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大頭瘟


一、病因病機

致病因素是風熱時毒。在冬季應寒反溫,春月溫風過暖的異常氣候環境中容易形成並傳播流行。當正氣不足,或氣血陰陽失調時,風熱時毒從口鼻吸入,而發為本病。 風熱時毒自口鼻而入,先犯衛、氣分。因衛受邪毒所郁,故有憎寨發熱。氣分熱毒蒸迫,肺胃受病。故相繼出現壯熱,口渴引飲,咽喉疼痛等裡熱熾盛的臨床表現。
風邪上犯,所以邪毒上攻竄於頭面,雍結於脈絡,導致頭面紅腫疼痛,甚則潰爛。如《諸病源候治.諸腫候》所說,"腫之生也,皆由風邪、寒熱、毒氣客於經絡,使血澀不通,雍結皆成腫也"。

二、診斷

(1) 特殊的臨床表現:
起病急,憎寒壯熱,繼而頭面掀赤腫脹,呈斑塊狀鮮紅突起。 局部灼熱疼痛,皮膚發硬,表面光亮,界線清楚。
一般先由鼻旁,面頰腫起,向眼、耳、面 部蔓延,甚則波及頭皮。嚴重者出現水瘡。
(2)多發於冬春二季

三、鑑別診斷

大頭瘟應與痄腮、發頤等作鑑別。

四、辨證論治

大頭瘟的辨證,首要辨析邪毒鬱結局部的症候。如頭面腫脹部位、腫脹先後、紅赤程度。腫核的軟硬,以辨明風熱時毒輕重,雍結經絡範圍。其次要明辨傳變病機,初起多犯肺衛,繼則以肺胃熱毒雍盛為主要病位。
本病治療原則以疏風清熱,解毒消腫為主。如邪偏衛表,宜疏風透邪,兼以解毒消腫;若毒雍肺胃則宜清熱解毒為主;如局部紅腫嚴重,又當以解毒消腫為主。此外,可配合清熱解毒、行瘀止痛之外敷方,以增強內服藥之功效,亦很必要。

(一)邪犯肺衛

證候 惡寒發熱,熱勢不甚,無汗或少汗頭痛,頭面紅腫,全身酸楚,目赤,咽痛,口渴,舌苔薄黃,脈浮數。
分析 此為風熱時毒侵犯肺衛之輕證。邪毒犯衛則惡寒、發熱、全身酸楚,無汗或少汗。熱毒郁肺,肺熱炎上則目赤、咽痛;邪熱津傷則口渴。熱毒攻竄頭面則紅腫。苔薄黃、脈浮數是風熱時毒犯於肺衛,病勢尚偏於表之徵。
治療 疏風透表,宣肺利咽。方用加味蔥豉桔梗湯。

鮮蔥白 苦桔梗 焦山枝 淡豆豉 鮮薄荷 青連翹 生甘草 淡竹葉 牛蒡子 銀花 大青葉 蟬蛻

(二)毒盛肺胃

證候 壯熱口渴,煩躁不安,頭面掀腫疼痛,咽喉疼痛加劇,舌紅苔黃,脈數實。
分析 本證為肺胃熱毒,上攻頭面所致。熱毒熾盛,充斥肺胃則壯熱口渴,煩躁不安,咽喉疼痛加劇。頭為諸陽之會,風熱時毒上竄,雍結頭面脈絡,則見頭面掀腫疼痛。舌紅苔黃、脈數實皆裡熱毒盛之徵象。
治療 清熱解毒,疏風消腫。方用普濟消毒飲
黃芩、黃連、玄參、連翹、板藍根、馬勃、牛蒡子、薄荷、僵蠶、桔梗、升麻、柴胡、陳皮、生甘草
《溫病條辨》:溫毒咽痛喉腫、耳前耳後腫、頰腫、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腫,甚則耳聾,俗名大頭瘟,普濟消毒飲去柴胡、升麻主之,初起一、二日,再去芩、連。三、四日加之佳。並認為:其方之妙,妙在以涼膈散為主。而加入清氣之馬勃、僵蠶、銀花。得輕可去實之妙;再加玄參、牛蒡子、板藍根,敗毒而利肺氣,補腎水以上濟邪火;去柴胡、升麻者,以升騰飛越太過之病,不當再用升也,去黃芩、黃連者,病初邪未至中焦,不得先用裡藥。

