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2) 第五十九卷 B面

常法師


地獄裡邊是永遠很苦的,這樣,我想我們多多少少會遭遇到,然後貧窮匱乏的時候就像琰魔世,琰魔世這就是鬼道,這琰魔就是閻羅王的這地方。

【此中旁生苦,強力於羸弱,制罰及損害,相續如暴流。】

除了地獄、餓鬼之苦以外,還有旁生,就是畜生,畜生當中是強的吃弱的,那我們世間也是這樣,世間也是一樣。現在的科學,很妙,世間的真相是弱的被強的所吃,這個好像是,這叫什麼?天地自然的運行法則。實際上這看見只是一部分。這是我們向下等的地方去看,不了解今生的特徵,這是非常遺憾的一件事情。而這種痛苦,是沒停止的相續,像瀑布一樣的,又猛、又急、又快,永無停止。

【有因貧乏起,餘從不足生,追求難忍苦,一切謀略殺。」】

下面就告訴我們人道當中的,總結上面這幾種情況,有的是因為貧,其他是不知滿足,還有種種的追求,還有種種的計謀,這樣,這個就是世間,實際上這種狀態,得到的人身就像三惡道一樣。[1:55]

p. 168 (3)

【《四百論》云:「勝者為意苦,庸流從身生,二苦日日中,能壞此世間。」】

《四百論》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那就是說,貧富或者貴賤,貴的、富的,這種這地方是屬於勝者,他心裡面老在這嘀嘀咕咕的,忙,我想,我們多多少少都有這種感覺,我們就身蠻悠閒,可是我們心理面會什麼?常常為這個事情,意苦。有的時候意苦比這個身苦,說起來還要更麻煩,我曾經聽見過一個很精彩的,也可以說一個豪富,他有一次跟我講,他說:「哎呀,法師!人家都覺得我世間上面好像高高在上,我現在想一想,真不如我的司機啊!」我說你這個大居士,你怎麼講?他說,現在車子人人都有,以前那時候,在我們那時候,四十年以前,有部車子,那何等的難得呀!就這樣。再進一步來說,在美國,人人都有車,可是都要自己開的。如果有司機的話,那真是像這裡一樣,很神氣的。結果因為他是一個豪富,當然不但有汽車,而且有司機。他說,我坐在汽車裡面,那個司機開我,好像我是老闆,其實我不如那個司機。那司機,很簡單,一個月拿這麼個錢,反正到哪裡,到了我門口,說,老闆到哪裡去?我就告訴他到哪裡,他就照著這個告訴他的,他腦筋很單純,開到那裡停下來,就休息了。我呢,坐在車子裡動腦筋,一下這個、一下那個、一下這個,就這樣,然後呢,就上班,上班的時候固然忙,下班還要忙,在路上還要忙,休息還要忙,然後禮拜天也要想這個應酬、那個應酬。你看我那個司機,他拿那個錢回去,高高興興、無憂無慮。意苦。

如果我們更進一步去深入觀察的話,世間上面,真正,這地方的勝者,實際上這種痛苦我們多多少少,我有我們自己的憂心而煩惱過吧?小孩子希望長大,大人最羨慕的就是說,唉,就好像那小孩子一樣,世間就這麼顛倒。也就是說,那些勝者,羨慕,還不如窮人,窮人總覺得,唉,我要做那個老闆就好了。下面的小職員,我要做了我那長官就好了,也就是說明世間的真相,永遠不得滿足,那這兩樣的苦,每天無窮無盡地,乃至我們把真正的,時間就為這兩樣東西,顛倒消失。那麼這是人間。下面呢,

[4:57]

【◎ 非天苦者,如《親友書》云:「諸非天中意苦重,由其性瞋天德故,此等由其趣性障,具慧不能見聖諦。」】

非天就是修羅,《親友書》當中說,叫做非天,他有天上的福報,可是,對不起,他那個瞋心太重,而且由於這一趣的,特別的這種障礙,他雖然腦筋也蠻好,但是絕對這一個修羅道當中,絕對不能見聖諦。天道,也就是欲天,如果他世間這修的功德非常強的話,他還有可能見聖諦,即使不能見聖諦,他也會對三寶有信心,修羅就沒有了。最可惜的。雖然福報很大,因為他瞋心太重,將來一定墮落。所以現在我們現在有很多修行人,世間的修行人,他很認真修行,他心裡面總要強過別人、壓過別人,內心當中有這種好勇鬥狠的心,往往將來修到最後的話,就會走上這條路,這個是最最遺憾的事情。

