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第七十講 飲食五味調養五臟、釋要

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249頁,飲食五味調養五臟這一段。

毒藥攻邪,五榖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

毒藥攻邪,這是治病的東西,所謂的毒藥,但是這個毒藥,和現在概念上的毒藥不一樣,也就是說,治病的,它不是食物,而是藥物,它治療疾病的作用比較劇烈,那都叫毒藥。劇烈,有的大,有的小,劇烈很強的藥物,那叫大毒,劇烈不很強的叫常毒,稍微有一點,跟食品來比吧,它也稍微強一點,那就叫小毒。跟食品一樣的東西。平時怎麼吃都可以,那叫無毒藥。所以它這個毒藥就是指的祛除邪氣,其作用比較劇烈,統稱就為毒藥。而且治療疾病所用的,可以說就是用其毒,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用其毒性這一方面,只是因為它有毒性的一方面,所以用它作用的劇烈才祛除邪氣嘛!這是毒藥的作用,在於攻邪。

五榖為養,而下邊的五種,那就是食品。比如說,五榖,是有補養的作用,五穀是什麼?其實上面那段已經談到過,這裡所說的五穀,什麼談到過了,粳米、麻、大豆、麥、黃黍,這就是常說的五穀,是穀物的代表。當然古代也不止這五種。但用這五種作為穀物的代表。比如說,粳米是屬於甘味的;麻,前面講過了,是屬於酸味的;大豆,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黑豆,是屬於鹹味的。麥,是屬於苦味的;黃黍是屬於甘味的。這是五榖有五味,它們分別有不同的補養作用。五榖都是補養的,五榖為養。但是它又分別有不同的味。因此可以養不同的臟腑。再有一定的不同的輔助治療作用。那叫五榖為養。

五果為助,果就是果品類。可以幫助恢復正氣。可以幫助治療疾病。所以叫五果為助。助什麼?助藥物,助食物,因為食物畢竟主要的食物是五穀,助藥物治療,助五穀的補養,五果為助。五果是指的棗,棗是甘味,李,李是酸味,栗,板栗是鹹之味,杏,是苦之味,桃,是辛之味。所以你說,酸苦甘辛鹹,分別如肝心脾肺腎,也可以這麼考慮。比如棗如脾,現在實踐當中也是這麼用,用大棗補脾,或者說補胃,補脾胃。李,李屬於酸酯味,入肝,栗屬於水之味,鹹,入腎,杏,是火之味,味苦,入心,桃,味辛,入肺。所以叫五果為助。

五畜為益,五畜就是前面提到過的那五種肉類。牛,牛肉是甘味,補土,補脾;犬是酸味,而入肝;牛肉是甘平或者甘溫,犬肉是比較溫熱,是酸熱、酸溫;豬肉屬於水之味,屬於鹹,而入腎,其性偏寒,羊肉是火之味,其性偏熱,雞肉是辛,其味辛,這是五畜。五畜為益,五畜也是補益的作用。來助長人體的正氣。
入脾 入肝 入腎 入心 入肺

五菜為充,五菜就是下面談的五種菜,五種蔬菜。葵韭菜、藿、薤和蔥。分別五種味道,而有不同的作用。榖肉果菜都有不同的味,因此它們的作用都不同,所以應該在實踐當中,在日常生活當中要調和這五味。在治療或者說是輔助治療調養當中,也應該注意這幾種氣味的調和。所以叫

氣味合而服之,不要偏食,儘管日常生活當中也不要偏食,說我就愛吃什麼味。就老吃那一種。其實是不好的。用它來恢復治療疾病的時候,更應該注意調和這五種味道。

以補精益氣,調和起來起到補養人體的精氣的作用。你看,教材的注釋6,王冰注,“氣為陽化,味曰陰施,氣味合和則補益精氣矣,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由是則補精益氣,其義可知。”食品類,我們在講《陰陽應象大論》那段的時候,“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我還提到了當歸生薑羊肉湯,裡面有羊肉,它也是屬於火之味,它是一種補養的,有補精氣,助長陽氣。都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但是你要調和適當。所以叫氣味合而服之,要調和好了,幾種味。榖肉果菜要搭配適當。現在不是也講究配膳嗎?營養師,那就是要調配,根據人體的情況來調養。調配不同的食物,調配適當,來補養正氣。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也是這五味,這五種味道,有辛、酸、甘、苦、鹹,

