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2) 第十一卷 A面

常法師


這個甘蔗皮是沒有味道的。真正的味道在裡頭,是吧!假定我們吃甘蔗皮,那真是顛倒的事情!這是比喻。比喻說什麼呢?說

【如其外皮言亦爾,思此中義如其味,故應遠離言說著,常不放逸思惟義。」】

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應該像前面的比喻當中,我們要吃的是甘蔗裡面的糖,千萬不要吃那個皮。現在甘蔗皮比喻的等於我們現在的語言,我們聽聞的這個道理,應該把道理裡面的內涵,去真正的體會,才是最重要的。假定我們吃甘蔗,竟然把皮吃進去了,那不是笑話嗎?可是我們現在聽聞佛法,居然停在這文字上面,那豈不是就等於吃甘蔗皮一樣嗎?所以我們應該遠離文字語言,離不開,吃甘蔗一定先要把皮拿掉,然後吃那個肉,那我們現在修行呢,一定要先從文字語言的聽聞思維深入,但是絕定不能著在文字上頭,同樣一個道理。這個裡面,真正最最重要的就是,對於聽懂了的道理,很認真去修行。這一點,一再重複,認真地說。再下面,

p. 20 (2)

【◎ 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隨念世尊是說法師,發起恭敬。】

第五點,對如來作善士想,他這個怎麼解釋呢?就是說,把說法的人看成是世尊。為什麼要這樣呢?發起恭敬。這前面已經說過了,就是說如果我們把說法的人看成世尊,那我們內心當中一定恭敬。實際上,真正的恭敬對自己有好處,因為你恭敬,不管他是不是佛,他說的法是佛講的,我們要的是這個法,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後面還會詳細地說。所以我們對說法的法師把他看成是佛,內心當中起了恭敬,佛法真正最重要的,敬信是最重要。最後,

【◎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作是思惟,何能由其聞如是法,令勝者教,久住於世。】

這是第六點,我們都希望正法久住於世間,怎麼辦呢?這樣想:怎麼樣透過聽聞,能夠使得世尊的這個教法久住在世間。真正要想令正法久住,最重要的,我們如法行持;假定我們如法行持,那個法就留在世間,因為法本來是教我們這樣去行持的。現在我們真正聽聞的人,聽過了之後不去做的話,我自己也不不聽,我也講給別人聽,講給別人聽,人家一樣的,我聽到了講給你聽,你聽到了講給他聽,他聽到了再講給他聽,所有的人都聽到了,佛法在世間有沒有?沒有了。世間都是只有甘蔗皮,我們都做顛倒,那甘蔗肉都丟掉了,甘蔗皮都把它吞下去。這一點,所以特別的,最後,我們要努力。這兩點是非常重要。所以總前面說的話,我們要把我們的法器,有的問題把它拿掉。然後,還要不具足的要努力,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真正相應的都是煩惱,這一點對我們是非常重要。但願我們在座的同學,從現在這地方開始。照著它一點一點去聽聞,聽聞完了以後,大家再一起討論,討論完在身心上面,漸漸的,隨分隨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繼續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20頁,講甲三,如何去聽殊勝相應的正法,關於聽聞軌裡的一部分:思惟聞法的勝利,於法與法師發起承事。第三是正聽;正聽軌理當中,斷三過、依六想,那麼現在這地方呢再一個總結,簡單的將這個斷三過、依六想的內涵總結一下。這個三過如果不斷,聽聞佛法沒什麼好處!法聽了以後、要去受用,然後呢自己受用了,自行淨化、幫助別人,那憑藉的都是正確的法。但是如果器過不斷、或者根本聽不進、或者聽見了以後染污掉了,那個法就不是原來的法,再不然呢漏掉了,這種情況就是第一種,第二種情況,沒漏掉可是染污掉了,這種情況就是你用這個法,不是自己淨化、幫助別人,而是自己傷害、傷害別人,所以這個斷器過非常重要!所以緊跟著下面就說,依六想,聽了這個法是幹什麼呢?那是要拿來淨化自己的,特別重要!這個六想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個,第一個有了以後下面就都生起來了,曉得自己有病了,那因為有並要找醫生,找到了醫生就開藥,開了藥就認真修;那麼如果說,第一個有了以後呢,還有第四個,一、四兩者最重要!自己曉得有病,然後認真去修,那麼其他的呢、相關的,這個主、副要了解,那因為這一點絕端重要。

