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第七十八講 四時陰陽從則生逆則死、治未病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秋三月,陽氣內斂,所以自然界有一種肅殺之氣,陽氣內斂,陰氣偏盛,所以有肅殺之氣,因此天氣疾勁,地氣清肅,在這樣一種自然陰陽情況下,人們養生說要

早臥早起”,早臥是避免秋季的陰寒之氣,

與雞俱興”,那是講的具體時間,要注意,

使志安寧”,秋天注意調節情緒,使情志安寧,“以緩秋刑”,因為秋天是肅殺之氣,是一種刑罰之氣,要“使志安寧”,同時要早臥早起,不要像春夏一樣“夜臥早起”,這樣的話,緩解秋季的肅殺刑罰之氣,所以“以緩秋刑”。

收斂神氣”,神氣也應該內斂,因為自然界的陽氣已經開始收斂了。所以人體的陽氣也應該收斂。因此神氣也應該內斂,

使秋氣平”,使自己的氣血平調,由於收斂神氣了,所以當然也就“無外其志”,人的意志也不要過分的活躍,像春夏那樣。夏天是“若所愛在外”那樣,要

無外其志”,使意志也要平靜、收斂。使肺氣清,因為肺與秋氣相應,上面所說那樣一些調養身體,都是為了保護人體的正氣,特別是肺氣。因為秋季養生不當,首先容易傷害的是肺臟。肺與秋相應嘛!所以用上邊那樣一些注意養生的方法,使肺氣清,而不上逆,肺主肅降,肺氣清肅是好事,是正常現象。

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春夏秋冬,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所以秋天的養生,因此說是“養收之道”。養收氣的規律。夏養長氣,秋養收氣。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到冬季陰寒之氣就更盛了。陽氣不能潛藏,陰寒過盛,所以發生飧泄之病。

奉藏者少”,因為你秋天秋收沒養好收氣,所以到冬藏閉藏之氣,也不能正常的閉藏。其實“冬為飧泄”也是不能閉藏的一種現象。腎陽大衰了,虛寒泄瀉了,也是因為腎氣不能藏了。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冬三月閉藏,自然界的萬物都潛藏了,陽氣潛藏於內,所以用“閉藏”一詞來形容冬三月的氣象。

水冰地坼”,水結冰,地被凍裂,所以“水冰地坼”,坼就是裂。滴水成冰,土地凍裂了。自然界是這樣一種現象,這麼寒冷,陰寒之氣這樣盛,所以人體要注意活動的時候,不要擾亂陽氣,盡量使陽氣潛藏,叫“無擾乎陽”,不要擾動陽氣了。不要擾動陽氣,生活規律上要注意。

早臥晚起”早臥早起,必待日光,這可是古時候的生活了,那麼陰寒,那麼寒冷的天氣,應該“早臥早起”,那確實要“日入而息,日出而作”,

必待日光”,不是作,是起床。避寒,意思就在於躲避這種寒涼。古時候的氣候一個是比現在要冷。這是氣象學家研究的結果。再一個,古時候人們的保溫的水平,肯定不如現在好,從養生角度講,要避免寒冷還是很重要的。

使志若伏若匿”,同時在情志上,要“使志”,使自己的意志,精神意志。要“若無若匿”,就奧藏匿下來。就好像潛伏,好像藏匿下來一樣。跟自然界的氣象是一樣的。自然界的動植物到冬天都有這種現象。你看這樹,北方的樹,寒冷冬季,除了針葉樹之外,大都沒有葉子了,那真潛藏下來了。看他生命就像停止一樣。當然實際上並沒有真的停止。所以人的情志也要若伏若匿,把情志都藏匿,好像藏匿起來那樣。

若有私意”,好像自己有什麼私事不願意泄露。那是什麼呢?還要覺得自己情緒很好。不是說我什麼都不想了,結果鬧的心裡很憋扭、很抑鬱,那不行,他“若有私意”,好像我自己有那好事,不告訴你。

