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第七十七講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我們繼續講《上古天真論》,267頁。四種養生之人,第三,也就是,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從養生的水平上看,這是第三等,當然這四等人都是很高尚的養生家,第一是真人,第二是至人,至人也歸於真人,第三,所謂其次,有聖人,其實聖人也是很了不起的人,是在理論上創造了非常重要的理論,同時在作為上又有很大的創造,這叫聖人。理論上創造了很大的理論,行為上又做了很大的貢獻。當然這裡主要是講的養生問題。

處天地之和,和就是天地之和氣,和氣是指的淳樸、敦厚的,那種自然之氣,作為天地之和氣。處天地之和,就是置身於天地的和氣之中,就是把自己和自然界的淳樸、敦厚之氣融合在一起。融為一體,就是把自身和自然界之氣融為一體。

從八風之理,八風是東西南北四方再加上四羽,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方、四羽,所謂八方。八方之風,叫“八風”。之理就是正理,八風之正理,也就是正常的氣候變化。所以要順從八風之理。

適嗜欲於世俗之間,這樣的聖人在養生方面,他適應世俗之間的那些嗜欲,世俗之間有很多的嗜欲,這個慾望,那個嗜好,聖人能夠適應那種環境,“適嗜欲於世俗之間”

無恚嗔之心,就是世俗上,其實有很多的嗜欲不是好的。聖人不是學習他們,但是只是看見他們對自己,沒有什麼引起煩惱。他這話就說清了沒有煩惱的意思。無恚嗔之心,“恚”是恨、是怒這樣兩個意思,就是在世俗之間,儘管有很多的不良的嗜欲,但是聖人看在眼裡頭,並沒有產生恨、怒,“嗔”也是小怒,所以無恚嗔之心,對那些東西看在眼裡頭,在心裡頭不產生什麼反應。生氣,發怒,甚至於覺得很憤恨,對他的心沒有產生這樣的影響。

行不欲離於世,他的行為,他的活動,他並不是說要脫離開世俗,不欲離於世,並不脫離世俗,

被服章,這三個字,教材有注釋,看來是衍文,

舉不欲觀於俗,但是他的舉動、他的作為,他不仿效世俗,不是看別人怎麼著,我也怎麼著,我還是按我自己養生之道的方法行事。儘管世俗有很多的嗜欲,很多的行為,聖人雖然看到了,但是既不往心裡頭去,不產生憤恨、惱怒的這個心理,也不學習他們那些東西。但是也並不想離開這個世俗,我要到深山老林,我要脫離這個環境。我找一個什麼什麼樣的環境去吧。他並不是這樣。他自己的行為,也不仿效那些世俗上的那些東西。所以舉不欲觀於俗,

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在外邊形體上沒有過分的勞累,再說本篇開頭講了,如果是精神很專直的話,他也可以形勞而不倦。所以“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下邊就說的內無思想之患,

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他還有什麼思想之患呢?恬愉,恬淡,就是安靜。愉是高興。為自己的任務,追求的是什麼?追求的是心情恬淡、心情愉快。心情舒暢。他以這個為他的任務。以自得為功,自己感到自己的成績不錯,這種練習的方法,自覺得很自然。 就是說沒有過分的追求,沒有嗜欲無窮,孜孜以求,不是那樣一些。那是一種心態上的養生。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主要是一種心態上的養生。因為內無思想之患,下邊接下來,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其實都在解釋“無思想之患”的具體內容。

形體不敝,精神不散,形體也不敗壞,敝就是敗壞,因為沒有不適當的嗜欲,又沒有過分的勞累,所以形體不敝,由於他能夠精神守於內,無思想之患,恬愉為務,自得為功,所以他也能夠精神不散。精神不散,形體不敝,就是在前邊養生的基礎上,才能夠做到這點。

亦可以百數,說這樣的聖人養生的話,也可以達到百數,超過百歲。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其次有賢人者,再一等人,叫做賢人,同樣是養生當中有很大成就的人,