各有所利,你用它們的時候,各有所利,有的不心臟,有的補肝臟,有的補脾臟,各有所利,而且還有

或散或收,比如辛味藥就可以散,酸味要就可以收,或散或收。

或緩或急,比如甘味藥就可以緩,苦味藥就可以有急的作用。

或堅或軟,苦味有堅的作用,鹹味就有軟的作用。就是說五味各有不同的作用,所以才各有所利,

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在疾病的情況下,飲食五味要注意調好了,各有所宜。有的病就適合用酸味,以酸味為主,有的病就適合以辛味為主的,要病隨五味所宜也。病隨五味所宜,其實是說五味應該隨著病來進行調配。不是說病隨著五味來改變。那不可能。就是說在病的情況下,應該隨著疾病的狀態來調和五味。用它相應的味來調補。

【理論闡釋】

毒藥攻邪,食物養正的問題。

本段論藥物與食療配合,應用於調治疾病。這個所謂應用於調治疾病,既是治,也可以養生,也可以康復。都可以考慮用這個道理。當然養生康復,下一章我們就專門討論,養生康復有那麼一章。康復本身倒是也有一個治療作用。那是在疾病之後,或者致殘了。或者身體弱了,需要康復。養生就是純粹是保養身體。所以這裡所說的調治疾病,所以我補充說康復和養生,它也是這個道理。因為本段討論的是治療的問題,這段是講的治療。

強調了五榖、五果、五畜、五菜的補益作用,以及五味的治療作用。既有補益作用,又有治療作用。用五榖、五果、五畜、五菜,作為一種食物的代表。當然食物種類很多,只是用它作為一種常用的代表而已。就疾病而言,疾病的發生與否,取決於正氣與邪氣兩個因素,發生不發生取決於這兩個因素,一個正氣,一個邪氣。所以《素問遺篇。刺法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是一個。下面又講,《評熱病論》我們學過的,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在《評熱病論》裡邊,它是局限於那個腎風、風水病來說,但是那個話可以推而廣之,應用於整個的發病的認識,發病的理論方面。所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說明一旦發病,人體正氣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也就是講,不管你是實證還是虛證。正氣都受損傷了。只不過是一種相對而言。

就藥物治療而言,(剛才說就發病而言),毒藥雖然能攻邪,同時也多有剋伐正氣的作用。就生命活動而言,飲食精微物質是生命的根本,但是話說回來,精微物質也有一個調配不當的問題。不論是養生保健,還是治療,都應該注意藥食五味的“合和而服之”。合,合起來,和,調和起來,榖肉果菜相合,還要注意調和。所以“合和而服之”。

本篇中氣味相合,有兩種形式。其作用不一。

  1. 相同氣味的相合,比如說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皆甘,五肉果菜這都是甜味的,入脾的。用甜味來緩肝之急。
  2. 不同氣味的,有主有次,比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來互相調配。這也是一種合和。

【臨證指要】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

本段討論的主要是毒藥攻邪,五穀為養的問題,那個五穀,其實這幾個五穀,把榖肉果菜都包括進去了,因為中國人的食品還是以穀類為主的。所以說五穀實際上榖肉果菜,都應該包括在裡面。因為它們氣味不同,而各有不同的作用。要是和毒藥相聯繫起來考慮呢,五穀飲食主要是一種調養。而毒藥主要在於攻邪。

