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秋燥


一、病因病機

秋燥是感受秋令燥熱病邪而形成的。秋季氣候有偏熱、偏涼的不同:在久晴無雨,秋陽以曝時,感之者多病溫燥;若是秋深初涼,西風肅殺之時,感之者多病風燥,即涼燥。燥熱為患,一般證情較輕,大多病在衛、氣分階段即可告愈,危重病例較為少見。

二、診斷

(1) 首先要考慮本病具有一定的季節性,一般發生於初秋燥熱偏盛時節。
(2) 初起除具有肺衛見證外,必伴有口、鼻、咽、唇、皮膚等處乾燥的表現。
(3) 從病情的表現特點可幫助本病的診斷,本病病變重心在肺,病情較輕,傳變較少,以傷肺胃之陰者為多,較少傳入下焦。

三、鑑別診斷

秋燥應與風溫、風寒感冒、伏暑等病相鑑別。

四、辨證論治

(一)邪在肺衛

證候 發熱,微惡風寒,少汗,咳嗽少痰,咳甚則聲音嘶啞,咽乾痛,鼻燥熱,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而乏津,右脈數大。
分析 燥熱侵犯肺衛,致衛氣失和,則出現發熱,微惡風寒,少汗;致肺氣失宣,則出現咳嗽。因燥傷肺津則見少痰,或有聲音嘶啞。燥熱傷津,必出現津乏而失潤之象,如鼻咽乾燥、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而乏津,脈右數大等皆為燥熱犯於上焦肺衛之徵。
治療 辛涼甘潤,輕透肺衛。方用桑杏湯。
桑杏湯: 桑葉 杏仁 沙參 象貝 豆豉 梔子皮 梨皮
方中桑葉、豆豉辛散透熱,疏解在表之邪;杏仁、象貝宣開肺氣,化痰止咳;梔子皮質輕而力趨上焦,能清上焦燥熱;沙參、梨皮甘涼生津,養陰潤燥。諸藥合用可收疏表潤燥,祛邪安正之效。正如葉天士所說:"當以辛涼甘潤之方,氣燥自平而愈。"
臨床運用:
  • 如咽部紅腫、乾痛較甚者,酌加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板藍根等清熱利咽之品
  • 咳痰黃稠者,可加川貝、瓜蔞皮等以清熱化痰
  • 鼻燥衄血者,加入白茅根、側柏葉、旱蓮草等以涼血、生津潤燥
  • 發熱較著者,須加銀花、連翹等以加強辛涼解表之力。

    如在秋燥的發病季節,證見發熱惡寒、頭痛、無汗,鼻塞,咽乾唇燥,咳嗽吐稀痰,苔薄白欠潤而舌質正常者,屬涼燥之邪侵襲肺衛,治宜辛開溫潤。方用杏蘇散。
    杏蘇散:杏仁 紫蘇 半夏 陳皮 前胡 甘草 桔梗 枳殼 茯苓 生薑 大棗
    方中蘇葉、前胡辛散透表;杏仁宣肺潤燥;甘草、桔梗、枳殼、陳皮、半夏、茯苓宣降肺氣,化痰止咳;薑、棗調和營衛。諸藥合用,共奏疏表而不傷津,潤燥而不礙表之效。
  • (二)邪在氣分

    1.燥干清竅

    證候 發熱,口渴,耳鳴,目赤,齦腫,咽痛,苔黃而乾,脈數。
    分析 燥熱之邪由衛入氣,上干頭面清竅而出現耳鳴、目赤、齦腫、咽痛等症。燥熱內盛,津液受傷則出現發熱、口渴、苔薄黃而乾、脈數等症。
    治療 清宣氣熱,潤燥利竅。方用翹荷湯。
    翹荷湯:薄荷 連翹 生甘草 黑梔皮 桔梗 綠豆皮
    本方取薄荷辛涼以清頭目;連翹、黑梔皮、綠豆皮等皆屬輕清之品,能走上焦而清上焦氣分燥熱;桔梗、甘草辛散甘緩,有宣透潤燥之效,並兼能利咽喉。可見本方用藥組合有序,皆能切中病機,如氣分燥熱得解,則諸竅自寧。
    《溫病條辨》原方附有加減法謂:"耳鳴者加羚羊、苦丁茶;目赤者加鮮菊葉、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黃芩。"。注意本證用藥當禁苦重之品。

