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春溫


春溫是伏氣類溫病具有代表性的病種,其病因和發病以及臨床表現與一般溫病大不相同。春溫發病急,傳變迅速,易陷營血,多竅閉動風之變。臨床初起即見裡熱亢盛,既可病發於氣分,又可病發於營分,甚則氣營兩燔同時並見。整個病機以精(津)血虧耗甚至脫精為特點,最後留下不可逆轉的後遺證。

春溫的特點:裏熱偏重;易於動風動血;後期以肝腎陰傷為主;病情重、病程長、預後較差。

一、病因病機

二、 診斷

  1. 凡發於春季或冬春之交、春夏之交的急性外感熱病,主要表現為裡熱外發,具有發病急、病情重、變化快的發病特點者,均應考慮本病的可能性。
  2. 本病初起即見裡熱熾盛證,如突然高熱、頭痛、嘔吐、項強、或躁動不安以及神志改變等,少數病例亦可伴見惡寒頭痛、無汗或少汗等衛表見證。其體徵可見皮膚粘膜瘀點、瘀斑。
  3. 本病根據發病特點、臨床表現,感邪輕重、以及患者陰精先虧的程度, 可以分為裡熱初發證、熱結腸腑證、熱在營血證、熱盛動風證、 熱爍真陰證和邪陷正衰證等不同證型, 在臨床上有上述各證的特點並結合其他證候表現即可作出診斷。

三、鑑別診斷春溫應當與風溫、暑溫等病作鑑別。

四、辨證論治

由於本病為素體陰精虧虛,內有蘊熱之人復感溫邪發病。邪熱內郁,初起即表現為裡熱熾盛,呈現高熱煩渴之象,故其治療當以清泄裡熱為主,並須注意透邪外出、顧護陰精。若熱在氣分則於苦寨清泄裡熱;若熱在營分則予清營解毒,透熱外出;若兼表邪則同時佐以疏表透邪。邪熱在裡,很快會出現發斑、神昏、抽搐的嚴重證候。如為熱盛動血,迫血妄行,見斑疹或出血者,治宜清熱涼血解毒;如為熱盛動風而為抽搐者,則宜涼肝熄風;一旦邪陷正衰,熱毒內陷、氣陰耗竭,導致亡陽虛脫,此時急當扶正固脫。在後期肝腎之陰損傷著則宜滋養肝腎陰精。總的來說,春溫屬裡熱傷陰的急性熱病,治療多以清泄裡熱、顧護陰液、透邪外出為主。在各個階段,則可選用清宣氣熱、直清裡熱、清泄營熱、清透伏熱、清解血熱、清熱養陰等不同方藥。