法則天地,象似日月,這個賢人與聖人,又差一點,是說他的行為符合道德,他的行為、他的作為符合道德,同時他的作為也有很大的收穫,法則天地,象似日月,這就是養生以天地為法,以土地陰陽為法,或者效法天地,以土地的運行,陰陽變化為自己養生之法則。“象似日月”,“象”還是取法的意思,我們講陰陽應象,從象上,取象,象似日月,還是按著自然界的陰陽變化,日月星辰來調整自己。象似日月,下邊接著是,

辯列星辰,“辯列”就是指有推部的意思。星辰有運轉,星辰有它正常的運行,要認識到日月星辰運行規律,那就是天體的,天象的問題了。推步星辰的變化、運行。這還是用來養生。取法日月的,還是推步星辰。這都是用來養生的。根據日月星辰的轉移,日月星辰的變化規律來養生。

逆從陰陽,那當然就“從陰陽”,順從陰陽,這是偏義複詞。順從陰陽。

分別四時,春夏秋冬四時,陰陽有不同,有升降出入的區別。

將從上古合同於道,,這個“將”是隨的意思,隨從,也隨從著上古聖人那樣,合於養生之道。就說也能符合養生之道。將是隨的意思。隨從上古的聖人那樣,而符合養生之道。也就是說賢人,上邊所說的賢人的養生方法,也符合上古的養生之道。

亦可使益壽,它可以使壽命延長,

而有極時,那也就是“度百歲乃去”。不是像聖人那樣“無有終時”。這是“益壽”是可以益壽,延長壽命。但是有“極時”。也“度百歲乃去”。

這一段養生水平不同,結果也有差別,舉了這樣四種養生有高尚道德水平,和養生水平的人。這一段講完之後,這一篇我們就講完了。

【理論闡釋】

《內經》養生思想於道家

268頁。其實這裡就是說,從《內經》的現在文字看,養生方面的闡述。和道家的思想有很多相一致的地方。或者說《內經》的學術思想,在養生這方面受道家的思想影響比較大,這裡邊固然是在成書年代時候,可能有道家思想,本身就影響了《內經》。在唐代王冰整理《素問》的時候,王冰本身就是道家,所以他又把這個思想,可能又貫穿進去一些。我在講這一篇的時候,曾經提過,這一篇在別的版本,在全元起本上並不在第一篇,王冰在整理《內經》的時候,整理《素問》的時候,他把它挪到第一篇,為什麼?這一篇就是養生,道家。王冰就是道家,他就重視養生。當然重視養生這觀點是不錯的。我們就從學術的淵源上,篇目的前後次序上,王冰把它挪到第一篇,看來就是他非常強調養生的問題。

我們在理論闡釋裡提到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諸子中重要的學術派別。《史記》稱之為“道德家”。《漢書》始稱為道家。本節“德”“道”源於《老子》,“真人”、“至人”首見於《莊子》,老、莊嘛,都道家。 精氣,守神、積精全神等,均系道家的習用術語。所以從《內經》的語言文字,和道家的語言文字上看,就有很多就是從這樣養生這一篇來看的話,就有很多相似的東西。其中的“美其食、任期服,樂其俗”,極似《老子。八十章》之文。對,《老子。道德經。八十章》這幾句話是這麼說的,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這安其居,我們現在的安居樂業,安居是那兒來的。現在不是好多城市建安居工程嗎?這“安居”一詞還是有出處。《道德經。八十章》它的話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你看,和我們本篇的“美其食、任期服,樂其俗”是極相似。意思也相同,文字也很相似。因此,我們說《內經》與道家的淵源關係,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了,在養生思想方面受道家影響極深。加上道家人物王冰的編次注釋《素問》,更顯得十分突出了。

