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show_ads.js">

植、動物類食品

植物類
韮菜 白芥子 胡荽
洋薑 茴香 芹菜 蘿蔔 白菜 油菜
蕹菜(空心菜) 金針菜 蔓菁(大頭菜) 菠菜 薺菜
胡蘿蔔 苜蓿(金花菜) 莧菜 萵苣 馬齒莧(長命草) 蕺菜
蘑菇 木耳 甘薯 馬鈴薯 包菜(甘藍) 芋頭
百合 豆薯 苣蕒菜 慈菇 山丹
菜豆 魔芋(蒟蒻) 山藥 茄子 柳葉
葫蘆 紫菜 冬瓜 辣椒 西紅柿(番茄) 蓮子
南瓜 南瓜子 絲瓜 黃瓜 海帶
香椿 茭白 洋蔥 豬毛菜 菊花腦  
水果類
龍眼肉 香蕉 胡桃仁 甘蔗 山楂 荸薺
葡萄 西瓜 白果(銀杏) 烏梅
大棗 栗子 桑椹 花生仁 石榴
蘋果 枇杷 櫻桃
橄欖 荔枝 檸檬 無花果 羅漢果
杏仁 甜瓜(香瓜) 芡實 菱角 香橙 沙棗
向日葵子 草莓 椰子 鳳梨 番石榴  
           
糧油類
扁豆(菜豆) 綠豆 黃豆 黑大豆 豆腐 蠶豆
豇豆 刀豆 黑芝麻 小麥 大麥、麥芽 蕎麥
粳米 糯米 穀子 青稞 薏苡仁 赤小豆(紅豆)
高粱 玉米 豆油 芝麻油 花生油  
調味料、飲料
白沙糖 紅糖 胡椒 花椒
茶葉 蜂蜜 食鹽      
動物類食品 - 禽類
雞蛋 鴿 麻雀
鵪鶉、鵪鶉蛋          
獸類
 
水產類
鯽魚 墨魚 海蜇(水母) 鱔魚 帶魚
鰻鱺魚 泥鰍 螃蟹
海參 淡菜      

蔬菜類

回目錄 回目錄 回目錄 回目錄 回目錄 回目錄 回目錄 回目錄 回目錄 回目錄 回目錄

☆白菜

[別名] 黃芽白菜、大白菜、菘。
[性味] 甘、淡、平。
[成分] 含碳水化物、粗纖維、鈣、磷、鐵、維生素C等。
[功效] 清熱解毒、利大小便、養胃消食、止熱嗽、去煩渴、解酒、下氣寬中。
[適應症] 胸悶煩渴、便秘、小便不利、感冒、咽痛、咳嗽、潰瘍出血、燙火傷、煤氣中毒、漆毒、石油中毒、凍瘡等。
[附方]
  1. 感冒:白菜根3個,大蔥30克,煎湯趁熱服,蓋被取汗。
  2. 治百日咳:白菜根2個,冰糖30克,水煎服,每日3次。(《食物療法》)
  3. 治凍瘡:大白菜200克,煎濃湯洗患處。
  4. 消化性潰瘍出血:白菜搗爛絞取汁,略加溫,食前飲服,一日2次。(同上)
  5. 治漆毒生瘡:菘菜搗爛塗之。(《本草綱目》)
  6. 誤飲石油中毒:白菜搗汁取汁200毫升,明礬3克,豆油60克,攪勻飲之。
回目錄

☆油菜

[別名] 芸苔,寒菜、台菜。
[性味] 辛、涼。
[成分] 含維生素C、維生素K、鈣、槲皮素、鉀、鈉等。
[功效主治] 散血消腫,清熱解毒,潤腸通便。主治勞傷吐血、血痢、頭痛、便秘、丹毒、熱毒瘡、乳腺炎、癰腫、產後惡露不下、難產等。
[附方]
  1. 治丹毒、乳腺炎、癰腫、無名腫毒:鮮油菜葉搗爛塗敷,一日更換二、三次,同時絞油菜汁溫服,每次60毫升,一日2次。(《食物中藥與便方》)
  2. 產後惡露不下,血氣刺痛(包括婦科盆腔炎等):油菜子炒香,肉桂等分,共研細末,用醋煮麵粉糊為丸,如龍眼核大,每服一、二丸,溫黃酒送下,一日2次。
回目錄

☆薤

[別名] 薤白、野蒜。
[性味] 辛、苦、溫。
[成分] 含碳水化物、維生素、蛋白質、大蒜氨酸、大蒜糖等。
[功效] 溫中通陽,理氣,寬胸,散結,健胃止痢,強心擴冠脈。
[適應症] 胸痹心痛徹背、脘痞不舒、乾嘔、瀉痢、慢性腸炎、冠心病、心絞痛、瘡癤腫痛、燙火傷。
[禁忌]:氣虛者慎用。
[附方]
  1. 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仁12克,薤白9克,半夏6克,白酒50克,水煎服。(《金匱要略》)
  2. 治赤白痢下:蔥白1握。切,煮作粥食之。(《食醫心鏡》)
  3. 治咽喉腫痛:薤根,醋搗,敷腫處,冷即易之。(《聖惠方》)
回目錄

☆蕹菜(空心菜)

[別名] 甕菜、空心菜
[性味] 甘、淡、平。
[成分] 含維生素C、胡蘿葡素、鈣、磷等。
[功效] 能清熱解毒,涼血,利尿消腫,和胃行氣,解野菌、毒菇、 斷腸草及砒石毒。 主治鼻衄、便秘、便血、糖尿病、淋濁、痔瘡、夏季熱、癰腫、帶狀疱疹、 白帶、蛇蟲咬傷、齲齒痛等。
[附方]
  1. 治鼻血不止:蕹菜數根,和糖搗爛,沖入沸水服。(嶺南釆藥錄)
  2. 治淋濁,尿血,便血:鮮蕹菜洗淨,搗爛取汁,和蜂蜜酌量服之。(閩南民間草藥)
  3. 治蛇咬傷:蕹菜洗淨搗爛,取汁約半碗和酒服之,渣塗患處。 (中藥大辭典)
  4. 治婦女白帶:蕹菜根500克,白木槿花根250克。燉肉或燉雞服。(重慶草藥)
  5. 治齲齒痛:蕹菜根120克。醋、水各半同煎湯含漱。(廣西藥用植物圖志)
回目錄

☆金針菜

[別名] 萱草花、黃花菜、忘憂。
[性味] 甘、涼。
[成分] 含鈣、鐵、碳水化物、胡蘿蔔素、維生素A、維生素C、秋水仙鹼、天冬鹼等。
[功效] 寬胸利水,醒酒除黃,健腦除煩,止血下乳。
[適應症] 小便不利、痔瘡便血、大便出血、失音、吐血、鼻出血、肺結核、黃疸、產後乳少、胸膈煩熱、神經官能症、失眠、夜盲症、牙痛、感冒、慢性痢疾、尿道炎。
[附方]
  1. 治牙痛:金針菜煎水飲之。(嶺南採藥錄)
  2. 內痔出血:金針菜30克,水煎。加紅糖適量。早飯前1小時服,連續3~4日。
  3. 神經官能症,憂愁失眠:金針菜30克煎湯服,常服有效。
  4. 感冒、慢性痢疾、夜盲、視物昏花、尿道炎:金針菜、白糖各50克,煎水服。
  5. 治聲音嘶啞:金針菜30克,煎水,調蜂蜜30克,含咽,一日3次服。
  6. 治風濕性關節炎、水腫、腰部扭傷、百日咳:金針菜根30~ 50克,煎水加白糖服。
回目錄

☆蔓菁(大頭菜)

[別名] 蕪菁、大芥、大頭菜、葑。
[性味] 辛、甘、苦、平。
[成分] 含維生素C、碳水化物、鈣、磷。
[功效] 消食下氣,利水消腫,解酒開胃,增進食慾,解毒,止咳,止消渴。
[適應症] 食積不化、黃疸、消渴、熱毒風腫、酒醉、鼻衄、浮腫、疔瘡乳癰。
[附方]
  1. 鼻蟲衄血:蔓菁,生搗汁飲。(十便良方)
  2. 治乳癰疼痛寒熱:蔓菁根葉,以鹽搗敷乳上,熱即換,不過三、五度。(兵部手集方)
  3. 治男子陰腫大,核痛:蕪菁根搗敷之。(集療方)
回目錄

☆菠菜

[別名] 菠稜、菠稜菜、角菜。
[性味] 甘、涼。
[成分] 含維生素C、碳水化物、鈣、胡蘿蔔素、鐵、磷、葉綠素、草酸、鋅、芸香甙及菠葉素;根含菠菜皂甙。
[功效] 潤腸通便,滋陰止渴,養血止血,促進胰腺分泌,補鐵補鋅,增強抵抗力。
[適應症] 大便澀滯、習慣性便秘、肺結核、糖尿病、痔瘡、夜盲症、高血壓、鼻出血、便血、壞血病、跌打損傷;預防冠心病、抗癌。
[附方]
  1. 糖尿病、消渴飲多:菠菜根80克,雞內金10克,燉食,每日1~2劑,常食。
  2. 夜盲症:菠菜500克,羊肝200克,加水燉,吃肝飲湯。
  3. 治慢性便秘、高血壓:鮮菠菜置沸水中燙約3分鐘,以麻油拌食,一日3次。
  4. 咳嗽氣喘:菠菜子以文火炒黃,研成細末,每次服5克,每日2次,溫水送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5. 跌打損傷:菠菜洗淨搗取汁,每次服100~150毫升,每日2次。
  6. 近年研究發現菠菜有防治感冒、防冠心、抑制癌形成等作用,被看作是抗癌食物。每用菠菜100~300克,炒菜常食。
回目錄

☆薺菜

[別名] 薺、地地菜、地米菜。
[性味] 甘、微涼。
[成分] 含薺菜酸、草酸、酒石酸、蘋果酸、延胡索酸、精胺酸、谷氯酸及多種胺基酸、黃酮類、糖類、膽鹼、乙醯膽鹼、馬錢子鹼、皂甙、維生素A、維生素C、鈣、磷等。
[功效] 清熱利水,利肝明目,消腫,止泄,涼血,止血,退熱,降血壓,增強子宮收縮,興奮子宮,縮短凝血時間。
[適應症] 肺結核咯血、腎結核血尿、吐血、便血、子宮出血、肺出血、月經過多、高血壓、眼底出血、乳糜尿、痢疾、淋病、目赤腫痛、視物昏花、水腫。
[附方]
  1. 治痢疾:薺菜100克,水煎服。
  2. 治陽症水腫:薺菜根30克,車錢草30克,水煎服。
  3. 治內傷吐血:薺菜50克,蜜棗50克,水煎服。
  4. 治崩漏及月經過多:薺菜50克,龍芽草30克,水煎服。
  5. 預防麻疹:薺菜1公斤,加水1公斤,濃煎成半公斤。每週1 次,每次服100毫升,預防服藥150人,發病7人;對照組130人,發病56人。
  6. 高血壓、眼底出血:薺菜花15克,墨旱蓮12克,水煎服。( 食物中藥與便方)
  7. 吐血、咯血、鼻出血、齒齦出血:薺菜花、側柏葉、藕節各12 克,水煎服。
  8. 腎結核、血尿、泌尿系結石、乳糜尿症:薺菜花30克,車前子18克,水煎服。
回目錄

☆胡蘿蔔

[別名] 紅蘿蔔、丁香蘿蔔、赤蘿蔔。
[性味] 甘、平。
[成分] 含胡蘿蔔素、蕃茄烴、維生素B1、B2、花色素、維生素A、C、脂肪油、揮發油等。
[功效] 健脾潤腸,降血壓、降血糖,增補維生素,幫助人體排汞,補血;因其富含維生素A,可潤澤皮膚,治療皮膚乾燥、牛皮癬,使頭髮潤澤變黑,防治頭屑過多、頭皮發癢,故被稱為"美容食品";增強人體抵抗力,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和感冒;有防癌作用。
[適應症] 維生素A缺乏症、夜盲症、皮膚乾燥、牛皮癬、糖尿病、頭屑過多、頭皮發癢、頭髮枯黃、貧血、冠心病、便秘、單純性消化不良、痔瘡、久痢、咳嗽、百日咳、高血壓、急性腎炎、營養不良、食慾不振、感冒、各種癌症(腸癌、肺癌)的防治。
[附方]
  1. 各種癌症的防治:1980年7月7日我國(山西日報)報導,已經確定十餘種瓜果、蔬菜的原汁對癌有抑制作用,其中就有胡蘿蔔,鮮胡蘿蔔搗爛絞取汁60~100克,一次服完,每日1次,常服效佳。
  2. 治麻疹:紅蘿葡120克,芫荽90克,荸薺60克,加多量水熬成2碗,為一日服量。(嶺南草藥誌)
  3. 百日咳:紅蘿蔔120克,紅棗12枚,以水3碗,煎成1碗,隨意分服,連服十餘劑。(同上)
  4. 夜盲症、角膜乾燥症、維生素A缺乏症、貧血:紅蘿蔔200克,豬肝100克,炒菜食之,每日1劑,連服半月以上。
  5. 高血壓、便秘、汞中毒:紅蘿蔔適量,絞取鮮汁,每次飲100克,每日3次。常服可預防痢疾、上呼吸道感染、肝膽機能不良、皮膚病等。
  6. 防治頭屑過多、頭皮發癢、煙草中毒:紅蘿蔔200~300克,常食有效。
回目錄

☆苜蓿(金花菜)

[別名] 金花菜、木粟、土黃耆。
[性味] 甘、微苦,寒。
[成分] 含糖類,多種胺基酸,多種維生素(維生素A、B1、K、C)等。
[功效] 清濕熱,利尿通淋,和胃強腰,舒筋活絡,補充維生素A。
[適應症] 黃疸、尿路結石、夜盲、小兒軟骨病、維生素A缺乏病、久痢、腹脹腹瀉、浮腫、風濕性筋骨痛、神經痛。
[附方]
  1. 黃疸、尿路結石:鮮苜蓿9~15克,搗汁服。
  2. 風濕筋骨痛、神經痛:野苜蓿15克,水煎,一口分2次服。 (寧夏中草樂手冊)
  3. 夜盲症:鮮苜蓿根30克,煎湯,連渣服,每日1次。
  4. 治浮腫:苜蓿葉15克(研末),豆腐一塊,豬油100克,燉熟一次服下,連續服用。(吉林中草藥)
回目錄

☆莧菜

[別名] 莧、白莧、紫莧菜。
[性味] 甘、涼。
[成分] 含維生素C、鞣質、糖類等。
[功效] 清熱解毒,利大小便,收斂止瀉。
[適應症] 產後痢疾、二便不通、毒蛇咬傷、漆瘡、小腿潰瘍。
[附方]
  1. 產後赤白痢:紫莧葉1握,粳米3合。上先以水煎莧葉,取汁去滓,下米煮粥,空心食之。(壽親養老新書.紫莧粥)
  2. 治漆瘡瘙癢:莧菜煎湯外洗。(本草綱目)
  3. 小腿潰瘍:鮮莧汁搗爛,調蜂蜜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
回目錄

☆萵苣

[別名] 萵苣奕、千金菜、萵芛、萵菜。
[性味] 苦、甘、涼。
[成分] 含乳酸、萵苣素、蘋果酸、天冬鹼、維生素A、B1、C、E等。
[功效主治] 涼血止血,清熱,生津,利尿,通乳。治小便不利,胃熱口渴,尿血,乳汁不通,陰腫,痔瘡,便秘。
[附方]
  1. 治小便不下:萵苣搗成泥,作餅貼臍中。(海上方)本方亦治小便尿血。
  2. 治產後無乳:萵苣3枚,研作泥,好酒調開服。(同上)
  3. 乳汁不行:萵苣子1合,生甘草9克,糯米、粳米各半合。煮粥頻食之。(本草綱目)
回目錄

☆馬齒莧(長命草)

[別名] 馬齒草、長命草、馬齒菜。
[性味] 酸、寒。
[成分] 含維生素A、B、C,去甲基腎上腺素,鉀鹽,糖,草酸,谷胺酸、蘋果酸等。
[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抗菌消炎,散血消腫。
[適應症] 痢疾、腸炎、熱淋、血淋、泌尿道感染、闌尾炎、咽白喉、關節炎、肺結核、肛門炎、鈎蟲病、慢性扁桃體炎、白帶;外治濕疹、稻田皮炎、痔瘡、癰腫惡瘡、丹毒、瘰癧、帶狀疱疹、白癜風。
[禁忌] 脾胃虛寒、腸滑泄瀉者忌服。
[附方]
  1. 治血痢:馬齒莧150克,粳米90克,共作粥食。不著鹽醋,空腹淡食。(聖惠方)
  2. 小便熱淋:馬齒莧汁服之。(同上)
  3. 治闌尾炎:生馬齒莧適量,搗取汁30毫升,加冷開水100毫升,白糖適量,每日服3次,每次100毫升。
  4. 尿道炎、白帶、咽白喉:乾馬齒莧60克,煎水服,每日1劑,連服5~7劑。
回目錄

☆蕺菜

[別名] 蕺,葉有魚腥氣,故稱魚腥草。
[性味] 甘、辛、寒、氣腥。
[成分] 含揮發油,油中含抗菌成分魚腥草素、甲基正壬基酮、氯化鉀、蕺菜鹼、黃酮類等。
[功效] 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排膿,祛痰止咳,止血,鎮痛,抗菌消炎,抗病毒,抑制漿液分泌,促進組織再生,擴張冠狀動脈,緩解心絞痛。
[適應症] 肺炎、肺膿瘍、支氣管炎、扁桃腺炎、咽炎、百日咳、肺熱咳嗽、尿道炎、子宮內膜炎、白帶、附件炎、水腫、中耳炎、痢疾、瘧疾、鼻竇炎、腸胃炎、冠心病、心絞痛、黃疸、膽囊炎、癰腫、痔瘡、濕疹、疥癬等。
[附方]
  1. 治肺癰:蕺,搗汁,入年久芥菜鹵飲之。(本草經疏)
  2. 治肺病咳嗽盜汗:魚腥草60克,豬肚子1個。將魚腥草莖葉及根置豬肚子內燉湯服。每日1劑,連用3劑。
  3. 治痢疾:魚腥草20克,山楂炭6克。水煎加蜜糖服。(嶺南草藥誌)
  4. 治熱淋、白濁、白帶:魚腥草24~30克,水煎服。
  5. 治痔瘡:魚腥草,煎湯點水酒服,連進3劑。其渣熏洗,有膿者潰,無膿則自消。(滇南本草)
  6. 慢性鼻竇炎:鮮蕺菜搗爛,絞取自然汁,每日滴鼻數次。另用蕺菜21克,水煎服。(陜酉草藥)
  7. 慢性氣管炎:魚腥草50克,桔梗15克,加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次服30毫升,每日服3次。
  8. 治婦女外陰瘙癢、肛癰:魚腥草適量,煎湯熏洗。(上海常用中草藥)
  9. 心臟病,心絞痛,胸痛徹背:鮮魚腥草的根莖每次用4~7厘米,放囗中生嚼,一日二、三次,不但能緩解疼痛,持續久服亦有治癒的病例。(食物中藥與便方)
回目錄

☆蘑菇

[別名] 蘑菇蕈、肉蕈
[性味] 甘、涼。
[成分] 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C和鈣、磷、鐵等。
[功效]
  1. 營養和胃,安神益智,止嘔、理氣化痰,透發痘疹。
  2. 具有抗癌、防癌作用。
  3. 具有降低血糖、抗菌、抗病毒作用。據報導,蘑菇中提取的多醣類,對白血球減少症、傳染性肝炎有明顯療效。
[適應症] 脾虛痰多,麻疹透發不快,白細胞減少症,傳染性肝炎,咳嗽氣逆。
[附方]
  1. 小兒麻疹透發不快:鮮蘑菇18克,鮮鯽魚1條,清燉(少放鹽)喝湯。(食物中藥與便方)
  2. 白細胞減少症、傳染性肝炎:鮮蘑菇適量煮食或作菜蔬食。(同上)
  3. 咳嗽咽乾,痰不易咯出:蘑菇40~80克,煮汁飲。
回目錄