(一)發於氣分、營分

1.氣分郁熱

證候 身熱,口苦而渴,乾嘔心煩,小便短赤,胸脅不舒,舌紅苔黃,脈象弦數。(熱由少陽膽腑出)
或見身熱不甚,心煩懊農,坐臥不安,欲嘔不得嘔,舌苔微黃不燥,脈數。
或見身熱不已,煩躁不安,胸膈灼熱如焚,唇焦咽燥,口渴或便秘,舌紅苔黃(或黃白欠潤) (中心乾燥),脈滑數。(傷陰津)
分析 氣分郁熱,熱在裡故身熱而不惡寒,因邪熱所盛部位有所不同。其臨床表現亦各有差異。如邪熱鬱於膽腑,膽火上擾,則口苦心煩。膽熱犯胃,胃失和降,則發乾嘔,裡熱傷津,故見口渴而小便短赤。胸脅為肝膽經脈所循之處,邪郁膽腑,經脈不暢,故兩脅不舒。舌紅苔黃,脈象弦數為裡熱鬱於膽經之徵。(葉天士:春木內引肝膽,說明春天的陽氣,引發內伏肝膽的邪熱)
如邪熱入於胸膈,裡熱未熾,津液未傷,則身熱不甚。裡熱鬱於胸膈,則心煩懊農,坐臥不安,欲嘔不得嘔,脈數,若裡熱熾盛,則身熱不已,煩躁不安,熱熾上焦,津液已傷,則口唇乾焦,咽燥;
如邪熱熾盛於胸膈,腑氣不通,則見便秘,舌紅苔黃或黃白欠潤(中心乾燥),脈象滑數,均為裡熱熾盛之象。
治療 熱郁膽腑宜苦寒清熱,宣郁透邪,方用黃芩湯加豆豉玄參方(?寶詒所創);
熱郁胸膈宜清宣郁熱,方用梔子豉湯;或用桔梗散(涼膈散去硝、黃、加桔梗)亦可。
熱灼胸膈宜清膈熱,方用涼膈散。
黃芩湯加豆豉玄參方 黃芩(清) 淡豆豉(透) 玄參 赤芍 甘草(炙) 大棗(劈)
梔子豉湯:梔子(清) 淡豆豉(透)
涼膈散:炒山梔 條黃芩 大連翹 薄荷葉(後下) 生大黃(後下) 竹葉 甘草 芒硝(沖)
"用黃芩湯加豆豉、玄參,為至當不易之法",此方可達一面泄熱,一面透邪的目的。
加減法:
  • 如伴見頭痛惡寒,無汗或少汗者,乃兼挾表邪,可加葛根、蟬蛻、薄荷以透解衛表之邪。
  • 若伴見寒熱往來,胸脅脹悶,心煩明顯者,為熱郁膽經之證,可酌加柴胡、山梔以疏解膽經郁熱。
  • 若嘔吐較甚者,為膽熱熾盛,可加膽草、黃連、竹茹、代赭石以降逆止嘔。

    梔子豉湯以山梔清解膈熱,豆豉宣郁達邪,合之以清宣胸膈郁熱。加減法:
  • 若津傷口渴者,可加天花粉以生津止渴;裡熱漸盛者,可加黃芩以苦寒清熱;
  • 氣逆嘔吐者,可加枇杷葉、竹茹以降逆止嘔。
    涼膈散以連翹、薄荷、竹葉宣透裡熱,梔子、黃芩清熱瀉火,大黃、芒硝、甘草通腑泄熱,諸藥合之共奏清泄胸膈邪熱之效。

  • (二)陽明熱熾

    1‧熱熾津傷

    證候 壯熱,面赤,汗多,心煩,渴喜涼飲,舌質紅苔黃而燥,脈洪大或滑數。
    分析 伏熱盛於氣分,熱在陽明,正邪劇爭,熱勢亢盛,故見壯熱。陽明之脈榮於面,邪熱循經上蒸。則面赤,熱盛逼津外泄而汗多,熱盛擾亂心神則心煩,渴喜涼飲為津傷所致。舌苔黃燥,脈象洪大或滑數係熱盛津傷之徵。
    治療 清熱生津。方用白虎湯加味。
    白虎湯 (方見風溫章)
    當前臨床上對高熱患者經常用補液法,在這種情況下,熱盛陽明以壯熱、脈洪大為最常見,而大汗與大渴則較少見,故在具體運用時,不可因汗之多寡與口渴程度而遲疑使用白虎湯。
    白虎湯加味,即是在白虎湯基礎上加玄參、麥冬、石斛、蘆根之類,以增強生津之力。在陽明熱熾化火時,可見壯熱、煩躁、口苦而渴、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象滑數,治以清熱解毒瀉火,在白虎湯加味基礎上可合黃連解毒湯。

    2‧熱盛動風

    證候 高熱,煩渴,手足躁擾,甚則狂亂,神昏痙厥,或見頸項強直、角弓反張,舌紅苔黃,脈象弦數,或者舌紅絳,脈細弦數。
    分析 陽明熱盛,內外俱熱,擾亂心神,損傷津液則為高熱、煩渴,神昏、狂亂。
    熱盛引動肝風,筋脈攣急,故手足躁擾,發痙,或為頸項強直,角弓反張。
    如熱盛動風末傷及營血則見舌紅苔黃,脈象弦數,而傷及營血時可見舌紅絳,脈細弦數。
    在臨床上,常見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腦膜腦炎型。
    治療 清熱涼血熄風。方用羚角鉤藤湯加味。
    羚角鉤藤湯加味:羚角片(先下) 川貝母 霜桑葉 鮮生地 鉤藤(後下) 滁菊花 生白芍 鮮竹茹 生甘草 茯神 生石膏(先下) 知母
    方內羚羊角、鉤藤涼肝熄風止痙,菊花、桑葉輕清宣透,以助熄風透熱;
    生地養陰,白芍、甘草酸甘化陰柔肝,濡潤筋脈以緩攣急。
    茯神安神鎮,涼,川貝、竹茹清熱化痰通絡。
    另加石膏、知母以大清氣熱。通絡時加全蝎,蜈蚣、僵蠶。當注意勿傷陰。
    如陷入營血時,則合清營、涼血方藥運用。