下邊還分了幾點來說,

  1. 養生觀上,道法自然,養生要法於道,法於自然,強調自然。
  2. 養生原則上,道法清靜。本篇也講的“恬淡虛無”,這些都是清靜無為。
  3. 養生方法上,重視“術數”,“和於術數”嘛,本段第一個養生不是講了,“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道家也很重視“術數”,養生的技術。同時又提出來,在養生術數方面,《莊子》上記了不少,比如“心齋、坐忘、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等等。那都是術數,它有動作的。除了調整呼吸,也還有點肢體動作。我們現在一些動功,也是有些運動。有規律的運動。但是有一些氣功,我又涉及到這了,因為有些同事可能還練過氣功,有的練功,前些年有一種功叫做什麼功來著,反正運動,他一開始就讓你運動,老師沒講清楚,有的運動過火了,再也收不住了,這就出了毛病了。就走火了,也是這個運動就是不妥當。所以說了,上次我講課曾經提到,要想練習什麼,一定要找一個比較好的老師來教。所謂好的老師,就是真的懂得氣功原理,最關鍵的是懂得“恬淡虛無”的老師來教。你別追求什麼,還追求什麼動,說我要飛了,外要翔了,飛翔,好吧,飛得滿院子跑,站也站不住了,只好送精神病院,這可我見過若干個,所以老師在教功的時候,應該首先教給學生怎麼練,還要教給學生怎麼收,得收住。之追求新鮮,好玩似的,那不行。所以人家這個練,道家的練法有自己的練法,有自己的收法。不要自己看著書自己練,自己看書練,我見到的,走火的多。見到過。所以從《內經》和《道德經》比較來看,或者《莊子》比較來看,從養生學術思想上,養生方法上,那有很多的相關,或者很多的相似。換句話說,《內經》養生思想與道家思想淵源極深。

第二節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這一篇我們教材是作了節選,只選了這麼兩段。在《素問》的裡邊,《四氣調神大論》也是第二篇,《生氣通天論》在第三篇。《生氣通天論》我們講過了。四氣調神,第一是“上古天真”,養神。第二,“四氣調神”還是養神。所以看《素問》對養神問題非常的重視。

《四氣調神大論》的題目,篇名的解釋問題,四氣就是四時之氣,春夏秋冬之氣,調就是調攝、就是協調,神就是精神意志。《四氣調神大論》這樣題目就講得很清楚了。從內容上,它是概括的內容,是講四時。根據四時之氣來調攝精神意志。使人的精神意志和四時陰陽之氣,相應,相協調。這說的是調神志,精神意志。其實從文字數量上看,更重要、更多的是調形體。換句話說,可不是字數多就是重要,字數少就不重要。雖然調神的話可能相對比較少,但是它叫“調神”,從題目上也可以看出來,《內經》的養生重視精神調養。形體要不要調養,當然要調養。但是把精神的調養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先看第一段,我讀一遍。這一段內容是文字寫得很漂亮。意思也很準確。有興趣的話,應該背下來。沒興趣的話,一些重要詞必須會解釋,因為說文字也很漂亮,有很多就也很有韻調,所以應該說容易背。說我就是不會背,那好,不會背,你就把重要詞都理解好,會自己表達。背下來也得會表達,用自己的話表達。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這是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養生要領問題。因此,這一段的內容可以概括為四季養生的原則。

春三月,此謂發陳,正月、二月、三月,所謂“春三月”,給它概括一個詞,“發陳”,用發陳這個詞,來概括正月、二月、三月,這個春三月的氣象。發是啟發,陳就是故,故舊,陳舊。“發陳”就是推陳出新的意思。因此“發陳”這個詞,本義是推陳出新的意思,“春三月”在一年之中為一年之首。四季之首,有少陽生發之性。所以用“發陳”這個詞來形容它。春三月有什麼性質呢?說是四季之首,生發,

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天地自然都在那裡上升,都在這升發,說天地俱生,都在出生。萬物以榮,世間的一切事物,特別是那些動植物,有生命之物,那是欣欣向榮。為什麼呢?接受了天地陰陽生發上升之勢之氣,少陽生發之氣。所以萬物隨之而欣欣向榮。這是天地之象。人應該怎麼辦呢?養生應該如何做?這提到了,說是從原則上提出來,要