若已有得”,要保持一種好像自己有所得。有所心得,有所成就。那樣一種心態。其實在陰寒季節,這種心態可是很難做的。所以要求要注意這種心態的修養。冬季自然陽光減少,天氣又寒冷,人們多半都躲在房間裡邊,這個時候如果再不保持一個好的心態,也很容易得病。現代研究證明說是光線差,光線暗,特別是到極地,黑天那幾個月,沒有太陽那幾個月,人們抑鬱症發作的就比較多。所以越是到這樣的環境下,越要保持自己的心態。這是自己保持的問題。當然我們現在電源充足,有的電用不完的,那光線開得足足的,可以。當有比較多數情況下,光線到冬天相對就弱了。所以我是從光線上來講。其實自然界來講,是陽氣潛藏於內的問題。所以人陽氣也潛藏於內。陽氣潛藏於內,還要注意情緒的調養,調養什麼?“若已有得”“若有私意”“使志若伏若匿”,這樣使情緒上平靜。再有,要注意

去寒就溫”,不要,冒觸風寒,要注意保暖,

無泄皮膚”,不要無緣無故的泄露皮膚,所謂不穿好衣服,暴露於外,受風寒侵襲。無泄皮膚,就要注意不要受風寒的侵襲。

使氣亟奪”,使人體的陽氣反複受到奪失。亟就是頻,不停的。我們過去講過亟字,“陰者藏精而起亟也”,讀成【氣】,使氣亟奪。反複的丟失陽氣。因為皮膚泄露了,風寒侵襲,陽氣很容易丟失的。

此冬氣之應”,這個養生的道理,是符合冬氣的這種現象。與冬氣相應。冬氣什麼?冬氣就是閉藏。人陽氣也應該閉藏。

養藏之道也”,這是養藏的規律。

逆之則傷腎”,腎與冬氣相應,所以逆之則傷腎。

春為痿厥”,傷腎之後,春天可以發為痿厥,痿厥之病,也就是說,到春天腎氣沒能養好,春天,肝少陽之氣不能生,肝臟也不能受到滋養,所以發為痿厥之病。痿是痿軟無力,肝失其養,筋無力,因此可以出現痿。肝失其養而傷筋,叫做痿。厥,是手足涼,或者手足熱,在《內經》裡來說,這“厥”是指手足涼或手足熱。“諸厥固泄,皆屬於下”,屬於下焦之病,腎病,或者是肝之病。腎陰虛則手足熱,腎陽虛者手足涼。所以到冬天養生不當的話,春天可以發生痿厥之病。因此又說是

奉生者少”,春天當生而不能生了。那時因為冬天應藏不藏,所以春天當生而不能生。

這個四季,除了本季養生不當要有病之外,還影響到下一個季節。因此,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相互關聯的。根據每一季節的自然的氣象,來定出一個形容詞。叫做“發陳”“蕃秀”“容平”“閉藏”。根據自然界陰陽升降這樣的特點,來調節自己的養生的方法和規律。

【理論闡釋】

1. 四時氣象與養生

270頁。四時氣象與養生的問題,教材中提到本篇先論四時氣象,後述攝養之法,四時氣象本於天,攝養之法用於人,體現了天人合一,人法自然的養生之道。歸納成了如下這三個方面來講這個問題。

  1. 春之發陳、夏之蕃秀、秋之容平、冬之閉藏。來闡發四時生長收藏的氣象特點。這是講的氣象。是謂象,即是萬物形態容貌的徵象。下邊又講什麼叫發陳?是說來表徵陽氣生發,推陳出新的特點。蕃秀,來表徵夏季陽氣長旺,萬物茂盛的特點;容平,是表徵秋季陽氣開始收斂,萬物容貌清肅平定的特點。閉藏,是表徵冬季陽氣沉潛,萬物蟄伏自固的特點,這是第一。人法自然養生。是講了發陳、蕃秀、容平、閉藏。這樣的不同的特點。

  2. 以四時氣象作類比,指導養生。提出了“四氣調神”的方法。這不是調神的方法,春天應該“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夏天,“使志無怒,若所愛在外”,秋天,“收斂神氣,以使志安寧”,冬天,“若有私意,若己有得”,這都是“四氣調神”。以四時氣象作類比指導養生。提出調神之法。

  3. 本篇所述四時氣象,除指導順時養生之外,也是理解《內經》五臟概念中,四時內涵的重要經文。肝臟的內涵是和春季相應,春季是少陽生發之氣,所以春天養生養好了,對夏天心臟心陽的旺盛,就是有助於心陽的旺盛,如果春養生不當,夏季心陽之氣也不能生,又會產生其他病。所以本篇儘管是談的養生問題,其實也對五臟的概念問題,四時五臟這個關係問題,也是個重要的論述。