【此由不忍,嫉天富樂,令意熱惱,由此因緣,與天鬥諍,受割裂等傷身眾苦。 】

為什麼呢?因為他心裡面就是,所以這個忍。我們真正重要,修行就要修這個心,嫉妒別人,然後內心當中就熱惱,所以一天到晚跟人家鬥諍,因為鬥諍,所以受這個。割裂傷,乃至於,天,跟修羅一樣,傷身他不會死,斷掉頭他就沒有命了。

【此等雖具智慧,然由異熟障故,於彼身中不堪見諦。】

他現在有腦筋,這個智慧是腦筋好,我們要了解,這個就是他的,這異熟就是他的果報的障礙,在這種狀態當中,是不可能真正的修佛法的。

【《念住經》說此為旁生,《瑜伽師地論》說為天趣。】

平常我們,這個是六道分,就是專門修羅道;如果以五趣呢,那就是,《念住經》把這個修羅放在畜牲當中,《瑜伽師地論》把他歸在天趣當中,這個是分類的不同。這個思維別當中,人、修羅有了,最後一個思惟天苦,

※﹝思惟天苦分二:① 欲天三苦,② 上二界粗重苦。今初﹞

【◎ 初死墮苦中有二:】

這個欲界天上有三種苦,哪三種苦呢?第一個,死,會墮落,第二個,悚慄苦,第三個,斫裂殺害苦。我們現在看死。

【死歿苦者,】

一個,死苦,一個是下墮苦,這兩個苦。

【如云:「諸天趣樂雖極大,然其死苦大於彼,如是思已諸智者,莫愛有盡天趣樂。」

天上的快樂很大,但是死的時候,這個痛苦,太嚴重了,比他所有所受的快樂大,了解了這個,真正有腦筋的人,絕對不會去歡喜這個東西。下面解釋,

【謂較昔受天欲生樂,將臨歿時,五死相現,所起痛苦,極重於彼。】

以前在天上受的快樂,等到要臨死的時候,這個臨死的,天人死的時候叫五死,或叫五衰相現 那個時候的痛苦,太嚴重,把他在天上所受的快樂,還要蓋過它,那麼,哪這個五死相呢?

【五死相者,即如彼云:「身色變為不可愛,】

第一個,平常天人的身是很可愛的,那這就看得,唉,自己也不歡喜,別人也討厭他,所以另外一個叫天女會離開他的,他的很好的眷屬都離開他的。這是一個。

【不樂本座、】

天人自己,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座,坐的寶座,天體的座,到那時候就不歡喜,坐不住了。

【華鬘萎,】

第三個,身上自然有很多花鬘,永遠新鮮的,到那時候自然就枯萎掉了。

【衣服垢染、】

第四個,天人的衣服,永遠不會髒的,不像我們,出了汗就要洗,他不要洗的。到要死的時候,這個自然而然的,會髒了。

【身出汗,】

第五個,

【是於先時所不出。】

以前這個東西沒有的,

【天趣報死五死相,起於住天界諸天,等同地上諸人中,傳報當死諸死相。」】

這個屬於天上的五死相,那是指什麼呢?就是指住在天上的,譬如說四天王天、欲界天,那種,就像地上的人一樣,生病了,他有很多死的形相,這個是諸天的死苦。然後呢,天上完了以後,下墮,【10:41】

【墮下處苦者,如云:「從天世間死歿已,設若全無少餘善,彼無自在往旁生、餓鬼、地獄隨一處。」】

在天上死了以後,如果有善還可以,沒有善的話,他,對不起,又會墮落畜牲,而且他自己會知道,一點力量都沒有,那最可怕的,墮落到餓鬼地獄去,本來這麼好,一下墮落,怎麼受得了?這是死墮苦的第一個。第二呢,

p. 169

【悚慄苦者,謂由有成就廣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時,諸薄福天子,見已惶怖,由此因緣受大憂苦。】

這個天上,天子,其他的,比他更大的福報這個五欲天子生起來的時候,福薄的人看起來會害怕,這是第二個。然後呢,第三個,

【斫裂殺害苦者,謂天與非天鬥諍之時,受斷支節破裂,其身及殺害苦,若斷其頭,即便殞歿,傷身斷節,續還如故。】

這個又是另外一種苦,天跟非天要鬥,鬥的時候,會產生這樣的效應。簡單的,今天就講到這地方為止。


本論169頁,繼續下去。思維苦諦當中,別。總的八苦,六苦,三苦。思維過。然後別苦,就是五趣、六道。現在人跟非天已經講過,下面思維天苦。我們正講到欲天的三苦。欲天三苦當中,第一是死的墮落,第二個,害怕,悚慄;第三個,斫裂殺害,那麼現在繼續下去,第三行,

