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2) 第五十九卷 A面

常法師


回頭要去如理思惟對治,所以我們在真正皈依了以後,要祈求加持,希望把這些東西障礙拿掉,希望我們功德增長,然後我們就去懺悔,然後認真不斷地思惟,這樣,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能夠一步一步改善。

p. 165 (7)

【此如《調伏阿笈摩》云:「積集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咸歸死。」】

那就是戒經上面告訴我們的,我們積聚,不管你怎麼樣,到最後呢,相反,消散掉了;我們總想辦法自己要向上爬,結果呢,爬得半天,掉下來;合會終歸別離;乃至於只要有生命,對不起,到最後一定會死,所以我們真正重要的,透過佛法,怎麼去證得無生之法,這個才是重要的。最後一個,

【◎ 無伴過患者,如云:「若能了知如是過,願取三福燈光明,獨自當趣雖日月,難破無邊黑闇中。」】

假定說下面這些,我們了解了,是有這樣的過患的話,那我們現在要忙的就不忙這些了。平常我們拿我們的三門,身口意三門,都造這個,現在了解了這個以後,我們透過我們的身口意三門,造真正善淨之福,這善淨之福,要忙的,不是忙生死當中的好事,要希望真正能夠照破,否則的話,不管你怎麼弄,弄到最後,只有一個人去,都在黑暗當中。這個黑暗,雖然日月都無法破的黑暗當中。

【了知過者,謂當了知如前所說,須如是死,願取福光。】

所以願去福德智慧的光明,那麼這智慧的光明透過身口意,所以

【三種福者,謂三門善事,或施所生等三種善事。無邊黑闇者,謂無明黑闇。無伴而趣者,如《入行論》云:】

下面又用《入行論》來證成它,

【「獨生此一身,俱生諸骨肉,壞時尚各散,何況餘親友。生時獨自生,死時還獨死,他不取苦分,何須作障親。」】

我們很清楚,這個身體,一個人來的,一個人,就算是一個骨肉吧,不帶一個人,也就是說,周圍的親戚、朋友、錢財、名譽、地位,沒有一樣帶得來,也沒有一樣帶得去,來的時候一個人光溜溜的來,實際上來了以後,這個身體本身,到走的時候,也要留下來的,這樣,那何況其他的呢?既然是這樣,生的時候一個人來,死的時候一個人走,那你何必去忙別的事情呢?所以我們不必為了世間的事情,忙錢財、地位等,這個錢財、地位,是不是在這上面建立起來的,實際上生死輪迴過程當中,了不相干。這是無伴過患。現在總結一下,

【如是六苦總攝為三︰】

哪三種呢?

【謂於生死中,無保信處。】

第一個,前面已經說過,

【受彼安樂,終無飽期。】

這第一個,就是六苦當中第一個,無飽足就是六苦當中第二個,

【無始而轉。初中有四:一、於所得身不可保信者,謂身數數捨。二、作諸前益不可保信者,謂無決定。】

那就是第一個決定,數數捨是第三個,

【三、於得盛事不可保信者,謂高下變易。】

就是高下不定,

【四、於諸共住不可保信者,謂無伴而往。】

就第六個,

【第三者謂數數結生,展轉受生不見邊際,如是總攝亦當思惟。】

總結為三個,這三個當中,無保信,無保信是包括哪幾個呢?就是無飽,數數捨身;然後就是所得的盛事,不可保信,還有高下,一下高一下低;還有第六個,這些。無飽足過患,就是無飽足過患,前面的六項當中第二個,數數結生,那就是第四個。總結為這三個,這是另外一種思惟方法。前面的一種用八苦總說,只要生死輪迴當中,絕對離不開,現在這地方用六苦,這是另外一種,我們可以任取一種,兩種都是,了解了以後,看哪一種能夠對治自己的毛病,我們就重點放在對治我們毛病的這個上面去思惟。

還有第三種是修三苦,三苦就是苦苦、壞苦和行苦。先看文,

【◎ 第三、修三苦者︰謂譬如極熱或瘡或癰,若於其上灑以冷水,似為安樂,於生死中所有樂受,若壞滅時,還起眾苦,故名壞苦。】

三苦當中第一個,解釋壞苦,壞苦就是我們感覺得快樂的樂受,它就像什麼呢?就像我們生了瘡一樣,很熱,那時候你難受,上面加一點涼涼的冷水的話,覺得安樂,要曉得,實際上這不是真的安樂。所有生死當中一切的好事,眼前好像安樂,當它安樂的東西消失的時候,那時候還是一樣地痛苦,所以叫壞,這個快樂會壞的。實際上我們稍微去看一看,就看得見,只要稍微有一點經驗,你忙的所有東西,它最後一定消失,忙了半天,消失的時候何等的痛苦!這是很顛倒的事情。