臨證指要上對這個問題,從幾個方面,從三個方面來講,

  1. 藥、食共組一方。作為治病來講,藥物和食物,在一個方子裡面應用。比如說“十棗湯中有大棗,大棗就是食品。比如瓜蒂散中用赤小豆,這都是張仲景先師就是這麼用的。瓜蒂散是催吐藥,那瓜蒂散很劇烈的。但是又用了赤小豆,赤小豆就是食品,前面不講了嗎?赤小豆是酸味食品。酸苦湧泄為陰嘛,瓜蒂是苦極了,赤小豆是酸的,把這種藥物和食物,組合到一個方子來使用。那個食品擱在藥物裡一起使用。既能助長藥物的作用。更主要的是用來緩和藥物的毒性。也就是說,既有治療作用,既有治療症狀,又有緩解毒性的作用。十棗湯是毒性藥物。但是比如說大戟、甘遂、芫花。那都是很有毒的藥物,祛水藥。再用大棗呢,是甘緩,緩和其毒。剛才我說瓜蒂散是湧吐藥。赤小豆本身也是酸的。酸苦湧瀉。它有助長催吐藥物的治療作用。同時,赤小豆又是食品,它也有緩和毒性的作用。所以藥食共組一方,其中有兩個用意。一是緩和藥物的毒性。二是又有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咱們這段裡還講了一些其他的方子。提到了這個問題。說豬膽汁的鹹寒,來佐制蔥薑附大熱之性。那是說的“白通加豬膽汁湯”。也是說的藥物和食物合在一起用。這是第一個方面。藥、食共組一方。
  2. 藥、食分方。藥和食物雖然不是一個方子裡,但是分別使用,同時用,分方而並用。我們我們講過的《湯液醪醴論》治療陽虛水腫的,那個“開鬼門”“潔淨府”,那是用藥物又發汗又利尿,祛其水邪。同時有提出了“精以時服”,我們前面學過的,要吃精良的食品來輔助人體的正氣。教材上還提到了桂枝湯服後,有啜熱稀粥,以助藥力。啜熱稀粥,又助藥力,其實啜熱稀粥又補營衛。調和營衛又補營嘛!助長胃氣。這是藥食分方而並用。
  3. 藥食分用。藥物治病,食物調養,是分開用。但是也要來用於病人身上。所以引證了《五常政大論》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無毒治病,十去其九”,因為那是藥物,儘管是無毒藥物,也要十去其九,怎麼樣呢?“榖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用榖肉果菜這些食品,來把那十分之一的病治好了。不要用藥物用太過來傷正氣。如果不盡,用那榖肉果菜還沒調,那十分之一,還沒完全祛完,“復行如法”。然後再用點藥,還是十去其六,十去其七,十去其九,最後再用飲食調養。總之,這個基本意思是說,不要一下子全用毒藥把病治乾淨了。不要這樣。因為這樣往往就要傷正氣了。在治療,祛除邪氣的同時,也把正氣傷了,這是不好的。這是要非常注意的。不然的話,病也治沒了,人也治沒了,這個醫生白做了。不但是白做了,而且是造成很大的事故,造成很大的損失了。

這一節我們就講完了。是談到的飲食五味調養五臟的問題。這個在臨床當中無論治什麼病,都應該注意急性病一般我們用藥相對來說,就劇烈一點,當注意不要太過,慢性病呢,一般我們治療病程要長一些,治療時間要久一些。也要注意,時間用久了,藥物有沒有副作用?怎麼樣保護住人體的正氣,都是十分必要的。不能說把舊病治完了,我們給治療過了,藥用過了,所謂醫源性,藥源性的疾病又出來了。新病又給治出了。所謂“故病未已,新病復起”。那時醫生的過錯,必須知道。當然中國的老百姓也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有些病他特意找中醫來治,他希望能夠把病治了,別把人治垮了。

第五節 《標本病傳論》

251頁。節選出這樣一個大段。《素問。標本病傳論》的節選。這一篇,這一大段也反映了這個題目,“病有標本,傳變有緩急,治療有先後”。病有標本,或者說病生有標本,有先生有後生,有先生的病,有後產生的病,病生有標本也可以,因為在本段裡邊,他把先生的病叫做本,後發之病,繼發之病,那叫做標。所以說病生有標本也可以,從文字上就是病生有標本。傳變有緩急,治療有先後。我先讀一下。