這是四時氣象、養生。理論闡釋。提出這樣三個方面來討論的。

【臨證指要】

1. 順應四時特點養生

這個自己讀一下。但是我們看到本段,雖然是叫“四氣調神”,但是其調形的文字更多。儘管是調形的文字多,仍稱為調神。可見《內經》的養生,調神在於調形之上,重視神的調養。確實如此,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沒調養好,鍛煉形體幾乎是不會有好的結果。

2.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冬季陽氣沉潛,天氣嚴寒,萬物蟄伏,人之精氣亦應內潛閉藏。因此起居作息要“早臥晚起”,增加居室時間,減少冒寒的機會。所以要去寒就溫,無擾乎陽。以適應這種環境、這種氣象。這種精神尤其適用於老年、幼弱、久病等生機薄弱之人。這是很重要的事情。說我身體強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那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身體強壯,強健身體,逐漸地適應外在環境。你也不能說,我要適應環境了,我從來不練,偏三九那天,赤膊上外頭練去,這恐怕還是不行吧!特別是對老年、體弱、乃至久病,生機薄弱之人。這個“必待日光”,這個道理還是很重要的。當然只是講這個道理,所以我們教材上說“必待日光”,言其晚也,而且也是有一定道理。

下面講一下陰陽升降。冬天白天段,夜間長的這個道理。另外,就是寒凝氣斂,污濁的空氣難以消散,你太早練,並不見得是好事,尤其是老年人,你太早練,並不見得是好事。本來睡覺就少,早練,早練,尤其是老年人,本來睡覺就少,夏季早練沒什麼不好,冬寒之氣嚴重的還是早練,不見得是好事。應該適當的晚一點。特別老年人、體弱的人。在中國的北方,零下十度、二十度、乃至於三十度。說天沒亮就出去練了,有這樣人。也有練壞了的。如果他逐漸的長年如此,身體強壯,那可能適應性強。那有的就適應性不強。突然一受寒,血管一收縮,心臟冠心病發了,這種現象確實有的。所以早晨太冷的時候,不要太早出去,特別是老年、體弱之人。出去之前,應該喝點溫開水。這樣對自己有好處。

所以在臨床應用上。昨天我出門診有一個冠心病的病人,他還說天不亮我就起來,就如何,我說起怎麼早幹嘛?他說送孩子上學,那沒辦法。他雖然四十多歲,還在送孩子上學。那是他的生活需要。不是他的身體活動的需要。我說你注意,早晨起來走之前,一定要喝點溫開水再出去,穿暖一些, 因為這幾天突然寒冷了,本身心臟功能就不好,他就應該非常注意,所以說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還有其適應性。還有很重要的道理,當然對一般年輕人說,是工作需要,我天黑就得睡覺,那誰也解決不了你那問題,所以應該從精神上理解。

四時陰陽,從之則生,逆之則死

下面看看第二段,271頁,這一段是講四時陰陽,從之則生,逆之則死。還是跟養生,養生的問題。順從陰陽則生,逆陰陽則死。四時陰陽“從之則生,逆之則死”。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為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這是首先談到的。養生是否能夠順從四時陰陽的問題。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春為少陽升發之氣,春三月,此謂發陳,那都是少陽生發的意思。所以如果違逆了春季少陽生發之氣,去那樣的話,不注意養生,所以“則少陽不生”。人體內的少陽之氣就不能正常的上升。當生而不能生。

肝氣內變”,首先傷害的是肝臟之氣,因為肝應春,肝氣通於春。所以叫“肝氣內變”。變,就是病變,變動。肝氣內變,也就是肝氣產生的病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同樣道理,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為陽臟,陽中之太陽,我們在講《六節藏象論》的時候,不是講“心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嗎?所以如果不能夠正常的養生,違逆夏長之氣,所以太陽不長。