【此復非唯其受,即此相應,餘心心所及為所緣諸有漏境,皆是壞苦。】

受身感受,除了這個以外,跟這個感受相應的心、心所法,以及這個心、心所法所緣的一切的境界,都是有漏的境界,同樣地一樣都會壞,沒有一個例外,那麼這是壞苦,對樂授而言。

【又如熱癰逼切,觸熱水等變異觸時,起極楚痛。如是當知苦受,隨纔生起,便能觸惱或身或心,故名苦苦,】

第二個講苦苦,前面講的生的瘡,很熱的時候加冷水;現在是已經很熱了,還要加熱水上去,更是難受。苦受也是一樣,不同的呢,樂受剛生起的時候,還覺得蠻快樂,後面會壞,苦受一生,馬上就很大的痛苦。

【譬如腎痛。此復如前,非唯其受。】

同樣的,這也跟樂受一樣,除了其他的心、心所法,以及這個苦受所緣的境,所有這些東西,都是沒有一點是處,都是痛苦的事情。在下面再說捨受。

【又如熱癰,俱未觸會二觸之時,有漏捨受,為諸粗重之所隨逐,故名行苦。】

第三個行苦,行苦也是,就像你生瘡一樣,沒有碰到它,那時候雖然沒感受到,對不起,這個東西隨時會來。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經驗,當你身上有了這痛苦,暫時忘記掉了,不覺得,可是你隨便什麼時候一碰到,它就來了,它一定會碰到,不但會碰到,它自己不斷地在長長,長長長長,就長得大,自己就出毛病。所以真正後面的大痛苦,一定跟著來,叫行苦。

【此亦如前,非唯其受。】

像前面一樣,除了這個以外,所有的心、心所法,以及心、心所法所緣的境,也就是說不管色、心,任何一樣東西的真正的終極現象,最後結果是苦,為什麼是這樣?

【此由先業煩惱自在而轉,故名為苦,】

因為這個東西本身就是有漏的,就是說煩惱造的業,只要這東西在,那永遠會苦,這是我們應該要了解的。

【及為能發後煩惱種,所隨逐故,名為遍行粗重所隨。】

眼前是這樣,而且如果你不加對治的話,它後面跟著永遠來。所以我們為什麼不能把我們現在難得的這個珍貴的有暇的身心,跑得去忙世間的這些事情,必須學佛法,學佛法還要如理如量。

【如是若起樂受,貪欲增長;若起苦受,瞋恚增長;苦樂俱非隨粗重身,則於無常執為常等,愚癡增長。】

因此,眼前我們生命當中,一切所對的境界,不外三種:樂受、苦受以及捨受。通常我們樂受起的時候,貪心增長,哇,這個好;苦受起的時候,瞋心增長;這兩樣東西都沒有捨受起的時候,這什麼呢?我們自然而然心裡面會執,無常為常,明明這世間是無常的,這是愚癡增長。這我們必須要了解,其中貪欲,如果讓它增長的話,什麼後果呢?

【其中貪欲,能感當來於五趣中生等眾苦;】

如果貪欲增長的話,我們到底五趣當中會到哪一趣,不一定,任何一趣都可以,不過一定會再這地方結生,只要在五趣六道這三有的輪迴當中結生,最後一定是苦。至於說苦受現起而增長瞋法,

