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怎樣學習中醫關於解剖生理的知識


朋友們:

醫學是以『人』為對象的學問。要學醫,首先就要懂得人體的構造、機能和它們的道理-這就是所謂『解剖生理學』。

中醫在二千多年前的成熟階段,便開始有了比較系統的解剖生理知識,對於人體重要臟器的構造與機能,大都有了一定的認識。但由於時代的局限性,古代的解剖生理知識,是和現代解剖生理知識,有著一定距離的。如果我們不了解事物的歷史發展,把今天大家所熟知的解剖生理知識,硬套在古代解剖生理知識上,那就必然會搞得自己頭昏腦脹,增加學習上的困難。

這裡我先講一件故事:

二十多年前我得了肺病,吐血、失眠、煩躁不安。那時我已讀過初中,學過了『生理衛生學』,懂得了一些關於人的知識。但我大哥卻帶我去看中醫,中醫老先生在診察之後,和我哥哥說我的『肝火很旺』。我聽了這句話,登時向老先生耍起態度來,聲色俱厲地質問他:『肝在那裡,你知道不知道?肝怎麼會有火?真是…』。當時弄得不歡而散,大哥深深責怪我太粗暴了,我總不服氣。

以後我自己學了中醫,我才恍然知道這位老先生所講的話,確實並無錯誤。問題在於他所講的『肝』,是古代解剖生理知識中的『肝』。而我當時心目中的『肝』,卻是現在解剖生理知識中的『肝』。我沒有了解兩者界說不同,便粗暴質問老先生,正說明我那時年幼無知,也說明了學習中醫,如果不弄清楚它自己一套解剖生理知識,是會大碰釘子的。

中醫自己確有一套解剖生理知識,這裡簡單談幾點:

(一)五臟六腑的機能問題

古代解剖生理知識中,雖然對於人的整體構造(包括皮膚、肌肉、骨骼及內臟等),都有過觀察和討論,但一般所重視的,主要是『五臟六腑』,其中又以五臟為中心。所謂『五臟』,即心、肝、脾、肺、腎。

『心』是管血脈的,是生血的機構。但在許多場合,它又是管思維活動的。即是說古代所說的『心』,有兩重職責,一重相當於現代所說的『心』,管血脈、管血液循環;另一重又相當於現代所說的『腦』,管思想意識、管精神狀態。

古代所說的『肝』,也有兩重職責:一重相當於現代的『肝』,管血液儲藏;另一重又相當於現代所說的』腦』,管精神活動的某一部分(『肝志為怒』。『怒』是一種精神活動,古人認為這是歸肝所管的)。

古代所謂的脾,也有兩重職責:一重相當於現代所說的腸胃,具有消化、吸收等機能;另一重也兼管精神活動的某一部分(脾主思。『思』是一種精神活動,古人劃歸『脾』管)。

古代所說的『肺』,大致和現代所說的肺差不多,主要管理呼吸機能,但它又管所謂全身的『氣化』。這種氣化似乎指全身的一種活力而言,難以確指它相當現代那一個臟器。另外也有把精神活動的某一部份劃歸肺管的,所謂『肺臟魄』。『魄』似指低級中樞的部分活動。

古代所說的『腎』,也有多種職責,主要是管生殖機能,相當於現代男女的生殖系統。但它也管精神活動的一部分,所謂『腎藏志』、『腎主恐』;有些頭昏、眼花、腰痛、腳軟的神經衰弱症,中醫稱為『腎虛』,就說明這一點。

『腎』在中醫解剖生理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有的學者甚至把它的地位擺在『心』之上,認為『腎主元陽』,主一身的『火化』。所謂『元陽』、『火化』,似乎指機體中一種最根本的動力而言。

所謂『六腑』即大腸、小腸、膀胱、膽、三焦、膻中(即心包絡)。其中大腸、小腸、膀胱的機能和現代的見解,大致差不多;『膽』也管精神活動的一部分,古代認為它主『決斷』;『三焦』的意義很廣泛,大致以管體液分布流行為主;『膻中』是古人設想保衛心臟的外圍,也管一些精神活動方面的工作。

總之,古代解剖生理知識和現代的知識有著一定距離,界說不完全一樣,不能等同齊觀。

(二)臟腑的互相聯繫和制約問題

古人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臟腑有分工也有合作,有聯繫也有制約,這些關係主要是通過陰陽五行的學說來表達的。

