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第七十一講 標本從逆、先後緩急的治則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勿及。治反為逆,治得為從。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氣有同氣,大小不利治其標,大小利治其本。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者獨行。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


上節課我們講到“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接下來講

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其他的病先有,而後產生腹瀉,這個時候治其本,也就是治先病,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要先治泄。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同時說,這時候要把泄瀉調好了。泄瀉調好了,再治其他病。即使是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治那個先發的病,後再治泄瀉,如果還有其他病的話,不單是泄瀉,還有別的病的話,除了治本之後,也要先治其他病,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的病。所以說,前面我們講了,“諸病皆治本”,已經講到了腹滿治其標,這又提到了其他病和腹瀉的關係。雖然說還是治本,但是腹瀉在這裡頭又相對來說是重要的。相對來說是要先治的。儘管說有病,病在先,而腹瀉在後,應該先治那個原發之病,後治腹瀉。但是如果除了腹瀉之外,還有其他的病,這個時候就要先治腹瀉,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這在先治,後治順序當中,這個腹瀉又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上。下面又看到,

先病而後中滿者,治其標;先病後洩者,治其本”;這又出現個中滿,原來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為什麼?因為中滿涉及到脾胃氣機轉輸,這時沒說,不單是發熱,先病,不管你什麼病,後來出現中滿,中滿即使是標,提出來要先治。治其標嘛,就是先治中滿。

先病而後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先有腹部脹滿,而後再出現煩心,甚至於出現其他的症狀,那都要先治其本,先治其中滿。所以說“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先治中滿。到這兒我們看到,前面所說的治其本治其本,或者說,中滿治其標,中滿治其標,提到了兩個治標的問題。這一段的標本,也就是從舉例開始,“治反為逆,治得為從,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從“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一直到我們看到的“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這段的治本治標,標本的概念都是先病和後病。先病叫本,後病為標。所以我在講這篇開頭的時候,談到了標本問題,概念很廣。但是這一段的中心意思,這段是處在中心的位置上。也是個最主要的意思,先病為本,後病為標。原發病為本,既發病為標。接下來講,

人有客氣,有同氣”,這個同氣,我們看到,教材注釋上提過了,在《新校正》上,這個《同氣》看來應當是固氣。固有的固。也是一個先病、後病的問題。原有、固氣,客氣就是邪氣侵入,原有之氣那是指人體的固有之氣,看看教材注釋15,人有客氣有同氣,《新校正》:“按全元起本,同作固,為是”,認為還是固字為是。客氣為新感之邪氣,固氣為原本體內的邪氣。先受病為本,後受病為標。則客氣為致病之標,固氣為致病之本。人有客氣,有同氣。那還是有個先發後發的問題,下面又說,

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好,這有提出來一組症狀,小大利,小便大便利,如果是小大不利,那必須要治其標,治什麼?治小大不利,不管你是客氣還是固氣,凡是如果有小大不利,就要治其標,也就是說,上面談到了中滿治其標,提到兩次中滿治其標,其他都是治本。這又提出來一個新的內容,就是小大不利要治其標。也就是說,不論你是客氣還是固氣,什麼什麼病,但是如果是有小大不利,這個時候就要先治小大不利,當然這裡看來小大不利,並不是病之本,而是病之標。所以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大小便還通的話,那你別的病可以從本治。這又提出一個新的內容,上面那一段講了很多很多種情況,只有兩種是特殊的,看到嗎?一個是中滿,一個是小大不利,這兩組症狀,無論是標還是本,都應該先治。這兩個病如果是標,先治,如果是本的話,當然更應該先治。所以先有中滿後生煩心者,要治其本,這是對比來說的。對比別的情況下出現中滿的好,那要治標。但是中滿如果是本的話,那當然還是要先治本。也就是說,見到中滿,或者是見到小大不利,不論其是標是本,都應該先治。《內經》時候沒有“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但是看來把中滿和小大不利,都看為急,必須先治的。