【瞋於現法起憂慼等,於後法中感惡趣苦;】

那更糟糕,瞋了的話,眼前身心上面就對我們產生惡劣的憂慼,將來還要墮入惡趣。五趣六道至少還有一半是比較好的,現在這樣是一定是惡的。

【癡於前二所感二苦隨逐不捨。】

癡是根本,雖然眼前沒有什麼好、壞,可是所感得的果報,註定你一定跳不出這個。

【故於樂受,應觀為苦滅除貪欲。於諸苦受,應作是思:此蘊即是眾苦因緣,苦從此生,猶如毒箭,滅除瞋恚。於諸捨受,應觀無常銷滅為性,滅除愚癡。】

分別來講一下,

為什麼我們平常「觀受是苦」,那就是這地方的解釋。從三苦當中,我們很清楚了解,真正我們入道的第一步,三十七道品的四念處,第一個,要觀身不淨、觀受是苦。我們平常整天忙的就是忙這件事情,最顛倒最顛倒是莫甚於此。現在的科學,整個就是忙這個, 科學的真正的目標,就是忙這兩件事情。而佛法告訴我們,這兩個是引生我們生死的最可怕的魚餌,這是它的根本原則,根本原因。所以科學它雖然也是實事求是的精神,這個精神本身是不錯的,但是因為它所放的目標看錯了,所以雖然有很好的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做得結果,很糟糕。就像我們說有個很好的武器,這武器本身沒有什麼好壞,厥的有很多事情必須透過,或者不要說武器,工具,這個很好的工具,但是這工具用錯了,產生這樣的效應。在這裡我們應該知道,受是苦,所以受當中,樂受,那是起貪的,應該消滅它;苦受,起瞋的,也要消滅它,這個消滅,瞋,眼前、將來都不好;捨受呢,這要特別小心,「應觀無常」,實際上這個無常有很深遠的意義,如果我們真正的了解了這個,從無常上面深入的話,自然一定會很容易地推到無我的法性。所以這三法印當中,非常重要的第一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我們為了看見這個,那個時候才會進一步追求佛法,那才能夠真正得到「涅槃寂靜」,才能從流轉當中扭轉回來,走向還滅之路。所以這裡面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從觀無常開始,為了要觀,所以我們避免,怕這樂受的執著,所以要觀受是苦。這理論我們了解,這地方總結一句話,不於三受為三毒因,

我們世間所有的一切,不外乎這三受,可是這三受現起的時候,要知道三毒,這三受現起,就是果,當這個果報現起的時候,我們又起煩惱,造業,再輾轉輪迴。因此修學佛法的人,在這地方,真正重要的就在這裡要看清楚,擋得住它,所以這十二緣起當中,關鍵在哪裡呢?「愛、取」,受是前面一重因果,然後受的境界現起的時候,我們從愛上面斷,這地方是同一個道理。如果受支下來,那下面愛支,馬上輪迴,現在我們不要,從愛支上面要斷掉它,不造三毒的因,那生死輪迴就可以解決。

【不於三受為三毒因,此如《瑜伽師地》及《攝決擇》意趣而說。】

這就是遵照著《瑜伽師地論》上面說的,前面這個解釋,上面有一段不是大師說照聖無著決擇而宣說嗎?《瑜伽師地論》跟〈攝決擇分〉,實際上他們藏傳的都是說這是無著菩薩所造,那沒有關係,總之這個是來源,下面緊跟著,

p. 167

【如負重擔,隨其重擔當負幾久,便有爾許不樂,取蘊重擔亦爾,】

這個就像我們挑一個很重的重擔,只要這個重擔還在肩膀上,還沒有放下來的時候,這個痛苦,換句話說,不快樂,就在這裡。現在我們這個取蘊的重擔也是這樣,我們現在把這個取蘊,這個取蘊就是身體,我們全部精神都在忙這個身體,這是為什麼,我們第一步要了解觀身不淨的原因。

【乃至執持爾時受苦,以此蘊中有苦煩惱粗重安住,故為行苦。】

我們內心當中,念念的執著這個東西,任運的,只要這東西還在,對不起,那註定就是沒辦法脫離這個苦,所以這個五取蘊,前面已經說過了,這個一有,所有的這些東西,苦、煩惱、粗重都在這個上頭,它這是行苦的特徵。

【既有此已,雖於現在苦受未生,然其無間由種種門能起眾苦,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餘二苦根本,故應於此多修厭離。】

這個眼前雖然沒有什麼苦受,但是無間,就是說它念念的相續,中間從沒有間斷,所有的問題都跟著來,所以這行苦是遍於一切的,在任何苦當中,樂(苦)苦、壞苦,在任何情況下,這個都有,而且是兩苦的根本。因此我們真正的學佛佛弟子應該了知的,不是這個苦苦,也不是樂苦,而是行苦,這也就是只有佛世尊才指出來的,這也就是跟外道,所有的世間的這些根本不同的,不共之處,最殊勝的地方。下面這個是除了特別地說明,這個三苦,下面另外用一種角度來說明,所謂這個壞苦是樂,到底是真的有樂嗎?實際上真的去看,根本沒有樂。那我們看下面一段,

【◎ 又能增貪現前樂受,多是於苦,漸息滅位妄起樂覺,全無不待除苦所顯自性之樂。】

現在我們眼前真的第一步不容易對治的,就是對這個樂,這個樂會增長我們的貪心的。實際上真的有樂嗎?不是,不是,而是什麼狀態呢?是苦,只是苦漸漸的來減輕,來消失的時候,因為自己的顛倒,以為這是樂,並沒有真實的樂,我們現在感覺的樂,什麼?苦消失的時候感覺,真實的樂不要等到苦消失。它下面舉一個實際上的例子,我想我們人人感受得到的。

