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疫疹


學習重點在掌握本病的含義、臨床特點,以及初起不同證候的辨證治療。尤其要注意掌握疫癘毒邪化燥化火,深入營血,而出現的氣營(血)兩燔、血熱妄行、毒陷心包及肝風內動、正氣暴脫等證候的辨證治療。另外,還應該了解餘邪未淨的氣陰兩虛或濕濁未盡、胃氣不和的不同治療,和鼻衄、齒衄、尿血等並發症的對症處理。由於疫疹有較強的傳染性與流行性,對其預防措施和方法,也應該有所了解。

疫疹是由疫癘毒邪所致以肌膚發有斑疹為基本特徵的急性外感熱病。本病發病急,傳變快,臨床上以壯熱、肌膚斑疹、伴有各種出血為特徵。疫疹屬溫疫中一類病證,其發病有一定的季節性、較強烈的傳染性和流行性。近十多年本病有流行的趨勢,應注意預防和積極的治療。

根據疫疹的臨床特徵,西醫學中的登革熱、登革出血熱、斑疹傷寒、流行性出血熱部分證候等均可參照本病辨證論治。

一、病因病機

疫疹是肌膚發有斑疹的疫病。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和流行性。其基本病因病機,乃是疫癘毒邪竄擾營血而致。由於疫癘毒邪性質同樣具有六淫邪氣的致病特點,其病機、病變部位、傳變方式和臨床表現,均有一定的差別。
本病的發病,取決於人體的正氣強弱和邪氣盛衰。吳又可指出:"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又指出感邪重的,立即發病,感邪輕的,未必即病,正確闡述正氣和邪氣的辨證關係。
疫疹肌膚發斑疹的病機,主要取決於感邪方式、性質以及毒蘊部位的深淺。如風熱之疫邪多自口鼻而犯太陰、雍迫於肺、波及營分,自血絡而發為之疹;暑熱之疫邪多直干於陽明,熾盛於胃,內陷營血,從肌肉而發為之斑,所以古人有 "斑為陽明熱毒,疹為太陰風熱"之說。

二、診斷

三、鑑別診斷

疫疹主要與內傷發斑、藥物斑疹和其他有斑疹的溫病相鑑別。

四、辨證論治

(一)風熱傷絡

證候 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咳嗽,突起肌膚紅疹,發無定處,以頭面四肢為多,舌尖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
分析 本證見於疫疹初起,風熱郁肺,從血絡而發。發熱惡風寒是風熱襲於肌表,衛氣被郁之故。頭痛乃風熱上擾清竅。咳嗽乃肺氣不宣,肺氣上逆所致。肌膚紅疹灼風熱郁肺,波及營分,從血絡而出之故。起病突然,發無定處而以頭面四肢為多,乃風為陽邪,具善行而數變的性質所致。舌尖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乃風熱之疫癘毒邪客於衛分之徵。
治療 疏散風熱,宣肺透疹。治以銀翹散加減。
發熱惡寒較重者加防風、蟬蛻;皮膚痞癢劇烈者加僵蠶、白蒺藜;內熱較重者去淡豆豉、荊芥,酌加生地、丹皮;熱盛傷陰而口渴、咽痛者去荊芥、淡豆豉,加天花粉、桔梗、玄參;熱毒較明顯者去荊芥,加大青葉、黃芩、山梔之類。

(二)衛氣同病

證候 發熱微惡風,無汗或少汗,頭痛身痛,顏面潮紅,疹色鮮紅或深紅,四肢倦怠,口微渴,舌邊尖紅,苔黃微膩,脈滑數或濡數。
分析 本病多見於疫疹初起,暑熱兼濕之疫癘毒邪既侵襲衛表,又傳於氣分之衛氣同病證。邪襲衛分,衛陽被郁,則熱重寒輕,無汗或少汗。邪熱上攻頭面則頭痛面赤,淫熱內竄營分血絡,則疹色鮮紅,若熱毒較重,則顏色深紅。暑為火熱且多挾濕,暑濕滯於經絡則身痛,骨節疼痛,四肢倦怠,口微渴。舌邊尖紅苔黃或微膩,脈滑數或濡數,是暑熱疫癘毒邪,邪在衛分氣分或兼濕之象。
治療 清暑化濕,透表解肌。方用新加香薷飲合柴葛解肌湯加減:
葛根 銀花 連翹 柴胡 黃芩 淡竹葉 香薷 甘草 白扁豆 赤芍 丹皮
若見肌肉、關節疼痛較甚者,可加秦艽、桑梔、意苡仁;若熱盛、汗多、口渴者,宜去香薷,加生石膏、知母、天花粉。

