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最難測的心臟病

(審稿專家: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部主任葉森洲)

一位40多歲的體育老師平日勤於慢跑、健行、打桌球,一向身強體健,卻不幸在爬樓梯登高比賽中,疑因心肌梗塞猝死。而他生前除偶有痛風症狀,並沒有任何心臟病史。隨後,又傳出一位180多公分的女老師,疑因心臟意外溺斃在水深150公分的泳池。

天氣轉涼,早晚溫差大,又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心臟病長期以來一直是國人的第3、第4大死因。

衛生署前一陣子公布國人心血管疾病盛行率,指出15歲以上國人,每19人中就有1人有心臟病,65歲以上老人,更高達每5人中就有1人。根據健保統計,91年的心臟病住院費用達77億元,急診為1億3千萬元。

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每年有165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相當於每天有超過4萬5千人因此喪命。至於台灣,去年每天有高達31人死於心臟病。

心臟病發作,醫學上稱為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可能是冠狀動脈疾病的結果。當動脈中形成脂肪或斑塊,會妨礙血流,甚至形成阻塞。如果心臟的血流嚴重不足甚至得不到血流,心臟得到的氧氣不敷所需,部份心臟肌肉就會缺氧甚或死亡。

心臟病發作會傷害心臟,嚴重時導致猝死,並且在心臟留下結痂組織。一旦結痂組織夠大,就可能心臟衰竭。

猝死,如同深夜擅闖空門的賊,是心臟病眾多禍害中最嚴重的一種。每100個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症)病人中,有60人第一次發病就猝死。

冠心症一般要血管狹窄到70%以上,才會有症狀。不過,即使狹窄80%,如果不增加耗氧量(例如運動、提重物、發怒等),仍有足夠的氧氣供應心臟肌肉所需,在休息狀態下,病人也不會有異狀。

心肌梗塞最典型的一幕:一個人痛苦地以手掌或握拳,捂住前胸。

病人求診,常不會講「痛」,而是以「悶、緊緊的、鬱卒、綁綁的、好像被一塊石頭壓住、被大象的腳踏住……」等等多采多姿的語彙形容,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部主任葉森洲觀察。

胸部不適,病人懂得及時求醫,但著名的《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2000年的一篇研究,針對全美約4萬3千多個心臟病人調查,卻憂心地指出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在沒有胸痛的情況下,因為心臟病發被送進醫院。而且沒有胸痛的心臟病人死亡率比一般心臟病人高了兩倍。部分原因是前者延遲就醫時間,同時醫生也無法及時診斷出他們的病況。

除了胸痛外,還有哪些心臟病症狀容易被忽略,卻是重要的警訊?

轉移的痛

心臟病,不是只有胸痛!「更詭異的是,有的病人不會胸痛,只有其他部位痛,」葉森洲指出。

有胃潰瘍的蕭先生,最近有天上腹疼痛,他懷疑舊疾作祟,去看醫生,醫生也持相同看法,開藥跟胃乳給他。但蕭先生回家吃了藥,疼痛仍不減,還一連痛了10小時,意識開始有點恍惚,家人趕緊送他急診。結果一檢查,蕭先生原來是心肌梗塞,馬上被醫師送進開刀房救命。醫生事後告訴家屬,因為隔了10小時,病情才會嚴重惡化。

不像膚表受傷,痛在傷處,內臟引起的痛可以轉移,也就是病人感覺痛的位置跟實際引發痛的部位,有時不在同一處。所以,心臟病發有時因為痛的位置靠近橫膈膜,會往下轉移,以上腹痛表現。不過,「肚臍是分界點,(心臟病)很少痛在肚臍以下,所以下腹痛較不用擔心心臟病,」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江晨恩說。

心臟病也會往上轉移,大部份出現下顎痛,較少出現上顎痛;出現頸部痛,有時會到後頸部,但幾乎不會痛到頭頂。有時也會痛到後背(上背部),或沿著小指側(手臂內側)出現手臂痠痛症狀。

正因為轉移痛的部位不一,一般人又容易「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葉森洲常碰到病人因下顎痠痛,以為蛀牙發作,跑去看牙科;喉嚨痛,跑去看耳鼻喉科;後頸痠痛,以為脊椎有問題或五十肩,跑去看神經科或復健科;手臂痠痛,跑去看骨科……等等不一而足。往往拔了牙,治了發炎的扁桃腺,或拼命做復健,情況不見好轉,才發現原來是心臟病作怪!但一般人要怎麼區別呢?醫師建議,如果運動並沒使用會痛的那塊肌肉群、關節,卻還引發症狀,就要高度懷疑。