夜臥早起,晚睡早起。因為春天是生發之氣,人也要生發,不要太懶惰。讓氣血活動開,所以要晚臥早起,多活動一些,不要懶惰。下邊解釋起床之後,要

廣步於庭,廣步就是緩步,鬆緩,廣是鬆緩而廣大。放鬆的形體在庭院當中活動,步是指的走路,走叫做步,那麼這裡是指的形體的活動,為什麼早起要在庭院當中活動呢?這使生陽之氣能夠生發起來。所以要運動生陽之氣。自然界的陽氣也在上升,人體怎麼適應自然界呢?要夜臥早起,起來之後,要放鬆形體,在院子裡面去活動。使人體的陽氣也開始運動起來,要注意

被髮緩形,被髮緩形的意思還是要放鬆自己。古人的頭髮要梳起來,早晨起來不要梳得緊緊的,要放鬆。形體放鬆。緩形,就是不要穿著緊繃繃的衣裳。要使形體鬆緩下來。所以看來現在有人練武術的穿著燈籠褲,那燈籠褲確實不約束著形體。如果穿著牛仔褲去練武功,那保證練不了。而且不是練不了,對形體就是個約束。對生長不利。反正從春季養生看,是絕對不利,從現在看真的也不太有利。把身子兜得緊緊的,表示出了線條美,也許那叫美,但是在我看來也不利養生之道。起碼早晨鍛煉你穿那個不行,被髮緩形,就是要鬆緩自己。也是有利於陽氣上升。那不說了嗎?為什麼要這樣做呀?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關鍵是說,要

以使志生,使自己的神志、精神意識也開始生發。這樣的話,才有利有人的生長健康。如果從工作上來說,從學習,從事業上來說,也利於你的思路的開啟。要產生很多新的思路,好的想法。那都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容易產生。這是以使志生。下邊是一種心態問題。要

生而勿殺,有上升之勢的東西,不要去消滅它,不要去殺害它,這不管事你看到外界的事物,還是自己腦子產生的想法,所謂“火花”,腦子產生一個靈感,這個火花,不要消滅它。要趕緊把它記下來。以後看看有沒有時間去加以創造。加以實施。

予而勿奪,要給予而不要剝奪。在心態上要平和,要有給予的心態。不要剝奪的心態。對人對己都是這樣。對自己太苛刻也不對。有很多人就對自己太苛刻了。形成了疾病。我看有相當一部分焦慮抑鬱,就是自己對自己要求太苛刻。當然別人對他要求是一個方面,他自己對自己要求也是一個方面。而且這類病人春天發病最多。應該給的,就不要剝奪它。

賞而勿罰,要獎賞而不要處罰。這個範圍很廣,我剛才說了,對人對事對己都有個賞而勿罰的心理。不是說錯了事也不該罰還賞。不是講的這個問題。就是講一種心態上,精神調養方面的問題。

此春氣之應,這樣的話,就是符合春氣上升之勢,陽氣上升了,所以人陽氣也隨之上升。人體的形體運動乃至於精神狀態,都要符合春生之氣。因此說此春氣之應。這是和春天之氣相順應,相一致。應,就是順應,我們在講前面有一篇,叫《陰陽應象大論》“應”吧,春氣之應。

養生之道也,春主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養“生生之氣”,所以叫養生。這個養生,和我們這一篇養生的養生,意思不一樣。這是生生之氣的意思,陽氣上升的意思。也就是調養生生之氣,跟夏天的調養長氣是一個同樣的句子。春主生,所以春天要養其生氣。養生之道,這是養生氣的規律。

逆之則傷肝,肝應春,講《金匱真言論》講過了,肝氣通於春,所以如果逆養生之道,逆春天養生之道,而不是像上邊所說的,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這樣的使志生之道的話,就容易傷肝。傷了肝之後,肝是少陽之氣,少陽之氣不能正常上升,產生很多肝之病,不但產生肝之病。

夏為寒變,到夏天還可以產生寒變,裡寒,產生裡寒。可以產生洞泄,洞泄之病。為什麼呢?春天養生,陽氣沒有養起來,夏天陽氣當長而不長,所以變成裡寒了。洞泄,寒中洞泄了。是養生沒養好,到夏天陽氣該長也長不起來,沒有生,談何長?所以 “夏為寒變”。按五行說,木不生火,按陽氣多少來說,少陽沒有生起來,所以太陽之氣不能長。所以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

