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清 張志聰


卷二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六臟藏神。六腑臟物。六臟六腑。皆謂之臟。故云十二臟也。相使者。六臟六腑。相為傳使也。受清者貴。受濁者賤。五臟之中。惟足太陰獨受其濁。故曰脾胃者。倉廩之官。

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上章論手足三陰三陽之經脈。陰陽相間而傳。然所本於六臟六腑。故帝複問臟腑之相使貴賤。而伯稱其詳悉焉。王子方曰:血者。神氣也。心藏神。心主脈。故十二臟腑經脈。皆以心為主。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位居南面。靈應萬機。故為君主之官。清靜虛靈而主藏神。故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位高近君。猶之宰輔。主行榮衛陰陽。故治節由之。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氣急而志怒。故為將軍之官。主春生之氣。潛發未萌。故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膽秉剛果之氣。故為中正之官。有膽量則有果斷。故決斷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膻中者。心主之宮城。心主包絡。位居膻中。而代君行令。故為臣使之官。心志喜。心主代君宣布。故喜樂出焉。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胃運納五穀。故為倉廩之官。五味入胃。脾為轉輸。以養五臟氣。故五味出焉。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大腸居小腸之下。小腸之受盛者。賴以傳道。濟泌別汁。變化糟粕。從是出焉。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居胃之下。胃之運化者。賴以受盛。而凡物之所化者。從是出焉。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伎、多能也。巧、精巧也。腎藏志。志立則強于作用。能作用於內。則伎巧施於外矣。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決、通也。瀆、水道也。三焦下俞。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三焦主氣。氣化則水行。故為決瀆之官也。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為水腑。乃水液都會之處。故為州都之官。水穀入胃。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故為津液之所藏。氣化則水液營運而下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十二官者。經脈相通。剛柔相應。失則災害至矣。
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五臟六腑。心為之主。君主神明。則十二官各安其職。以此養生則壽。終身而不至危殆。蓋心正則身修也。以此而及於治國平天下。未有不大昌者矣。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心者。離也。離也者。明也。心為一身之主。即我之神明。心主不明。則十二官皆不安矣。心主包絡。為臣使之官。代君行令而主脈。脈者。血脈也。血者。神氣也。神明昏亂。則血脈凝泣。而使道閉塞矣。血氣者。充膚熱肉。滲皮膚。生毫毛。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血脈不通。而形乃大傷矣。故以此養生。則殃折不壽。在治天下則其宗大危。正心明德之道。豈不重可戒哉。此言心為一身之主。主明即可以養生。推而大之。可以治國平天下。如心不明。即此身亦不可保矣。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承上文而言。修身養生。以及于為天下之至道。始在於微。蓋心之變化無窮。苟正其心。在養生則壽。為天下則昌。其心不正。在此身則殃。為天下則殆。當知壽夭治亂之機。在此心一念之發萌。而人莫知其原也。
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窘乎哉者。嘆其至道之難明而窘極也。消者。消息其道之微。瞿瞿、驚顧貌。視其道之要妙。而孰能知之也。閔、憂也。憂其理之切當。而孰者為良也。
恍惚之數。生於毫厘。毫厘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製。(恍惚、謂心神之萌動。生於毫厘之間。度量、長短輕重也。言毫厘之間。而有邪正明昧之分。以至於千之萬之。不可勝極也。製、正也。以毫厘之誠意。推而大之。其形乃正。言其心正而後形正也。
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精、純粹也。光、光明也。言正心明德之道也。大聖之業者。能正心修身。以及於治國平天下也。齋戒者。誠意滌慮也。擇吉者。從善避惡也。
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良善、兆吉也。靈蘭之室。心之宮也。乃擇其良善而藏之於心。以傳保者。保于無窮。流於無極。守而勿失也。按靈樞經曰: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大腸者。傳道之府。小腸者。受盛之府。膽者。中精之府。胃者。五穀之府。膀胱者。津液之府。三焦者。中瀆之府也。吳氏曰:靈台蘭室。黃帝藏書之所。秘典。秘密典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