(三)邪遏膜原

證候 畏寒或寒戰,壯熱,繼而但熱不寒,頭痛且重,面目紅赤,疹粒顯現,肢體沉重酸楚,納呆,胸腕痞悶,呢逆或嘔吐,穢氣噴人,腹滿脹痛,腹瀉或便秘,小便短赤,舌紅絳,苔白厚膩濁或白如積粉,脈濡數。
分析 本證為濕熱疫癘毒邪郁遏膜原之證。邪遏膜原,困阻氣機,陽氣不能外達,故見畏寒或寒戰,這和惡風發熱之邪襲衛表病機不同。濕熱久郁化熱,邪熱蒸蘊,故但熱不寒。邪熱上攻頭面,故頭痛,面目紅赤。邪熱侵擾營分血絡,故疹現。濕熱疫毒阻滯經絡,故四肢沉重酸楚;阻遏脾胃氣機,故見納呆,胸脘痞悶,呃逆或嘔吐,穢氣噴人,腹滿脹痛。濕熱疫毒蘊結下焦,則小便短赤,腹瀉或便秘。舌紅絳,苔白膩厚濁或白如積粉,脈濡數,均為濕熱疫毒邪郁遏膜原之徵象。
治療 疏利透達,闢穢化濁。方以達原飲加減。
達原飲:檳榔 厚樸 草果仁 知母 芍藥 黃芩 甘草
若熱甚者,可加青蒿、柴胡、銀花;若嘔惡甚者,可加制半夏或竹茹;若疹出甚多,色深或夾斑顯現,加丹皮、赤芍、大青葉;若大便秘結,可加大黃 (後下)、芒硝。

(四)陽明熱熾、迫及營血

證候 壯熱日哺益甚,口渴引飲,煩躁不寧或腹滿便秘,斑色紅赤,甚或紫黑,初見於胸膺部,迅速發展至背、腹及四肢等處,舌紅、苔黃燥,甚或乾裂,脈洪大或沉實。
分析 本證係感受暑熱疫癘毒邪,直傳附明胃腑或由肺衛之風熱疫癘毒邪,內傳入裡。陽明胃熱熾盛,則壯熱,日哺益甚,口渴引飲,煩躁不寧。熱結腑實則腹滿便秘。熱毒熾盛,則斑色紅赤或紫黑。斑疹先胸膺而後布及腹背四肢,皆因胃腑熱毒由內達外之故。舌紅苔黃燥、脈洪大,則是陽明氣分熱盛之徵。
治療 清胃解毒,涼血化斑。用化斑湯加減。
方中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即為白虎湯,可辛寒清氣,直折陽明之熱,以水牛角易犀角,有涼血化斑之功。本方可加丹皮、大青葉以增強涼血、解毒、化斑之力。若兼腑實者可加大黃、芒硝,以洩裡之熱結。本證除用化斑湯外,亦可選用涼膈散瀉火通便、洩毒化斑,適用於發斑而兼陽明腑實者,本方能上清下洩,膈熱自清,腑氣一遍,內外暢和則斑毒自解。熱盛口渴津傷者涼膈散加西洋參、花粉;大便利去大黃、樸硝;神志昏迷,加用醒腦靜靜脈滴注。合並吐血、衄血、便血者,加重水牛角用量,再加生地、白茅根等;邪熱引動肝風者,加羚羊角、鉤藤。

(五)邪毒熾盛,氣營(血)兩燔

證候 壯熱頭痛如劈,兩目昏瞀,骨節煩痛,身如被杖,或狂躁譫妄,口渴引飲,或驚厥抽搐,或吐血衄血,斑色深紫,疏密不勻,舌絳苔焦‧或生芒刺"脈浮大而數或沉細而數。
分析 本證為邪毒充斥內外,氣營 (血)兩燔之證。壯熱頭痛如劈,兩目昏督,係表裡俱熱,邪犯太陰、陽明兩經而致。腎主骨,腰為腎之腑,熱毒竄於腎經,則骨節煩痛、身如被杖。毒火內擾,神明不安,故煩躁譫妄。毒火熾盛胃腑,故口渴引飲。毒火引動肝風,可伴驚厥抽搐。吐衄而斑色深紫、疏密不勻者,為邪熱入營血,灼傷血絡之故。舌絳苔焦或生芒刺,乃邪熱盛極。火毒發散於外,則脈浮大而數。毒熱深沉於裡,則脈沉細而數。
治療 氣營兩清,涼血解毒化斑。方用清瘟敗毒飲加減。
若斑出不暢,兼腹滿脹痛,大便秘結,脈數有力者,加生大黃、芒硝以通腑瀉熱;咽痛較甚者,加山豆根、板藍根、馬勃;神昏譫語者,配合用醒腦靜、清開靈注射液;若見斑色青紫,胃熱極盛,氣血郁滯不行者,加紅花、歸尾、紫草;驚風抽搐者,加羚羊角、鉤藤、全蠍等。

