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第十七講 醫學探源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現在講教材的54頁,也就是《靈蘭秘典論》第一段的【臨證指要】。我們主要談一下心為君主的問題。心為君主之官。心為君主之官呢,所以就出來了一個問題,君主不能感受邪氣。從這個理論講,既然是君主之官,它不能受到外邪。所以就提出來一個觀點,叫“心為君主,不宜受邪”,因為是君主之官,受到邪氣侵害的話,那麼全身就要受到嚴重影響,這它是從醫學上是這樣看問題,從社會學上也是這樣看問題的方法,所以這觀點在後世,對後世醫學是有很重要的影響的,從《內經》上有這樣明確的記載,《靈樞。邪客》篇講,“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說邪弗能容,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心包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膻中,又叫心主之宮城,這是保衛心臟的一個宮城,後世用一句話說,“心包代心用事”,代替心臟處理一些事,處理什麼?代心受邪是最主要的。當然本篇上講,說“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那是代心用事,傳達喜樂之情。

臨床上醫生認為,古代的中醫學家提出來的是代心受邪。不單代心受事。而且代心受邪。所以儘管是心藏神,心主神明,但是很多神志的病,從我們傳統的理論上來看,一開始它主要是先上心包絡,先上心主之宮城,真正要傷到心了,那認為傷心則死。正是因為這樣的理論,所以在溫病學派,我們舉例來說吧,因為很多的臨床上有這方面的記載,特別是溫病學派這方面,應用這個理論還是很有突出貢獻的。比如大家熟悉的《溫熱論》,就是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上的《溫熱論》講,“神昏譫語者,清宮湯主之”,清宮湯起名的意思,也算講的像清宮, 心臟之宮城,膻中衛心臟之宮城。所以清宮湯,實際上是清心包。他認為儘管是神昏譫語了,由於是心包代心受邪,所以邪在心包,應該清宮。那麼再嚴重了,甚至於不單是神昏譫語,甚至是昏迷不醒了,一種嚴重的狀態,心神失常,由於外邪導致的心神受傷,感受外邪,導致了昏迷不醒的狀態,那麼他還是從這個角度考慮比較多。比如大家熟悉的牛黃安宮丸,或者叫安宮牛黃丸,就安宮丸,總的來說,當初這個溫熱學派,人家把它起名叫安宮丸。咱們後來不是就加上牛黃二字,叫牛黃安宮嗎?這是治療由於心受外邪導致的神昏,昏迷這種狀態,還是很有效的方子。大家在很多報紙上看到了,不是有一個記者,到英國去,由於車禍,腦子受外傷,導致了昏迷不醒,在一些醫學界裡認為這是必死了,甚至於動員家屬,要把劉海若的內臟捐獻出去,來救治別人,家屬當時也沒同意,就請中國專家去,中醫、西醫都去了,到那,中醫治療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用了安宮牛黃,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說這個人高燒狀態,不要持續的給她用冰袋,《內經》不反對用冰袋,但是高燒的時候,持續的用冰袋,不是好辦法,認為這個閉門留寇,邪氣出不來了。把邪氣都逼在裡邊去了。叫冰伏其邪,讓邪氣藏伏起來。該用物理降溫法的時候,應該用,《內經》有記載,比如在《內經。刺熱論》裡頭這一篇,就有這方面記載。用物理降溫法。但是對於一些持續高熱的病人,就不能再用長期的用冰袋的方法,認為這樣的話,可以導致他邪氣不能外出,而逼邪內陷,叫冰伏其邪。再回過頭來說,治療劉海若這個病,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採用了相當一些方法,用中醫的理論來指導,同時很重要的一個藥物,家屬用了安宮牛黃,那不是逐漸恢復了?大家現在電視上還經常看到她。自己也會走路了,也會說話了。那不就是把人救會來了嗎?就安宮牛黃丸來說,它的基本出處還是在《溫病條辨》。也就是屬於中醫的溫病學派,設計的方子。它叫“安宮”,安的什麼宮?就是心主治宮城。認為心不受邪,它要受邪,叫由心主之宮城心包絡代之。所以從理論上,在臨床上,這個還是應用很明顯的。而且我們在傳統的理論指導下,在臨床上還是取得了很明顯的成績。尤其是溫病學派,在這方面的發展,還是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這是臨床治療上,臨床用藥上,考慮心為君主,不宜受邪的問題。