奉長者少,春生夏長,春天不生,夏天不能長,所以不能奉養長氣。奉,就是養的意思,供養。少陽沒有生起來,就不能供養長氣。有生才有長。,沒有能生,所以也就不可能有很好的長。所以叫“奉長者少”。


夏三月,四五六,夏天,夏季,當然我在這說的一二三四五六,都是說的陰曆,太陰曆。

此謂蕃秀,蕃,是茂盛的意思。秀,就是美的意思。蕃秀,就是茂盛而美麗吧。茂盛而美麗是說夏季的陽氣很茂盛,自然界一切萬物都發展得很旺盛。特別是草木看得最清楚。一到夏天是最繁茂的季節。

天地氣交,天地之氣相交。天陽下降,地氣上升,這個時候最旺盛。天地氣交最旺盛。陰陽之氣相交最旺盛。

萬物華實,華是開花的花,花和華是一個意思。實,就是果實。萬物,是指那些植物類都已經開花,開始結果。或者開花了,開花之後已經開始結果了。所以萬物華實。這不是也很蕃秀嗎?前面不是又茂盛,又美麗。華實還不茂盛美麗嗎?那是自然界的氣象。用這樣的話來形容。

夜臥早起,人們養生在生活規律上要晚睡早起,同樣的是與自然界的陽氣旺盛相一致。自然界陽氣旺盛,人要睡眠的話,就是入於陰了,陽氣入於陰了。所以晚睡一些,早起一些。保持陽氣旺盛。這裡說“夜臥早起”可是相對的,是對古時候所說的。“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和現在的有一些特別是一些年輕人,概念上的晚睡不一樣。那非得夜裡兩點以後才睡。可是他並不早起。人家這是早起。兩點以後再睡,到夏天四點鐘五點鐘天亮了,甭遠處,中國黑龍江三四十點鐘就大亮了。概念上的晚睡不一樣。那非得夜裡兩點以後才睡。可是他並不早起。人家這是早起。兩點以後再睡,到夏天四點鐘、五點鐘天亮了,兩點鐘睡,四點鐘還得早起。天亮前起,那肯定不行。不符合《內經》,即使說晚臥早起,也不會是讓睡一個多小時覺。所以這個應該正確理解。是說和自然界的陽氣旺盛保持一致起來。

無厭於日,同時,在心態上還有無厭於日。厭,是倦怠,無厭於日,白天不要倦怠。人氣夏天不應該懶惰,人氣不可惰。因為夏天,確實陽氣盛,人容易汗出得多,容易產生疲勞的,暑傷氣。但是要注意,不要懶惰。

使志無怒,調節自己的情緒,不要發怒,因為自然界陽氣在上升,人氣也上升,一發怒的話,容易陽氣過盛了,怒則氣血上沖,太盛了不行。不要發怒。應該使心情保持平靜。

使華英成秀,這個“華英”是指人體的精神,“成”應該讀成[chang常],意思是盛的意思。使精神茂盛,精神充沛。夏天應該保持精力的充沛。有春生了,再有夏長了。身體才能強健起來。如果從各人的學習和工作上,也才能夠成就開始了。這就開始創造的時候。

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因為夏天陽熱之氣很盛,人體內的陽熱之氣也得外散,使氣得泄,該出汗就得出出汗。夏天,說一遇天熱,不要出汗,躲在空調的房間裡去世不好的。不應該老那樣。必要的時候,工作的時候,涼快一下也好,便於工作,等等。說一天二十四小時,就在這冷室裡頭呆下去,避暑去了,這對身體是不利的。所以說應該夏天和自然界陽氣旺盛一樣。人體的陽氣也要開始外泄。因此說,也是要出點汗,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這是說的心情問題,人的情緒,人的情志,應該所謂的意氣舒展,不要抑鬱,當然這不是說性格問題,比如有的人內向,有的人外向。夏天的時候盡量的外向一點。特別是內向的人。這樣的話,使陽氣外泄,使意氣舒展,你才容易夏天長起來。陽氣才能長。我說從學習工作來說,夏天也應該外向一點。