古人以五行為世界萬物的基本因素,它表現在五臟方面,則心屬火、肝屬木、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這樣先給五臟打上五行的烙印,然後再在這基礎上建立起相生相剋(相生即相互聯繫,相剋即相互制約)的關係來。

根據五行的說法,臟腑相生相剋關係具體是: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腎(水)、腎(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剋肺(金)、肺(金)剋肝(木)、肝(木)剋脾(土)、脾(土)剋腎(水)、腎(水)剋心(火)。如果拿母子關係來比擬,所生的稱為『母』,被生的稱為『子』,如心是脾母,肺是脾子等。

除了五行的配置外,還有陰陽學說來說明相互間的關係;古人認為五臟為陰,六腑為陽,陰陽是互相配合的。具體地說:心配包絡小腸、肝配膽、脾配胃、肺配大腸、腎配三焦、膀胱。如果拿夫妻關係來比擬,五臟是『妻』,六腑是『夫』;而心、腎二臟好像是一妻多夫。

這樣的分配和聯繫、制約關係,或者說『母子』,『夫妻』的關係,到底有沒有實用價值呢?我說』有』,而且主要應從臨床實用方面去體會它。舉例說:中醫認為一個人害肺病,不應該專注意治肺本身,而應該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如果在急性期,各種炎症很突出,這時就應該設法降心火。而平肝木又可減輕心火,即間接減輕肺的負擔,這種辦法含有『釜底抽薪』的意義,比見肺病治肺,要高一些;如果在肺病的慢性期,病程經過相當長久,各方面都顯得得耗損很大,這時就應該設法補脾胃,補腎火,因為補脾土可以生肺金,補腎火可生脾土,即間接增強肺的機能,這種辦法含有『雪中送炭』的意義,也比看見肺病只知道專治肺的高明一些。總之應該從臨床實用方面去體會它,才能避免鑽牛角尖的錯誤。

(三)臟腑和周圍環境的關係問題

古人從現實生活體驗中,發現人體和周圍環境是密切相關而不可孤立的,因此產生了『天人合一』等的學術思想。

在古代農業社會中,周圍環境和人類生產、生活最有關係的,莫過於氣候的變化,季節的流過。根據這一點,所以古人把六氣(風、塞、熱、濕、 燥、火),四時(春、夏、秋、冬)也用配置的方法,和人的五臟六腑及肌體等等密切的掛上丁勾。古人把六氣中的『風』和四時中的春季,分配給『肝』;把『熱』和夏季,分配給『心』;『濕』和長夏分配給『脾』;『燥』和秋季分配給『肺』;『寒』和冬季分配給『腎』。經過這樣掛勾,五臟又有了新的意義,它不僅僅代表解剖生理上的臟腑了,而有了一種屬於病理範疇的含義。內經裡面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氣膹鬱,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痛瘡瘍,皆屬於火,諸寒收引,皆屬於腎』。這就是就各種病象(風、寒、燥、濕等都是病象的綜合概括),都有它一定的從屬的臟腑,治療這種病象應該抓住它所主管的臟腑,這是一個關鍵性的環節;同時春季是『肝』當家,冬季是『腎』當家,這就要求在處理各種疾病時,適當照顧它的當家人,含有衛生和預防為主的意義。

從這一方面來看,我們學習中醫關於解剖生理知識時,有時還要結合病理和治療去看它,不能停留在『解剖生理就是解剖生理』這一點上。

此外中醫所說的一些解剖生理名詞,往往還牽涉到很多方面,如『傷寒論』中所說的『六經』,它可以作為經絡看,又可以作為急性發病六個階段或症候類型看,『溫病條辨』中所說的『三焦』也是如此,又如『傷寒論』中所說的『心下』並不是確指心的下面,而是指上腹部(當胃的部位)而言,所說『熱結膀胱』的『膀胱』,並不是指真正的膀胱,而是泛指小腹部(當膀胱所處的局部)而言;所說『胃中有燥屎五六枚』的『胃』中,並不是真正的胃,而是泛指大腹部(相當於大腸所處的部位)而言。像這些問題,如果不細心體察,便難免以辭害意,望書興嘆了。

中醫關於解剖生理的書,可參考『難經』、宋慈『洗冤錄』、張景岳『張氏類經』附翼『臟腑類』、王清任『醫林改錯』、唐容川『醫經精義』。近人李聰甫著『中醫生理學之研究』亦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