其次呢,還可以從診斷上來看,診斷上來看,心為君主的問題,《內經》強調非常明確,就是“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望聞問切四診,觀察這個病人,病情如何?預後如何?很重要的問題是要看神氣如何?所謂“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去,像《素問。湯液醪醴論》所說,“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神要丟失了,這病治不好了。再有好的醫生,再有好的治療技術,也是不能挽回了。醫生能夠治生人,治活的人可以治,死了就治不好了。那為什麼?因為神氣已去,神去了等於人就死了,所以從這個心主神明,神在人身體的重要性來看,那麼說從診斷上也是這樣看問題的。望面色,望眼神,切脈搏,聽聲音,這不都有一個有神的問題嗎?面色明潤含蓄,眼光有神明亮,但是眼光明亮也得含蓄,眼光暴露出來那也不行。從咱們中國文化,不但是中醫上來看,咱們講究的很多的東西是要含蓄的,而不是暴露的。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從眼神,有神,同時也是含蓄的,不能凶光暴露,那不行,不是凶光,什麼光暴露都不行。那叫真臟之氣暴露了。既要有神,又要含蓄。從望面色、望眼神,聽音聲也是這樣,聲音要用根,聲音要柔和。那也是一種有神的現象。切診是同樣的。切脈,切脈也是要緩和、有力。這種現象才行,說光有力不行,說一點力沒有,也不行。既要比較有力,又要是柔和的。這才叫有神。所以切脈講究胃、神、根,有胃氣、有神氣、有腎氣。根生腎氣。當然,有了胃氣,有了腎氣,其實往往它就有神了。兩精相搏謂之神。陰精、陽精和先天之精、後天之精,那都叫兩精。兩精結合,兩精都充足,自然就能化生神。所以這三者,雖然不是一回事,當時三者密切相連,所以望診上、聞診上、切診上,這都可以看到病人神氣的得失。這在診斷上也是常用的這個理論。

再有,由於是心為君主之官,不能受傷,所以才《內經》開始,特別要強調在治病過程當中,就不能傷害心臟。《素問。刺禁論》說,“刺中心,一日死”,說針刺的時候,你真要刺到心臟,一天內就會死亡。刺到別的臟上,當然也會引起死亡,但不會那麼快。或者受了嚴重的傷,但是只有刺中心臟,那死亡是相當快的。所以治療的時候也不能傷害心臟。這是說心為君主之官。在臨床上的應用問題。從組方用藥上,審查病機上,從診斷的重視神上,以及在治療當中,特別注意不要損傷心臟上,這麼幾方面可以體現出心為君主之官,這個理論對臨床的指導意義。這就是我們講《靈蘭密典論》的第一段。

醫學探微

下面我們講第二段。教材55頁中間。這一段,我們可以給它概括說,它是講“醫學探微”,或者說是醫學探原。這個意思是一致的。我把這一段先讀一下。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 恍惚之數,生於毫釐,毫釐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 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至道在微,至道就是講的醫學道理,至高無上,至真至微的道理,至道,醫學的道理是非常微妙的,非常高尚的。

變化無窮,醫學理論是很複雜的。不單是微妙,而且是很複雜,是不斷的變化的。人的生理也好,人的病理也好,它是很複雜的。不斷變化的。受了人體本身的影響,尤其受到外界的影響,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講醫學理論上變化無窮的。不單是講究的人體,天、地、人,相互聯繫,相互影響,所以至道在微、變化無窮。

孰知其原,誰知其原?誰能掌握它的根源,掌握它的最本源的東西?就是提到了醫學理論的高尚,醫學理論的微妙,醫學理論的艱深。

窘乎哉,說這個實在太難了。

消者瞿瞿,孰知其要,消者,是說有學問的人,這個“消”,是講的有學問的人。瞿瞿,是說很勤勉的樣子。這有學問的人是很勤勉的,深入研究醫學理論;消者瞿瞿。孰知其要,誰能掌握它的要領呢?這無非是說,儘管是有學問的人,不斷德鑽研它,有的時候,也還是很難的,真的把醫學理論鑽研透了。真的是很難的。這個,我說到現在,醫學理論也寒沒鑽研透,到現在,人類要上月球,要準備上土星,準備上很多星去,但是對人類自己本身的認識,現在還是非常初級的階段。確實,醫學理論變化無窮,確實是消者瞿瞿,孰知其要。我們說,有高深學問的人,掌握了相當多的理論,他還是處於初步有的階段。對於醫學而言,還是這樣。有很多的問題,現在並沒有解決得了。因此,《黃帝內經》時代說的話,這樣的話,到現在,我認為還是符合實際。