心氣內洞”,洞,就是空虛。心氣不能旺盛,夏天當旺盛而不能旺盛,因此說心氣空虛。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焦滿,肺葉焦而胸脹滿。肺氣不能夠清肅、不能夠肅降,肺應秋,秋不能養生,所以肺氣也不能肅降。因此說肺葉焦而胸脹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冬季養生不當,腎不能藏。腎氣通於冬,所以叫“腎氣獨沉”,沉就是沉於下而不閉藏。就是說四時和四臟是相關的。每一個季節養生不當,首先傷害相應的內臟之氣。當然前面那段我們已經談到了,除了上海內臟之氣,還影響到下一臟之氣的正常的產生。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這又講的基本道理,四時陰陽升降,也是萬物的根本,萬物生長變化都和四時陰陽是相應的。這是基本道理。因為“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這不單是人,所有的生物都是這樣。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因為是萬物之根本,人也在其中,因此聖人,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春夏就養陽,春天養生,夏天養長,生長為陽, 所以春夏養陽,養生長之氣。秋冬養陰,養收藏之氣。收藏為陰。前面第一段不講了嗎?春養生之道,夏天是養長之道,秋養收之道,冬養藏之道。所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要根據這個規律來進行養生。所以“春夏養陽”就是養生氣,養長氣。“秋冬養陰”,就是前面所講的養收氣、養冬(藏)氣。當然,對這句話,有多種解釋,道理都是可通的。但是就本篇的本意它應當是,春夏養陽是指養生長之氣。秋冬養陰,是指養收藏之氣。別的解釋不是不行,可以,但是就本意而言是這樣的。

以從其根”,春養生,它為夏養長之根;夏養長,是秋收之根;秋收是冬藏之根。生長收藏,這是相互聯繫的。以從其根,相互為根的。

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萬物與自然界的陰陽沉浮升降一樣,人也和萬物那樣,沉浮於生長之門。沉浮於陰陽升降之門。因為陰陽有升降,陰陽有出入,就如同有門戶陰陽,出入門戶一樣。所以叫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如果違逆了這樣的規律,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的規律的話,則伐其本。損害了人體的生命之本,陰陽之本。壞其真,使人體的臟真之氣也受到損壞。所以“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那陰陽四時,升降出入,生長收藏,這樣的變化,是萬物之終始,萬物都是這樣,生長收藏,終而復始這樣的變化著。四時陰陽,萬物之終始。周而復始,終而復始,生長收藏,生長收藏這樣的變化著。

死生之本也”,也是生命的產生和生命的衰亡的,這樣一個規律。

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如果違逆了自然界這樣的規律的話,就要產生災害,對人來說,就要產生疾病。如果“從之”,順從了這種生長收藏,這樣的陰陽升降的規律,則苛疾不起,就不發生疾病。苛疾,我們在前面講過,“雖有大風苛毒,弗能害也。”講過這個“苛”字,又可以理解為是“嚴重”,也可以理解為是“細小”,“苛”是細微的意思。嚴重也可以作“苛”來解釋。細微也可以作“苛”來解釋。所以說如果順從了自然界,陰陽升降,生長收藏這個規律的話,重病不會發生,一種解釋;另一種理解,小病也不大發生。因為你順從了陰陽之道了嘛。都可以解釋。

是謂得道”,說這是得到了養生之道。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懂得養生之道,聖人懂得養生之道,所以能夠履行、實行養生之道,按這個規律去養生。愚笨的人,違背這個,這個“佩之”可以讀成“悖之”,違背的意思,愚者違背了這個道理。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順從陰陽規律,跟上邊一樣的,從之則苛疾不起,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

從之則治,逆之則亂”,治,就是正常,順從陰陽規律的話,一切都正常,身體就健康。逆之則亂,違背了陰陽這個規律的話,人體就產生疾病。

反順為逆,是為內格”,把正常的給它變成不正常的了,是謂內格,這就成為內臟之氣。於四時陰陽之氣相格拒。而不能協調了。本來我們講的四氣調神。相格拒就不相協調了。那當然就成為一種嚴重的疾病了。甚至於是危險了,有生命危險了。這個“反順為逆”的人有的是,我們講《上古天真論》不是講了嗎?“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這不都是“反順為逆”的嗎?當然那個,現在講的四時之氣也是這樣。四時生長收藏的規律是有的,前面也講了,“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那不都是講的這些問題嗎?順啊,如果反過來,那就是反順為逆,是為內格。內臟之氣與四時之氣相格拒。講了這樣個重要性,養生是要順從自然。與四時陰陽升降保持協調一致。是非常重要的。下邊就進一步強調了養生的重要性了。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古聖人,高明的醫生不治已病,不是說等他有病了之後再治,而是治未病。沒有病之前,就要進行治療。注意養生健身這個問題。預防為主的思想也是這個問題。我上次提到了,我們國家衛生工作大隊,四大方針,其一條就是預防為主。那也是不治已病治未病。預防讓他不發病。治於未病之先。還沒有發病就進行治療。所以叫治未病。未病之先就進行治療了。那也就是預防了。