☆木耳

[別名] 黑木耳、白木耳、桑耳、木蛾。
[性味] 甘、平。
[成分] 黑木耳與白木耳所含成分相近,均含蛋白質、脂肪、磷脂、糖類、粗纖維、磷、鈣、鐵、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等。
[功效] 滋補強壯,和血止血,潤肺生津,補腦強心,滋陰養胃,抗凝及防治冠心病。
[適應症] 虛勞、腸風下血、血痢、閉經、血淋、產後抽筋、崩漏、糖尿病、痔瘡、便秘、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症、貧血、肺虛咳嗽、泄瀉、慢性痢疾和冠心病。
[附方]
  1. 治新久泄痢:乾木耳30克(炒),鹿角膠
  2. 5克(炒)。為末。每服6克,溫酒調下,每日2服。(御藥院方)
  3. 治血痢日夜不止:黑木耳30克,水二大盞,煮木耳令熟,先以鹽、醋食木耳盡,後服其汁,每日2服。(聖惠方)
  4. 治痔瘡:用木耳煮羹食之。(本草綱目)
  5. 治產後抽筋、產後雞爪風:木耳250克,紅糖、冰糖、白蜜各 120克,以香油為丸20個。每日服l個,黃酒送。忌生冷醒暈、房事百日。(中醫實用效方)
  6. 糖尿病:木耳、扁豆各等分,其研成麵,每服9克,每日3次。
  7. 婦女血崩不止:木耳120克煮熟,加紅糖60克拌,一頓吃完,血漸止,再吃60克即癒。(黑龍江《中醫秘方驗方》第1集)
  8. 痢疾、鼻出血:黑木耳18克,煮燉服之均可。
  9. 貧血:黑木耳30克,紅棗30枚,燉服。
  10. 治經閉:黑木耳120克,胡桃仁120克,紅糖240克。將木耳、胡桃研末,加紅糖240克,開水或黃酒調服。
回目錄

☆甘薯

[別名] 紅薯、番薯、白薯、甜薯。
[性味] 甘、平。
[成分] 含蛋白質、脂肪、醣類、粗纖維、胡蘿蔔素、維生素C、硫胺素。
[功效] 補中暖胃,和血盆氣,健脾強腎,養心神,消瘡腫;補充維生素A、C。
[適應症] 維生素缺乏症、夜盲症、便秘、痢疾、慢性腹瀉、酒積熱瀉、遺精白濁、血虛、月經失調、小兒疳積、濕熱黃疸;外用治療濕疹、帶狀疱疹、乳腺炎、瘡癰腫毒、毒蟲螫傷。
[注意] 多食易引起反胃、肚脹等現象。可配蘿蔔、鹹菜同吃。胃潰瘍和胃酸過多者不宜食用。
[附方]
  1. 乳腺炎:白薯洗淨去皮,搗爛敷患處,覺局部發熱即換,每日 2次。(嶺南草藥誌)
  2. 慢性腹瀉:白薯乾軟者,烤熟食,每次500克,每日2次。
  3. 治腹水:蕃薯葉1公斤,用文武火煮熟食之。(嶺南草藥誌)
  4. 治陰囊濕疹:用蕃薯葉加白鹽少許,煎水洗。洗後以番薯粉、滑石粉(各等量)敷患處。(同上)
  5. 治小兒疳積、夜盲:鮮蕃薯葉90~120克,水煮淡食其湯,數次即癒。(浙江省中醫秘方驗方匯輯)
  6. 治濕熱黃疸:用紅薯煮食,其黃自退。(中國藥學大辭典)
  7. 治遺精淋濁:每日早晚用紅薯粉調服,大有奇功。(同上)
  8. 治夜盲症:蕃薯葉120克,和豬肝煮食,連服二、三次則癒。 (嶺南草藥誌)
  9. 瘋狗咬傷:生蕃薯葉和黃糖共搗敷患處,每日換2次,連貼數天癒。(同上)
回目錄

☆馬鈴薯

[別名] 洋芋、土豆、山藥蛋、洋蕃薯。
[性味] 甘、平。
[成分] 含澱粉、糖、纖維素、龍葵鹼。
[功效] 補氣健脾,調中和胃,消炎通便。
[適應症]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便秘、熱性胃痛、腮腺炎、燙傷、濕疹、急慢性皮膚潰瘍、禿瘡。
[附方]
  1. 腮腺炎:馬鈴薯1個,以醋磨汁,搽患處,乾了再搽,不間斷。 (湖南藥物誌)
  2. 治燙傷:馬鈴薯,磨汁塗傷處。(同上)
  3. 治便秘: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膽囊炎:馬鈴薯洗淨搗取汁,每天早晚空腹各服半玻璃杯,連服10~20天。(《中級醫刊》1954年第1期)
  4. 治頭上錢癬:馬鈴薯切片搽患處,連搽四、五日。
  5. 治膿痂性濕疹:馬鈴薯削皮,搗爛敷患處,一日4次換藥。(《中級醫刊》1954年第11期)
回目錄

☆包菜(甘藍)

[別名] 洋白菜、卷心菜、甘藍
[性味] 甘、平。
[成分] 含有葡萄糖、芸苔素、酚類、維生素U、C及胡蘿蔔素。
[功效] 清熱散結,利尿解毒,潤腸通便,利關節,明耳目, 促進胃腸道潰瘍癒合而止痛。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脘痛、便秘、 黃疸等。近年來實驗證明,包菜對胃癌有預防作用。
[附方]
  1. 治胃潰瘍疼痛:包菜絞取汁,每次喝半茶杯,每天一、二次。治療100例,療效甚好。
  2. 治便秘:包菜洗淨,絞取汁,每次飲100~300毫升。
回目錄

☆芋頭

[別名] 青芋、土芝、芋艿。
[性味] 甘、辛、平。
[成分] 含蛋白質,醣類,維生素B1、B2 、皂角甙、鈣、磷、鐵等。
[功效] 營養滋補,開胃生津,消瘰散結,消炎消腫。
[適應症] 瘰癧 、腫毒、腹中痞塊、胃痛、慢性腎炎、痢疾、跌傷腰痛、牛皮癬、燙傷、雞眼、疣子、癤。
[附方]
  1. 治瘰癧不論已潰未潰:芋艿不拘多少,切片,晒乾,研細末,用陳海蜇漂淡,大荸薺煎湯泛丸,加梧桐子大。每服9克,陳海蜇皮、荸薺煎湯送下。(中國醫學大辭典)
  2. 治頭上軟癤:大芋搗敷,即乾。(簡便良方)
  3. 治牛皮癬:大芋頭、生大蒜。共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誌)
  4. 治筋骨痛、無名腫毒、蛇蟲傷:芋頭磨麻油搽;未破者用醋磨塗患處。
  5. 雞眼、疣子:生芋頭切片,摩擦患處,每日3次,每次擦10 分鐘(注意不要擦健康皮膚)。(食物中藥與便方)
  6. 慢性腎炎:芋頭1000克,紅糖250克,將芋頭切片,放鍋內煅灰研末後,加糖和勻,每次服30克,每日服3次,溫開水送下。
回目錄

☆百合

[別名] 番[韮]、蒜腦藷。
[性味] 甘、徹苦、平。
[成分] 含秋水仙鹼等多種生物鹼、澱粉、蛋白質、維生素C、醣類等。
[功效] 補脾潤肺,祛痰止咳,清心安神,寧心益智;百合煎劑能對抗組織胺引起的蟾蜍哮喘;近年來還發現有抗癌作用,被列為抗癌食品。
[適應症] 咳吐痰血、腳氣浮腫、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結核、神經官能症、婦女更年期綜合症、肺癌、乳腺癌、子宮癌、耳聾、胃痛;外用搗敷治瘡腫、火毒等。
[附方]
  1. 治肺病吐血:新百合搗汁,和水飲之,亦可煮食。(易簡方)
  2. 治肺臟壅熱煩悶:新百合120克,用蜜半盞,拌和百合,蒸令軟,時時含如棗大,咽津。 ( (聖蕙方) )
  3. 治神經衰弱、心煩失眠:百合15克,酸棗仁15克,遠志9克,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4. 治肺癰:百合,或煮或蒸,頻食。拌蜜蒸更好。(經驗廣集)
  5. 治耳聾、耳痛:乾百合為末,溫水服6克,每日2服。(千金要方)
  6. 治氣喘:百合不拘多少,水煮,吃百合,每年冬季吃四十餘個,連吃二、三冬,可治好。(浙江省中醫秘方驗方匯輯)
  7. 心下痛、胃痛:鮮百合,水煮加糖,吃十餘次。
  8. 肺癌、乳腺癌:百合鱗莖與橄欖油一起研碎製成泥罨劑外敷。
回目錄

☆豆薯

[別名] 地瓜、土瓜、涼瓜或涼薯
[性味] 性味甘、平。
[功效] 功能生津止渴,潤喉利咽,降血壓,解酒毒。治療高血壓, 感冒、慢性酒精中毒、咽喉乾痛。
[附方]
  1. 治慢性酒精中毒:地瓜拌白糖服。(四川中藥誌)
  2. 高血壓、頭昏目赤:地瓜去皮搗爛絞汁,涼開水和服,每服100~200毫升,每日2次。
  3. 感冒發熱、頭痛、煩渴、下痢:地瓜煎水服,每日10~15克 (鮮品60~120克)。(食物中藥與便方)
回目錄

☆苣蕒菜

[別名] 蕒菜、苦蕒菜,苣菜、苦苣。
[性味] 淡、微苦,涼。
[成分] 含維生素C、醣類、甘露醇等。
[功效] 清熱解毒,消癰排膿,抗菌消炎,抗腫瘤。
[適應症] 闌尾炎、菌痢、腸炎、子宮頸炎、乳腺炎、咽喉炎、扁桃體炎、痔瘡、瘡癤等。
[附方]
  1. 治急性菌痢:苣蕒菜30克,水煎服。(河北中藥手冊)
  2. 治急性咽炎:鮮苣蕒菜30克(切碎),燈心草3克。水煎服。(同上)
  3. 治內痔脫出發炎:苣蕒菜60克,煎湯熏洗患處,每天1、2次。(同上)
  4. 闌尾炎、癰瘡、蜂窩組織炎、無名腫毒、急性乳腺炎、子宮內膜炎、宮頸炎:苦蕒菜60~90克,水煎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回目錄

☆慈菇

[別名] 茨姑。
[性味] 甘、苦,涼。
[成分] 含維生素B、胰蛋白酶抑制物、膽鹼等。
[功效] 行血通淋,解毒消腫。治產後血悶、胎衣不下、淋病、咳嗽痰血, 外敷治無名腫毒、痱疹搔癢、狂犬咬傷。
[附方]
  1. 治淋濁:慈姑根180克,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2. 肺虛咳血:生慈姑數枚,去皮搗爛,蜂蜜米泔同拌勻,飯上蒸熟,熱服效。(滇南本草)
  3. 痱疹搔癢:鮮慈姑全棵搗爛榨汁,以蛤粉調塗。(食物中藥與便方)
  4. 難產:鮮慈姑或莖葉洗淨,搗爛絞取汁1小杯,以溫黃酒半杯和服。
回目錄

☆笋

[別名] 毛笋、竹芽。
[性味] 性味甘、涼。
[成分] 含蛋白質、醣類、磷、鈣等。
[功效] 清熱生津,清肺化痰,利尿消腫,抗癌,降血糖。治療消渴、浮腫、麻疹透發不暢、糖尿病、高血壓、虛煩囗渴、久瀉、久痢、各種癌症等。
[附方]
  1. 治小兒痘疹不出:笋煮粥食之,解毐。(食物本草)
  2. 久泄、久痢、脫肛:鮮笋煮粥食。(食物中藥與便方)
  3. 浮腫腹水(包括腎炎、心臟病、肝臟病引起的腹水症):蟲笋(即蟲蛀之笋)、陳胡蘆各60克,水煎服。如加冬瓜皮30克則更好。 (同上)
  4. 各種癌症:嫩笋15克,煎水服。
回目錄

☆山丹

[別名] 山百合、紅花菜。
[性味] 甘、苦,涼。
[功效] 除煩熱,安心神,潤肺止咳。治虛勞咳嗽、吐血、心悸、失眠、浮腫、女人崩中、瘡腫。
[附方]
  1. 治咳嗽吐血:山百合、白芨各18克,貝母12克。研細末,每次6克,每日服3次。(山東中草藥手冊)
  2. 治失眠心悸:山百合18克,炒棗仁、夜交藤各15克,柏子仁、遠志各9克,水煎服。(同上)
回目錄

☆菜豆

[別名] 四季豆、雲豆、唐豇、白飯豆、六月鮮。
[性味] 甘、平。
[成分] 含糖類、蛋白質、胰蛋白酶抑制物、甾醇、谷固醇、槲皮素等。
[功效] 收斂止泄,滋養,解熱,利尿消腫,止帶,有抗腫瘤作用。治療水腫、泄瀉、腳氣病、白帶。
[附方]
  1. 治水腫:白飯豆120克,蒜米15克,白糖30克,水煎服。 (陸川本草)
  2. 治白帶、泄瀉:白飯豆100克,白扁豆50克,山藥50克,白糖50克,煮粥食。
回目錄

☆藜

[別名] 灰灰菜、灰藿。
[性味] 甘、平。
[成分] 含揮發油、脂肪等。
[功效] 清熱利濕,祛風解毒,殺蟲。治療痢疾、腹瀉、濕瘡癢疹、疥癬、毒蟲咬傷。
[附方]
  1. 痢疾腹瀉:灰藿30~60克,煎水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2. 治齲齒:鮮灰灰菜適量,水煎漱口。(中國沙漠地區藥用值物)
  3. 治疥癬濕瘡:灰菜莖葉適量,搗爛外塗。(同上)
  4. 治毒蟲咬傷、白癜風:灰灰菜莖葉搗爛外塗患處。
回目錄

☆魔芋(蒟蒻)

[別名] 鬼芋、蒟蒻。
[性味] 辛、溫,有毒,須經石灰水漂煮後方可食用,
[成分] 富含澱粉、蒟蒻甘露糖酐及蛋白質等。
[功效] 化痰散結,散積化瘀,消腫止痛,對白血病白細胞有抑制阼用。治痰多咳嗽、積滯、瘧疾、經閉、跌打損傷、癰腫、丹毒、湯傷、癌腫、頸淋巴結核。
[附方]
  1. 癌腫、頸淋巴結核:魔芋30克,久煮2小時以上,取汁飲,連服半月,每日1劑。
  2. 久瘧:蒟蒻、何首烏。燉雞服。(四川中藥誌)
  3. 跌打扭傷腫痛:鮮華東魔芋適量,酌加[韮]菜、蔥白、黃酒同搗爛,敷患處。
回目錄

☆山藥

[別名] 薯蕷、山芋、白苕、淮山藥。
[性味] 甘、平。
[成分] 含澱粉、醣蛋白和胺基酸、維生素C、碘、澱粉酶等。
[功效] 健脾止泄,補肺益氣,止咳化痰,固腎益精,助消化,斂虛汗,除消渴。
[適應症] 消渴、尿頻、白帶、泄瀉、久痢、咳嗽、遺棈、盜汗、糖尿病、氣管炎、腸炎、腎炎、遺尿炎、乳腺增生症、凍瘡等。
[附方]
  1. 治噤囗痢:乾山藥一半炒黃色,半生用,研為細末,米飲調下。 (百一選方)
  2. 治痰氣喘急:山藥搗爛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勻,燉熱飲之。 (簡便單方)
  3. 治小兒腸胃機能紊亂、泄瀉:淮山藥90克,蓮肉90克,麥芽 60克,茯苓30克,大米500克,共磨細粉,每用30克,以白糖煮成糊狀食,口服3次。(《廣東醫學》1963年第2期)
  4. 糖尿病:生山藥120克,以水濃煎服。(山西省中醫驗方秘方匯集)
  5. 乳痞結塊、乳腺增生症:鮮山藥100克,川芎10克,白糖20 克,同搗爛,適加[韮]汁調為糊狀,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塗後有癢感,2~3小時後癢便自消。
  6. 治久泄:以生山藥紮細,煮粥食,每日3次。(醫學衷中參西錄)
  7. 治凍瘡:山藥少許,於新瓦上磨為泥,塗瘡口上。(儒門事親)
回目錄

☆茄子

[別名] 酪酥、落蘇、矮瓜、吊菜子。
[性味] 甘、涼。
[成分] 含膽鹼等多種生物鹼、腺素、維生素A、B、C、P、色素茄色甙、醣類等。
[功效] 清熱,活血,消腫,止痛,止血,利尿,解毒,收斂,降血脂, 降低血膽固醇。
[附方]
  1. 治內痔出血:乾白茄子若干,燒成炭,研細末,每日服3次,每次6克,溫水送服。(現代實用中藥)
  2. 治小兒口瘡:以霜後茄子放乾,研細末,抹於口中,每日2、 3次,連用3日。
  3. 治乳腺炎、疔瘡廱疽:將茄子晒乾研細粉,撒於凡土林紗布上,外敷患處。
  4. 疝氣:青茄蒂煎濃汁,3歲小兒每次約用5枚,1~2歲用4 枚,8歲可用7枚,服後給以白糖水飲之,得效後繼服1、2次,再不復發。(湖北驗方選集)
  5. 治蕁麻疹:茄子連根葉、明礬、食鹽,共煎水,以水熏洗,腫塊漸消。
  6. 陰囊奇癢不止:茄子1枚,連根葉煎湯熏洗,甚驗。
  7. 治凍瘡:茄子根50克,蔥白30克,花椒10克,水煎洗患處,每次洗20分鐘。
  8. 治乳頭裂口:霜打的茄子花焙乾,香油調敷患處,塗3~5次即癒。
  9. 治齲齒痛:茄根搗汁,頻塗之。(海上方)
回目錄

☆柳葉

[別名] 楊柳葉。
[性味] 苦、寒。
[成分] 含碘量甚高,並含鞣質。
[功效] 清熱,透疹,利尿,解毒,補碘,抗菌消炎,降血壓。治療麻疹透發不暢、白濁、疔瘡癤腫、丹毒、乳腺炎、燙傷、甲狀腺腫大、高血壓、傳染性肝炎、牙痛。
[附方]
  1. 治小便白濁:清明柳葉煎湯代茶,以癒為度。(瀕湖集簡方)
  2. 治癤腫、乳腺炎:柳樹葉切碎煮爛,過濾,除去殘渣,濃縮至糖漿狀,備用外敷。
  3. 高血壓病:鮮柳葉250克,加水煮成100毫升,二次分服,6天為1療裎。
  4. 治傳染性肝炎:帶葉的柳樹枝100克(乾品50克),加水 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兩次分服。
  5. 慢性氣管炎:柳枝20克,切碎,水煎服,每日1劑,10天為1療程。
回目錄

☆葫蘆

[別名] 西葫蘆、壺蘆。
[性味] 甘淡、平。
[成分] 瓜肉含較多水分及葡萄糖、戊聚糖等。
[功效] 利尿,通淋,消腫,消炎,止咳,降血糖。治水腫、腹水、腹脹、黃疸、 淋病、糖尿病、高血壓、尿路結石、小便不利、腎炎浮腫、熱咳、哮喘。
[附方]
  1. 高血壓、煩熱囗渴、肝炎黃疸、尿路結石:鮮葫蘆搗爛絞汁,以蜂蜜調服,每服半杯至1杯,一日2次。(食物中藥與便方)
  2. 治療低蛋白、全身浮腫:取未開花的小西葫蘆,哂乾,研成細粉,重症每次服
  3. 5克,輕症服3克,一日1次。忌鹽。
  4. 支氣管哮喘:夏季西葫蘆半個,去籽瓤,內裝白糖30~60克蒸熟吃,連服3次。
  5. 腹脹黃腫、小便不利(包括肝臟病、腎炎或心臟病浮腫):葫蘆殼30~60克,冬瓜皮、西瓜皮各30克,煎水服。
回目錄

☆紫菜

[別名] 紫英,是一種營養豐富的海菜。
[性味] 甘、鹹、寒。
[成分] 含碘、膽鹼、鉀、醣類、維生素等。
[功效] 化痰軟堅,清熱利尿,利咽喉,下熱氣,降血壓,補碘。 治癭瘤、腳氣、水腫、淋病、甲狀腺腫、淋巴結核。
[附方]
  1. 甲狀腺腫大:每天用紫菜泡湯,當菜湯佐食,連吃1~2個月。 (食物中藥與便方)
  2. 咳嗽咯吐黃痰(支氣管擴張):紫菜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服 6克,一日2、3次,飯後服。
回目錄

☆冬瓜

[別名] 白瓜、水芝、東瓜。
[性味] 甘、淡、涼。
[成分] 含粗纖維,維生素C、B1,B2,葫蘆巴鹼,鈣、磷、鐵、尿素、蛋白質。
[功效] 利尿消腫,清熱解毒,止咳化痰,解魚蟹毒。
[適應症] 水腫、脹滿、腳氣、淋病、痰喘、暑熱煩悶、消渴、瀉痢、痔瘡、癰腫、魚蟹中毒、哮喘、糖尿病、腎炎浮腫、雀斑、酒糟鼻。
[附方]
  1. 治消渴:冬瓜1枚,削去皮,埋在濕地中,1月將出,破開,取清汁飲之。(聖濟總錄)
  2. 小兒渴利:單搗冬瓜汁飲之。(千金要方)
  3. 治食魚中毒:飲冬瓜汁。(小品力)
  4. 治痱子:冬瓜切片,搗爛塗之。(千金要方)
  5. 損傷腰痛:冬瓜皮燒研,酒服9克。
  6. 治痢疾:冬瓜瓤、冰糖二味攪勻,燉取汁,日飲3次,每次1茶杯。(湖北驗方選集)
  7. 治哮喘:小冬瓜(未脫蒂者)剖開,將冰糖填入放籠內蒸,取水。飲冬瓜水,多至3~4個即癒。
  8. 雀斑、酒糟鼻:鮮冬瓜瓤適量,搗爛取汁,塗患處,日數次,連續用。
  9. 妊娠浮腫:冬瓜煎湯,隨意飲。
  10. 治痔瘡疼痛:冬瓜250克,煎湯洗。
回目錄