閔閔之當,孰者為良,閔閔,是說深遠的,其實跟前面微妙的,變化無窮的,都是相近的意思。閔閔之當,閔閔是很深遠的這些東西,很深遠的這些理論,哪個是很深遠的,而且很正確的東西,當,就是正當,也就是正確的意思。深遠而正確的這些東西,這些理論,這些醫學知識,孰者為良,哪個是最好?也就是說,在醫學範圍內,有很多很多好的東西,在一定意義上說是正確的,換句話說,雖然在一定範圍內,一定意義上是正確的醫學理論與知識,甚至是技術,但是不可能有一個絕對正確,絕對完整的東西。現在沒有,將來估計也不會有。所以他說閔閔之當,深遠而正確的,哪個是最好呢?既然是深遠而正確,那當然就應該是最好,但是這裡為什麼還要問到孰者為良?哪個是最好呢?那應該說,適應了當時、當地的一些情況的理論,這個技術,就是最好的。在另外環境下,另外的病理情況下使用,不妥當的,這就不是最好的。或者說,使用這個情況也合適了,那對那種情況,另外一種技術就是最好的。所以閔閔之當,孰者為良。它還需要不斷地發展。不斷地根據實際情況,特別是防治疾病的情況。而使用相適應的,治療方法,治療措施。當然,要產生相應的理論,所以我覺得這些話講的是非常有眼光的,非常有深遠意義的。儘管你這個理論是正確的,它還有別的理論,也是正確的。哪個最好?這要在實踐中考驗。要在實踐中發展。下面它又說的消毒來說,講這個道理。講這個醫學產生的道理。

恍惚之數,生於毫釐,恍恍惚惚這個數,有數沒數呢?有數,似有似無之數,似有似無,在那種一種微妙的時候,或那種微小的狀態下,生於毫釐,它產生了毫釐。這個生於,不是毫釐生了恍惚,實際上它說恍惚產生了毫釐。毫釐就比較可以量,到有毫有釐了嘛,尺寸,寸下邊不是按分,分下就按毫,毫下就按釐。這個尺寸,度量的秤也是這樣。毫釐,它就有法可以秤,可以量了,可以度量了。所以從恍恍惚惚,似有似無,而產生了毫釐,雖然很微小,但可以量了。

毫釐之數,起於度量,毫釐再累積起來,再擴大,那它就可度可量,那就很明顯了。這可以度量,就相對明顯了。數量質量就比較大了,可以度量。

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既然可以度量了,再把它千之萬之,它不就逐漸越來越大了嗎?

推之大之,其形乃制,再從微小之數逐漸推出,推,就可以產生形體了。所以推之大之,其形乃制。從看不到到可以看到,到看到很明顯。儘管我們現在,放大鏡、顯微鏡、電子顯微鏡,還在那進步,告訴各位,現在還有看不到的東西。你再研究,再發展,還有可以看到的東西,肯定是這樣的。就是那些似有似無,你單純用物理學的方法,從目前看,你還看不到,它似有似無。當然,技術再進步,還可能看到一些更細微的東西,但是在《內經》時候,它認為是這樣一個理,這個理是肯定不錯的。恍惚之數,恍恍惚惚,似有似無,生於毫釐,很微小很微小,很微小到底是有數了。毫釐之數就可以度量了。逐漸逐漸的就可以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形體可以看得到,肉眼就看的清楚了。這不是,講醫學應該研究可以看得到,甚至現在看不到,還有研究將來看得到。經過研究,你會看得到,更細微,那麼也就是從數量上,《內經》本篇也強調,對數量的不斷的認識,對數量也應該逐漸的認識。從大到小,到細微,逐漸的認識它細微的東西。

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好呀,太了不起了,我聽到的這些醫學理論,那是精光之道,最精華、最光明的醫學理論,這是大聖之業,大聖的事業。