【驅擯者,謂諸具足強力諸天,纔一發憤,諸劣天子,便被驅擯出其自宮。】

不但會殺,會傷,而且會被趕出去。什麼情況之下會趕出去呢?我們總以為天上一切好像很好,實際上天上也有,人間我們看得見的,以及畜牲道中互相的爭奪這種情況。是說有一些力量比較強的這種天子,當他發憤的時候,他有的時候遇見不如意,或者什麼特別的情況之下,他碰到這種情況,褔報比較差的,他就會被從自己的住的地方被趕出去。我們可以想想,我們住在那裡享樂,這裡苦苦惱惱也就無所謂了,非常貪著、非常享受的一個地方被趕出去,那除了這個住的以外,你可以這樣想,你非常喜歡的東西,本來是你有的,然後被趕出去了,被人家佔為己有,你失去你所心裡面最愛著的,那是何等痛苦的事情。這個也就說明了在六道當中,即便最好的天,欲天,那個欲樂的享受再沒有比他更好,他還會有這種苦惱。下面又引經論來告訴我們,

【又如《資糧論》云:「所有受欲天,彼亦無樂心,】

凡是受欲的那種天,那就是欲界天,實際上,他,我們覺得很快樂呀,心裡面很痛快,實際上沒有真正快樂。下面一個個看,

【遭欲貪熾然,內火而燒煮。】

他實際上那個心裡面的快樂是什麼?就是一種內心的貪欲相,實際上這種貪欲相,像熾烈的猛火一樣。這個一看文字,我們好像很容易就懂了。諸位,當我們自己對於自己執著難捨的東西,那有幾種,特別是在物質上歡喜的東西,你自己去觀察那個心裡的時候,就很明白的就見到了;而這個東西被人家拿走的時候,那是更強烈。我們現在講好像是講物質上的東西,其實其他的,說名,比如說我們這地方看得見的,人家競選,就是這樣,你覺得一定是你的,被人家拿走的時候,還有其他類似的,我們每個人可以透過我們自己觀察這件事情。這個實在是一個很糟糕的事情。下面,總之,告訴我們,

【若諸心散亂,彼豈有安樂,非於無散心,剎那能自在。】

只要內心當中還在散亂,那麼就實說來,就是定了,心得到定,還是沒用。不過這地方講欲天,相對的比較於諸上界,上界的天都是要得定以後得到的,只要你心裡面還沒有安住的定,這散亂的狀態,這種情況之下,不可能,所以哪裡可能有安樂呢?所以下面,正面的看,說沒有無散亂的心,除非你得到,沒有得到這個心,一剎那也不能自在。因為你在散亂當中,心裡面剎那剎那為業煩惱所自在,既然不能自在,你怎麼安樂法?

【散逸擾亂性,終不能寂滅,等同有薪火,遍受大風吹。」】

這個散亂心的特徵,放逸散亂,這個心的特徵,永遠在那兒擾亂,這種情況是永遠不能得到寂滅,他本身是無法停止,止息這個東西的。就像正在燒的一堆柴上面的這個火,除非你這個柴拿走,否則這個一直會燒下去,而且這個有柴的火,還在風裡面吹,怎麼厲害的這種狀態。進一步來比喻,說,

【又云:「如病愈未久,食所不宜食。」】

平常我們病的時候,當然不能吃,病好了,應該可以吃,可是剛剛病好,而且你吃的東西又偏偏是不應該吃的東西,那這是顯然的,你吃下去馬上有問題,這個比喻。我們也不妨看,在世間六道當中,好像天道是最好,可是這個時間是很短暫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馬上,貪著了快樂,以後是更麻煩。就像你病剛剛好,你吃了一下,馬上就出紕漏。所以這個欲天本身,儘管享樂,可是反而不如人道,因為他根本不能修行,無非是把他自己積的褔報通通消失掉,消耗掉,剩下來福報沒有了,如果他還有福報,下面還是這個福,以前的福報的關係,讓他生到善道,沒有褔報,墮落惡道,這是何等糟糕的事情。總之,就告訴我們,這三有之內沒有一樣是不苦的,幫忙我們認識這東西,如果我們真正認識了,我們對這些的貪著,自然漸漸的能夠慢慢的平息下來。那好,下面說,再上去呢,色界天、無色界天呢?