    2.燥熱傷肺

    證候 發熱,口渴,心煩,乾咳氣喘,胸滿脅痛,咽乾,鼻燥,舌邊尖紅赤,苔薄白而燥或薄黃而燥,脈數。
    分析 邪在氣分,燥熱熾盛於裡,出現發熱,口渴,心煩,脈數。燥熱雍阻肺氣,清肅失司,則出現氣逆咳嗽及氣喘。氣滯絡脈不通則胸滿脅痛。燥熱灼傷肺津,肺金失潤,津液不布則出現乾咳無痰。姻乾鼻燥。舌邊尖紅赤,苔薄白或薄黃而乾燥無津,皆為燥熱之象。
    治療 清洩肺熱,養陰潤燥。方用清燥救肺湯。
    清燥救肺湯:桑葉 石膏 甘草 人參 胡麻仁 真阿膠 麥冬 杏仁 枇杷葉
    本方取桑葉辛涼質輕,宣透燥熱;石膏辛寒清肺洩熱;阿膠、胡麻仁養液潤燥。更用枇杷葉、杏仁宣肅肺氣;人參。麥冬、甘草益氣生津。諸藥共成清燥熱、滋肺陰之功,以救肺之燥熱所致的病證。
    如肌表尚有郁熱,酌加連翹、牛蒡子等以透邪外出,同時可去阿膠以防戀邪。
    痰多者,可加瓜蔞皮、貝母以化痰;
    咳痰帶血者,可抗側柏葉、早蓮草、白茅根等以涼血止血;
    如胸滿脅痛者,可加絲瓜絡、橘絡、郁金疏利肺絡,和絡止痛。

    2.肺燥腸熱,絡傷咳血

    證候 初起時喉癢乾咳,繼則因咳甚而痰粘帶血,胸脅疼痛,腹部灼熱,大便洩瀉,舌紅,苔薄黃而乾,脈數。
    分析 燥熱傷肺,肺絡受傷則出現喉癢乾咳,痰粘帶血,胸脅作痛。雖有咳血,但無其他熱入血分的表現,故屬氣熱傷絡而致,不可與血分證混淆。肺中燥熱下移大腸,出現腹部灼熱如焚而大便洩瀉。此種洩瀉多是水瀉如注,肛門熱痛,甚或腹痛而瀉,瀉必艱澀難行,似痢非痢。此屬熱利,與虛寒利下而無熱象者迥不相同。
    治療 潤肺清腸,清熱止血。方用阿膠黃芩湯。
    阿膠黃芩湯:陳阿膠 青子芩 甜杏仁 生桑皮 白芍 鮮車前草 生甘草 甘蔗梢
    本方為俞根初所創,專為肺熱腸燥而設。方中黃芩苦寒,清洩肺熱;杏仁合桑白皮瀉肺熱而止咳血;阿膠、甘蔗則潤肺生津,前者兼能養血止血,後者重在生津養液、滋潤肺燥。車前草導熱下行;芍藥合甘草酸甘化陰,且能緩急止痛。合諸藥,共收兩清肺腸、潤燥止血之效。
    如肺之燥熱太甚而咳血較多者,宜加白茅根、側柏葉、焦山梔等涼血止血之品;
    如屬腸熱較盛而瀉利較劇者,可加入葛根、黃連等清腸熱,以止腹瀉。

    4.肺燥腸閉

    證候 咳嗽不爽而多痰,胸滿腹脹,大便秘結,舌紅而乾。
    分析 此為肺中有燥熱,液虧腸閉證,為肺與大腸同病之候。燥熱傷肺,氣機抑郁,失於宣暢則咳嗽不爽。氣不布津,津液停聚成痰,故胸滿痰多;肺失布津,大腸失於濡潤,傳導失職則腹脹,大便秘結。
    本證應與肺燥腸熱證相鑑別:二者雖然病變部位都在肺與大腸,但本證為肺有燥熱,津液不布,液虧腸閉;肺燥腸熱證則是燥熱化火,損傷肺絡,移熱大腸。二者自是不同。
    治療 肅肺化痰,潤腸通便。方用五仁橘皮湯。
    五仁橘皮湯:甜杏仁(研細)、松子仁、郁李仁(杵)、柏子仁(杵)、桃仁(杵)、橘皮(蜜炙)
    本證之便秘是因肺燥而影響及腸,腸中缺乏津液所致,與陽明燥實內結者不同,故不任承氣湯之苦寒攻下,宜用肅肺化痰,潤燥通便的五仁橘皮湯為治。五仁橘皮湯中的五仁,皆為楂物之果仁,富含油質,能養陰潤燥,滑腸通便。其中杏仁、桃仁又具有宣肅肺氣,化痰止咳之功。橘皮行氣除脹,並能化痰,蜜炙後則潤而不燥,尤為適宜。諸藥相合,肺燥得潤則肺氣降,大便得通則腹脹除。
    如欲增強潤腸通便之功,可以加入瓜蔞仁、火麻仁。
    若欲開通肺氣以恢復肺之輸布津液功能,可加用桔梗、前胡、紫菀等藥。