而宣明大道,經過先生這麼一講,把這醫學大的道理,已經宣明了,宣暢明白了。對於這樣的重要的理論,

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齋戒,吃齋,要洗浴,沐浴齋戒,要清心,心裡要清靜。要誠懇,要虔誠。這樣的話,還有選擇吉日良辰才敢接受,您這樣高深的理論,高明的理論。高尚的醫學理論。

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接受了這樣的一些理論,

而藏靈蘭之室,靈蘭,我不是講過了嗎?黃帝藏書的房子。藏住的寶室。

以傳保焉,這樣可以繼續流傳,讓這樣的醫學理論流傳下去。

所以,這一段是講的醫學探原,看來講的一些虛的,沒有講的具體怎麼看病?但是它從理論上,從思想方法上是很重要的。

【理論闡釋】

特別提到醫學探原的方法問題,這是個醫學探原的方法。從這段可看出來,

1. 醫學科學是可知的。

儘管是奧妙隱微,人體的變化,生理、病理變化無窮,但是還是要終究可以“知其要”,“知其原”。儘管現在可能還不知其要,不知其原,但是終究要研究的就是要“知其要”,“知其原”。這個是永遠的。“知其要”,“知其原”的研究是永遠的。不是到現在我們已經知其要,已經知其原,這是相對的。還要不斷的深入研究。這個是,“可知,但是要不斷地去研究它”。要知其要、知其原的問題。

2.從“數”出發

從“數”出發來研究醫學的重要方法。這提出來了,數量的問題,從這個恍惚之數,然後到毫釐,毫釐到可以度量,來推之大之,然後逐漸地擴大。這裡頭有一個數量的變化問題。應該研究。只不過我們一般的看是從大體上看,只是看到“其形乃制”那階段,你要再深入研究,還有毫釐,甚至於有恍惚之數,這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關於數的問題,《內經》上已經提到過很多數的問題,比如脈象,脈搏的至數,一呼一吸,閏以太息,脈五至的問題。以及經脈的尺寸長短,對不對?經脈、骨骼都有,內臟,甚至於人一呼一吸,氣行幾寸,有很多關於數量的問題。當然我們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內經》時代的一些數量,它所說的數,它所說出來的那些數,基本是正確的。有些是非常準確的數。但是,畢竟有些,像本篇所說的那些毫釐,甚至於是似有似無那些數,《內經》時代自己知道,我們說不清,但是我們要研究。它只是提出來數字問題是個重要的。是要應該加以研究的。才能夠更深刻的認識醫學理論問題。就這方法而言,《內經》已經提得很清楚。

這就是本篇《靈蘭秘典論》第二段。現在這篇就講完了。在這一篇裡,我在講課當中,上一節課提到過了。《靈蘭秘典論》的第一段,願聞十二臟相使貴賤何如,一直到戒之戒之。這一段,也就是教材52頁那段原文,應該是背下來的。為什麼?這是醫學知識,臨床上也經常說的,不但是討論理論的時候經常引用,在醫學臨床上也是經常用得著的東西。所以建議背下來。

論臟象

我們現在講第二節。56頁。《六節臟象論》這一篇,我們教材是節選,節選就是現在56頁這一段,就是論臟象。這段是論臟象。可是這個篇名叫做《六節臟象論》,是因為這一篇,它有兩部分主要內容,第一部分內容是講五運六氣的問題。五運六氣的問題,是講到了天以六六為節,六六三百六十日作為一年。這是研究天的問題,所以它叫六節。臟象呢,就是本段的論臟象。由於這一篇,既談論了五運六氣的問題,天一六六為節的問題,又談論了臟象的問題,有這樣兩個問題,所以這一篇的篇名,叫做《六節臟象論》。只不過我們教材上沒選五運六氣的內容。只選了這一篇的有關臟象的論述。因此,《六節臟象論》這一篇,我們選了這一段,可以給它命個題,就叫做“論臟象”。

我現在讀一遍。

帝曰:善。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歧伯曰:悉乎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藏象何如?歧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髮,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稟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

這就是這一段的原文。這一段,我們又分成兩個自然小段。當然在《內經》時候的一般流傳的本上不分段,我們在這裡,根據內容分了兩個自然段。

帝曰:善,它是說承接前文,前文岐伯論的是關於五運六氣的問題,當然五運六氣的問題,之所以能和臟象問題合在一起,其基本觀點,它就是把人和自然界聯繫到一起。才有了臟象。就這個篇而言,提出臟象問題它不單是討論人的問題,它是把人和外界自然密切聯繫到一起,才能討論,才有臟象理論。所以說善,是說前面是講的五運六氣的問題,說你討論得很好。