所以講完了以後,再特別的、這個是大師在這地方的,宗大師特別在叮囑我們,平常這一段文最主要的,就是我們聽聞了佛法,是要使得我們斷器過-自己的過失,使它集資糧,但平常如果我們不得善巧的話,我們聽聞了以後,沒有增長資糧、沒有斷器過,聽完了以後怎麼辦呢?增長我們的器過,我們的過失會越來越增長,就是覺得「啊,我懂得更多了!」傲慢增長,然後用這個法,再去用種種方法增長自己的「我」,「我」是越來越大,這兩個是我們一定要很清楚明白的、理解的到!然後呢,文字的理解並不表示自己做到,理解了文字、到做到還有一段距離,先把這個話講完了,我再舉一個實際上的例子來談一下,但願各位同學將來自己好好的努力。應該說,文字的認識是最容易的那一部分,實際上如果你以整個的佛法來說,文字的認識好難,碰見這個法本身,就要許多資糧,如果我們以整體的來看,一般人這個法碰見的機會根本沒有,我們現在幸運碰到了以後,如果不能好好的用,然後呢再把自己的已經積集的一些資糧浪費掉了,那最大的損失是莫過於此!先看那個文。

【◎ 復次於法若講若聽,將自相續若置餘處,另說餘法,是則任其講何法事,不關至要。】

再說,這地方特別強調,這個現在這麼圓滿的法,或者是講、或者是聽,這是同一個法會當中,有的人在這地方是講、有的人是聽,不管他是講也好、聽也好,最主要的呢,這個法是,自、他都是互相激勵當中、切磋琢磨當中,淨化的,淨化是淨化什麼?淨化我們的身心!假定說我們不拿來淨化自己的身心。這個『相續』就是指我們的身心。為什麼不用「身心」而用「相續」呢?這有它的原因,我們專門講法理則,實際上,我們的身心、這是緣起、重重緣起的相續,這樣;這個有它的主要的原因。所以這本本論上面,自己的身心,很多地方都用「相續」,意思就是說,聽了這個法以後,要把這個法在自己的身心上面去用的。現在呢,你不用在自己的身心上面,用在別的地方,這個情況之下,『另說餘法』,這個不管你講些什麼,就是說,現在我們聽講這些,應該用在自己身心上面,變得講的、聽的是另外一件事情,這樣的狀態當中,不管你講什麼法,那個沒什麼用場的,不關至要,這真正重要的,講完了、聽完了,要在身心上面用。那麼怎麼用法呢?下面這幾句,

【故須正為,決擇自身而聽聞之。】

所以必須要拿這個法來在自己身心上面去觀察,『決擇』就是阿觀察以後,看一下,哪個對的、哪個錯的,這樣;拿那個法來衡準自己,錯的、拿掉它,對的、要增長它,為了要作這樣事情,所以呀才來聽法。這是提出來最中心、非常重要的!我們要記住!下面舉個比喻來說明。

【譬如欲知面上有無黑污等垢,照鏡知已即除其垢。】

舉個比喻,就譬如說,看看我們面上有沒有黑的、髒的,這樣;那麼怎麼辦呢?拿一個鏡子來照,看清楚了以後,把那個臉上的髒垢弄乾淨;因為我們對人家、在大眾當中,如果真的臉面上面又黑、又臭、又髒,教人家不是一看就討厭嗎?那現在我們的身心上面也是、這個煩惱本身就是又黑、又垢、又臭、又髒的東西,那怎麼辦呢?我們拿法來反照自己、淨化,所以前面說的,這個道理是如此。我們很不幸有無始以來的習氣,要嘛被這個習氣所埋、聽不到,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即使聽到了,很容易又增長自己的煩惱的,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所以舉這個例子。

【若自行為有諸過失,由聞正法現於法鏡,爾時意中便生熱惱,謂我相續何乃至此。次乃除過,修習功德,是故須應隨法修學。】

  

如果我們自己的行為有種種的錯誤,那麼這個錯誤,平常我們都不知道,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一下的話,那很容易發現這個事實,可是平常我們都不大會真正認真去看這件事情;我說這個「容易」,實際上是在僧團當中是比較容易、有機會,你自己一下能夠看見的,那是很高人一等的,是很了不起的人;依我來說,我自己看不見,很坦白的說,我還是教了大家,看見別人身上有這個毛病,然後回過頭來、看看自己,那時候才看見自己原來犯同樣的毛病,這樣。我曾經遇見一個同學,那因為我平常大概講話的時候常常太利了,不知不覺當中講得這種話,讓同學聽了會不太好受,有一次有一位同學就跟我說,他很嚴厲的來指責我,「你這種話說別人,要我的話,根本理都不理你。」,就這樣;喔,當時聽了以後,心裡面呆了一下,可是我還是心平氣和的聽下來了,照理說,我聽見了以後,我應該仔細地去觀察內心,而我沒有,然後呢,聽過了想:「會這樣嗎?」後來想想,是,我可能有,再仔細看了,是有!      