黃帝問曰:病有標本,刺有逆從,奈何?歧伯對曰:凡刺之方,必別陰陽,前後相應,逆從得施,標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勿及。治反為逆,治得為從。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人有客氣有同氣,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者獨行。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

這是講的標本。病傳以及它的治療先後。

黃帝問曰:病有標本”,標本,本來是一個相對之詞,可以用在很廣泛的地方,但是本段所說的標本,一般是說,先病的叫做本,後生之病,既發之病叫做標。本來叫標本的很多,在《內經》裡標本就有很多的概念,說“病為本,工為標”,病人和他的疾病是本,醫生和治療技術叫標,對吧?那又比如說本末,樹根叫做本,樹梢那就叫做末。在《內經》裡這樣的概念都有,還有,正氣為本,邪氣為標。這也是《內經》的話。但是在本段裡頭這個標本,看來主要的是說先病的叫做本,後發之病那就叫做標。所以標本是個相對的概念。在《內經》裡頭具有廣泛的含義。病有先病有後病,或者是有本病有標病。

刺有逆從”,在治療上,有逆治有從治。逆從不同。教材也有注釋,所謂逆從是指針刺治法,有逆治和從治的不同。逆治是病在本而治標,病在標而治本。這還是說本段的逆治,從治的特定概念。所以以後在講到那個治法的逆從又不一樣。這是本段的特定的概念。逆從。逆從是什麼呢?病在標而治本,這就叫做逆。病在本而治標,這就叫做逆。病在本而治本,病在標而治標,這就叫做從。病在哪就治哪,這就叫從。所以治有逆從。我再說一遍,這裡所說的逆治,從治,又是本篇的特定概念。和我們整個《中醫基礎理論》裡邊的逆治法,從治法不同。病有標本,刺有逆從,所以有的病是有標病有本病,有先病有後病,治療上有從標的,有從本的,刺有逆從。

奈何?”這是怎麼回事?或者說為什麼呢?講講這個理。

歧伯對曰:凡刺之方,必別陰陽”,歧伯回答說,凡刺之方,必別陰陽,這是治療的基本法則。你反正在針刺治療的時候,首先要辨別陰陽,這個陰陽範圍很廣,表裡叫陰陽,臟腑叫陰陽,上下分陰陽,氣血分陰陽。總之,是要分辨陰陽。

前後相應”,這個前後可就涉及到先發之病和後發之病。先發之病為前,或者說那叫病之本,後發之病當然要後,那就是屬於標。但是前後相應的並不是無關的。它們是相互聯繫的。先病和後病死有聯繫的。當然,發在一個人身上這是知道的。先病後病當然是有聯繫的。所以說是相應的,相關的。

逆從得施”,或者用逆治法,或者用從治法。或從或逆,得施其法。施治,進行治,實施治療措施。逆從得施或者從標治,或者從本治。都是所謂的逆從。上面講了嘛,“刺有逆從”。

標本相移”,標與本它又是相互轉移的。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特別是在治療上,到底是治標還是治本。是轉移的,是治療的標和本,是轉移的。所以不是特定。不是固定不變的。因為不是固定不變的,是或先或後的,有的先治標,有的先治本。所以叫“標本相移”。

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正是因為標本相移,所以說“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的病是在標,那個在標看來是偏於表,叫做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那就治標。

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那就要治其本。病在什麼部位,就治什麼。

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這個病人標本都有。雖然病在本,但是卻治其標。這個標本也可以理解為表裡。本,裡屬於本,表,屬於標。所以這樣理解也可以。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用表裡來理解,有其病在裡,但是可以從表來治。表面上的一些症狀來治。

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病在標而求於本。

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所以在治療上,有的是治標病而把病治好了,有的是治裡,本病,把病治好了。

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就是上面我們講的刺有逆從。

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所以你知道什麼情況該逆取,什麼情況該從取。知逆與從。“正行無問”,就是正確的實施治法,而不要去左右旁顧,不要去問別人,因為你掌握清楚了。病該從本治還是從標而治。這是正行無問。

知標本者,萬舉萬當”,懂得標本的道理,萬舉萬當,什麼時候治療,什麼時候有效。什麼時候治療什麼時候取得好的效果。當,是正當,正確,舉,是指的治療措施。什麼時候採取治療措施,那都是正確的。因為你知道標本之道。

不知標本,是謂妄行”,所以當醫生不懂得疾病標本,乃至治療逆從的話,任何的行動,任何的治療,那都是妄行,胡來。

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前面談到了,必別陰陽,治有逆從,所以治療和辨證,辨別疾病的標本的道理是很重要的。重要到什麼程度呢?