(三)毒雍肺胃,熱結腸腑

證候 身熱如焚,氣粗而促,煩燥口渴,咽痛,目赤,頭面及兩耳上下前後掀赤腫痛,大便秘結,小便熱赤短少,舌赤苔黃,脈數。
分析 此為風熱時毒雍盛於肺胃及腸腑。肺熱雍盛則身熱氣粗而促,胃熱津傷則煩熱口渴,小便熱赤短少,邪毒雍滯腸腑則大便秘結。肺胃熱毒上攻頭面則頭面掀赤腫痛。咽痛。目赤。舌苔黃、脈數是肺胃熱毒熾盛之徵象。
治療 清透熱毒,攻下洩熱,方用通聖消毒散。

防風 川葦 白芷 銀花 連翹 牛蒡子 焦山枝 滑石 芒硝 酒炒生大黃 苦桔梗 生甘草 水牛角 大青葉 薄荷 鮮蔥白 淡香豉
以活水蘆荀、鮮紫背浮萍煎湯代水煎藥。重則日服二劑,夜服一劑。
方中薄荷、防風、蔥白、豆豉、白芷、浮萍、桔梗在於透洩肺胃蘊熱外達;山枝、大青葉、銀花、連翹、牛蒡子等直解肺胃熱毒而除酷熱;大黃、芒硝導肺胃熱毒從腸腑而洩;滑石、蘆根等導熱毒隨小便滲洩;水牛角涼血解毒,防熱毒內陷營血。 總之,該方有使熱毒表裡上下分消的作用,故能奏效。

(四)胃陰耗傷

證候 身熱已退,頭面掀腫消失,口渴,但欲飲,不欲食,咽乾,目乾澀,唇乾紅,舌於少津,無苔或少苔,脈細微數。
分析 肺胃熱毒已解,故熱退、面赤腫痛消失。胃津耗損,故口渴欲飲。胃陰不足,納食故減。胃陰耗傷,陰津不能上榮,故咽乾、目澀、唇乾紅等;舌乾少津,無苔或少苔,脈細微數等,為胃陰虧耗的徵象。
治療 滋養胃陰。方用七鮮育陰湯。
七鮮育陰湯
鮮生地 鮮石斛 鮮茅根 鮮稻穗 鮮雅梨汁 鮮蔗汁(衝服)鮮枇杷葉(去毛炒香)
方以生地、石斛、茅根、梨汁、蔗汁甘寒滋養胃陰,鮮稻穗(可用生谷芽代之)養胃氣,枇杷葉和降胃氣。迨胃陰復,胃氣和降,自能納谷。

五、對症處理

1.耳前耳後硬腫
耳前後硬腫、灼熱疼痛,為熱毒與瘀血搏結所致,可外敷三黃二香散。
三黃二香散:黃連30g 黃柏30g 生大黃30g 乳香15g 沒藥15g
研極細末,初用細茶汁調敷,乾則易之,繼用香油調敷。

2.水泡、糜爛
頭面赤腫嚴重者,面部見黍米樣的水疱疹,即陳平伯《外感溫病篇》所謂的"泡瘡"。?疹破損常可出現糜爛。水泡較小者,用如意金黃散,以銀花煎水調末外敷。水疱較大或有糜爛者,用青袋散20~30g,以花生油調勻外塗,或用本品7.5g、凡士林300g調成膏塗於紗布上貼之。
青黛散 青黛 黃柏各60g 石膏 滑石各120g

六、預防與調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