喘、呼吸急促

有人以呼吸困難、喘為訴求。江晨恩提醒,尤其一些同時有糖尿病的心臟病人,因為糖尿病會產生神經病變,常有無痛性心肌梗塞--病人可能突然喘起來,但沒有胸痛。他最近碰到個病人,經他檢查告知對方「上週曾發生心肌梗塞」,病人卻因為當時只有喘,沒有胸痛,而不自覺。

比起運動性氣急這類的「喘」,起坐性氣急(坐著沒事,躺著時較喘)可能更易被忽略。例如,有些人白天坐著看電視可能好好的沒事,但躺著睡覺時因為血液比較多回流到心臟,心臟相對唧出較少血量,多餘的血液堆積在肺部,影響血液、氧氣的交換,而覺得喘,得坐起來,因而影響睡眠品質,葉森洲指出。

頭暈

運動時,需氧量增加,但因為心臟衰竭,流到腦的血液量不夠,人因此暈眩。

宏碁集團董事長施振榮曾做過氣球擴張術,打通心臟阻塞血管。他回憶曾經好幾次打網球後感到暈眩,需要平躺才能恢復,當時卻不知道這是心臟病的早期徵兆,誤以為運動過度。直到做健康檢查,他在跑運動心電圖項目時暈倒,才知道得心臟病。

心悸、盜汗或蒼白

有些人心肌缺氧是以心悸表現。所謂心悸,指的是感覺得到自己的心跳。另外,不同於以往運動冒熱汗,冒的反而是冷汗。

無法解釋的疲倦、虛弱、焦慮

平常活動體力許可,不會產生症狀,現在卻開始有症狀。例如,以往走30分鐘以上不會累,現在走一、二十分就累;或稍微走一下就沒有力氣;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不感興趣。

阻塞70%以上,症狀已經多采多姿了,「更何況塞30、40%那些沒有症狀的人?」葉森洲指出,這些人可能照玩劇烈運動、照吃美食,絲毫無恙,直到某一天「去爬摩天大樓突然出事,」他比喻。

因為,冠心症引起的心絞痛分「穩定」跟「不穩定」兩類。不穩定心絞痛的人,雖然血管狹窄的程度有可能較輕微,但血管中的粥狀斑塊突然破裂,形成血栓(血中的血塊),沒有完全堵住血管,仍有一點點血流。

穩定心絞痛是平常沒症狀,但運動(勞動)時症狀才出現;不穩定心絞痛是即使休息也會有症狀,一樣可能出現包括胸痛、喘、冒冷汗、頭暈、心悸等一種或多種症狀,甚至致死。

心臟病如同隱形殺手,有的症狀輕微到讓人難以察覺,或不是那麼典型的症狀,一不留「心」,恐怕得付出昂貴的代價,特別是當沒有「痛」這個症狀時。

今年6月一篇由美國加州史丹佛大學醫學中心所做的研究報告更發現,亞裔美國人很高比例有無痛的心肌局部缺血,影響日後心臟病發作。

無症狀心肌局部缺血是動脈逐漸窄化,限制血流到心臟,但和一般的心肌梗塞不同,它不會引發疼痛或其他症狀。有這種情況的人埋下日後的心臟問題,包括心臟病突發。

這個研究發現,有心肌梗塞的病人中,只有30%的亞裔美國人曾發生胸痛,但有83%的白種美國人曾有胸痛症狀。不過,亞裔美國人比白種人更容易有其他症狀,包括運動後喘、氣促(亞裔美國人有63%,白種人36%);疲倦(59%:22%);以及心悸(65%:24%)。

研究人員建議,亞裔美國人應採取更積極的態度,對心臟病做早期檢測與管理。「任何亞裔美國人在爬高或爬兩層樓,抱怨呼吸淺短氣促、容易疲倦,或年過45,應檢查是不是有心肌梗塞疾病,」負責這項研究的安東尼‧常醫師指出。有高血壓、糖尿病或有心臟病家族史的人更得特別注意。

女人心難測

另一方面,女性心臟病人也容易出現非典型症狀。「女人心難測!」葉森洲笑道。男女病人假如都有典型的狹心症症狀(胸悶、胸痛等),經由檢查,約90%以上的男病人會找到血管阻塞超過70%的病灶,但可能只有70%的女病人是真的有問題,剩下30%的女病人雖有典型症狀,卻沒有嚴重問題。「這表示女性冠心症病人,症狀就算典型,也不見得有問題,更何況非典型!」葉森洲說。

事實上,不少研究顯示,女性較少發生與心臟病有關的胸痛,反而比較容易在病發前,感到疲倦或嘔心。這些看似平常的徵兆,讓女性難以預防。美國心臟協會指出,在美國三分之二的女性猝死,肇因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男人約一半。