余聞氣合而有形,我聽說氣合而有形,所以的形體的產生,首先是要有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合才能產生形體。我聽說陰陽二氣相合,才能有形體存在。

因變以正名,而產生形體,還有不同的名稱。天底下東西都有不同的名稱。人體內的組成也有不同的名稱。這些名稱是怎麼樣確定,怎麼樣明確的呢?所以叫“因變以正名”。正名就是正定其名。確定其名稱。怎麼樣確定其名稱?是因變。因為什麼變?因為陰陽二氣的變化才有不同的名稱。有的陰氣多,有的陽氣多。這個多少之間變化,是非常多,非常廣泛。所以名稱也是非常廣泛的。就從我們人體的陰陽來說,有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等等。也有不同名稱,這三因為組成的因,經脈也好,人體的各個臟腑器官也好,有不同的陰陽之氣,不同,才是命名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因變,因為不同的變化,才有不同的名稱。或者有不同的特點,才有不同的名稱。特點是怎麼來的呢?特點從根源上來說,還是由於陰陽二氣不同,才有不同的特點。從陰陽這個理論來講,應該是這樣的。下邊接著講,

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天地運動不止,天體也不斷地運動,地球也不斷運動,天地之運,五運六氣就是講的運動問題。木火土金水,風寒暑濕燥火。五行與六氣,自然界組成的基本物質,在那不停頓的運動變化,所以它叫五運六氣,那也是講的運動,所以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天地運動和陰陽之化是一回事,有陰陽之化,才有天地運動,只有天地運動,陰陽之化才能表現出來。其於萬物,運動也好,陰陽多少變化也好,它對於萬物,自然界的萬物,宇宙萬物來說,孰少孰多,對於哪個物陰多?對於哪個物陽多,它對於萬物孰少孰多。

可得聞乎?能不能把這個大道理給我講一講?也就是萬事萬物所含陰陽,它都不一樣的。說你把這道理給我講一講。問出這樣的問題。

歧伯曰:悉乎哉問也!歧伯回答說,悉哉問也,悉就是全面,哎呀,說你問得太全面了。他這一個問題,一句話,但是這個問題太大了。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你給我講一講。這個問題實在是太大了。什麼都要講,哪個事情都有不同的陰陽,要是相同的話,那是一個東西。正是因為不同,才是兩個東西,三個東西,萬事萬物。就是因為陰陽之不同。岐伯說,您問得太全面了。就具體來說,

天至廣不可度,就講天,天至廣不可度,天非常廣大,是沒辦法度量,

地至大不可量,地也是最大的,是也很難量的。當然現在地還量了,天還沒量呢!人類現在把地量了。說是量了赤道是多少?南極到北極大概有多少?這個大概有量了。但是天還沒量出來呢!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就是說天地這兩個,萬事萬物都在天地之間,就是這兩個也是不好量了,

大神靈問,這大神靈是講的黃帝,黃帝生而神靈,說您問的這個問題,

請陳其方,那就請讓我說說它的大概吧。方,是方略。或者說是大概的意思。我只能講個大概。是,也確實,對於這個問題,誰講也只能講個大概。講個基本的東西。那麼,大概講,就是具體講一些,

草生五色,具體了,我只舉例說草吧。植物吧,草,可以說廣代植物。廣泛的代替植物的意思。草生五色,沒問題,青黃赤白黑。植物有這種基本五色。

五色之變不可勝視,但是,五色之變,雖然是基本色是青黃赤白黑,但是這個五色它有不同的變化,這個五色的變化,其實也是陰陽的變化。之所以有五色的改變,也是由於草,或者說這個植物,它的陰陽之氣不同了。所以才有五色的變化。所以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看不完。就是這個基本五色,這個五變化起來,你是看不完的多。對不對,有深有淺,還有各式各樣,深淺之間有量的變化,那就是有不同的顏色了。所以是不可勝視。你是看不完的。由於陰陽的變化,草生之五色,可以有深有淺,有多有少,有相互交叉,所以對五色的變化,不可勝視。看不完。