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夏天養長之道。夏如長,陽氣盛,所以說是養長的規律。夏天的養生的規律就是養長。春生夏長。

逆之則傷心,如果違反了這個規律,不使陽氣很好的旺盛起來,當旺盛而不能旺盛,那就傷心。因為心氣通於夏,使陽氣不振作。

秋為痎瘧,陽熱之氣不能發散於外,那就鬱在裡了,秋天涼氣外束,秋涼之氣束縛於外,陽熱之氣閉鬱於內,所以容易產生寒熱往來的瘧疾。痎瘧,我們過去講過,秋為痎瘧,就是泛指瘧疾而言。這是指的寒熱往來,不見得是真瘧。也許是真瘧,也許不是真瘧。但是有往來寒熱的症狀的,就稱之為瘧疾。這是由於夏季養生不當,陽氣不能外散,它不是應該,講的“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嗎?

奉收者少,因為夏季養生沒養好,秋天當收也不能正常的收,所以說“奉收者少”。奉養收氣的就少了。是這樣,夏天沒長好,秋天還能收成好嗎?人體也是這樣,夏天陽氣沒長養好,秋天陽氣應當收斂了,也收不好。收不好就產生很多的病。自然界也是這樣,夏天開花結果的沒長好,秋天收成能好得了嗎?也不可能。所以說這是相關的。上個季節養生不當,下個季節身體也要受到影響。

冬至重病,奉收者少,又冬至重病。這句話本意不錯,但是從四段的文例上看,“冬至重病”這四個字,懷疑是衍文。還是有道理的。你看,前兩個段,到“奉藏者少”,“奉生者少”,後邊都沒有一個什麼什麼重病問題。所以這“冬至重病”這個話,注家們提出來可能是衍文。

這是夏三月的養生。要養生(長)氣,陽氣旺盛,所以用“蕃秀”這個詞,來形容這個季節的特點。人們養生要適應陽氣上升的這個性質,陽氣旺盛的性質,來注意調節自己的情緒,調節自己的生活規律。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秋三月,七八九,秋季。

此謂容平,七八九,秋季。用“容平”這個詞,來表示秋天的那種徵象,“容平”就是說萬物的容狀、容態、形容。容是萬物的容狀;平,就是平靜、平定。也就是萬物的容狀、萬物的形態。到秋天就平定下來了。不是在往上長了。是呀,像春天那樣欣欣向榮,像夏天那樣的繁茂,秋天,萬物容狀就已經平定了。秋三月,此謂容平,用這個“容平”來形容秋季的氣象。

天氣以急,地氣以明,這是自然界的景象,天氣疾勁,不像春天那麼柔和,夏天那麼濕潤,開始疾勁,說“天氣以急”,秋風來了,疾勁,秋氣疾勁。地氣以明,地氣是指的大地上的萬物,大地上的萬物也開始清明。清也是一種清肅的現象。大地萬物也開始清明,或叫清肅。秋季陽氣開始收斂了。陰氣開始上升了。所以萬物開始下降的現象,所以叫“天氣以急,地氣以明”。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人們注意養生,又用起居來說明,說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這個時候人們在生活起居上,要早些睡眠,要早些起床。早到什麼程度呢?要“與雞俱興”。雞這種禽類,可以天一黑就要休息了但是天不亮可就要起來了。雞鳴,天沒有真的天亮,它已經雞鳴了。所以秋天應該天黑入睡休息,不要等到天光大亮再起床。所以他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我們不是有個詞叫“聞雞起舞”,那是說練武功的,雞鳴起來就在練武功了。做別的工作,雞鳴時候也該起來工作了。學習的,雞鳴也該起來學習了。他是說與雞俱興,是比喻那個時間。

下面是秋天調養情志的問題,休息一下再講。

[完/4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