(六)血分實熱,血熱妄行

證候 身熱,心煩失眠,斑疹連結成片、顏色紫赤,或兼有鼻衄、齒衄、便血、月經妄行,舌深絳紫暗,脈數。
分析 本證為疫毒入血分,迫血妄行之證。身熱,心煩失眠,是火毒侵入血分,熱擾心神之故。血分熱盛,迫血妄行,外溢肌膚則見斑疹顯露、顏色紫赤、連結成片,或伴有鼻衄,齒衄、便血等症,舌深絳紫暗,脈細數,為血分實熱之象。
治療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方用犀角地黃湯加味。
可加紫草、梔子、仙鶴草等,以增加涼血止血之功。若血瘀較甚者,可加大黃、桃仁、紅花等活血祛瘀之品;若耗血太過,陰傷明顯者,可加地骨皮、知母、麥冬、玄參等養陰退熱。

(七)毒陷心包,肝風內動

證候 身灼熱,肢厥,神昏譫語或昏慣不語,頸項強直,牙關緊閉,兩目上視,手足抽搐,嘔吐頻作,斑疹紫黑,舌質紅絳,脈細數。
分析 本證為疫毒內陷心包、肝風內動證。疫毒侵入心營,正氣不支,內陷心包,故見身灼熱、神昏譫語或昏饋不語,斑疹紫黑。疫毒熾盛,引動肝風,故見頸項強直、牙關緊閉、兩目上視、手足抽搐。火毒犯胃、胃氣上逆,故嘔吐頻作。舌紅絳、脈細數為營熱熾盛 之象徵。
治療 清心開竅,涼血解毒,鎮肝熄風。方用清宮湯加羚角鉤藤方,合用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
清宮湯加羚角鉤藤方:水牛角(先煎)竹葉卷心 連翹 銀花 知母 麥冬 玄參 丹參 赤芍 天竺黃 羚羊角粉 (沖入)鉤藤,煎汁鼻飼。

(八)正氣暴脫

證候 身熱驟降,面色蒼白,氣短息微,大汗不止、四肢濕冷,煩亂不安或神昏譫語,斑疹暗晦或突然隱退,或見各種出血,舌淡紅,脈微欲絕。
分析 本證多因疫毒亢極,陽氣外脫,或因出血過多,氣血逆亂,正氣暴脫所致。正不勝邪,邪毒內陷則身熱驟降,斑疹暗晦或突然隱退。陽氣外脫則面色蒼白,氣短息微,大汗不止,四肢濕冷。心陽衰弱,神不守舍則心煩不安或神昏譫語。
治療 急則治標,宜益氣固脫,回陽救逆。方用生脈散合四逆湯加減。
生脈散合四逆湯加減:紅參(另燉兌入)麥冬 五味子 熟附子 乾薑 肉桂

(九)餘邪未淨

證候 斑疹漸退,低熱,頭目不清,疲倦乏力,脘痞納呆,溲短少,舌苔未淨,脈細微數。
分析 本證為疫疹將收,餘邪未淨之證。正氣將復,邪熱漸退,故斑疹逐漸隱沒。餘邪未淨,故仍有低熱。氣陰耗傷,故有頭目不清,小便短少,脈細略數。濕濁未淨,胃氣未復,故疲倦乏力,脘痞納呆。
治療 餘熱未淨、氣陰兩虛者,治宜清洩餘熱,益氣生津,方用竹葉石膏湯加減。若濕濁未盡,胃氣不和者,法宜祛濕化濁,健脾和胃,方用薛氏五葉蘆根湯加減。
竹葉石膏湯:竹葉 生石膏 法夏 麥冬 人參 甘草 粳米
若低熱不退,可用太子參替換人參,加白薇、地骨皮;若口渴津傷明顯者,去法夏,加石斛、天花粉、沙參、玉竹之類。
薛氏五葉蘆根湯,若納呆明顯者可加山楂、谷麥芽;若濕邪較明顯者可加白扁豆、雲茯苓、白通草等。

五、對症處理

六、預防與調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