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萬山講《傷寒論》 第30講

結胸證

前幾次課講的是太陽變證的辨證論治舉例。所謂太陽變證,就是太陽病失治或者誤治以後,使臨床證候發生了變化,而新變化的證候,又不能夠用六經正名來命名的,我們通通地把它叫做太陽變證。

從學過的內容來看,熱證、虛證、寒證,虛寒證中從心陽虛,到脾虛,到腎陽虛,最後到陰陽兩虛。從這些變證的治療來看,許多是屬雜病,比方說
-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脾虛運化失司,痰濕阻滯的腹脹滿,這就是雜病;
-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小建中湯治療心中悸而煩,它也是雜病;
-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這是一個心臟病、心律失常的發作,它也應當屬於雜病;
- “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的適應證陽虛水泛,也是雜病。
因此仲景就用變證,或者誤治的寫作手法,把外感病和雜病聯繫起來,所以說《傷寒論》中討論的是外感病為主,但是它也涉及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論治。學變證的辨證論治的過程中,實際是從《傷寒論》中,學習它治療雜病的這種方法和思路。前面所講的變證,都是一個一個的方證,下面將要提到的結胸、臟結、心下痞,是太陽變證中有病名的證候。

先談結胸證。結胸是邪氣和痰水結於胸膈脘腹的證候,盡管這裡把病位說得非常廣泛,胸、膈、脘、腹…,但是實際上這個胸字,在古代是包括胸和腹的,因為它是個像形字,這半是像形…,就是整個胸腹部都屬於胸的範疇,因此結胸這個字的本義,胸應當包括胸膈脘腹的含義在內。是什麼樣的邪氣和和痰水相結呢?根據結胸證的不同類型,邪氣的性質是不同的。根據邪氣的性質的不同,在《傷寒論》中把結胸證分為,熱實結胸寒實結胸兩大類,既然是寒實結胸,當然就是寒邪;熱實結胸,當然就是熱邪。熱實結胸中,又分大結胸小結胸兩大類,大結胸是邪熱和水飲邪氣,這個邪氣已經確定了,對於大結胸證來說,就是邪熱和水飲邪氣(相結),熱、水結於什麼地方呢,結的範圍非常廣泛,胸、膈、脘、腹,這個胸膈脘腹,是用我們現在所說的病位,在古代籠統都可稱為胸,邪熱和和痰水結於胸膈脘腹;對於小結胸證來說,它病勢和緩,病位局限,僅僅是痰和熱結於心下,病位比較局限,正在心下,它是痰熱結於心下;對於寒實結胸來說,就不是熱邪了,是寒邪和痰水和結於胸膈脘腹的證候,這是從成因的角度,來對結胸證進行分類。仲景在這裡,無論是熱實也罷、寒實也罷,都用到了實字。前面說過,《傷寒論》對於邪氣,凡是有有形的病理產物,就用實字。對結胸證來說,無論熱實結胸還是寒實結胸,都存在著有形的痰水邪氣,所以他叫熱實、寒實。

結胸證的具體的臨床表現和治療,看講義第71 頁,《傷寒論》原文第128 條,“問曰:病有結胸、有臟結,其狀何如?”有結胸這個病、又有臟結,它的臨床表現是什麼呢?結胸我們已經知道了,臟結是指什麼?臟結是指內臟陽虛,陰寒內凝,正衰邪實的證候。為什麼結胸要和臟結一塊兒討論?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都有邪氣盛,是從病機的角度來說,都有邪氣盛,但是結胸證邪氣盛而正不衰,臟結證邪氣盛而正氣衰,這是不一樣的。還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它們都以疼痛為主證,有胸膈脘腹的疼痛為主證,所以在《傷寒論》中,要把結胸和臟結一起討論。“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下面只是回答了結胸是怎麼回事,這是我們在選取條文的時候,主要選擇了結胸,因為下面主要講結胸,結胸的特點是按之痛,結胸證是邪氣和痰水相結的實證,既然是實證,有形之邪壅遏氣血,不通則痛,所以它有胸膈脘腹的疼痛,這是它的主證。這裡所說的按之痛,一方面強調這是實證,因為實證是拒按的,虛證是喜按的,前面講心陽虛,說“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那是心陽虛,能量不足,空虛無主,當病人心慌心跳發作的時候,他用手按壓在心前區,好像要借助外力來幫助心臟一樣,那是個虛證,虛證喜按。這裡說按之痛,實際上這個病人不按他也痛,只不過按壓更痛,這提示了它是一個有形邪氣留滯的實證。其實按壓病證加劇或者減輕,是臨床判斷虛實的一個很重要的客觀指標。如果一個頭疼的病人,他是兩個手按著太陽穴來的,或者是拿手頂著腦袋來的,他肯定是一個虛證的頭疼、或血虛不能上養清竅、或是清陽不升。如果病人,他把這兒揪出一條血印來,這兒也揪出一條血印來,這兒也揪出一條血印來,他說頭疼,這個頭痛或者是肝陽上亢、或者是肝火上炎、或者是痰濁上蒙,這一般是實證。

