根”的問題,這裡就不再重複了。而且臨證應用最後還有一小段,兩行多字,說“以胃氣為本”的理論,應用到其他診法當中,就不單是胃,還可以應用到其他診法當中。比如說,胃氣是舌苔形成的基礎,因此望舌苔以判斷胃氣的盛衰,邪氣的進退,這也是很重要的,看一看舌苔,舌苔剝落了,胃陰傷了。舌苔都沒有了,那簡直不單胃陰,各個臟腑之陰氣都大傷了。舌苔很厚膩,脾胃之濕濁盛,所以望舌,望診當中也可以看得出來。再有問診方面,漿粥入胃,也是胃氣恢復的現象。漿粥不能入胃,那是胃氣衰敗的現象了。所以問診當中,也要注意有胃氣無胃氣。這是第二段。


虛裡診法

現在看第三段,230頁,這兩行多字。這一部分內容是講“虛裡診法”。

胃之大絡,名曰虛理,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結而橫,有積矣。絕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胃之大絡”,這是虛裡診法,“虛裡”是什麼呢?胃之大絡。也就是說十五絡脈當中,可是沒有這個絡脈。十五絡脈當中,陽明經的絡脈是豐隆。但是又一個大絡,也叫“胃之大絡”,它不屬於十五絡脈之一。

名曰虛理”,叫做“虛裡”脈。為什麼把它叫做“胃之大絡”,這個位置這麼重要呢?診法當中特別提出它呢?同樣是從胃氣的角度提出來的。因為這個地方是“胃之大絡”,它反映是胃氣有無盛衰,胃氣的有無,胃氣好,胃氣順,那就是可生,逆則死。“有胃則生,無胃則死”,因為這個地方是“胃之大絡”,所以在診斷上具有重要意義。

貫膈絡肺”,同時,虛裡部位它又貫膈絡肺,胃在膈之下,橫膈膜之下,從橫膈上來而入於肺中。入於肺中之後,連絡到肺。

出於左乳下”,左乳的下方。什麼樣子呢?

其動應衣,脈宗氣也。”這個“應衣”,應當是“應手”。有注釋,教材注釋2提到過了,你看,“衣”《甲乙》作“手”,“脈”是動詞,診察的意思。一說,“脈宗氣”,作“脈氣之宗”。這是解釋後邊那句。這個“其動應衣”,《甲乙經》作“應手”,看來作應手是對的。因為這是講正常的現象。其實這是講的心尖搏動,心尖搏動拿手按下去,可以摸得著心尖搏動。你正常坐下在這裡,看不到心尖搏動,所以說這是“其動應手”。這個字應該是“應手”。說是“脈宗氣也”。“宗者,主也”,各脈之主。全身的經脈之主都可以從這反映出來。怎麼叫“之主”呢?因為它是“胃之大絡”,就出於這麼一個理論認識。也就是脈氣之宗。大家知道了,“虛裡”說的是這個部位。實質上就是說的是心尖搏動。但是從理論上認為就是“胃之大絡”,胃是後天之本,胃是脈氣之根。有胃氣,無胃氣,胃氣的盛衰,反映人體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輕重如何?所以有重要的診斷意義。

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如果虛裡部分,盛喘數絕,這種現象,就是病在中。病在裡的現象。盛,就是躁盛,不平靜,不柔和。喘,就是說的粗糙,這個不是喘息、呼吸,那是粗糙的意思。躁動、不柔和、粗糙。而且“數絕”,跳跳停停。絕,就是斷絕了嘛,時斷時續。跳動很盛、很躁動。而且不柔和,很粗糙。同時,又跳跳停停。病在中,這個不輕了。是裡證,病在於裡。盛喘數絕,這個喘字是粗糙。那不是現在聽診上也有這個嗎?聽這個心臟的聲音。呼嚕呼嚕的粗糙。拿手摸上去,也可以摸到呼呼呼響。西醫的診察不是叫“貓喘”嗎?是這種心臟跳動管它形容叫貓喘。好像貓在那喘一樣。呼嚕呼嚕的。也是這麼一種形容。這是病在中的表現。

結而橫”,結,是遲而時止。跳動得慢而時有停止,結脈。橫,是橫膈於指下。不柔和的意思。橫膈指下而不柔。也就是這個脈象遲而時止。同時又不柔和。

有積矣”,這種是有積塊病,有堅硬之積塊病。癥瘕積聚這類積聚病在裡頭了。遲而時止,又不柔和,這是瘀滯不通的現象。所以診斷有幾塊病。

絕不至,曰死”,跳一跳就不跳了,斷絕了。再也不來了。這可不就是死證嗎?等於宗氣沒有了,宗氣完全敗壞沒有了。或者說胃氣完全沒有了。用現在的話說,用生活中話說,就是心跳停止了,所以說這是死證。

乳之下,其動應衣”,再有呢,說是虛裡脈,乳之下,其動應衣,這個“應衣”,可就是應衣,也就是說“虛裡脈”跳動得太盛了,衣服都隨著跳動,“其動應衣”了。我們說用手摸,摸的到是正常現象,如果手不摸,衣服都跟著跳動了,這可跳得太厲害了,“其動應衣”。