☆辣椒

[別名] 秦椒、番椒、辣子、辣茄。
[性味] 辛、溫。
[成分] 含維生素C、辣椒鹼、辣椒紅素、胡蘿蔔素。
[功效] 溫中,散寒,開胃,發汗,驅風,消食,促進胃液分泌,抗菌,驅蟲,減肥,禦寒,抗癌;外用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殺菌消腫,止痛。
[適應症] 寒滯腹痛、風寒感冒、嘔吐、瀉痢、肥胖病、食慾不振、風寒濕痹、過食冷飲、蛔蟲、胃腸脹氣、受寒呃逆、胃寒痛;外用治斑禿、凍瘡、關節痛、腰痛、神經痛、疥癬、腮腺炎、蜂窩組織炎、多發性癤腫、瘧疾、下肢潰瘍、跌打損傷、腋臭。
[禁忌]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胃炎、肺結核咯血、痔瘡、扁桃體炎、咽喉炎、目疾則忌服。
[附方]
  1. 感冒風寒、受寒關節痛:辣椒1枚煎湯飲,蓋被令發汗。
  2. 治痢積水瀉:辣茄1個。為丸,清晨熱豆腐皮裹,昋下。( 醫宗匯編)
  3. 治凍瘡:辣椒4個,香浀60克,未破者用水煎湯洗之,已破者用香油熬膏搽患處。
  4. 治跌打扭傷青腫:以紅辣椒研細末1份(甜椒、青椒無效),凡土林5份,先將凡士林放鍋內溶化,加入辣椒麵拌勻,能嗅到辣味即可。迅速冷卻成膏,用時以棉花紗布塗上本膏,敷患處。每日或隔日換藥 1次。
  5. 治療各種炎症:山東無棣縣某醫院用辣椒粉治療腮腺炎、蜂窩組織炎、下肢潰瘍、多發性癤腫等多種炎症557例,全部在2~10天痊癒。將老紅辣椒放於鐵鍋內焙焦研末,或單味粉劑撤於瘡面,一日 1次,或油糊劑局部外敷,一日3次。
  6. 治瘧疾:辣椒子,每歲1粒,20粒為限,一日3次,開水送服,連服3~5日。
回目錄

☆西紅柿(番茄)

[別名] 番茄、洋柿子、紅茄。
[性別] 甘、酸、涼。
[成分] 含蘋果酸、檸檬酸、腺嘌呤、葫蘆巴鹼、膽鹼、維生素C、P、K、磷、鐵。
[功效] 生津止渴,健胃消食,補血潤燥;有抑菌作用;降低膽固醇、降血壓;幫助胃液對脂肪、蛋白質的消化;有利尿作用,對腎臟有宜。
[適應症] 貧血、高血壓、咽乾不適、過食油膩、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口渴。
[附方]
  1. 高血壓、眼底出血:鮮西紅柿,每日早晨空腹時生吃1~2個, 15天為1療程。(食物中藥與便方)
  2. 治牙齦出血:番茄不拘量,連吃三週以上有效。本方亦治食慾不振。
  3. 治胃潰瘍:番茄汁、土豆汁各半杯,混合服下,早晚各服1次。 (食物療法)
  4. 治口瘡:番茄汁含口內,每次數分鐘,一日數次。
  5. 治菌痢:番茄莖、枝、葉洗淨,每半公斤加水1000毫升,煮 3小時,紗布過濾,壓出汁液。成人每日服6~10次,日夜連服,每次60~80毫升。治療24例急性痢疾,均癒。(《中級醫刊》 1960年第5期)
回目錄

☆蓮子

[別名] 藕實、蓮實、蓮蓬子。
[性別] 甘、澀、平。
[成分] 含多量澱粉和棉子糖、蛋白質、脂肪、醣類、天門冬素。
[功效] 養心安神益智,益腎固綪,補脾澀腸止泄,抗癌,降壓。
[適應症] 夜寐多夢、遺精淋濁、久痢、虛泄、崩漏帶下、心悸失眠、噤囗痢、血尿、高血壓、神經官能症。
[附方]
  1. 久痢不止:老蓮子60克(去心)為末,每服3克,陳米湯調下。(世醫得效方)
  2. 治小便白濁、夢遺泄精:蓮肉、益智仁、龍骨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6克,空心用清米飲調下。(奇效良方)
  3. 治失眠:蓮子心30個,水煎,加鹽少許,睡前服。(食物療法)
  4. 治高山壓頭昏、失眠:蓮子l0克、杞果12克、金銀花9克,煎水代茶服。
  5. 白帶、月經過多、血尿:蓮子60克、冰糖30克,燉熟食之,並喝湯。
回目錄

☆藕

[別名] 蓮菜
[性味] 甘、寒。
[成分] 含澱粉、蛋白質、天門冬素、維生素C、卵磷脂、醣類、維生素B等。
[功效] 生食有清熱涼血,止血散瘀,養陰生津之效,治熱病煩渴、咳血、吐血、 尿血、便血、鼻出血、血淋、熱淋、肺胃陰虛乾咳等;熟用具有健脾開胃, 潤肺生津,益血生肌,止瀉醒酒之功,治療體質虛弱、怔忡、囗乾津少、食慾不振。
[附方]
  1. 治時氣煩渴不止:生藕,搗絞取汁一中盞,人生蜜1合,攪令勻,分2次服。(聖惠方)
  2. 治上焦痰熱:藕汁、梨汁各半盞,和服。(簡便單方)
  3. 治紅白痢:藕500克,搗汁,和蜜糖,隔水燉成膏服。(嶺南採藥錄)
  4. 治小便熱淋:生藕汁、地黃汁、葡萄汁各等分。每服半盞,入蜜溫服。(本草綱目)
  5. 吐血、鼻出血、血淋、咳血、大便下血:生藕搗取汁,每飲50 ~100毫升,每日2次。
回目錄

☆南瓜

[別名] 飯瓜、香瓜、倭瓜、窩瓜。
[性味] 甘、平。
[成分] 含瓜胺酸、精胺酸、天門冬素,葫蘆巴鹼、胡蘿蔔素、維生素B、C、糖。
[功效] 補中益氣,解毒殺蟲,營養滋補,降血糖,利尿;外用有消炎、止痛作用。
[適應症] 蛔蟲、糖尿病、肺癰、燒燙傷、肋間神經痛、鴉片中毒。
[附方]
  1. 蛔蟲病:南瓜生食可驅蛔。成人每次食500克,兒童每次250 克。2小時後再服瀉劑,連服2日。
  2. 解鴉片毐:生南瓜搗汁頻灌。(隨息居飲食譜)
  3. 肺癰:南瓜500克,牛肉250克,煮熟食之。(嶺南草藥誌)
  4. 火藥傷人及燙火傷:生南瓜搗敷。(隨息居飲食譜)
  5. 治哮喘:南瓜1個(500克左右),蜂蜜60毫升,冰糖30 克。先在瓜頂上開口,挖去一部分瓤,將糖、蜜裝入,蓋好,放小盆內,蒸1小時取出,早晚二次服完,連吃5~7日。
  6. 糖尿病:南瓜晒乾研粉,每日3次,每次30~60克,做粥食。
回目錄

☆南瓜子

[別名] 白瓜子,為南瓜的種子。
[性味] 甘、平。
[性味] 含南瓜子胺酸,脂肪油,蛋白質,維生素B1、B2、A,鋅、胡蘿葡素。
[功效] 止咳化痰、驅縧、蛔蟲。治療縧蟲、蛔蟲、產後手足浮腫、百日咳、痔瘡、產後乳汁不足。本品富含鋅,故治鋅缺乏症。
[附方]
  1. 驅[鰷]蟲:新鮮南瓜子30~60克,研爛,加水製成乳劑,加冰糖空腹頓服。(中藥的樂理與應用)
  2. 驅蛔蟲:南瓜子(去殼留仁)30~60克,研碎,加開水,蜜成為糊狀,空心服。(閩東本草)
  3. 治血吸蟲病:南瓜子研細末,每日服60克,分2次,加白糖開水沖服,15天為1個療程。(中藥大辭典)
  4. 治百日咳:南瓜子,瓦上焙焦,研細粉,赤砂糖湯調服3克,一日數回。
  5. 治小兒咽喉痛:南瓜子9克,搗碎,用冰糖煎水服,每日2次。(《國醫導報》1941年第1期)
  6. 治營養不良、面色萎黃:南瓜子、花生仁、胡桃仁同服。(四川中藥志)
  7. 治內痔:南瓜子1公斤,煎水熏之。每日2次,連熏洗數天。(嶺南草藥誌)
  8. 治產後乳少:每次用生南瓜15~18克,去殼取仁,搗如泥狀,加適量開水和服,早晚空腹各服1次,一般服3~5天即效。(《中醫雜誌》1966年第3期)
回目錄

☆絲瓜

[別名] 天蘿、布瓜、綿瓜。
[性味] 甘、涼。
[成分] 含皂甙,絲瓜苦味質,多量的黏液質,瓜胺酸,木膠,生物鹼,醣類,維生素B、C。
[功效] 清熱化痰,涼血解毒,祛風化痰,潤肺止咳,利尿消腫,生津止渴,解暑除煩。
[適應症] 熱病身熱煩渴、痰喘咳嗽、痔瘡、崩帶、血淋、乳汁不通、癰瘡癤腫、小便不利。
[用法] 煎湯內服,乾品每次10~30克;鮮品每次60~200克。
[附方]

  1. 治腸風便血:絲瓜不拘多少,燒灰存性,酒調6克,空心下。 (繼本事力)
  2. 治肛門酒痔:絲瓜燒存性,研末,酒服6克。(本草綱目)
  3. 治乳汁不通:絲瓜連子燒存性,研。酒服3~6克,蓋被取汗。 (簡便良方)
  4. 治風蟲牙痛:經霜絲瓜燒存性,為末擦之。(仁齋直指方)
  5. 治睪丸下墜:用老絲瓜帶蒂1個,將絲瓜燒存性研末,每次服 9克,黃酒送下。(中醫效方精選)
  6. 治跌傷疼痛:青色或黃色老絲瓜切片晒乾,文火焙焦黃研末,入瓶備用。凡跌傷胸腹部者,內服絲瓜粉3天,每天2次,每次3克,開水送服;跌傷四肢者用絲瓜粉12克,以白酒敷患處。
  7. 痢疾:絲瓜汁20克,用紅白糖各15克,化服之。
  8. 赤白帶下,年久不癒:經霜小絲瓜置新瓦上,烤黃研末,每次 6克,臨臥時用開水送下。 9痤瘡、皮脂腺分泌過多、毛囊炎:嫩絲瓜葉、莖搗爛絞汁,塗患處,每日2次。
  9. 哮喘:鮮嫩絲瓜連蒂4根,水煎服。
  10. 治咳嗽、慢性支氣管炎:絲瓜子焙乾研末,每次服8克,每日 3次。
  11. 治水腫:老絲瓜1個,冬瓜皮50克,水煎服。
  12. 治痛經、月經過多:老絲瓜1個,水煎服。
  13. 慢性腰痛:絲瓜子9克,焙乾研末,黃酒送服。(婦人良方補遺)
  14. 腮腺炎:絲瓜燒存性,研末,用雞蛋清調勻塗患處,一日2次。
  15. 治咽喉腫疼:嫩絲瓜搗取汁,每次服1湯匙,每日服3次。
  16. 治肺熱咳嗽,喘急氣促:絲瓜花、蜂蜜,煎服。滇南本草)
  17. 治疣:鮮絲瓜花,每次2~5朵,加食鹽少許,搗爛外擦,以發熱為度,宜多擦效果好,水分乾後棄去(食物療法)。
回目錄

☆黃瓜

[別名] 王瓜、胡瓜、刺瓜。
[性味] 甘、涼。
[成分] 含醣類、糖甙類、芸香甙、咖啡酸、綠原素、維生素C、B2、揮發油、維生素E、葫蘆素。
[功效] 清熱解毒,利水,潤腸通便,消炎。
[適應症] 煩渴、便秘、咽喉腫痛、熱性腹痛、火眼、燙火燒傷、痱子。
[附方]
  1. 治小兒熱痢:嫩黃瓜同蜜食10餘枚。(海上方)
  2. 治咽喉腫痛:老黃瓜1枚,去子,入硝填滿,陰乾為末。每以少許吹之。(醫林集要)
  3. 治燙火燒傷:黃瓜絞取汁,過濾,加入百分之十的氧化鋅粉,調和備用。曾以本方治癒16例,均在1週治癒。(《新中醫藥》 1958年第4期)
  4. 治痱子:鮮黃瓜1個,切片,塗擦患處。
  5. 高血壓:鮮黃瓜秧25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200升,每次服100毫升, 口服2次。
  6. 腹瀉、痢疾:黃瓜根60克,煎後加白糖飲。
  7. 治癲癇:黃瓜藤30克,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8. 治膽囊炎:乾黃瓜藤30克,煎水喝。(山東省中醫驗方匯編)
回目錄

☆海帶

[別名] 海昆布、海草。
[性味] 鹹、寒。
[成分] 含粗纖雉、脂肪、醣類、鞣質、碘、大葉藻素、維生素B2、氮。
[功效] 軟堅化痰,破結散癭,利水泄熱;並有降壓、補碘、預防白血病的作用。
[適應症] 癭瘤結核、疝氣、水腫、腳氣、動脈硬化症、高血壓、甲狀腺腫大、碘缺乏症、呆小病、噎膈、支氣管炎。
[附方]
  1. 甲狀腺腫大、瘰癧:海帶15克,夏枯草6克,水煎服,每日 1劑,連服30日。
  2. 高血壓:海帶60克,草決明15克,煎水服,每日1劑,連服 7~10日。
  3. 治癭瘤:海帶、海藻、昆布、紫菜各15克,煎水代茶服。
  4. 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海帶浸洗後,切碎,再連續用開水泡3次,每次約半分鐘,倒去水,以白糖拌食,早晚各吃1杯,連服1週有明顯效果。(食物中藥與便方)
回目錄

☆香椿

香樁樹的嫩葉。性味甘、平。含維生素C、B,胡蘿蔔素、蛋白質、醣類等。功能清熱解毒,健胃理氣,促進食慾,殺菌消炎,殺蟲等。治腸炎、痢疾、疔疽、漆瘡、斑禿、子宮炎、尿路感染、食慾不振、氣滯腹脹、赤白帶下、跌打腫痛。
[附方]
  1. 赤白痢疾:香椿葉60~120克,酌加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2. 白砒中毒:香椿葉500克,煎水服。
  3. 唇疔:香椿葉500克和酒飲之。(嶺南採藥錄)
回目錄

☆茭白

[別名] 茭首、菰、菰[芛]。
[性味] 甘、寒。
[成分] 含脂肪、蛋白質、醣類。
[功效] 解熱毒,除煩渴,利二便,解酒毒,催乳。
[適應症] 煩熱、消渴、黃疸、痢疾、目赤、小便不利、小兒水泄、高血壓、酒糟鼻、產後乳汁不下。
[附方]
  1. 催乳:茭白15~30克,通草9克,豬腳煮食。(湖南藥物誌)
  2. 高血壓、大便秘結:鮮茭白30~60克,旱芹菜30克,水煎服。
  3. 濕熱黃疸、小便不利:鮮茭白根30~60克,水煎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4. 酒渣鼻:生茭白搗爛,每晚敷於患部,次晨洗去。或每日用茭白30~60克,水煎服。
回目錄

☆洋蔥

[別名] 王蔥、蔥頭。
[性味] 辛、溫。
[成分] 含硫醇,三硫化物,咖啡酸,多糖,槲皮素,多種胺基酸,維生素C、B1、B2、胡蘿蔔素。
[功效]
  1. 利尿,理氣化滯,化痰,開胃消食。
  2. 有明顯的降血脂和增強纖溶活性的作用,為防治血管硬化的良品,健康男性口服60克油煎洋蔥,能抑制高脂肪飲食引起的血漿膽固醇升高,故用於動脈硬化症,實踐證明洋蔥不論生、熟、煎、煮,都有同樣的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3. 動物試驗證明,洋蔥對胃腸道能提高張力,增加消化液分泌,可試用於腸無力症、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及非痢疾性腸炎。
  4. 有殺菌作用,尤其對葡萄球菌、白喉桿菌、滴蟲更為明顯。
  5. 有降血糖、抗糖尿病的作用。
  6. 有抗維生素缺乏症的作用,對維生素C缺乏症尤為有效。
[適應症] 動脈硬化症、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維生素C缺乏症、創傷、消化性潰瘍、皮膚潰瘍、滴蟲性陰道炎、水腫、食慾不振、氣滯腹脹。
[附方]
  1. 治創傷、潰瘍、滴蟲性陰道炎:鮮洋蔥搗取汁,塗患處。
  2. 糖尿病、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洋蔥炒菜或生食均可,常食有效。
  3. 維生素C缺乏症:洋蔥適量,洗淨,切細,加油鹽調勻,當菜食,連吃10餘日。
回目錄

☆豬毛菜

[別名] 刺蓬、扎蓬棵、豬毛纓。
[性味] 甘、涼。
[成分] 含甜菜鹼、琥珀酸、草酸、醣類。
[功效] 清熱平肝,降血壓。
[適應症] 高血壓、大便下血、肝陽上亢之頭痛、頭暈。
[附方]
    高血壓病、頭痛:豬毛菜18~45克,水煎服。加有效,可逐漸加量,連服5~6個月。(中藥大辭典)
回目錄

☆菊花腦

[別名] 菊花郎、菊花頭、女華。
[性味] 甘、辛、涼。
[成分] 含維生素B、C,揮發油,菊甙,胺基酸,醣類。
[功效] 清熱涼血,疏風散熱,調中開胃,解毒消腫,明目,降血壓。
[適應症] 高血壓、肝陽上亢症、肝火所致的目赤頭昏、瘡癤疔毒、風熱感冒、胃熱心煩、便秘口苦、頭痛。
[附方]
  1. 清目寧心:甘菊嫩葉,細切,入鹽同米煮粥,食之。(遵生八箋.菊苗粥)
  2. 疔瘡:菊葉1握,搗汁服1升。(本草綱目拾遺)

水果類

回目錄

☆龍眼肉

[別名] 桂圓、益智、圓眼。
[成分] 含醣類、酒石酸、膽鹼、蛋白質、腺嘌呤、含氮物質、維生素A元、鐵、磷、鈣、脂肪、維生素B1、P、C、B2等。
[功效] 補益心脾,養血女神,營養滋補。
[適應症] 虛勞損傷、失眠、健忘、驚悸怔忡、貧血、神經官能症、產後浮腫、脾虛泄瀉、自汗、盜汗。
[附方]
  1. 產後浮腫:龍眼肉、生薑、大棗,煎湯服。(泉州本草)
  2. 脾虛泄瀉:龍眼肉14粒,生薑3片,煎湯服。(泉州本草)
  3. 溫補脾胃,助精神:龍眼肉不拘多少,上好酒內浸百日,常飲數杯。(萬氏家抄方)
  4. 貧血、神經衰弱、心悸怔忡、自汗盜汗:龍眼肉4~6枚,蓮子10克,芡實10克,加水燉湯睡前服。
  5. 治疝氣偏墜小腸氣痛:荔枝核、龍眼核、小茴香,各等量,每次空心服3克,以升麻3克,水酒煮送下。(本草綱目拾遺)
  6. 治燙傷:龍眼核,研細末,以茶子油調塗患處。
回目錄

☆香蕉

[別名] 甘蕉、蕉子。
[性味] 甘、寒。
[成分] 含澱粉,蛋白質,脂肪,醣類,鈣,磷,維生素A、B、C、E。
[功效] 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潤肺止咳,降低血壓,滋補營養。
[適應症] 熱病煩渴、便秘、痔瘡出血、醉酒不適、高血壓、小兒腹瀉、咳嗽。
[附方]
  1. 治痔及便後血:香蕉2個,不去皮,燉熟,連皮食之。(嶺南採藥錄)
  2. 高血壓:每日吃香蕉5只,常食。或香蕉皮50克,煎水服。
  3. 咳嗽日久:香蕉1~2只,冰糖燉服,每日一、二次,連服數日。
  4. 小兒腹瀉,諸藥無效:將香蕉放火爐上,利用火爐餘熱,把香蕉烘熱烘軟,趁熱讓小兒吃下,每次吃1~2個,一日3次,連吃二、三日。
  5. 治手足皸裂:用香蕉皮內面,按皸裂處摩擦幾次,二、三日可使皮膚細膩滑潤。
回目錄