我大學時有一個同班同學,胃疼得簡直吃不了飯,睡不了覺,尤其是夜間經常疼醒,醫務室認為這是一個虛寒性的胃疼,就用黃耆建中湯、當歸建中湯,胃疼並沒有怎麼緩解,血壓開始升高。因為用了溫中補虛的藥,血壓就開始升高。有一天我發現,他的手老是在衣服裡頭,我說你這手在這幹什麼?他說我胃裡難受,我開始以為他胃中虛寒,喜溫喜按,我就把他衣服掀開,他是個男生,我發現他的手在裡邊揪肚皮,這兒揪一條血印,這兒揪一條血印,這兒揪一條血印,我說你為什麼揪?他說我就是揪得舒服。我說我明白了!你這個胃不能再吃黃耆建中湯、當歸建中了,因為你是個熱,因為熱才喜揪呀!後來改用一些清胃熱的藥,逐漸逐漸病證有所緩解,血壓也逐漸逐漸下降。從這兒我就覺得虛證是喜按的,熱證實證是喜提拉的,這在臨床上有很重要的意義。

我父親是一個中醫大夫,我上大學以後有時候假期回家,看父親給別人扎針,有一個老頭胃疼,胃裡涼涼的,我父親給他紮足三裡穴,提插撚轉,提插撚轉,一會兒老頭兒說話了,郝大夫!有一股熱流慢慢的從腿上上來了,一到了胃裡頭,胃暖和了,胃好舒服呀!我說您是用了什麼手法,能夠讓病人有熱流,你是心裡暗示吧!他說不是、不是,我用的是燒山火的手法,我說什麼是燒山火的手法?他說燒山火的手法就是,把針紮到皮下以後,進三,一、二、三,退一,然後再一、二、三,退一,進三退一,反複操作,這樣的話,病人的效應就是熱的。

又一天,有一個女同志,她腹股溝長了個癤子,紅腫熱痛,打了好幾天的青黴素,紅腫熱痛既沒有消散,也沒有破潰,處於個持續狀態,病人就說這地方又熱又痛非常難受,我父親是在胳膊上選了一個穴,我到現在也不知道他選的是什麼穴?我覺得好像他選的是個經外奇穴,又在這提插撚轉,提插撚轉。過了一會兒,病人說大夫!我那個癤子那個地方,有一股涼涼的氣,感覺特別舒服,疼痛就減輕了,我說那您用的這是什麼手法呀?他說是透天涼,透天涼的手法怎麼操作?和燒山火相反,是退三進一,先把針紮到深肌層,然後提一、提二、提三,然後迅速的又按壓下去,退一、退二、退三,迅速的再按壓下去,這樣反復操作,這就有清熱的作用、泄火的作用,敏感的人就有一種涼的感覺。我說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這種冷熱的感覺呢?說這主要看病人自己對經脈,感應的敏感程度,大體有3%的人可以明顯的感覺到這種冷熱的效果,剩下的97%的人在初次接觸針灸,或者接觸針灸治療時間比較短的時候,他沒有這種感覺;如果經常接受針灸治療,那97%的人還會有一部分人,能夠有比較敏感的這種反應。我說為什麼…?你看操作程式,不就是一個是進三退一、一個是退三進一嗎?我說這個操作程序,為什麼可以引發血管擴張的效應?為什麼熱呀?是毛細血管擴張了、血液循環改善了、代謝旺盛了、產熱就多了,所以敏感的人就感到熱;為什麼感到涼呀?那是血管收縮了、血液循環減少了、代謝降低了、產熱降低了,所以他有涼的感覺。當我們害臊時,面部的毛細血管一擴張,臉紅了,我們會覺得熱;當我們特別緊張的時候,手腳發涼,你看晉升考試,特別是面試的時候,有時候我在場就摸摸這些小同學的手,一個一個都是冰涼的,你還沒有碰著他,手一靠近他,寒氣逼人。我就知道他們緊張了,為什麼緊張呀?一緊張血液鬱在體內,心律加速,唾液分泌減少,周圍血管收縮,他就是涼的。我就一直不明白,為什麼進三退一,能夠引發毛細血管的擴張;而退三進一,能夠引發毛細血管的收縮,我父親沒有給我回答這個問題。