【◎ 色及無色上界諸天,雖無此諸苦,然煩惱隨逐,有諸障礙,於死於住悉無自在,故彼亦由粗重為苦。】

上面的色界天跟無色界天,那個都是定中所生的,看他的定的深淺,因此上面這種欲界以下的這種苦苦,他們是沒有的,換句話說,他苦苦是沒有的,然後還有一個,凡樂苦,他再到更上面的,這個也沒有的。但是因為煩惱隨逐,在定當中,仍有煩惱隨逐,有諸障礙,對不起,只要煩惱隨逐,要想真正得到快樂是得不到的,為什麼呢?因為你實際上還在行苦當中。這個行苦是所有苦的根本,所以既然是行的話,對不起,你也無法使你停住,既然無法停住,繼續不斷的話,總有一天,你會又走到死亡這條路上去。所以實際上,既然後面的最後也苦,在也是為粗重所隨逐,結果還是苦。不過不同的呢,這個三惡道主要的是苦苦,人道當中是壞苦、苦苦都有,天道當中有壞苦跟行苦,最高的,行苦,總不出於那個苦。

【又如《資糧論》云:「色無色諸天,超越於苦苦,以定樂為性,住劫不傾動。然非畢竟脫,從彼仍當墮,似已得超越,惡趣苦暴流,雖勵不久住,等同空飛鳥,如童力射箭,墮落為邊際。如久然諸燈,剎那剎那壞,諸行變壞苦,仍當極侵惱。」】【22:31】

這個是特別講最高的色界天、無色界天,已經超越了苦苦,而且這個常在定當中,這個定樂的時間往往會很長很長,特別是上面,所以以劫計的,能夠在定當中,一動也不動,但實際上,對不起,並不是畢竟的解脫,只要不是畢竟的解脫,他終究到這地方仍舊要墮落。表面上看起來,眼前看起來好像是已經超越了這個痛苦,苦苦,已經超越了,所以不會受到惡趣這種苦,但是正因為他行苦還在,不管你怎麼努力,他會繼續不斷地像流轉,不能使得這個狀態安住在這裡不動。實際上就像天空當中飛的鳥一樣,牠暫時雖然不著地,對不起,牠飛飛飛飛,會停下來;然後像孩子射的箭,這樣,好像暫時離開了地到空中,最後,不管是鳥也好,這個箭也好,它最後一定還是掉下來。【24:00】

下面舉一個更實際的比喻,就像點一盞燈,眼前好像一直點著,但實際上它一剎那、一剎那地在消滅。原本滿滿的油,慢慢地減少了,所以每一剎那都在壞滅當中,這個是行的特徵,所有的東西都會變化,終究還是要受這個苦惱。這一點如果我們真正了解了,就知道三界之內是沒有什麼真正的快樂的。特別現在是末法的時候,我們修學真正最重要的重心應該以戒為主,努力地集聚資糧。當然這個資糧的內涵包括很廣,《菩提道次第廣論》從前面一路上來都不外乎是這個。如果只求小乘,資糧夠了以後就要深入定慧,大乘則是希望能夠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個時代能把戒持好已經不容易,何況能得定,至於智慧那更談不到。

我曾經見過幾個人,由於宿生帶來的善根,這一生有因緣能接觸佛法,而且有一些定的境界,雖然非常地淺,以現在來說,已經是非常難得了。這個定最多是欲界未到地定,在這種定當中,身體會有一種相似輕安的持身法,但並不是真正的輕安,(真正輕安條件很高,要得根本定才是),那時感覺到身心的粗重消失掉了,會非常舒服,而且會感受眼前的所有東西好像都不見了,如空如幻一般,自己覺得好像證得空性了。當初我也不懂,真的以為他證得空性,後來進一步學習才了解,他連真正的根本定都沒得到。我曾經試著跟他說,可是他非常執著,反問我說:「你根本沒有經驗,你怎麼知道這個不對?」我想想也沒錯,除非對方有信心,或者你把那個經論引證給他看,再不然你功夫能夠蓋過他。我雖然自己用功的時候,多多少少有這種經驗,可是的確不如他,所以後來也是到此為止。所以真正在修學過程當中要能夠如理地走上去,需要很多的因緣條件,很不容易。在修習軌理中說,如果你不了解正確的路走上去的話,「一生善行終成過失」,永遠陷在這個地方,那是何等糟糕的事情!

【◎ 如是思惟五趣六趣,總別諸苦,厭患生死意欲出離,便當觀察其因,念云如是生死以何為因。】

上面已經把個別思惟六趣當中的苦一一說過,不管是總的、別的,結論是一個字:「苦」。我們照著上面這樣的方法,如理地去思惟五趣或六趣中整體的、個別的苦,對於生死輪迴中的一切,就不會貪著了。在這裡我願意再跟各位同學互相策勵一下,我們聽懂了道理,進一步要去如理思惟,而如理思惟時,對於下面講到煩惱部分的了解就相當重要,認識了以後,但願每位同學很認真地做,這樣才有真正的利益。


前一頁(59a) [59b] 下一頁 (6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