☆胡桃仁

[別名] 核桃仁、胡桃肉、羌桃。
[性味] 甘、溫。
[成分] 含脂肪油(主要為亞油酸甘油酯),蛋白質,醣類,磷,鐵,維生素A、B、C、P,鋅,鎂,磷脂等。
[功效] 補腎固精,溫肺定喘,潤燥化痰,鎮咳,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抗衰老等;未成熟的果實有抗癌作用。
[適應症] 貧血、萎黃病、神經官能症、陽痿、遺精、動脈硬化症、高血壓、泌尿系結石、便秘、腎虛喘咳、腰痛腳弱、腎虛頭暈、小便頻數、胃癌、食道癌、胃酸過多、痔瘡、白帶、白髮、頭髮枯焦不潤。
[附方]
  1. 治腎虛耳鳴遺棈:核桃仁3個,五味子7粒,蜂蜜適量。於睡前嚼服。(貴州草藥)
  2. 治石淋:胡桃仁1升。細米煮漿粥1升,相和頓服。
  3. 治醋心(燒心、吐酸水):爛嚼胡桃,以乾薑湯下。(傳信適用方)
  4. 治臟躁症:胡桃仁50克,搗碎,和糖開水沖服,每日3次。
  5. 治尿路結石:胡桃仁120克,用食油炸酥,加糖適量混合研磨,使成乳劑,於1~2日內分次服完。連續服藥至結石排出為止。(《中華外科》1957年第8期)
  6. 治痰喘:人參寸許,胡桃肉1枚,煎湯服。(本草綱目)
  7. 治痰疾:以胡桃肉3枚,生薑3片,煎服。(《名醫類案》卷三)
  8. 百日咳:每日早晚各吃胡桃仁3個。(中醫研究院《中醫驗方匯編》)
  9. 腰痛:核桃仁60克,切細,注以熱燒酒,另加紅糖調飲。( 民間藥與經方)
  10. 治呃逆:吃陳核桃仁5個,吃兩次即癒。(山東省中醫驗方匯編)
回目錄

☆甘蔗

[別名] 干蔗、糖梗。
[性味] 甘、寒。
[成分] 含多量糖、鈣、磷、鐵、多種胺基酸、維生素C、B等。
[功效] 清熱生津止渴,故稱甘蔗汁為天然復脈湯;利咽喉,潤肺潤燥,化痰止咳,大補脾陰,除煩止嘔,利尿通便,解酒毒,抗癌腫。
[適應症] 熱病津傷、風熱感冒、心煩囗渴、反胃嘔吐、噎嗝、食道癌、肺燥咳嗽、便秘、醉酒不適、咽喉乾痛。
[附方]
  1. 治發熱口乾,小便澀:甘蔗,去皮盡令吃之,咽汁。若口痛,搗取汁服之。(外台秘要)
  2. 治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甘蔗汁7升,生薑汁1升。二味相和,分為3服。(梅師集驗方)
  3. 治虛熱咳嗽,口乾涕唾:甘蔗汁1升半,青梁米4合。煮粥,日食2次。(本草綱目)
  4. 慢性胃炎:甘蔗汁20毫升,梨汁10毫升,合一處,口服2次。
  5. 泌尿系感染:甘蔗汁60毫升,藕汁40毫升,白糖30克,合一處,每日2次,連服3~6天。
  6. 癤癰、囗腔炎:紫皮甘庶燒存性研末,撤瘡面或用芝麻油調塗患處,一日2次。
回目錄

☆山楂

[別名] 山里紅、紅果。
[性味] 酸、甘、溫。
[成分] 含酒石酸、檸檬酸、山楂酸、醣類、維生素C等。
[功效] 消食積,散瘀血,驅縧蟲、通經閉,消肉積,助消化,收斂止瀉,抗菌消炎,強心,擴張血管,降低膽固醇,降血壓,增強子宮收縮功能,除勞提神,減慢心率,抗癌,延年益壽。
[適應症] 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壞血病、心臟衰弱、心動過速症、高酯血症、維生素C缺乏症、產後血瘀腹痛、痛經、經閉、產後惡露不下、痢疾、腸炎、脾臟腫大、肉積、痰飲、腹瀉、腰痛、疝氣、乳食停滯、絲蟲病;外用治凍瘡、疥癬。
[附方]
  1. 治諸滯腹痛:山楂一味煎湯飲。(方脈正宗)
  2. 治老人腰痛及腿疼:山楂、鹿茸各等分。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日2服。(本草綱目)
  3. 治急性菌痢:紅果50克,搗碎,煎水服,每日1劑,連服3日。
  4. 治壞血病:山里紅、白糖、黑豆(搗碎)各120克,加入3杯水煎開後,再加入黃酒120克,一次服完。曾於1月內用此方治療 100餘人,全部治癒。(《中醫雜誌》1957年第3期)
  5. 治急性菌痢、腸炎:山楂120克,炒焦後水煎服,每日1劑。
  6. 治痛經:向日葵15克,乾山楂30克,烤焦後研末,加紅糖 60克沖服或煎服,分2次服,一日服完,於經前1~2日開始服,每次月經週期服2劑,連用2個月經週期。
  7. 治絲蟲病:鮮山楂1公斤(小兒減半,如用乾品,成人250克即可),洗淨去核,下午3時開始零食,晚10時吃完,晚飯禁食。次晨用檳榔60克熬煎至1小茶杯,一次服完,臥床休息。要大便時,應儘量堅持一段時間,即可排出完整絲蟲。冬天應大便在溫水中,避免蟲體遇冷收縮而不能完整排出。用上方治療40例,全部有效。
  8. 食肉成積的胃痛:生山楂120克,水煎服。(福建《中醫驗方》)
  9. 治食慾不振、泄瀉:山楂炒焦,為末,白糖沖服,成人每次服 6~9克,日三服。
  10. 治寒疝:山楂子30克搗,小茴香18克,生薑30克,紅糖30 克,酒為引,水煎服。(山西省中醫驗方秘方匯集)
  11. 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陣發性心動過速:野山楂10~15 克,或山楂花3~10克,水煎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12. 月經過期不來、經閉:生山楂50克,生薑10克,小茴香6克,紅糖30克,煎水服。
  13. 治新久凍瘡:山楂60克,烤熟搗爛,敷患處。(遼寧《中醫驗方》)
回目錄

☆荸薺

[別名] 烏芋、地粟、地栗、馬薯。
[性味] 甘、寒。
[成分] 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灰分、維生素C,及一種不耐熱的抗菌成分荸薺英。
[功效] 清熱化痰,消積化食,清肝火,解酒毒,止渴生津,透發痘疹,利尿,降血壓。
[適應症] 溫病消渴、黃疸、熱淋、痞積、目赤、咽喉腫痛、疹出不暢、小兒馬牙、高血壓、百日咳、慢性腎炎、噎嗝、小便不利、囗瘡、尿路結石、便血、尋常疣等。
[附方]
  1. 治黃疸濕熱、小便不利:荸薺打碎,煎湯代茶,每次120克。(泉州本草)
  2. 治咽喉腫痛:荸薺絞汁冷服,每次120克。(泉州本草)
  3. 小兒口瘡:荸薺燒存性,研末摻之。(簡便單方)
  4. 治大便下血:荸薺絞汁60毫升,飲之。
  5. 治尋常疣:將荸薺切片,用其果肉摩擦疣體,每日3次,每次摩至疣體角質層軟化,連用7~10日。
  6. 小兒馬牙:荸薺洗淨切片,磨擦牙肉。
回目錄

☆葡萄

又名草龍珠,性味甘、酸、平。含葡萄糖、果糖、木糖、酒石酸、檸檬酸、葡萄糖[式]、鞣質、果膠、維生素A、C等。功能補氣血、健脾胃,強筋骨,利小便,助消化,平呃逆。治咳嗽、盜汗、淋病、浮腫、呃逆、食慾不振、妊娠嘔吐等。
[附方]
  1. 呃逆:葡萄100克,絞取汁飲。
  2. 除煩止渴:生葡萄搗濾取汁,以瓦器熬稠,入熟蜜少許,同收,點湯飲。(居家必用事類全集)
  3. 食慾不振、胃酸缺乏:每次吃葡萄乾10克,每日3次,飯前半小時食。
回目錄

☆西瓜

[別名] 又名寒瓜,為清熱止渴、解暑的良品,中醫譽西瓜為"天然白虎湯"。
[性味] 甘、寒。
[成分] 含磷酸、蘋果酸、醣類、多種胺基酸、甘膠、蔗糖酶、維生素C等。
[功效] 利尿消腫,清熱解暑,除煩止渴,解酒,降血壓。治暑熱煩渴、熱盛津傷、小便不利、喉痹、口瘡、腎炎、膀胱炎、肝炎、高血壓、糖尿病、酒醉、膽囊炎、黃疸、腰痛等。
[附方]
  1. 暑熱泄瀉,西瓜儘量食之。(本草綱目)
  2. 原發性高血壓:西瓜2公斤,日服2次,連續服用。(福建《中醫驗方》)
  3. 治閃挫腰痛:西瓜皮切片,陰乾為細末,以鹽酒調,空心腹。(攝生眾妙方)
  4. 急、慢性腎炎:西瓜汁飲之,每服250~500毫升,或西瓜皮500克煎水服。
  5. 糖尿病、口渴、尿混濁:西瓜皮、冬瓜皮各45克,天花粉12 克,水煎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回目錄

☆白果(銀杏)

[別名] 銀杏、公孫樹、佛指柑。
[性味] 甘微苦,溫。
[成分] 含蛋白質、脂肪、醣類、鈣、磷、鐵、白果酸、白果酚等。
[功效] 斂肺定喘,止帶濁,縮小便,滋陰補腎,抗結核,鎮靜。
[適應症] 哮喘、痰嗽、白帶、白濁、遺精、淋病、小便頻數、頭暈、肺結核、支氣管炎、癬瘡等。
[附方]
  1. 夢遺:銀杏3粒。酒煮食,連食4~5日。(湖南藥物誌)
  2. 治慢性淋濁、婦女帶下及眩暈:白果炒熱去殼、淮山藥等分,焙燥研細末,混合,每日40克,分三、四次,米湯調服。(現代實用中藥)
  3. 治小便頻數:白果60克,燉豬尿泡食之。(雲南中醫驗方)
  4. 眩暈症:白果3個,生搗爛,空心滾水沖服,連服5次。(良朋匯集)
  5. 頭面癬瘡:生自果仁切開,頻擦患處取效。(秘傳經驗方)
  6. 治咳嗽喘促:白果10枚,麻黃6克,杏仁10克,煎水服。
回目錄

☆烏梅

[別名] 熏梅,將梅子去核,微炒,或放鍋上熏黑,故名烏梅。
[性味] 酸、微溫。
[成分] 含醣類、蘋果酸、枸櫞酸、維生素C、鈣、磷、鐵等。
[功效] 斂肺止咳,生津止渴,澀腸止瀉,安蛔止痛,抗菌,抗過敏。治菌痢、腸炎、久瀉、久咳、虛熱煩渴、久瘧、便血、尿血、崩漏、蛔蟲腹痛、胃痛、乳痛、腎炎、月經過多;外用於雞眼。
[附方]
  1. 治便痢膿血:烏梅30克,去核,燒過為末,每服6克,米飲下。(聖濟總錄)
  2. 治小便尿血:烏梅燒存性,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40丸,酒下。(本草綱目)
  3. 治雞眼、胼胝:烏梅肉不拘量,加鹽水調勻,貼之即消。(中醫效方精選)
  4. 治小兒蛔蟲:鮮青梅,去核搗爛,絞去汁,將其殘渣晒乾研末。8歲以下小兒,每次服5克,早晚各服1次。(《浙江醫學》1960年第2期)
  5. 治乳痛:烏梅搗爛貼之。(食物本草)
  6. 治胃痛:烏梅2枚,砂仁3克同焙,研末,和服。(驗方新編)
  7. 慢性腎炎:烏梅炭15克,煎水服,連服2~3月。
回目錄

☆桃

[別名] 桃子、仙桃、壽桃。
[性味] 甘酸、溫。
[成分] 含蛋白質、醣類、纖維素、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C、P和鈣、磷、鐵等。
[功效] 潤肺生津,補肺益氣,潤腸,活血,健脾開胃,補心安神,用於肺虛乾咳、津虧囗渴、體弱陰虛、食慾不振。碧桃乾又名桃奴、乾桃,為桃未成熟的乾果實。性味酸苦,平。功能止汗,收斂,止血。治盜汗、虛汗、遺精、吐血、痢疾、瘧疾、心腹痛、腰痛。桃葉治經閉、淋巴腺炎。
[附方]
  1. 治虛汗、盜汗:碧桃乾15枚,煎取汁,每晚1劑,連服3劑。(《中華內科雜誌》1966年第4期)
  2. 食慾不振、口乾津少:鮮桃常食有效。
  3. 治腦神經痛:桃花10多朵,水煨服,服後,吐頑痰(雲南中醫驗方)
  4. 治淋巴腺炎:桃葉1把搗爛,炒後拌黃酒敷患處,塗數次可癒。(福建中醫驗方)
  5. 治婦女閉經:桃葉12克,研碎,煎水服。(嶺南草藥誌)
回目錄

☆梨

[別名] 雪梨、快果、蜜父。
[性味] 甘微酸、涼。
[成分] 含蘋果酸、檸檬酸、維生素C、醣類等。
[功效] 生津止渴,潤肺止咳,清熱化痰,潤燥止渴。
[適應症] 熱病煩渴、糖尿病、胃熱口乾、反胃、咳嗽、痰熱驚煩、醉酒、噎膈、便秘、消渴等。
[附方]
  1. 治咳嗽氣短:大梨、白藕、白蘿蔔子各250克,共熬膏,入白蜜 500克,胡桃仁120克調勻,臨臥時,吃一、二茶匙。
  2. 治消渴飲水:用梨汁以蜜湯熬成,瓶收,無時用熱水調服。(普濟方)
  3. 感冒、急性氣管炎咳嗽:雪梨1個,切碎,麻黃5克,冰糖50 克,共燉,吃梨喝湯。
回目錄

☆大棗

[別名] 棗、乾棗、紅棗、長棗。
[性味] 甘、溫。
[成分] 富含維生素C、醣類、蛋白質、有機酸、維生素A、B2、P等。
[功效] 補脾和冑,益氣生津,調和營衛,解藥毒,保肝,補充維生素,降低膽固醇,增加血清總蛋白及白蛋白。
[適應症] 食少、便溏、氣血虧損、津液不足、心悸怔忡、黃疸、咳嗽、維生素C缺乏症、高血壓、血小板減少、過敏性紫癜、肝炎、水腫、自汗、肝硬化、失眠等。
[附方]
  1. 過敏性紫癜:紅棗15枚,煎湯服,每日食3次,大都在4天內治癒。(《上海中醫藥》1962年第4期)
  2. 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的血清轉氨酶活力較高的病人:紅棗、花生、冰糖各30克,煎服,每日1劑,30天為一療程。
  3. 治虛煩不眠:大棗14枚,蔥白7莖,水3升煮1升,頓服。 (千金方)
  4. 治血小板減少:紅棗120克,茅根60克,煎水服,每日1劑,連服10日。
  5. 治卒急心痛:烏梅1個,棗2個,杏仁7個。一處搗,男用酒、女用醋送下。(海上方)
回目錄

☆栗子

[別名] 板栗、栗果、大栗。
[性味] 甘、溫。
[成分] 含醣類、蛋白質、脂肪、澱粉、維生素B1、脂肪酶等。
[功效] 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
[適應症] 反胃、泄瀉、腰腳軟弱無力、吐衄便血、折傷腫痛、瘰癧、氣管炎。
[附方]
  1. 治小兒腳弱無力,三、四歲尚不能行走;日以生栗與食。(食物本草)
  2. 治筋骨腫痛:板栗果搗爛敷患處。(浙江天目山藥用植物誌)
  3. 氣管炎:栗子仁250克,煮瘦肉食。
  4. 脾虛泄瀉:栗子仁25枚,煨熟食。
回目錄

☆桑椹

[別名] 桑實、文武實、桑果。
[性味] 甘酸、涼。
[成分] 含醣類,鞣酸,蘋果酸,胡蘿蔔素,桑椹油,維生素B1、B2、C。
[功效] 補肝益腎,滋陰熄風,明目烏髮,補氣益氣,止消渴,解酒毐,去風濕,安神。
[適應症] 鬚髮早白、肝腎陰虛、消渴、目昏耳鳴、瘰癧、關節不利、糖尿病、神經衰弱、風濕性關節炎、便秘、貧血。
[附方]
  1. 心腎衰弱不寐、習慣性便秘:鮮桑椹30~60克,水適量煎服。 (閩南民間草藥)
  2. 治貧血、風濕性關節炎:鮮桑椹60克,核桃仁30克,燉食。
回目錄

☆花生仁

[別名] 落花生、長生果、唐人豆。
[性味] 甘、平。
[成分] 含多量脂肪油、澱粉、纖維素、蛋白質、維生素B1、E等。
[功效] 潤肺,和胃,營養,養血,女神,降壓,止血,祛痰,增強血液凝固機能。
[適應症] 腳氣、乳少、便秘、燥咳、反胃、胃酸過多、水腫、高血壓、動脈硬化、血友病、白帶、神經衰弱、便血、鼻竇炎。
[注意] 便溏者慎服。花生發霉後,有致癌作用,不宜再服。
[附方]
  1. 治乳汁少:花生米90克,豬腳1條。共燉服。(陸川本草 )
  2. 治久咳、秋燥、小兒百日咳:花生仁,文火煎湯調服。(杏林醫學)
  3. 治腳氣:生花生仁90克,赤小豆90克,紅棗90克。煮湯,一日數回飲用。(現代實用中藥)
  4. 治水腫:花生120克,蒜頭2個,煮熟後隨意服食,每天一、二次,平均治癒時間為
  5. 5天,治癒人數123人。(《廣東中醫》 1959年第9期)
  6. 治白帶:花生米120克,冰片9克,搗如泥,分二次服,每天 1次,空腹白開水送下。(河北省《婦科病中醫療法》)
  7. 治血友病及各種出血:每日食花生(生、炒食均可)150克。 (《浙江中醫雜誌》1964年第5期)
  8. 治鼻竇炎:用花生仁7粒,放白鐵罐內,上糊紙密閉,紙上開一小孔,將罐放火爐上,待冒煙,用煙熏鼻孔,每日1次,30日即可痊癒。(河北省中醫中藥醫藥集錦)
  9. 治腦震盪後遺症、神經衰弱、失眠:新鮮花生葉40克,加水 400毫升,煎至200毫升,早晚空腹各服100毫升,連服3~6劑。 (《遼寧醫學雜誌》1960年第4期)
  10. 高血壓:花生全草(乾品)30~45克,切碎,水煎當茶飲,每天1劑,兩週為1療程。血壓正常後,可改為不定期服用。
回目錄

☆石榴

[別名] 安石榴。
[性味] 甘酸、溫。
[成分] 含種子油(其中有石榴酸、雌酮、雌二醇、甘露醇)等。
[功效] 生津止渴,殺蟲,解酒,澀腸止泄。治泄痢、崩漏、醉酒、小便不禁、咳喘;外用敷乳瘡。
[附方]
  1. 治喘嗽:酸石榴絞取汁18克,生山藥45克,甘蔗汁30克,生雞子黃4個,煎服。(《醫學衷中參西錄》第6卷)
  2. 治泄瀉:酸石榴連皮搗爛,煎湯服。(《醫學衷中參西錄》第6卷)
  3. 治小兒痢疾:酸石榴搗爛擰出汁,熬膏貼臍上。(《山東省中醫驗方匯編》)
回目錄

☆橘

[別名] 黃橘、橘子。
[性味] 甘酸、涼。
[成分] 含維生素C、醣類、有機酸、橙皮[甘]、胡蘿蔔素等。
[功效] 開胃理氣,生津止渴,解酒,潤肺,通便。
[適應症] 胸膈結氣、嘔逆、消渴、便秘、食慾不振、胃酸缺乏、維生素C缺乏症、疝氣、蛔蟲、蟯蟲。
[附方]
  1. 食慾不振、胃酸缺乏症:每天飯前吃橘子1~2個。
  2. 防治暈車:上車前1小時,用鮮橘皮向內折成雙層,對準鼻孔擠壓,皮中就會噴出細小的油霧,用力擠壓數次,上車後可隔半小時擠壓吸入1次。
  3. 治疝氣:橘子葉10個,荔枝核5個,水煎服。(滇南本草)
  4. 殺蛔蟲、蟯蟲:鮮橘葉120克熬水服。(重慶草樂)
  5. 胃寒嘔吐:橘皮、生薑、花椒各6克,水煎服。
回目錄