    3‧熱結腸腑

    證候 身熱,腹滿便秘,口乾唇裂,舌苔焦燥,脈象沉細;
    或伴見口乾咽燥,倦怠少氣,撮空摸床,肢體震顫,目不了了,苔乾黃或焦黑,脈沉弱或沉細;
    或伴見小便涓滴不暢,溺時疼痛,尿色紅赤,時煩渴,舌紅脈數。
    分析 伏熱內盛,熱結津傷,甚則陰液虧損,故見身熱、口乾唇燥,舌苔焦燥;
    陽明腑實,熱邪內結則腹滿便秘。脈沉細乃腑實陰虧之象。
    如熱結腑實,應下失下。可見氣液兩虛證候。
    熱結腑實故身熱、腹滿便秘、苔焦黑,陰液虧損故口乾咽燥、唇裂舌焦,元氣虛衰則見倦怠少氣、撮空摸床、目不了了、脈沉弱或沉細。
    如伏熱內盛、腑實內阻,則身熱、便秘。
    小腸熱盛,下注膀胱,則小便短赤、澀痛。
    熱盛津傷,水不上承,則時煩渴甚,舌紅脈數乃伏熱內盛之象。
    治療

    對熱結液虧者,宜增液滋陰,攻下腑實,方用增液承氣湯;熱結氣液俱虧者,宜攻補兼施,正邪合治,方用新加黃龍湯;熱結腸腑,小腸熱盛者,宜通腑瀉熱,方用導赤承氣湯。
    增液承氣湯:鮮生地 玄參 麥冬 生大黃 (後下) 芒硝(沖)
    方內玄參滋水降火,生地、麥冬滋陰潤燥,大黃、芒硝瀉熱軟堅,攻下腑實。

    新加黃龍湯:生地 麥冬 玄參 生大黃(後下) 芒硝(沖) 當歸 人參 生甘草 薑汁(沖) 海參(洗) 方內人參益氣扶正,麥冬、生地、當歸、海參養陰滋液、和營潤燥,大黃、芒硝瀉熱通腑,薑汁宣暢氣機、鼓舞胃氣。
    導赤承氣湯 此處不用利尿劑:溫病小便之不通,無膀胱不開證,忌八正、五苓輩。
    生地 赤芍 黃連 黃柏 生大黃(後下) 芒硝(後下)
    方內生地、赤芍涼血、滋陰、清心,黃連、黃柏清泄小腸火熱,大黃、芒硝攻下大腸熱結。

    (三)熱燔氣營 (血)

    1‧.氣營(血)兩燔

    證候 壯熱、口渴、頭痛、煩躁不安,肌膚發斑,甚或吐血、衄血,舌絳苔黃,脈數。
    分析 此由伏熱內發,熾盛於氣營,導致熱毒內盛,擾動營血所致。氣分邪熱熾盛則壯熱、頭痛、口渴、苔黃;營血熱盛,擾及心神,灼傷血絡,迫血妄行,故見發斑、吐衄、煩躁、舌絳、脈數。
    治療 氣營(血)兩清,即辛寒清氣合涼營(血)解毒。方用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細生地、玄參方,或用化斑湯、清瘟敗毒飲。
  •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細生地、玄參方:生石膏(先下) 知母 玄參 細生地 麥冬
    石膏、知母清氣泄熱;玄參、生地、麥冬清營滋陰。吳氏指出:"氣血兩燔,不可專治一邊""去牛膝者,牛膝趨下,不合太陰證之用,改熟地為細生地者,亦取其輕而不重,涼而不溫之義,且細生地通發血中之表也。加玄參者取其壯水制火,預防咽痛失血等證也"。
  • 化斑湯:水牛角、生石膏(先下) 知母 生甘草 玄參 白粳米
    本方即白虎湯合犀角(水牛角代)、玄參而成。斑屬胃,胃主肌肉,陽明熱毒內郁營血,外郁肌表,故用白虎湯清氣解肌,泄熱救陰;水牛角、玄參清營涼血解毒化斑。臨床運用時可以酌情加丹皮、大青葉、赤芍涼血散血。竹茹、蟬蛻清熱化斑解毒。


