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學 第 1 講 筆記

劉景源教授


【總論篇】緒論——溫病學的形成與發展:戰國至東漢

同學們好,今天由我來跟大家共同學習《溫病學》。溫病學是一門什麼課程?首先大家看,它是研究溫病的病因、病機,發生發展規律,以及預防與辨證的一門學科。也就是說,它研究的是溫病。具體來說,溫病的病因是什麼?病機是什麼?溫病怎麼發生的?發生以後又有什麼發展規律?在溫病發生之前怎麼對它進行預防?發生之後各個階段又怎麼進行辨證論治?是這麼一門學科。

什麼是溫病,簡單的說,溫病就是外感熱病。大家看,它究竟是一門基礎課,還是一門臨床課?應該說它是一門臨床課。因為它是對溫病進行辨證論治的一門學科。但是它裡邊還有很多內容,是屬於基礎學科的內容。所以我們現在把它反正臨床課之前,基礎課之後。講完基礎課以後,講傷寒、溫病,然後進入臨床。為什麼這樣?現在是把它作為一門基礎臨床課來講,在臨床上,究竟它屬於哪一個科?放在內科可以不可以?內科放不下。為什麼?溫病所涉及的內容,它不僅是內科。比如說外科,婦科,兒科。包括五官科。各個科都有外感急性發熱的疾病。單純放在內科也不合適。所以它必須作為一門單純的課程來講。

中醫對於溫病的認識,起源於什麼時候?可以說起源於《內經》。但是《內經》裡面對它的介紹很少。有零星的記載,並不多。以後,《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這四部經典著作裡邊,都提到過溫病的問題。但是都沒有形成一個辨證論治體系。為什麼?因為古代首先認識的是傷寒。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傷寒論》裡邊,記載最多的是傷寒病。雖然提到了溫病,但是並沒有形成一個辨證論治的體系。也正因為如此,溫病在後世的發展非常的緩慢。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而且在這個歷史時期中,它的發展也非常的曲折。可以說溫病學生中醫學領域裡面,最年輕的一門學科。它的形成應該從葉天士開始。也就是說,它距現在也就是260多年的歷史。在清朝中期,才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在溫病學說形成之前,應該說中醫學整個理論體系並不完整。溫病學形成之後,中醫理論體系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

溫病學的形成與發展

下面我就具體的講一講,溫病學說是怎麼形成的,怎麼發展的?這個內容就是咱們講義裡面的緒論部分。這個形成、發展,咱們可以把它分成三個大的歷史時期。三個大的階段。

1. 戰國至隋唐 (萌芽階段)

大家都知道,《黃帝內經》的形成是在戰國時期,到秦漢這一個階段。《內經》裡面提到了關於溫病的問題。所以我們講溫病,從理論的淵藪來講,應該說導源於《內經》,應該說肇始於《內經》。比如說,《素問。生氣通天論》路茫茫有這麼一句話,“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就是冬天感受了寒邪,到春天就要發生溫病。這個名詞“病溫”,有不同的說法。在不同版本的《內經》裡面,有的說是“春必病溫”,有的說是“春必溫病”。總而言之,在《內經》認為溫病的病因是“冬傷於寒”。這是一種說法。

再一個,在《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裡邊,提出這麼一句話,“氣乃大溫,草木乃榮,民乃癘,溫病乃作”。這句話就是說,到了春天,氣溫升高了,天氣溫暖了,在這個季節,草和樹木都繁茂了,繁榮了。開始生長了,自然界就流行了一種叫做“癘”的致病因素。人感受了這種致病因素,就發生了溫病。這句話裡面明確地提出了“溫病”的病名。所以我們可以說,中醫學對溫病的認識,是從《內經》肇始。肇也就是開始的意思。所謂肇始就是從《內經》開始。