    5.肺胃陰傷
    證候 身熱退或有微熱,乾咳或痰少,口鼻咽唇乾燥乏津,口渴,舌乾紅少苔,脈細數。
    分析 燥熱漸退,則身熱已退或尚有微熱。肺胃津傷未復,肺陰傷則乾咳或少痰,鼻咽乾燥;胃陰傷則口渴,口、唇乾燥。邪去而肺胃津傷不能濡潤則舌質乾紅少苔,脈細而數。
    治療 滋養肺胃之陰。方用沙參麥冬湯,津傷甚者合以五汁飲。
    沙參麥冬湯 (方見風溫章)
    五汁飲: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或用蔗汁)
    方中用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等以生津養液,潤燥止渴。如兼腸燥便秘,可加鮮生地、鮮何首烏、鮮石斛、火麻仁等以潤腸通便。
    本證的性質實為邪少虛多,其虛在肺胃津傷,故只宜甘寒,忌用苦寒。正如吳鞠通所說:"溫病燥熱,欲解燥者,先滋其乾,不可純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這說明了苦寒之品不僅不能退虛熱,反有苦燥動津之弊。

    (三)邪入氣營(血)

    [證候] 身熱,口渴,煩躁不安,甚或吐血、咯血、衄血,苔黃燥,舌絳,脈數。
    [分析] 氣分燥熱之邪熾盛,則有身熱、口渴、苔黃、舌絳、脈數;熱入營血,擾及心神,迫血妄行,則煩躁不安、吐血、咯血、衄血、舌絳。本證又稱為氣營 (血)兩燔。
    [治療] 清氣涼營(血)。方用白虎加地黃湯。
    白虎加地黃湯:生石膏 知母 生甘草 白粳米 生地
    方中生石膏、知母大清氣分之熱;甘草。梗米養胃生津;生地涼血養陰。全方有清氣、涼血、養陰之功。

    (四)燥傷真陰

    [證候] 晝涼夜熱,口渴,或乾咳,或不咳,甚則痙厥,舌質乾絳,脈虛。
    [分析] 此為燥熱病邪深入下焦,耗傷真陰的邪少虛多證。燥傷真陰,虛熱未退,故晝涼夜熱。腎陰耗傷,津液不能上承,故口渴。腎水不能上滋肺陰,肺陰不足,故乾咳。因水不涵木,虛風內動,故可見痙厥。舌質乾絳,脈虛皆為真陰耗傷之徵象。
    [治療] 滋養肝腎,潛鎮虛風。方用三甲復脈湯或小復脈湯加減。
    三甲復脈湯 (方見春溫章)
    小復脈湯: 麥冬 炙甘草 鮮竹葉 北棗肉 粳米湯 枸杞

    五、對證處理

    1. 鼻腔於燥:鼻腔乾燥係燥熱病邪犯肺,肺陰不足,可用複方薄荷劑,一日三次。
    2. 咽喉乾燥,聲音嘶啞: 咽喉乾燥,聲音嘶啞為肺燥津傷所致,可用西瓜霜含片含化,每日數次,每次1~2片。
    3. 便秘:本病出現便秘,是由於燥熱耗傷腸道津液所致,宜選擇潤腸通便藥進行對症治療。可單用生何首烏30g,煎水口服。

    六、預防與調攝

    (1) 本病的好發季節為秋季,天氣寒熱變化較大,且漸轉涼,應注意適時加減衣服,防感外邪。
    (2) 應經常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3) 患者發熱期要臥床休息,多飲開水,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忌食辛熱油炸的食物;可多食水果,尤以雪梨、甘蔗等為佳。居室應保持空氣流通,並保持一定的濕度。
    (4) 改善環境衛生和公共衛生,積極消除煙塵和各種空氣污染,加強勞動保護。
    (5) 戒煙、酒。平時少食辛熱性質的飲食物。

    小結

    秋燥是感受燥熱病邪,發於秋季,初起以肺衛症狀並兼有津傷失潤見症為特徵的急性外感熱病。秋燥以肺經為病變中心。"燥勝則乾"為其基本致病特點。病程自始至終均有燥傷陰津之象。病機發展以衛、氣、營。血和上、中、下三焦為層次。初期邪在肺衛而見表證,同時兼有津液乾燥的見證;中期以肺氣燥熱為主,出現燥乾清竅、燥熱傷肺、肺燥腸熱、絡傷咳血、肺燥腸閉、腑實陰傷等證;後期多見肺胃陰傷之象。少數病人也可發生病邪傳入營血或深入下焦、耗傷肝腎墓陰的重證。
    本病治療以滋潤為原則,初起邪存肺衛,予以辛涼甘潤,透邪外出,方用桑杏湯。若燥熱化熱入裡而病在氣分,燥乾清竅者,可用翹荷湯清散上焦氣分燥熱;若燥熱化火傷及肺陰,可用清燥救肺湯以清肺潤燥養陰;如肺燥腸熱,絡傷咳血者,可用阿膠黃芩湯以清熱止血,清腸止瀉;如有肺燥暢閉津虧而致便秘者,宜用五仁橘皮湯以潤腸通便。如病較重而邪入營血者,可用白虎加地黃湯清熱涼血兼以養陰。後期肺胃陰傷者可用沙參麥冬湯加五汁飲。少數病人因燥熱灼傷肝腎真陰,甚至出現虛風內動者,可用三甲復脈湯或小復脈湯以滋陰潛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