  • 清瘟敗毒飲 高熱、頭痛如擘、身痛如被杖、斑疹密佈,其基本病變是在陽明胃熱
    水牛角、生石膏(先下) 生地 黃連 山梔 黃芩 知母 赤芍 桔梗 玄參 丹皮 連翹 竹葉 生甘草
    本方係白虎湯、涼膈散、黃連解毒湯及犀角地黃湯四方組合而成。方內石膏、知母大清氣熱,水牛角、生地、玄參、丹皮、赤芍清營涼血解毒;黃連、黃芩、梔子、連翹瀉火解毒,竹葉清心除煩,甘草、桔梗解毒利咽。
  • 2‧熱盛動血

    證候 身體灼熱、躁擾不安,甚或昏狂譫妄,斑疹密布,色深紅甚或紫黑,或吐衄便血,舌質深絳,脈數。
    分析 本證為血分熱毒熾盛,迫血妄行之候。熱灼血分故身體灼熱,伏熱內擾心神則躁擾不安,甚或昏狂譫妄;熱傷血絡,迫血外溢肌膚故斑疹密布。熱傷陽絡血上溢則吐血衄血,熱傷陰絡血下溢則便血溺血。舌質深絳,脈數為熱毒已入血分之象。
    治療 涼血散血,清熱解毒。方用犀角地黃湯。
    犀角地黃湯:水牛角 大生地 生白芍 丹皮
    方內水牛角清心肝之熱而涼血解毒,生地清血熱且可生津益陰,芍藥養陰和營泄熱,丹皮涼血散血。
    臨床運用時水牛角要量大久煎。
    方內的芍藥多取赤芍以和營清熱、活血散血,如陰傷較甚則可用白芍。
    =
  • 如熱毒重而熱勢高者,可加知母、大青葉以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
  • 若斑色紫黑者,可加大青葉、玄參、丹參、紫草以增強解毒活血之功。
  • 衄血者加茅根、側柏葉、牛膝;尿血者加小薊、茅根
  • 便血者加地榆、槐花、白頭翁;吐血者加茜草、茅根 =
  • 如神昏譫妄明顯則加服安宮牛黃丸以清心開竅。
  • 3‧熱與血結

    證候 少腹堅滿,按之疼痛,小便自利,便結或大便色黑,神志如狂,或清或亂,口乾而漱水不欲咽,舌絳紫色暗或有瘀斑,脈象沉實而澀。
    分析 此證由熱毒內陷血分,熱搏血瘀,蓄於下焦而上擾所致。
    因熱與血結,瘀蓄下焦,故見少腹堅滿,按之疼痛,大便結或便黑,小便自利。瘀熱上擾心神,則神志如狂,或清或亂,邪實血瘀,運行不暢,故見舌絳紫色暗或有瘀斑,脈沉實而澀。
    治療 泄熱通結,活血逐瘀。方用桃仁承氣湯。
    桃仁承氣湯:生大黃 (後下) 芒硝 (沖) 桃仁 赤芍 丹皮 當歸
    方內大黃、芒硝泄熱,攻逐瘀結,丹皮、赤芍、桃仁清熱涼血消瘀。當歸和血養血。桃仁承氣湯是從《傷寒論》中桃核承氣湯化裁而來,因本證熱盛故去辛溫之桂枝、甘緩之甘草,意在逐邪,加丹皮、芍藥、當歸增強其涼血散血之功。