但是我並沒有聽見了這個話努力的改變自己,我後來曉得改變的習氣是不大容易,倒是怎麼辦呢?很有趣,因為這位同學說了我,我就注意去觀察他,結果發現、當他自己有了一點地位向上的話,他訓斥別人,也是非常的利,我在旁邊聽、我也聽不進、也聽不見。所以這件事情上面我學會了,這是平常我們的一般人都有這種類似的情況,自己的毛病看不見的。那唯一的機會呢,如果我們在那個團體當中,大家能夠真正了解這個團體的好處,共同在這地方不斷的那個切磋琢磨,我們總有機會能夠提升。我講這段故事並不希望大家從這故事上面談那故事,我希望你們從這故事裡邊慢慢的仔細觀察自己,平常的時候的確自己毛病看不見,所以那個時候需要用法來比,然後呢,這法的鏡子是什麼?最好的,學到了法你就看見了。      

實際上呢還要一樣東西「友」,所以我們歸依三寶-佛、法、僧;『佛』,現在我們圈子裡面,可以說是「師」;『法』就是我們學的《廣論》;『友』就是僧團體面的同學,真正的同學以法來互相切磋琢磨,不斷地增上。所以在我們傳統的儒家也很重視-「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或者說「諍友」,你有了錯,周圍的人會告訴你:「某人!你錯了。」這樣;而且會很實在告訴我們,有的時候這種話我們總聽不進去,但這個真是,習慣上面我們不大容易聽這種話,但這種話對我們真的有好處。那麼透過了這樣,由於正法,然後看見了自己,產生什麼現象呢?「意中便生熱腦!」平常我們聽見了也會熱惱,現在這地方的熱惱要注意!是什麼熱惱?慚愧!很重要!我們平常聽見了熱惱了以後,會什麼?說「好傢伙!你來說我啊!你自己呢?」這樣;我們會熱惱,這個熱惱是瞋惱對方,這個就錯了!我們應該碰見這種情況,內心生起慚愧,說「我怎麼這個樣呢!」      

所以他說「謂我相續何乃至此!」說我得身心,怎麼這麼差呢!下面分成兩段:第一個呢認識自己,看哦,「此」;其次呢,認識了還要怎麼辦呢?除過!那為了認識以後,要想辦法除掉它,還要「修習功德」;並不是說,知道了就能做到,不那麼容易呀,那所以這個修行的人,這我們很容易、像現在這個時代很容易犯的毛病-總覺得好像聽懂了,馬上就做到了;就算不是馬上做到,三天、五天、三個月、五個月,所以我們稱這個時代叫作「即沖咖啡時代」,什麼叫「即沖咖啡」呢?以前西方人,現在我們向西方人看齊,拿我們自己來說,不妨以喝茶來說吧!那個茶,要燒開水,然後呢把茶葉放進去,過一下,再慢慢地吃。那個太慢了,這樣。西方人怎麼辦呢?把那咖啡做好了以後,經過提煉,開水一放馬上可以喝的,我們樣樣都是這樣;修行本來要很長、長時候努力的,我們現在受了那個時代的影響、即沖咖啡的影響,希望修行也是一樣,你趕快告訴我,告訴我了以後,我知道了,那我好像知道了就成了佛,這個在佛法當中是絕無可能!所以簡單的說,知道、已經不容易,知道了、非要自己去對境去歷練,對境歷練還要有很多條件,如果沒有這二個條件,對不起,修行不可能!如果修行可能的話,那以前那些佛都錯了。這個是佛菩薩,沒有一個例外,都這樣走過來的;這是我們要深深體會到的,你知道了以後,有一種方法,不一定要全部對境去歷練「二乘」,知道了以後,你趕快解決你自己的問題,然後呢,你的問題會解決的,到後來法華上面會後悔,說「我錯了、我錯了!」所以我們務必,對這條菩提道的整體有認識。現在我們下面,所以「是故須應學法修學」,像這裡整個的講,這個『修』、『隨法修學』是很廣義的哦,從聽聞開始,我們隨分隨力、能夠相應的地方要去做。

【《本生論》云:「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引《本生論》上面的話,說我自己很錯誤的這種行為呀,透過了這個佛法的法鏡照出來了,然後內心當中感覺得很慚愧,這個『痛惱』要注意喔,這是對自己的反省來說,然後我要努力去改過、去改善我們自己,「趣正法」。平常我們也有痛惱,痛惱的結果呢?隨順著煩惱!我們把我們宿生積累的一點善根、遇見一點佛法,由於聽見人家的規勸以後,自己起了貪瞋,然後毀掉了這個前面的基礎,這不是《本生論》要告訴我們的意趣,這裡我們要弄清楚。