☆柑

又名金實、柑,性味甘酸、涼。含橙皮甙、川陳皮素、維生素C和揮發油等。功能生津止渴,醒酒,開胃消食,利尿。治胃熱、煩渴、小便不利、醉酒、維生素C缺乏症、疝氣等。
[附方]
  1. 食慾不振、醉酒不適:每次吃柑子1個,每日2次。
  2. 疝氣:柑核、橘核、小茴香各7克,煎水服。
  3. 肺癰:柑葉,絞汁一盞服,吐出膿血癒。(本草求真)
回目錄

☆柚

[別名] 胡柚、臭橙、文旦。
[性味] 甘酸、寒。
[成分] 含柚皮甙、新橙皮甙、橙皮糖甙、醣類、維生素C、P、有機酸等。
[功效] 生津止渴,下氣消食,去口臭,解酒毒。柚皮有下氣、快膈、消食、化痰、抗炎、解酒毒的作用。
[適應症] 果肉治痰氣咳嗽、孕婦食少口淡、口臭。柚皮治胸悶、腹痛、食滯、咳嗽氣喘、疝氣、呃逆等。
[附方]
  1. 治孕婦食少口淡:柚子,每次吃1個。
  2. 老年咳嗽氣喘:柚子1個,蜂蜜30克,同燉熟,吃果喝湯。
回目錄

☆蘋果

[別名] 平果、頻婆、超凡子。
[性味] 甘酸、平。
[成分] 含蘋果酸、檸檬酸、奎寧酸、醣類、維生素C、膠質、鉀等。
[功效] 生津潤肺,除煩解酒,解暑,開胃消食,助消化,收斂止泄,治便秘、降血壓、益智安神、振奮精神、解除疲勞、補血、補鉀。
[適應症] 泄瀉、痢疾、腸炎、消化不良、醉酒不適、便秘、貧血、高血壓、小兒智力偏低、精神抑鬱症、感冒等。
[附方]
  1. 慢性腹瀉、神經性結腸炎:蘋果乾粉18克,空腹時溫開水調服,一日3次。
  2. 小兒腹瀉及消化不良:鬆質蘋果半個至1個,搗為軟泥,酌情餵之。
  3. 治感冒:每次取蘋果2個切片,加白糖30克,煎湯趁熱服,汗出則癒。
  4. 便秘:甜酸多汁的蘋果2個,生食,每日吃2次。鬆質蘋果則療效差。
  5. 治精神抑鬱症:把兩個成熟的蘋果放在玻璃瓶中密閉備用,每次在瓶囗嗅 蘋果氣15分鐘,每日3~5次。
  6. 治慢性胃炎:飯後食蘋果1個,每日3次。
  7. 治反胃、吐痰:蘋果皮30~60克,煎水服。
回目錄

☆柿


[性味] 柿:甘澀、寒。柿漆:苦澀、涼。
[成分] 柿子含醣類、碘、鞣質等。柿漆含鞣質、柿漆酚、膽鹼、乙醯膽鹼等。
[功效] 柿:清熱潤肺,止渴,止血,解酒毒。柿漆:降壓,清熱涼血。
[適應症] 柿子治熱渴、咳嗽、吐血、口瘡、直腸出血、小便出血、泄瀉。柿漆治高血壓、痔瘡、大便下血、熱淋、咽痛。柿蒂治呃逆。柿樹葉治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附方]
  1. 治小便出血:柿3個,研末,米湯調服。(驗方新編)
  2. 治痢疾:將青柿子切片晒乾,炒黃研為末,每日服3次,每次服3~
  3. 5克,開水送下。
  4. 治高血壓:柿漆,一日服20~40毫升,分3次服。
  5. 治反胃:用乾柿餅同乾飯日日食之,久久自效。(本草綱目)
  6. 治子宮出血:柿餅60~120克,焙乾,研細麵,黃酒為引沖服。(中醫效方精選)
  7. 治熱咳:柿餅煎水服。(驗方新編)
  8. 治大便出血:柿餅7個,紅糖30克。柿餅焙乾為末,和紅糖空腹服。
  9. 治頑固性呃逆:柿蒂7個,煎水服。
  10. 治咽喉疼或咳嗽咽痛:柿霜,每次服3克,溫水化服,日三、四次。(實用經效單方)
  11.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乾柿樹葉研末,每次服3克,水送服,日 3次,30日為一療程。
回目錄

☆枇杷


[性味] 果實性味甘酸、平。
[成分] 含醣類、纖維素、果膠、鞣質、蛋白質、維生素C及有機酸等。
[功效] 潤肺止渴,下氣降逆。治肺痿、咳嗽吐痰、鼻出血、煩渴口乾、嘔吐、呃逆等。 枇杷葉治痰咳、失音、熱癤、痤瘡。
[附方]
  1. 慢性氣管炎、咳嗽吐痰:枇杷生食,每次100~200克。
  2. 治聲音嘶啞:鮮枇杷葉30克,竹葉15克,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3. 咳嗽咯痰:枇杷葉20~30克,杏仁9克,橘皮9克,煎水服。
  4. 痱子、熱癤、痤瘡:枇杷葉50克,煎水洗患處。
回目錄

☆櫻桃

[別名] 含桃、朱果。
[性味] 甘、溫。
[成分] 醣類、蛋白質、維生素C、胡蘿蔔素等。
[功效] 益氣調中,澀精,止咳,發汗,透疹,預防麻疹。治療咳嗽、麻疹透發不暢;癱瘓、食慾不振、胃酸缺乏、風濕腰腿疼;外用治汗斑、凍瘡、燒傷。 櫻桃性溫,食之過多可引起上火、流鼻血、損肺。熱性病忌食。
[附方]
  1. 防治麻疹:鮮櫻桃1500克,裝罐內封固,埋入地下,1個月後取出,櫻桃自化為水,去核,備用。在麻疹流行時,每日給小兒飲 1杯。連服7日 。
  2. 燒傷、汗斑:櫻桃壓取汁塗患處,一日2次。
回目錄

☆橄欖

[別名] 青果、青撖欖、忠果。
[性味] 甘酸、平。
[成分] 含蛋白質、醣類、揮發油、維生素C、鈣、磷、鐵等。
[功效] 清肺利咽,生津止渴、醒酒、解魚毒、化痰止咳。
[適應症] 咽喉腫痛、煩渴、咳嗽吐血、便血、菌痢、癲癇、酒毒、河豚中毒、流感、感冒、白喉。
[附方]
  1. 治時行風火喉痛:鮮青果、鮮萊菔,水煎服。(中藥大辭典)
  2. 治腸風下血:橄欖燒灰存性,研末,每服6克,米飲調下。
  3. 防治流感、上感、白喉:鮮青果5個,白蘿蔔半個,共切碎, 煎水代茶飲。
回目錄

☆荔枝

[別名] 荔支、福果、丹荔。
[性味] 甘、酸、溫。
[成分] 含醣類,維生素A、B、C,有機酸等。
[功效] 益心脾、養肝血、止煩渴、填精髓、益顏色、理氣止痛、健胃消食。
[適應症] 煩渴、呃逆、胃痛、瘰癧、疝氣等、病後津液不足、淋巴結核、疔瘡、腹瀉。
[附方]
  1. 呃逆:荔枝7個,連皮核燒存性,為末,白湯調下。(醫方摘要)
  2. 瘰癧潰爛:荔肉敷患處。(泉州本草)
  3. 治老人五更泄:荔枝乾,每次5粒,春米1把,合煮粥食,連服3天。(同上)
回目錄

☆檸檬

[別名] 宜母子,宜母果,
[性味] 酸、平。
[成分] 含橙皮甙、柚皮甙、黃酮甙、有機酸、醣類、維生素C等。
[功效] 清涼祛暑,生津止渴,安胎。治煩渴、食慾不振、神經性胃痛、腹脹、咳喘等。
[附方]
  1. 煩渴、食慾不振:檸檬,生食或絞汁服,每次15~30克。
  2. 咳嗽氣喘:檸檬葉10克,水煎服。
  3. 胃氣痛:檸檬花5克,開水泡服。
回目錄

☆無花果

[別名] 映日果,文仙果。
[性味] 甘、平。
[成分] 含醣類、有機酸、澱粉糖化酶、蛋白酶、蛋白質及抗瘤成分等。
[功效] 營養,緩下通便,健胃,通乳,解毒,消腫,止泄,鎮痛,消炎,驅蟲;具有抗癌作用,範圍甚廣,可謂優良抗癌食品。根、葉具有鎮痛、消炎、驅蟲等功效。
[適應症] 腸炎、痢疾、便秘、乾咳、久咳、痔瘡、咽喉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淋病、泄瀉、便血、疝氣、胸肋痛、胃癌、腸癌、食道癌、膀胱癌;外用治痔瘡;癰腫、瘡癤、癬症、白癜風、下肢潰瘍、贅疣。
[附方]
  1. 治咽喉刺痛:無花果鮮果晒乾,研細末,吹喉。(泉州本草)
  2. 治肺熱聲嘶:無花果15克,水煎調冰糖服。(福建中草藥)
  3. 治痔瘡、脫肛、大便秘結:鮮無花果生吃或乾果10個,豬大腸一段,水煎服。(同上)
  4. 久泄不止:無花果5~7枚,水煎吃無花果,並飲湯。(湖南藥物誌)
  5. 治筋骨疼痛、風濕麻木:無花果根或果,燉豬精肉或煮雞蛋食。 (同上)
  6. 治喉癢:無花果根去粗皮,打碎,開水泡服。(湖南藥物誌)
  7. 治頸淋巴結核:鮮無花果根30克,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8. 胃癌、腸癌:每日餐後生食5枚無花果或乾果20克,水煎服。
  9. 治贅疣:無花果鮮果白色乳汁外塗患處。(江蘇植物誌)
  10. 治哮喘:無花果搗汁半杯,用開水沖服,每日1次,以癒為度。
    (常見病驗方)
  11. 子宮頸炎:無花果葉60克,煎湯坐浴患部。再用消毒棉球浸藥汁中,塗患處。
  12. 白癜風:無花果葉30克,切碎,浸到75%酒精(100毫升)中10日,塗患處, 一日3次。
  13. 小兒蛔蟲、鉤蟲:無花果根或莖葉60克,煎濃湯,早晨空腹一次服下。
回目錄

○羅漢果

[別名] 拉汗旲、假苦瓜。
[性味] 甘、涼。
[成分] 含多量葡萄糖、蛋白質、油脂、有機酸和多種維生素等。
[成效]:具有清肺止咳,潤腸通便,解毒消腫,解熱消炎,補血,促進消化, 抑制哮喘等功能,治痰火咳嗽、百日咳、扁桃腺炎、咽喉炎、急性胃炎、糖尿病、 哮喘、氣管炎、便秘等,可預防聲音嘶啞。種仁可防治血管硬化和冠心病。
[附方]
  1. 治百日咳:羅漢果1個,柿餅15克,水煎服。(中藥大辭典)
  2. 喉痛失音:羅漢果1個,胖大海3個,水煎代茶飲。
  3. 演員、教師、歌唱家等保護發音器官方:羅漢果1個,胖大海1個,冰糖30克,開水沖泡,代茶常飲。
  4. 急慢性支氣管炎、扁桃腺炎、咽喉炎、便秘:羅漢果15~30克,金銀花10克,煎水服。
回目錄

*杏

[別名] 杏子。
[性味] 酸甘、溫。
[成分] 含檸檬酸、蘋果酸、維生素C、P、醣類等。
[成效]:生津止渴,健胃消食,補充維生素C,潤肺定喘,治療唾液缺乏,胃酸不足,煩渴,咳喘等。多食易生癰癤、上火、流鼻血。
[附方]
  1. 口乾唾液少、食慾不振:每於飯前吃杏2個,或吃杏脯50~100克。
  2. 慢性氣管炎、咳嗽痰黏:杏150克,杏仁10克,白蘿蔔100克,煎水服。
回目錄

*杏仁

有甜杏仁、苦杏仁兩種。苦杏仁有毒,不宜生食。
[性味] 苦、溫。
[成分] 苦杏仁甙、苦杏仁酵素、脂肪油等。
[功效] 有祛痰止咳、平喘、宣肺、潤腸通便的功效,治療傷風感冒引起的咳嗽吐痰,哮喘、喉痹、百日咳、腸燥便秘等。
[附方]
  1. 治慢性氣管炎:取帶皮苦杏仁與等量冰糖研碎混合,製成杏仁糖,早晚各服9克,10天為1療程。
  2. 治氣喘咳嗽:杏仁60克,去皮,生薑60克,蜂蜜60克。共搗加泥備用。每次服6克,每日服2次。
  3. 治哮喘:杏仁15克,麻黃15克,豆腐150克,共煮半小時,去藥渣,吃豆腐喝湯,早晚各服1劑。
回目錄

*甜瓜、甜瓜子(香瓜)

[別名] 甘瓜、香瓜。
[性味] 甘、平。
[成分] 含球蛋白、有機酸、醣類等。
[成效]:有清熱、解渴、利小便的作用。治暑熱煩渴、小便不利、風濕麻木等。甜瓜子性味甘寒。功能散結消瘀,清肺止咳,接骨止痛。治腹內結棸、腸癰、咳嗽囗渴、跌扑瘀血、骨折等。
[附方]
  1. 骨折:甜瓜子100克,螃蟹1個,共研為末,每次服10克,黃酒溫水各半沖服,口服2次。
  2. 治腰腿疼痛:甜瓜子90克,浸酒10日,為末。每服9克,空心調下,日3次。(壽域神方)
  3. 高血壓:甜瓜藤、黃瓜藤、西瓜藤各15克(乾品),煎水服,每日1劑,連服30日。
回目錄

*芡實

[別名] 刺蓮藕、欠實。
[性味] 甘澀、平。
[成分] 含澱粉、蛋白質、脂肪、醣類等。
[成效]:有收斂止瀉、固腎澀精、滋養補脾的作用,治遺精、淋濁、白帶、小便失禁、泄瀉。
[附方]
  1. 治遺精:芡實、金櫻子各15克,煎服。
  2. 慢性泄瀉(包括慢性腸結核、五更泄等):芡實、蓮肉、淮山藥、白扁豆等量,磨研成細粉,每次30~60克,加白糖蒸熟作點心吃。(食物中藥與便方)
回目錄

*菱角

[別名] 菱、水栗。
[性味] 甘涼。
[成分] 富含澱粉、葡萄糖、蛋白質及抗腹水肝癌的有效成分。
[功效] 具有利尿、解暑、止消渴、解酒毒、抗癌、通乳等作用。治療痢疾、暑熱煩渴、浮腫、腰腿筋骨痛、乳汁少等,近來民間試用於治療食道癌、胃癌。
[附方]
  1. 慢性腹瀉:菱角,去殼,焙焦黃研末,每次服30~60克,每日3次。
  2. 食道癌:菱角100克,荸薺70克,無花果7枚,冰糖40克,共煮粥食,每日1劑。
回目錄

*香橙

[別名] 橙、金橙。
[性味] 酸、涼。
[成分] 含橙皮甙、有機酸、果膠和維生素C等。
[功效] 具有止嘔噁、寬胸膈、解酒、解魚蟹毒、健脾開胃、降氣、和中的作用。
[附方]
    治胸脘脹滿、噁心呃逆:香橙兩個,連皮切碎,和白糖50克煎水服。
回目錄

*沙棗

[別名] 紅豆、銀柳,
[性味] 甘平
[成分] 含黃酮類、醣類、蛋白質等。
[功效] 具有強壯、鎮靜、固精、健脾益胃、止瀉、調經、利尿的作用。治胃痛、泄瀉、肺熱咳嗽、月經不調等。
[附方]
  1. 泄瀉:沙棗生食,每次50~150克。
  2. 痛經:沙棗100克,生薑10克,小茴香6克,煎水服。
回目錄

*向日葵子

[別名] 葵花子、天葵子。
[性味] 甘、平。
[成分] 富含脂肪油、蛋白質、醣類等。
[功效] 驅蟲,降血壓,鎮靜,安神。治療高血壓、眩暈、蟯蟲、痢疾、神經衰弱、痛經。
[附方]
  1. 治血痢:向日葵子30克。沖開水燉1小時,加冰糖服。( 福建民間草藥)
  2. 治蟯蟲:向日葵子250克,生食。(常見病驗方)
  3. 治高血壓:生向日葵子,每日取一把食之。配服芹菜根,搗汁每日服1杯。(同上)
  4. 治痛經:向日葵子30克,山楂30克,共炒熟打碎,煎成濃汁,加紅糖30克,在經前連服兩次。(同上)
  5. 治頭暈痛:向日葵子仁100克和母雞燉湯,吃之,並飲湯。
回目錄

*草莓

[性味] 涼、甘酸。
[成分] 含維生素C、氨類物質、鞣花酸等。
[功效] 潤肺生津、健胃和中、益氣養血、涼血清熱、解酒毒。
[注意事項]
  1. 草莓所含維生素C高達每百克含100毫克,常食除能防治壞血病外,對動脈硬化、冠心病、高血壓等,也有防治效果。
  2. 草莓所含營養素,對人體骨骼、皮膚、神經系統的生長發育,具有促進作用。
  3. 草莓中含有一種氨類物質,對治療白血病、再生不良性貧血等血液病,有輔助治療作用。
  4. 草莓中含有的鞣花酸,能保護人體組織不受致癌物質的傷害,且有抑制惡性腫瘤細胞生長的作用。
  5. 草莓性寒,柔嫩多汁,雖有健胃、補虛之功效,但腸胃虛寒、大便滑泄者不宜食用。
回目錄

*椰子

[性味] 椰肉性平味甘,椰汁性溫味甘。
[成分] 椰肉油35~45%,蛋白質5%,碳水化合物15%,維生素B1、B2、B5、C等。椰汁含醣類、脂肪、蛋白質、生長激素、維生素C及鐵、鈣、磷、鉀、鎂、鈉等。
[功效] 椰肉,補益脾胃、殺蟲消疳。椰汁,滋補、生津、利水。
[注意事項]

    椰肉及汁均有殺滅腸道寄生蟲的作用,飲其汁而食其內可驅薑片蟲和滌蟲,用之臨床不僅有療效,且無任何副作用。

回目錄

*鳳梨

[性味] 甘酸。
[成分] 生物鹼及鳳梨蛋白質酵素,糖蛋白酵素與鹽類,豐富的維生素B1等。
[功效] 生津止渴、助消化、止瀉、利尿。暑日炎熱、煩渴、頭暈、倦怠、多食油膩、悶飽難耐、飲食不振等症。
[注意事項]
  1. 鳳梨汁中含有生物鹼及鳳梨蛋白質酵素,此兩種物質對人體不利。生物鹼刺激口腔黏膜,會感覺口腔搔癢;鳳梨蛋白酵素有些人會引起過敏,稱菠蘿病或菠蘿中毒,食後15分鐘或一小時出現腹痛、嘔吐、腹瀉,同時出現過敏現象。頭暈、頭痛、皮膚潮紅、全身搔癢、四肢及口舌發麻,所以有過敏史的人忌食。食鹽可破壞鳳梨內的生物鹼和酵素,故食用新鮮鳳梨時,將鳳梨肉塊用鹽浸洗,味道更甜,減少中毒過敏。
  2. 鳳梨內含菠蘿酵素,可分解胃內蛋白質,幫助消化吃肉及油膩食物後。
  3. 鳳梨內含糖蛋白酵素與鹽類,有利尿作用,對腎炎、高血壓有好處,可改善症狀。 
  4. 鳳梨維生素C含量少,但有豐富的維生素B1,可以消除疲勞與增進食慾。
  5. 食用生鮮鳳梨肉比食用鳳梨罐頭好,因為罐裝鳳梨內的蛋白活性酵素遭破壞。
回目錄

*番石榴

[性味] 性溫味甘澀。
[成分] 葡萄糖、果糖、蛋白質、維生素C、蘋果酸、檸檬酸、槲皮素番石榴甘及鞣質。
[功效] 生津止渴、助消化、止瀉、利尿。暑日炎熱、煩渴、頭暈、倦怠、多食油膩、悶飽難耐、飲食不振等症。
[功效] 收斂止瀉、止血作用。
[注意事項]:不宜大量食用、有實熱便秘者忌食。
[臨床應用]:
  1. 急性胃腸炎,鮮番石榴半斤搗爛,水煎服,每天3次。
  2. 糖尿病,用鮮果3兩搗爛後,榨取汁液,飯前服用,每天3次。

糧油類

回目錄

*扁豆(菜豆)