    (四)熱入心包

    1‧伏熱內閉

    證候 身灼熱,神昏譫語,或昏憤不語,或痰雍氣粗,舌蹇肢厥,脈弦數或弦滑數,舌質紅絳。
    分析 此證由伏邪發於營分,營分熱毒深陷,內閉心包所致。因裡熱雍盛,陽郁不達故身灼熱,肢厥逆。邪熱內陷,堵閉清竅則神昏譫語或昏饋不語,舌蹇。熱灼津液成痰,痰熱內盛,阻於氣道,故見痰雍氣粗,脈弦數或弦滑數。
    治療 清心開竅。方用清宮湯送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至寶丹。

    2‧內閉外脫

    證候 身熱驟降,神昏譫語或不語如屍厥,躁擾不安,氣短息促,手足厥冷,冷汗自出,大便閉,舌絳色暗,欲伸無力,苔乾燥起刺,脈細疾或沉弱。
    分析 此由伏熱鬱結而內閉,開泄不及時或不得法,致使邪熱阻遏而津氣嚴重損耗,陽氣外越而脫。
    因津氣損、陽氣脫故身熱下降,熱毒內陷。機竅郁閉則神昏譫語或不語如屍厥,肢厥。
    氣虛欲脫則氣短息促,冷汗出,脈弱;心之氣陰欲脫則舌伸無力、脈象細疾,而熱毒熾盛津傷故見舌絳起刺。此為熱毒閉而正氣脫之危候。
    治療 開閉固脫。方用生脈散或參附湯送服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方見附錄)
    內閉外脫證每常兼有瘀血阻塞心竅的病理變化,臨床表現為甲青唇黑,舌質紫暗等症。治療除開閉固脫外,還應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參、赤芍、桃仁、紅花等。

    (五)熱灼真陰

    1‧真陰虧損 兩組病機:腎精虧損及陰虛發熱,治則以養陰為要。

    證候 身熱不甚,日久不退,午後面部潮紅顴赤,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咽乾齒黑。或心悸,或神倦耳聾,舌質乾絳,甚則紫暗痿軟,脈虛軟或結代。
    分析 此由伏熱久羈,耗傷肝腎真陰,已成邪少虛多之候。
    因陰虛不能制陽而虛熱內生,故身熱不甚,日久不退。
    虛熱浮上則午後面部潮紅顴赤,虛熱自內外迫,則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
    陰液枯涸不能上滋,故咽乾齒黑。真陰虧耗,不能上滋養心,故心悸。
    腎精虧損,不能上滋則神倦耳聾,正如《靈樞.決氣》篇說:"精脫者耳聾"。此屬虛證耳聾,與熱郁少陽,濕濁上蒙之實證耳聾迎然有別。
    陰血虧虛,血脈不暢,脈絡凝滯,故舌乾絳紫暗痿軟,脈虛軟結代。
    治療 滋補肝腎,潤養陰液。方用加減復脈湯。
    加減復脈湯:炙甘草 大生地 生白芍 麥冬 阿膠 (烊沖) 麻仁
    本方是從《傷寒論》之復脈湯(炙甘草湯)化裁而來,方內的藥物是辛甘溫熱與甘鹹涼潤並用,以奏滋陰養血、益氣通陽之功,可使悸動止而心神安,結代除而脈復常,故又名復脈湯。
    因溫熱病之真陰虧損而虛熱內生,無需溫通陽氣,故於復脈湯中去參、桂、薑、棗、酒之辛甘溫熱藥物, 入酸甘斂陰養液之白芍,而成加減復脈湯。

