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氣鬱結 脾氣不佳


肝膽密不可分,相照有道理。例如,人們常以「脾氣」好壞來形容人的情緒與言行修養。台北市立中興醫院中醫部醫師林麗華表示,以中醫的臟腑觀點來看,情緒、神志不佳,其實多為「肝火」所引起,現代人常見的精神官能症或心身症,也多因肝氣鬱結所致,但是,為何肝臟問題會被形容為「脾氣」不佳?

林麗華表示,從中醫的理論基礎來看,心、肝、脾、肺、腎五臟分屬火、木、土、金、水五行,木盛剋土,肝火過旺將影響脾胃功能,脾臟主掌人體營養吸收狀況,情緒不穩定、容易緊張者多半腸胃機能也不甚理想。

中醫師李威練也表示,脾、胃互為表裡,脾為陰臟、胃為陽腑,脾臟主運化水溼;一般而言,脾溼者往往出現舌苔厚重、脈象濡熱等症狀,由於肝火過旺將影響脾臟機能,臨床治療時,通常也須同時調理肝氣。

林麗華指出,中醫認為的肝臟,除了指肝這個器官外,還包括「肝火」,由於「肝喜條達」,肝火須適時予以疏泄,否則即形成「肝鬱」現象,口乾、口苦、失眠或不易入眠等症狀,龍膽瀉肝湯及加味逍遙散、柴胡清肝湯、養肝丸等,均為滋陰、瀉肝常用處方。所謂「疏肝、補腎」,中醫理論認為,肝臟的保養之道在 於疏肝理氣,而非補養。

肝、膽互為表裡經,從現代生理解剖學來看,肝臟分泌膽汁,貯存於膽囊,兩者的關係及功能密不可分,中國人以「肝膽相照」形容朋友義氣相投,不論從中、西醫學角度觀察,實為貼切的妙喻。另外,「心主血、肝藏血」,中醫臟腑學說強調肝臟具有貯藏血液和調整血量的功能,傳統認為,食用動物肝臟具有補血作用,雖為中國傳統醫學的說法,而現代營養學發現肝臟富含鐵質,正巧得到印證。

邱戊己表示,「肝開竅於目」,雖然眼睛為十二經絡所通過,但尤其為肝臟的開竅器官,肝機能不佳者多容易流淚,眼睛分物多,不夠清明靈活;反之,肝臟功能健全者,目光清朗,注意力集中,記憶學習的能力也表現得較為靈敏,耳目聰明與否,與肝腎機能有密切關連,例如以明目著稱的菊地黃丸,就是藉疏理肝氣而達到明目的作用。

(記者許寶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