[別名] 白扁豆、蛾眉豆、菜豆。
[性味] 甘、平,有毒。
[成分] 含蛋白質、脂肪、醣類、生物鹼、鈣、磷、鐵、鋅。
[功效] 健脾和中,解暑化濕,解酒,止瀉,補鋅,解砒霜毒。治暑濕吐瀉、脾虛久泄、嘔吐呃逆、赤白帶下、小兒疳積、鋅缺乏症。扁豆含有一種凝集素,是一種毒蛋白,只有經過高溫處理後才被破壞,故煮食扁豆時應加熱徹底,否則會引起中毒。
[附方]
  1. 治中砒霜毒:白扁豆生研,水絞汁飲之。(永類鈐方)
  2. 赤白帶下:白扁豆炒為末,用米飲每服6克。(永類鈐方)
  3. 治水腫:扁豆3升,炒黃,磨成粉,每於早、午、晚各飯前服 9克,燈心湯調下。(本草匯言)上方亦可治急性腸胃炎。
回目錄

*綠豆

[別名] 青小豆。
[性味] 甘、寒。
[成分] 含蛋白質、脂肪、醣類、鈣、磷,鐵、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等。
[功效] 清熱解毒,消暑解渴,利尿消腫,明目。治暑熱煩渴、水腫、瀉痢、目赤腫痛、皮膚生瘡、消渴、草藥中毒、鉛中毒、腮腺炎。
[附方]
  1. 治胃熱消渴:綠豆煮汁,飲之。(普濟方)
  2. 解暑:綠豆加水,大火一滾,取湯停冷色碧食之。如多滾則色濁,不堪食矣。(遵生八箋)
  3. 治赤痢經年不癒:絲豆角蒸熟,隨意食之。(普濟方)
  4. 治腮腺炎:用生綠豆60克置小鍋內煮至將熟時,加入白菜心2~3個,再煮約20分鐘,取汁頓服,每日一、二次。治療34例( 病程3~4日),全部治癒。
  5. 治鉛中毒:每天取綠豆120克,甘草15克,煎湯,分兩次配合維生素C300毫克內服,10~15天為一療程。
回目錄

*黃豆

[別名] 大豆。性味甘、平。
[成分] 富含蛋白質、脂肪、醣類等。
[功效] 具有健脾寬中、潤燥、消水、補腎明目、利濕解熱、抗衰老的作用。治療疳積瀉痢、腹脹體瘦、妊娠中毒、便秘、水腫、糖尿病、腰腿痠痛、冠心病、動脈硬化、瘡癰腫毒、腳氣等。
[附方]
  1. 治腳氣:黃豆150克,水煮洗腳立癒。
  2. 治筋拘攣、膝痛濕痹:黃豆60克,燉服之。(日本動物植物民間藥)
  3. 治便秘:將黃豆碾碎,取黃豆皮120克,煎水服,每日1劑。
  4. 治疣、雞眼,每頓飯以黃豆芽250~500克,佐餐,不吃其他食物,一連吃5天,不間斷。(《中醫雜誌》1957年第5期)
回目錄

*黑大豆

[別名] 烏豆、黑豆、冬豆子。性味甘、平。
[成分] 富含蛋白質、脂肪、醣類、維生素B1、大豆黃酮甙等。
[功效] 活血化瘀,利水,祛風,解毒,補腎明目,鎮靜,抗衰老,降低血清膽固醇,改善心肌的營養血流,烏髮,潤澤肌膚。治水腫脹滿、風毒腳氣、黃疸、浮腫、風痹筋攣、產後風痙、腰腿痠痛、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高脂血症、少年白髮、糖尿病、牙痛、多發性神經炎、燙傷等。
[附方]
  1. 糖尿病:黑豆(研粉)45克,天花粉6克,共煮粥食。
  2. 治牙齒腫痛:用黑豆以酒煮汁,漱之立癒。(續名醫類案)
  3. 冠心病、動脈硬化、高血壓:黑大豆煮熟,適加油鹽,當菜常食。
  4. 產後風:黑豆250克,童便、黃酒各1大碗。先將黑豆炒熟,納童便、黃酒,煮十來沸,澄清分三次溫服。
  5. 治盜汗:黑大豆、浮小麥各50克,煎水服。
  6. 治多發性神經炎:黑豆、米糠各50克,煎水服。
  7. 治燙傷:黑大豆250克,煮濃汁,塗患處,豆可食。
回目錄

*豆腐

為常見的一種豆製品,
[性味] 甘、涼。
[功效] 益氣和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治療赤眼、消渴、休息痢、浮腫、痰喘、百日咳、水臌、吐血、崩漏、便血、乳少等。
[附方]
  1. 治水腫臌脹:豆腐500克,蔥白30克,適加油鹽,炒熟食,每日1次,連服7~10日。
  2. 治久痢、休息痢:豆腐醋煎,常常服之有效。(驗方新編) 本方亦治子宮出血。
  3. 治痰喘:豆腐500克,和紅、白糖各60克,同燉服之。
  4. 腳膝腫痛:豆腐渣,炒熱,敷患處,一日1次。每次20分鐘。 (常見病驗方)
  5. 乳少:鮮豆腐200克,黑糖120克,同煮數沸,一次服。(同上)
回目錄

*蠶豆

[別名] 佛豆、胡豆。性味甘、平。
[成分] 含蛋白質、脂肪、磷脂、膽鹼、葫蘆巴鹼、維生素B1、B2等,
[功效] 營養,健脾利濕,澀精,止血,止泄,補腎明目,壯筋骨。治小便不利、浮腫、腎虛腰痠、慢性腹瀉、膈食;外治禿瘡。少數人吃蠶豆後,可引起蠶豆病。症見發熱、頭痛、腹痛、黃疸、精神不振。發病急猛,如搶救不及時,嚴重者可導致死亡。多發於十三歲以下的兒童,約40%的患兒有家族病史。故小兒第一次吃蠶豆,不宜多食,凡父母有蠶豆病史者,子女應慎食蠶豆。
[附方]
  1. 水腫:蠶豆80克,冬瓜皮60克,水煎服。(湖南藥物誌)
  2. 治膈食:蠶豆磨粉,紅糖調食。(指南方)
  3. 治禿瘡:鮮蠶豆搗如泥,塗瘡上,乾則換之。如無鮮者,用乾豆以水泡胖,搗敷亦效。(秘方集驗)
回目錄

*豇豆

[別名] 豆角、長豆。
[性味] 甘、平。
[成分] 含澱粉、脂肪、蛋白質、菸鹼酸、維生素B1、B2、C等。
[功效] 理中益氣、健脾補腎、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止消渴;治脾胃虛弱、泄瀉、痢疾、消渴、遺精、白帶、白濁、糖尿病、小便頻數、食積腹脹。
[附方]
  1. 治白帶、白濁:豇豆、藤藤菜。燉雞服。(四川中藥誌)
  2. 治食積腹脹、噯氣,生豇豆適量。細嚼咽下。
  3. 糖尿病、口渴、小便多:帶殼豇豆30~60克(乾品),水煎,每日1劑,喝湯吃豆。
回目錄

*刀豆

[別名] 挾劍豆、刀豆子、馬刀豆。
[性味] 甘、平。
[成分] 含尿素酶、血球凝集素、刀豆胺酸、澱粉、蛋白質、脂肪等。
[功效] 溫中下氣,益腎補元,止咳,止痢。治療呃逆、嘔吐、腹脹、腰痛、咳喘、疝氣、神經痛、喉癬、鼻淵。
[附方]
  1. 腎虛腰痛:刀豆子2粒,包於豬腰子內,外裹葉,燒熟食。(重慶草藥)
  2. 治百日咳:刀豆子10粒(打碎),甘草3克。加冰糖適量,水1杯半,煎至1杯,去渣,頻服。(《江西中醫藥》1953年第3期)
  3. 治小兒疝氣:刀豆子研粉,每次
  4. 5克,開水沖服。(湖南藥物誌)
  5. 氣滯呃逆、虛寒呃逆:刀豆30克,生薑5克,煎水服。
  6. 治鼻淵:老刀豆,文火焙乾為末,酒服9克。(年希堯《集驗良方》)
  7. 頭痛、肋間神經痛、跌打傷痛:大刀豆燒存性,研末,每次服 3克,一日3次,以溫黃酒送服。
  8. 治喉癬:刀豆殼燒灰,以二、三厘吹之。(張氏秘效方)
回目錄

*黑芝麻

[別名] 胡麻、巨勝、黑脂麻。
[性味] 甘、平。
[成分] 含大量的脂肪油、芝麻素、鈣、醣類、卵磷脂、蛋白質、維生素B2、E。
[功效] 補肝腎、潤五臟、潤腸通便、止咳化痰;抗衰老,抗動脈硬化,降低血糖,烏鬚髮,降血壓。治肝腎不足、眩暈、風痹、癱瘓、大便燥結、痢疾、鬚髮早白、乳少、咳嗽多痰、感冒、眼花、耳鳴、尿血、淋病、痔瘡、慢性氣管炎、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脾虛便溏者忌服。
[附方]
  1. 婦人乳少:脂麻炒研,入鹽少許食之。(本草綱目)
  2. 治腸燥便秘:芝麻、桑葉各等份,研末,蜜丸,每次服9克,每日3次。(《上海中醫藥雜誌》1963年第9期)此方亦治神經衰弱。
  3. 治痢疾:芝麻30克,泡水調冰糖服。
  4. 風寒感冒:芝麻炒焦50克,乘熱搗碎,黃酒沖服,蓋被微取汗。
回目錄

*小麥


[性味] 甘涼。
[成分] 含澱粉、蛋白質、醣類、糊精、脂肪等。
[功效] 具有養心、益腎、養肝、除熱、止渴、利小便的作用,治臟躁症、煩熱、消渴、 泄痢眩暈、自汗;外用治癰腫;外傷出血、燙傷、口瘡。
[附方]
  1. 消渴口乾:小麥用炊作飯及煮粥食之。(食醫心鏡)
  2. 治婦女臟躁症,無故悲戚欲哭:小麥30克,大棗5個,甘草 6克,煎水服。(金匱要略)
  3. 治火油燙傷:用陳年小麥粉炒黑色收好,臨時以篩極細敷患處,如皮已爛,即乾摻之;如尚未破,用陳菜油調塗,立刻止痛。(串雅內編)
  4. 治自汗、眩暈:浮小麥、黑豆各30克,水煎服。(常見病驗方)
  5. 治小兒口麋瘡、口腔炎:小麥麵燒灰2份,冰片1份,二味混合研細,用時將藥粉吹在患兒口瘡面,每天二、三次。用本方治療 100餘例,有效率95%以上,一般治療3~5日即癒。(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技術資料選編)
回目錄

*大麥、麥芽

[別名(大麥)]:牟麥、[人果]麥。
[性味] 甘、平。
[成分] 含蛋白質、醣類、磷、維生素B等。
[功效] 有和胃寬腸、止泄、利水之效。治食滯泄瀉、小便淋痛、水腫、維生素B1缺乏症、燙傷、燒傷。根鬚可治冠心病、心絞痛。

麥芽又名大麥芽。
[性味] 甘,微溫。含澱粉酶、轉化糖酶、醣類、維生素B等。具有健脾胃,助消化,和中下氣,退乳等功效,治食積不消、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嘔吐、泄瀉、乳脹痛。本品有退乳阼用,故哺乳婦女忌服。
[附方]

  1. 退乳方:生麥芽80克,煎水服。
  2. 治湯火灼傷:大麥炒黑,研末,油調搽之。(本草綱目)
  3. 治心絞痛、冠心病:大麥根鬚60~150克,煎水服。
  4. 急慢性肝炎後遺症、胸悶、痞脹、食慾不振:大麥芽、茵陳各 30克,橘皮15克,水煎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回目錄

*蕎麥

[別名] 烏麥、甜蕎麥。
[性味] 甘、涼。
[成分] 含蛋白質、醣類、維生素B等。
[功效] 有收斂、開胃寬腸、下氣消積之功。治白帶、白濁、慢性泄瀉、急性腸炎、噤口痢、虛汗、自汗、丹毒、瘰癧、燙傷,外治頭風怕冷。
[附方]
  1. 噤口痢:蕎麥麵每服9克,砂糖水調下。(坦仙皆效方)
  2. 治腹痛作瀉:用蕎麥麵一味作飯,連服三、四次即癒。(本草綱目)
  3. 治頭風怕冷三十年不癒:以蕎麥粉2升,水調作餅2個,更換敷頭上,微汗即癒。(續名醫類案)
  4. 治白帶:蕎麥粉500克(炒黃色),雞蛋清10個,甘草末60 克,上藥和溫水調為丸,晒乾待用,每日早晚各1次,用開水送下,每次30克。(錦方實驗錄)
回目錄

*粳米

[別名] 大米、硬米。
[性味] 甘,平或微寒。
[功效] 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止瀉痢、清熱、養陰、利尿、消腫的作用。治身熱、水腫、熱性吐血、衄血、嘔吐、煩渴囗膩、嬰兒吐乳。
[附方]
  1. 治赤痢熱燥:粳米半升,水研取汁,入瓶中,蠟紙封口,沉井底一夜,平旦服之。(普濟方)
  2. 嬰兒吐乳:粳米1勺,炒黑,用水1杯煎服。(常見病驗方)
  3. 治嬰兒初生,赤身無皮:生白米120克,研極細粉,撤在小兒身上。(聖濟總錄)
回目錄

*糯米

[別名] 江米,元米。
[性味] 甘、溫,柔黏。
[成分] 含蛋白質、脂肪、醣類、鈣、磷、鐵等。有補肺、健脾、益氣和中、止泄、止汗、止渴的作用。治消渴尿多、自汗、慢性腹瀉、痔瘡、前列腺肥大、產後痢疾。
[附方]
  1. 治產後痢疾:糯米120克,紅糖60克,把江米炒黃為末,拌紅糖吃。(山東省中醫驗方匯編)
  2. 前列腺肥大尿頻:江米60克,枸杞子15克,藕80克,白糖 30克,煮粥,每日服2次。
  3. 自汗不止:糯米、小麥麩,同炒,為末,每服9克,米飲下。 (本草綱目)
回目錄

*穀子

[別名] 小米、穀、黃粟。
[性味] 甘、平。 含蛋白質、脂肪、澱粉、灰分、還原糖等。
[功效] 和中補腎,清胃熱,止消渴,利小便。治脾胃虛熱、反胃嘔吐、消渴、泄瀉、感冒。
[附方]
  1. 消渴囗乾:粟米炊飯,食之良。(食醫心鏡)
  2. 風寒感冒、產後感冒:榖子60克,炒黃,水煎沸10分鐘,趁熱一次服下,蓋被取汗即癒。
回目錄

*青稞

[別名] 青稞麥。
[性味] 鹹平。
[成分] 含蛋白質、脂肪、醣類、磷、鈣等。
[功效] 下氣寬中,壯筋益力,除濕,發汗,止瀉。治感冒、脾虛泄瀉、胸 膈脹滿。
[附方]
  1. 感冒:青稞60克,生薑10克,煎水服。
  2. 慢性腹瀉:青稞麵炒熟,每用100克煮稠粥服,口服2次。
回目錄

*薏苡仁

[別名] 薏米、薏仁、苡米、水玉米。
[性味] 甘、微寒。
[成分] 含蛋白質、醣類、薏苡素等。功能健脾,補肺,清熱,利濕,消水腫,抗癌。治泄瀉、濕痹、消渴、筋脈拘攣、屈伸不利、水腫、腳氣、肺痿、肺癰、淋濁、白帶、糖尿病、腎炎、疣、腫瘤。
[附方]
  1. 去風濕、強筋骨、健脾胃:薏苡仁粉用袋裝煮酒飲之。(本草綱目)
  2. 治消渴飲水:薏苡米煮粥食之。(同上)
  3. 治肺癰咯血:薏苡仁3合,搗爛,水2大盞,入酒少許,分二服。(濟生方)
  4. 治扁平疣:取薏苡仁60克,與大米混合煮粥食,每日1次,連續服用,以癒為度。用本方治23例,經服7~16天,11例癒, 6例效果不明,6例無效。(《中華皮膚科雜誌》1959年第1期)
回目錄

*赤小豆(紅豆)

[別名] 赤豆、紅豆、紅小豆。
[性味] 甘酸、平,
[成分] 含澱粉、脂肪油、蛋白質、菸鹼酸、維生素B1、C、醣類等。
[功效] 有利尿消腫、消炎解毒、下乳、除濕、和血、排膿、清熱、解暑等作用。治水腫、腳氣、黃疸、瀉痢、便血、癰腫、產後乳少、肝硬化、黃疸、痄腮、腎炎、小便不利。
[附方]
  1. 治卒大腹水病:小豆3升,白茅根一大把,煮爛熟,去茅根食豆,水隨小便下。(補缺肘後方)
  2. 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飲。(產書方)
  3. 治婦人吹奶:赤小豆酒研,溫服,以滓敷之。(婦人良方補遺)
  4. 腮頰熱腫(痄腮),赤小豆末,和蜜塗之。(本草綱目)
  5. 治腳氣浮腫:赤小豆50克,花生仁50克,穀芽、麥芽各50克,紅棗10個,2000毫升水,煎至500毫升,一口分3次服。(現代實用中藥)
  6. 腸痔下血:赤小豆3升,苦酒5升,煮熟晒乾,再浸至酒盡乃止,為末,酒服3克,日3服。(肘後方)
回目錄

*高粱

[別名] 蘆粟、番黍。
[性味] 甘、溫。含蛋白質、醣類、脂肪、維生素B等。
[功效] 溫中,益氣,固腸胃,止瀉。治痢疾、腸炎、泄瀉、濕熱小便不利、頑痹、胃痙攣、消化不良。便秘者不宜多食。
[附方]
  1. 小兒消化不良:高梁30克,大棗10個。棗去核炒焦,高梁炒黃,共研末。2歲小孩每次服6克,3~5歲,每次服9克,每日服 2次。
  2. 治胃痙攣:高梁60克,灶心土一塊,水煎後,澄清去渣頓服。
回目錄

*玉米、玉米鬚

[別名] 玉蜀黍、包榖、包粟。
[性味] 甘、平,含澱粉、脂肪油、生物鹼、維生素B1、B2、B6 等。有調中開胃、益肺寧心、利尿的作用,治營養不良、消化不良、厭食、便秘、小便不利、糖尿病。玉米鬚性味甘、平,具有利尿、泄熱、平肝、利膽、降血壓、降血糖等作用。治療高血壓、腎炎、水腫、腳氣、黃疸、肝炎、膽囊炎、膽結石、糖尿病、膀胱炎。
[附方]
  1. 治糖尿病:玉米500克,分四次煎服。(江西《錦方實驗錄》)
  2. 治高血壓:玉米鬚60克(乾品),煎水服。
回目錄

*豆油

為黃豆榨取的脂肪油。性味辛甘、溫,供食用,可療疾。
[功效] 潤腸通便、解毒、潤燥,消腫。治便秘、腸道梗阻症、蛔蟲性腸梗阻、腹絞痛、吐血;外塗瘡疥、燒傷、燙傷。
[附方]
  1. 治大便不通:生豆油120克,飲下即通。
  2. 治腸套疊:生豆油250克,加溫頓服,服後經1~3小時即通。 (常見病驗方)
  3. 治腸梗阻:豆油250克,每次服80毫升,連服兩次,即通。通後再服80毫升。
  4. 治小兒蛔蟲性腸梗阻:豆油和生蔥等量,3~4歲各45克; 5~7歲各60克;8~9歲各75克;10歲以上各90克。用時先將蔥搗爛擠汁,和油服下。服後不要躺下以防油吐出,如吐掉可重服。一般服油後十分鐘需用手按摩腹部,促使結棸的蟲團散開。一般服後 2小時腹痛即止。(《新醫學》1972年第8期)
  5. 治腹絞痛:生豆油1小茶盅,開水沖服,5分鐘內即癒。( 山東省中醫驗方匯編)
  6. 治摔傷、發怒吐血:黃豆油,每次溫服9克,每日服1次,連服3日。(中醫驗方匯選)
回目錄

*芝麻油

[別名] 麻油、香油。性味甘、涼。
[功效] 潤燥通便,解毒,生肌,消炎,消腫。治便秘、腹痛、久咳、鼻炎、咽炎、咳嗽、瘡腫、潰瘍、疥癬、毛囊炎、皮膚皸裂。
[附方]
  1. 治鼻炎:以芝麻油滴入每側鼻腔2~3滴,日三次。(《中華耳鼻咽喉科雜誌》1958年第3期)
  2. 治咽炎,對慢性者效佳:蜂蜜20克,芝麻油20克,合一處含服,每日1次。
  3. 治便秘:芝麻油70毫升,頓服。
  4. 治鵝口瘡:用芝麻油十幾滴,沖化10毫升淡鹽水中,每次滴入口內2~4滴,每日7~10次,連用3~4日。(《浙江中醫雜誌》1966年第4期)
  5. 治毛囊炎:芝麻油煮沸,用蔥白蘸油塗患處,每日塗1次,每次20分鐘。(《中醫雜誌》1959年第5期)
  6. 治久咳:香油30克,羊肝60克,共炒熟入鹽少許內服。(中國中醫研究院《中醫驗方匯編》)
回目錄