小而大”,以小而知大,看到雖然是微小的現象,見微而知著嘛。因為懂得這個標本的道理,陰陽標本的道理,所以以小而知大。看到一些微小的現象,那就可以知道疾病的本質。疾病的實質是什麼?

言一而知百病之害”,一,是指的原因逆從標本之理,你看教材的注釋9,251頁最下面。一,指陰陽逆從標本之理。疾病種類雖多,不外陰陽,病證雖雜,不離標本,治法雖眾,無非逆從。故言一陰陽逆從標本之理,可觸類旁通。所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觸類旁通,懂得標本陰陽逆從這些道理,就可以觸類旁通。知道很多的其他有關事物了。所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

少而多”,就由少,從少而知道多。或者是,看到的東西不多,跟前面以小知大的道理是一樣的。少而多。由少而知多。

淺而博”,由淺而知博。

可以言一而知百也”,跟上面“言一而知百”,是一個道理。掌握了這個標本之道,可以言一而知百。可以推而廣之,舉一反三。因為你掌握這道理了,當然是要舉一反三。我們當醫生,學醫也是一樣。不是說書本上所有的都教給你了,老師把什麼東西都教給你了。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書本上不可能把所有的東西,全寫到書裡去,老師也不是把所有的東西都能教給你。即使老師東西很多,也不能全部都教給你。跟很何況老師他也有沒見過的東西。那怎麼辦呢?所以只有是言一而知百。你掌握了這個基本道理,你自己去實踐當中,去解決問題。

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淺而知深,可以說是病位的問題,察近而知遠,也可以考慮是病位的深淺。

言標與本,易而勿及”,雖然說這標與本的道理很簡單。剛才我說了,正氣為本,邪氣為標,先發為本,後發為標,還有呢,病因為本,症狀為標。或者裡為本,表為標。標本的概念是很多的,但是說起來也容易,這不很簡單嗎?正氣為本,邪氣為標,我記住了。裡為本,表為標,好理解。先病為本,後病為標,一聽就明白。但是說了“言標與本,易而勿及”,說起來容易,聽起來明白,但是真正做到,在臨床實踐上做到是不容易做到的。勿及,達不到。不要小瞧這個問題。是,就是這個病來了有久病,有新病,到底怎麼治?先治哪個?後治哪個?說起來容易,到時臨床去選擇確實也不容易。有些個醫生就專治標,哪個不舒服來了,最好治,我就先治哪個就算了。那有的時候是對。治標。但是很多時候是不對。

治反為逆”,這個“為逆”可就不是上面那個“逆從得施”那個逆。是治錯了。違反了治療規律了。這就是逆,治錯了。反,就是違反,違反了治療規律。因為沒有掌握標本的道理。所以有時候治錯了,那稱為逆。

治得為從”,治療對了,得,就是治療對了。這就是從,是好現象,這是正常的。逆從在這裡是正常與不正常的關係。甚至於說,你給人把病治成逆證了,本來是可以治的病,醫生給治錯了,結果導致這個病變成不治之症了。這種情況也叫逆,就是“治反為逆”。正是因為前面說了,“易而勿及”,那麼到底怎麼辦呢?雖然是易而勿及,我們總是要學習,所以下面就舉了很多的例子。雖然很多,還是舉例。舉例,什麼什麼情況下應該治本,什麼什麼情況下應該治比標。那是一種舉例。下面是舉例說明。因為前面說了“易而勿及”,懂是懂了,什麼是標?什麼是本?但是要真的掌握臨床應用是很難的。所以告訴讀者們什麼要治本?什麼要治標?