後來有一次,中山醫科大學的侯燦教授到我們中醫藥大學講課,他講到了針灸的燒山火和透天涼的問題。他說用一個生理容積儀,生理容積儀也就是一個水桶,放上水,把胳膊放到生理容積儀裡頭,密封起來,胳膊的血液循環量的增加或減少,你可以觀察它旁邊有個小管子,這個水柱,如果血管擴張的話,胳膊的容積增加,水柱自然就要升高,如果血管收縮的話,胳膊的容積減少,水柱就會下降,以此來觀察胳膊的毛細血管的擴張和收縮的狀況,也就是這個上肢的容積的增加和減少的狀況。找有經驗的醫生,用燒山火來紮另外一個胳膊,結果發現水柱慢慢的升起來,說明用燒山火的手法,能夠誘發毛細血管的擴張,因此用燒山火,病人能夠感覺到有熱流在經脈中傳導,這不是心理暗示,這是客觀的對針刺的一種生理效應;同樣還是這個醫生,改用另外一種手法,透天涼的手法,然後發現水柱慢慢的降下來了。侯燦教授認為,燒山火和透天涼手法的不同,確實能夠改變毛細 血管收縮和舒張的狀態,因此燒山火和透天涼是有臨床依據、是有實驗依據的。

為什麼有的人感覺不敏感呢?就是毛細血管輕度的擴張、輕度的收縮,產生的熱量是微乎其微的,因此一般情況下,遲鈍的人是感覺不出來的。我問侯燦教授,為什麼進三退一,可以引發毛細血管的擴張;為什麼退三進一,可以引發毛細血管的收縮。他說這就是一個提拉和按壓的問題,進三退一是以按壓為主,針往下走,一、二、三,迅速的提,一、二、三,迅速的提,機體對這種緩慢的反復持續的按壓,反應佔優勢;而透天涼就不是了,是以提拉為主,提、提、提,迅速的壓下去,提、提、提,迅速的壓下去,這就是一種提拉的反應。這一下子就使我豁然開朗,所以虛證為什麼喜按,什麼叫虛證?虛證大凡是毛細血管收縮的、血液循環差的、代謝減低的、產熱降低的。我在消化內科待過一段時間,給病人作胃鏡時,比方說病人主訴是胃疼,常常是吃冷的飲食,受涼以後胃疼發作,夜間發作,作胃鏡當然讓病人首先張開嘴,胃鏡才能夠往下走,張開嘴一看,舌就是淡的,胃鏡隨著往下走,食道粘膜也是蒼白的,胃粘膜也是偏於蒼白的,說明整個消化系統的粘膜、上消化道的粘膜,都是毛細血管處於收縮痙攣的狀態,供血是減少的,產熱是降低的,這就是虛寒證,虛寒證的病人按壓以後,可以促進毛細血管的擴張、可以改善血液循環,提高代謝,這就緩解了虛寒證。有些胃疼的病人,伸出舌頭一看,紅絳紅絳的舌頭,接著往下下胃鏡,胃粘膜一般就是紅的,毛細血管是擴張的、毛細血管是充血的,中醫辨證這就是熱證的胃痛。而熱證的胃痛,病人總是揪著,像我那同學,總是揪著皮膚,為什麼提拉?提拉可以使毛細血管收縮,可以減輕胃中的灼熱,這種熱性的疼痛。臨床上觀察一個病人,他自己當某一個部位有疼痛的時候,他是喜按壓的?還是喜提拉的?喜按壓的那一定是虛寒證,喜揪的喜提拉的一定是實熱證,它們都是相通的。

這是由按之痛順便提到的,一個頭疼的病人,看到他揉著進來,壓著進來,這或者是清陽不升、或者是血虛不能上養清竅,這是虛證。看到有的病人這兒揪一個印,甚至拔一個罐子,這兒揪出血印來了,這一定是熱證、實證,或者是肝陽上亢,或是肝火上炎,或者是痰濁上擾,這樣在臨床辨證上,就有一定的根據。