《黃帝內經》

《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這個大家都知道。《素問》九卷八十一篇,《靈樞》九卷八十一篇。在《黃帝內經》一百六十二篇裡面,有多少內容是提到溫病的呢?吳鞠通在《溫病條辨。卷首原病篇》引經十九條。也就是說,吳鞠通從《內經》的一百六十二篇裡面,摘錄了十九段文字,都不長,是有關於溫病的。王孟英在《溫熱經緯》的卷一裡面,第一卷,引了《內經》的三十八條,也就是從一百六十二篇裡面,摘錄了三十八段。他這三十八段,和吳鞠通的十九條有重疊,你就可以看出來,《內經》裡面,關於溫病的論述並不多,提到了溫病的病因,也提到了病機,提到了溫病的名稱,但是關於溫病的辨證論治,並沒有詳細的論述。更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所以在《內經》我們只能說是溫病的肇始。這個階段提出了溫病的問題。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

《難經》

《黃帝內經》之後,就是《難經》。《難經》裡面也有關於溫病的論述。《難經。五十八難》提出來,“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這段話裡面,傷寒出現了兩次,什麼意思呢?“傷寒有五”這個“傷寒”,是廣義傷寒,五種傷寒裡邊,這個“有傷寒”,是狹義的傷寒。也就是說,《難經》裡所提出來的,這個傷寒是外感病,統稱。可以把外感病分成五大類。這裡邊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這麼五部分。大家可以看看,中風和傷寒就是張仲景《傷寒論》裡面所提到的太陽中風,太陽傷寒。這個都屬於傷寒類。是傷寒類的疾病。後邊又提出來,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這幾種應該說是屬於溫病類,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來,傷寒不是一種病,就是說這個狹義傷寒和中風,都屬於傷寒病的範圍。所以它是一類病的統稱。溫病也是一樣,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那也就是說,溫病作為一個名詞來講,它也包括了很多種病。在《難經》裡邊已經提出了這個問題了。外感病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傷寒類,一類是溫病類。而且傷寒不是一種病,溫病也不是一種病。這個提得是很明確的,但是究竟傷寒怎麼樣,溫病怎麼樣?發生發展規律是什麼?並沒有明確提出了。可以說,《難經》這個傷寒有五,還是繼承了《內經》的說法。認為溫病是外感寒邪,冬傷於寒,春天而發生的疾病。並沒有突破《內經》的框框。

《傷寒論》《金匱要略》

《難經》之後,就是中醫的第一部臨床著作,《傷寒論》,還有《金匱要略》。這個大家都知道,是張仲景的著作。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應該說是已經失傳了。我們所見到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都不是張仲景原來書的原貌。因為《傷寒論》是經過西晉太醫令王熙,字叫叔和,經過王叔和整理編次而流傳下來的。因為但是張仲景那個時代,大家都知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連年的戰亂,他這本書寫成之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失傳了。就見不到原貌了。王叔和距離他時間並不長,王叔和所見到的,並不是張仲景的原書。他是收集了一些殘簡,加以整理,編排次序流傳下來。他給定名叫《傷寒論》。另外一部分,《金匱要略》也不是王叔和整理的,是宋代翰林學士王洙。王洙在翰林院所保存的一些舊書裡面,發現了一個殘本,叫什麼呢?《金匱玉函要略方》,是《傷寒雜病論》的一個節略本。它一共分為三卷,上卷論傷寒,中卷論雜病,下卷論婦人。還有方劑。後來經過林億校對整理,他們加工以後,把上卷的傷寒部分,因為《傷寒論》已經有了,把傷寒部分去掉,把後兩卷論雜病,和婦人、方劑那部分,又加以整理編排,定名為《金匱要略方論》。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金匱要略》分為三卷。

因為張仲景的原書見不到原貌,所以後世就有爭論。我們講溫病,為什麼要提傷寒?因為它和溫病的關係太密切了。首先,溫病的發展,和《傷寒論》有關係。是在《傷寒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傷寒論》也限制了溫病學的發展。下面我先介紹《傷寒論》裡面有關溫病的內容。它怎麼說的?

【完/51:44】