不治已亂治未亂”,這是從國家和社會來說,不是單純的講的是醫生問題了。對於國家,對於社會來說,應該在治理其未亂之先,你把社會治理得很好,它自然就平靜,不要等亂已經發生了,再去整理,再去治理,那就是相對來說就晚了。收到損失就大了。這叫“不治已亂治未亂”。未亂之先,先把社會治理好,把國家治理好。

此之謂也”,這是把人治病和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同樣看待的。所以從這之後,從《年經》這樣思想之後,把治國和治家、治病作為一起來看待。所以歷史上的醫生,也曾經有過自我安慰,說“不為良相,但為良醫”,良醫、良相,他自己這麼看。當然也對,我們現在是作為醫生,我治人也是很重要的。但是話說回來,從《內經》上看治人治國,它都是一個道理。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病已經形成,成,是比較嚴重了,而後藥之,然後再給他藥物進行治療。

亂已成而後治之”,社會已經很亂了,很動亂了,然後再去治理它,這就是說相對來說就比較晚了。

譬猶渴而穿井”,好像是渴而穿井,口渴了想起來去挖井去,去打井去。

鬥而鑄錐”,戰鬥已經發生了,才去製造武器。錐是一種武器。

不亦晚乎”,那是太晚了。當然是。病已成,我們現在也還治療很多病是已成的。醫院病房裡收的那些,康復的也還是已成的大部分。多半還是已成了病才去治的。但是這裡所強調不是說,已成的病我們不治了,而是說我們要強調的是,預防為主的問題。要注意養生的問題。要注意像民眾宣傳養生思想。包括我們現在的講衛生。衛生也是保衛生命。跟攝生的意思很相近。不要等到病以後,再去想起來該治療了。這是不好的。應該注意強調的是養生。當然病以後,我們還治。這是另外一個含義。

【理論闡釋】

1. 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

“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這句話是講的大道理,我們《內經》反復強調這樣的道理。我在其他的篇當中,也不斷的講這個內容。“四時陰陽,萬物之根本”,是貫穿全篇的中心思想,是《內經》“天人相應”整體觀的基礎理論。也是中醫養生學說,得以建立的學術支柱。養生,要人和自然界相聯繫起來。這確實是中醫學很重要的一個,也是養生的一個特點。它是建立養生的一個理論基礎。關鍵的問題,在養生方面還是養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氣。根據四季的陰陽之氣的升降,來採取不同的方法,這確實值得深入研究。社會越進步,人的壽命越延長,越需要養生。從中醫理論上,應該認真的研究發掘創造更好的養生的方法、技術。

2.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有好幾種說法,剛才我提到的,指春夏養生長之氣,秋冬養收藏之氣,生長之氣就是陽,收藏之氣就是陰。我說這種解釋是最符合本篇的意思。我們教材提到,在前代的注家當中,明代的馬蒔,和清代的高世栻(高士宗)都持這種見解。我們認為是與《內經》的本意是相合。然而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三說,也各有道理。也可以符合臨床。與《內經》之意不能說是相反。所以我在講本門課程之初的時候,就提到過這樣一個問題,不是說解釋《內經》某句話、某個字,只有一個說法,不許有他說,不是的。它都符合實際,都符合《內經》理論體系,因此都可以成立。但是畢竟相對來說,有一個最準確,不反對別的說法。

另外三說,

  1. 王冰,陰陽互制論,陰陽互制的,他說春夏養陽,說是春夏因為陽氣盛,應該從食物上,養生來說,應該注意吃些涼東西。因為陽熱之氣盛,應該吃些涼東西,不要陽熱太盛了。使人體相適應。秋冬,應該適合吃一些溫暖的食品,以避免寒涼,對不對?對啊,這實踐中有啊,夏天天氣很熱,吃點冷飲,這都可以,當然不可過了。冬季寒冷,你想吃點溫暖的食物,可以。有,我記得我一個老師是四川人,他說他們家鄉就有個習慣,他們家鄉,不敢說是整個四川,他們家,我去那天正好是立冬,他們家正在吃附子燉羊肉。他說我們家鄉就有這習慣,立冬了,寒冷了,附子是熱性的,羊肉也是熱性的。他就那天吃。所以符合實際。王冰這種精神也符合實際,對不?北京那天下大雪了,我看那個火鍋城,那天生意特火,外邊太冷了人們都去吃火鍋了,熱乎的。