【是如蘇達薩子,請月王子宣說法時,菩薩了知彼之意樂,成聞法器而為說法。】

上面這一段,《本生論》這樣的公案,那個公案我不去細說它了。

【總之應作是念發心,謂我為利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成佛故,現見應須修學其因,因須先知,知須聽法,是故應當聽聞正法,思念聞法勝利,發勇悍心,斷器過等而正聽聞。】

最後總結,總結起來說,我們內心當中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情、平常我們說意樂,什麼樣的意樂來作這件事情?說我為了要利益一切有情!這個真正利益一切有情,我們凡夫做不到,只有成佛才能夠真正的利益一切有情,所以第一個,為了利益一切有情必須成佛,那成佛就必須要很多條件,那麼成佛必須要修,修什麼呢?成佛的因!這個真正的因必須先要了解,要去了解必須要聽法,所以我們這樣從我們現時的發這個願,一步一步的為了滿這個願,照它正確的因推上去,最後我們找到必須要聽聞正法。所以呀應當聽聞正法;為了要聽聞正法,所以首先要思惟聞法的殊勝的利益,如果我們能夠認真這樣的思惟的話,我們才會策勵我們認真去聽,否則平常我們做別的事情都很起勁,對聽聞佛法、那最沒勁。我自己、個人自己的經驗也是這樣,叫我講給別人聽、很起勁,聽,實在很容易打瞌睡,為什麼原因?欠缺了這上面的了解;講給別人聽,講一千遍不厭煩的,來去聽別人講、那個最多聽一遍,聽二遍的大概,哎呀,已經知道了,常常很容易生起這種情況,實際上等到我自己,有的時候錯的、有時候是對,經過不斷地試驗以後,才發現,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如法去做的話,會發現一種有趣的對自己的改變,你對聽聞佛法漸漸的會提升那個興趣,關鍵在後面,慢慢的會講。最主要的還是要隨分隨力照著去做,如果你隨分隨力去思惟觀察的話,那效果一定會產生,否則的話,弄來弄去,在習氣上面轉,這個要注意!那麼,有了這樣了,還要什麼?發勇悍心!這個非常重要哦!沒有這種勇悍心,即使聽到了法,要想斷器過,還是很難,因為這個必須在自己的身心上面,平常我們說「要開刀」,要在自己身心上下刀,這是最難的一件事情,就是這個!這個才是正確的,我們來如法的聽聞。

那麼前面那部份呢,講聽,這第一部分。現在呢第二,就是甲三當中先講怎麼聽-聽聞的軌理,下面是說法的軌理,說法的軌理分四部份。

※﹝第二、說法軌理分四:①思惟說法所有勝利,﹞

這兩個跟前面聽法一樣,然後這裡還有第三,

※﹝②發起承事大師及法,③以何意樂加行而說,④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今初﹞

下面照著這個次第一一說明。第一個,就是思惟說法所有殊勝的勝利」。

【◎ 若不顧慮利養恭敬名等染事,而說法者勝利極大。】

第一個提出來,這個有一點非常重要的,說我們真正說法,必須要一些條件,這個講法不是為了利養、不是為了名聞,這種都是這個錯誤的、染污的,那麼應該怎麼辦呢?真正應該說法就是清淨的、是真正清淨的-發大菩提心,依法自利利他。也就是前面說的,我們真正要自利、利他,必須成佛,要成佛必須要發,不管聽、講都以這樣的意樂,那麼這樣做,這個好處就很大。

p. 21

【《勸發增上意樂》中云:「慈氏,無染法施,謂不希欲,利養恭敬,而施法施。此二十種是其勝利。】

那這一個裡邊就講,『慈氏』這就是彌勒菩薩的尊號;世尊是特別對彌勒菩薩說,真正純淨的、沒有染污的法施,那是非常大的利益的,怎麼樣才是不染污呢?就是說,不希望得到利養、得到恭敬,純粹是為了利益他人,為了佛法流傳在世間。那麼哪二十種殊勝利益呢?

【何等二十,謂成就念,成就勝慧,成就覺慧,成就堅固,成就智慧,隨順證達出世間慧,貪欲微劣,瞋恚微劣,愚癡微劣,魔羅於彼不能得便,諸佛世尊而為護念,諸非人等於彼守護,諸天於彼助發威德,諸怨敵等不能得便,其諸親愛終不破離,言教威重,其人當得無所怖畏,得多喜悅,智者稱讚,其行法施是所堪念。」】

這樣二十種,施是所堪念。

【完】


前一頁(10b) [11a] 下一頁 (1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