*花生油

花生油,性味甘、平。
[功效] 潤腸通便,清熱解毒,生肌,止痛,消炎,消腫。 治大便燥結、腹疼、腸梗阻、胃痛、胃酸過多,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煤油中毒、慢性氣管炎、咳嗽、燒傷、燙傷。
[附方]
  1. 治胃痛、胃酸過多、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每日晨起漱口後,食花生油2~4匙,半小時後始可飲食,連服1週可見效。
  2. 治慢性支氣管炎、咳嗽:花生油30毫升,醋50毫升,雞蛋3個。油炒雞蛋,熟後加醋燉,口服1次,吃蛋喝湯。
  3. 治煤油中毒:花生油250毫升,一次服下。
  4. 治機械性、蛔蟲性腸梗阻:花生油50~200毫升,分一、二次頓服。服油後,一般於6~10小時內腹痛減輕或消失。(《廣東中醫》1960年第1期)
  5. 燒傷、燙傷:花生油200毫升,浸入虎杖30克,煎熬至沸後, 再煎6~7分鐘,濾去渣,加入冰片6克,待冷卻可外用。患處常規消毒後,將藥油塗患處,每日一、二次。

調味料、飲料

回目錄

*白沙糖

[別名] 白糖、石蜜。性味甘、平,
[功效] 營養,潤心肺,解酒毒,生津止渴。治咳嗽、乾渴、胃痛、肝炎、創傷出血、褥瘡、下肢潰瘍、腳癬、燙傷。
[附方]
  1. 解盬鹵毒:白糖多食之。(隨息居飲食譜)
  2. 治腳癬:白糖適量,撤少許白糖於患處,每日1~2次,約二、三天可癒。(《廣東中醫》1960年第9期)
  3. 褥瘡、下肢潰瘍:將白糖撤在創面上厚厚一層,以整塊膠布封閉創面外敷紗布,繃帶包紮,5~7天更換一次,洗去分泌物,白糖無須消毒。
回目錄

*紅糖

[別名] 黑沙糖、赤沙糖。性味甘、溫。
[功效] 補中,活血散瘀,溫經散寒,增強免疫力和抵抗力。治產後惡露不行、口乾嘔嘔、體虛乏力、血痢、閉經、痛經、產後腹瀉、腹痛、胃痛嘔逆、反胃、傷風咳嗽。
[附方]
  1. 食非口臭:紅糖囗含之。(摘元方)
  2. 治產後單純性腹瀉:紅糖60克,黃酒120克,混合煎服,隔4小時服1次。治療14例,全部治癒。(《中華婦產科雜誌》1957年第4期)
  3. 治痛經:紅糖50克,元胡6克,煎水服。
  4. 治傷風咳嗽:紅糖、大棗各30克,生薑15克,水3碗煎服,服後汗出為度。
回目錄

*醋

[別名] 米醋、苦酒。性味酸、苦、微溫。含無機鹽、浸膏質、揮發酸、不揮發酸、 還原糖、維生素B1、B2等。
[功效] 散瘀,止血,解毒,殺蟲,促食慾,助消化,降血壓,降低膽固醇。治產後血暈、痃癖、癥瘕、黃疸、吐血、衄血、便血、膽道蛔蟲症、高血壓、動脈硬化、食物不消、煤氣中毒、盜汗、傳染性肝炎;外用治腮腺炎、關節炎、燙火傷、癰腫、神經性皮炎、腳癬、黴菌性陰道炎、蟯蟲症、牙疼等。預防流感、流腦。
[附方]
  1. 治產後血暈:用鐵器燒紅,更迭淬醋中,就病人之鼻以熏之。(隨息居飲食譜)
  2. 治過食魚腥、生冷水菜果實成積者,生薑搗爛,和米醋調食之。(日華子本草)
  3. 治牙疼:陳醋120克,花椒6克。水煎之,去椒含漱。
  4. 預防流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關閉門窗,取適量醋(每立方米空間用2~10毫升)用1~2倍水稀釋後加熱蒸熏,每次1小時,每日或隔日一次,連續3~6天。(中藥大辭典)
  5. 治燙火傷:醋淋洗。(隨息居飲食譜)
  6. 治腳癬:用食醋500克,蜂房60克,煎至250克,冷卻過濾即成。用棉花蘸藥液塗患處,輕者二次,重者三、四次即癒。(《新醫學》1974年第8期)
  7. 治鼻出血:先服冷鹽開水1碗(約300毫升),內含食鹽5克,間隔2~3分鐘再服食醋200毫升(以上為一次量) ,可早晚各服1 次,連服3日。(《新醫學》1975年第7期)
回目錄

*酒

酒可分為蒸餾酒(如燒酒、高粱酒)與非蒸餾酒(如紹興酒、葡萄酒)。都含有酒精,即乙醇。蒸餾酒尚含有什醇油、脂肪酸等、酯類、醛類等。味辛酸甘,性熱。有通血脈、禦寒氣、行藥勢、通經絡、利關節、消冷積、驅胃寒的功效;少量可強心提神,增進血液循環,解除疲勞,促進睡眠。治療風寒濕痹、筋脈攣急、胸痹、心腹冷痛、暈厥、虛脫、凍瘡、瘡癤、熱毒腫痛。

過量飲酒會引起酒精中毒。《本草備要》寫道:"過飲則傷神耗血,損胃爍精,動火生痰,發怒助慾,致生濕熱諸病"。高血壓、動脈硬化、肝炎、肝硬化、精神病、冠心病、冑潰瘍等患者和孕婦,皆不宜飲酒。
[附方]

  1. 對暈厥、虛脫患者的急救:在缺少藥物的情況下,灌1小杯烈性酒,可興奮呼吸中樞,使患者甦醒。
  2. 治冷氣心痛:燒酒入飛鹽飲。(本草綱目)
  3. 治陰毒腹痛:燒酒溫飲。(同上)
  4. 治寒濕泄瀉,小便清者:頭燒酒飲之。(同上)
  5. 治寒痰咳嗽:燒酒120克,豬脂、蜜、香油、茶末各120克,同浸酒內,煮成一處,每日挑食,以茶下之。(同上)
  6. 治風蟲牙痛:燒酒浸花椒,頻頻漱之。(同上)
  7. 治婦人遍身風瘡作癢:蜂蜜少許,和酒服之。(奇效長方)
  8. 治關節痛、關節扭傷腫痛:白酒點燃,以酒火洗患處。
  9. 治凍瘡:白酒100毫升,浸入生薑30克,浸7日後,用薑酒塗患處。
  10. 痛經、跌打損傷疼痛:黃酒溫飲,每次30~80克。
回目錄

*胡椒

[別名] 玉椒。味辛、性熱,含有胡椒鹼、胡椒脂鹼及揮發油等。功能調味、開胃,促進食慾,溫中,散寒,下氣,消痰,解毒。治喘咳、腹痛、胃痛、嘔吐、呃逆、泄瀉、痢疾、反胃、抽搐、牙痛、縮陽症、白帶;外用治腮腺炎、毒蛇咬傷、犬咬傷、瘡腫、睪丸炎。本品性熱,多食易發痔瘡、齒痛、目昏。
[附方]
  1. 治心腹冷痛:胡椒37枚,用清酒昋下。(食療本草)
  2. 治反冑:胡椒0.9克(末);煨薑3d克切碎,煎水,沖服胡椒粉,分3次服。(太平聖惠方)
  3. 治夏月冷瀉及霍亂:胡椒研末,飯丸梧子大,每米飲下 40丸。(衛生易簡方)
  4. 治缺鈣抽搐:白胡椒20粒,雞蛋皮2個,將上藥焙黃研末,分為14包,每日1包,開水沖服。
  5. 治縮陽症:白胡椒120克,搗碎,沖酒服之,立效。
  6. 治白帶:胡埱10粒,研末,雞蛋1個,先把雞蛋開一小孔,將胡椒粉裝雞蛋內,以紙封固煨熟食之。
回目錄

*花椒

又名蜀椒、川椒。性味辛、溫,主要含有揮發油、甾醇、不飽和有機酸等。
[功效] 驅蟲,健胃,溫中散塞,除濕,止痛,解魚蟹毐,溫陽補腎,恢復性功能。治積食停飲、胃炎、心腹冷痛、嘔吐、呃逆、風寒濕痹、泄瀉、痢疾、疝氣、牙痛、蛔蟲病、陽萎、陰癢、瘡疥。陰虛火旺者及孕婦忌服。
[附方]
  1. 齒痛:蜀椒醋煎含之。(食療本草)
  2. 呃噫不止:川埱120克,炒研,麵糊丸,梧子大,每服10丸,醋湯下。《秘傳經驗方》
  3. 回乳:花椒6~15克,煎水後加入紅糖50克,於斷奶當天趁熱一次服下,口服一次,約一至三次即可回乳。(《中級醫刊》1966年第7期)
  4. 萎縮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花椒、乾薑、橘皮、甘草各20克,共研末,飯後每服3~5克,一日2次。
回目錄

*茶葉

[別名] 茗。性味微苦、澀、涼,氣清香。含咖啡鹼、鞣酸、維生素C、茶鹼、揮發油、維生素P等。功能解渴生津,解酒除煩,清熱解暑,利尿消腫,收斂止瀉,殺菌消炎,消食解膩,止咳化痰,清肝明目,提神解乏,增強記憶力。治心臟病、腎臟病、水腫、糖尿病、煩渴、暑熱、感冒、疲勞、頭痛、目赤目昏、菌痢、泄瀉、瘧疾、癌症、肺結核、消化不良、高山不適症、煙毒、酒毒、口腔炎、冠心病。 失眠和高血壓病人不宜喝濃茶,飯後不宜喝濃茶。
[附方]
  1. 治腰痛難轉:煎茶5合,投醋2合,頓服。(食療本草)
  2. 菌痢、急性腸炎:細茶15克,生薑6克,紅糖30克。沸水沖,待濃時一次服(約半碗),連服2次。(錦方實驗錄)
  3. 治羊水過多症:在臨產前數週即酌飲紅茶,早晚各1次。療程 7~20天,用茶約90克。(中藥大辭典)
  4. 治外感聲啞:茶葉3克,鹽6克(炒紅),蘇葉3克,煎服。 (雲南中醫驗方)
  5. 解煙、酒毒:茶葉1~2克,沸水沖泡,常飲有效。
  6. 治口瘡、口腔炎、牙齦炎:濃茶含漱,每日十餘次。
  7. 風寒感冒、咳嗽:茶葉7克,生薑10克,煎水服。
回目錄

*蜂蜜

[別名] 蜜、蜜糖、白蜜、蜂糖。常味甘、平。含醣類、蛋白質、酵素、蠟色素、無機鹽、 維生素B、C等。
[功效] 補中益氣,和藥解毒,潤腸通便,潤肺止咳,緩解疼痛,殺菌消炎,養心強心,降血壓,防止動脈硬化,保肝,癒合潰瘍。治咳嗽、便秘、胃脘痛、肝炎、瘧疾、咽炎、舌炎、口腔炎、神經衰弱、心臟病、腎臟病、動脈硬化、高血壓、貧血、胃潰瘍、肺結核、菌痢、糖尿病、關節炎、慢性氣管炎、難產;外用治口瘡、燙燒傷、萎縮性鼻炎、痔疾、凍瘡、手乾裂、下肢潰瘍。
[附方]
  1. 治神經衰弱、貧血、心臟衰弱等症:蜂蜜200毫升,新鮮雞肝 3個,合於蜜內,分3日服,每日3次,飯前服。(《中級醫刊》 1957年第1期)
  2. 治肝炎、右肋痛、黃疸:服用蜂蜜,每日70~140克。(《中醫雜誌》1955年第9期)
  3. 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蜂蜜燉熔,每日早晨空心服60克,晚睡前服60克。(《中醫雜誌》1955年第10期)
  4. 治瘧疾:蜂蜜、燒酒各20克,開水燉溫服。(雲南中醫驗方)
  5. 治高血壓:蜂蜜50克,黑芝麻40克,先將芝麻搗爛,再攪入蜂蜜,用熱開水沖化,一日分2次服。(現代實用中藥)
  6. 治難產:蜂蜜適量(100克),百沸湯沖服,服一次無效,約半小時後再服一次。(《福建中醫藥》1964年第1期)
  7. 治萎縮性鼻炎:先用溫開水將鼻腔結痂洗掉,再將生蜂蜜塗鼻腔患處,每日塗1次。(《中醫雜誌》1964年第11期)
  8. 治燒傷:先將創面洗淨,塗煮沸過的蜂蜜,初期每日四、五次,以後改為每日一、二次。(《中華外科雜誌》1962年第2期)
  9. 咳嗽久不癒、乾咳、咽乾咳嗽:蜂蜜100克,豬油100克,合一處煎至沸,貯瓶備用,每日早晚各服1湯匙。
  10. 治習慣性便秘、產後便秘、偏癱便秘:蜂蜜40克,開水1杯沖服。
  11. 治小腿潰瘍:蜂蜜煮沸後塗患處,每日1次。(實用經效單方)
回目錄

*食鹽

食鹽味鹹性寒,
[功效] 有湧吐、清火、涼血、軟堅、解毒、滋腎、堅筋骨、堅齒、明目,和脾胃、消宿食的功效,治吐瀉、腹痛、便秘、齒齦出血、咽喉痛、目翳、痢疾、瘡瘍腫毒等。長期攝入食鹽過多,易發生動脈硬化、高血壓及胃癌等。此外,水腫、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肝硬化等病人應吃低鹽飲食或禁鹽,以免加重病情。
[附方]
  1. 防治感冒:每天早晨用淡鹽水漱口,最好每天漱口3次。
  2. 咽喉腫痛、口腔炎:食鹽2克,白開水100毫升,沖化漱口,每日3~5次。
  3. 防治中暑:食鹽
  4. 5克,氯化鉀0.3克,白糖100克,糖精0.15克,加白開水1000毫升,每次1杯,一日三、四次。
  5. 沖洗眼、鼻及創面:用生理鹽水沖洗。
  6. 治吐瀉:食鹽6克,炒熱開水服。(雲南中醫驗方)
  7. 治牙齦出血:早晚用鹽細末刷牙,連續用。(吉林中草藥)
  8. 治氣淋臍下切痛:鹽和醋調下。(廣利方)
  9. 治血痢不止:白鹽紙包燒研,調粥吃三、四次。(救急方)
  10. 治陽脫虛證、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或小腹緊痛、冷汗氣喘:鹽炒熱,熨擠下氣海穴處。(方脈正宗)
  11. 治潰瘍作癢:鹽摩其四周。(外科精義)
  12. 治雞眼:食鹽0.9克,食鹼0.9克,白礬0.9克,三藥共研細末,白酒調為糊狀,先將雞眼挖去,似有血出,隨即將藥塗上,藥乾再塗,三、四次即癒。
  13. 治尿瀦留:食鹽500克,細蔥250克,將蔥切碎,和鹽入鍋內炒熱,用布包好,不熱燙時,即敷臍周及小腹,冷則易之,一般需熱熨數次,時間2~4小時,可連續熨2~3日。(《上海中醫藥雜誌》 1965年第5期)
  14. 治手足心腫:食鹽、花椒、醋和敷之,良。(肘後方)
  15. 蕁麻疹、瘙癢症:食鹽30克,水1000毫升,沖化洗擦患處。
  16. 治乾霍亂、不吐不瀉、煩悶欲嘔:食鹽(炒)1撮(約9克),以熱湯調服,以指探吐。(千金要方)
  17. 便秘:每日晨空腹服淡鹽水1杯。
  18. 急性結膜炎:每日用淡鹽水洗眼3~4次,連用2~3日。
  19. 治頭皮發癢、頭屑多:食鹽30克,開水1500毫升,沖化後,洗頭,每次洗10分鐘以上,隔3~5日洗1次,連洗10次。
  20. 治關節痛:食鹽500克,小茴香120克,共放砂鍋內炒熱,取出一半,用布包熨痛處,涼了再換另一包,換下來再炒熱,如此循環炒熨數次,每日2次。(吉林省中醫驗方秘方)
回目錄

動物類食品

禽類

*雞

雞肉性味甘、鹹,平。含有蛋白質、脂肪、鈣、磷、鐵及維生素A、C、E等。
[功效] 補益五臟,養血補精,助陽,補虛。治脾虛食少、泄瀉、痢疾、消渴、水腫、小便頻數、陽萎、崩漏帶下、產後乳少、病後虛弱。
[附方]
  1. 體虛不耐寒:於秋末冬初,取雞1隻,去腸雜、皮毛,和黃耆30克,黨參20克燉熟,分二、三次吃肉喝湯。
  2. 陽痿、病後體虛:雞1隻,如常法烹食。
回目錄

*雞蛋

雞蛋性味甘、平。
[功效] 潤肺滋陰,清咽開音,滋養強壯,益氣補血,潤燥安胎。治神經衰弱、體虛多病、營養不良、心悸、貧血、熱病煩悶、燥咳聲啞、目赤腫痛、咽乾痛、胃痙攣、久咳、久痢、瘧疾、胎動不安、產後口渴體虛、燙傷、牛皮癬。
[附方]
  1. 婦人產後囗乾舌縮,渴不止:打雞子1個,水1盞沖之,揲蓋少時服。(經驗後方)
  2. 妊娠心痛:破雞子1枚,和酒服之。(聖濟總錄)
  3. 治感冒:雞子1枚,冰糖30克,將雞子打開,混合冰糖,臨睡前開水沖服,取微汗。
  4. 治瘧疾:雞蛋3個,打開調勻,和好醋120克,砂鍋內煎開,等稍冷服下。
  5. 治久咳嗽:童便浸雞蛋20餘天,用冰糖水煮食。(雲南中醫醫驗方)
  6. 治咳嗽:雞蛋1個,打碗內,加白糖30克,小磨香油1湯匙,蒸食。
  7. 治心律不齊、心區痛:每次服雞蛋黃油10~15毫升,每日3次。
  8. 治燒燙傷:雞蛋黃油外塗患處,每日2次,效果甚好。
  9. 治胃痛吐酸水、骨折癒合遲緩:雞蛋皮晒乾研末,炒,每服3克,口服2次。
  10. 治贅疣:雞蛋煮熟後,打碎蛋殼,浸入食醋中24小時,於每日早晨空腹吃雞蛋2枚,並服食醋2匙,連服2~3週。
回目錄

*鴿、鴿蛋

鴿又名鵓鴿、飛奴。鴿肉性味鹹、平。含粗蛋白質、粗脂肪、灰分等。功能滋腎益氣,清熱,活血,行瘀,滋補,用於虛勞、消渴、久瘧、血虛經閉、小兒疹毒內陷、瘡瘍疥癬。

鴿蛋性味甘、鹹,平,功能營養滋補,助陽提神,解瘡毒,治陽痿、營養不良。
[附方]

  1. 治消渴飲水不知足:白花鴿1隻,切碎,以水加蘿葡煎,含之咽汁。(食醫心鏡)
  2. 治久瘧:鴿肉煮食。(四川中藥誌)
  3. 治麻疹、猩紅熱、神昏:鴿1個,剖腹貼患兒胸前,繃帶包紮。(吉林中草藥)
  4. 預防麻疹:鴿蛋2個,煮食。麻疹流行時期,可連服6~10 個,每日服2個。(同上)
回目錄

*鴨、鴨蛋

鴨又名鶩、家鳧。鴨肉性味甘、鹹,平。功能利水消腫,滋陰養胃,清虛熱,補虛損,治癆熱骨蒸,咳嗽,水腫,小便不利,熱痢。

鴨蛋味甘性微寒,含蛋白質、脂肪、醣類、維生素A、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鈣、磷、鐵、鎂、鉀等。功能滋陰,清肺,止熱嗽。治咳嗽、膈熱、喉痛、齒痛、泄瀉、呃逆、哮喘。松花鴨蛋有清涼、明目、平肝、止痢的作用。
[附方]

  1. 治腹水:青頭雄鴨以水5升,煮取1升,飲盡,厚蓋取汗佳。 (肘後方)
  2. 治血虛頭暈:鴨肉同雞煮食。(滇南本草)
  3. 治哮喘、咳嗽、夜不能眠,久不癒:青殼鴨蛋7個,用童便浸 7日,每日煨熟吃l個,重症20餘個即癒。(雲南中醫驗方)
  4. 治痢疾:松花蛋3個,白糖60克。先讓患者停食半天,待覺餓欲食後,把蛋剝開蘸糖吃。
回目錄

*鵝、鵝血

鵝又名家雁。鵝肉味甘鹹性平。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A、B1、C、鈣、磷等。功能益氣補虛,和胃止渴。治虛損瘦弱、消渴。

鵝血味鹹性平,具有解毒、治噎、抗癌的作用,治療噎膈反胃、胃癌、食道癌、乾血癆等。
[附方]