所以這裡的結胸證,按之痛,這是一個典型的實證的表現。下面“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這裡是以脈來說明病因、病機,並不是指的結胸的實際的脈像,結胸證的實際的脈像後面會提到。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裡,尤其是《金匱要略》,常常以脈來說明證候的病因病機,實際上,這個證候並不是這樣的脈像,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所謂寸脈是候外,所謂尺脈是候裡,“寸脈浮”是說邪由外來,浮是主表邪呀!”寸脈浮”是說這個病的成因之一是邪由外來;“關脈沉”,關是候裡的,沉是候水飲的,水飲邪氣內生會有沉脈,所以關脈沉是說水飲、痰飲邪氣內生。把這兩個因素結合起來,說結胸證的成因就是外來的邪氣,和內裡的痰飲邪氣相合,這就形成了結胸。

結胸證分熱實結胸和寒實結胸兩大類,先看熱實結胸。根據水熱結滯的部位不同,分了部位偏上的、偏中的、偏下的不同的類型。先看131 條,這是大結胸證病位偏上的一種治法。“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在這裡用結胸證和痞證,進行相比較、進行相鑒別,為什麼結胸證和痞證要相鑒別呢?這裡所說的痞證,是指的心下,也就是胃脘部,脹滿堵塞不通的一個自覺症狀,痞是指心下,堵塞脹滿不通的一個自覺症狀。因為結胸證在某些類型中,有心下痛,按之石硬,它也有胸下脹滿堵塞不通的感覺,所以結胸證和心下痞要進行鑒別。但是痞證只是無形氣機的壅滯,可是結胸卻是有形邪氣的阻結,儘管它們在症狀上,有些相類似的表現,可是在病因病機上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要進行鑒別。

病發於陽和病發於陰,這個問題在第7條談過,“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中醫學中的陰和陽,它的含義常常是不固定的,根據語言環境的不同有不同的含義,這就導致後人,在解釋發於陰、發於陽時,產生了許多不同的見解。第7 條,“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時,把後世醫家的三種觀點,都羅列出來了,說發於陽是陽證、發於陰是陰證,這是一種觀點;說發於是發於太陽、發於陰是發於少陰,這也是一種觀點;還有發於陽是發於風陽之邪,傷人體表的中風證;發於陰是發於陰寒邪氣,傷人體表的傷寒證,這是第7 條談到的,發於陰發於陽的問題。

現在的131 條,病發於陰、病發於陽,也有許多不同的見解,j我們在這裡只提供兩個,一個是說
- 病發於陽是發於太陽表證,太陽表證應當發汗,用下法是錯誤的,所以他說“而反下之”,邪氣入裡化熱,和水相結,這就形成了結胸,病發於太陽不應當下,瀉下以後邪氣入裡化熱,所以叫熱入。邪氣入裡化熱,和胸膈間的水飲邪氣相結,就形成了水熱互結的結胸證;
- 病發於陰,是指的病發於裡,除了太陽之外,其他都屬於裡證,但是裡證有可以瀉下的熱證實證,像陽明裡實證,就可以瀉下,這裡所說的病發於陰,是指的病發於裡,但是這個裡證,不是可以瀉下的熱證實證,而是裡虛寒證,所以陰又代表虛寒,裡虛寒證用了下法就更傷中焦之氣,中焦氣虛,無力斡旋。

斡旋,後面會專門講斡旋的含義,中焦氣虛無力斡旋,導致了中焦半上半下樞機的氣機不利,少陽主半表半裡,少陽為樞,它是調整半表半裡的樞機的;中焦也是樞,它是調整半上半下樞機的,後面講瀉心湯證,專門講心下痞的時候,會詳細談到。病發於裡,誤下以後,傷了裡氣,使中焦氣虛、斡旋失司,結果就形成了心下痞,所以說”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則作痞也。”所以我們把陽解釋成太陽,把陰解釋成除了太陽之外的裡證,但是是指的裡虛證、裡寒證。“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結胸證形成以後,你想想,結胸證本身是水熱互結,在治療上應當瀉熱逐水,結胸證形成以後,應當瀉下。在這裡說之所以造成結胸證,因為你下得太早,這是什麼意思?結胸證還沒有形成,你過早的用了下法,也就是說邪氣在太陽表證階段,並沒有形成結胸,結果你用了下法,反而造成了結胸證的形成,因此他說“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言外之意是說,結胸證本身是需要瀉熱逐水、是需要瀉下的,他為什麼不說,所以成心下痞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呢?因為治療心下痞不能用下法,所以他不能說下之太早這樣的話,這個意思就明白了,說”以下之太早故也”提示,結胸證形成以後應當用下法,可是在結胸證沒有形成的時候,你用了下法,結果就導致了結胸證的形成。前面這段講的是結胸證的成因,順便和心下痞證的成因作了鑒別,下面就講具體的症狀表現了,“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這個證候是結胸證病位偏高,或說病位偏上。水熱邪氣主要結於胸腔,由於水熱邪氣阻結的部位偏高,水熱互結,凝滯氣機,使上部的經脈氣血不利,所以就出現了頸項拘急,像痙病一樣的臨床表現。