    2‧陰虛風動

    證候 手指蠕動,甚或瘈瘲,四角顫動,兩目上視或斜視,筋惕肉潤,心中譫譫大動。
    甚則心中作痛,時時欲脫,形消神倦,齒黑唇裂,舌乾絳少苔或光絳無苔,或焦乾紫晦,如豬肝樣,脈虛弱或細促。
    分析 此證係伏熱久耗真陰所致的水不涵木、虛風內動證候,多見於春溫後期。
    肝藏血而主筋,筋之能柔潤,屈伸如常,全賴肝血腎陰之涵養,伏熱深入下焦,灼腎陰而爍肝血,筋脈失於濡養而拘攣不舒以致出現手指蠕動,甚或瘈瘲,口角顫動,筋惕肉潤之虛風內動表現。
    而陰虛水虧,心之陽氣告竭,心失所養,故見心悸動甚劇而不能自持;
    甚則心絡失養,拘急攣縮,而致心中作痛。神失所養,則神倦欲眠。
    陰液枯涸,不能濡養肌膚,故見形體消瘦。
    肝開竅於目,肝風內動循經引發,則兩目上視或斜視。
    如陰竭至極而出現陰陽離決危象,則可見時時欲脫。
    齒黑唇裂,舌乾絳少苔或光絳無苔,或焦乾紫晦,如豬肝樣,脈象虛弱或細促為肝腎陰虧,失養失潤所致。
    治療 滋陰養血,潛陽熄風。方用三甲復脈湯或大定風珠。
    三甲復脈湯:炙甘草 生地 生白芍 麥冬 阿膠 麻仁 生牡蠣(先下) 生鱉甲(先下) 生龜板 (先下)
    本方為加減復脈湯加生牡蠣、生鱉甲、生龜板而成,在滋養肝腎的基礎上,同時加三甲以潛陽熄風,養心安神。
    如誤治導致陰竭至極而出現時時欲脫,純虛無邪者,則應該用大定風珠以斂陰留陽,而防虛脫之虞。
    大定風珠:生白芍 阿膠 生地 麻仁 五味子 麥冬 炙甘草 生鱉甲、生龜板、生牡蠣(先下) 雞子黃(沖)
    本方以大隊"血肉有情之品"填補真陰,為救陰之重劑,故為冶療肝腎陰虛,虛風內動重證之主方。方中雞子黃滋補心腎,以增強滋陰熄風之效,五味子斂陰留陽,防止虛脫,合加減復脈湯滋補真陰養液,三甲滋陰潛陽熄風。然其藥味厚滋補,有戀邪之弊,故必須在純虛無邪的情況下方可使用,如吳鞠通謂:壯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風珠、復脈。

    3‧陰虛火熾 心火亢熾、腎陰耗傷為主要病機,治則從葉天士,積極泄南補北

    證候 身熱,心煩不得臥,舌紅苔黃或薄黑而乾,脈細數。
    分析 此證為熱傷腎陰,心火亢盛之候,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下焦篇》中指出:"少陰溫病,真陰欲竭,壯火復熾,心中煩,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主之。"
    由於伏熱久留,腎陰虧損,水火不能相濟,火熱上擾則身熱,陰液虧損則咽乾,水虧火熾,擾亂心神故心煩不得臥,舌紅苔黃,脈象細數乃陰虛火熾之徵。
    治療 清熱降火,育陰安神。方用黃連阿膠湯。
    黃連阿膠湯:黃連 黃芩 炒白芍 阿膠 雞子黃 (沖)
    黃連、黃芩瀉心火,堅真陰;雞子黃安中焦,補精血,通心腎;阿膠、白芍滋肝腎,抑亢陽。
    吳鞠通:"以黃芩從黃連,外泄壯火而內堅真陰,以芍藥從阿膠,內護真陰而外捍亢陽。名黃連阿膠湯者,取一剛以禦外侮,一柔以護內主之義。"

    (六)邪留陰分

    證候 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能食形瘦,舌紅苔少,脈沉細略數。
    分析 此為春溫後期,伏邪留伏陰分的證候。由於伏邪久留,陰液明顯虧損,故見夜熱早涼,熱退無汗。精血虧損,失於充養則見形瘦;伏邪留於體內,陰精虧乏,故舌紅苔少,脈沉細而略數。
    治療 滋陰清熱,搜邪透絡。方用青蒿鱉甲湯。
    青蒿鱉甲湯:青蒿 鱉甲(先下) 細生地 知母 丹皮
    方內青蒿氣味芬芳,透絡清熱,導邪從陰分而出,鱉甲咸寒滋陰,入絡搜邪,兩藥相配。既滋陰又透邪,陰復則虛火自降,邪透則熱自退。生地滋陰養液,清解陰分邪熱,丹皮涼血透熱,知母清氣分之邪熱,合而用之使邪熱得以透解。