  1. 食道癌:每次服鮮鵝血5~15毫升,每天1次,常服有效。
  2. 胃癌:白鵝肉煨湯吃,每次吃肉100~150克。
回目錄

*麻雀

麻雀又名雀、瓦雀。肉味甘性溫,功能滋補強腎,壯陽益精,暖腰膝。治陽痿、神經衰弱、頭暈、畏冷乏力、小便頻數、白帶、血崩、百日咳、疝氣等。
[附方]
  1. 陽痿:麻雀3隻,去腸雜,燉食。
  2. 治老人呃逆:麻雀數隻,煮熟食。
回目錄

*鵪鶉、鵪鶉蛋

鵪鶉又名鶉、鶉鳥。肉味甘性平,含蛋白質、鈣、磷、鐵、維生素A、B、C等,
[功效] 營養滋補,補五臟,益氣養血,強筋骨,耐寒暑,消結熱,健脾胃。治瀉痢、疳積、腎虛腰痛、濕痹、水腫、食慾不振、營養不良、久病體虛、易倦乏力、貧血萎黃、咳嗽、哮喘、白細胞減少症、神經衰弱、過敏性皮炎、胃病、肺病、高血壓、糖尿病等。

鵪鶉蛋性味甘平。含有蛋白質、膽鹼、路丁、芸香、抗過敏蛋白等。功效與鵪鶉肉相似,有營養滋補、調節神經、增強機體免疫力等作用。
[附方]

  1. 治高血壓、神經衰弱、貧血、營養不良性水腫、支氣管哮喘:鵪鶉蛋2~6個,白糖30克,開水沖服,或煮食,每日1次。
  2. 治貧血、痢疾、久咳乏力、疳積:鵪鶉1~2隻,去毛及雜腸,加山藥50克,適加油鹽,煮粥食,每日1次或隔日1次。
回目錄

獸類

*牛、牛奶

牛肉性平味甘略鹹。主要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B2、鈣、磷、鐵、 膽固醇等。
[功效] 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消水腫。治虛損、消渴、痞積、水腫、腰膝痠軟、久泄等。

牛奶為營養佳品。功能補虛損,益肺胃,生津潤腸,補養氣血,對虛弱、貧血、肺結核、反胃噎膈、便秘等患者甚為適宜;對防治高血壓病有明顯的作用;還有催眠作用,故可治失眠症。
[附方]

  1. 治臌脹:黃牛肉500克,朴硝30克,二藥同煮,肉越軟越好,去肉喝湯,水腫即消。(中醫實用效方)
  2. 翻胃:牛乳1盞,韮菜汁60克,用生薑汁15克,和勻溫服。 (丹溪心法)
  3. 電光性眼炎:鮮牛奶點眼,每只眼滴2~3滴,2小時點1次。
  4. 慢性腹瀉、脫肛、浮腫:黃牛肉500克,燉濃汁,每日1~2 次,連服3~5次即效。
回目錄

*羊、羊乳、羊肝

羊肉味鹹性熱,含蛋白質、脂肪、無機鹽、煙酸及維生素A、E、C等,功能營養,溫中健脾,益氣補血。治諸虛勞損,產後虛冷、血虛頭暈、腹冷痛、疝氣、反胃噎膈等。

羊乳味甘性溫,功能溫潤補虛,益氣補血,開胃進食,利尿消腫。治虛勞瘦弱、消渴、反胃、嘔逆、囗瘡、漆瘡。

羊肝性味甘平。功能益血,補肝明目,補充維生素A。治萎黃肌瘦、目暗昏花、夜盲症、肝虛久泄、自汗、久嗽。
[附方]

  1. 益腎氣、強陽道:白羊肉250克。去脂膜,切,佐蒜烹煮食之,三日一度。(食醫心鏡)
  2. 治反胃:羊肉去脂膜,作脯,以好蒜、醬空腹任意多少食之。 (孟詵方)
  3. 治虛寒瘧及久瘧:羊肉作臛餅,飽食之,更飲酒,暖臥取汗。 (姚僧垣集驗方)
  4. 治乾嘔不止:羊乳1杯,空心飲之。(肘後方)
  5. 治急、慢性腎炎浮腫:取鮮羊乳煮沸飲用,每日早上服500毫升;重病可增至1000毫升,早晚分服。持續服用5~7週。(《中醫雜誌》1959年第6期)
  6. 治目暗,黃昏不見物(夜盲症):羊肝,切,淡醋食之,煮亦佳。(梅師集驗方)
  7. 治病人乾嘔:羊乳汁飲1杯。(千金要方)
  8. 治小兒口瘡:羊乳細細瀝口中。(小品方)
  9. 治漆瘡:羊乳汁塗之。(千金要方)
  10. 治久咳嗽:羊肝60克,香油30克,共炒熟,入少許鹽內服。
回目錄

*豬、豬蹄、豬心、豬皮

豬肉味甘性平,含蛋白質、脂肪、無機鹽、維生素等。功能滋陰潤燥,營養補虛。治熱病傷津、消渴瘦弱、燥咳、便秘、風濕痛。

豬蹄性味甘鹹、平,功能補血潤燥,通乳,托瘡,生肌癒傷,通經絡,解熱毒。治乳少、腰膝痠軟、癰疽瘡毒、臁瘡及頑固性瘡囗不癒合。

豬心性味甘鹹、平。功能補心、定驚、安神。治驚悸、怔忡、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心臟病、自汗、失眠。

豬皮是一種優良的營養滋補品。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動物膠質,將其熬製成動物膠可代替阿膠。功能滋陰養心,補血,活血,止血,解少陰邪熱,止咽喉腫痛,治下痢、咽喉痛、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諸虛勞損、聲啞。
[附方]

  1. 治液乾難產,津枯血奪,火灼燥渴,乾嗽便秘:豬肉煮湯,吹去油飲。(隨息居飲食譜)
  2. 治小兒疝氣:鮮豬肉(用赤肉)適量,小茴香15克(研末),合豬肉為肉丸,加水煮熟,酒送服。
  3. 治乳無汁:母豬蹄1具,粗切,以水2斗煮熟,得五、六升汁飲之,不出更作。(千金要方)
  4. 治關節脫臼:以豬蹄煮湯,多吃幾次即癒。(《江蘇中醫》1962年第11期)
  5. 治精神分裂症、驚恐、心跳不安、心臟病:豬心1個,切開, 加入朱砂
  6. 5克,燉熟食,每日1劑,連服30~50劑。
  7. 治心臟病、失眠:豬心1個,丹參12克,茶根30克,共燉,吃豬心喝湯。常服有效。
  8. 貧血:豬皮熬成膠或膠凍,每次服10~15克,每日3次,沸水沖化服。
  9. 治音啞、陰虛火旺咽痛:豬皮60~100克,濃煎成汁飲。每日1次,連服10~20天。
回目錄

*狗

狗肉味鹹,性溫。含有蛋白質、脂肪、肌酸、嘌呤類、鉀、鈉、氯等。功能安五臟,補脾益氣,溫腎助陽,治脾腎虛虧、胸腹脹滿、膨脹、浮腫、老年體弱、腰痛足冷。
[附方]
  1. 治脾胃虛冷、腸中積冷、脹滿刺痛:肥狗肉250克,以米、鹽、豉等煮粥,頻吃一、二頓。(食醫心鏡)
  2. 治氣水鼓脹浮腫:狗肉250克,細切,和米煮粥,空腹吃。
  3. 治虛寒瘧疾:黃狗肉煮臛,入五味食之。(本草綱目)
  4. 治癇症:新生雛狗1隻,瓦焙黃為末,每次服6克,每日2次。
回目錄

*兔

兔肉性味甘、涼。富含蛋白質而膽固醇低。功能補中益氣,健體美容,補脾養胃,涼血解毒,治胃熱嘔逆、大便下血、消渴、肺結核等。對高血壓病、肥胖病、冠心病、高酯血症、糖尿病及老人有益。
[附方]
  1. 治消渴:免1隻,去皮毛及腸雜,加水煮爛取汁,渴即服之。 (海上集驗方)
  2. 肺結核:胎兔烘乾,研末,每服5克,每日3次,常服有效。

水產類

回目錄

*鯉

[別名] 赤鯉魚、白鯉, 性甘常平,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煙酸及維生素A,E等。功能健胃,利水,消腫,通乳。治水腫、黃疸、腳氣、產後乳少、妊娠浮腫、胎動不安、崩漏。
[附方]
  1. 黃疸:大鯉魚1條,去內臟,不去鱗。將魚放火中煨熟,分次食用。(吉林中草藥)
  2. 治腎炎水腫、妊娠水腫:1~
  3. 5公斤鯉魚1條,剖腹洗淨肚雜,用黃泥封固,放炭火中煅焙,待出白煙取出,研末,一日3次,每次服2湯匙,服完1料。(《浙江中醫雜誌》1957年第6期)
回目錄

*鯽魚

[別名] 鮒。肉性味甘、平。含蛋白質、脂肪、無機鹽、維生素A、B、菸鹼酸等。功能健脾,利水,消腫,通乳。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食少乏力、痢疾、便血、水腫、乳少、淋病、癰腫。
[附方]
  1. 治脾胃虛弱不欲食,食後不化:大活鯽魚1條,紫蔻3粒,研末,放入魚肚內,再加生薑、陳皮、胡椒等煮熟食用。(吉林中草藥)
  2. 治脾胃病吐飯:活鯽魚約180克重,搗取汁,黃酒沖服。(山東省中醫驗方匯編)
  3. 治小兒暴痢:小鯽魚1條,燒末灰服之。(千金要方)
  4. 治痔瘡出血:常以鯽魚作羹食。(外台秘要)
  5. 視神經乳頭水腫,視力下降:鯽魚250克左右,去腸雜,和蔥白50克,杞果15克,共燉服,常服有效。
回目錄

*墨魚

[別名] 烏賊。肉味鹹性平。功能養血滋陰,去瘀通經。治血虛經閉、崩漏帶下。
[附方]
  1. 治白帶:用墨魚2個,瘦豬肉250克,少加食鹽煮食,每日吃1次,連吃5日。
  2. 治婦人經閉:烏賊魚合桃仁煮食。(陸川本草)
回目錄

*海蜇(水母)

[別名] 水母、海蛇。口腕部做海蜇頭,傘部叫海蜇皮,二者功效相似。性味均為鹹平。均含有蛋白質、脂肪、鐵、鈣、碘、磷、膽鹼等。功能滋陰清熱,軟堅散結,消痰,行積,潤腸。治高血壓、癭瘤、痰嗽、哮喘、痞滿、便燥、痰核、酒醉煩渴、氣管炎、小便不利。
[附方]
  1. 高血壓:海蜇120克,荸薺360克,用水1000毫升,煎至 250毫升,空腹頓服。(《中華醫學雜誌》1955年第10期)
  2. 治慢性支氣管炎:海蜇60克,白蘿蔔260克,切絲,加水 600毫升,煎至300毫升,每日分2次服。連服半月。 3.治隆虛咳嗽:陳海蜇,洗去鹽味,冰糖拌,蒸食,極效。( 驗方新編)
回目錄

*鱔魚

[別名] [魚旦]、黃鱔。味甘性味,功能補虛損,除風濕,強筋骨,溫中散寒。治癆傷、風寒濕痹、產後淋瀝、痢疾、痔瘡、臁瘡、面神經麻痹。
[附方]
  1. 內痔出血:鱔魚煮食。(便民食療)
  2. 治痢疾:鱔魚去腸切碎,瓦上焙乾,研末,每日熱黃酒調服9 克,加紅糖內服。(福建《中醫驗方》)
  3. 面神經麻痹:活鱔魚切為兩段,拿鱔魚按在患側,左歪按在右頰,右歪按在左頰。
回目錄

*帶魚

[別名] 鞭魚、海刀魚。性味甘鹹、平。含蛋白質、碘、鈣、磷、鐵、脂肪及維生素A、B2、B1等。功能營養、滋陰養肝,去風,殺蟲,潤肌膚,止血。治療營養不良、急慢性肝炎、外傷出血。
[附方]
  1. 肝炎:鮮帶魚蒸熟後,食其上層油,服用量不限(一次應為2 ~3湯匙),可控制症狀。(中國藥用海洋生物)
  2. 外傷出血:取帶魚鱗適量,洗淨,焙乾,研細末,撒傷口上,有止血之效。
  3. 急性白血病及癌症:上海東海製藥廠從帶魚鱗中提製成6-硫代烏嘌呤,用於治療急性白血病,有效率達70%。
回目錄

*鰻鱺魚

[別名] 白鱔、蛇魚、白鰻。味甘,性平。具有補虛弱、壯腎陽、去風濕、殺蟲的功效。治虛勞骨蒸、風濕痹痛、腳氣、風疹、小兒疳積、蛔蟲、蟯蟲、崩漏、腸風下血、痔屢、瘡瘍、陽痿、肺結核、淋巴結核、神經衰弱。
[附方]
  1. 治骨蒸勞瘦及腸風下蟲:饅鱺魚1000克,治如食法,切作段子,入鍋內,以酒二盞煮,入鹽、醋中食之。(聖惠方)
  2. 肺結核、淋巴結核、腺病體質的虛弱小兒、神經衰弱,鰻鱺燒存性,研細末,每次服3~6克,一日2次。或經常煮食。(食物中藥與便方)
回目錄

*泥鰍

[別名] 鰍、鰍魚。性味甘平。功能補中益氣,助陽利尿,解酒,消腫。治消渴、陽痿、水腫、痔疾、醉酒不適、皮膚癢疹、傳染性肝炎、膽囊炎、疥癬。
[附方]
  1. 陽事不起:泥鰍煮食。(瀕湖集簡方)
  2. 治傳染性肝炎:取活泥鰍放清水中養一天,使其腸內容物排盡,然後烘乾研粉,每次10克,日服3次。
  3. 急性膽囊炎:生泥鰍1~2條,取其背上肉,切細,裝入膠囊。吞服每次約1條,以溫開水送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回目錄

*螃蟹

[別名] 蛫、蟹、河蟹,性味鹹、寒,能清熱,散瘀血,續筋接骨,解漆毒。治產後腹痛、骨折、黃疸、跌打扭傷、疥癬、燙傷、漆瘡。
[附方]
  1. 治跌打骨折筋斷:螃蟹(整體),焙乾研末,每次9~12克,酒送服。(泉州本草)
  2. 疥癬:螃蟹(整體)焙乾研末,調豬脂敷。(同上)
  3. 治乳癌:每日吃1~2隻螃蟹當饌,另以枸、橘、李3~4只煎湯當茶。(《江蘇中醫》1959年第2期)
  4. 產褥熱:螃蟹殼,燒存性,用米酒沖服。(福建《中醫驗方》)
回目錄

*蚌

[別名] 河歪、河蛤蜊。味鹹性寒。有清熱滋陰、止渴、明目、解毒、解酒的作用。治煩熱、消渴、崩漏、白帶、痔瘡、目赤、濕疹。
[附方]
  1. 治小兒胎毒、濕疹:鮮河蛤蜊1個。燒存性,研細。香油調塗患處。(吉林中草藥)
  2. 治鼻疔:活蛤蜊1個,冰片0.3克,硼砂0.6克,將硼砂和冰片研細,放入蛤蜊殼內。待蛤蜊死後,用此水溶液滴人鼻內。(同上)
回目錄

*鱉

[別名] 甲魚、團魚。味甘性平。功能滋陰養血、涼血,活血。治骨蒸勞熱、久瘧、久痢、崩漏、帶下、瘰癧、貧血、肝硬化。
[附方]
  1. 治肝硬化:鱉肉作菜,每次食100~200克,每日1次,常服有效。
  2. 久瘧不癒:團魚一個,去肝、腸,用豬油燉,入鹽少許服。( 貴州中醫驗方)
  3. 癲癇:末發作時用鱉煮食,可用油鹽調味,每天吃1個,連服 7天。(河北省《中醫驗方選》)
回目錄

*龜

[別名] 金龜、草龜、烏龜。味甘鹹、性平。功能益陰補血,軟堅散結。治勞瘵骨蒸、久嗽咯血、久瘧、痢疾、腸風、痔血、脾腫大、肺結核、筋骨痛、煩渴囗乾。
[附方]
  1. 肺癆吐血:龜肉、沙參、蟲草、共燉服。(四川中藥誌)
  2. 治虛勞失血咯血、咳嗽寒熱、補陰降火:烏龜,煮取肉,和蔥、椒、醬、油煮食。
  3. 治痢及瀉血:烏龜肉,以沙糖水拌,椒和,炙煮食之,多次服之。(普濟方)
回目錄

*蝦

[別名] 青蝦、河蝦。味甘鹹,溫性。功能補腎壯陽,強壯補精,下乳汁,托毒外出,通血脈,鎮靜解痙。治陽痿、乳汁不下、痙攣抽搐、小兒麻疹、水痘、夜盲症、風濕性關節炎、丹毒、癰疽、[月廉]瘡。
[附方]
  1. 治無乳及乳病:鮮蝦米500克,取淨肉搗爛,黃酒熱服,少時乳至,再用豬蹄湯飲之,一日幾次,其乳加泉。(本草綱目拾遺)
  2. 治陽痿不舉:蝦米150克,加油鹽炒食,每日1次,連服10日。
  3. 治癰疽腫毒:蝦,新瓦上焙乾研末撒患處。(泉州本草)
回目錄

*海參

[別名] 刺參、肥皂參。性味鹹、溫。含有粗蛋白、粗脂肪、醣類、鈣、磷、鐵、甾醇、三[草帖]類、碘。功能補氣養血,補腎益精,滋陰潤燥,抗癌,抗黴菌等。治精血虧損、虛勞、陽痿、夢遺、小便頻數、便秘、神經衰弱、癲癇、血友病、腹水、癌等。
[附方]
  1. 治虛火燥結:海參、木耳(切爛),入豬大腸煮食。(藥性考)
  2. 治休息痢:海參每日煎湯服。(本草綱目拾遺)
  3. 治糖尿病:海參、雞蛋、豬胰各1個,煮熟,蘸醬油食,隔日服1劑。(食物中藥與便方)
回目錄

*淡菜

[別名] 貽貝、珠菜。味鹹性溫。功能補肝腎,益精血,滋養神經,壯陽,止血。治虛勞瘦損、眩暈、盜汗、陽痿、腰痛、吐血、崩漏、子宮出血、帶下、癭瘤、貧血、久痢等。
[附方]
  1. 陽痿:淡菜,蝦米各30克,煮食。
  2. 月經過多:淡菜30~60克,與豬肉共煮,行經前服。(中國藥用海洋生物)
  3. 治頭暈及睡中盜汗:淡菜(焙乾,研末)90克,陳皮(研末) 60克。研和,蜂蜜為丸,每服6克,一日3回。(現代實用中藥)
  4. 高血壓、耳鳴眩暈:淡菜15克,焙乾研末,松花蛋1個,蘸淡菜末,每晚一次吃完,連吃5~7日。

附:主要參考文獻

  1. 黃帝內經素問
  2. 神農本草經
  3. 漢代張仲景撰:傷寒論
  4. 漢代張仲景撰:金匱要略方論
  5. 晉代葛洪撰:肘後備急方
  6. 唐代孫思邈撰: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7. 唐代咎殷撰:食醫心鏡
  8. 唐代陳士良撰:食性本草
  9. 唐代孟詵撰:食療本草
  10. 宋代王懷隱等撰:太平聖惠方
  11. 宋代嚴用和撰:濟生方
  12. 明代朱橚等撰:普濟方
  13. 明代李時珍撰:本草綱目
  14. 明代籃茂撰:滇南本草
  15. 元代鄒鈜撰:壽親養老新書
  16. 元代忽思慧撰:飲膳正要
  17. 清代鮑相璈撰:驗方新編
  18. 清代王士雄撰:隨息居飲食譜
  19. 陜西省衛生廳編:陜西中醫驗方選編,陜西人民出版社,1963年3月
  20. 中國中醫研究院編: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人民衛生出版社,1970年5月。簡稱(常見病驗方)。
  21. 福建省中醫研究所斒:中醫驗方,福建人民出版社,1975年1月。
  22. 河南省衛生廳編:河南省秘驗單方集錦,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年10月
  23. 江蘇新醫學院編: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年7月
  24. 山西省衛生局中草藥匯編小組編著:常見病驗方選編,山西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
  25. 葉枯泉編:食物中藥與便方,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73年11月。
  26. 劉壽山等編:中藥研究文獻摘要,科學出版社,1979年3月。
  27.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編:中藥誌,人民衛生出版社,1961年5月。
  28. 鄭明魯編:中國動物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
  29. 浙江省衛生廳編: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浙江人民出版社,1972年6月。
  30. 浙江省衛生廳編:浙江中醫秘方驗方集,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年5月。
  31. 浙江中醫學院編:浙江中醫學院學報
  32. 赤腳醫生雜誌》編輯組:赤腳醫生雜誌,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33. 中山醫學院《新醫學》編輯出版組:新醫學雜誌。

free hit counters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show_ads.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