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有一種病,沒說是什麼病,反正病總有先發的,而後出現了氣血逆亂,這個“逆”字有兩個解釋。一個說是氣血逆亂叫做逆;一個說是厥其上逆,比如頭疼,嘔吐這些逆。兩種解釋都可以。先病而後逆的逆,有兩種解釋。(1)氣血逆亂(2)厥逆上氣。頭痛嘔吐,咳嗽。向上衝的症狀就叫厥。先病而後逆,呃,我們如果再有一個新的理解,也未嘗不可。先有別的病,後來出現逆,逆作為厥逆講也行,說手足涼了,出現厥逆的現象。出現這些問題之後,怎麼治療呢?告訴“治其本”。本病是什麼病,你還是先治其本去吧!也就是本解決了,先發那個本病治療了,那些厥逆的現象自然就可以緩解。抓住根本來治療,解決主要矛盾。那些現象就可以隨之而解。這是說先病而後逆的,出現後逆的現象,要治其先病。

先逆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有氣逆,氣血逆亂,而後又產生了別的病,很本病不一樣的症狀,表現出新的症狀來,但是,不管他出現各種各樣的新的症狀,那還是要先治其本。先治氣逆,逆亂。

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有寒的病證,然後又出現其他的各種現象,哪怕他出現熱的現象,那出現真寒假熱現象,也有其他現象,先有寒的現象,又會出現其他的,比如開始可能沒有腹瀉,這又出來腹瀉了,原來可能沒有浮腫,這又出現浮腫了,原來可能沒有明顯的疼痛,又出現疼痛了。不管出現什麼,但是先是寒證,所以還要先治其寒。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

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有一種病,而後表現出寒的現象來,那還是要先治原來那個病。把那個病治了,寒,就可以隨之而解。

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有熱病,而後又產生其他病,先有發熱,先有熱病,然後又產生其他的病,先熱的熱水病症,或者是病,或者是症,然後又出現其他的,和原來開始發生的病,不同的一些病症,或者是症狀。怎麼樣治療呢?還是要先治其本。你看,絕大多數的病,有本有標的話,有標有本,有先有後的話,那都是要先治其本。但是這個特殊了。下面那句話。

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有熱症,或者熱病,之後,在這個熱病過程當中,又出現中滿,腹部脹滿,中焦痞滿,出現腹滿之病,中滿就是腹滿,腹部脹滿之病,這個可就特殊了,治其標。很前面所說的治本,治本,出現什麼都先治本。“先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什麼什麼病者治本。就這個,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中滿,涉及到脾胃之氣,脾胃之氣是後天之本,脾胃之氣,又是人體臟腑氣機升降出入的樞軸。或者把這個功能叫做轉輸,我在前面講課當中,曾經提到過這個概念,五臟六腑氣機要不斷地升降出入,有正常的規律的。這個正常的出入升降,其中那個軸,是在中間的,脾胃在中間嘛,肝心肺腎在四旁,對不對?肝在左,肺在右,心在上,腎在下。但是那個軸是哪呢?是中間,是脾胃。腹脹了說明脾胃的氣機不暢了,脾胃一個氣機不暢,全身氣機都可以隨之而紊亂。因此如果不先把這個解決,別的病不好治。不管你那個是熱病還是什麼病,反正其他的病都不容易治療。也就是氣機阻滯不通了,這個轉輸不利了,你還想治別的病,那是很難了。所以要先治。

講《陰陽應相大論》的時候,我們談過一個問題,說是“陽盛則身熱,齒乾以煩冤(悶),腹滿死”,我說那“冤”是“悶”。提到過這問題,那也說腹滿死。陽盛可以腹滿死,陰盛那也提到了腹滿死。就我們在講《陰陽應象大論》的時候,第一章,中篇的第一章,談到股票這個問題。這裡又出現了。中滿,其實這個中滿,就是《陰陽應象大論》上所說的那個腹滿。所以這是個特殊的問題。要特殊提出來,也就是我們前面《內經》這篇,講了好幾種先治其本,先治其本的話,出了個腹滿,先治其標。休息一下。

[完/4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