    (七)邪陷正衰

    1.陽虛邪陷

    證候 體溫驟降,大汗淋漓,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唇指發紳,呼吸不勻,或初起神志尚清,旋即神昏而煩擾躁動無力,舌質淡暗,苔灰黑而滑,脈伏而數,或者散亂無根。或者微細欲絕。
    分析 伏熱久留,陰損及陽,邪毒內陷,則使陽氣外脫,故體溫驟降,心陽隨之外越而大汗淋漓,面色蒼白。陽氣外脫已不能達於肢末,氣虛而不能帥血運行,遂見四肢厥冷,唇指發紳;心陽外越則氣短難以持續,神明無主故呼吸不勻,神迷,煩擾躁動無力。心陽虛則舌淡暗,邪毒陷則苔灰黑而滑,脈伏而數或散亂無根或微細欲絕,此皆陽脫邪陷之象。
    治療 急宜回陽固脫。方用參附龍牡湯加味。
    參附龍牡湯加味:人參 炮附子 生龍骨(先下) 生牡蠣(先下) 肉桂(後下) 乾薑 丹參 桃仁 紅花 赤芍 配合至寶丹一粒,研化服。
    方內人參、附子合肉桂、乾薑益氣回陽救逆固脫,龍骨、牡蠣收斂鎮攝,丹參、桃仁、紅花、赤芍散血化瘀,另配合至寶丹開竅醒神。

    2.熱閉厥脫

    證候 起病急驟,即刻全身斑疹密布,融合成片,面色蒼白,指端青紫,皮膚可見花紋,四肢不溫,呼吸微弱,身出冷汗。舌暗微紫,脈象微細。
    分析 此為伏邪熱毒內閉而氣液欲脫之候。由於邪盛正潰,毒熱內陷,迫血妄行,以致全身斑疹密布,融合成片。氣液欲脫,血脈運行失卻推動之力。故見面色蒼白,指端青紫,皮膚出現花紋,呼吸微弱,身出冷汗。邪毒內陷過甚,正氣有衰竭之勢。故見舌暗微紫,脈象微細。
    治療 清營涼血,化瘀解毒,益氣固脫。方用清瘟敗毒飲合生脈散加減。
    水牛角(先下) 赤芍 銀花 連翹 山梔 黃芩 黃連 人參 麥冬 五味子 玄參 生地
    方內水牛角、赤芍、生地、玄參涼血解毒化瘀,銀花、連翹、黃連、黃芩、山梔清解邪熱,人參、麥冬、五味子益氣斂陰固脫。

    3.陽氣暴脫

    證候 突然熱勢下降,四肢冰涼,面色青灰,冷汗,皮膚見花紋,斑疹成片,色紫暗。肢端青紫,呼吸弱,脈微細欲絕。
    分析 此由邪毒過盛,正氣不足以禦邪所致,陽氣暴脫,熱勢突然下降;陽氣不達四肢,脈絡不通,肢端青紫;陽氣不布,氣不外固,故面色青灰,冷汗淋漓;陽氣脫而血不能行,脈絡凝滯,或血液離經妄行,故皮膚現花紋,斑疹成片;陽氣脫而不能使肺司呼吸和心主血脈之功能正常進行,則呼吸弱,脈微細欲絕。
    治療 回陽救逆。方用回陽救急湯,並結合升壓、抗休克之綜合急救。
    回陽救急湯:熟附子 乾薑、肉桂(後下) 人參 茯苓 炙甘草 生龍骨(後下)
    生牡蠣(後下) 麝香(沖) 白朮 陳皮 生薑
    方內用麝香開竅以鼓舞陽氣之運行,熟附子、乾薑、肉桂回陽救逆,人參、茯苓、甘草補益心氣、溫壯心陽,龍骨、牡蠣、五味子固脫,白朮、陳皮、生薑助運以溫壯脾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