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病發而有餘,就是這個疾病,先發那個病,疾病之本,是有餘治證,有餘治證就要“本而標之”,先治其本,也就是先治其有餘。為什麼有餘之病先治其有餘呢?如果你要不先治其有餘,而先治標的話,那效果不好。先治標的話,不但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且還會產生新的疾病。本病邪氣實,邪氣實,它可以剋其所勝,也可以侮其所不勝,既可以乘其所勝,又可以侮其所不勝,因為邪氣有餘,所以這個時候,應該趕緊治其有餘。免得它進一步的傳變,影響到它所勝,和所不勝的,以臟腑辨證的話,那些臟腑,所以病發而有餘,應該本而標之。

先治其本,後治其標”,先治其實,先治其本,把本的邪氣給它制約住,它就不會再傳播。不會再傳變給其他的臟腑了。如果這個時候,你看到有其他臟腑受病了,不敢,而去治其他臟腑,不治其本,這個是治不好的。所以說,病發而有餘,要本而標之,那就是說,先治其本,後治其標,叫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同樣的道理,

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如果是病發而不足的話,那是本虛了,先發之病是虛,以臟腑辨證的話,最容易說明問題,所在之病,這個臟腑是虛。所在臟腑是虛,那麼就可以出現反侮的問題。發病本臟虛,本臟虛的話,其所勝者,乘而侮之。比如說脾,脾本來是不勝木,如果脾有病的話,木就可以乘之。或者說,其所不勝乘而侮之也可以,總之是說,它所不勝之臟本來就是制約它的,這回更進一步制約它。而其所勝之臟,本來原來土是剋水的,結果因為土虛了,水氣也反侮。一般是這樣出現反侮的,是吧?原來其所勝的,反過來克制它。那叫侮。在這種情況下,“病發而不足”,相關的臟要反來侮它,反來乘它。在這個時候,怎麼樣呢?可以“標而本之”,可以先治其標,後治其本。那是按有餘、不足來分析,就是有餘之病,可以先治其本。不足之病,可以先治其標。按有餘不足來劃分。所以“病發不足”要“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謹詳察間甚,以意調之”,間是疾病比較輕淺,疾病輕,甚就是疾病嚴重,“間”本來是間斷,有時輕有時重的意思。但是總體來說是說的病比較輕,而甚就是病比較嚴重。因此我們在治療疾病的時候,要謹察間甚,以意調之,要仔細地了解,仔細地分析,這個病情的輕重,重在哪裡,輕在哪裡?是本還是標?要“謹察間甚,以意調之”。“以意調之”也是用心審察的意思。用心審察、分析輕重緩急,分析病位所在,分析是本是標?

間者並行,甚者獨行”,如果是病情比較輕淺的,間者,可以並行,“並行”是說可以標本同治,或者叫標本兼治。這個病比較輕,既有標的症狀,又有本的症狀,但是都不重,你可以標本同時考慮到,標本同治都可以,或者叫標本兼治。“甚者獨行”,這個病比較嚴重了。就不再適宜標本同治。應該“甚者獨行”。或者先治其標,或者先知治其本。來更快的取得療效。“獨行”就是單治標或者單治本。可以效果來得快。但是這是對於重病的病人。不允許你標本同治,必須先解決一個問題,才能再考慮另外一個問題。所以“甚者獨行”。最後再補充一下,不管是間者也好,甚者也好,病比較重也好,病比較輕也好,但是相對而言,

先小大便不利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也”,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還是要治其本。總之是說小大不利,又強調了一遍。所以在這一段裡頭,諸病治本,但是小大不利,和腹滿要治標。各強調過兩次。這兩組症狀是非常重要的。中滿者,我們上次課提到了,是涉及到中焦脾胃的轉輸問題。而小大不利,涉及到先後天的問題。既涉及到脾胃,不能正常運化,而出現小大不利。又涉及到腎,先天之本腎,司二便。所以腎病,或者脾病,都可以出現小大不利。

這個問題,我們在前面課當中講到了,涉及到過這個問題。

脾實則腹脹,經溲不利;腎虛則厥,實則腹脹。 (《靈樞。本神》篇)
形有餘則脹,涇溲不利;志有餘則腹脹飧泄。 (《素問。調經論》篇)