【譬如太走為苦,略為住息遂生樂覺。】

譬如你在走,一直要你走,你走得實在苦不堪言,叫你停下來,啊,你覺得好舒服,所以這個舒服是什麼?是因為你苦停下來的感覺。我想我們人人感覺得到的。

【現見此是先生大苦,漸息滅時樂漸次起,故非性樂。】

實際上我們生死輪迴當中,種種的大苦,當這個大苦漸漸息滅的時候,好像有一點點這種快樂,實際上這並不是本性的快樂。除了這個,就是走了太多以外,下面,

【若太久坐,仍復如前,生眾苦故。】

現在你說,走得很久,叫你坐了,快樂!那麼坐呢,坐也是一樣,叫你老坐在這裡,你還是一樣,不管做任何事情,譬如說我們歡喜吃,叫你老吃,你還是一樣,所有的你希望的東西,你看看,你想睡,叫你老睡,哪一樣東西,如果是真實的快樂的話,你越做越多越好,所以他下面說,

【若是性樂之因者,應如苦因,隨其習近,其苦漸增,】

就是苦性是真實的,樂性是不是的,為什麼呢?他下面,就像各式各樣的苦,如果是苦的話,你繼續增長,苦會繼續地增長;反過來說,如果樂是本身是樂的話,越多應該越快樂,實際上多了不快樂,這是不是大家都感受得到的?很明白,

【如是習近行住坐臥,飲食日陰等,】

日陰就是很涼,曬曬太陽曬得很熱,跑得去陰涼的地方去,沒有一樣例外。

【亦應隨其幾久習近,便有爾許安樂漸起,現見太久唯生苦故。】

這個很明白,苦的事情,因為它本性是苦,所以你越久苦得越厲害,如果說這樂本性就是樂的話,這樂也應該是越多越好,實際上多了以後受不了,說明這個樂,你從深一層去看,樂根本沒有真實的樂,苦就是真實的。所以他一再的說,不管世間受的什麼快樂,最後真正的結果,一個是用遠近看,一個從真假去看,不管你從哪地方去,還有一個從大小去看,世間能感覺到的樂實在很少,苦的是佔極大部分。

【如是亦如《入胎經》云:「難陀,行住坐臥諸威儀中,應當了知別別是苦。】

《入胎經》上面說:實際說來,不管是行住坐臥,每一個都是苦。

【諸靜慮師,應觀彼彼威儀自性,】

行者應該各別的去觀察,行住坐臥當中每一樣的本質是什麼的。

【若行度日,不住不坐不臥,彼則於行,唯別受苦。】

現在我們隨便舉一個,譬如行,不斷地走,既不停下來,不坐下來也不躺下來,老是走,那你會感覺到這個苦,

【別別領受猛性、粗性、難可忍性、非悅意性。非於其行,起安樂想。」】

你會不斷的走的話,會感得到那實在是很嚴重的,難以忍受的,這種痛苦,絕對對這件事情不會起安樂想。

【餘三威儀,亦如是說。「難陀,然由彼彼威儀之苦,暫間斷故,遂於餘餘新生眾苦,妄起樂想。】

這前面已經解釋過了,

【難陀,生唯苦生,滅唯苦滅,生唯行生,滅唯行滅。」】

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所有這些東西都是一樣,它生起來的,任何一樣東西,它生起來的時候就是苦生起來,現在我們要怎麼想辦法去拿掉它,滅唯苦滅,生就是行,只要有行,對不起,這行是苦,所以我們絕對不能從流轉那方面去還滅,真正把這些東西拿掉了以後,那問題才能解決。

【《四百論》亦云:「如安樂增長,現見反成苦,如是苦增長,然非可轉樂。」】

他再引另外一個論, 不管是哪一個菩薩所造的論,這個論就是解釋經義的,也就是說,不管佛講的、祖師講的,不管是哪一個傳承當中,性宗或相宗的傳承的祖師,以前的、現在的祖師, 凡是真正有正確的如理經驗證成的,沒有一個例外。那我們豈不應該照著他們去學呢?反過來說,我們看見世間人忙,凡是這種東西,都永遠在輪迴當中,一個對比之下,我們就曉得如何取捨。上面就是思惟總苦,從八苦、六苦、三苦當中說明。現在各別的,

【◎ 第二、思惟別苦有六,】

那就是六趣當中,天、人、修羅善道,地獄、惡鬼、畜牲三惡道。

【三惡趣苦已如前說。】

下士的時候,三惡趣苦已經講過了,現在下面講人、天、修羅。

【人苦者,謂飢渴寒熱,不可意觸,追求勞苦,復有生老病死等七,如前當知。】

那個是人道當中,這很容易了解,任何人我們無法避免這些。不管你在任何情況之下,

【又如《資糧論》云:「惡趣苦無餘,人中亦現有,】

除了這個人道的,實際上,我們覺得人道當中不算惡趣,實際上惡趣之苦我們人道當中,還是有具體而微,下面看

【苦逼等地獄,貧如琰魔世。】

是不是有時候我們多少會遭到大的痛苦,地獄裡邊是永遠很苦的,

[完]


前一頁(58b) [59a] 下一頁 (5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