關於痙病,講麻黃湯九禁時曾經提到,它的臨床表現是角弓反張,臥不著席,牙關緊閉,四肢抽搐,這就叫痙病,就是今天所說的抽搐這類的病證。痙病在古代,在《金匱要略》有一個分類,痙病伴有汗出的,叫做柔痙;痙病伴有無汗的,叫做剛痙。在這一條文裡,他說”項亦強,如柔痙狀”,提示了一個什麼問題呢?提示了病人有汗出,頸項拘緊不柔和,”如柔痙狀”,第一個症狀頸項拘緊不柔和,這是水熱互結於高位,病人脖子感到筋脈拘急,轉動不靈,同時也提示這個病人有汗出,這是熱邪逼迫津液外越的一種表現。除了這兩個症狀,如柔痙狀和汗出之外,還應當有什麼症狀呢?

有胸痛,為什麼有疼痛?原文為什麼不說。首先說結胸證按之痛,只要把它叫做結胸,就以疼痛為主證。既然水結在高位,當然會以疼痛為主證,高位是胸部,所以會有胸痛;還應當有短氣,胸為氣海,肺是在胸中的,如果胸中有水熱邪氣互結,有形邪氣阻滯,影響胸中氣機的暢達,所以它就應當有短氣。還應當有一個症狀就是煩躁,為什麼可有煩躁呢?它有熱,熱又在胸中,熱和水結,這個熱就是個鬱熱,所以鬱熱擾心他有煩躁,根據病因病機,把大結胸證病位偏上的臨床表現,就歸納出這樣一些症狀,項亦強,如柔痙狀,伴有汗出、伴有胸痛、伴有短氣、伴有煩躁。辨證的結論就出來了,水熱互結於高位,這種頸項不柔和的症狀,怎麼才能夠緩解呢?張仲景說”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用下法、用泄熱逐水的方法,這種頸項拘緊不柔和的證候,就可以得到緩解。

大陷胸丸的治法是逐水破結,峻藥緩攻,它的藥物組成,有大黃、有葶藶子、有芒硝、有杏仁。大黃和芒硝,它沒有用甘草,這不就是調胃承氣湯嗎?調胃承氣、小承氣、大承氣這三個方子相比較,調胃承氣偏於泄熱、小承氣偏於通便、大承氣是既泄熱又通便,現在我們要泄熱逐水,所以要用大黃、芒硝,以泄熱為主,它用了葶藶子、用了杏仁,這是瀉肺的,因為是水熱阻結在胸腔,當然要用瀉肺的藥,“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熬是什麼意思?是炒。“葶藶子半升(熬)”,也是炒。不加水,就是乾炒。“上四味,搗篩二味”,除了杏仁和芒硝以外,大黃、葶藶子要搗要篩,“搗篩二味,內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其如彈丸一枚”,彈丸就是古代的彈弓,打的那個小球球,也就是4 到6 克,一個彈丸就是4 到5克。它要煮水,就需要有甘遂,“別搗甘遂末一錢匕”,這一錢匕甘遂末有多少?今天很難考查,我沒有能夠找到一篇,一錢匕到底是等於多少的文獻,但是我們可以根據臨床用甘遂末的客觀用量來推測。北京的第六醫院,它的甘遂末一天的量,可以用0.9 克到1.5 克,根據病的輕重,後面會提到,從0.9 克到1.5 克,這是一天的量,所以別搗甘遂末一錢匕,我們就把這一錢匕限定在1 克就行了!