比如說《靈樞。本神》篇,我們講過,在講臟象那部分,有這樣的話,“脾實則腹脹,經溲不利”。這個腹脹也是本段所講的中滿。意思是相同的。經溲不利,就是大小便不利。我們講過的。脾有病之後,不能正常運化,可以出現腹滿,同時也可以出現小大不利。《素問。調經論》裡面也有這類的話,前面也學過了,說“形有餘則脹,涇溲不利”,形有餘其實就是說的脾,有提到腹脹,也是指的腹脹。用“涇”字,“經”和“涇”有點不同。又提到“志有餘則腹脹飧泄”,志就是說腎,飧泄就是利,泄瀉。“腎虛則厥,實則腹脹”。這是《本神》篇的話。你看,就通過那兩篇,也提到這樣的問題。脾胃有毛病,出現腹脹,可以出現經(涇)溲不利,兩篇都說過同類的話。當然字句不完全相同。出來經(涇)溲不利和腹脹之外,腎病又提出了一個飧泄的問題。說腹瀉也是問題。和我們這一篇對照起來就很有意思了。咱們這篇講得更明確。中滿,其實也是腹部中滿。腹部滿,也就是腹脹。小大不利,不管是標是本,都先治。

但是又提到一個泄的問題。所謂“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我剛才不是談到嗎?必且調之,是說必且調泄。儘管先治其本,之後就得治泄。然後再治其他病。所以“泄”也是涉及到先後天的問題。當然,不利一般是說不通暢,小大不利,是說小大不通暢,大小便不通了。但是“泄”就跟這篇講的,先泄而後病,那個泄是同樣的意思。

所以腹脹和小大不利,這是危急之候,什麼時候都應該先要抓住這個問題,要先治。再有就是泄瀉應該考慮,在一般情況下,解決了本病之後,首先要解決腹瀉的問題。所以從本篇和我們已經學過的,有關的篇章,都可以反映出來這樣一個思想。因此是這個觀點在《內經》裡,看來是很強調的。作為標本緩急來說是很強調的問題。

大家學《傷寒論》的時候還要注意到,張仲景提到了若干個標本緩急的問題,比我們現在所說的小大不利和腹滿,這兩條,張仲景要比它多,提到得多。比如有新病,有舊病,他說可以先治新病,乃治其故疾。但是也提到,如果是小大不利,他要先治小大不利。張仲景也這麼講了。而且張仲景還提到,如果腹瀉和別的病,同時存在的話,應該先治其腹瀉。所以他這個基本思想,是和《內經》相一致的。我們在學習《傷寒論》,或者學《金匱要略》之後,你再反過頭來再學,再看到《內經》所講的,那對張仲景的學說影響是非常的深。這段我們串講完了。

【理論闡釋】

1. 標本的含義

標與本是相對而言,至於相對哪些,在這裡就不講了。我們教材上具體的把標本,又分成下邊這樣五個方面來介紹。這在《內經》裡標本的概念,它把它大致劃分了一下。當然有很多意思。但是在醫學裡用得最多的,在《內經》裡反映最明顯的,是這樣標與本的概念。標與本的關係是有這樣五個方面。

  1. 六氣陰陽標本。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和三陰三陽的關係是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這個認識在五運六氣裡邊,反映得最清楚。天之六氣,那是本。三陰三陽,那是標。這是一個,在五運六氣學說裡邊,這個問題反映最清楚。

  2. 醫患標本。所謂病為本,而工為標。這句話,具體的是在《素問。湯液醪醴論》上講的。我們學過的,“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病,是病人,是疾病,這是本。“工”是指的醫生或者治療技術。對病人和疾病來說,醫生和治療技術是標。是應該佔次要地位。主要的是病人和病證。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指導我們醫生的行為和治療思想。不要把醫生,不要把治療技術放在第一位。把病人和病證放在第二位。那樣看法是絕對錯誤的。如果沒有病人的正氣,沒有這個疾病的情況,你醫生是無所作為的。你多麼好的治療技術,如果這個病人沒有正氣了,氣血不能接受你的技術了,你再好的技術也是無用的東西。所以病為本,工為標。治療技術是第二位的。病人的正氣,病人的情況,那才是第一位的。這是自《內經》以後,中醫學界都是這樣個認識。擺正了位置,我們才能更好的認識疾病。更好的治療疾病。