最近一篇發表在權威心臟醫學期刊《循環》的報告,針對515名在受訪4~6個月前曾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女性做調查,指出95%的女病人事後回憶,她們在病發的一個月前或更久之前,出現了新的或不同以往的症狀。

重要的發病前兆幾乎令人難以跟心臟病聯想在一起:只有少於30%的女性在心臟病發前,曾有胸痛或胸部不舒服感,卻有高達70%的女性曾有不尋常的疲倦感,其次是睡眠不正常、失眠(48%);呼吸急促、喘(42%);消化不良(39%);焦慮(35%)。

而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時,將近一半的女性(43%)沒有「胸痛」這個最典型症狀,反而有超過一半的人出現呼吸急促(58%)、虛弱(55%),或不尋常的疲倦感(43%)、冒冷汗(39%)、暈眩(39%)。

「消化不良、睡眠失序或手臂虛弱無力,這些許多人日常生活會經歷的,在此研究中被許多女性視為急性心肌梗塞的警訊,」研究負責人、美國阿肯色大學的麥克史文尼博士指出。不過,她提醒,因為受訪者所指症狀的發生頻率與嚴重度差異相當大,必須再深入研究這些症狀到哪個程度,才有助於醫生、病人預測心疾。

什麼樣的「痛」會要命?

因為心臟病發的症狀複雜難解,除了平時要多關心自己的健康外,求醫時也要告訴醫生更多資訊。「病人要當個善於說故事的人,」葉森洲建議。關於「痛」,你可以注意一些細節:

  1. 痛的部位? 
    剛發生時,從哪裡痛?痛到哪裡?

  2. 什麼時候痛?
    是不是跟運動、勞動、情緒有關?這些事情會增加你的心臟耗氧量,增加發病機率;或吃飽飯,血流較往腸胃系統跑,心臟血管狹窄的影響會慢慢顯現;天冷的時候也較容易出現症狀。

    另外,痛如果跟你的姿勢有關的,也比較不是心臟病。例如,吸氣,比較痛;擴胸或轉個身比較痛,這都跟肌肉、胸擴活動有關,無關心臟缺氧。

  3. 痛的特質?
    是抽痛、悶痛、像針在刺,還是像被揍一拳?

  4. 伴隨症狀?
    冒冷汗、手發麻或痛到嘔吐等?如果你發生無法解釋跟持續的胸痛,特別伴隨其他症狀,如喘或除了胸痛外,轉移到一或兩手臂或頸部,要趕快去掛急診。

  5. 痛多久?
    江晨恩指出,心絞痛的時間單位是「分」,大概痛1~30分鐘以內。如果痛幾秒或幾天,比較不像。但如果胸痛超過30分鐘,應懷疑心肌梗塞,趕緊求醫保命。

    心絞痛是通往心臟的動脈血流暫時受阻而引起胸痛,但不像心肌梗塞,前者不會造成心肌壞死,當壓力解除(例如適度休息)或服藥,胸痛就停止。

    另外,胸痛時含硝化甘油舌下含片(一種心臟病用藥)的反應時間也可當做判斷標準。如果含了後,1~5分鐘有反應,胸痛症狀緩解,比較像心絞痛。一般如含下去,不到1分鐘就緩解,比較不像心絞痛,因為藥效還沒發揮;或超過20分鐘,藥效早應發揮,症狀卻沒緩解,也不像。

    痛的變化程度也是重點。是一開始最痛(主動脈剝離)?還是持續漸進的痛(心肌梗塞)?

  6. 痛的年限? 如果已經痛20年,可能比較沒關係。但第1次、第2次的痛,尤其痛到嘔吐,要非常小心,葉森洲提醒。

  7. 自己怎麼處理? 例如,痛得起身吐,吐完就好了?或喝杯水就好了?

多關心自己一點

「灰色地帶太多了,」多位心臟科醫師感嘆心臟疾病的無情。但也不用太過驚慌,硬要對號入座,覺得自己的心跳似乎快要罷工。最重要的還要考量有沒有危險因子,例如是否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性別、年齡等。「如果沒有危險因素,你有症狀,也不一定是心臟症,」江晨恩提醒不必太過焦慮。不過,一般人無從考量起,如有症狀,可以求教醫生。

身體如同一部不停做工的機器,當它運轉不順,發出嘎嘎聲響時,多留心,及早接收到求救訊號,就可幫它適時潤滑、保固。尤其許多醫師觀察,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今年春,中部甚至有好幾個正當壯年的醫師,無預警地因心肌梗塞而死。

永遠別輕忽身體警訊,你將是個「好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