這樣一些藥物大黃、芒硝、葶藶、杏仁、甘遂末,瀉下逐水,瀉下力很強,它使水液通過腸道、通過大便、通過小便排出體外。大家想一想,現在是熱和水結在胸膈,要想把水熱邪氣通過大小便排出體外,這個路漫漫,多遠的路,是吧!你用大黃、芒硝、杏仁、葶藶再加上甘遂,它是直下腸胃,吃完了不用半個小時,胃腸就開始咕嚕咕嚕響,很快就會上廁所,你說胸膈間的水飲邪氣,能夠走完這漫漫的長路嗎?它走不完的。如果不加甘緩的藥,這些藥物會直下腸胃,不可能把胸膈間的水飲邪氣排出體外,所以必須加甘緩的藥,使藥效時間延長、使藥物作用溫和,甘緩加什麼?甘草行不行?用甘草行不行?用甘草行嗎?以前用甘緩的藥都是用甘草!像調胃承氣湯為什麼能瀉熱呀!大黃芒硝直下腸胃,吃完就拉出去了,可是要想瀉熱,加上甘草使藥效持續時間延長、藥物作用溫和,才能把體內的熱邪排泄出去。現在必須加甘緩的藥,使峻烈的藥變成緩攻,這就是講義上所說的,在治法中逐水破結,峻藥緩攻的意思。甘緩不能用甘草,為什麼?有甘遂,藻戟遂芫俱戰草,是十八反,不能用甘草用什麼?甘緩,“白蜜二合”。40 毫升的蜂蜜,一合是20 毫升,用蜂蜜來甘緩,“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用蜂蜜40 毫升、用200 毫升水,加上上述的藥在一起煮,用蜂蜜使藥效時間延長、使藥力作用溫和,而不至於直下腸胃,才能把胸膈間的水熱邪氣,緩緩的通過二便排出體外,這種甘緩的思路,特別值得我們在臨床組方用藥時學習。“煮取一升,溫頓服之”,儘管上述的方劑大黃用了半斤、葶藶子用了半升、芒硝用了半升,量都比較大、杏仁還用了半升,儘管這些藥的劑量比較大,但他每次只吃一個彈丸,4 到5 克,再沖服甘遂末,1 克左右,“溫頓服之”,只是一次吃下去,為什麼不要分幾次呢?因為它是用的一個小丸,這一個小丸當然一次吃了。你觀察它的效果,如果大小便都通利了,結胸證緩解了,就不要再吃,沒有緩解再吃。這又是一個頓服的方劑。

前面學過的頓服方劑,
(1) “發汗後,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一個心陽突然的虛衰、心慌心跳的突然的發作,你看病人叉手自冒心,虛證才喜按,用桂枝甘草湯重劑量急煎頓服,一次吃下去以救急;
(2) 第61條,“下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這是一個腎陽突然的虛衰,白天肢體躁動不寧,而不自知,到了夜間腎陽更加虛衰,所以在白天的時候要積極救治,用乾薑附子湯急煎頓服,以救腎陽的這種急性衰竭,也是救急的。這兩個方子,桂枝甘草湯是急救心陽的,乾薑附子湯是急救腎陽的,都是頓服,當然對現在的大陷胸丸來說,因為它有泄熱逐水的作用,這個藥也不能夠連續吃,救急的藥不能連續吃,泄熱逐水這種攻邪的藥也不能連續吃,所以吃上一丸,一次吃下去這一丸,然後觀察觀察效果,“一宿乃下”,到了第二天大便才能夠瀉下、小便才能夠通利,“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只要是說大便通了,水邪排出去了,就可以了,不要再吃了,“禁如藥法”,飲食、禁忌、護理,所謂如藥法,就是指的像桂枝湯方後所說的那樣。

這是結胸證的第一個證候,水熱互結於高位。這個證候,臨床什麼病證中能夠見到呢?比方說急性胸膜炎的病人、急性肺水腫的病人,可能會出現類似於《傷寒論》中這種熱實結胸,病位偏高。用這個方子,一般是做成膠囊來服。我們學大陷胸丸,還是我強調的這一點,用泄熱逐水的藥,泄胸膈間的水飲,而不是直接瀉腸道中的,有形的燥熱互結,所以一定要加甘緩的藥,因為用了甘遂,在選擇甘緩藥時,不能選甘草,所以要用白蜜,甘緩的這種配伍思路、峻藥緩攻的組方成就,是特別值得我們學習的。這個問題以後講調胃承氣湯的時候還會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