  3. 體內結構為本,是指在內的臟器為本,在外的形體為標。內為本,外為標。臟器為本,形體為標。

  4. 病臟間的標本。在水液代謝及水腫病的病機當中,對,那篇我們在《水熱穴論》裡有,這篇我們沒有學過,是講水腫的,是說“其本在腎,其末在肺”,《水熱穴論》在講到水腫病的產生的時候,它說其本在腎,而其末在肺。所謂肺為水之上源,腎主水,腎是水臟,對水液的疾病的產生,水腫病來說腎是本,但是,肺在上,肺為標,肺為水之上源,所以在病臟之間《內經》有過這樣的記載,說肺腎水之標。腎是水腫病之本。因此在分析這個問題的時候,《水熱穴論》提到“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那就是水腫病,有水腫,有喘。又不能平臥,還有浮腫。那是肺腎兩臟。當然,本在於腎,而肺為標。

  5. 疾病先後為標本,在《內經》裡常見到的,還是疾病先後為標本。就像本篇所談到的,先病為本,後病為標。舊病為本,新病為標。裡病為本,表病為標。外為標,內為本,陽為標,陰為本。六腑為標,五臟為本。談到了這個標本先後,還有這樣的概念。

這是關於標本的含義。在《內經》裡常見到的是這樣幾個方面。

2 標本治則

標本治則,我們本段提到了,有從標,有從本的,不同治法,像這篇所說,大凡治病,有從本治,有從標治的。從治法,有見標從本,見本從標的逆治法。這是我說給,這個所說的從治法和逆治法,是本篇所特有的概念。以及標本先後,標本緩急,還有標本兼治。還有標本相移的不同情況。標本可以轉移,從本而治為治療常法。一般疾病是這樣治的。所謂“疏其源而流自通”,解決了本,標病自然就可以去掉。從標而治為特殊情況下的治療的變法。所謂權宜之計。標證解除了之後,然後再治本,那一般說,這標就是急。不解決這個標,就不容易整個治療。整體上治療這個疾病。

下面進一步分析,諸病多從本,唯中滿與小大不利二症,無論是屬標,屬本,均當先治。中滿屬胃氣壅滯,水漿難入,藥食不納,則後天化源竭絕,氣機轉輸失主,故先治。這個剛才我在講這個問題的時候,提到過了。相反呢,泄瀉一證,無論先後,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否則後天之本已衰,諸證難以徹底治愈,我們在講這個問題的時候也強調了。雖然泄瀉在本段也好,在《內經》的其他篇也好,沒有特殊提出來要先治其標,先治的問題,但是這提出來了,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也相對的把它強調出來了。所以教材在這裡又把這個問題,重點說了一下。體現了《內經》重視脾胃為臟腑之本的觀點。或者說氣血生化之源的理論觀點。張仲景保胃氣的治則,以及李杲(李東垣)重視培土的思想。有重大的影響。也就是說,《內經》這樣的理論,對張仲景治療保胃氣,或者李東垣培土這個理論,有重大的影響。

二便不通,反映脾腎兩臟的功能失常,氣機紊亂,亦是危急之候。除了我們剛才講的之外,你看張介賓在《類經》上,又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一定的分析,說“諸皆治本,此獨治標”。這是指的腹滿和小大不利。“蓋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雖為標病,必先治之,此所謂急則治其標也”。他這裡專題討論了二便不通的問題。後世對《內經》理論的引申才出現有“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這樣的治療原則。《內經》沒有明確,後世“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引申《內經》之意。適用的範圍就跟廣了。《內經》只提出來小大不利和中滿。當然,又特別注意到泄瀉的問題。後世在這個理論,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之下,才總結出來“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作為一種治療上應當注意的治療原則。