  2. 從陰陽互根的角度來理解。比如張介賓,就是從陰陽互根論,來講這個問題。他陰陽互根論是從病的角度講,說春夏傷於陽,秋冬則病;秋冬傷愈陰,春夏就為溫熱之病。他說從這個角度講。也是符合臨床實際的。因為陰陽是互根的,你春夏傷了陽氣了,秋冬他就陰精也藏不好。秋冬陰精不能藏,春夏也要得溫熱之病,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就是冬天養生不當,春天的溫熱之病。符合不符合實際?也符合實際。所以張介賓從陰陽互根那個角度來理解。春夏是陽,為陰之根,秋冬是陰,為陽之根,陰陽互根,互用,養陽不當,陰也不能生。養陰不好,陽也不能正常長。

  3. 以張志聰為代表的,陰陽盛衰的,從這個角度立論。認為春夏當然陽盛於外而虛於內,秋冬是陰盛於內而虛於外。春夏看來是陽氣盛,其實裡邊還寒,陽盛於外而裡邊反而寒。符合不符合實際?也相當有一部分,確實有這種情況。所以認為春夏陽盛於外而虛於內,所以有“夏月伏陰”之病,而春夏宜養其內虛之陽。春夏時候應該養陽,他這個“養”是補養的意思。這種人是陰寒內寒的人,要春夏去補養。他說,好,是好,不錯。本來就陰寒盛,你在冬天養陽他不容易養起來。春夏自然界的陽氣盛,借著自然界之氣,陽氣盛,再給他溫熱藥來補,他容易養起來。所以張志聰這種解釋,秋冬養陰也是這個樣子。也符合臨床實際。

所以我說,儘管我們提出一個說法,馬蒔等人觀點,認為是最符合本篇的意思,但是另外三說,也各有道理。那是針對不同的情況。他都有他的道理。針對不同的情況來說。這是關於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上的解釋。

3. 治未病

本篇的治未病,就是講的預防,未病先防,在整篇的《內經》當中,“治未病”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既病防變”。有病之後,要防止其傳變,也叫“治未病”。這是從“治未病”這個概念上,從《內經》記載上來講,包括兩個方面意思,主要的是本篇所說的,未病先防,這個“治未病”。

也有的篇章提到的是已病既病防變,比如既病防變的問題,看咱們教材,在關於“治未病”這裡頭,第三小的自然段,“治未病,除未病先防含義之外,在《內經》還有既病防變的內涵”。如《刺熱論》所說,“肝熱病者,左頰先赤,...”還有說,“肺熱病者,右頰先赤,...”。就是哪個內臟之病,它首先在面部上有所表現。表現的部位不同,所以中間有刪減,“病雖未發,見赤色這刺之,名曰治未病也”。已經發現有赤色,就是有病了,沒有真的表現出嚴重的時候,要趕緊治,這也叫“治未病”。所以說要求醫生,在掌握疾病傳變規律的基礎上,密切注意病情,洞察其演變趨勢,抓住時機,早遏其路。早遏其路,本話就是在《素問。刺熱論》裡的話。早遏其路,遏止疾病的傳變的道路。這也是就是剛才我們引證了,《素問。刺熱論》那一段之後,其中有一句話。“早遏其路”。遏止它傳變的道路。這也叫“治未病”。所以大家後來很熟悉的,《難經。七十七難》的話,“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你看,難經,意思也是說既病防變的意思。《金匱要略》也有這樣的話,都是既病防變。那也叫“治未病”。而且在臨床上也是很有實際意義的。

【臨證指要】

1.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養生原則的臨床應用問題,

  1. 指導養生防病。指導養生防病,第一點又談到的保健鍛煉問題。順應四時陰陽特點進行保健,調節情志,身體鍛煉。當然也提到了一些飲食物的問題。總之是要順應四時。
  2. 結合體質特點來實施養生防病。當體質陰陽之偏,於季節陰陽之偏性質相同的時候,那就防止其陰陽之偏過盛,本來陽盛體質,到夏天了,自然界也陽盛了,這種養生時候要注意,不要陽氣太過了。應該注意怎麼樣平息它。如果是相反,就利用四時陰陽升降之機,來糾正人體的陰陽偏盛偏衰,如果剛才我們舉例說,張志聰的那種解釋,本身這人陽氣不足,一到冬天就犯病,這個時候你在夏天就給他補陽氣,夏天自然界陽氣盛,我們給補陽氣的話,容易發揮作用,容易取得好的效果。那不就等於冬天的病也就治了嗎?所以這個是根據個體的體質,來結合自然界的陰陽升降,來養生問題。

[完/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