草生五味,植物有酸苦甘辛鹹。基本的味道。五味。但是這個五味,也是屬於陰陽的,這個陰陽的變化多少使五味不同。有濃有淡,五味之間還有交叉,有的酸苦的,有的辛甘的,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瀉為陰,還有呢,五味子,還五味都有了。五味還有多有少。有的酸多,有的鹹多。有的甜多,等等的。所以草生五味,

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儘管人的飲食是靠飲食五味的,五味之美,不可勝極,你吃不完。對不對?所以那美食家是吃不完的。中國有幾大菜系,那幾大菜系,一個廚子跟一個廚子之間,那味道就不一樣。說五大菜系之外還有很多小菜系,你也吃不完。所以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那是吃不完,吃不遍,嘗不遍。

嗜欲不同,各有所通,說是萬事萬物它們各有它的特點,各有它的嗜欲,嗜欲其實就是它的特點。有的就是喜歡寒冷的,有的就喜歡溫暖的。有的就喜歡濕潤的,有的就喜歡乾燥的,就從植物來講是這樣,那動物呢,適應的條件就更多了,嗜欲不同,各有所通,不管是萬事萬物,哪種事物,它們都是由於陰陽的組成不一樣,才有嗜欲不同,由於它們都有陰陽組成,所以都各有所通,都通什麼?都通自然之陰陽。天地之陰陽。比如下文所講的,心氣通於夏,肝氣通於春,肺氣通於秋之類,那不都是各有所通嗎?通於夏就是通於自然的夏,就是通陽氣。陽氣盛。還是陰陽的問題。所以嗜欲不同,各有所通。這是太大,一個是講了天,一個講了地。講了地之後,具體的說,談了草,也就是談了植物。植物呢,也只能告訴有五色,有五味。就這五色五味的變化,人就看不完,嘗不遍了。儘管草也好,人也好,自然界一切事物也好,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陰陽特點。所以說它有嗜欲的不同。由於它各自有它的陰陽特點,陰陽組成不同,那麼它才各有所通。各自和自然界的陰陽有相通。剛才我說了下邊談到了相通的問題,所以這一段,從這一句話,也為臟象作了一個鋪墊,講了一個基本的觀點。然後才好論臟象的問題。下邊就聯繫到人了。

天食人以五氣,這個“食”就是再加個司,“飼”,就是給的意思。天,餵養人的什麼?叫“餵養”來解吧。五味,五氣,寒暑燥濕風五氣。寒暑燥濕風,人是缺不了的,自然界的空氣都是包括寒暑燥濕風,離不開。

地食人以五味,不管你吃什麼飲食物,反正它都有五味的。酸苦甘辛鹹。這是天飼人以五氣,地飼人以五味,才有人的生命。

五氣入鼻,藏於心肺,自然界的寒暑燥濕風五氣,首先是入於鼻,由肺吸入,藏於上焦,所以五氣入鼻,藏於心肺。當然這五氣也有人說,不單是風寒暑濕燥火,有的解釋說還是臊、焦、香、腥、腐五氣。鼻子所嗅到的氣味那個氣。也有這麼一種解釋。當然也可以,它也是五氣,也是從鼻子入,有的醫學家認為這五氣,不單是寒暑燥濕風五氣,寒暑燥濕風,寒氣通於腎,風氣通於肝,它也有相通。和內臟相通。也有醫學家,除了寒暑燥濕風五氣,還有臊、焦、香、腥、腐五氣,就是鼻子聞到的那個氣味。臊,也有的人說是,就在古代醫學裡有記載,有的說是羶,羶氣,就是牛羊那個羶氣味。這也是分別入五臟的。比如說,臊氣是入肝,焦氣是入心,香氣是入脾,腥氣是入肺,腐氣是入腎。腐,就是臭,臭氣。所以中藥有一個藥叫阿魏,不是臭阿魏嗎?大概查一下吧,現在查一下就知道,它大概是入腎的。臊、焦、香、腥、腐,也有的醫學家認為“天食人以五氣”的五氣是這個。地食人以五味沒問題。飲食五味。酸苦甘辛鹹基本味道。五氣從鼻吸入的,所以藏於上焦心肺。由於藏於上焦心肺,才有下邊的那一些人體生理的產生。

[完/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