有一些病證,就是【理論闡釋】的第二點,標本治則接著談,有些病證治本則妨礙治標,治標則妨礙治本,說單治一個互相有影響。那怎麼辦呢?應據標本先後而調整。哪個在先,哪個在後,加以調整。特別提到《靈樞。師傳》篇上說:“春夏先治其標,後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標”,那個是根據季節而言。這個所說的標本是裡證和表證。或者病在裡,病在外。但是說叫表證,別出現了誤解。就是認為只有感冒叫表證。所以說病在裡,病在外,春夏氣血在外,春夏陽氣盛,人的氣血趨向於外,所以就春夏先治其外,春夏先治其外,外就是標。我們不是談過嗎?裡為本,外為標。春夏先治其外也就是先治其標。而後治其本。秋冬,就反過來了。秋冬自然界的陰氣盛,陽氣下降,潛藏,人體氣血也趨向於裡,這個時候治療,可以先治其裡,後治其外。裡為本,所以說秋冬先治其本,後治其標。這個標本是按裡外說的,表裡說的。“先治其內”“先治其外”的問題。

《靈樞。終始》篇有“病發先於陰者,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先起於陽者,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這個雖然陰陽,也可以理解為是裡外,內外。但是它還是可以提到先發而先治,後發而後治。和《靈樞。師傳》上所談的,就有所不同。下面又看到《靈樞。五色》篇說,“病生於內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說這個如果治療反了,病會加重的。病生於內就先治其內,後治其陽。陽是外。“病生於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反者益甚。

所以你看什麼三段,都是《靈樞經》的話,提法是不同的。這個問題的理解,又應該根據臨床具體情況來分析。不要說《內經》這句話是這麼說的,我就是這麼治的,那《內經》還有別的說法。所以應該根據病情具體情況,來加以分析。

《至真要大論》上講“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內而影響到外,或者疾病以裡證先出現,內證先出現,然後症狀有往外的現象,比如由臟傳入腑等等的這些情況,這叫從內之外,或者病在內,而症狀表現在外部的一些其他症狀,相關的症狀,這個時候,要調其內。如果從外之內者,就先治其外。它把外作為本了。病在外為本,應該先治其外。可是下邊又有新的提法,說“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雖然是病從內來,到外,而且,可是症狀表現是挺劇烈的。症狀是在外,這種情況怎麼辦呢?“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儘管是盛於外,還是要先治其內而後治其外。“又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內”,可見,病先發先治,後發後治,是一般的常規。常規當然就是一般的,是常規。

表現為陰陽內外標本治法。在四時氣候不同,疾病特徵有別,治分標本先後,也就是春夏氣血浮於外,應該先治其外而後治其內,剛才我們談到了,標而本之。秋冬氣血沉於內,當先治其內,後治其外,本而標之。如果邪正虛實不同,標本先後各異,原發病邪氣有餘,剛才我講課當中提到這問題,“原發之病而有餘,必侮其他臟腑及經脈,是病從本而傳於標,故先治其本而後治其標。原發正氣不足,原發病是虛的,必受他臟乘而侮之。病從標而傳本。必先治他臟經氣乘侮之標,而後治正氣不足之本。”病發不足,先治其標,後治其本,說明當病情複雜多變,標病本病的主從關係發生改變的時候,治療的重點應該隨之加以調整。

病情有間甚之殊,也是我們本段最後講到的,標本有緩急之別,因此說“間者並行,甚者獨行”,代表了《內經》標本治則的思想。也就是本急標緩治其本,標急本緩治其標。還是後世總結出來的“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問題。這裡又舉例,《評熱病論》我們講過的風厥,“表裡刺之”,那時標本兼治,也就是標本同治。那是緩者嘛,間者並行。又舉《病能論》說陽厥怒狂,服以生鐵洛飲。這就是甚者獨行,甚者獨治。

3. 治病求本與標本逆從

病求本與標本逆從問題,這個好理解。《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的問題。那個本是講的陰陽之本。和本段說提到的標本治則的標本,不是一回事。那時講的疾病的本質,是陰陽的問題。這裡說的疾病先後,疾病內外等等的,這作為標本來看。所以這兩個“本”的概念是不一樣的。

【臨證指要】

1. 間者并行,甚者獨行

間者并行,甚者獨行是舉的《傷寒論》的條文和它的用藥。你看,《傷寒論》的301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這條所論的少陰病兼表的證治,因為是裡陽虛不太甚,而現表裡同病。這個時候呢,就宜表裡同治。這意思是說,這是間者。所以可以并行。因為說裡陽虛不太甚,又受到外寒,所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病理同治。麻黃之類治其表,附子之類治其裡。這是雙解法,間者并行的問題。