宗氣泄也”,那是宗氣失藏而外泄。不能藏了。宗氣失藏了。所以說也是個很危重的病的現象。有些大失血的病人,嚴重的貧血的病人,倒是可以看得到,如果他穿著單衣服,就看到衣服在那跳。如果他睡的這個床是個彈簧床的話,連這個床都可以跟著跳。那簡直不是“其動應衣”,其動應床了。心跳得那麼厲害。確實有。失血之後,那血色素還剩三四克了,那咚咚咚咚的,心臟不斷在那裡跳。所以這個人衣服跟著動。甚至有的床都看著在那裡動起來。確實是“宗氣泄”。這個時候應該積極的搶救治療了。

這一段在講診法當中提到的,虛裡診法,問題。教材231頁,特別提到了一個虛裡診法的臨床價值問題。臨床價值問題用四點,經文舉例說明了虛裡診的四種情況。

  1. 虛裡搏動的“盛喘數絕”。反映體中的胃及心肺有病,病在中。“盛喘數絕者,病在中”。說明體內的胃及心肺有病,
  2. 虛裡搏動“結而橫”,說明有積聚病,那是瘀滯不通。所以脈也流動遲緩,同時又時有停止。又不柔和,橫膈指下,指有積塊病。
  3. 虛裡搏動“絕不至”,跳動中斷了,那是預後不良。
  4. 搏動得劇烈,“其動應衣”,是宗氣大泄之證。

所以說虛裡的臨床診斷價值還是很重要。語言雖然簡短,但是後世醫家很重視,比如說,魏柳洲講“凡治小兒,不論諸證,宜先揣虛裡穴;若跳甚者,不可攻伐。以其先天不足故也”,等等。因為小孩切脈不容易看,一般的成年人我們切脈還容易一些。這小兒的脈象沒辦法切脈。所以特別重視虛裡。

論水腫、黃疸、胃疸、妊娠

下面看231頁那一段原文,這一段是論水腫、黃疸、胃疸、妊娠。診斷要點以及脈逆四時。

頸脈動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曰水。溺黃赤安臥者,黃疸。已食如飢者,胃疸。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目黃者曰黃疸。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藏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

頸脈”,就是頸部的動脈,人迎脈。

動喘疾咳”,跳動得很厲害,同時又喘。頸脈跳動厲害又氣喘,同時咳嗽。

曰水”,這是“水”,水腫病。有水停於內而出現的現象。或叫水飲射肺,水飲之邪上射於肺,影響到肺,而出現喘咳。這是一種現象。說水腫病的診斷,這是一個診斷方法。

目裹微腫”,目裹就是眼瞼,上下眼瞼微微的腫起來。

如臥蠶起之狀”,好像那個蠶脫皮了之後,亮亮的。腫得亮亮的那種現象。

曰水”,這也是水腫。頸脈動喘疾咳,目裹微腫,這幾個症狀都是水腫現象。

溺黃赤安臥者,黃疸”,安臥,就是說的疲倦,倦怠。尿也是黃的,而且很倦怠。這是黃疸病的現象。疸,就是熱的意思。其實剛才我們講了,過去我們講過“癉”,其實在這裡,這兩個疸,癉是相同的。本身是熱的意思。但是具體到這裡,“黃疸”就是一個具體的黃疸病。這黃疸病,一般都是由於脾胃有濕熱所造成的。鬱鬱發黃。濕熱鬱鬱於內,而發黃疸。不但尿赤,其實黃疸,尿黃,眼睛也黃,皮膚也黃。但是尿黃是最容易首先見到的。說溺黃赤。還有安臥,特別倦怠,特別疲倦。是啊,濕熱之病阻滯氣機,濕邪黏滯,所以人體沉重困倦。這是黃疸病的特徵。

已食如飢者,胃疸”,吃完飯就覺得餓了,這是胃疸。叫胃疸病,也是個胃熱的現象。疸者,熱也。胃有熱,消榖善飢。所以吃完了就覺得是餓了。這個臨床上還是要注意的。有的人吃完就餓,他並不是糖尿病,並不是甲亢,他就是吃完了就餓。糖尿病,甲亢,咱們另外看,那也不能說是有寒。但是這個他就是吃完了就覺得餓了。是胃熱消榖善飢。再有

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你看,又講到水了,第一句話講的“頸脈動喘疾咳”“目裹微腫”是水。這又講“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面腫曰風是風水,足脛腫曰水是石水。這是講的風水和石水,都是水。頸脈動喘疾咳是水,目裹微腫是水,面腫是風水,足脛腫是石水,這個講的水病。這一段裡頭講了好幾種,都是講的水腫病。

目黃者曰黃疸”,你看,這又出來了,又補充了前面那句話,“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白眼珠都黃了,這就更準確了,確診為是黃疸。單純“溺黃赤安臥”好像診斷上還有點欠缺,如果再補充上“目黃”,那可就黃疸了。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成年的婦女,生育年齡的婦女,沒有其他病的時候,而手少陰脈跳動得比較厲害,跳動比較旺盛,手少陰脈動甚,跳動得比較旺盛。動,跳得比較快。而且又帶有滑象。動,動脈,本身後世脈當中,有一個脈就叫動脈。跳動得比較快,又很滑利,生動的現象,它又不是數滑脈,它是一種生動的那麼一種現象,這是反映氣血充盛,所以在這個年齡的婦女,出現這樣的脈象,應該考慮到是懷孕。但是手少陰脈,這個手少陰脈呢,一般解釋的是神門這個地方,是心脈。

[完/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