91條的“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榖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這就是說,甚者獨行的應用問題。病情嚴重了,那就趕緊去治它急的那一方面。下利清榖,這是嚴重的問題,儘管他有身疼痛,表證,那也急當救裡。當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清便自調就是裡證不急,所以急當救表。這不是講的甚者就要獨行,間者就可以并行。或者,急就要先治其急的那個方面。

2. 痞滿先治

痞滿先治,以保胃氣的病案舉隅,舉的是李東垣治貴婦人腹滿的問題。治先治其腹滿。

這一篇就講到這裡。標本先後。這一段應該理解就可以。應該注意理解,重點的問題就是在小大不利,或者中滿治其標的問題的理解上,然後,能念懂它裡邊的這些話,因為就在這段裡標本概念,也是在那裡有不同的所指。當然最主要的是先病為本,後病為標,也有裡為本,外為標的一些概念,在讀的時候,每一句和每一句,有的時候標本的概念轉移了。別讀糊塗了就好了。

第六節 《五常政大論》

254頁。《五常政大論》這樣幾句話。這篇我們過去沒提到過。所以把篇名說一下。五常政,五,是說的五運。因為這一篇,也是講五運六氣。七篇大論之一。五,就是說的五運,木火土金水五者的運行。常,就是常規。木火土金水五運的變化有它的常規。有太過,有不及,有平氣。又不太過,又無不及,那叫平氣。五氣的運行有太過,有不及,有平氣。這些都是正常的,是它的正常現象。也就是所謂的常規。五常就是這個意思。政,也就是政令。《內經》時候它就叫政令。我們現在的政令,好像政府下的命令叫政令。軍令政令。在《內經》時候所說的政令是什麼呢?就是五運六氣它所主持的,比如生長化收藏,這就是政令。木運就主生,火運就主長,水運就主藏,所以講的生長化收藏。這就是它的政令。因為《五常政大論》這篇,就是講這類的問題,講五運六氣的正常的規律。講它的生長化收藏的問題。每一運和生長化收藏的關係問題。每一運太過和不及,或者是平氣,對於生長化收藏有什麼影響?因此篇名就叫《五常政大論》。五運常規對生長化收藏政令的影響。所以叫《五常政大論》。

但是《五常政大論》是挺大的一篇,我們只選了很小的這一段。這段是講的用藥常規。我先讀一遍。

帝曰:有毒無毒,服之有約乎?歧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不盡,行複如法。

這不是服藥的常規嗎?也可以說服藥勿過其量。用藥物治病的話,不要過量。服藥勿過其量。這段,也可以這麼說。就是這樣的內容。

“帝曰:有毒無毒”,是說藥物,有的有毒性,有的沒有明顯的毒性,關於“毒”的問題,上次課我談到了,是指的藥物作用的劇烈與否。作用劇烈,很劇烈的,叫大毒。作用不是太劇烈的,那叫常毒,劇烈的程度比較小,那叫小毒。或者說跟食品幾乎接近,沒有明顯的劇烈的作用了,但它還沒有把它作為食品看,所以那叫無毒,因為用毒,用其毒性來治病。

“服之有約乎?”但是毒性畢竟對正氣也有一定影響,所以說要有約,服有約乎?服藥的話,有沒有什麼規則?實際上就是說有規則。有毒的藥物,無毒的藥物,在用的時候應該有一定的規則。

“歧伯曰:病有久新”,歧伯回答這問題。說病有久新, 病有的是久病,有的是新病,這時候治療,就應該不一樣。

“方有大小”,方子,藥方,有大方有小方。針對不同的疾病,應該選擇不同的方,這本身就是選擇。針對久病、新病要選擇。方子有大有小,對藥物也有選擇。

“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應當是有常規的。那個制度,常規的制度。常制的“制”就是講的制度。下邊又說大毒、常毒、小毒,以及無毒,這些藥物的使用。休息一下再講。

[完/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